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例6篇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1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探析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准

在新课程教育不断改革的影响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并且学校和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发展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以道德建设为基础进行培养和规范。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要求标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的提出和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和信息设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和文化伦理等各方面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在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要求标准,促进信息设备使用素养的提高,使其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使用者。

(二)满足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需求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下,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尤为明显。例如: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以及不文明上网行为和网络信息等。而对于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初中生,其法律意识往往比较缺少。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会遭到危害。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一个正确认识,并将一些错误上网行为和计算机使用行为进行改进,进而加强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材和课程内容当中

要想使德育教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渗透,那么首先要从教材和课程内容方面入手。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包含了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知识内容,但是从整体来看缺少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教材作为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而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接受。例如:在对学生教学有关应用文档和数据处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文档命名和文档分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然后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命名和分类应用文档或数据,最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并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文件夹中。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一个正确使用文档良好习惯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认真学习态度。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质量和学生德育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初中院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道德修养专业培训和学习活动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并且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能够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有关视频、音频获取和加工知识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网络道德规范或网络设备视频和音频正确使用方法的短片。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一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熟练操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2

[关键词]西部高校 反宗教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 B9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0-03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确实是一句被实践多次证明的真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极端宗教加紧对我国的渗透,特别是西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西部高校、反渗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部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向西部高校渗透的敌对势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将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作为其渗透的重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 。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反动势力对西部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

从互联网建立之日始,敌对势力便以互联网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把西部高校作为重点觊觎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方式

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紧对西部高校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宣传,与我国争夺西部高校阵地,争夺学生。近年来,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西部高校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以张贴散布标语口号的形式

民族分裂分子公然在公共场所(包括西部高校校园)张贴带有民族分裂色彩的标语口号,散发小广告、小邮袋,在人民币上翻印反动言论等,蛊惑群众和大学生。

(四)以宗教文化宣传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对忏悔、祈祷等宗教仪式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教义教规,从而达到控制学生信仰的目的。同时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文化在西部高校引诱学生加入到民族分裂组织中,并以宗教文化的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五)利用交友与散发宣传资料的方式

高校学生有着交朋友的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分裂分子利用接触高校学生的机会,通过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宣传民族分裂。少数大学生由于交友不慎和疏忽受到蛊惑而上当受骗。

三、当前新疆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基本状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及各高校的广大干部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反渗透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侵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西部高校、反渗透的对策及建议

(一)净化校园社会环境

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喻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映。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从本质上看都是源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

高校一方面要尊重自由,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信仰生活,弘扬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校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和一切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迷信活动,保持学校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正面的宣传引导和知识的普及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反渗透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充分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政治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信仰。

(四)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宗教既反映了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又反过来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种种心理冲突,产生无力感、无望感、孤立感,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又面临着种种压力。当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或是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加强网络防御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大张旗鼓地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力争高校网络安全的主动权。

五、西部高校、反渗透的措施

(一) 健全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

西部高校处在、反渗透工作的前沿阵地,鉴于此,高校应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分裂与渗透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个特殊的斗争领域。这就要求西部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坚定的政治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用政治的头脑和眼光思考和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民族分裂势力披着各种外衣、打着各种旗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不断清除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培养

多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我们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张旗鼓地在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进行、反渗透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1)完善培训形式

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培训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具体要做到:①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干部及社团负责人由学校负责组织培训;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党员由学校业余党校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而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则可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分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班干部进行培训。②对大一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既可使学生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可使他们得到锻炼。

(2)丰富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③基本素质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学生骨干奖励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优先原则。②逐步健全学生骨干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奖惩。③逐步完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学生骨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填写相应的学生骨干登记表等。

(二) 构建新型西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构建新型宿舍楼栋党团组织体系

宿舍是学生相对时间内最集中的场所,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平台。笔者认为可在宿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形式可以因需而定、灵活设置。学管部门应与宿舍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党团工作楼栋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楼栋党团组织与学院分离,可以促使学院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随着敌对势力分裂渗透形势的发展,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认为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严格执行和认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

1.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新疆各地域、民族的个性及群体差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普法教育

(1)学习《国家法》

西部高校要利用手册、讲座、黑板报、专栏、广播站、校园网络、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国家法》。通过学习,西部高校师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分裂渗透势力分裂、破坏国家的行径,了解的法理依据,树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意识,从而坚决抵制各类分裂渗透势力的非法活动。

(2)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

西部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教育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但绝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3.“五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五观”教育。通过成立宣讲团、民汉学生联谊、民汉同住、民汉“一助一”等多种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巩固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因此,西部高校需把各民族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六、结束语

西部高校、分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斗争, 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各项工作,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6号.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李理,孟历.当代大学生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经贸(学术版),2007(11): 143-144.

[5] 郑晓丽.丽水市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科学与无神论,2006(2): 35-36.

[6] 李幼穗,李维,吕勇.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660-663.

[7] 苏斌原,冼德庆.大学生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9-120.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3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络并与因特网连接,社会上网吧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特别青睐,他们用上网取代了原来很多课余活动。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显得更加重要。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从个四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发挥教师“教育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因此,在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有些教师稍不注意,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评价的作用,评价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透析和反馈,它是多向的,是我与你、你与他之间的评价。评价往往是一节课的压轴戏,有的老师常因时间紧张就草草收兵,而忽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评价过程中,更要渗透德育教育,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如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能借同学之间互通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实际都是一种教育,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信息技术迁移到学习、生活中,使信息技术真正体现叶澜教授的“三Z”模式,即“整体、综合、终生”的模式。教师要营造亲切、活跃、愉快的人文气氛,使德育渗透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

二、结合教材,运用媒体,联系生活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PS的时候,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病毒的时候,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在画美丽校园的内容中可以渗透爱校、护校的教育;在“制作贺卡”的任务中进行友爱教育、亲情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比比皆是,关键是教师要以德育为已任,善于发现并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育人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二)运用媒体,渗透德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堂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通过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图像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

在讲授图片搜索与保存内容时,我借助于媒体手段将江苏的美丽景色,江苏的风土人情,江苏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聪明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使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要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在无形中了。

(三)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其它环节也很多,如随机结合学校少先队的活动主题,开展德育绘画竞赛、打字竞赛、制作多媒体宣传片、上网查队活动资料等等。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内容,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任务,延伸课堂时空。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联系生活,在课堂中增设课堂德育环节,我们的课堂德育渗透就会变得色彩斑澜。

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杂物、书本和笔;正在运行的电脑有的显示器已关闭了。

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即要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不仅是个性心理品质的良好反映,也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此外,培养方法也要得当,即要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同时,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

如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一)寓德于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比如,在课堂上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是要教育学生认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含义,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对于保障计算机安全,防止和制止计算机犯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这就要求社会对计算机用户开展法制教育,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道德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三、学会与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发展到今天,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有增无减。要想获得成功,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运用联合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我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排一份班级小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等。任务应该有趣味性、难度适宜、有利于计算机的学习使用。当然有的活动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4

[关键词]低渗透 多层系管理 分级管理 注水工艺

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57-01

前言

注水是保持油层压力稳定,保持油田稳产的基础,尤其对低渗透油田来讲,注上水、注好水、注足水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层间矛盾、层内矛盾和平面矛盾,能够有效地降低油田综合含水,增加水驱控制储量,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油速度。注水对油田的长效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低渗透油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1)纵向非均质严重,层间矛盾突出:低渗透油田砂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差异大,层间渗透率级差6.7,突进系数1.7,层间非均质严重,造成注入水单层突进,为控制含水而不得不控制水井注水,从而导致区块的液量下降,油量下降,稳产难度加大。(2)井下状况恶化,造成作业、测试难度加大:加速了井下工具腐蚀、结垢现象的发生,作业施工时容易造成管柱拔不动、油管断脱,转大修的几率增多;分层测试率低。(3)污水水质差,造成注水压力上升,完不成配注量。(4)套破水井多,造成井网二次不完善:由于油田水井投产时间较早,套破套坏井逐年增多,由于套管破损,造成注采井网二次不完善,导致损失水驱储量。针对低渗透油田存在的问题,实施多层系分级管理模式,从各级人员的责任意识抓起,促进注水工作上水平,实现低渗透油田注水长效开发。

2 多层系分级管理对策

2.1 分级管理体系

(1)分级管理“网络化”。 网络组成及管理职责:分级管理网络对存在问题及时了解,做好对各类问题的处理工作。(2)全员管理“培训化”。全员“培训化”:采取每日一问一答、岗位练兵、知识竞赛、导师带徒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从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到生产技术人员、一线操作工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3)目标管理“分解化”。目标分解管理就是将注水系统的各种目标、计划逐步分解、逐项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并实行层层包干的方法,实现层层有压力,千斤重担大家挑的一种局面,从而调动全体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群体管理的格局。(4)检查管理“督促化”。(6)考核管理“奖惩化”。(7)水井治理“专项化”。在项目组长的领导安排下,以地质、工艺方案设计为依据,以井下作业工作量为主要内容。项目组每月召开月度例会,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月工作计划等;项目资金和所需材料的选型、加工、购进由项目组统一安排,合同协议统一由注采科协调签订;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2.2 注水工艺技术优化

(1)水质处理工艺的优化。针对注入污水水质差的实际情况,向污水中投放化学药品,使污水的PH值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使注入水由地下井内结垢为地面结垢而在入井之前除去,有效地根除了注水井油、套管结垢的难题。(2)套管保护工艺及套管补贴技术的优化。进行了套管保护方案的优化,注水管柱在油层以上配套套管保护封隔器并定期向油套管环形空间添加筛选优化的保护液,提高了套管的抗腐蚀抗结垢能力。新打注水井使用了强度更高的P110钢级套管,并且水泥返高到地面,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水井套管的抗腐蚀能力,延长了注水井的使用寿命。通过新打注水井,较大程度地完善了注采井网。实体膨胀管补贴就是用膨胀锥以液压力或机械力的方式,对膨胀管进行冷加工,使膨胀管发生塑性变形,将膨胀管贴到原套管壁上,实现对破漏套管的封堵,恢复了套破注水井的正常生产,进而恢复了原有的注采井网。

2.3 分层注水管柱的优化

① 优化了分层注水管柱结构。管柱结构中采用了水力锚/支撑卡瓦,通过对管柱的上部锚定/下部支撑,能有效克服管柱的蠕动,提高封隔器等配套工具的使用安全性;水力锚和水力卡瓦均设计为低压启动,能有效减少压力效应对管柱的影响。同时管柱上部设置了补偿器,能补偿管柱温度和压力效应下的伸缩,改善管柱的受力条件,缓解管柱的螺旋效应和弯曲效应,避免了封隔器随管柱的上下蠕动,提高了封隔器的密封压力和使用寿命。② 分注工具内外全部进行了Ni-P镀防腐处理,大大提高了管柱的整体防腐性能,提高了管柱使用寿命。 GDP配水器采用了轨道换向机构,可直接携带所需水嘴下井。坐封后自动换向,即可直接转入正常注水,减少了投捞死芯子的作业工序;解决了液压坐封封隔器多级使用的难题。

2.4 解堵增注工艺的优化

1)机械分层解堵增注工艺。管柱组成:安全装置+锚定工具+可洗井封隔器+节流器+压温器+密封套+单流阀等工具组成。实施机械分层解堵,有效率100%。2) 增注转向技术。增注作业前预先向注水井内挤入转向剂,转向剂中较硬的刚性材料作为架桥粒子,在高渗透层内的孔隙吼道处架桥,转向剂中的较软材料在压力及温度作用下可软化变形,充填于由刚性材料构架成的网状孔隙内,由此对高渗透层产生物理堵塞,从而形成一条具有一定厚度的、较高强度和较低渗透率的暂堵带,将高渗透层实施暂堵,使酸液更多地进入到低渗透层内,解放低渗透层。水溶性转向剂溶解于注入水中,从而达到分层解堵增注的目的。应用增注转向技术,有效率100%。

3 多层系分级管理效果

经过实施多层系管理,低渗透油田长效开发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提高管理人员对注水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起了“产量要完成,注水是前锋”的思想观念。(2)水井达到了注上水、注好水、注足水的目的,夯实稳产基础,低渗透油田自然递减得到了遏制,地层压力稳中有升,水驱储量增加,可采储量增幅迅猛,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开发形势变好,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3)低渗透油田开发指标迅速提高,分注率由提高10.5%,测试率提高7.8%,层段合格率提高到5.2%,注采对应率提高到6.4%。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宗教渗透;新媒体;传播学

宗教渗透是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政治渗透,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重要关注的群体。校园宗教渗透危害极大,宗教渗透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的野蛮侵蚀消融了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宗教渗透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拉拢青少年学生进行非法宗教活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他们以欺骗的手段发展青少年学生教徒,不少学生因此误入歧途,步入人生的黑暗轨道;宗教渗透组织在校园秘密开展的宗教活动,是对我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制度的严重挑战。本文试图从宗教渗透向青少年学生传播途径出发进行分析,从传播学视角提供一些校园防范宗教渗透的策略。

一、校园宗教渗透的传播途径

第一,宗教渗透组织直接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宗教渗透组织通常在校园附近的居民家庭建立据点,非法教徒分头到校园直接拦截学生进行传播。我们发现,很多校园特别是高等学校附近家庭教会的主要参加者是青少年学生。第二,宗教渗透组织实施人人传播。宗教渗透组织发动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加入非法宗教组织后,或煽动、或胁迫他们必须在同学中发展一定数量的教徒,如若完不成任务,将会受到他们编制的各种教义的惩罚。第三,利用非法印刷品进行传播。这类印刷品通常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资助,印刷品在青少年学生中分发,有的印刷品还打着学习资料的幌子和由头赠送给学生,其宗教渗透的内容较为隐蔽,让学生在获取学习资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宗教渗透内容。第四,以夏令营、培训班的形式进行传播。境外敌对势力扶持、资助境内人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夏令营、培训班等活动,其目的是在此过程中实施传教。第五,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我国传统的大众传媒大都可控可管,境外势力很难操控。对网络新媒体的监管具有一定的难度,敌对势力想方设法利用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宗教渗透,一是在互联网上建立宗教网站,传播宗教视频资料、电子教义,开展网上宗教活动,设立网络宗教学校;二是群发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向青少年学生长期输送经书、音像制品等宗教资料;三是以网络通讯工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宗教渗透,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聊天和通信工具实施渗透,发展非法宗教教徒。

二、校园宗教渗透的传播学视角归因

敌对势力不论以何种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宗教渗透,都只有在思想上侵蚀青少年、在观念意识上说服青少年、在意识形态上拉拢青少年,才能达到其渗透的目的,才能实现传播者对受众的有效传播。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就是要不断削弱其传播的有效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生活状态加以分析。目前青少年学生在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生活中,形成了浅阅读、浅表达、浅思考的媒介生活状态。一是浅阅读的新媒体阅读习惯。目前的青少年学生阅读,大多是跟着新媒体推介、新媒体炒作、新媒体诱惑甚至是新媒体煽动的碎片化阅读。手机阅读包含新闻信息、电子图书、搜索信息、短信、彩信、BBS、网络日志、博客、播客、文学网站、手机报、手机小说、微信等内容,其内容之丰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冲击甚大。久而久之,青少年学生就陷入了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状态。青少年学生在这一“浅阅读”的资讯跟风中接受的讯息良莠不齐,其中就包含有宗教渗透组织处心积虑为青少年学生量体裁衣制作的资讯,这种裹挟式的宗教渗透传播侵蚀性强,不易防范。二是浅表达的新媒体表达习惯。与浅阅读相对应的是浅表达。青少年学生在新媒体生活中喜欢跟帖,喜欢晒自己的生活,喜欢与网友进行讨论甚至争吵,喜欢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然而,这种表达都是浅层次的表达。如此下去,青少年学生不喜欢长篇大论、富有逻辑的表达形式,在自媒体情形下,青少年学生不假思索地晒自己的生活琐事、思想火花、人生际遇、内心感悟,为宗教渗透组织猎取渗透对象提供了极大方便。三是浅思考的新媒体思考习惯。思考是语言化的思考,语言是思考的载体。没有深层次的阅读就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人的思维必须在较深刻的阅读中才能走向纵深,人的思想只有经过接连的逻辑化训练中才能富有逻辑。青少年学生浅阅读、浅表达必然给自己的思维带来的只能是浅思考。表现在生活层面,浅思考的结果是青少年学生容易跟风,容易被敌对势力左右其思想而达到宗教渗透之目的。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误入宗教渗透组织的案例越来越多与其浅思考有着极大关联。归结起来,一方面新媒体长时间占有青少年学生的时间,甚至成为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浅阅读、浅表达、浅思考的新媒体生活状态,使得青少年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新媒体资讯,反思性不够,质问力不强,警惕性不高,较容易误入宗教渗透组织。

三、传播学视角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策略

第一,疏导策略:善于占领新媒体。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是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在青少年学生目前的媒介生活状态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占领新媒体开展工作,从而引导他们远离宗教渗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学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影响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对青少年学生新媒体生活的状况做出科学研究和清晰研判,摸准青少年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规律,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占领新媒体。实际上,新媒体为学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平台,学校管理者亦可以利用新媒体与青少年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引导青少年学生远离宗教渗透,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第二,堵截策略:敢于开展新媒体舆论斗争。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是校园意识形态工作的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不断加紧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挑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现实情况是,网上负面舆论比较突出,新兴媒体管理办法手段不够有效。从传播学视角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就要敢于旗帜鲜明地开展新媒体舆论斗争。校园宗教渗透工作协调机构需要多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合作,有效引导舆论。面对形形的新媒体宗教渗透资讯,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组织力量对网上宗教渗透的煽动言论进行批驳,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及时有效地过滤掉宗教渗透的不良信息,提高对互联网、手机的有效监管能力,掌握网上舆论的操控权。第三,长效策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以上两种策略都是借助外力性质的防范宗教渗透手段。长远来看,还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自身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说,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依照青少年学生目前使用新媒体的盲目化状态,亟需提高其对媒介资讯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对各种新媒体信息加以合理解构的能力,及对网络世界虚幻性的正确认知的能力。媒介素养的养成与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与训练才能获得。鉴于当前新媒体在青少年学生的广泛普及,有必要组织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实践途径,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通识类课程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基础素养进行培育。实际上,以高等学校为例,自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开媒介素养公选课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实验性地推出了大量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2]有必要对这些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做一总结,在其他高校和中小学推广使用。媒介素养提高了,青少年学生对宗教渗透传播的质疑、辨识、批判能力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达到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之目的。

作者:侯丙孬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渗透培训范文6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信息安全;核心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65-02

伴随着电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由电力数据安全、保密通信、电力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等衍生出的信息安全引起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智能电网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四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其中,信息化作为智能电网“四化”特征的突破口,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

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对安全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容灾备份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却相对不足。基于此,信息安全管理目前已经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重点。由于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近些年国家电网公司规范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并从安全政策到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实施了电力安全计划试点。

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电力企业“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列入六大保障体系之一,信息安全管理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力信息化中的应用状况为:虽然电力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安全认证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信息安全系统项目不断增加,包括防毒软件用户认证系统、防火墙、身份认证、网络监测管理系统、数据备份等,但由于电力系统采用班组、二级单位、市级公司、省级电力公司的四级管理体系,其生产环节、电网管理、营销管理、ERP等信息系统无不面临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几个层面的安全问题,迫切需要从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角度采用多种检测、防御、保密、可靠保证等信息安全技术手段,从整体上建立防御安全威胁的体系。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自从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秉承“依托行业、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特色培养和能力培养,开展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探索和研究,借鉴其他高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经验,在信息安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有益的革新和建设,以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力行业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

一、信息安全专业现状

自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以来,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78所高校设置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17所高校设置了信息对抗技术专业。[4]经过10年的专业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20多所高校具有信息安全本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站,还有更多的高校计划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如何做好信息安全专业特色建设和规划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广泛涉及通信、密码学、计算机、数学、控制、人工智能、系统工程、法律、管理等诸多学科。[3]因此,除了工科教育共有的特点之外,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还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如:信息安全领域知识覆盖面宽,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广的专业知识基础;由于信息安全知识更新快,要求通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并且要具有敏感的行业感悟能力;信息安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信息安全已涉及到社会各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相应的,信息安全教育也需要面向多样化、层次化的人才需求,且信息安全教育是一种持续教育。

二、基于电力信息化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目标设计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相对过剩和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从沈阳工程学院的行业背景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需求的角度考虑,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目标如下:一是信息安全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许多重叠的知识点,应采用化整为零的模块化思想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优化改革。二是目前实践教学缺乏行业依托,实践教学环节与行业应用的融合需要完善,电力信息化实验案例设计有待完善和加强,需要重新构建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体系。三是相同专业进行重点环节的考核标准不同,因而造成毕业生的毕业标准相差甚远。必须建立明确客观的课程考核标准。

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一门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原理、密码学、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等内容。它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许多基础和专业课程有重叠的知识点,因此可以将许多信息安全的专业基础知识转化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中,将电力信息化的知识转化到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中。

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在构建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应遵循教育部于2010年5月颁布的《信息安全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确保基本办学质量。在此前提下,开展信息安全核心课程的契入和融合,围绕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等急需建设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办出自己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定位于培养学生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服务工作为主,考虑国家和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具备专业信息安全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两类应用人才,即软件产品技术开发人才、信息和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人才。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并与电力行业相结合,首先要对电力信息化行业应用做全面地调查了解,然后寻找恰当的契入点,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分析电力信息化结构、问题、风险、威胁的技能,锻炼学生寻找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各种能力。

电力信息化的应用按其应用系统的功能并结合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划分,通常可分为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四个大类。根据该特点,可以将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密码学”、“软件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课程与电力信息化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等方式,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电力二次系统防护”、“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等课程的知识点分解,在以上课程中做典型案例教学,模拟真实的行业环境和典型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结合理论理解,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建立必备的实验环境和教学环境,引进和开发发电系统、电网数据安全系统、容灾备份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电力调度运营管理等仿真实验环境,开发适合于课程设计、实训的实践教学标准和大纲,与上述课程的知识点结合,突出重点问题,使学生脱离单纯的理论学习,增加对电力行业的熟悉度,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查找资料,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构建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图(见图1)。

3.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悉行业背景、具有电力行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减少毕业后的行业培训环节,增加应聘的竞争力。由图1可以看出,信息安全在电力信息化系统中的必备技能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电网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四个主要方面。因此,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内容的研究和构建应以上述四个方面为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信息安全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电力信息化核心课程,涉及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五大知识领域。

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思路和方法是采用“逐级渗透、贴近行业、注重实践”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一些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转化到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将电力信息化的知识转化到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中,而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中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向上渗透。核心课程中以“应用密码学”、“软件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作为试点课程进行构建。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可以增加可信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安全策略与审计等知识点;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可以增加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库安全审计、数据库安全配置、SQL注入等基础理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协议安全、通信安全、端口扫描、入侵检测的有关理论;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可将部分加密解密的算法作为课程设计和实训的内容,训练学生实现一些简单的密码学算法。

4.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与电力行业能力培养最为重要和可行的培养手段,在实验室建设上,沈阳工程学院目前拥有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北京西普科技公司的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自主开发了电力系统网络实战仿真实验平台,这些资源为基于电力信息化信息安全核心课程的构建提供了良好保障。在实践教学案例开发上,笔者认为应该从最贴近电力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软件及系统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案例开发。电力企业正在使用的系统及软件平台包含三种类型:一是电网生产管理系统;二是电力营销系统;三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为此,实践教学可以在电力企业的“发电系统”、“电网生产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运营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中选取典型的安全防护实例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渗透到“软件安全”课程教学中;在电力企业的“电网线路管理”、“电力设备管理”、“输变电管理”等信息系统中选取典型的网络安全设计实例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渗透到“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在电力企业的“电力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电力市场交易系统”等信息系统中选取典型的安全设计实例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渗透到“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教学中;将电力系统的“电网数据安全”、“电力营销数据安全”等数据安全的实现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渗透到“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中,等等。

三、结束语

基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除了要对电力信息化的系统应用进行详细了解之外,还需对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企业标准、职业标准以及社会需求等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研究专业的教学特点,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建设的优化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进行实践环节的优化改革,形成基于电力信息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面向行业需求,基于电力信息化支撑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研究”为导向,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建立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标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智能电网下的电力信息化体系研究[EB/OL].[2009-08-20].http:///portal/scyj/sdcbw/nycyyj/webinfo/2009/08/1250442198805813.htm.

[2]李红娇,袁仲雄,施正一,等.电力特色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2010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C].2010:54-58.

[3]杜瑞颖,张焕国,王丽娜,等.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