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例6篇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育评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32-01

1 职业教育开展德育评估的必要性

1.1 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需要通过德育评估来验证总结

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以及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培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性。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包含目标设定、过程实施、工作总结以及评估反馈等基本环节。德育评估工作在其中不可或缺,一是它能够为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提供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二是在德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评估及时修正目标,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三是通过评估对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总结,依据评估的结果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2 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德育评估来保障

通过对德育教育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估和总结,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基于此对德育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鼓励先进保持良好的德育工作态势,鞭策后进及时纠正问题迎头赶上,通过评估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才能保障德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1.3 德育评估能促进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德育教育队伍。因此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德育评估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它对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由于众多客观因素,当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对较差,但同时他们又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一个关键年龄段,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难度很大。而通过德育评估,使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劣势,不断增强个人的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和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胜任德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2 职业教育德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学校德育评估缺乏理论依据

自188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教育评估的实践工作和研究才开始起步。但时至今日,专门从事德育评估研究的学者和文献却少之又少。而这些有限的学者和文献在研究中又偏重高效教育评估工作,这与当前主席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严重不符。虽然很多职业院校的德育评估工作已经开展,但缺乏德育评估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上的指导,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德育评估工作进展困难重重。

2.2 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

德育评估对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技能教育的开展乃至最终职业人才的培养都意义重大,它是整个职业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当期我国职业学校仍片面重视技能教育,对德育评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德育评估对加强和改进职校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股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职业学校办学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重要作用。

2.3 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

2014年4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征求意见稿)指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一目标对很多职业院校而言仍然是一个笼统和抽象的概念,因此虽然我国很多职业学校已经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构建了自身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动态的目标体系,远未建立其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德育评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3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评估内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同时具备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的内容也与普通教育不尽相同。所以德育工作评估的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学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德育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的能力、素质以及精神的培养,应当充分体现在德育评估工作的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最终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就是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相当的道德修养、健康心理和学习能力。

3.2 将德育工作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阶段

实践课是职业院校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职业道德素养。此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内容也应结合实践课的内容和特点,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课阶段应当重点关注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德育渗透等,突出实训实习阶段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考核及评价。

3.3 优化德育工作课程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育学生现代人格和创新能力上,因此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在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应深挖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提升德育工作的课程理念是指标体系建设中首要关注的问题,优化德育工作课程,有机整合各项德育常规工作,才能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3.4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国家已经在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其中,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也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其内。在德育课课程安排中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评估中要对是否配备心理辅导室、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资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数量等进行考量。

参考文献

[1] 王可业.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估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1).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2

一、新旧方案的对比分析

1.从方案名称上看,新评估方案与旧评估方案有两处不同。一是新方案的名称,去掉“水平”二字,称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二是新方案不再称为“高职高专院校”,改称为“高等职业院校”。名称上的修改,明确了评估的目的,突出过程评估,加强评估的针对性。

2.从评估目的来看,旧方案的评估目的出现了重心偏移的不良现象――向鉴定偏移、向优秀偏移、向外延偏移。新方案的评估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的,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3.从评估方案指导思想来看,新方案更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由“二十字”方针、“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以及16号文件的精神构成的评估指导思想,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引导高职院校切实落实16号文件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使得新的评估方案更加能够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从评估结论来看,新评估方案体现了评价与指导的共同作用。新评估方案中规定,评估等级分“通过”和“暂缓通过”两级,评估结论的重点是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对改进工作的建议,不再采用旧方案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多级结论。这样就避免了以往评估中个别院校重评估结论等级,轻评估过程的不良思想。

5.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新旧方案的指标变动较大。首先是指标中称谓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呈塔式结构,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主要观测点构成。在新评估方案中,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再命名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而是改称为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观察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主要评估指标”反映的是具体评估目的,“关键评估要素”是主要评估指标的分解与细化,“说明”指的是评估过程中的考察思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是该项关键评估要素的主要反映内容。“数据库相应编号”则是建议重点考察内容在“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数据的反映。

其次是指标结构的修改。旧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是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塔式结构,次级指标是上一级指标的分解。新评估方案改为由“主要评估指标”“关键评估要素”“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以及“数据库相应编号”等内容模块构成的指标体系形式。旧指标体系是由7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主要观测点构成,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评估要素构成,每个评估要素附有说明、建议考察内容和数据库证明,取消了主要观测点。

再次是指标内涵的修改。在主要评估指标中,去掉了旧方案的“办学指导思想”,增加了“领导作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独立为主要评估指标;增设“特色专业建设”,突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关键评估要素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如 “专职教师”“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双证书获取”“就业”“社会服务”等突出的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色要素,都纳入了关键评估要素之中。

最后是参考权重的修改。旧评估方案中,针对每项主要观测点都附有相对应的参考权重,用于学校在自评和专家评审时计算分值。在新评估方案中,取消了评分制,随即也取消了参考权重,而是结合数据库提供的相应信息作出综合判断,给出“通过”或“暂缓通过”的结论。

6.增设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新的评估方案增加了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自下而上形成基本数据,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是评估中查阅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自我监控、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机制。

7.实施的程序与方法做了修改。新的评估方案,要求评估专家组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专任教师参与;专家进校前要认真审阅基本信息数据,并对各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建议;反馈意见重点为对关键要素的分析和改进意见;减少专家人数,缩短评估时间,简化了评估项目,侧重于研究探讨、特色专业剖析、教师说课以及深度访谈等。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特点

经过上述新旧方案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新评估方案在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它的设计思路是以16号文件的各项要求为出发点,以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设计的,“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使之操作性更强,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淡化等次,强化标准。

1.全面性与整体性。新评估方案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为评估对象,以整体评估为主,方案包含评估指标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两部分。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涵盖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且实行一年一报制度,两者相结合,既能全面诊断人才培养工作,又能掌握人才培养工作的进度和改进情况,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2.突出“职业性”。新评估方案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首先是名称改为“高等职业院校”,说明新的评估方案更加注重高职教育特色,方案适用于高职教育,不再如旧方案适用于高职高专;其次是评估指导思想除了二十字方针外,增加了以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职能和内涵发展的各项要求,突出“职业性”的特色;此外,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素质的培养,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倡导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课程建设与改革,均集中反映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3.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新评估方案重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首先是评估方案名称中“水平”二字的删除,说明评估不再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鉴定,而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精湛情况进行全面地诊断与把握;评估指导思想全面反映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评估方案增加的人才培养工作数据库以及一年一报的制度,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常态控制的有效途径,掌握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具体要求。

4.评估从普查走向重点。新评估方案要求各专家进校前认真审阅学校提供的数据、信息,并对各“主要评估指标”提出初步分析意见和考察重点的建议。专家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明确,不再出现老方案实施时专家对进校评估的工作目标不清晰情况。专家组反馈时,一改过去花大量时间讨论等级、赋分的情况,重点反馈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重在“诊断”和“开方”。

5.专家从裁判变为医生。旧方案的“水平”评估,要求专家对各项观测点进行评价、赋分、定等级,专家的职能主要是“裁判”,通过现场考察来发现问题,查找扣分依据,以便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给出等级和分值。如此一来,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都过分地关注等级和分值,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更是偏离了16号文件精神。新方案淡化了结论,更注重实效,专家组的任务重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扮演“医生”角色,尽可能客观、准确地指出问题,开出“处方”。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

[2]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1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如何保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学质量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它具有激励、导向、反馈、评价功能,是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明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优、排名次,而是为了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把教学评估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常州职业技术学院朱平的调查显示:在教学评估中教师最关注的是无教学事故,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考试及格,考核的方式操作方便。学生最关注的是评价反映自己的实际,成绩合格,评价的内容与自己的未来工作岗位相结合,全面发展。教学评估过分强调鉴定的功能,带有明显的奖惩性,难以得到广大教工的认可,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不健全。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论在教学还是在教学评估中都要体现教、学、做、练的内容,使教学与评估体现高职特色。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注重相关记忆的数量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特色,缺乏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素质的考核。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较为看重,在高职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其恰恰是短项。

3.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太单一。在高职的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往往存在着过分强调量化的作用,忽视了定性与定量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一些部门过分强调行政领导评价的绝对地位,有些教师调入还不够一年,甚至一些在教工中不被认可的人,被暗箱操作莫名其妙地摇身一变成了先进优秀教师,忽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课程评价中重教轻学,重知识技能,轻职业素养,重结果,轻过程。[2]评价方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4.教学质量评估的方案设计不合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估过程中,从内容上看:重知识技能,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周。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道德等重视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看:评价指标体系条目繁多,重复设计,缺乏针对性。各个评价指标之间交叉又重复,边界不清,难以对课程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者操作困难。

5.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错位。在高职的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发挥师生、尤其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学生的评估以学校为主。社会、行业和企业等利益相关部门被边缘化,甚至被撇在评价者之外,忽视了多元价值观的存在。

6.教学质量评估的保障不足。良好的改革环境与运行机制是教学质量评估顺利进行的保障。相应的设备环境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领导是教学质量评估开展的关键,教师是教学质量改革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如果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就会出现严重失误,甚至事与愿违,相应的后勤保障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职大学生作为优秀的社会群体,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等如何,影响着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3]开展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必须的。

2.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2008年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高教[2008]5号文)中明确提出要“要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通过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估内容、评估的方法模式、质量标准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通过构建与高职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客观、全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教学质量的评估,推动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

3.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质量的评估,有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规范评价对象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评估质量观。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整体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质量观,是指在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以促进评价对象的改善、发展、进步为目的,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估对象,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及时地改进并调整他们的行为,促进个人积极主动的发展。把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把评价的结果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整个评价力求通过公平、公正、客观地分析教师的工作,帮助改善教师的绩效,最终保证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持久的专业能力。允许教师对评价结果表示不服写反驳信上诉,最后与教师协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程序,结束考评程序。[4]首先,要明确高职的培养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培养热爱一线工作,熟悉一线环境,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综合素质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理论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完善高职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教学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要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准也不能使用完全一致的质量标准与模式,要有学科的针对性,要有共性又要体现特殊性。再次,正确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中要重视全体师生、社会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质量的评估过程中应包括:教师评、企业评、社会评,专家评,还要有评价对象的自评与小组的互评等,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评价者参与广泛,而且要重视社会的认可度。

2.建立长久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整体上的设计,实行多元化的保障机制。首先,要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反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高职大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制订符合高职大学生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促进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其次,要重视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见反馈。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他们身处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现状最为了解,重视他们的意见反馈,有助于高职教的发展,有助于教学管理者在微观层面进一步了解教学发展的需求。最后,构建多位一体的信息化质量反馈平台。这是构建高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建立学校、社会、企业、行业联合的信息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数据库,跟踪评价对象在学习、工作、实训、实习中的表现,了解就业信息,知晓企业的要求及满意度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1)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的保障机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加强内涵建设。高职教育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提高其竞争力,扩大国际交流,就要重视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是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为评估提供相应的定量、定性分析的依据,而且要各个环节落实,才能起到教学质量评价的激励作用。其次,领导重视。学校主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工作。不仅要亲自过问,而且要亲自参与教学督查工作。各二级院校领导要重视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到教学质量建设中来,让教师在教学评估活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归属感,充分地尊重教师的工作规律,允许教师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表现出教学评价中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评价对象。再次,管理到位。在每项教学质量的督查工作中要有条不紊,落实到位。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考核,以主人翁的态度解决好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CRP教学新系统在高职院校的使用,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平台,为此,要把教学质量评估的每一项工作,当成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来组织开展,为高职教的发展做贡献。(2)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首先,要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规范化、科学化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估体系的基础。尽管,目前我国还没有操作性强,设计合理、统一的评价指标,但是,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特点,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灵活地设置相关的考评指标。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工作的个体性、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劳动成果的滞后性,[5]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不可以使用同一标准与模式。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实践中,其考评的标准就要看其教学活动是否使高职大学生成功具备了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能力。考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重视学生的就业与从业能力,是否获取了从业资格,是否能顺利进入某一职业或某一行业,把行业规范与职业标准纳入评价内容之中。[6]高职思政类课程通过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志愿者的比例、积极入党的比例等)并设定相应的权重。对教学的数量(课时量、知识的难易程度)、各类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评价、教学的绩效等进行指标细化。借助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统计与量化,公正、客观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建立多维的评价主体体系。《教师法》第23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注重并提倡过程的、发展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评价手段。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能否得到改进与完善,关键在于评价者的观念。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改善、促进教师工作的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评价主体的坦诚性和权威性,都影响着被评价者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单一的评价主体容易造成评价的片面性与偏见,多角度、多渠道的评价有助于评价的全面、公正与客观。在高职教的评价体系中注重的是内部评价,其主体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外部评价主体是社会、行业、企业与家庭等利益相关主体,但参与度不足。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度。行业是连接企业、社会、学校的重要纽带,是信息反馈和交流的主要组织。[7]教学评价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企业、行业,高职教育办学的效果怎样,关系到每个利益相关者,办好高职教育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再次,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估运行机制,是让上述每一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真正组织实施落实到位,要求相关的评价主体全员参与,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在教学评估中,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注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相关教学计划的实施与落实,学校目标任务的完成,专业课程目标的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满意度等。其中教务处负责组织计划,学校督导办负责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各个教学团队与教学秘书负责教学评估资料的发放、信息资料的收集、表格的数据统计等使之形成流畅的评价循环系统,保证教学评估的及时有效的开展。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估找出问题,及时的改进、学习与创新,推动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在评价时要坚持动态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要改变那种采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评价教师的“一刀切”的办法。即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业绩的考核办法。在教学岗位的聘任及其他教师质量评估中,应将教学作为主要的指标,并赋予与科研同等的权重。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策略。避免过分量化,要把质与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性评价时对被考评者的考核内容的诸特征进行简洁、概括的描述,从本质上反映被考核者面貌的考核过程与方法。通俗地说就是评价者根据被评价者的平时表现、现实状态的观察分析,通过相互比较,用评语等形式对其做出定性结论的评判。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大学生的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无法量化,就要定性评价。发展性的平价原则还要求评价者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机制为主,以奖惩为辅,相结合,评价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提高与改进。(2)导向性原则。开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的具体化与规范化,是进行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目的性。所以,高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有效地反映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绩效。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人终身发展需要为宗旨的教育,必定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所以成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坚持服务社会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终身学习需要的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主体性原则。《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质量评价的活动”。高职教育教学评价,要以内部评价为基础,内部评价为外部评价提供资料与素材。即要以广大师生为主,同时要把社会相关的行业、企业与行业教师、家长等纳入评价的主体,不能边缘化或撇在教学质量评价之外,准许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存在。(4)开放性原则。学校培养的人才既为社会所需,就要把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开放性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与支持,特别是企业与合作单位的深度参与。没有社会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开放性体现在评估内容与过程开放,真实具体。包括适应岗位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价值观、人格、审美、创意等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还包括评价过程与评价标准的开放性。(5)真实性原则。指评价对象参与评价的全过程,以真实任务,以真问题作为学习和考核内容,评价引入企业的标准和评价机制,实施项目式的现场考评。以拓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评价对象的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室,而能主动地查阅大量的资料,能够主动地走进企业、行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真实性原则就要尽量采用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保证数据的真是可靠,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命脉所在。(6)简易性原则。指教学评价体系,在建设、设计、运行过程中,努力做到简单易行,易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完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2]朱平.职业素养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改革[J].职教论坛,2013,(8).

[3]张晓荒.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44).

[4]黄成林.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发展的研究与启示[J].三江学院学报,2006,(12).

[5]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的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6]杨彩菊,周志刚.第四代评价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启迪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7]郑蕊.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8]李瑗瑗,等.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3,(2).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评估

2010年,我学院首次历经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这次评估中我院取得了优秀成绩,现根据我院图书馆迎评促建工作,谈谈通过评估获得信息反馈后引发的反思及制定的发展策略。

1.评估对图书馆的意义

不可否认,评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促进了馆藏建设

评估指标规定了对文献资源的数量、结构、比例等的具体要求,目的在于促进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化、有序化。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甚至要达到优秀水平,各高职院校普遍加大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图书馆购书种类和复本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2创新了服务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引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实行了自动化管理,由手工借阅变为开架借阅,大大提高了流通量,拒借率明显下降。

1.3促进了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很多图书供应商都能针对各种图书馆需求提供文献数据服务。即提供从图书供应、馆藏图书加工(包括在书上盖章、装防盗磁条打号,贴条形码)到馆藏书目数据建立,直至图书上架的“采编一条龙”服务,大大提升了文献资源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1.4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

评估指标中对基本服务的要求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图书利用率、读者到馆率和读者满意率等都有基本指标要求,甚至对开馆时间、开放程度等都规定了指标。因此,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2.评估后引发的反思

2.1馆藏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在教育部现行的评估方案中,图书馆被列为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并规定相关的硬性指标。为顺利通过评估,高职院校对图书馆投入大量经费,图书馆藏书量迅猛增长。迅猛增长的馆藏数量一方面缓解馆藏资源的不足,推动了馆藏资源建设力度;另一方面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建设发展不均衡,偏重纸质馆藏的数量,给藏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在评估后又回归常态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保持评估时打下的良好基础,协调馆藏专业结构和载体结构、调整藏书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优化馆藏资源配置等方面,成为评估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2.2评估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应保持可持续发展

评估完了,并不意味着各项工作一劳永逸。对部分院校来说,评估使图书馆在硬件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评估工作所涉及到的图书馆方面毕竟是指标型的,看得见的内容。因为评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了丰富,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得以建立。评估后高职图书馆要保持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更上一层楼,就要把这些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图书馆的软件建设也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新型管理模式下,加强读者服务。

3.评估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针对评估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拿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才能持续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水平提升。

3.1从思想上认识评估的积极意义

评估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影响,它使图书馆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虽然在这次评估中图书馆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但这可以作为一种经验教训,对以后工作的开展起到启迪作用。

3.2推动馆藏结构合理化建设

只有合理的馆藏结构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所有读者的需求并提高其满意度,因此在馆藏建设中应注意制定文献资源发展规划,并突出重点与特色文献发展策略,首先保证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文献需求;合理配置纸质资源,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

3.3优化管理水平

高效的管理水平需要优秀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纵向管理来真正落实岗位责任制,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促进员工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引进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今天,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熟悉本馆发展规划和业务流程的计算机和图书馆专业队伍,否则很多工作将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难以突破的。

参考文献:

[1]李静毅.高职院校评估对图书馆的意义及反思[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1):64 - 66

[2]崔倩,蔡小红.评估后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10):65-67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评估指标体系;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37-03

教育评估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教育评估的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了不同的评估指标、评估使用的标准以及评估指标分别所占的权重。这一体系对评估涉及的内容、评估包含的范围以及评估时适用的尺度分别做出了界定,从而指导教育评估的进行。因此在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改革方面,科学合理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对教育现状的了解,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整改。我国自1985年展开高等教育评估,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已经包括了优秀评估和合格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教育部从2003年起在全国进行高职试点评估,2004年颁布“高职水平评估方案”,2006年提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8年颁布新的“高职水平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可见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工作的重视。而建立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正是促进高职发展、提高高职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一、高职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评估是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了教育质量对高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评估的实施,既可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又可以提高高职办学的水平。与本科学科体系教育不同,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为使高职教育摆脱传统本科教育压缩饼干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评估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核心,引导学校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最终会使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共同受益。通过不断完善的评估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和改善对高职院校的指导和管理,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动态的质量保证体系,培养出更多为社会认可的人才,加强自身社会竞争力。其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目前高职评估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教学质量的内部评估,但由于高职院校对内部评估的目标不够明确,造成其作用受到影响。在具体实施中存在评估成效差、信度低等问题。尽快建立学校内部的科学合理和长期的自我评估体系需要上级部门和教育专家以及相关人员的共同指导。

2.某些评估指标缺少统一的标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例,目前我国还没有通用的标准。很多标准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而由行业企业制定的标准应用到教学实践的却很少。有的职业甚至没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造成学习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3.实践教学评价方案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只有教师而没有学生和行业的参与。实践操作的内容与行业发展不一定同步,有的与行业脱节,有的很滞后。不够完善的评估体系使实践教学随意性增大,降低了评价的信度。

4.评价体系缺乏多样化。社会生活正在多样化,教育培训也要多样化。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行业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过于统一的标准影响了高职院校发展自身特色。

5.社会参与程度低。目前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教育部制定,实施方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的也会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从体系的制定到实施都没有充分体现多元化的参与度。而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程度过高,降低了其他各方如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社会机构等的参与度。

6.缺乏专业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工作的专家组往往是临时组成的。虽然其构成是经过选择的,但缺乏对高职教育评估评价体系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也缺少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独立专业机构的参与。其客观、公平和科学性自然有所降低。

三、完善高职评估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完善的高职评估评价指标体系,既应该有外部评估体系,又应包含内部评估体系,两者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高职的发展。

1.更重视办学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强调各个高职院校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改革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要立足本校的实际,体现“以人为本,开放办学”,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实用性、应用性方面的人才。

2.区分高职院校的类别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针对不同行业所属的专业体系,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标准,不同层次不同对待,有所针对,避免一刀切式的评估评价。增强公平合理性,促进高职发展的多样性和确保不同高职院校能将各自的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

3.教育部和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指导各高职院校建立起科学、规范、完善的内部评价评估体系,使其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和监控,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保持动态更新,以及定期将内部评估报告公开,接受社会利益相关各方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及时改进,促进高职院校随时完善发展。

4.国家有关机构应组织相关行业成立专业标准制定委员会,在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相关人员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和社会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并能从行动领域出发指导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岗位需要什么人才,就能培养什么人才,同时保证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都公开透明并有可操作性。

5.构建充分反映高职毕业生能力的评估评价体系。单纯的就业率并不能反映高职毕业生的真实能力。其就业质量和结构应占相当的权重。就业结构包括毕业生不同的流向如有些毕业生选择升本、考研,有些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等,这些都应被评估体系考虑在内。就业质量包括毕业生专业对口程度、就业的岗位和单位情况以及工资状况等。在评价中应全面听取毕业生本人、其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反馈。目前已有独立的调查机构如麦可思在从事毕业生信息搜集工作。评价信息搜集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时效性、典型性和样本的选取范围、样本跟踪的长期性等。

6.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尽管新的评估方案已经开始考虑到改变过去评价主体一元化的模式,但在整个评估中政府部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所冲突。可以将评价的主体转化为接受高职所培育人才的那些利益相关方,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独立的民间专业评价评估机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展多元评估,不断修正评估评价标准,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监督。

目前的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竞争越发激烈,建立科学合理完善规范的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高职前进指明了方向。不同类型、不同档次高职院校的评价评估工作,应采用不同指标体系。评估中应充分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变单一主体评价为多元主体评价。评估的过程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为高职院校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肯定高职院校中值得推广的经验,鼓励高职创新和发挥自身特色。高职评估的重心是促进高职院校建设,通过评估最终达到使多方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爱国.沿革与反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二十年[J].卫生职业教育,2008,(10).

[2]岑蜀娟,叶加冕,李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1,(48).

[3]查吉德,王晓敏.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初探[J].职教论坛,2004,(6).

[4]李慧仙.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5]李定清.借鉴英国职教经验构建需求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评估体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

[6]张正义,杜建红.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局限性[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9-02

1 引言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实施多年了,其基本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和评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传统的监督评价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督评估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指导思路陈旧,仍旧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缺少对能力培养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

2)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整体监控评价。主要监控评价工作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其他阶段监控较少,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等。

3)监控评价参与人员少,主要是学生、教师、院系、同行专家等参与,缺少企业技术人员参加。

4)传统的评估手段通常是定时(如期末)填表,评估周期长,效率低。评估结果通常未经计算处理,给教师、教育决策者查阅带来不便。监督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效果不佳。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应是动态评价,应该具有及时反馈功能、总结建议功能、记录查询功能、积极引导功能。它的设计原则如下。

实践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监督评价体系设计时要充分体现教学实践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把教学过程作为整体来看待,教学监督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的开始(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设定等)就要介入,对其后教学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应设定监控评价点,并且实施评价时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反馈性原则 教学监督和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应给监督评价对象相关评价信息,便于他们及时改进。

可操作性原则 监督评估系统评估指标必须明晰准确,可以量化,便于参与评价者明确判断。采用各种科学计分办法。另外应给参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评手段、途径,便于监控评价系统收集数据。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内容

为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进行监督评价,本文引入美国教育评价家倡导的CIPP(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评价模式,包括以下评价方法。

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对高职教学的背景进行评估,包括课程开发可行性、课程设置的目的和目标。具体包括以下评价内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专业评估。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对专业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等,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并每年。

2)课程体系。监控和评价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适当,培养目标能否满足企业要求,课程体系是否对应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等。由于社会需求发展变化较快,该部分评价数据的收集、统计、反馈必须及时,至少一年一次。有关人员可根据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设立新课程,合并删除旧课等。

3)课程标准。监控评价课程的内容是否与社会要求相符,行业中最常用到的技能是否全部被包含在课程内,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培养要求。该部分评价与课程体系评价相同,数据的收集、统计、反馈必须及时,至少一年一次。

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监控评价。监控的内容有校内实验环境、校外实训环境、教学设备、技术手段等。

1)校内实验环境监控评估。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环境利用率是否达到标准。监控评估结果反馈至少一学期一次。

2)对校外实训环境监控评估。校外实训基地、基地中实训教师、实训环境利用率能否适应学生的实训要求。监控评估结果反馈至少一学期一次。

3)对其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监控评价。教学多媒体设备、校园网普及率、PC机台数、图书馆图书数、学习平台使用率等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内容包括: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对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对运行管理的监控。

本文对教学过程监控设计了教学态度、单元内容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四大方面20多个指标,以测评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

对学习效果的监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阶段性实践项目中的成绩、顶岗实习成绩进行监控,学生的成绩评定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减少或者不参与学生成绩评定,而由企业兼职教师或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给出学生成绩评定。

对运行管理的监控是对教学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由教管人员完成。

成果评价 CIPP评价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果评价,它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最终成果――学生能力进行监督评价。由于能力有显式表现和隐性表现,故学生能力的评估除了对其专业知识能力的测评外,还包括对其素质修养的考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学生能力评估指标,包括课程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获奖率等。

2)就业情况指标,包括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自主创业比例、企业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

3)社会评价指标,指雇主对该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现手段

由于本监督评价体系需收集统计的数据量大、调差对象多、人员地域跨度广,本文开发了基于Web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质量监督评价系统》支撑软件。该软件构建以学校、用人单位为主,行业专家、毕业生、家长参与的开放、多元的在线评价闭环系统。同时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经历、实结、就业记录、企业评价及职业资格认证等形成性资料,实现能力培养“全程记录、全面信息化”管理,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广芬.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08(1):23-25.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3]郑兆领.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估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