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例6篇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

一、明确目标,完善机制,强化措施

按照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市实际,20*年,我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要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精神分裂病治疗率20*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20*年达到全市人口的2/3,2010年达到全市人口的4/5;20*年、2010年精神病救治率分别达20%、30%;20*年、2010年精神病救助率分别达10%、20%。

对已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的紫阳、平利、旬阳、白河、汉滨区五县区,20*年、2010年精神病防治知晓率应分别达到50%、70%;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60%、80%;精神病治疗康复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0%、100%;精神病救治率应分别达到30%、50%;救助率应分别达到20%、30%;实施医疗救助,县区免费服药的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每年不低于100名;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及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0%。20*年达到的目标应纳入年终检查考核评比,并接受中省检查验收。

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按陕办发[20*]15号文件中确定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指导原则,尽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要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

二、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精神卫生工作属公共卫生范畴,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县区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要尽快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当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本地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各县区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开展调查摸底,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进一步落实对精神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物价政策,对具备开办条件的精神疾病防治医疗机构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待,免征相关税费,以鼓励社会资源投向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领域。

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宣传、财政、人事、劳动保障、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要分工作协作,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卫生、残联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面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将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作为全市精神卫生教育和培训的基地,负责全市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工作。

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监护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问题。

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由公安机关协助护送精神病医院实施强制治疗。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规范精神卫生教育的内容,制定“学校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0*年起要确保在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安排精神卫生专题或将其内容纳入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并保证必要的课时。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要根据师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精神卫生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到2006年配置率要达到80%以上;学校校园宣传栏中应设有相对固定的精神卫生宣传园地,到2006年宣传园地的设置率应达到70%以上。

司法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权益保障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工作机制,依托对精神疾病有鉴定资职的医院,开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业务。

宣传部门要有计划的在新闻媒体开办精神卫生栏目或专版,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围绕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积极组织开展众喜闻乐见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精神卫生氛围。

三、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学校老师、班主任、校医等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20*年,市、县区应要选择1~2所学校作为试点,2010年有1/3的学校开展。

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干预。各级妇联及妇幼保健机构要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的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各级卫生、老龄工作服务机构要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及基层卫生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卫生、财政、民政、公安等部门要联合成立灾难应急与危机干预组织,将精神卫生救援内容纳入救灾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

做好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各级卫生、工会及有关部门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公安、司法部门要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和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及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四、做好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及监测工作

各县区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要按照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市、县区现有精神卫生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要承担本辖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逐步在社区建立精神卫生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规划。目前,尚未建立精神卫生机构的汉阴、石泉、宁陕、岚皋和镇坪等五个县,要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院就治和转诊制度,开展家庭病床和监护服务,指导精神疾病患者“工疗”、“农疗”和家务劳动,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回归主流社会。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社区专干和家庭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乡镇和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卫生部门要提高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等重点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的服务能力。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积极开展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公安、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及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要利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系统完善精神疾病信息监测网络;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精神疾病检测系统,承担起市区精神疾病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精神疾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步伐

市卫生局要加强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的执业准入管理。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上岗后要保证必要的专业进修时间,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加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医学伦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要逐步加大投入,改善精神卫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促进精神卫生工作队伍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加强医学院校在校生、现有精神专科和非精神卫生专业医护人员以及其他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有效处理的能力。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2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2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二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四工作指标与目标。----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2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9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十四建设和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政府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卫生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实施计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将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加强督导检查,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结合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3

全国爱牙日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状况能够反映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维护口腔健康、拥有一口洁白健康的牙齿不仅能使人显得更美丽,还能使人避免 “病灶感染”、减少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症的发生。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口腔保健非常重视,公众的口腔健康状况已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在我国人们的口腔健康状况尚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龋病、牙周疾病的发病率还较高,国家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疗一种本能够预防的疾病,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各地投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有限,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空白。但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专家就认识到了预防口腔疾病、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考察了国外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呼吁建立“全国爱牙日”。

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9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建立“全国爱牙日”是我国开展群众性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个创举,也是推动我国牙病预防保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宗旨是通过这项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人们的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

截至去年,这项活动已开展了,成效明显。2007年6月13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人们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但是口腔保健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历年全国爱牙日的主题如下:

1989 年:人人刷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

1990 年:爱牙、健齿、强身;

1991 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1992 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1993 年:天天刷牙,定期检查;

1994 年: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

1995 年:适量用氟,预防龋齿;

1996 年: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口腔健康;

1997 年:爱牙健齿强身,预防龋病、牙周疾病,健康的牙齿伴你一生;

1998 年:健康的牙齿,美好的微笑;

1999 年: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2000 年:善待牙齿;

2001 年:吸烟与口腔健康;

2002 年:预防牙周疾病,维护口腔健康;

2003 年:有效刷牙,预防牙周疾病;

2004 年: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

2005 年:孕妇口腔保健;

2006 年:婴幼儿口腔保健;

2007 年:口腔健康促进――面向西

部,面向儿童。

2008 年:关注中老年人口腔健康。

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心脏日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患者,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3人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是第二次卫生革命的头号敌人。预计到2020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致死原因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全世界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将上升50%,患者死亡人数多达2500万人,其中190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且种类繁多、病因复杂,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糖尿病、抽烟与老化等都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不过国内外医学界公认,除遗传因素之外,长期的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和肥胖、吸烟、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统计资料显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中80%的来自于中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肥胖症患者和吸烟人数的增加而继续呈上升趋势。

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病联盟(WorldHeartFederation)于1999年将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世界心脏日”。

世界心脏病联盟是一个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非政府组织,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89个心脏病协会与心脏病基金会组成,其宗旨是致力于控制全球(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生,延长人类的寿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世界心脏日的永恒主题是“健康的心,快乐人生”,旨在激励人们把静态的生活方式改变为积极的行动,呼吁人们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人人都可享受愉悦的生活。

我国的“世界心脏日”活动自2002年开始,截至去年已开展了5届,其规模和影响逐年增大,对提高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的认识、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世界心脏病联盟的好评。我国历年心脏病日的主题如下:

2002年:营养、肥胖与锻炼;

2003年:妇女、冠心病与中风;

2004年:儿童、青少年与心脏病;

2005年:肥胖与心脏病;

2006年:你的心脏有多年轻;

2007年:健康体重,健康体型;

2008年:健康家庭,和谐社会。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的最危险因素。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故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我国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5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在1959年为5.11%,在1979年为7.75%,在1991年为11.88%;在1959~1979年的20年间,我国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40万人;在1980~1991年的12年间,我国的高血压患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据估算,我国现有高血压病人多达1.2亿人,而且这一数字有继续加速增多的趋势;现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现有冠心病患者约1000万人,其中65%的人有高血压病史。

研究证实,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少等)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而早期防治高血压又可使高血压严重并发症减少50%。但是,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普遍存在对高血压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仅有53%的人测过血压,知道自己血压水平的人仅为44%;高血压患者中服药治疗的在城市中只有17%,在农村中则只有5%;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只有4%和1%。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于高血压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卫生部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曾组织了3次全国性高血压普查。上个世纪60年代末,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防治项目和相关疾病的监测活动。1987年,卫生部成立了全国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订了防治研究的10年规划。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高血压的群体防治工作,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以高血压防治为重要内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1998年,卫生部又在与有关部门、专家共同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并在每年的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截至去年这项活动已开展了10届,其历年主题如下:

1998年:了解您的血压;

1999年: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

2000年:普及高血压知识,减少高血压危害;

2001年:控制高血压,享受健康生活;

2002年:控制高血压,从社区做起;

2003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

2004年: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

2005年:控制高血压,防治脑卒中;

2006年:控制高血压,降压要达标;

2007年:健康膳食,健康血压。

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精神卫生(mentalhealth)是人类健康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保持生理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精神卫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通过精神活动来完成他们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功能,一个人如果精神平衡,就能更有效地应付生活压力、进行学习或工作,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精神卫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幸福生活和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值得追求的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为提高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消除公众对精神卫生疾病的偏见,普及并使人们分享科学有效的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于1992年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随后的10多年里,有许多国家参与进来,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和组织每年都会在精神卫生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唤起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重视,改变人们对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显而易见的势头增长。据估算,我国精神疾病的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2000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历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如下:

1996年: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4

【关键词】精神病人;健康教育;心理状态。

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主要由护士执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指导促进疾病复发和预防疾病发作的有关知识,疾病发作作为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病人在发作期间,缺乏自知力,自我反省能力和自制力,思维,情感,行为方面也存在着异常,此期,很难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在精神病人的预后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情况恶化,走向衰退和精神残疾,对这部分病人和健康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使得这一特殊疾病人群的健康教育,很大一部分应在病人家属方面进行实施。

1 住院期间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1.1 封闭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病人由于症状支配常表现为兴奋,少眠,伤人,毁物,自杀,自伤,他杀等过激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必须住在封闭病房内,一部分患者家属表现为紧张,恐慌,又存在着一定份额的自感内疚和疼爱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家属总想着探视患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到仪表端正,态度和蔼,真诚的对待教育所提的各种问题,合理要求尽可能满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让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特点和症状表现,消除其紧张心理,让家属理解过频探望和照顾病人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当病情稳定时探视,才能诱导病人安心住院,配合治疗,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支持,避免对其过分迁就,溺爱或训斥,责备等。还有一部分患者家属对病人较冷淡,抱怨,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损害性大,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过重引起,护理人员应针对对疾病的特点,主要在促进康复,缩短病程,预防复发方面进行宣教,切实帮助家属解决后顾之忧。

1.2 开放病房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健康,可采用讲解,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多种形式让家属了解精神疾病的相关护理知识,药物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如何与患者沟通等,帮助陪伴人员制定具体的行为干预措施:如指导陪伴人员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并督促执行;特殊行为的干预;指导陪伴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正确使用强化法及消退法[1]。对患者行为进行干预。

2 出院后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对精神病人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要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性教育,精神疾病由于其特殊性,服药时间一般较长,部分患者甚至终身服药,因此,健康教育性工作不是一次性工作,应是一个追踪的过程[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住院期间家属的健康教育,也要坚强出院后的随治教育,巩固治疗效果。

2.1 首次发病患者家属他们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月由一名医师和主管护师到患者加重或以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家庭健康教育一次,每次0.5小时,主要内容:(1)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提问,帮助其学会处理和应对因为疾病造成的各种生活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的安全康复提供针对性指导。(2)向家属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复发先兆及应对方法。(3)妥善保管好家庭中的精神药物,定时按置给病人服药,并注意病人是否服下,严防超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行为的发生。

2.2 多次住院患者家属许多家庭都不堪人力,物力及经济的负担,精神病人家属因长期与病人相处,所以受影响较重。表现在家庭物质生活低,生活事件多,娱乐活动少,可存在心理障碍,生活满意度低,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做好上述的健康教育外,还要指导家属树立生活信心,改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善生活质量。

2.3 衰退和精神残疾患者家属大部分家属存在厌烦情绪,以冷漠,甚至旁若无人的态度对待患者,此时,做好家属工作的同时,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接纳病人,并多与沟通,给予感情支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对精神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转归及预后复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病程,减少复发,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5

【摘要】祖国医学即“中医学”,它对疾病的预防问题已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提出“治未病”要从正邪两方面入手。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做了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祖国医学;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即中医学,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所谓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海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生动地指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意思是说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所以“治未病”必须从正邪两方面入手。

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邪气虽有发于阴和发于阳的不同,但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正气的强弱是由人的体质所决定的。《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1 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同时精神刺激又可导致人体正气内虚,使外邪入侵而致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说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1.2 锻炼身体: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体的方法;汉代医家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以及后世演变的太极拳等健身方法,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3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宋明时代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16世纪的《种痘新书》先后流传到欧亚各国成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比英国18世纪末用牛痘接种法还要早几百年,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近年来,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效果,如用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列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2 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病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中医学在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亦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如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侯论》一书中指出:“人感乖疠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故在隋唐时为防止麻风病的传染,采用隔离居住措施,将麻风病患者集中在“疠人坊”一处,并给予治疗以杜绝传染。《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备急千金要方》说:“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寿亲养老新书》说:“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等等都提出了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具体措施,以防止病邪侵害,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范文6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effectoftraumaandviolenceon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