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关怀范例6篇

精神关怀

精神关怀范文1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只关注学生学习,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者的责任问题。一名教师只有真正去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关心学生,才会使教育呈现人性美、张扬人性美。

从教育的评价导向来看,追求的是看得见的数值,中学教育的终极考核也是高考分数,这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所谓好的做法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的分数,急功近利,不尊重个体的鲜活生命,加剧了精神滑坡。评价的尺度单一而苛刻不尽合理。WWw.133229.cOm为了应付各种指标及考核,学校教育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在时间上拼精力消耗,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在训练上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减不下来,导致心理压力大;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暴,不把学生太当人看,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在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单一死板,缺乏多元的评价机制,优秀人才难以现世。这些现象都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教育越来越把活泼可爱的学生作为一种预期的产品来对待,很少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自我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尤为可悲的是目下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竟有歪论: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也成功了吗?不也活得很好吗?还大肆强调:人生必经磨难方能成才。古人也有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我们的教育就在于教育学生吃苦,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大家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不当或问题学生的增多,尤其是留守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在问题学生中留守生占了很大比例。像我校,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的占近50%,个别班级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学生基本上寄居在亲戚家或由祖辈监督教育。父母所给予的是充足的生活费,而精神关怀教育严重缺乏。精神关怀,应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充满精神关怀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抚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从学生现状来看,更需要给学生精神关怀。

《厦门商报》报道:近日对上海的中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近九成中学生“感到郁闷”,仅有10%的中学生表示平时不太“生闷气”,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成绩提不高”,另外“父母唠叨太多”、“睡眠时间少”、“没有时间玩”、“学校生活太枯燥”、“对社会上问题看不惯”等都成为“郁闷”的理由。如今,“郁闷”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中学生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他们为何依然感到郁闷?

正是由于缺乏精神关怀,学生的暴力倾向和心理问题日渐突显。砍人事件时有发生,搞得社会动荡难安。学生心态出现较大偏差,背离社会正常轨道。

近期《扬子晚报》和网络上有关全国中小学生近视防治抽样结果显示:小学生近视率为26.96%,初中生为53.64%,高中生则超过72%,发病率世界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关于身高也不容乐观:世界排名第一的荷兰为182.5厘米,我国排第32位,仅有169.7厘米,不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连荷兰女性的平均身高都没有达到。这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不以民族的前途命运为终极目标。值得有识之士深思!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排名居于前列。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想干什么,难以让人搞清楚。来自教育的精神关怀有多少?当今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厌学、空虚、烦恼、焦虑、不适应、孤独、逆反、人格和道德缺失、自我中心、陋习恶习不断、身体状况日下。幸福感从何谈起?!

从中国社会大气候和时代走向来看,我们需要对学生精神关怀。如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精神危机:功利化、人心浮躁、缺少精神关怀。中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人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中学生需要精神的教育。精神关怀,是修补裂痕的粘合剂;精神关怀,是减少摩擦的润滑油;精神关怀,是翱翔万里的加油机;精神关怀,是驱散黑暗的照明灯……正是有了教师对学生情意浓浓的关爱,教育才有了活力、动力和张力。我们真诚地希望,精神关怀不再是学生的奢望与空想,而是所有教师发自内心的表白与行动。

三、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中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学校通过对性格缺陷学生、青春迷惘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校通过对学业滞后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目前对精神关怀教育问题的研究,一般都处在理论层面上,而针对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还很少。如果教师能对精神关怀教育进行研究,这将对教师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建精神关怀成长档案和实践探索过程,可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精神关怀范文2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人文精神;关怀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4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劳动合同法明确指出:“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这部法律在1994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充分彰显了人文精神关怀。

1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法律文化中的体现

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Humanism)”。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的明确提出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儒家学说就已经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容[1]。

人文精神(Humanities Spirit),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它是以人性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2]。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则,它内蕴的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

法律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法律领域内的张扬与显现,是法律蕴涵的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其根本的指向性意义就在于以人为中心,并给予严肃认真的人文关怀。法律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法律工具主义的破除、法律信仰的塑造和法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法律文明的演进,法律不再是统治人的工具,而是更多地造福于人类,为社会中的个人创造了发展自己的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使人追求自由(这种自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非无政府主义)的理想和目标能够真正实现。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礼治”等法律观念,讲究礼法的结合,主张礼乐刑互用,主张天人合一,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在西周初年,统治者就强调“明德慎罚”、“敬天天保民”,这突破了神法对人的控制,将他们的统治定位为“保民”上,认为只有保民,才能获得长久的统治,而且运用法律统治的时候,应当“明德慎罚”,慎重从事司法活动,体现了对人的保护和尊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自隋朝开始的死刑复核制度,以及后来的悯囚制度的刑法执行,体现了司法上相对完整的保护人权的制度,执法的过程中讲究执法者的道德,主张法律贵在严明,表现了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在法学领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保障人权。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社会生活中彰显人文精神的重要保障。宪法对人权的保护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人权的宪法保护是宪法中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而人权的法律保护是要以宪法对人权保护基本原则的确立为基础的,立宪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权,因此,我国的宪法理所当然地成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明确确认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我国法律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保障人权”。以宪法为依据,部门法使基本权利具体化,并赋之于操作性来体现人文关怀。法治进程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为部门法从多种类多方面的关怀,民法的人文关怀,行政法的人文关怀,还有刑法的人文关怀,等等。例如,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后李永军在《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系统地提出了法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问题。该文认为,自罗马法开始的私法传统中,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西方自1804年《法国民法典》开始将人文主义精神巧妙地规定于体系化的法典之中,成为民法的内在价值与基本精神。关心和保护弱者也正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未成年人保护法》则对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受到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分别对残疾人和妇女的权益作了专门的保护。

2劳动合同法的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劳动法进行了研究:新劳动法的解释、新旧劳动法的不同、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劳动法的立法历程、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与劳动法的关系,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王立明教授认为,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合同订立与劳动关系建立时常处于分离状态。为此,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识别,以利于对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权利的救济。扬州大学法学院邱爱民副教授从立法的目的谈起,倡导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应当树立各种正确的意识。学者何明轩就《劳动合同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合同对于劳动者来说有利于保证稳定感并进而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降低成本,因此,长远来看,对于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利的,鼓励用人单位应正确看待劳动合同法。还有学者针对农民工享有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论述。总之,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劳动法的具体条文所体现的寓意展开的,除了少数学者从人权角度出发,探讨劳动者的人权保障与劳动法的关系之外,真正从人文关怀角度展开的研究未见文献记载。

3劳动合同法与人文关怀相一致

人文关怀是近代文明。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原则,它内蕴的是一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法律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法律领域内的张扬与显现,是法律蕴涵的一种以人为终极关怀对象的精神气质。在法治社会,法律始终是为人而存在的。良法,合乎人性道德,考虑到人的最基本价值需求,体现人文精神,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恶法,则是违背人性和道德,不考虑人的基本权利,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规则的法律之一的《劳动合同法》,其立法意图宗旨深层次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等有着重要意义。劳动合同法是12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法律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立法模式,立法过程中立法者倾听民声、广纳民意,从“部门立法”走到了“开门立法”,体现了法治建设中的人文关怀,使新一阶段的立法具备了更为扎实的民意基础,真正地把人文关怀寓于平等待人、维护人权的本质意义融入到法律当中。

4结语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观念与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法的发展。

精神关怀范文3

[关键词]关爱 学生 精神 乐园

美国教育家古诺特指出:“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教育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精神关怀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教育的互动就是个体精神的相遇;老师对学生的精神关怀体现了自己的教育风格。身为思想政治教师,关心学生今天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就更为重要了,我们教师要和孩子们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历程,他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孩子的今天、明天乃至一生的发展。为此,作为政治教师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担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建设一个“精神关怀”的乐园,让学生在这个“乐园”里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一、将“精神关怀”根植于教育教学管理中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我作为政治老师兼班主任,我觉得要想办法将“精神关怀”根植于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教师应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体精神,使每个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教育中“精神关怀”的最高境界。

学校交给我的新班,在接学生进班之前我就已经开始了班主任工作,拿着全班学生的信息表,着手展开对学生的了解和调查,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能力、性格、特长、初中阶段在校表现等。军训时,仔细观察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军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置“国务院总理(班长)、教育部长、财务部长、卫生部长、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司法部长”等若干个职务,制定班委竞选规则,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搭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再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找学生谈话,点燃学生服务班级、实现自我的激情,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工作岗位,参与班委的竞选,选拔一批有能力的班委,组建一个有凝聚力的班委会。班里制定《班规班纪》细则,首先在班上全面收集意见建议,然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提出草案,最后经过全体学生集体讨论通过。通过民主决策,充分体现学生的意愿,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推动班规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委,对于没有当上班委的学生,把班上事情具体化、细化,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具体负责并适合自己的工作,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动为班级做贡献,如专人负责天气预报,专人负责料理班上的两盆植物,专人负责课间操时关教室的灯和门,专人负责管理多媒体等等。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每个学生都能赢得自己的尊严,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和谐、民主而又温馨的教育共同体,一个充满关怀的快乐园地。

二、将“精神关怀”根植于弱势生中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其实学生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尤其那些弱势生,他们更需要帮助,对他们更需要体现精神关怀。关注他们的心灵,用教师的爱进行爱的教育,教会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是精神关怀的灵魂,也是精神关怀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上一届我所带的班转来了一名学生,他是另一所中学最出名的“问题生”,叫曹星(化名)。为了对症下药,我对他家庭、学习、行为习惯等做了一些了解,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都不知去向,吃喝拉撒全由爷爷奶奶负责,他最需要的是关爱、尊重和信任。从曹星进班那天起,我主动接近他,聊他感兴趣的事,及时肯定他的优点,对待他这样的特殊学生,我要求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做到不冲动、不指责、不训斥,坚持用微笑的表情、信任的目光、热情的态度对待他,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让他感受到被爱。尽量不说缺点,适度提出希望。一天下午上课时间,班主任会散了,我刚走出校门便看见曹星站在校门口一副沮丧的表情,四处张望,我没有指责而是走近他关切地问:“曹星,有什么事怎么没去上课?”“我有点急事。”“比上课还重要吗?”“是的!”“需要我帮忙吗?”“不需要。”“那好,办完马上去上课!”我的话音刚落,曹星出人意料地跑回教室上课了。放学后,曹星主动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内容是:“老师,昨天中午我的一个哥们因吸毒过量死了,他爸爸五年前车祸身亡,我觉得他妈妈太可怜了,我想找熟人借点钱给他妈妈,所以没按时来上课。”我震惊了,以前只知道曹星伙同一帮哥们儿打架斗殴、经常旷课去网吧,却不知道他交有吸毒的朋友,我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他与吸毒的人交朋友不好,但是怜悯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说明他心地善良,可以以此为契机去转变他。我抑制住冲动的情绪,把他找到我家里,给他泡上茶,削上苹果,自然地打开了话题:“我看了你写的纸条,你很坦诚,我非常感动,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让我来帮助你。”他脸上顿时一副惊讶的表情。“你吸过毒吗?”“绝对没有!”“现在你有什么感触?”“我见到真的害死了我的朋友,想起来就恐怖。”“这样吧,老师给你300块钱,了却你的心愿。从此断绝和吸毒的人来往,一定要一辈子远离,遇到问题找家长或老师一起商量解决。能不能做到?”“肯定能。”他索性答应了。四天后,我告诉曹星下个周五召开主题班会“谈交朋结友”,邀请他一起研究主持方案。并邀请他来主持,他欣喜若狂,主动积极,他的主持非常成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就这样曹星开始主动和我亲近了,他渐渐有了愉快的心情,并且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班里的事他会热心去做:班上胡勇涛同学运动会中脚骨折了,曹星第一个背上他就往医院跑,事后还在班上组织了几个大个子天天轮流背胡勇涛上学。学校冬季篮球运动会,他从家里熬了两大壶红糖生姜水提到学校给队友们喝。节假日能够安心在家复习功课。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曹星得到了爱、理解了爱、学会了爱。老师和同学们无不为他的根本性转变感到高兴。要问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在弱势生的教育过程中细心地根植精神关怀。

三、将“精神关怀”根植于自身示范中

身为政治教师,必需重视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教师自身是最好的德育模范资源,教师的自身示范在精神关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每接一个新班,第一个值日生就是我,我一定事先打扫、布置好教室,用整洁、优美、浪漫而温馨的崭新环境迎接新生,同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值日的标准。受到我的感召,以后我们的教室永远是那样窗明几净。升国旗,我站在本班学生前面,以最标准的姿势向国旗行注目礼,并大声唱国歌,我们班是全校站得最整齐最标准且唱国歌最大声最认真的班级。一天我忘记关机了,课堂上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马上给同学们道歉,惩罚自己参加学生值日一个周,学生们投来原谅和敬佩的目光,从此一直到毕业没有任何人带手机到学校。如果我上课迟到了,我要求同学们对我提出处理意见,我必需不折不扣地接受处理,所以班上的班规班纪执行起来很顺利。对学生做出的承诺,我必定言必行、行必果,绝不食言,对我们班实施的无人监考、诚信考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要走上讲台,要求自己把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微笑、爱心、热情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学生病了,我为他们送药倒水,问寒问暖;学生有烦恼,我及时谈心疏导;学生学习有困难,我利用业余时间义务补课;个别学生爱睡懒觉,早上我打去电话提醒起床。给困难的学生买闹钟,晚自习后风雨交加,我为没有带雨具的同学买伞。送胆小的女生回家。学生犯了错误,即使班级被扣了分,我仍然坚持用交流代替批评、用宽容代替埋怨、用理解感动心灵、用引导代替指责,学生自然就会对我更亲近、更信赖,就会变得更懂事。我告诉全班同学:“不论什么时候,如果你们有了困难需要帮助,请想到我。”学生们说:“蒋老师是一把火把,照着我们一路前行”。家长们说:“蒋老师像一个天使,呵护着每一名学生快乐成长”。

十六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我一直在为了一种快乐而耕耘,付出了一些却收获了许多,我拥有了最珍贵的财富——学生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最夺目的色彩——学生们灿烂的笑容;拥有了最宝贵的礼物——学生们的爱。我将无怨无悔地和我的学生们一起享受酸甜苦辣的生活,一起经历喜怒哀乐的日子,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将“精神关怀”进行到底。让孩子们每天生活在幸福的精神乐园。

精神关怀范文4

【关键词】社会控制 法律控制 人文关怀

一、法律控制的特点以及人文关怀精神的流失

法律控制是最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在实行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法是占主导力量,是最应该依赖的。国家法与其他社会控制内部之间存在着变量关系,即在国家法和其他社会控制形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成反比的。法律控制是解决社会利益冲突的最理性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法律控制可以抑制和消除利益最大化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冲突和对抗,使各个利益主体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平等有序地实现自己的利益。

人类之所以将法律作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就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和权威性。但是,法律控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缺陷。首先,法律控制的领域具有特殊性。并非所有的利益冲突都能由法律来调整,法律只调整适合法律评价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必须是对法律规定的统治秩序,制度的基本方面以及主流道德意识,这就与其他社会控制手段的对象有所不同。其次,法律是稳定的,可靠的,不能是变动不居的,这一点就造成了法律控制的滞后性。同时,法律是代表一种国家意志,它是普适的,不能因人而异和差别对待,这无疑是针对人治弊害的一种积极表现,但也造成了法律的僵化性。再次,法律的根本价值在于正义,并力图通过普适性的规则来予以实现。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准确地给社会的每个成员作出何谓善德、何为正确的规定。人类个性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多样性、所有人类事务无休止的变化,使得无论是什么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绝对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这就使得法律所宣称的普遍正义目标很难实现,甚至普适性规则在个别情况的使用中还会背离其立法主旨,进而造成法律的非全合目的性。最后,由于法律控制领域的特殊性和保障的强制性,使得受到法律控制的当事人会受到更大的舆论压力。其他的民众或许还会对其另眼相看。

根据上述法律控制最主要的特点不难看出,对于法律的设定和执行必须考虑周全,考量各个方面的情况。人文精神的考虑就应该列如其中。

二、人文关怀精神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价值追求

精神关怀范文5

罗甸是国家定点扶持的贫困县,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脱贫攻坚示范县。面对8.3万农村贫困人口,罗甸人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信心比黄金重要。未来,罗甸将在“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科学指引下,切实抓好省委“1+10”文件贯彻落实,抢抓大扶贫带来的大机遇,树立大发展理念,按照5月20日省委常委会对黔南工作的要求,发扬大射电创新精神,并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和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带领村民克服困难打通通往山外216米隧道,创造的敢于挑战,锲而不舍,迸发干劲,建设家园的“麻怀干劲”为精神力量,构建大格局,着力在五个方面狠下功夫决胜大扶贫,积极助推黔南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用大交通助推大扶贫

唱响交通建设“三部曲”。加大通村水泥路、麻山连接线和县乡道建设力度,实现2016年村村通水泥路,2018年乡乡通二级路,2020年“两高”全线贯通,力争水运、铁路、机场开工建设,贵州南部交通枢纽基本形成。

大力实施水利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乡乡有稳定水源、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水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提前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确保总灌溉面积在25万亩以上。

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

用大产业支撑大扶贫

面对贫困现状,罗甸将发挥独特的气候资源、山地资源、玉石资源和特色品牌“四大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玉石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四大产业”,用大产业支撑大扶贫。

围绕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高效蔬菜、生态畜禽“三大产业”,按照“人均一亩果、户均两亩菜、村均万羽禽(畜)”的总体目标,采取企业引领、专家支持、合作社带动的模式,努力打造“185”工程升级版,预计到2018年全县发展精品水果17.5万亩、高效蔬菜37.15万亩、发展畜禽220万头(羽),吸纳1万人就业,实现约4.5万人脱贫。

厚植大射电、大天坑、大小井、大贵州滩、大湖泊“五大优势”,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休闲野钓、农耕体验、冬季避寒为重点的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争取带动贫困人口就业5000人左右。

依托信邦、艾力康、君之堂等医药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艾纳香、砂仁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加大生产加工基地和原料基地建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到2018年发展中药材种植13万亩,实现医药板块产值10亿元以上,带动1万名左右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依托中航玉丰、西南能矿等国有企业,大力发展玉石加工、玉雕培训等,争取带动转移2000人就业,实现8000人左右脱贫。

在易地搬迁上狠下功夫

用大搬迁决胜大扶贫

按照“541”的总体要求,围绕“三年会战、四个结合”的总体思路,采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六包八落实”(包政策宣传、包安置引导、包搬迁入住、包就业安排、包扶持保障、包思想稳定;落实挂图作战、落实责任包保、落实目标任务、落实后续保障、落实搬迁资金、落实协议签订、落实搬迁手续、落实就业培训)的工作机制,挂图作战,用三年时间,搬迁3.96万人。解决偏远山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改善贫困群众生产面貌、加快推进脱贫攻坚。

在教育医疗上狠下功夫

用大民生托起大扶贫

前移教育起跑线。以建“四在学校 幸福校园”为抓手,着力打造关爱扶贫、智力扶贫、资助扶贫、就业扶贫“四位一体”的扶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学生困难问题,不让贫困家庭因学返贫、因学致贫,因经济困难失(辍)学,到2018年,再投入资金9.47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开展就业培训1.5万人次,教育扶持贫困人口1.2万以上。

织密医疗健康线。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三大工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大保障”机制,到2018年实现1461户4697人医疗救助全覆盖。

提高最低保障线。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力争到2018年农村低保对象控制在43511人以内,保障标准提高到4293元/年。

在激发动力上狠下功夫

全员参与攻坚大扶贫

通过“一引领,四带动”,激发全县扶贫工作参与热情,构建全县上下“目标一致、全员参与、齐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

精神引领。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鼓足敢于挑战、锲而不舍、迸发干劲、建设家园的“麻怀干劲”,激发全县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凝聚干部群众的强大能量,切实解决上面热、基层冷,干部热、群众冷的问题,极力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

示范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到基层摸清实情、掌握民意,发挥领导引领作用,助力扶贫攻坚。深化拓展“四带”创业活动,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出示范。

责任推动。严格落实“五主五包”责任制,分年度分批次建立“86543”帮扶机制,率先试行精准扶贫工作问责办法,层层压实责任。

社会联动。用好特岗扶贫员和同步小康驻村干部两支队伍,发挥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和广州天河对口帮扶资源,开展“百企帮百村”挂帮活动,汇聚社会帮扶力量。

精神关怀范文6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人文关怀;融入社会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发病者以青壮年居多。常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在治疗期间,由于家属、医护人员或者社会人员的歧视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自残甚至伤人的事件[1]。本文探讨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文关怀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包括57例男性和23例女性,年龄22岁~54岁,平均年龄(34.2±2.8)岁。入组标准:所有患者病程超过3年,在我院入住1年及以上,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根据入院顺序,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行常规精神类疾病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疾病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每日早晚各打扫一次病房,每周对病房消毒一次。房间内需放置1~3个塑料花瓶,花瓶内定期更换绿色植物或者花卉。定期检修室内电视和灯具等电器的质量,防止出现损害而长时间无人修理的状况。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记住患者的姓名,见到患者时主动打招呼。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护士和医师的情况,为患者分发疾病宣教资料。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护理人员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制止,不能暴力对待或者大声呵斥。③严格访视制度。鼓励患者家属定期探视。探视前,护理人员向家属讲明疾病治疗和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家属如何与患者沟通,要求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提及沉重话题,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④规范饮食作息制度。根据患者爱好、饮食习惯和身体素质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实行均衡、清淡的饮食。维持患者每日所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要求患者作息规律,平日注意保暖驱寒。⑤组织活动。根据患者的病情,组织体育、兴趣或者学习活动,例如唱歌、洗碗、绘画和家务。定期举办康复者运动会,节日期间与医护人员共同庆祝等。在集体活动中培养患者融入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疾病康复[2-3]。

1.3疗效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评估实行人文关怀前后的患者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3.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当 P

2结果

实行人文关怀前,两组患者BPRS、SDS和QOL的各项分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行人文关怀后,各项分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人群。患者的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会出现障碍,患者智力、意识均正常,但会出现异常行为[4]。精神分裂症可反复发作,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基本痊愈或者保持痊愈状态。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受到家属和社会的歧视,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疾病痊愈,回归社会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次提出人性化护理,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护士必须要对"人性化"具有科学系统的认识,给予患者充满人情味的护理。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精神病医院的设备和护理方案依然停留在过去,将患者封闭在院内以方便管理,却忽视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由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反复地入院治,很多患者由于年纪较大和住院时间较长而无法回归社会,造成焦虑、抑郁和孤独的情况。本研究正是基于此,针对出现情绪问题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人文关怀,将封闭管理变为人性化管理,使患者可以更好地与不同病区的具有同样爱好和同样年龄的其他患者交流。同时,也设立了劳务、绘画等活动,营造出舒适、温馨的氛围。经过人文关怀,观察组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改善,控制了病情,提高了回归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得到人文关怀,通过沟通、劝慰和营造舒适环境的方式,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晓梅,何荣昌,曾干,等.关怀照护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7,02(12):18-20.

[2]陈维香.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护理效果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05(21):385-386.

[3]韩永惠.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1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