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方案范例6篇

数学竞赛方案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1

高职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主要是指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准备,前者对后者的教育教学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和实战检验,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修正。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既体现共性的培养,又重视个性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体,共同服务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技能竞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第二类是由各省、市、自治区举办的大学生数学竞赛(高职高专组)。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技能竞赛,通常是指以前者为主体的各类数学建模竞赛。

1建立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制度的意义

数学技能竞赛和常规教学之间的融合和互通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和合并,而是需要有机、系统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一环。

1)及时发掘和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方案》指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用型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通过组织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和比赛,高职院校不但可以及时发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兼具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并且可以在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养。比起过去单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各专业与数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得益彰,更能实现创新强校工程的人才培养精神。

2)促进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数学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第一,数学技能竞赛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数学软件的能力,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数学技能竞赛非常注重新思维、新方法的应用,突出应用数学软件的技能性,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注意讲授具有时代特征、先进方法和技术的新内容。第三,每年的数学技能竞赛还会集中展示一些最新的实际问题和研究方向,有助于高职数学课程把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3)打造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

《方案》指出: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职数学教师而言,参与指导数学技能竞赛是提高自身数学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必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总结赛后经验,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将竞赛的知识、技术和思维方式融人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提高实训效能。数学技能竞赛能够有效引导高职数学教师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2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制度的建立

2.1将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入到常规教学中

数学技能竞赛以数学建模作为主体内容,要建立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关键要先把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人到常规教学中。从事数学建模,必须要先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人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然后从定量的角度对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化,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述。在这种过程中,数学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基础。因此,数学建模与其说是数学的建模,不如说成是思维的建模。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职数学教学仍然带有浓厚的本科理论教学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人到常规教学中,一方面要优化常规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改革常规教学方法,重点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数学建模引出相关的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和结论分析,切实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背景。通过介绍典型案例,真正让学生清楚意识到所学的数学定义和运算法则并不是单纯的符号游戏,而是来源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高职数学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其实际来源和应用背景,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小学的数学问题往往存在着答案僵化、缺乏灵活性的应试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往往形成了一味追求正确答案和结论,轻视分析问题过程的思维定势。在高职数学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思维比结果更重要。跟以往书本上的数学问题不同,数学建模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也不可能预先获知结果。学生只能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合理的假设和分析,利用数学方法和软件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结果。学生要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数学的观念,必须摆脱由教师来提供解决方法的依赖心理,真正意识到合理的数学思维才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因素。同时通过团队分工合作,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2开设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高职数学课程学习和期末考核以后,高职院校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将会涌现出一批数学成绩优秀并初步具备数学建模思维的学生,这批学生将成为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备选力量。吸引有数学建模潜力的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竞赛培训,同时建立成熟的竞赛培训机制,是保持数学技能竞赛高参赛水平的关键。

1)培训课程标准化。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课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有意向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共48学时的数学建模选修课。为便于管理,把数学建模课程纳人学校人文素质特长生班的范畴,由教务处统一进行协调和管理,完成课程的学生按规定可获得1个选修课学分。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包括初等模型、微分模型、线性规划、拟合、插值、数据处理、层次分析等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数学软件的应用,包括对MATLAB , Lingo等软件的实践内容。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数学软件,分析和解决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并学会撰写相关论文,以此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不会在课堂上手把手教,而只会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数学。数学建模课程涉及面广而且内容繁杂,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一个学期对数学建模内容的针对性学习,逐步打造一支具备建模思维和竞赛潜力的学生队伍,再进人第二阶段暑期集训阶段。暑期集训为期半个月,一般安排在每年8月中下旬。暑期集训的学习强度较高,每位参赛学生不但要在自天进行理论和上机学习,而且晚上还要以团队方式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堂作业。新学期开学后,参赛学生每天晚上还要继续进行上机训练,保持赛前的良好状态,直到9月中旬参加竞赛。

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的标准化,有利于竞赛培训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有利于构建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课程体系,并融人到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实现了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学校相关部门也能够对数学技能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政策上的支持。学生参加竞赛培训和参赛,也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或素质拓展分,从而提升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工作常态化。

建立起标准化的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体系以后,下一步就是推进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促成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每一学年军训以后,理工、经管类大一新生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常规教学,学习高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领会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经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初步发掘出部分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大一下学期的培训工作;暑假前确定表现最优异的学生进行暑期集训,参加9月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二学生也可以参赛)。连同常规教学,整个培养周期约为一年,逐步成为高职数学教师每学年的常态化工作。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常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根据数学技能竞赛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工作以常规教学为基础,逐步成为教师常态化工作的一部分。常规教学离不开竞赛培训,竞赛培训也离不开常规教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逐步实现融合和互通。

3)培训环境平台化。

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环境平台化,主要包括实验室平台化、师资平台化和网络平台化等几个方面。①实验室平台化是培训机制建设的基础。以往集中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应该革新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其中包含了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两方面的含义。时间开放是指学生如果未能在课内完成实验内容,还可以继续在课余和实验室预约时间内完成,以确保实验内容质量;内容开放是指学生完成所规定的实验内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继续进行其它项目的学习与实验,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设立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研究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师资平台化是开展竞赛培训的关键。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不但是建立数学技能竞赛培训体系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也是《方案》对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③网络平台化对提升竞赛培训的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以及与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互相学习,长远来说还要建立起校内的数学技能竞赛网站和资源库,为师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和吸取参赛经验带来帮助和便利。

2.3组织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制度保障

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队伍数目众多,获奖难度也比一般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大。要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在赛前选拔出最有获奖潜力的学生组别参加暑期集训和比赛,同时建立起规范的竞赛后勤和奖励制度。

1)竞赛选拔科学化。

数学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平时考核和课余作业的表现逐步挑选出若干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要对数学建模抱有热情,关键还要具备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和数学软件的操作技能。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三人组成一支队伍参赛,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的组队原则:注意队员之间知识结构的互补,各人分工合作,切忌个人承担的工作过大或过小,必须妥善处理好队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根据以上这些原则,经过筛选、提炼,最终精选出参赛的学生队伍。

2)竞赛后勤和奖励制度化。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数学技能竞赛的投人力度,包括在实训基地建设、日常培训经费和参赛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以数学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和竞赛环境为依据,选用与竞赛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以保证学生参加培训和进行竞赛的质量。

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参照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将学生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结果作为其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使数学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另一种重要平台和学习经历。教师参与指导数学技能竞赛的成绩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也应该按照一般专业建设的标准纳人考评范畴,把这些业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聘用相挂钩,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参加数学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参照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予以奖励,如获得广东赛区一、二、三等奖,优胜奖和成功参加比赛的同学,可以分别获得5 , 3.75 , 2.5, 1.25, 0.75个素质拓展分,以及相应级别的奖学金。一旦获得全国奖项,还可以有资格参评顺德职院的最高奖学金陈智奖学金,如在201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的组别,就荣获了首届陈智奖学金团体二等奖,奖金二万元。此外,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获奖成绩也纳人到教师岗位竞聘、绩效考核等考评标准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技能竞赛;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95-02

1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院校,学校的定位不以科研作为目的,培养出的学生主要偏向应用型。高职高专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专科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两类高校一般都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在国家的高等学校数量中占据着大多数。技能竞赛在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上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和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应用型本科是最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而来,在技能竞赛方面促进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经验还不是很多,需要对应用型本科技能竞赛和高职高专技能竞赛进行比较研究,总结这两类高校在技能竞赛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应用型本科也需要借鉴高职高专的经验。

2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在技能竞赛上的相似点

1)人才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相似性

应用型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在这一点上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出的大学生就应该懂技术,一出手就是技术能手。技能竞赛就是检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检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一块试金石。

2)竞赛的特点一致

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参加的技能竞赛,还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参加的技能竞赛,竞赛的着力点都在于考核学生的技术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于这些竞赛,一般都是区分本科组和高职高专组。例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截至目前的七届比赛中,多年来比赛就一直沿用区分为大学A组、大学B组和大学C组三个级别的形式,大学B组实际上就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参加,大学C组就是高职高专参加。

3)学生参与度都很高

无论是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技能竞赛,还是面向高职高专的技能竞赛,学校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一方面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技术能力,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获奖证书也可以在学校的评优评先、就业中居于有利的位置。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按照获奖的级别不同可以获得学校不等的物质奖励;在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学生奖金的评选时,技能竞赛是评选中很重要的一个加分项,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拿奖。此外,获得技能竞赛证书的同学,在就业中一般也会受到招聘企业的青睐,企业也愿意接收这些获奖的同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优势和优点,无论是在应用型本科,还是在高职高专,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积极性、参与度都很高。

4)促进人才培养方案更完善的一致性

虽然应用型本科有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也有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的方案,这两类高等学校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技能竞赛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上,技能竞赛对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技能竞赛一般都和行业、企业衔接很紧,能够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行业技术前沿。若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培养出的人才在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不理想,间接的会反映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与行业、企业不匹配的问题,就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修改技术能力等方面,从而促进培养出的学生拥有企业、行业所需要的技能素养和能力。

3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在技能竞赛上的不同点

1)技能竞赛面向对象的不同

很明显,技能竞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的对象是本科的学生,甚至有些可能是研究生;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对的对象则是大专学生。如表1所示,是2016年武汉商学院学生所参加的技能竞赛需要的对象情况。

2)技能竞赛面向办学层次的不同

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层次是本科,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是专科,所以针对不同的办学层次,技能竞赛也会依据学校的层次不同出不同的题目,竞赛也会区分学校的办学层次,甚至有些技能竞赛只面向特定的办学层次。如2016年(第9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只针对本科。如表2所示,是2016年武汉商学院学生所参加技能竞赛对办学层次的要求情况。

3)技能竞赛所需要的知识的储备不同

应用型本科是本科层次,学制一般是4年,高职高专是专科层次,学制一般是3年,相比较而言,在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用型本科会比高职高专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所以,根据学校层次的不同,技能竞赛中考核的知识储备也有区别,高职高专的知识要求一般会比应用型本科低些。

4)技能竞赛在竞赛的要求上不同

由于学校办学层次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技能竞赛在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所提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比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大赛依据全部来源于全国软件骨干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的题目制订了高职高专参赛试题和非高职高专的参赛试题,从而体现不同的竞赛要求。

5)技能竞赛对参赛学生的后续发展不同

技能竞赛结束后,有些竞赛的组织方会对获奖的学生进行后续服务,提供就业、保研等相关的服务工作。如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决赛三等奖及以上的同学可以参加国内15所高校保研资格面试并优先录取;在就业方面可以获得知名企业的免笔试直接面试资格。

4总结

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人才,技能竞赛在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虽然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和区别,但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检验技能水平等方面都能起到有很重要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绝大多数是在原有的地方本科高校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时间不是很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经验不是很多,在技能竞赛上也需要总结自身的特点,借鉴高职高专技能竞赛的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4-26.

[2] 姜攀.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影响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23):251-251.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改革;学科竞赛;就业竞争力

一学科竞赛的具体安排

(一)时间安排

由于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配时方案设计、交通仿真、交通仿真实践四门课均安排在第5学期开课,所以本次比赛安排在上半年进行,参赛对象为大三学生,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组队参赛。学期初成立竞赛工作小组,并由工作小组公布比赛方案,动员学生组队参赛,学生自由组队,每队不超过5人;学期中,各参赛队伍确定参赛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参赛作品;学期末进行比赛答辩,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及交管部门技术人员从方案的规范性、创新性以及现场表现三个角度进行评分表现优秀者可当场获得企业带薪实习机会,经过论证的优秀方案可在所研究路段实际执行。

(二)组织安排

竞赛相关组织工作均由竞赛工作小组负责,本着“学生自治”的原则,竞赛工作小组由学生自愿者组成。竞赛工作小组负责竞赛方案的撰写、竞赛宣传、报名登记、参赛题目初登记及变更登记、竞赛答辩组织、赛后总结等工作。必要时,由专业教研室老师负责协助竞赛工作小组完成相关工作。

(三)竞赛内容安排

以珠海市港湾大道—金凤路交叉口至港湾大道—唐淇路交叉口约5公里长路段为研究对象,该路段包含5个交叉口,其中2个十字型交叉口,2个T型交叉口,1个不规则交叉口,含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以及4个公交站点,道路沿线以企业园区为主,部分园区停车需求巨大。该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流量较大,个别交叉口行人过街需求较强。珠海市交警支队负责提供该路段一天24小时连续交通量以及各交叉口全天信号配时方案,所有数据随竞赛方案一起公布。各参赛队伍根据所提供的数据以及自行组织的现场调研,自拟优化方案,并运用仿真手段进行评价分析。

(四)竞赛结果

此次比赛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交通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为参赛主体,共计14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2支队伍为跨专业组队,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参赛比例高达93%。14支队伍的参赛题目涵盖单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连续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优化、过饱和状态下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设计、流量波动性对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案影响分析、停车场组织优化、公交站点位置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分析、园区无障碍交通系统设计等话题。充分运用了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动态交通仿真技术、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交通工程设计等专业相关技术。经过企业资深工程师及交管部门技术人员点评指导,2支队伍的参赛作品撰写成论文投稿,1支队伍的参赛方案被交管部门直接采纳,一批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企业带薪实习机会。学生普遍反馈此次比赛提升了专业学习信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学科竞赛对提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通过引入学科竞赛,将相关课程的教学串联起来,学习与竞赛融为一体、教学与竞赛指导融为一体,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1)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升。通过素质拓展学分、企业带薪实习机会、比赛奖金等内容吸引学生参加比赛,通过比赛将枯燥的知识与身边实际案例相结合,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带着问题听课,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由于比赛内容与课程的联系较紧,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积极主动去了解相关知识,对课堂关注度大幅度提升,课后主动联系任课教师答疑解惑,学习效率明显提升。(3)课后学习时间得到保证,对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补充。为了突出方案的创新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对相对成旧的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弥补了知识短板,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4)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将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科竞赛的参赛门槛,改变了竞赛只有优等生才能参与的局面。参赛队伍只有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发挥团队成员特长,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取得良好成绩。学生的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5)多方参与,教学相长,提升了专业知名度。比赛得到珠海市交警支队、相关企业大力支持,企业除了提供高额的比赛奖金、带薪实习岗位之外,还结合自身业务经验对参赛方案进行专业点评,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名度均得到巨大提升。

三学科竞赛对提升“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质量效果的总结

本文所提教学改革方法将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依托学科竞赛,打通课上与课后、理论与实践之间间隙,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教学与就业零过渡”的“三零”目标。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4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竞赛裁判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

体育专业;竞赛裁判;能力培养

一、前言

依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应了解并系统掌握专项的竞赛理论与方法,而且能够胜任基层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同时力争达到国家二级裁判员的等级标准。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后,实际的竞赛裁判水平,不论是对竞赛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还是临场实践的操作环节都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地方的中小学校,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与课外竞赛训练等方面,而基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更离不开扎实的与竞赛裁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基本功。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学习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专项竞赛裁判工作本身就是专项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在制订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方案时,会在培养目标里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竞赛裁判知识和技能进行明确的阐述,学生掌握竞赛裁判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专业技术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扎实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基本功,既要求学生了解相对应的各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与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目的就是为学习竞赛裁判技能打下牢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可以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专项技战术的学习对促进竞赛裁判工作掌握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宏观上掌控,细节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竞赛裁判学习环节的课时比例情况。

依照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会安排各个专业技术内容的普修课程,课时在50~60学时不等,而且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10%~15%。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对所开设的所有专业技术课程的竞赛裁判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达到初步掌握各运动项目的规则和竞赛方法,对于临场竞赛裁判实践能够基本完成。在普修课程结束之后,后面阶段的学习就是专修阶段,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向选择一项专业技术进行下一步深层次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不论是时间跨度、课时总数还是学生的精力投入都要大于普修阶段的学习。专修阶段总课时安排在180~200学时左右,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不论是普修还是专修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首先认为所学专项技术竞赛裁判的学时数偏少,尤其是在专修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抱着对该项目裁判工作的强烈求知欲才选择该项目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实践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就是学生认为在安排的竞赛裁判学时中,理论学时安排偏多,实践操作环节学时明显不够,学生临场实践的机会太少。因此适当提高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情况。

在保证了一定学时前提下,对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否落实到实处是关键。通过走访多数体育院校的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学习过程中竞赛裁判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没有及时更新最新执行的各专业技术规则与裁判法,实践学习过程中对各专业技术裁判员基本功的练习强度不够是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过程中体现的主要问题。竞赛裁判理论主要是对专业项目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论讲解,是学生全面了解运动项目规则要点、竞赛方法等内容的主要途径,对这个环节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后面实践操作的质量。尤其当前流行的几大球类项目,它们的普及率、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都很高,因此对应的规则和裁判法在最近几年调整和修改的频率加大,而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如果不能对这些竞赛裁判理论变动前后贯穿,及时补充学习最新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该项目的竞赛裁判实践环节;而实际临场实践环节是对理论层次学习的检验,能反映出理论阶段学习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回重新梳理和讨论相关理论要点,然后再实践,如此反复才能真正熟练掌握竞赛裁判技能。所以,要落实好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

对于专业教师在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中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阐述。首先在竞赛理论教授环节,通过访谈调查相关专业的教师,发现他们部分在各自的专业项目上都有着多年丰富的竞赛裁判经验,多数有着国家一级裁判员的称号,少数还是部级及以上裁判员,多次担任高水平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尽管如此,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方面发现,专业教师在讲解竞赛理论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教案,个别使用下载的WORD文档作为幻灯片,只有少数教师会配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完整的PPT。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而言,在课堂讲授环节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践学习环节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裁判基本功的学习抓得不够紧,多数是因为学时少的原因把裁判员基本功的具体步骤环节一带而过,学生也只是学到皮毛,对每项基本功的适用场景、运用时机都不能深入的学习和体会,导致底子还没打厚,就直接进行临场的实践操作,而且教师对临场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纠正普遍忽略,多数抱着考虑不出现大的失误就没问题,这样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状况最终会导致顾此失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竞赛活动开展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裁判工作情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普修和专修两个阶段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后,基本具备了各专项二级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校内举办的运动会和组织的师生各群体项目的竞赛及市级水平的各种竞赛都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检验临场执裁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调查访谈多数从事竞赛裁判工作的学生对学校创造的临场锻炼机会感到满意,并能够顺利完成竞赛任务;由于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对自己的执裁要求严格,所以对于临场出现的竞赛裁判问题也能够独立思考,认识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后面即使有集中讨论的学习机会,但由于执裁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回忆问题时难免疏漏,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复出现。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解决,一是指导教师亲临竞赛现场,对学生出现的临场执裁问题通过暂停或中场休息等间隙时间及时指导;另外对比赛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同学的细节问题教师可以记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让跟随的学生及时记录比赛各种情况,以便赛后统一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还有就是在关键比赛场次指导教师可以亲自上场执裁,现场给学生做示范,效果会更佳。

四、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在安排竞赛裁判学时时,适当提高理论学时数和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在落实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时,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

3.在课堂讲授环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

4.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必须重视裁判员的基本功学习,在进行临场实践时基本功的学习要贯穿始终。

5.对于组织的各项目竞赛活动,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应通过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

作者:郭杰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天聪.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何旭初.普通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04).

[3]吴建逊.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8,(03).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5

随着综合体育赛事的发展和人们关注方式的增加,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赛场内外关注体育赛事的人们提供快速、准确、可靠、多渠道的赛事信息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竞赛信息系统设计方案,构建了竞赛信息采集与系统网络架构,实现了竞赛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多渠道,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综合体育赛事中各个单项的竞赛日程、竞赛实时成绩、竞赛奖牌、竞赛总分名次、新纪录等赛事信息。论文在实时性、通用性和跨平台性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该方案已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的竞赛信息,满足了竞赛实际应用需求。该设计方案具有通用性,通过移植可实现不同赛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可为其它信息应用领域提供借鉴。

2系统概述

2.1系统结构

竞赛信息过程分为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展示。竞赛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在设计上分为两大模块。第一块是竞赛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为信息系统提供信息,而其数据来源于接口模块中不同场馆的现场成绩系统;第二块是竞赛信息模块,负责信息供用户查看,采用B/S网络结构模式,从竞赛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接收竞赛信息后,经内部核查系统审核,给用户,用户通过互联网,以各种渠道去查看与展示的竞赛相关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组网模式

根据竞赛信息准确、实时、稳定的需求,系统的组网模式设计为“场馆局域网”、“竞赛专网”和“公网Internet(互联网)”三级。每个现场成绩系统连接在各自的场馆局域网内,为信息提供数据来源。接口模块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整个竞赛信息系统连接在竞赛专网内。竞赛信息处理系统、竞赛信息数据库、内部核查系统与竞赛信息服务器共同连接在竞赛专网内,信息经核查,通过Internet与各个用户所用设备进行连接,为现场竞赛和公共查询服务。

3竞赛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

竞赛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负责竞赛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处理,采集并处理从现场发来的竞赛数据,存储在竞赛信息数据库内,为竞赛信息模块提供所需信息。该模块包括竞赛信息采集和竞赛信息处理两个部分。

3.1竞赛信息采集

竞赛信息采集模块完成竞赛数据的采集并存储。竞赛数据来自各个现场成绩系统,采集的数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某一阶段比赛完成后生成的表单文件,通常为PDF报表。另一种是竞赛实时数据,一般以XML可标记性语言文件作为数据传播的桥梁[1]。以往竞赛中普遍的只是第一种方式的表单文件,如比赛结束后生成的成绩公告表,可用于查询比分,方法是将采集的表单文件和对应的URL地址分别保存到竞赛信息服务器和竞赛信息数据库。但是来自各个现场成绩系统的表单文件,只有某一阶段比赛结束后才能完整生成,特点是完整性强而实时性差。为满足用户实时查看比赛信息的需要,系统在每一次竞赛信息变化的时间点,采集实时成绩并,使用XML作传输协议,实现现场成绩系统与竞赛信息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完成竞赛数据实时采集。如十二届全运会“马术项目场地障碍团体第一轮”比赛进程中采集到的XML数据格式的实时成绩信息,如图2所示。Message是根节点;Row是一级节点,按出场顺序记录包括上海、北京、新疆等代表团在本轮的实时成绩信息;二级节点Row1,展示各代表团所有运动员该轮的实时成绩信息。

3.2竞赛信息处理

竞赛信息处理模块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XML数据进行解析、计算、归纳与存储,并将处理所得信息提供给竞赛信息模块。根据竞赛规程将解析后所得数据进行如积分计算、个人名次排名、团体名次排名、奖牌统计等处理并存储,用于综合信息的。

4竞赛信息模块设计

竞赛信息模块负责将竞赛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到用户使用的设备上,供用户查看。该模块面临着渠道多样、用户终端多样和操作系统平台多样的问题,为达到构建通用的竞赛信息方案的目的,系统采用B/S结构模式[2],将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公共业务放在服务端,负责数据与页面的构建和对客户请求的响应;客户端则采用浏览器模式,通过与终端配套的信息HTML页面模版完成竞赛信息的浏览,竞赛信息模块原理如图3所示。客户端采用HTTP通信协议发送请求,服务端针对不同的请求参数完成响应,并将数据或页面返回给客户端,两者之间数据交换的信息载体主要采用URL地址和XML、JSON类型文件。

4.1客户端

客户端完成信息的请求、接收、完整页面的生成与展示。客户端的设计重点在于进行多渠道。针对渠道单一性,在传统PC设备的基础上增加移动设备,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跨平台,跨平台是指开发的应用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运行。(1)设计原理客户端使用JS模板引擎BaiduTemplate[3],它将页面模板和传入数据进行绑定,生成完整的展示页面。信息请求接收的工作流程则随渠道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对于PC端或移动App端,当用户首次浏览PC端网页或安装App应用程序时,实时请求服务端的页面资源。各客户端在运行期间,如果下载到本地的资源与服务端保持一致,则访问本地文件,如果服务端资源有所更新,则对比时间参数,重新请求时间参数不一致的资源文件。由于现场数据是实时更新的,客户端需实时发送HTTP请求数据资源。请求的数据有两种,第一种是表单文件,展示的是URL地址对应的表单文件内容。另一种是竞赛实时数据,展示的是实时信息页面。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可请求两种数据。一种是普通消息,以XML格式进行数据请求,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消息转发,客户端接收从服务端返回的XML格式数据。另一种是链接消息,无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消息转发,由客户端直接向服务端请求。(2)跨平台解决途径客户端设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客户端平台多样化。针对PC端,目前已有多种移植方案,本系统采用ASP.NET[4],因为ASP.NET是基于通用语言编译运行的程序,其实现完全依赖于虚拟机,所以它拥有跨平台性,ASP.NET构建的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几乎全部平台上。移动App端设计借助移动终端浏览器的跨平台性处理业务逻辑。系统运行时,保存在竞赛信息服务器的资源文件会被打包下载到客户端,由浏览器解析数据并运行程序,由于大部分移动客户端的浏览器都能运行HTML5、CSS和JavaScript,是跨平台信息的基础。运用核心库jQueryMobile提供的统一的移动UI框架,自适应于各类尺寸规格的移动设备,实现页面随设备大小不同予以自适应展示的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客户端,则利用微信平台开放的接口本身的跨平台服务实现二次开发[5]。

4.2服务端

(1)设计原理服务端主要负责页面模板和URL等资源文件的存储、数据库操作、数据响应包括数据解析和数据构造等。存储过程中,服务端的竞赛信息数据库存储全部满足业务需求的页面模板及从竞赛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接收的资源文件。数据响应过程中,服务端接收不同渠道的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参数。若请求参数请求的是表单文件,将URL地址所在表单类文件发送至客户端,由于现场成绩系统生成表单文件信息量较多,页面较大,不适于在屏幕相对较小的移动客户端直接展示。若请求参数请求的是竞赛实时数据,根据参数找到相应的方法及路径,访问竞赛信息数据库,将数据反馈给客户端。系统后台选择ASP.Net开发环境,采用竞赛信息服务器IIS及开发工具VisualStudio2012[4]。(2)公共业务的提取与设计为提高服务端的开发效率,对信息系统服务端进行功能划分,模块间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基本原则,将具体业务操作与抽象访问逻辑进行分离,将业务逻辑抽象成为类的方法,数据访问、对请求消息的解析、对数据的构造等公共业务,可抽象为公共业务对象,只需调用公共接口函数即可实现相关功能[6]。可以在不同项目中重用公共业务部分的设计模块,无需重复编写大量代码。主要的通用公共类有如下几种:对数据进行访问的类,主要包括数据表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功能,实现从数据库或竞赛信息服务器资源文件中获取数据值的功能;对请求消息进行解析的类,主要功能是解析客户端请求,获取请求参数,根据请求参数调用数据访问类中的相应方法;对数据进行构造的类,主要是以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统一的数据结构为标准,将数据访问类中获取的数据创建成客户端所需的类或XML文件,也可将获取到的数据格式转化成JSON类型文件。

4.3数据通信

(1)多平台的数据共享由于数据来源及数据去向的未知性,系统还需解决数据在不同平台的共享问题。基于网络通信协议,需要设计多个专用接口向多个模块进行通信,把竞赛信息服务器当成一个接口,该系统数据通信示意图如图4所示。现场成绩系统与竞赛信息数据库传输XML文件采用SOAP协议,传输PDF文件采用FTP协议;竞赛信息处理系统与竞赛信息数据库采用UDP协议;竞赛信息服务器与各种客户端之间采用HTTP协议[7];竞赛信息服务器与竞赛信息数据库之间采用CGI通用网关接口及各公司提供的专用接口API。(2)实时性通信解决方案信息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其高效性和实时性。系统使用jQuery、jQueryMobile分别作为PC端和移动终端的前端开发框架[8]。用此框架,一方面利用HTML5和CSS3快速开发移动网页,HTML5的LocalStorage可以对页面资源进行缓存,以此减少HTTP请求数,避免频繁访问网络资源,牺牲空间来换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异步请求的关键技术Ajax。Ajax技术可以按需通过竞赛信息服务器去竞赛系统数据库请求业务数据,最大程度地减少冗余请求,减少数据下载总量,减少带宽消耗。前端页面可快速实时的更新下载数据,实现客户端与服务端之间的实时通信。

5系统运行与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共有40个单项,可分别在PC端网页和移动终端上竞赛信息。图5、图6所示分别为马术项目竞赛信息系统的PC端、移动App端的页面图。用户通过PC端,按比赛名称下的项目轮次,查看实时比赛结果,下载报表下的秩序单、成绩公告等查看赛事报表;通过移动App端,查看各个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整个竞赛信息系统提供了友好服务。

6结束语

数学竞赛方案范文6

一、数学建模活动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实践平台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凸显出许多弊端,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更多的强调“传道、解惑”,因此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模式,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建模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因此,数学建模活动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教育模式,通过这一活动,将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教育改革应该借鉴数学建模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改进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稳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数学建模活动应该成为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为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在当前的教育状况下,数学知识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数学或工科数学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大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学生主要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将数学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因此,不可避免地将数学的理论知识和它的应用价值隔离开来,这一方面,是教师主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应用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当今的数学早已不再局限于纯理论的数学研究,它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教育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数学建模的引入并逐渐广泛开展,人们发现数学建模活动为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学建模是指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简化,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本质特征和统计规律,并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广泛的知识面。因此,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将学生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将数学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数学建模这一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来,享受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

三、竞赛的评阅工作不能仅凭一纸参考答案来一刀切地决定建模成绩,而应该采取更灵活的评价方式

首先,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完全抹杀了参赛学生的创造性。正如数学家、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在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所指出的:“……在评奖过程中,固然要有一个供参考的“标准答案”,但不宜夸大“标准答案”的作用,更不能以此为准来判定一切。要特别重视并注意发现同学的创新精神、意识及能力,并且充分保护并肯定同学在这方面的表现、那怕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数学建模竞赛重视的是让同学参与创造和发现的过程,而创新和发明是没有边界的,是不应该被什么框框死死框住的,是不应该受“标准答案”的束缚的……”从李院士的讲话可以看到,数学建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所提供的解题方法,不是教条的东西和传统的方法去固化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去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想。如果我们在评卷工作中用参考答案这样一刀切的去做,势必会导致建模竞赛和数学建模的宗旨越走越远,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平庸、思想僵化的学生。而且,这种做法的弊端在近年已经有所体现。这些年来,许多学生不是把精力放到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上面,而是把它放在分析以往的考题及参考答案上,猜测参考答案所提供的方法,然后依葫芦画瓢,完全照搬过来。更为严重的,一些指导老师在竞赛过程中老师以种种方式介入,帮助学生了解参考答案可能提供的解题方法,从而为自己谋利。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使数学建模竞赛完全变味,其带来的后果是令人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