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硕范例6篇

会计专硕

会计专硕范文1

一、准确定位。树立目标

在职人员攻读会计硕士(MPAcc)的原因很多,如通过会计硕士考试学习后可免考ACCA的9门课程,获取更多学习与晋升机会;会计硕士的课程学习可以丰富在职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工作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时还可学习到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会计知识等。同样备考困惑也较多,如复习时间有限、工作压力大、学习基础较薄弱等。但一旦从决定报名参加考试时开始,就应树立坚定必胜的信心。

由于考生大部分是在职人员,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因此结合自身学习基础,进行准确定位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考试课程共为3门,分别是:综合100分(逻辑30分,数学30分,语文40分),英语100分,财务会计150分。由此可见,专业课和英语是拿分科目,可以在备考中重点关注财务会计和英语两科。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选好辅导教材是成功的一半。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体会,建议参加考试的人员按照全国会计硕士考试委员会的要求选择《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复习指导》等辅导教材。大纲是考试的导向,根据以往考试经验,很多考试题目都可在大纲里找到相似的考点,但只看大纲是不够的,因为大纲内容难免粗糙,很多具体知识点大纲编写较为模糊。如果想更全面、有把握地通过考试,建议可参看几本配套教材,如《中级会计实务》(职称教材)、人大版的《经济数学基础》等。

(2)历年真题是无价之宝。其实经历过很多考试后会发现一条重要规律,研究好历年真题能让你事半功倍。就拿MPAcc联考来说,部分题目是原封不动的,还有一些是稍加改头换面。当然,看历年真题更重要的是,既要融入题目又要跳出题目,分析老师的出题方法和偏好,琢磨老师的命题思路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大胆预测本年的考点。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提前预测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从而在考场中胸有成竹,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才是根本之道。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交流。会计硕士专业学习论坛(省略)上有很多考试资源,包括综合、会计、英语三门课程的历年真题、课程讲义、教材勘误、习题探讨等;还有很多热点问题,如报考学校简介、历年录取分数线、面试方法与技巧等。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有关考试最新信息,完善知识结构,也是对复习的有效补充。

三、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不但要有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长期计划,还应灵活制定短期计划,并且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状态。根据每年的考试时间定于10月底,可将时间合理安排如下:

第一轮复习,8月1日至9月30日。这一阶段为全面复习时间,重点是夯实基础,吃透大纲,多做练习。在职人员复习时间较有限,一般只有晚上和周末比较充足,复习时间可以安排从晚上6:30到11:00,一个晚上复习两门课,依次循环。

英语课的复习,背大纲的词汇十分重要,掌握好大纲词汇就能为阅读理解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重点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复习指导》,该书按照《英语考试大纲》介绍的考题类型编排,对考点阐述详尽。首先通读该书,对考试题型有更直观的认识。然后精做每章节后习题深入掌握每个考点,尤其是阅读理解(分值很重),考试文章里会经常出现一些生僻的单词或复杂的长句来扰乱考生的心情,混淆考生思路。笔者的做题方法是先粗略看一遍文章,重点看每段首句,不要强硬地理解那些难懂的词或句子,只须知道文章大致内容即可,然后开始阅读题干和选项,每做一题返回至原文找问题涉及的段落和句子,再将这一小部分仔细琢磨;最终选择出正确答案。涉及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就须对文章整体内容有所了解,突破口是文章首尾句,有时这就是中心思想的归结;对于英语作文,可以参看作文模板,重点掌握核心句子和万能句式,另外可有选择性地背几篇优秀作文以充实文章内容。

会计课的复习应作为三门课复习的重中之重,专业课总分为150分,其分数的高低对总分的边际贡献较大。因会计课考点和难度与职称考试相差无几,故可按中级职称教材复习。先通读大纲一遍,整体把握其主要章节和内容,然后对照中级职称教材逐章复习,认真研读,复习完一章就做一章练习,做练习时尽量不看教材,就当作在考场一样,这样才能检查出复习中的漏洞。

综合知识的复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看大纲的同时,要适当的做习题,以加深理解。作文分值比重高,须引起重视,因此要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多看高分论文,学习写作方法和技巧;其次模仿重点是搭建论文框架,适当背一些文言警句添入文中可提高文章内涵,更容易得高分。30分的数学题,可根据自身基础适当放弃较难点(分值很少的),重点把握《经济数学基础》中微积分知识;文学常识和逻辑只要掌握大纲里的例题和习题即可。

第二轮复习,10月1日至考前。本阶段复习重点是模拟考试,加深巩固,提高应试能力。每一门考试科目至少要做三套模拟题。做模拟题时一定要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连续做完,这样有助于分配做题时间,真正应考时有的放矢。

会计专硕范文2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中国的会计专业硕士自从2004年招生开始,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中高端财务专业人才,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中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还在扩大,但是目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是存在弊端,例如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以理论知识为主,有些学校培养会计专业硕士的研究能力,培养的学生偏离了应用型的培养目标,课堂授课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这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务问题能力偏弱。既然会计专业硕士与会计学硕士相区别,会计专业硕士本来就是培养应用型的中高层次人才,如何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培养亟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发达国家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经验来看,案例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应用案例教学达到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出更专业的应用型的高层次财务人员,提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个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当中,笔者也看到了很多教师也使用了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存在以下问题,一种模式是直接让学生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汇报,汇报完毕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但学生的案例选题,案例制作过程教师是不参与的,学生直接汇报,由于专业知识和眼界的有限性,以及非专业的表达,效果并不好。另外一种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模式就是教师单纯的进行案例讲解,单纯教师直接讲的模式,学生可能对本身实务知识的理解本身不够深刻,也没有做课前的预习,查找资料等,学习效果有限,教师直接讲授案例,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实际上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案例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使用案例教学,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所在。本文专门解读会计专业硕士案例教学,让教师理解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方式,有助于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素质,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对于监管机构而言,案例教学对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监管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等,开展案例教学的培训等,提高授课教师的案例能力,必要时,本地的监管机构可以适当地开发一些通用的现场案例,因为依靠教学教师的力量去开发现场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开发单位也不好确定,如果监管部门能够重视并落实开发单位,补贴一定的资金给开发单位,也额外有助于案例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案例教学的模式及优劣解析

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使用案例讲解就是案例教学,根据2015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提出的定义:“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见,这里的案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由老师讲解,或者学生直接对案例进行汇报,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案例作为基础,教师引导式的呈现案例的各种情境,启发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和完全由学生汇报案例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分类:根据案例教学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课堂式案例教学,第二类是现场案例教学,第三类是角色模拟式案例教学,第四种是学生案例汇报,四种教学的特点和优缺点如下。

(一)课堂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讲解、案例分析和案例总结,一般是由教师搜集案例资料,并在上课之前提前将案例基础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由教师介绍案例的大概基本情况,然后提出需要学生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再将学生分组,然后分组讨论,再由学生组的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最终做出案例总结,引导学生深思。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节约时间,成本较低,学生提前预习和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学生有一定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情况下,不能完全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很可能不认真预习和分析教师预先给的资料,因为分组讨论,讨论未必充分等,课堂教学也受制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组织水平,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案例渲染能力不高,学生很容易走神,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式案例教学。首先教师挑选好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也容易进行角色扮演的适当案例,再根据角色和任务对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根据案例的场景和问题,结合角色和个性特点,模拟案例中的任务及其在案例中的行为,然后由分组的学生表演出来,再由非表演的学生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案例方式下,比较最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表现好角色,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刻画人物的表情和表现以及行为,而非表演组的学生因为要指出问题,所以也需要认真准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相对来说趣味性较强,把案例发生的场景搬上了舞台,学生参与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受制于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把各种经济事项很好的演绎出来需要技巧,如果学生不认真准备,或者经济事项本身比较冗长不容易表现等,反而容易浪费课堂的时间。

(三)现场式案例教学。现场式教学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而是在案例单位完成的,需要依托的案例单位配合。该种教学方式首先需要授课教师根据依托单位的情况、教学目的等确定案例的题目和内容,然后跟案例单位的负责人进行细节沟通,包括案例设计和依托单位能够提供现场的程度等确定该案例研究的问题,具体环节等,如何实施现场教学等,等设计沟通和落实好之后,由教师带着会计专业硕士的班级来现场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托单位相关人员会详细介绍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和学生去现场观看生产流程等情况,然后由依托单位和教师对案例进行总结,学生也可以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提问,依托单位和教师可以解答。现场教学具有其他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现场教学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可以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但这种教学方式成本是最高的,需要教师和依托单位共同开发,学生来去依托单位还会发生来回的交通费用等,教学效果也受制于依托单位的相关人员的介绍技巧、态度,以及相关单位人员的时间等,虽然全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的体验,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程度和参与程度会大打折扣。

(四)学生汇报式案例教学。学生汇报式案例教学是根据相关理论和教学任务,由学生分组挑选一定的案例,由分组学生对案例整体进行汇报,授课老师进行点评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下,由学生自己去选案例、分析案例并报告案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教师在案例汇报完毕,由未汇报的学生提问,案例汇报小组进行解答,这种方式下激发学生认真准备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回答问题,并予以点评。这种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学生选择案例和汇报案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视角和表达能力,在汇报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整个课堂的授课效果不好,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学校和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议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实际与理论结合比较好的模式进行授课,同时也建议区域内的学校联合开发现场案例。

三、结语

会计专硕范文3

会计专硕的报名条件有,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报考者报名时需有进修过所报专业3门以上本科主干课程成绩证明,并在取得复试资格后,复试时须再加试两门所报考学科、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会计专硕范文4

关键词:MPACC教育 德商素养 培养机制

济发展促使会计职业领域从传统算账、报账拓展到投融资决策、战略规划等高端管理领域。职业领域变化带来了会计人才需求转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促进会计学研究生教育逐步向以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为主转变。”基于此,会计专业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共有5批179个院校和单位获准开展MPAcc教育,并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德商”应成为会计专业硕士的第一能力素养

MPAcc作为高级会计人才如何面对未来,培养其适应职业需求的应对技巧、知识结构和领导能力等已成为共识。为形成MPAcc的综合能力,学者们从素质视角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智商(IQ)、情商(EQ)和灵商(SQ)是最重要素质(王开田、胡晓明,2012;吴艾莉、王开田,2014)。按照《辞海》定义,素质包括人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及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作为面向职业导向的MPAcc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素养而非先天特点的素质,因为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能力。不可否认,“三商”的确是高级会计人才的要素,但作为未来行业中的精英,“德商”更应是其教育中的首要因素。

所谓“德商”(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MQ),是指人的德行水平和道德人格品质。哈佛大学coles(1997)提出德商是人们经过生活检验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Doug Lennick和Fred Kiel(2005)则把德商界定为一种精神和智力上的能力,决定如何将人类普遍适用的诸如正直、责任感等原则运用到个人的价值观和行动中去。仲理峰(2007)研究也指出,德商能帮助人们根据准则辨别价值观、目标和行为的对错,确保个人和职业目标与其道德指南相一致。可见,德商更关注了人的德性水平和品德修养。

德商为什么应超越“三商”成为MPAcc首要素养呢?智商是人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包括对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及记忆等能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商是人管理自己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监控自己和感受他人情绪、区分自己和他人情绪及运用情绪信息来指导自身思维和行动的能力。灵商是人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从三者内涵可看出,智商素养能使人形成融会贯通并实现跨领域思考的能力,但属于理性思维过程,无法培养学生控制自我的能力。情商素养决定人认识并控制情绪,能使学生划定恰当的心理界限,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但情商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不能帮助学生形成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灵商素养决定人的创造力、权变力和推演力,但忽视了价值判断,无法形成学生诚实、责任心和正直等价值观。只有通过德商才能塑造学生道德信念,增强其道德敏感性并养成道德责任感。尤其面临着现实困境时,更需要强调德商的作用。

二、会计面临的“道德”困境需要职业群体秉承道德操守

会计在企业委托关系中处于“两难地位”,企业是要素所有者合作形成的契约性组织,不仅包含着所有者和管理者间的关系,还包含着管理者和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企业层级制的委托关系中,会计人员直接受托于管理者,但却间接受托于企业所有者等外部利益主体,会计就要面对多方利益冲突(吴水澎、刘启亮,2005)。委托关系中,会计人处理问题按照职业道德考量应遵循先社会公众、职业界、企业,后个人的选择顺序,实际上,由于会计受雇于企业,企业管理者是其自身利益的决定者,当为满足贷款、上市、上市后配股、纳税等需要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时,理性的会计人不得不屈从于作为其委托人的管理者,面临着道德困境。同时,会计制度中选择的弹性区间也使会计面临着道德选择,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是企业契约主体决策的主要工具,为使会计语言规范化,会计制度作为规范会计事项的规则成为国家制度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由于企业形式复杂性及业务多样性,会计制度只对会计核算需遵循的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进行了原则性规定,更多的业务处理程序因现实复杂性无法做出确切规定,只是根据原则性规定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导致在会计政策、估计及方法的选择中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

会计行为选择影响着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甚至产生社会经济后果,该后果已被多家公司会计丑闻所证实;会计行业不当行为甚至引致了宏观经济衰退。可见,处于企业委托关系链条中的会计处于两难境地,尤其随着会计选择弹性区间扩大,会计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强诱惑,会计是否能够恪守公正性、真实性等原则,需要职业群体秉承道德操守。

三、德商是会计行业和会计首要素质的历史实证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具有诚实品质。在学科发展史中,曾有“管理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等多种理论思潮,但会计被认为是经济管理基础是人所公认的。如郭道扬(2013)指出:“学者们一致认为,如果某一历史阶段发生会计失控,那么这个阶段的经济管理便丧失了工作基础,最终失去对产权与财产权益的保障,从而造成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基础,诚实、守信等职业操守推进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会计就以诚实品质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效(郭道扬,2013),会计的道德属性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自身职业赢得了声誉,如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股份公司发展过程中,会计再次以诚实的品质成为助推资本市场发展的利器,会计方法居功至伟(杨雄胜,2003)。1710年英国“南海泡沫”事件开启资本市场管理的先河,会计因其诚实品质成为《股份公司法》得以实施的有利保障,体现为确定了审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确定了上市公司定期编制试算平衡及资产负债表,确定了上市公司监事对公司账表的审计职责。多次修补的《股份公司法》中,会计秉承的真实性、公允性等原则多次被强调,会计的真实记录使得股份公司制度得以健康存续。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会计更以诚实的品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周守华、刘国强(2014)指出,正是会计的财富计量、价值创造和引导资源流动和分配的功能成就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会计的基础地位使得会计人也被赢得了诚实品性的赞誉,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就曾指出:“18世纪的会计师兼商人、商,自称会计师的人在政府和法庭任职,在这种情况下,其公正无私和个人的诚实性比簿记技术更加重要。”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先贤们同样强调道德乃会计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如潘叙伦先生所提倡:“夫学识经验及才能,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性”。会计行业有着诚实的品质,会计职业是诚实人的职业,道德能够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必然将道德纳入会计教育视域,将德商作为会计高级人才培养的第一素养。

四、会计专业硕士“德商”教育机制的初步构建

(一)教育理念――向价值理性回归

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区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关注客观存在的对象和精确计算,价值理性注重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及人自身存在的意义。近代西方更多地体现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物质上满足,使价值导向笼罩在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层面,正是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导致了南海公司等事件萌生。因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现代会计及财务理论的发展也充满着工具理性的影子,经典的财务模型几乎都是基于“自利”和“理性”的假设,如马科维茨提出的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股利无关等理论。所以会计教育需摒弃工具理性理念,向价值理性回归。理念上强调会计行为需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将价值理性下的人文关怀教育列为首要目标,转变会计仅是技术性工作的理念。当价值理性观念根植于会计的内心,未来面对复杂环境时,就能恪守独立、客观及公正等伦理判断,实现职业道德中所强调的廉洁自律和诚实守信。

(二)课程设计――加大博雅教育内容设置

博雅教育是以人的自由性和全面发展为主旨,目的是情感陶冶和健全人格塑造,提倡教育目的在于提高思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能力等,用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必修课(20学分)中含政治、外语和管理经济学的公共必修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选修课(13学分)含有管理统计、宏观经济分析、战略管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限选课。实践课(7学分)规定要参加实践活动和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活动,从中可以管窥主要以会计及管理知识为主。基于博雅教育,一方面应设置更宽泛的课程群,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德商形成的选修课,如哈佛大学设置的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等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扩大课外阅读书目范围,如查特菲尔德的《会计思想史》、郭道扬的《会计史研究》等,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感悟会计的本质。通过博雅知识的学习和熏陶,规避课程体系的狭窄性和技术性,学生将全面认识会计学科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进而提升认知力和思辨力,避免未来仅仅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工匠。

(三)教学模式――向多维化模式转变

首先,通过多学科和多课程渗透方式夯实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基础。MPAcc教指委《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指导意见要求,该课程“使学生了解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企业伦理的具体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与相关规范”。因学科间差异,伦理学与管理学教师长期形成的价值追求及思维模式等存在着差异,授课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同。所以高校应利用学科优势,实行“跨院多师”的教师资源配备,请人文学学科的教师讲授职业道德的内容。同时,将职业道德内容渗透到所有课程模块中,受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设及数理性分析的影响,目前多数课程内容都强调效率优先,忽视价值判断,所以无论是必修课亦或选修课都应将道德内容融入教师讲授中。道德知识的全方位课程覆盖,一定程度上就会提高学生未来处理道德困境的能力。其次采用职业道德讲授模式使德商素养教育实践化。一方面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方式,道德内容多是思辨方法产物具有抽象性特征,通过案例教学可使其抽象内容形象化,通过案例教学中事物总体特征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另一方面采用嘉宾讲座、故事研讨、道德讨论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通过伦理体验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就会逐步提升自身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推理能力。

会计界目前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基础理论层面,更深层表现为会计伦理职业道德层面(杨雄胜,2013)。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指出:“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灌输。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与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是健康的”。MPAcc教育目的是达“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为避免未来的高级会计人员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付诸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2]仲理峰.德商与领导德行力开发[J].经济管理,2007,(1).

[3]宋建波,荆新,王化成.开展会计硕士教育质量认证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

[4]郭道扬.管理基础论[J].会计之友,2013,(9).

[5]杨雄胜等.会计理论范式革命:黎明前的彷徨c思考[J].会计研究,2013,(1).

会计专硕范文5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会计专硕范文6

前 言

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强的应用型硕士。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作出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的决定,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2009年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学位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艺术硕士注重的是学生在艺术设计和设计管理领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型探索是符合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前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对艺术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推动全日制艺术设计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具有学科优势特色的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作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符合行业发展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完善课程设置、更新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艺工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有深远的意义。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服装人才为目标,建立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创意设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内教学与国际合作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学院注重培养具有较强艺术素养、综合艺术创新创造设计能力和设计研究分析能力,具有市场意识和眼光、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服装设计人才,强调“艺工结合”。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基础和学科优势,以及长期以来和本地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根据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设计项目训练为载体,提出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链条式培养模式,从招生环节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流和引导,并进一步通过与科研结合的教学培养艺术硕士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其在校期间就能协同导师和同学进行一定的专业性的社会服务,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带动和促进就业。重新设置培养目标和考核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改革内容

(1)产学研用的培养思路革新。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进行革新,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形势,在各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下,在将产业、教学、科研结合的基础上,强调学以致用的培养思路,更符合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设置初衷的培养目标。在提升艺术硕士职业能力的指导思想下,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从产业的实用性出发,突出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导向。艺术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综合型的学科领域,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艺术设计作为现代产品设计的一个门类,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可以有效流通的商品展开的。对于艺术硕士这种专业学位型研究生教育而言,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其毕业生的市场适应程度、设计实践能力和对于设计周边事物的综合协调能力是用人单位对其的首要需求。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综合设计能力和设计管理、协调能力,是艺术硕士区别于本科毕业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特色。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以企业合作项目为依托,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型和实用型设计课程,在《艺术设计方法研究》、《艺术原理》等传统设计学理论知识平台培养的基础上,增加诸如《产品设计与创新研究》、《服装设计流程的研究与实践》等实用型设计课程,授课教师均为具有多年市场经验和企业合作经验的资深教师。这些课程的加入,使教学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课程内容更为实用。

(2)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革新。本课题在综合考虑本校及浙江地区的设计产业优势和艺术硕士人才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应从“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和社会服务”这五个方面对艺术硕士领域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即从招式时开始根据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报考艺术硕士的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在校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科研平台对优秀研究生进行群体聚合并给与锻炼机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学生就业,最终达成优秀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针对我校新设置的艺术硕士这一专业学位类别,依托本校艺术设计专业和行业内建立的各种密切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研发方式,以及教师的企业设计经验和横向研究基础,强调招生时的择优、教学时的培优、科研时的聚优、就业时的推优和优秀人才社会服务的“五位一体”的链条式综合培养模式设置,使其培养模式更具系统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3)协同创新的教学实践革新。在艺术硕士培养期间强调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鼓励和组织学生形成研究和设计工作团队。建立导师负责制下的设计研究工作团队,借助导师的科研平台,一方面完成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锻炼学生协同工作能力。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团队的自主创新科研探索和产业服务尝试。

学校对艺术硕士导师招生资格的考核中,将是否具有有效的科研项目作为重要参考条件之一,鼓励导师依托科研项目培养艺术硕士。学生依托相关的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小组,根据研究内容展开导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升了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改革的成果

建立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艺术硕士学科领域)的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依托本校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强调招生、教学、科研、就业和社会服务的“五位一体”的链条式综合培养模式设置,使研究生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要。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我校艺术硕士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都获得了锻炼,在走向工作岗位之时,可以很好地和企业工作实现对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