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范例6篇

科技时代

科技时代范文1

【关键词】科技;文化;反思

一、引言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产品的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以其超常能量所创造的物质生产力,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也从各个方面更加广泛和深刻地改变及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科技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网络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等一些最前沿的技术,在带给人类益处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失调,各种社会问题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它特定的发生在这个科技充斥的时代。

二、科技文化引发危机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人类千百年来征服自然的愿望得以实现,人类的力量终于第一次战胜了自然,并不断地为自身创造所求,科学技术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生产与发展的动力。同时,随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继踵而至,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由此,科学技术取得了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正如科学史家麦克莱伦所指出:“理论传统和技艺传统在19世纪的这种结合产生出了科学技术文化,不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①实践表明,近现代科技文化对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现代科技一定程度地解放了人类劳动力,其体力和智力却也逐渐依附于日趋复杂的机器,成为机械系统的附属品或奴隶;同时,技术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扩张了人类的私欲,人性表现为明显的趋利避害,掩盖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此外,困惑中的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锐减,人类的未来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它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系统工程。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的战略重心和战略思路。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反思近代科技文化引发的危机,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战略地位,构建一个适合现代化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三、科技时代的新型文化构建

当代,这种新型文化是建立在对近现代科技文化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的人文与生态转向,是对近现代科技文化扬弃的理性结晶。

1.实现科技文化和价值理性的融合

近代科技植根于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征服自然,从而获取自身需求的满足便成为其追求的全部内容。“近代科学只是关心那些可以衡量的东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应用,而不再去问这些事物的人文意义,只问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工作,而不去关心技术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出被扭曲的科学。……”②马尔库塞认为,理性是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否定性,而且本身是指导人们为实现自身自由而努力的一种价值判断。然而,技术理性作为一种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理性,一种对科技创造的今天状态的一种肯定和认同,人类丧失了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诚如康德所言:“不受价值范导的理性是盲目的,离开理性支持的价值是空的。”

新型文化认为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能够为人类带来富足的同时,把对人的关怀放到第一位,做到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都是为了推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

2O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文化”理论。他认为,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创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科学家群体创造了科学文化,即以客观为尺度,技术理性至上,追求真实的文化;人文学者们创造了人文文化,即以伦理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社会领域为指向,注重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它们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在知识上、道德上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新型文化认为科学精神应与人文精神融汇一体,在技术可行性不断增加、技术变革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彰显人文精神对人类的自我关怀,设身处地地为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给予理解和为这权利作出有利于该权利的选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推动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融合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宋圭武认为,文化也是有层次的,由外而内依次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处在中心的精神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③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和开放性,思想文化大繁荣的同时,引发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从而接收了负面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现在看到物质文化大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精神文化的种种挑战,诚信缺失、理想信念困惑、道德滑坡等。

新型文化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取传统文化和谐和民族精神之意,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向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传播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注释:

①E·麦克莱伦,多恩,王呜阳,译.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②詹颂生.科学技术的两个关怀与两个限度[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1).

③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④张国.从多视角审视科学与人文学的异同与相关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6).

参考文献:

[1]崔学海,夏志有.当代社会条件下精神文化价值彰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2]李道志,张卫国.高科技时代的人文境遇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邓鹏.二十世纪末文化反思的价值取向[J].民营科技,2008(12).

[4]潘建红.科技时代道德难题的思想溯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科技时代范文2

〔关键词〕系列重要讲话;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3-0119-05

党的十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突破,浙江这个全国改革开放的先发省份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在这种背景下,要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关键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最强音,以改革释放创新红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

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全国1.06%的土地、4.06%的人口创造了6.6%的GDP,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续13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成为中国最具实力和活力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作出了建设科教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决策部署,尤其是2013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全面吹响了新一轮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号角。在全省的共同努力下,浙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6万家。扎实推进机构、项目、团队“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在电动汽车、大型软件等13个产业领域,建立了96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派遣109名青年科学家到企业研究院工作,预计资助研发经费29.3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突出平台支撑。大力推进5家国家高新区和29家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等重要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杭州高新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核心载体作用明显增强。三是突出成果转化。2003年建立网上技术市场,至2013年底累计企业技术难题6.4万项,科技成果15.4万项,成交金额271亿元。2012年开始探索科技成果竞价(拍卖)工作,2013年共有174项科技成果参与拍卖,成交额2.68亿元,创全国之最。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2003年以来省市县三级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0443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四是突出智力支持。大力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引进共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创新载体970家,集聚创新人才2.8万人,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16万项。五是突出体制创新。建立科技经费、职称评定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两挂钩”导向机制,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两保留”激励政策,企业融资、人才引进“两突破”激励政策,科技资源、科研设施“两开放”共享机制。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杭州、温州、湖州和宁波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全省创投企业和创投总资本均列全国第3位,专利权质押贷款总额达3.14亿元。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浙江省专利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4位,专利申请、授权量均居全国第2位。

在看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一是环境资源要素制约已逼近极限,2003年起全省生态环境承载力就已处于超负荷状态。浙江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2,可用的土地资源只有江苏的1/3、广东的1/4。目前全省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已分别倒挂125万亩和187万亩,已在透支未来的发展空间。全省土地开发强度已达11.68%,接近2020年13%的控制临界点。浙江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缺煤、无油、少气”,一次能源95%靠外省输入,要素供给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产业发展仍囿于低端锁定困局。工业以纺织、机械、化工造纸等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导,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5.6%和23.5%。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省份,浙江落后产能过剩和创新产品不足的矛盾更显突出,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劲乏力的问题已逐步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是毫无退路、迫在眉睫。

站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浙江产业“如何转”、“怎么升”? 在2013年全国两会时明确指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总理在出席2014年5月27日全球研究理事会时也强调,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强音、实现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在产业上的渗透力、扩散力,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才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打头阵、当先锋、做尖兵”的要求,在科技创新上“抢先机、发猛力、下苦功”,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浙江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努力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美丽浙江”提供强力支撑。

二、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理念 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把科教兴省纳入“八八战略”的重大部署之中,提出了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目标,要求通过狠抓“第一生产力”来落实“第一要务”,并力倡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省校合作、引进大院名校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十以来,倍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多次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重要阐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确定了方向、点亮了明灯。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路、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

(一)坚持“两座山”的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2〕“两座山”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子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此来倒逼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更加坚定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融入到各个领域,依靠科技创新的支撑,推进“两化融合”、“四换三名”、“五水共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加快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

(二)抢抓“两个革命”的历史机遇,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3〕在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时,再次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4〕机会稍纵即逝,浙江在新一轮的转型发展中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两个”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紧扣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超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研发上进行谋划布局,集中力量抢占发展制高点,以此来赢取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三)把握“两只手”的关系,加快推进市场改革和体制创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之间的关系。〔5〕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6〕因此,必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向重点产业、向成果转化领域集聚;通过深化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当好科技“店小二”,为创新创业活动保驾护航。

(四)强化“两只鸟”的方法,狠抓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要养好“两只鸟”,一个是“凤凰涅”,另一个是“腾笼换鸟”。所谓“凤凰涅”,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浙江人勇闯天下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为浙江的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7〕。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并主导产业发展,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围绕破解“两张皮”的目标,着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强调,要以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着力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8〕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创新机制,促进“产之需”与“研之能”的无缝对接,推进科技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技术市场和成果转化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形成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一条龙联动推进机制,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进先进技术和成果落地转化。

(六)确立“两个第一”的意识,大力推进人才发展和创新环境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经济转型关键靠科技,科技创新根本在人才。强调,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9〕必须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来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规划、具体部署、具体政策、具体行动中,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发现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广泛吸引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改善创新的生态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浙江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再创竞争优势、继续走在前列,关键看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在今后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领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切实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以体制改革释放创新红利,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提供强力支撑。

(一)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不断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形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制。大力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各项创新政策向企业“叠加”、各类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尽量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业服务促进机制,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的“三创业”,力争2017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万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到2017年达到1万家以上。二是建立引导和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规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5%的企业不得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企业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和奖励所得的50%以上要用于科研投入,力争到2017年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100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形成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继续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到2017年培育上下游协同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00家以上,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研究院工作,依托企业研究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战略性技术成果,促进产业链整体提升。

(二)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推进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按照“既高又新”、错位布局、集聚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条件较好的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指导产业集聚区和经开区、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大力支持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嘉兴科技城等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杭州滨江国家高新区创建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充分发挥高新区的核心载体和“四个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低碳、绿色、智能产业,促进产业垂直整合,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二是切实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围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以突破高端核心技术、培育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上下游配套的高新产业为目标,大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85万亿元。三是加快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抓住我省创建“两化”深化融合国家示范区的机遇,大力开发一批智能化的绿色节能的新产品、新装备,推动一批企业应用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进行机器换人、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抓好一批条件成熟、生态环保的产业基地与业务示范,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

(三)以建设科技大市场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一是加快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浙江科技大市场,确保年内全面投入使用,并在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分市场;充分发挥伍一技术市场公司的市场化作用,推进“网上与网下”、“线上与线下”结合,努力建设“科技成果银行”和“永不落幕的成果交易会”。继续完善科技成果竞价拍卖机制,每年春季、秋季各举办一次最新科技成果拍卖会,促进“产之需”与“研之果”的无缝对接,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的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力争到2017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16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二是加快推广转化先进适用技术。继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改善民生的需求,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加快推进“机器换人”、“电商换市”、“腾笼换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五水共治、雾霾治理、城市治堵、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美丽浙江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三是继续大力引进集聚创新资源。认真总结省校合作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设的经验,继续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大院名校的合作,支持引进载体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科学研究、支撑产业、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引进各类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为浙江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围绕“人”做文章,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建立“创新要素跟着人才走”的资源配置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对高端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给予稳定的持续支持,健全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充分发挥“人”这一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建立多元的人才考评体系,把评价重点从“重数量”“重论文”转为“重质量”“重成果”。二是围绕“绩效”做文章,努力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调整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向重点产业集聚、向成果转化集聚,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关键的地方。加强项目的顶层设计,集成省市县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上下游技术的整体突破。对高校院所与市县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并公布排名,与项目申报挂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益。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促进金融资本、创业风险资本与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力争风投资本占GDP比重达2%以上。三是围绕“创新生态”做文章,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让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创造和开发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力争到2017年全省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00件,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50家。〔10〕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和科研经费全程监管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四是围绕“服务”做文章,扎实开展“五帮一化”服务企业活动。坚持一线工作法,派出1/2以上机关干部、确保1/3以上时间在一线工作,建立企业难题“常年受理、季度分析、快速交办、限期办结、重点督办、逐个反馈”机制,真正当好“店小二”,做到服务全覆盖、零距离、高效率,以服务企业的实绩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N〕.浙江日报,2006-03-23.

〔2〕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07.

〔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30.

〔4〕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3.

〔5〕 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N〕.浙江日报,2013-03-17.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N〕.2013-11-13.

〔7〕从“两只鸟”看结构调整〔N〕.浙江日报,2006-03-20.

科技时代范文3

关键词 科学用料;找料;爆料;炒料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12-0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新闻如此,科技新闻更是。精彩的表述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掌握核心信息——也就是“料”。感觉文章写得不出彩,并非因为文笔,而是“料”不足。

那么怎么才能让科技新闻“料”足呢?

1 学会“找料”

“找料”说白了就是找选题,尤其是对做周报的报人而言,选题是科技新闻出彩的关键。很多人都认为精彩的新闻需要精彩的文字去描写的,其实不然。

文字、选题相比,选题的价值更是新闻人应该追求的。所谓“低端拼写作,中端拼采访,高端拼选题”就是这个道理。

1.1靠网络点击

找选题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复杂,现在网络很发达,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几秒钟内搜索到每日、每周、每月的热点新闻排行,总排行、时政新闻排行、科技新闻、娱乐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的分类排行,哪条新闻最有传播率,一目了然,然后从这“一目了然”中寻找你需要的“料”。

下面是新浪2010年6月17日热门新闻点击量总排行榜:

1)黄晓明默认Angela baby是其正牌女友(信息时报)

2)江西3名国土副厅长因涉嫌窃听厅长导致案发落马(新华网)

3)京杭甬大运河建设15年耗资74亿仍未通航(千龙新闻网)

4)黄奕首度承认分手:他的很多要求我无法接受(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5)上海二手房挂牌量半月激增1万套 终现抛售潮(第一财经日报)

6)火箭一人乃最具价值交易筹码 莫雷送他走必将重建(新浪体育)

7)帕金斯右膝两条韧带撕裂 绿军内线支柱缺席第七战(新浪体育)

8)戴相龙:社保基金将提高中国股票比重至30%(新浪财经)

9)美防长以大陆导弹为理由称将继续对售(环球时报)

10)世界杯呜呜祖拉喇叭90%中国造 工厂利润不足5%(每日经济新闻)

从上面10则新闻中可以总结出,只要是和名人、明星有关的话题都是有高眼球率的,这就是名人效应。哪位国家领导人穿“双星” 牌运动鞋就是新闻,但其他十几亿人穿坏几十亿双“双星”也不会被关注;普通人驾车撞人就是交通事故,高官驾车撞人首先考虑政治背

景,“我爸是李刚”也将成为一个符号被载入这个时代。去他们的身上找新闻吧:政治家、艺人、富豪、大律师、名作家……

当然与民生有关的话题也是比较受人关注的,因为它具有贴近性。就如上述排行第八的那条新闻,关键词一有“社保”,二有“股市”,有了这两个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词,再加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这个较有影响力的人物,关注度一定不会低。而另一类影响精神生活的,如关注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也是备受人们关注。

1.2矛盾与冲突

大街上两个人打架,会引起围观。同样道理,新闻里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吸引受众的目光。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微妙纠葛更加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所以,凡是反应中美关系的动作,即使是小动作,媒体都会连篇累牍地报道。

看了上面的内容,就知道该从哪里“找料”了吧?好料都是很抢眼球的,但是抢眼球的不一定都是好料,比如说与“性”有关的新闻,掌握不好角度与尺寸,就会落俗。

1.3满足“三性”

重要性。有1人失足淹死,或许能构成新闻,但一般不会成为好新闻。但如果死者变成了十几个,就可能成为新闻头条。同样,看病贵并不是新闻,但一个病例多收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万,却会成为重大新闻。数字是反应新闻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地域性。同一条新闻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其传播效果截然不同。一个自焚者如果离自己十万八千里,你会关注吗?但如果是在你身边,你就不会一听了之吧。

科学性。对于未知世界,人类永远是好奇的。为读者揭示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破除迷信和无知,是记者的职能之一。看看美国《探索》的收视率,就知道这类新闻是多么受欢迎了。而科学性中往往包含着知识性、趣味性。

以上几个特性,某个选题具备的越多,其新闻性越强、传播率越高。如果不能四个具备,把某个特性做到极致,也是很有价值的。

2 学会“爆料”

“爆料” 是一种新闻炒做字眼,百度词典上解释说,爆料就是一些人跟踪和偷拍一些个人行踪和隐私,还有一些真实的奇闻事件,通过媒体、报纸、杂志等平台说出来。

这里说的“爆料”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如何将“料”爆出新异,换句话说,就是在采写时如何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打破常规来揭示主题,用个时髦的词概括就是“求异思维”。

科技时代范文4

论文摘要: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本文针对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等。

新经济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及持续化。2l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包容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一座桥梁,在促进国际信息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翻译也将融入国际市场。科技翻译应如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科技翻译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下对科技翻译工作者新挑战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科技情报翻译的大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的挑战

科技翻译就是把国内外高新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地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科技翻译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科技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水平。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翻译,机械工业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将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转换作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将翻译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二战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大量翻译转换、消化吸收,提高了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所以认真研究科技翻译工作,提升科技翻译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因此,科技翻译要向信息嘏务业延伸,科技翻译人员必须树立为科技服务的意识,将有应用前景的科技资料翻译整理出来,供科技人员参考和领导决策。这就要求加强科技翻译队伍的组织领导,打破效率低、分散和个体操作的小作坊翻译方式。加强横向联系,逐步形成翻译网络和群体优势。与此同时,要加快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素质,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球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须有一支熟悉翻译资料的背景知识和专门术语、具备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科技翻译队伍,才能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在我国翻译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与目前市场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然而,当前科技译文的质量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科技专业知识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

1.科学素养

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人员应有科学意识,知识渊博,涉猎多门学科,了解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知识、概念、术语不断涌现,同一单词在不同领域里表达不同的意思,专业不同,意思迥异。如:leader,(机械)导杆,(电力)引线,(电影)片头。因此,如果没有广泛的科技知识,不掌握较多的科技词汇和专业知识,从事科技翻译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科技翻译的多学科性质决定的。如果不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翻译好有关该学科的资料。要译好有关学科的文献(如论文、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产品说明书等)将是困难的。如commonlaw应译为普通法,而不懂法律的译者会译为共同法。把“胃舒冲剂”译成“stomachcomfortablelotion”,则大错特错,贻笑大方。造成这种误译的原因就是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对专门术语信手乱译、乱造词,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再如水利水电行业涉及水文学、气象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量学、水力学、岩土力学、电工学和土木建筑等基础科学,及与水法、水利规划、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水利机械、机电与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高压输电、电信、计算机、大坝监测等几十门专业。要做好水利水电方面的科技翻译,译员应熟知上述专业知识,译文读起来才有专业味道;否则,不能充分体现技术文献中的“科技语言”,影响译文的表达和质量。

2.专业能力

(1)表达和理解能力

表达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理解的深浅正确与否影响译文的质量。对原文的理解越透彻,对原文所体现的专业知识了解得越深入,译文的表达就越确切。只有通过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表达才能产生好的译文。如:electricityisaveryusefulservantwhenitiskeptundercontro1.如把该句译为“电受控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仆人。”说明译者没有准确地理解原文、选择词义,表达也就欠妥。根据上下文,该句应译为“电在受控时才能很好地为人类服务”。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是科技翻译的首要条件。理解并不是翻译,只是翻译的第一阶段,也是基础阶段。辨义为翻译之本,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和开端,表达是理解的目的和结果。对原出谬误的理解,结果必然是谬误的表达。只有在正确、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前提下才能谈表达。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翻译应重理解、次表达。法国释义派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提出对原文“理解一一脱离原文的语言形式一一表达”这一翻译程序。就语言本身而言,理解其表层意义不难,难的是理解其深层意义、联想意义,难在“言外之意”。

(2)词义选择能力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很普遍。译者要根据内容和所属专业从诸多义项中正确选择词义。由于所属专业不同,同一科技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即使属于同一专业,同一科技词汇在不同的句子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如:eachinstrumentisconnectedviatwoplastictubestoareservoirlocatedatahighereleva-tionofthehil1.这句中的reservoir为“蓄水池”,而非“水库”。再如joint(建筑)接缝;(医学)关节。在新经济时代,出现大量科技新术语。由于科技翻译要译出前沿的新科技成果,新信息密集,往往没有现成的详细资料可参考。有些词在辞典里也无法查到,如memetics这一语用学新术语,原指生物学上因模仿而扩散,转指在媒体的扩散作用下语言的传播,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上下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创造性地翻译,音义结合创造性地译为“模因论”。有些词即使能查到,却在专业上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时,译者应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根据资料的上下文进行辨析、判断,正确地选择词义,准确地翻译科技术语。

(3)驾驭译出语和译人语能力

新经济时代要求科技翻译人员精通译出语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惯用法,并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翻译技巧。科技资料译文的读者多是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因此,译文要符合专业说法,才能不隔,不致雾里看花,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翻译技巧很多,但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三种:推敲词义、组织句子和正确表达。如:将transferswitching译成“转移开闭”,会使读者不解其意,按专业说法应译成“倒闸操作”。再如:

relayingofsinglebusisrelativelysimplesincetheonlyrequirementsarerelaysoneachofthecircuitplusasinlgebusrelay译成“单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简单,故仅需要每条线路上的继电保护和单母线的继电器。虽然专业人员能从译文中猜出其意,但译文不符合专业说法。因此,这句可改译为“因仅需对每条线路和母线进行继电保护,所以单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简单。”意思显豁,易为专业人员理解。由于译出语和译入语表达方式不同,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流畅,需按照译入语的习惯适当增词或减词。例如inpumpedstoragepowerstationelectircityisgeneratedduirngepakhour.“抽水蓄能电站在高峰用电时间发电。”“用电”这个词不能少(指用电高峰时间而不是其它时间),虽然原文并无该词。那么为什么原文不写成power—consumingpeakhour呢?这是因为原文作者认为在特定的上下文,读者能意会高峰时间指的是什么,但翻译后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意会。为了清楚,还是增词为好。

翻译是一种语言实践,总有一些规律可循。翻译技巧就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科技翻译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这些规律。译人语是要和读者见面的翻译终极产品,所以,译者的译入语造诣对译文质量起关键作用。科技翻译人员应能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技术内容和语言风格。在深刻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还应熟练掌握译人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才能得心应手地选词、造句、组织译文,使其“准确、通顺、得体”。如:furtherdevelopmentininstrumentationtechniquesiscertaintobeveryrapidbecauseoftheincreasingmeasurementandcontrolofphysicalvariablesinawidev arietyofapplica-tions.“由于对测量和控制各种用途的物理变量的需求与日俱增,仪表制造技术一定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脚。此译文恰当地应用汉语成语,使译文通顺得体,形象生动。

3.科学态度

翻译是一次再创作。科技翻译要求采用专业术语,译文应概念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如:anumberoftheselfatpacksarepositionedatthecorrectacoustic centerson atemplatewhich formshtesubma—rineinterface.mountingnadbacking.这句话包含很多科技概念,专业性很强。要传达它的信息,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请教专业人员,查阅大量资料,刨根问底,弄懂概念,扫除技术障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若干个水听器扁平组件装在模板的声学中心,模板充当(模块的)支架和背衬,与潜艇舷面交接”。鲁迅在谈到翻译的甘苦时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须构思。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来,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要开箱子的钥匙。这段话不仅说出了翻译的艰难,更反映了鲁迅对待翻译的认真态度。

4.创新精神

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是新颖、快捷、实用。科技信息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信息工作要针对性地及时收集、分析、整理出国内外的先进科技信息。这就要求科技翻译人员善于捕捉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判断、分析、发现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应对信息敏感,有洞察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新经济时代中各种全新的科技快速发展,也诞生了许多值得科技翻译工作者去尝试、创新的科学技术,这就要求科技翻译工作者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利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时俱进,以达到更好地为科技翻译工作服务的目的。如当今时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因特网是全球影响最大的互联网系统。科技翻译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文字处理、网络技术、机器翻译等。信息正以几何级数增长,需要翻译的资料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翻译速度慢,满足不了需要,计算机辅助翻译势在必行新经济时代要求科技翻译人员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因特网的数据库中获取信息,查找参考资料,提高翻译效率嘲。

科技时代范文5

[关键词]科技;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28-02

[作者简介]刘美玲(1985―),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改变,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更高,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这一变化,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的高速性、应用的综合性、对社会的渗透性和对当代社会影响的深远性等。第一,根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推断,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在19世纪时每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中期的时候,每1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纪70年代时,每5年增加一倍,到了80年代,每3年增加一倍,根据估计,到2020年时,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增加一倍只需要73天。与日俱增的发展速度带来了产业的科技化、信息化。第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方面人类研究学科知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专业,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在应用知识上又有综合性的趋势,形成很多跨学科学习领域。第三,当代社会对新技术、新发明、新知识的吸收消化能力越来越强,一项新的技术发明问世之后,很快就会被人类转化应用,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第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无一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二、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适应科技发展的潮流,为当代企业输送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在思想素质方面,我们培养的高职技能人才在21世纪下肩负着振兴中华、繁荣经济的历史重任,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主动学习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立志用科学知识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其次,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掌握多门技能,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最后,在专业技术素质方面,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把所学知识转变为科技生产力,并且还需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科技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发展使未来职业发生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出现,许多传统的老职业、老岗位被淘汰。[2]虽然很多制造业岗位减少,但是总的职业岗位却有所增加,新科技创造出更多生产力,也制造出一些新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开发出新的职业岗位。科技发展会使职业结构发生改变,大量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总之,科技发展影响着经济产业结构,进而使职业结构也发生变化。

(二)科技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改造了传统企业岗位,新的工作岗位必须由

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综合能力强的人员胜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升办学层次,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其次,科技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化时代,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3]。

四、科技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一)不断更新专业课程,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伴随着陈旧专业和岗位的淘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增加与当今社会热点契合的新专业。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除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需要开设相应的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开设一些基础课程,比如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等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可以预见最近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高职院校除了根据岗位需求开设实训课程之外,还需要与对口专业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亲身在生产第一线体会工作流程,有问题之后可以及时反馈沟通,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模式

在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开展基础教育,重视素质教育,突出专业教育,加强实训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改善教学模式:第一,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技能中心”转变,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践活动中;第二,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由“学”到“做”转变,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变为生产力,而不是仅仅是学术性研究。总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国才.当代科技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7(4).

科技时代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馆;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F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8-0183-01

科技馆是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技兴国的重要平台,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馆的作用更加凸显,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科技馆,做好科技馆营销是非常重要的。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投入力度不够,营销方法单一等问题还比较普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转变营销战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各项要求,成为了科技馆营销的关键。

1 科技馆营销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研究比较薄弱

由于基础研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且投入回报周期长,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造成科技储备不足,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我国来说,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基础研究在技术开发乃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1]。

1.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科技要成为第一生产力必须经过成果转化这一环节一项科技成果可以产生一个新兴产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大量科技成果由于缺乏风险投资意识而没有得以应用,使科技并未成为现代生产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推动力。我国科技转化率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1.3 科技人员缺乏创新

意识创新历来都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我国的科技人员大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合理,加之政府和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不足,使得科技人员没有创新的积极性。

2 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馆营销战略

2.1 实施科教兴国,创新科技体系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科技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科技成为了各国创兴国家的战略方向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70年代末期,我国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外,我国在十五大中又将科教兴国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手段,以科技、教育为中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知识科技是国家创新科技体系的动力源泉,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需加大对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视程度,对此,我国科学院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需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技馆营销、发展战略。利用科技创新工程对企业进行创新,使企业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避免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的情况发生,增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经济增长。

2.2 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所谓高科技风险投资,就是将资金投资到存在失败风险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科研领域,使高新技术的成果尽快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而获取较高的资本收益。纵观各国的科技生产发展经验,可以发现,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能够快速提高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我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这种投资行为使我国的科技成果能够得以顺利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需针对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逐渐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并根据法律环境、产权市场等方面,不断对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行研究,使高科技风险投资实业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2.3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

我国从八十年代初就已逐渐出台了一些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惩罚制度和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人员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所出台的制度与法规不够完善、完整。因此我国需从多方面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以政策、环境、市场、经济等为出发点,在不破坏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其合法利益,使高科技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让高科技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科学技术当中[2]。

2.4 大力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所谓高科技工业园企业,就是指规范化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在二十世纪末期,这种高科技工业园区就快速地发展了起来,由于该工作园区主要是以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橹鳎将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的联系起来,不断对科技进行创新与开发,并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当中,进一步使科技成果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经济当中。因此,在21世纪,我国需大力创建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大对科技产业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让我国科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快速发展。

2.5 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投入力度

要想使科技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科技投入包括政府投入以及企业自身投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经济条件有限,我国对科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所以,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能够得以迅速提升。

3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馆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馆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希望文本的研究能够为相关营销工作者提供一些见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