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范例6篇

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范文1

【关键词】本地化;本地化技术;翻译技术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3-02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IBM和微软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本地化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有三十多年。本地化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翻译,其服务对象包括软件、网站、产品手册、电子学习材料、市场材料等,服务领域涵盖信息技术、通讯、机械、航空、化工医疗、财经、电力等行业(周晓娴 2012)是一门新兴领域,是跨国公司国际化所衍生的重要战略,为企业全球化运营和营销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与国际上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有了全方位的快速深化。本地化在中国的发展从21世纪以来通过翻译界的前沿学者们那里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介绍和传播。在崔启亮的《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中,详细讲述了本地化在中国近年来从萌芽破土到实践探索再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还指出,本地化市场方兴未艾(崔启亮 2013)。

本文带领读者了解本地化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国内目前对本地化的研究情况做一个基本的认识。究竟哪些技术是本地化翻译过程中所需要的?这些本地化翻译技术到底是怎么运作的?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对本地化的翻译技术作进一步认识。

一、本地化概述

(一)本地化的基本概念。在如今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语言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早先包括IBM和微软在内的很多公司在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发现只有在转换成为对方语言并且用对方国家的习惯来使用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市场,所以,翻译在这一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产品本地化已经是全球商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至今,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意识并且慢慢了解到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的关系以及意义。不同于政治、经济全球化,本地化行业中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有着特有的定义,其中,这里所说的“全球化”是指某家公司想要把自己的产品卖到其他国家去,走向国际,也就是产品要“走出去”,销售到其他国家。而“国际化”是指“在技术和设计层面保证某产品便于本地化的过程”。总的来说,“国际化”就是去除产品中的文化差别,使得本地化能够有效地进展。“国际化”的目的是远离特定文化,语言和市场提炼产品的功能性,这样才能支持特殊市场和方便语言整合,国际化的成功与否与语言有着很大的关系(冯曼 2013)。“本地化”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修改以适应不同市场中出现差异的过程。”简而言之,本地化是对全球化产品或信息内容进行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处理,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现在本地化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进行产品国际化营销的重要战略。而本地化服务本身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通过以上对“全球化”、“国际化”和“本地化”的论述,可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什么是本地化技术。由上述对于本地化的描述,不难理解,本地化所涵盖的内容远远不止文本的翻译,而是如Windows或者office等等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产品的加工和适当改造,使之符合目标国家的文化、语言、法律、政治等等要求。其内容相比传统翻译也广泛很多,崔启亮在《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一书中对本地化技术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概述,通常把本地化工程的处理对象分为软件本地化工程、网站本地化工程、手册文档本地化工程、其他本地化工程等。本地化工程技术融合了软件工程技术、翻译技术和质量保证技术(崔启亮 2011)。所以翻译技术是本地化技术中的一部分,然而,在本地化翻译技术中,翻译记忆技术和术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包括国际化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术语管理技术、译文质量检查与统计等等技术。

(三)本地化技术体系。所能构成系统的整体,其系统都会是由一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个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与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组合的相加,系统中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每一个要素处在系统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系统论也同样适用于本地化技术。本地化技术通过作用可分为核心技术和基本技术。核心技术也就是本地化翻译技术,如图1所示。

本地化技术也是这样一个系统体系,由核心技术和若干基本技术或“”技术组成。王华树在《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中,讲到本地化翻译是本地化的核心环节,整个本地化过程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翻译转换任务展开,因此翻译技术是本地化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与之关联的是本地化工程、排版、测试、管理等基本技术(王华树 2015)。在本地化系统中,每个技术都分管一块,每个技术都有不同的明确的分工,在另一方面,每个技术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技术与技术之间的配合,不能脱离整体,才可以有效地实现本地化服务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化技术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产品的本地化翻译技术

(一)本地化翻译工具

翻译工具是一种软件程序,可以帮助译员们记住序列片段对。有为了翻译不同类型而设计的机器翻译系统,比如手册、培训资料、产品目录以及网站等等。此外还有用于软件产品的用户界面文本翻译的软件本地化工具。基本上,翻译工具和软件本地化工具所做的工作一样,帮助译员一句句理解文本。文档文件或者软件文档是翻译工具开发商们所关注的事情。

正如名字所示,软件本地化工具处理软件开发文件,比如EXE、DLL、resx等等文件。目前存在的本地化工具可以用于翻译HTML和XML文件。另外软件本地化工具也可以本地化或者调整软件布局,使得它们适应于不同受众。比如,可以调整按键的大小,这样可以使得不同语言的文本适应按键窗口。但是,译员在刚开始使用翻译工具的时候,翻译工具是空白的,不存在任何数据,只有译员填充进去资源的时候才可以重复利用(Zerfa? A 2008)。如果译员已经翻译过某一个文件或者软件部分,可以通过对齐来输入到翻译系统中使用。目前常用的软件本地化工具有SDL Passolo、restorator等。

(二)本地化翻译技能

1.对齐。在使用翻译工具开始一段新的翻译任务之前,已经翻译过的文本可以回收利用。对齐工具会读取源语文本并且对几乎所有格式(除了PDF)的文件进行翻译,同时在本件中显示文本片段。该系统尝试连接从源语言文本到目标语言的文本片段,但是,大多数对齐工具不“理解”语言,它们将只能试着将文本片段连接在一起。理想情况下,一个翻译或至少一个懂得这两种语言的人都必须通过对齐的文本片段对来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可以连接在一起。此检查后,该段对将被发送到的翻译工具,进一步重新使用。翻译工具就可以将这些文本片段储存起来,并且在译员再次翻译类似文本时作为参考。机器翻译本身是不能进行翻译工作的,像机器翻译(MT),但是可以再次使用储存在系统里面的文本片段。

2.术语管理。术语的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对机器翻译系统,而且对任何一种翻译。一个术语可以由一个词或一个组合词组成。术语列表和术语与翻译系统数据库帮助译者实现准确翻译。但是,术语不仅仅包含其字面意思,它包含的信息是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包括术语的来源,翻译的依据,明确的定义以及恰当的示例(Terminology Management 2013)。想要建立一个专门名词库,首先需要收集或提取文本的术语。

笔者在翻译有关于牙科的文本时,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本篇文章的翻译的,所以,每个小组成员在翻译过程中保证术语的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整理出来的术语表会在使用TRADOS翻译时显示出所列在术语表中的所有术语,进行准确翻译。比如,impression material对应印膜材料,interdental space对应齿间空间等等,术语的整理以及使用,对小组翻译文本是十分必要并且也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手段。

3.术语提取。人工收集术语是术语收集的最好方法,包括公司所特有的术语、特定题材的具体术语、新的术语等等,但这也是最乏味的一个工作。术语提取工具可以通过浏览大量的文件,以提取在此种语言内所有或最频繁的术语,甚至是可以从双语源语文本中提取双语术语。由此术语提取工具在术语库中创建一个可能匹配的术语表,然后由人工来选择匹配的术语。由这样一个提取工具所创建的术语列表是一个术语库,一个术语数据库可能的条目。

4.术语库。每个翻译工具有一个方法来检查文本需要翻译的术语,此术语测试工具和术语库或者术语列表装载在翻译工具之中。术语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增加新的产品所对应新的术语,术语修改,增加禁用词,或更新附加信息,如特定产品或者特定客户的特殊用途。术语管理包括术语定义、上下文例子、注释和图表的管理。

三、总结

本地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整个翻译行业进入了新常态,推动了语言服务模式的发展,向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靠拢。在翻译行业现在信息化、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中,译员本身的素质也需要有着相应的提升和适应,这也是对译员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才能胜任翻译工作,单单掌握语言技巧还不足以应对本地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本地化翻译工具使用的熟悉程度,在对齐时能否使用合适的工具以及人工对齐的效率如何,术语提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是对未来译员发展趋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崔启亮.翻译与本地化工程技术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崔启亮.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J].上海翻译,2013(02).

[3]冯曼,高军.产学结合的MTI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129-131.

[4]王华树,刘明.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J].上海翻译,2015,(03):78-84.

[5]周晓娴.国内本地化行业发展及职业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44-146.

[6]Ghaemmaghami S, Huh W K, Bower K, et al.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budding yeast[J].Nature,2003,425(6959):686-91.

翻译技术范文2

关键词:新经济科技翻译信息

新经济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及持续化。2l世纪,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即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为一场科技的竞争。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科技翻译是把国内外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科技翻译作为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学习探讨包容吸收他人先进技术的一座桥梁,在促进国际信息交流乃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翻译也将融入国际市场。科技翻译应如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科技翻译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从新经济时代下对科技翻译工作者新挑战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科技情报翻译的大环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的挑战

科技翻译就是把国内外高新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经过查阅、收集、翻译、整理后准确、及时地提供给需求者的信息转换和传递工作。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加广泛,科技翻译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科技翻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水平。科技创新需要高水平的科技翻译,机械工业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将图纸技术资料的翻译、转换作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将翻译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二战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大量翻译转换、消化吸收,提高了本国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所以认真研究科技翻译工作,提升科技翻译工作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因此,科技翻译要向信息嘏务业延伸,科技翻译人员必须树立为科技服务的意识,将有应用前景的科技资料翻译整理出来,供科技人员参考和领导决策。这就要求加强科技翻译队伍的组织领导,打破效率低、分散和个体操作的小作坊翻译方式。加强横向联系,逐步形成翻译网络和群体优势。与此同时,要加快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素质,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球科技信息、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须有一支熟悉翻译资料的背景知识和专门术语、具备广博的科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科技翻译队伍,才能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在我国翻译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与目前市场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然而,当前科技译文的质量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新经济时代,对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科技专业知识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

1.科学素养

新经济时代,科技翻译人员应有科学意识,知识渊博,涉猎多门学科,了解所译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知识、概念、术语不断涌现,同一单词在不同领域里表达不同的意思,专业不同,意思迥异。如:leader,(机械)导杆,(电力)引线,(电影)片头。因此,如果没有广泛的科技知识,不掌握较多的科技词汇和专业知识,从事科技翻译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科技翻译的多学科性质决定的。如果不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不可能翻译好有关该学科的资料。要译好有关学科的文献(如论文、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技术规范、产品说明书等)将是困难的。如commonlaw应译为普通法,而不懂法律的译者会译为共同法。把“胃舒冲剂”译成“StomachComfortableLotion”,则大错特错,贻笑大方。造成这种误译的原因就是译者对专业术语不熟悉,对专门术语信手乱译、乱造词,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再如水利水电行业涉及水文学、气象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量学、水力学、岩土力学、电工学和土木建筑等基础科学,及与水法、水利规划、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水利机械、机电与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高压输电、电信、计算机、大坝监测等几十门专业。要做好水利水电方面的科技翻译,译员应熟知上述专业知识,译文读起来才有专业味道;否则,不能充分体现技术文献中的“科技语言”,影响译文的表达和质量。

2.专业能力

(1)表达和理解能力

表达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理解的深浅正确与否影响译文的质量。对原文的理解越透彻,对原文所体现的专业知识了解得越深入,译文的表达就越确切。只有通过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表达才能产生好的译文。如:Electricityisaveryusefulservantwhenitiskeptundercontro1.如把该句译为“电受控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仆人。”说明译者没有准确地理解原文、选择词义,表达也就欠妥。根据上下文,该句应译为“电在受控时才能很好地为人类服务”。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是科技翻译的首要条件。理解并不是翻译,只是翻译的第一阶段,也是基础阶段。辨义为翻译之本,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和开端,表达是理解的目的和结果。对原出谬误的理解,结果必然是谬误的表达。只有在正确、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前提下才能谈表达。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科技翻译应重理解、次表达。法国释义派翻译理论研究人员提出对原文“理解一一脱离原文的语言形式一一表达”这一翻译程序。就语言本身而言,理解其表层意义不难,难的是理解其深层意义、联想意义,难在“言外之意”。

(2)词义选择能力

一词多义在英语中很普遍。译者要根据内容和所属专业从诸多义项中正确选择词义。由于所属专业不同,同一科技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即使属于同一专业,同一科技词汇在不同的句子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如:Eachinstrumentisconnectedviatwoplastictubestoareservoirlocatedatahighereleva-tionofthehil1.这句中的reservoir为“蓄水池”,而非“水库”。再如joint(建筑)接缝;(医学)关节。在新经济时代,出现大量科技新术语。由于科技翻译要译出前沿的新科技成果,新信息密集,往往没有现成的详细资料可参考。有些词在辞典里也无法查到,如memetics这一语用学新术语,原指生物学上因模仿而扩散,转指在媒体的扩散作用下语言的传播,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上下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创造性地翻译,音义结合创造性地译为“模因论”。有些词即使能查到,却在专业上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时,译者应运用有关学科的知识,根据资料的上下文进行辨析、判断,正确地选择词义,准确地翻译科技术语。

(3)驾驭译出语和译人语能力

新经济时代要求科技翻译人员精通译出语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惯用法,并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翻译技巧。科技资料译文的读者多是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因此,译文要符合专业说法,才能不隔,不致雾里看花,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翻译技巧很多,但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三种:推敲词义、组织句子和正确表达。如:将transferswitching译成“转移开闭”,会使读者不解其意,按专业说法应译成“倒闸操作”。

再如:

Relayingofsinglebusisrelativelysimplesincetheonlyrequirementsarerelaysoneachofthecircuitplusasinlgebusrelay译成“单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简单,故仅需要每条线路上的继电保护和单母线的继电器。虽然专业人员能从译文中猜出其意,但译文不符合专业说法。因此,这句可改译为“因仅需对每条线路和母线进行继电保护,所以单母线的继电保护相对简单。”意思显豁,易为专业人员理解。由于译出语和译入语表达方式不同,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流畅,需按照译入语的习惯适当增词或减词。

例如

Inpumpedstoragepowerstationelectircityisgeneratedduirngepakhour.“抽水蓄能电站在高峰用电时间发电。”“用电”这个词不能少(指用电高峰时间而不是其它时间),虽然原文并无该词。那么为什么原文不写成power—consumingpeakhour呢?这是因为原文作者认为在特定的上下文,读者能意会高峰时间指的是什么,但翻译后译文读者不一定能意会。为了清楚,还是增词为好。

翻译是一种语言实践,总有一些规律可循。翻译技巧就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科技翻译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这些规律。译人语是要和读者见面的翻译终极产品,所以,译者的译入语造诣对译文质量起关键作用。科技翻译人员应能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技术内容和语言风格。在深刻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还应熟练掌握译人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才能得心应手地选词、造句、组织译文,使其“准确、通顺、得体”。

如:

Furtherdevelopmentininstrumentationtechniquesiscertaintobeveryrapidbecauseoftheincreasingmeasurementandcontrolofphysicalvariablesinawidevarietyofapplica-tions.“由于对测量和控制各种用途的物理变量的需求与日俱增,仪表制造技术一定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脚。此译文恰当地应用汉语成语,使译文通顺得体,形象生动。:

3.科学态度

翻译是一次再创作。科技翻译要求采用专业术语,译文应概念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如:Anumberoftheselfatpacksarepositionedatthecorrectacousticcentersonatemplatewhichformshtesubma—rineinterface.mountingnadbacking.这句话包含很多科技概念,专业性很强。要传达它的信息,须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请教专业人员,查阅大量资料,刨根问底,弄懂概念,扫除技术障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若干个水听器扁平组件装在模板的声学中心,模板充当(模块的)支架和背衬,与潜艇舷面交接”。鲁迅在谈到翻译的甘苦时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须构思。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来,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要开箱子的钥匙。这段话不仅说出了翻译的艰难,更反映了鲁迅对待翻译的认真态度。

4.创新精神

一方面,文化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对以科技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进行更广阔和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及信息共享。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特征。在信息时代,科技人员对信息的需求是新颖、快捷、实用。科技信息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信息工作要针对性地及时收集、分析、整理出国内外的先进科技信息。这就要求科技翻译人员善于捕捉信息,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判断、分析、发现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应对信息敏感,有洞察力。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新经济时代中各种全新的科技快速发展,也诞生了许多值得科技翻译工作者去尝试、创新的科学技术,这就要求科技翻译工作者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利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时俱进,以达到更好地为科技翻译工作服务的目的。如当今时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因特网是全球影响最大的互联网系统。科技翻译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文字处理、网络技术、机器翻译等。信息正以几何级数增长,需要翻译的资料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翻译速度慢,满足不了需要,计算机辅助翻译势在必行新经济时代要求科技翻译人员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因特网的数据库中获取信息,查找参考资料,提高翻译效率嘲。

翻译技术范文3

关键字:超文本、翻译教学模式、网络

Abstract: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to introduce the hypertext technology into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studies how to take the greatest advantage of network resources supported by hypertext technology; how to update transl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ranslating capabilitie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is paper. Hypertext technology will not only greatly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offering vast resourc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books, but also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network tool -aided translation. It may hav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Key words: Hypertext, translation-teaching mode, network

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国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使得翻译手段与工具日新月异。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翻译研究的视角与途径也日渐拓宽,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得到各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愈来愈强,基于CAT的超文本技术(hypertex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呼之欲出。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中所开设的翻译课大都将重点放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实践教学上,忽略了翻译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步入职场后,在遇到具体的翻译任务时不但用时颇久而且,翻译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即将超文本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一、何谓超文本技术

超文本的英文原名为hypertext,是美国学者纳尔逊1965年自造的新词。1981年,德特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具体观之,超文本技术是采用超链接方法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和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起来,在各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利用超文本机制所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超文本网络技术的特点及其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将其引入翻译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展翻译研究视角。

二、如何将超文本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超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双语资料,运用搜索引擎和双语语料库,教师能方便地检索到大量的双语信息,内容丰富且时效性强,将之用于翻译训练可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拓展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果。学者杨柳曾强调翻译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翻译作为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汉双语,还要求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及特定翻译任务的专业知识都要有深刻了解。Kiraly指出翻译能力在当今社会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有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应着眼于提高译者对翻译中所涉及的因素的敏感程度,并使其学会运用适于自身的辅助工具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超文本网络技术,使用搜索引擎来辅助翻译,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创建翻译教学新模式,使翻译教学超越时空限制,适应素质教育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三、结语

将超文本技术引入高校翻译教学将大大拓展教学活动的发展空间,不仅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一流的国际翻译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资源,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国际前沿接轨,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CAT辅助翻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和信息素养,顺应素质教育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于培养翻译人才甚至是翻译研究型人才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刚强,切实聚集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

[2] 黄振定,试论培育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大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翻译技术范文4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

目前大批教师仍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和“惟师是从”的师生观影响下,他们仍然采取四个“中心” 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背离了现代教育观念的宗旨,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发展。

以‘老师’为中心,教学完全依赖老师,老师采取‘翻译理论和技巧结合’的教学模式;每一次环节都是老师一人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亦步亦趋的跟进老师的教学计划。

以‘书本’为中心,教材单一,课型单一,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而及时跟换教材,缺乏新颖性和时效性。大部分高校的教材的内容还多是关于文学类的英译汉、汉译英,较少涉及其它类型的选材,比如说经济类,科普类,旅游类,娱乐和体育等等。

以‘黑板、粉笔’为中心,辅助教学工具简单,传输方式过于陈旧,知识信息保存短,信息量非常有限。由于传输的内容不能保存长时间,学生不能反复查阅,很容易导致信息内容的流失。它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学现场,才能有效地接收传输内容。

以 ‘理论技巧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过于老套,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少两个关键的实践环节和互动环节,使得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和技巧不能有效地吸收为自己的东西,无法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历练,无法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长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说书本是宝藏的话,那么实践和互动就是一座建立起与市场相联系的一座桥梁。学生要给这座桥梁添砖加瓦,才能永不坍塌。

以上四个“中心”翻译教学模式至今一直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尤其在不发达地区。这样培养出来的翻译毕业生毫无创新能力和表现力,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周期长,操作能力差,时常是 “知而不愿行”, “知而不完全行”,“知而己不行却要求他人行”。 学生翻译上的种种表现已经慢慢偏离翻译人才培养的轨道,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翻译上的“知行合一”,是目前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探讨重心,也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心所在。

二、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对教学与学习的开发、利用,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管理及教与学全过程的管理、评价、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到来,与此相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无处不在,学科教学领域也不例外。这就使得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在学科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必要。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考察了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与学的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的知识,进而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它要求从学习资源开发到学习效果评价,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口、手、耳等各器官协调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身心全面发展。它体现的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等教育技术手段,这样只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物”(现代教育仪器、设备、环境等)的建设与使用,而忽略对“人”(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特点等)的研究。所以,明确区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翻译教学模式的革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支持的翻译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最优的翻译教学目标,使用最优翻译教学效果的测度,采取最优的翻译教学活动,创设最优的翻译教学环境条件,追求翻译教学的最优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适应市场需求机制的互动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建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和市场的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发“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虚拟化网络教学环境和评价系统:①能在里面完成课件制作,课程互动教授,作业布置,在线讨论和查询,作业提交和评审等一系列教学流程;②里面有充足的语料库:专业词库,支持多国语言,支持各种形式的翻译;③支持各种格式文档,灵敏地校对工具,便捷的交流和通讯工具。虚拟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摒弃了传统翻译教学中单一、片面、抽象和静止的内容讲述、知识的传递方式,营造出了一种逼真、生动、直观、立体的教学环境,将信息生动地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参与的意识,还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另外,虚拟化的网络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个虚拟的社会提供了模拟环境,仿真地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或未及时体验的东西,从而缩短学生认识社会的途径,提高学生的早期社会化程度。

课前准备环节

老师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教授学生,而是要顺应市场发展潮流,对教材做一些选择性的改动。首先,老师要充实课件资料,方便学生学习。老师在系统内的知识网中或者在Google上查找一些与章节有关的有着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效性的资料,再利用网络软件PowerPoint做好课件。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社会市场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要,从而对翻译教学不断提出更高更实的要求。之后,提前1-2天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络学习系统上。让学生对课件提出改进意见,做好课前准备,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圈出或注明保存后,回发送给老师。老师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一份大家都十分满意的课件,才能使教学量化、优化。

课堂教学互动环节

首先,老师给学生回放一遍课件,重点讲解课件的重、难点。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自主学习之后,挑选几个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展示出他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再从学生回复的文档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未与解释的部分,课后老师须以E-mail形式完整回答好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老师关键是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做在线实战操练。系统设置了教师和学生这2个客户端,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能够实现对机房内的每个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这二者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和讨论,并通过系统软件要仔细对学生翻译过程中进行实效监控:主要包括学生临场的反应表现和礼仪举止,对翻译难句的处理能力,能否尽快融入到紧张刺激的翻译氛围中,同学的团结互助性等等。

课后巩固环节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演练过程中,对单独句子的翻译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与具体的专业化的业务相结合的市场翻译实践,比如经济类的,法律类的,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专业翻译能力较弱,导致错译、漏译,与原目标背道而驰。课后,老师必须针对学生上述薄弱之处,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或者把一些真实企业、公司等单位翻译资料作为作业上传至网上。每次一课,作业依据各组的特点布置。

翻译技术范文5

机器翻译领域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给定的翻译系统或者翻译算法进行评价,我们称其为机器翻译评测。由于机器翻译所处理的对象――语言本身存在某种程度的歧义,无法像数学公式或者物理模型那样简单客观地描述出来,这使得为机器翻译结果进行客观的打分变得非常困难。最早的方法是人工评测,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般是十分准确的,但评测的成本太高,周期过长(评测过程可能长达几周甚至数月),评价结果也会随着评价人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不同,这使得评价结果不可重复,缺乏客观性,因此,机器翻译的自动评测应运而生。实践证明,机器翻译的评测尤其是自动评测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影响十分巨大,对研究发展和技术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基于n元匹配的自动评测方法

如果一个机器翻译评测系统只根据源语言文本就能自动地为若干译文打分并选择出其中最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评测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质量更好的机器翻译系统了。因此,自动评测最初的出发点就是给出一些标准的翻译结果,然后比较机器生成的译文与这些翻译之间的相似程度。我们称这些标准的翻译为参考译文(或者参考答案)。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参考译文,这些参考译文都表达同一个含义,但可能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或者虽然使用了相同的词汇但在句中的词序不同。这样一来,机器翻译自动评测的问题转换为比较机器翻译系统输出的一个翻译结果和多个通过人工产生的正确的参考译文之间的相似度的问题,使用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即可得到不同的自动评测方法。

例如,考虑如下两个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翻译结果:

源语言文本: 今年前两月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亿美元

系统译文1: The new high-tech products in Guangdong exported 3.76 billion dollars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this year

系统译文2: This year,the former two of Guangdong,the export of hi-tech products 37.6 yi US dollars

从直观上看,上面两个翻译结果的质量有较大的差别,第一个翻译结果明显通顺、流畅、易于理解,如何将这种人的直观印象与具体的客观分数统一起来?这里引入三个人工翻译的参考译文来进行比较:

参考译文1: Guangdong’s export of new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amounts to US$3.76 billion in first two months of this year

参考译文2: Guangdong’s Exports US$3.76 Billion Worth of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This year

参考译文3: In the first 2 months this year,the export volume of new high-tech produ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ached 3.76 billion US dollars

可以看出,质量较好的系统译文1与三个参考译文共现了很多个翻译片段: 与参考译文1共现“3.76 billion”,与参考译文3共现“dollars”,与参考译文2共现“in the first two months”和“this year”。相比而言,系统译文2与上述三个参考译文的共现片段比较少。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一个评价算法来评价上述翻译结果的质量。通过引入一个称为n元匹配的概念,可对翻译结果1给出比翻译结果2更高的分数。n元匹配的含义是: 翻译结果与参考译文句子中的任意连续n个单词完全相同,这里的n值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基于n元匹配的策略非常与常用的准确度的计算思想类似,首先统计系统译文与参考译文中共现的n元匹配的个数,再除以相应的系统译文中n元词的总数,用这个比值来表示相应的n元准确率。

机器翻译评测领域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自动评测方法是BLEU( 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就基于n元匹配的这一类方法中的典型代表,由IBM于2002年提出。类似的方法还包括NIST方法,该方法由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所提出并命名,它在BLEU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每个n元词的权重,对于那些在参考译文中出现次数更少的词赋给更高的权重以体现其所包含的信息量。

BLEU和NIST是最常用的两种机器翻译自动评测方法,但这一类评测方法并不是在真正地评价系统译文与原文的一致程度,而是根据若干个参考译文为系统译文打分而已。系统得分似乎与待翻译的原文没有关系,参考译文的数量多寡与质量好坏才是影响评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基于准确率和

召回率的自动评测方法

基于n元匹配的自动评测方法是一种基于准确率的方法,与参考译文越相似的系统译文可获得越高的分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同时考虑召回率的自动评测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纽约大学提出的GTM评测方法。该方法应用了图的最大匹配算法来计算词的共现次数。

图1描述了这个计算过程。图1中的黑点表示参考译文和系统译文共现的词的位置。图中的B和C都存在两次以上的共现,这些点被认为是互相冲突的,在实际计算时应避免重复,只保留一个即可。使用图搜索算法找到最大匹配的区块,如图中灰色部分所示,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最大匹配块长度MMS,准确率和召回率都通过MMS进行计算,在上例中分别为4.6/8和4.6/10。系统最终的得分使用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F值来表示。

基于GTM的评测标准最大的优点在于,没有人为地设置匹配时的最高阶数值(即n元匹配中的n的最大值,BLEU方法一般只考虑到4元或者5元匹配),图的最大匹配算法会自动地寻找针对某个参考译文的最大匹配词数。据称这种基于F值的自动方法与人工评测的一致性可以比BLEU或者NIST更高。其缺点在于,计算MMS本身是一个“NP难”的问题,比较费时。

引入语言知识的自动评测方法

BLEU、NIST以及GTM方法都是基于字面的完全匹配,并没有理解系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含义,引入多个参考译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方面的缺陷。研究人员尝试使用基于更多语言学知识的评测方法来评价翻译质量的好坏。早在十几年前,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俞士汶教授就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点的机器翻译自动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评价译文句子,而是考虑系统译文在给定的测试点上的质量。其基本原理类似于在考试出题时设置考点,考生答题时答到相应的考点即可得分。基于测试点的评测方法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使用这种评测方法,通过对评测结果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很容易知道系统在哪些语言问题上处理得不够好,有针对性地对系统进行改进即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翻译的质量。

翻译技术范文6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交往和互动频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积极地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外文科技文献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并成为中国学者、技术人员等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翻译外文科技文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科技术语,需要准确翻译,以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不致疑惑。英国萨里大学(Surrey University)翻译学教授Peter Newmark(2001)指出:尽管术语只占全文的约5% - 10%,但是他们却构成科技英语翻译与其它文体翻译的根本区别。科技术语的翻译应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一般认为,科技术语可分为三类,即专业技术术语(各科技领域的专有术语)、准技术术语(本身由多种普通义,在科技领域中获得扩展的新义)和新创造的术语(为表达新概念而创的术语)。对于人工翻译来说,科技术语的翻译可采用音译法、意译法、形译法、意音兼顾法和创造新词法等,译者可以调动多年训练和储备的知识对某一领域的科技术语进行灵活的翻译。但是,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仅采用人工翻译显然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为翻译者不可能通晓较多的专业,不同译者对同一术语的翻译也可能有所不同,而且时效性也比较差。而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基于规则、基于统计及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在准确性上尚存在很大不足,且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科技术语翻译理论规则以支持科技术语的准确翻译。于是,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基于语料库进行研究。

    2.平行语料库研究

    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Brown大学建立第一个电子语料库——Brown语料库的近几十年来,语料库技术蓬勃发展。在国内外,构建了大量的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语料库,这些语料库按语体分,有口语语料库和书面语语料库;按介质分,有文字语料库和声音语料库;按时间分,有共时语料库和历时语料库;按处理程度分有生语料库和熟语料库,另外,还有专有名词标注语料库、学习语料库等。20世纪90年代,Mona Baker等人将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语料库分为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可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和多语语料库(Multilingual Corpus)。本文中主要使用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

    关于平行语料库的定义目前尚未得到统一,本文使用的平行语料库按以下规则:即,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在句子层面互为译文关系的语料库。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即指互为对译关系的英语和汉语语料组成的语料库。

    近年来,从事语言研究和机器翻译研究的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建设平行语料库,现今已建立的英汉双语语料库有英国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rminham)建立的中英对应语料库、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建立的Babel 英汉语料库、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汉英/汉日双语语料库、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英汉双语语料库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英汉双语语料库等。对这些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包括建设、对齐和抽取信息等。

    目前,一些语料库采取双语自动对齐技术在篇章级、段落级、句子级以及短语级的水平上使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进行了对齐,即,通过一定算法将意义相同的源语和目标语自动对应起来。本文中,由于是针对科技术语,所以主要通过短语对齐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另外,为在平行语料库中找到科技术语的源语和目标语,还需要使用术语抽取技术。术语抽取技术通常结合了统计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即,使用统计学的方法获取候选术语,再利用语言学的方法来筛选、过滤和修正。

    应当注意:本文中所述科技术语仅限定为名词,并且科技术语的翻译仅限定为由英语翻译成汉语(即英译汉)的过程。事实上,因为汉语中的科学技术名词大多是近现代科技进入中国后通过翻译得到的,所以仅就科技术语而言,由汉语翻译成英语往往只是英译汉的逆向过程。

    3.科技术语的翻译问题

    由于词汇的相对有限性和科技发展的无限性,对新发明创造的事物的命名往往依赖于现有词汇。借助于各种手段用已有的词汇来表达,使得在英语中不同科技领域往往会使用同一科技术语,而这同样的科技术语翻译成汉语时往往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词语,即虽然源语言词语相同,但译法却有所不同。而即使在同一领域中,不同的事物上使用同一术语也会存在译法不一致的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替用词、多义词和词典无义项词。

    3.1替用词

    英语作者在将某些部件命名时,往往会使用众所熟知的形象的词汇以便于理解,这种准技术术语不能直接翻译成原义,否则不合文体,但又不宜用其它符合文义但远离词语本义的词汇代替。如elbow本义指“肘”,但在机械技术文献中经常用于表示位于两个构件之间可相对于其彼此运动的部分,如同动物体的肘关节,但不宜翻译成“关节”或“接合部”,这样的词一般可译成“肘部”;同样地,finger可表示为“指部”或“指形部”(构件在形象上像伸出的指头)等。

    3.2多义词

    跟普通词汇一样,有的科技术语在同一领域中也具有多种意义。如机械领域中的“tab”一词,若出现在介绍易拉罐及相似物体等的科技文献中,则翻译成“拉环”,在其它特定结构的文献中有时可翻译成“挂环”,或者“凸舌”,总之,就是指位于某个机械构件上便于对此构件进行某种特定操作的突出部分。但是,有的新发明中的大致符合此特征的某些部分也被英语母语作者命名为“tab”,这时,再翻译成前述只有特定上下文使用的“挂环”“拉环”“凸舌”等便不再合适,于是可以音译成“提攀”等。

    3.3 词典无义项词

    科技术语的翻译中,理想的是,仅利用传统的对比词典(如英汉电子词典)中列举的义项(或者经过标注说明特定用法的义项)与源语文本中的词语进行简单对应,从而得到相应译文。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发现,传统词典在面对一个词项的多种用途时往往表现地无能为力,经常需要根据实际技术语境来创造新词,这时则需要调用专业领域中独有的专业术语库。如“rib”一词在特定机械中称为“筋板”,而这个义项在传统词典中一直未予收录。

    虽然人们已经总结出各种译法或思想,如音译法、意译法、形译法、意音兼顾法和创造新词法等,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由于利用这些方法翻译时随机性和主观性较强,故很难且尚未能将这些译法或思想用程序的方式较好地表现出来。所以有赖于使用平行语料库等已存在并正在不断扩充、更新的大量语言事实进行归纳总结,择取较优译法或通用译法作为规范表达以用于机器翻译,从而使翻译语言达到正确性和一致性。

    4.利用平行语料库进行加工处理

    在平行语料库中,首先,利用术语抽取技术,获取尽可能多的科技术语;然后,使用短语对齐技术实现这些术语的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齐。这时,需要建立术语和领域相关性数据库、上下文相关性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另外,还需要考虑交叉领域的术语翻译。

    4.1 建立术语和领域相关性数据库

    要建立同一科技术语与不同科技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数据库,需要以下工作:

    (1)将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的语料所属的领域进行分类,并标记其属性(如医学领域,可标记为英文;机械领域可标记为);

    (2)求出某一个领域同一个科技术语的各种译法所出现的概率P;统一各种表达中出现概率最高的几种(最少一种)形成一小组,定为译语文本的候选规范表达;

    (3)将该术语的译文规范表达与该科技领域相关联,即一旦确定该科技领域,则当遇到该术语时,根据第二步统一翻译成此规范表达小组中的一个。

    如下所示:

    [elbow]——{ (医学)-->【肘】,

    (机械)-->【肘部】}

    [pedestal]——{(建筑)-->【柱座】,

    (机械)-->【支座】|【基座】}

    [cell]——{<BIOGRAPH| Medicine="">(生物或医学)-->【细胞】,

    (电气)-->【电池】,

    (电子)-->【元件】,

    (机械)-->【容器】,

    (通讯)-->【手机】}

    可以看出,同一英语科技术语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译成同一汉语词语,这是由各领域之间的相近性和词语涵义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但这并不影响特定领域中的具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