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的诗句范例6篇

咏梅的诗句

咏梅的诗句范文1

经过几天的研究发现,高考中的咏物诗多考察的是有寄托的一类,如2009年天津卷考了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题目设置着重考察对“竹子”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对诗歌寓意的理解。再如2012年天津卷考了杨万里的《野菊》,第一题问:“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形象”,第二题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可见高考中托物言何志或托物寓何意是考查咏物诗的命题核心点 。

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答题有误。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读诗太少,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够,像“竹”“菊”已经被众多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岂止是竹、菊,还有松、梅、兰、荷、柳、孤雁、鹧鸪、子规等无一不被诗人们反复吟颂,逐步成为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意象。而学生对此知之甚少,读完一首诗后往往不知所云,不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以往诗歌鉴赏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文本浅层意义的诠释和对答题技巧的传授,不太注重深究广探诗歌文本所内蕴的深刻人文价值;诗歌教学带有较大的功利性,看重短期的考试,而不去追求诗歌对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和升华的恒久价值。这样不仅难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会慢慢使学生厌烦诗歌,很难实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为此,对高三诗歌教学进行聚焦式阅读很有必要。

为了攻克这一难点,我首先把目标锁定在有关“松、竹、梅”的咏物诗上。在上课之初设置了读诗猜谜的活动,选取了郑燮的《竹》,王冕的《白梅》,范云的《咏寒松》等让学生猜谜,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为调动学习的兴趣,精心制作了配有清雅优美图片的课件。给学生提供的视觉形象,古朴优雅,很快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一种特定的审美诗意的状态。我选取了王禹的《官舍竹》“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让学生读诗思考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咏物诗的特点是“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同时让学生赏评佳句如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郑燮 的《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张必的《咏竹》“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等。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了古人爱竹咏竹的情怀,同时对“竹”这一意象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竹子有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又有凌寒不凋、虚心有节、性直坚韧等特性,对“君子比德于竹”的理解更具体深刻。同时知道了笋成新竹既具有动态变化的美感,也具有成材与凌云之志的象征意义。

为了让学生理解“松”这一意象,我选择了南朝诗人范云的《咏寒松》和宋朝诗人石延年的《古松》做了重点解读。赏评佳句选择了

刘祯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李白的《南轩松》――“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商隐的《咏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经过这样的聚焦式的阅读,学生对松树傲霜斗雪的特点有了诗意的感受,对诗人通过咏物来言志抒情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鸣,对诗歌有了更多的热爱。

学生认识到诗中的竹、松,已不只是简单的客观存在物,它们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们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

在赏析咏梅佳作时,我让学生赏析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高启《梅花》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学生认识到咏物诗常用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又拓展阅读了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陆游的《梅花绝句》、崔道融与陈亮的《梅花》、王冕的《墨梅》。学生在吟咏赏析的同时,逐步加深了对咏物诗的理解,同时梅花不惧风霜的气节,赛过百花的清丽,挺立严寒的意志,与世无争的高洁,与月相伴的清雅,伴雪而生的芬芳,独傲世间的勇气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深刻理解到,对同一梅花,不同诗人的笔墨中,有着不同的爱恨情怨。

咏梅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梅文化;影响;梅句

一、梅在日本古典诗文中

苏轼曾写道:“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意思是说在冬季,百花凋零,即使是傲霜的,也终于抵挡不住严寒的而憔悴枝头,而梅花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向人间预告春的信息。梅传入日本大概在公元700年左右,据池田彦胜考证,梅花是由初期遣唐使连同大陆文化一起带到日本的,梅传到日本后,欣赏和厚爱梅花的文艺思潮也随之在上层贵族官僚中间传播开来,赏梅、咏梅成了当时日本宫廷宴饮、诗文唱和的主题。良岑安世等人于天长四年(827)编定的《经国集》中,就记载了文武天皇所写的三首咏梅诗。《万叶集》四千五百多首和歌中,写梅的和歌有119首左右。万叶时代,咏梅的诗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以至达到“梅”几乎成了“花”的代名词的程度,那时的「花不是指赏樱花,而是中国传去的桃花和梅花。及至《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之花坛翘楚地位渐被樱花所替代。尽管如此,在“四季歌”的134 首咏花之作里,咏梅的和歌仍有24首。江户时代的诗人也写了很多有关梅的诗歌,如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莫忘记,梅花开在草丛里”,以在草丛里的梅花比喻自己。“梅枝作牛鞭,村童哟,请莫折尽”写了村野的情趣,“寒梅折枝响,联想老胳膊”这是与谢芜村用寒瘠的梅枝比作自己的老瘦的胳膊,“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看花来。”据说这是与谢芜村临终时吟的三句中的最后一句。

二、俳句中的梅句与中国文化

藤正二指出“日本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是伴随梅的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梅的发展、进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对梅花的审美意象,深刻地影响着日本诗人的想象力。在他们所写的梅诗歌中,有着我们似曾相识的面影,以下就几首江户时代著名俳人所写的梅句与中国梅文化进行比较。

1、梅一一ほどのあたたかさ。/一朵梅花绽,更添一分暖。(服部雪)

梅在日本的古名叫“春告草”,在中国也被誉为花魁,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美誉,由于梅花开放时并非同时开放,等到花蕾全部开放,历时十到十五天。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虽然眼下还是寒气逼人的季节,但每绽开一朵梅花,就令人感到天地间多了一分暖意。这俳句的影响很大,至今仍出现在新年书信以及贺年片上。

2、梅白し昨日ふやを盗れし/白梅开正好,白鹤昨天可被盗?(松尾芭蕉)

这句出自林和靖的典故,这是芭蕉于1685年访谈林派俳人三井秋风的别墅时所写,他见到别墅白梅盛开,清幽雅致,使他联想到有“梅妻鹤子”之称的中国宋朝的大隐士林和靖。三井秋风的别墅虽然没有林和靖喜爱的白鹤,但其风雅之趣甚为相似,芭蕉此俳句也表现了他对林和靖高洁情操的欣赏。

3、青梅に眉あつめたる美人哉/双弯蛾眉颦,美人食青梅。(与谢村)

这首俳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宋朝梅尧臣的“梅叶未藏禽,梅子青可摘。江南小女子,手弄门前剧。齿软莫胜酸,弃之曾不惜”和李清照《点绛唇》中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诗句。中国诗词常把青梅比作美丽的少女,这是因为青梅是成熟的果实,与少女成熟的春相似,青梅在中国诗歌中的这个意象也被日本俳人吸收,这首俳句中的美人形象极像梅尧臣笔下的江南小女子,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甜美。

4、白梅や墨芳しき/白梅绽放,墨香飘满鸿胪馆(与谢村)

“”是日本仿照中国的寺而修建的国宾馆,分别设在京都、九州、大阪,用来接待外国使节与客商,鸿胪馆的客人大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主人以诗会友,在梅香中飘溢着墨香中与客人欢聚一堂,别有一番情趣。

5、梅けど、けど、一人かな/梅开莺啼,我一人。(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的这首俳句,写于自己与家人死别之时,意为梅花开也罢,黄莺唱也罢,诗人茕茕孑立,人世的春天进不了自己的世界。这首俳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句的影子,杜甫有诗吟道“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俳人和杜甫的浓浓的乡愁深深感染着我们。

三、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有与其他民族相通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独特点,在中日两国,咏花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大特色。在万叶时代和古今集时代,梅是王谢堂前燕,咏梅的诗人主要是达官贵族,到了镰仓时代末,梅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在江户时代,梅花以及梅的果实成了日本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梅已经逐渐本土化,它与日本的风土紧紧相连,但中国梅文化仍影响着日本的诗人们。

参考文献:

[1]刘德润,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第1版

[2]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04第1版

咏梅的诗句范文3

1.描绘情态。这类咏物诗主要对物象进行生动描摹,传达出物象内在的神韵。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句写整体,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写柳枝,柳枝犹如丝带,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而第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我们仿佛看见春风像一个垂发飘拂的妙龄女子,正在柳丛中舞动剪刀,轻巧地剪出一条条青绿色的丝带,那姿态美妙动人,真是绘形于纸上,传神在眼前。

2.托物寓意。此类咏物诗常以比兴起笔,借物来传达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品格。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鸟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鸟和林间画眉鸟作对比,表明诗人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托物言志。此类诗,表面上看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人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又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4.以物喻人。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诗人自己。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耕犁千亩”“力尽筋疲”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牛却功成不居,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即使自己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诗歌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

早 梅

[唐]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咏梅诗,试具体分析首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咏梅的诗句范文4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的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也各异其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以此类题材作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后来,填了一首,又有不同的味道。

卜算子・咏梅

作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突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又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貌,极大地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梅花是他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此外,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的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体现了梅花的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意境浑然天成。

【附】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咏梅的诗句范文5

一、托物言志或托物喻人。即把个人之“志”依托于某一具体之“物”。“物”是某种志趣、意愿、理想或精神的寄托与象征;或全诗明写一“物”,实则暗喻一类人或比况自我。二、咏物抒情。即先咏他物以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然后借物抒感,或者后半部分有明显的相对独立的抒情词句。比照托物言志,其情感相对“短暂、即兴”,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三、借物论理。即通过写“物”来寓理、议政、咏史等。

鉴赏咏物诗的思路为:写了何物?有何特征?言何志、何情?用何手法?高考咏物诗鉴赏的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如下:

一、 体察物态,分析物象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重庆卷:

海 棠

(宋)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嫉恨,仕途数起数伏。

(1)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技法点拨]

1. 立足文本,由形及神,由正面及侧面,理解形象求全面

咏物诗对物的描摹往往是由形似到神似。所谓“形似”,即抓住物的某些外在特征,如形态、色泽、声音、所处环境等;所谓“神似”,即由物及人,由实及虚,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咏物诗写物往往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分析物象切忌只看到外在的“形”和明显的“正面描写”,应注意形神兼顾、正面侧面相结合,全面理解。

如2007年重庆卷苏轼的《海棠》: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前两句为咏物,首句正面写海棠,据“泛崇光”概括出“光彩美艳”或“高洁美丽”;次句“香雾空”正面写海棠的阵阵幽香,可概括为“香气浓郁”;而“东风袅袅”“月转廊”则为侧面烘托,需想象补白,概括出“月色下的朦胧美”。再看题干中的“哪些特点”,则要求我们力求全面概括。

2. 明确角度,逐层品味,紧扣“特征”词,分点概括求准确

如何准确概括物的特征?一般来说,正面状物中的名词是所写角度,即物的形声色味等,写了哪几个角度,应逐层分点表述,不可遗漏;而正面或侧面摹状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则是“特征”所在,应贴合“特征”词准确概括。如《海棠》中的“崇光”“香雾”。2009年天津卷《严郑公宅同咏竹》中的赏析竹子的形象也是如此。

3. 仔细审题,弄清倾向,对准要求,规范作答求严密

“咏物”或重形或重神或形神兼备,而侧重于摹状物的哪些方面、什么特征,各有不同。鉴赏物象,其命题必然要尊重文本,即怎么“咏物”就会怎么考。一般有以下设题形式:

常规提问:这首诗描写的物象有哪些特点?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两种提问,答题范围一般指向了全诗或者所有的“咏物”句。答题则需做到:逐句解读“咏物”诗句,分点提炼要点,力求全面而清晰。

变向提问:这首诗表现了物象的什么品性?描写了物象的哪些活动?此类提问具有两种暗示功能:一是暗示了该答什么,即描写物的重心所在和答题角度。如2010年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的第一题,要求回答诗中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品性”指向“神似”,答题需由物及人而将物人格化,由实及虚地扣合“寄托”的深度,切忌只答词面意思、外在特点。而“活动”则暗示了重在摹状物的动作行为,应抓住动词性短语。二是暗示了从何处着手答题,即答题区间的规定性和答题方向的限制性。此时要对准区间、紧扣要求作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中要求回答“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前三联,然后紧扣所有摹状素蝶活动的动词或修饰词,借助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简洁概括。同时“哪些”暗示了要点要全面而不遗漏。

[参考答案]

1.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与月色下的朦胧美。

2.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二、 品味寄托,鉴赏思想情感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技法点拨]

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或直接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此诗借物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或变向提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这几句有何寓意?

1. 紧扣文本,逐句品味,分层概括求全面

咏物诗若为全诗托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类写法,如果提问“此诗的含意或寓意”,其答题区间多指向全诗。需要在逐句品味其寄托的基础上,分层概括出寓意。而且必须由物及人,由实及虚,解说其深层内涵。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的第二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根据第一题的暗示,全诗可分两层解读:一是前三联写“素蝶活动”,联系注释,实则暗喻“我”之宦海处境,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二是尾联写素蝶的心理渴望,实则寄托“我”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因而,此诗的“含意”必须立足于全诗回答出这两方面的要点,如果只抓末尾抒情语作答,则不合题意,遗漏要点。

2. 巧抓诗眼,关注“情语”,明确寄托求准确

咏物诗中若有明显的抒情词句,或者某些词句暗示了情感倾向,那么这些词句就是作答思想情感的直接抓手,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求准确。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直接抓住下片“老来猛气还轩举”这一抒情语,可答出“表达自己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此为第一要点。而“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几句,在对比中以“偏思汝”的“倾向语”,表现了诗人渴望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愿望,此为第二要点。又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此诗在充分摹状了山泉的情态后,末尾两句“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就是对山泉的称赞。抓住此处“恬淡”“自清”,就不难理解诗人所寄托的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但凡诗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词句,都是诗歌的点睛之笔。抠出这些关键的“情语”,即可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

3. 联系作者,巧借注释,“物我契合”求深刻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不即不离,物中有情,物中有“我”,物是情感载体或“我”之化身。所以,理解其思想情感,需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深入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另外,高考古诗鉴赏中注释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们往往解释诗中关键字词,交代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写作此诗时的处境遭遇等等。所以,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要巧借注释,联系作者,由物及“我”,“物我一体”;由实及虚,“物志契合”,真正深入理解寄托,切忌回答表面意义。如2008年安徽卷,读《小孤山》的注释,不仅得知了小孤山重要的战略位置和“我”的身份经历,更容易理解诗人以山之“孤”喻“我”之“孤”,托小孤山以言志,抒写自己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勇猛坚毅,仍怀有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和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情感,必须立足文本,审清题干,综合运用以上三点解题策略。

[参考答案]

1.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 明辨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高考真题]

1.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原诗见上文)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原诗见上文)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技法点拨]

咏物诗的表达技巧鉴赏,常有两种不同题型:

1. 描写物象技巧

常规提问:这首诗如何描写物象?

变向提问:这首诗用什么手法写物?

咏物诗描写物象的方法包括下面两大类:

正面描写: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②若是动物类或将物人格化,可能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③在具体描写上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侧面描写:①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凸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的坚毅耐寒。②对比衬托。为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把梅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比如2007年安徽卷《醉落魄・咏鹰》: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读上片,主要用正面衬托(或环境烘托)来表现鹰的矫健雄姿。又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这首诗怎样描写素蝶的活动?分析前三联可答以下要点:①采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②采用衬托或环境烘托。当然,答此类题常需在手法要点后结合文本分析。

2. 整体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整体上(或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此类设问指向全诗,其整体表现手法主要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或隐喻)、借物抒情、象征等。如2010年全国卷Ⅰ《咏素蝶诗》、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006年江西卷《三江小渡》的象征等也是如此。

咏梅的诗句范文6

首先,变教师设计导入语为学生自行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情境。

甲同学的导入语:我来为大家介绍“感动中国”的候选人――湖南新天地旅行社的青年导游文花枝小姑娘的故事。文花枝的名字,出自的《卜算子・咏梅》里的一句诗词“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如果说是文花枝的坚强美丽丰富了这句诗词的内涵,那么,她父亲在给她起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寄寓了他对女儿的期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卜算子・咏梅》。

乙同学的导入语:我们学过这样的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描写的是梅花。这首诗歌突出了梅花凌寒开放,暗香幽幽的特点。

丙同学的导入语:我要向大家展示宋朝诗人林逋的一首诗:《山园小梅》,这首诗中的梅花很美。笔下的梅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丁同学:我搜集了一些梅花的图片,看梅花的枝干多有力量。它凌寒开放、坚贞不屈。今天让我们看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如何描写梅花的吧。

我们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导入语,这无非是“摁着牛头吃草”,如果让学生自行去设计与诗词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

其次,变教师课堂提问为学生预习作业问题列举,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作业问题列举】

1、学生搜集资料为: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和1961年国内国际社会背景。

2、自由读,重点理解“归”、“百丈冰”等词语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上下阕的意思,分别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品格呢?

4、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全面,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能运用到所有诗词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释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变自由朗读为竞争朗读,增强比学赶超的氛围,快速提高背诵的速度和水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平时的朗读中,部分学生有些心不在焉,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便人声鼎沸了,不免有赶鸭子上架之嫌。我们可以在语文课上进行背诵比赛,每个小组抽一名代表参与。确定背诵范围,抽签决定上场顺序。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学生一定会热情高涨,相互竞争,背诵的速度和质量都会相应提高。

通过正确停顿、读准节奏,进入角色。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进而有深层次鉴赏的渴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

第四,变教师引导推敲品味为教给学生具体答题步骤,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品味古诗词语言,主要有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赏析脍炙人口的佳句,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以下是常见题型,给出相应的答题步骤。

1、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词),要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来分析。一是解释这个字(词)是何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是描述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三是点出该字(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一是指出用典或化用及说明来源或含义;二是结合具体句子语境回答含义或表达的情感。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句话妙在何处。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三是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尤其要注意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新课标注重古诗词的鉴赏考查,考试中其占分值逐渐增大,考查面越来越广。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精妙凝炼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答题步骤,让学生有据可循,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