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例6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1

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 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 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 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 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 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 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具体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 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 环境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4、 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① 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 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 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 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5、 实施策略

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6、 评估与反馈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职业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的启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施恩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

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或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施恩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

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职业锚

3、创造型职业锚

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因为,当一个人在某家大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他或她的提升、工作调动、薪金等诸多方面都难免要受别人的摆布。这些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还有着强烈的技术或功能导向。然而,他们却不是到某一个企业中去追求这种职业导向,而是决定成为一位咨询专家,要么是自己独立工作,要么是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企业中的合伙人来工作。

5、安全型职业锚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可*的未来生活。这种可*的未来生活通常是由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来保证的。对于那些对地理安全性更感兴趣的人来说,如果追求更为优越的职业,意味着将要在他们的生活中注入一种不稳定或保障较差的地域因素的话,那么他们会觉得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对他们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对于另外一些追求安全型职业锚的人来说,安全则是意味着所依托的组织的安全性。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职业锚理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自我定位。

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自我分析与可*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再者,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内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2

>> 西安外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省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应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基于职业生涯理论的高校学生自我认知意识调查分析 广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在校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3-05-29/2013-06-12.[http://.cn/s/blog_499f915d0102e3r5.

html?tj=1]

[3] 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1:119-144.

[4] 宋国学.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184-193.

[5] London,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620-630.

[6] 王平.认知疗法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334-338.

[7] 李义安,李清.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3,(2):131-132.

[8] Heppner,P.P.,Heppner,M.,& Lee,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1):107-125.

[9] Spector,P.E.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At Work:How Generalizable Are Western Find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453-466.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杨红娜(1980-),女,山西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度学校发展与改革课题“提升我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33-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准备阶段,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我们课题组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大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有2600余人,本次调查从7个二级学院29个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了500名2011级新生调查,采用自编的《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认知能力

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本次调查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等的认知方面,有31.7%的学生“非常了解”,有60.4%的学生“一般了解”,还有5.8%的学生“不了解”,2%的学生“没想过”;在个人能力描述中认为自己有强项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沟通能力、做事效率、普通话,排列在后三位的是外语水平、公众演讲、计算机应用;参与过职业发展方面测试的占23.4%。从数据看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待加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学生对职业测评软件使用率较低。

2.专业认知能力

在选择专业依据的选题中,“自己喜欢”的占33.9%,“父母决定”的占15.5%,“参考他人的建议”的占19.3%,“被调剂”的占31.2%;对于现在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测评中,“非常满意”的占7.6%,“喜欢”的占26.1%,“一般”的占54.4%,“不太喜欢”的占8.8%;在是否了解专业的就业去向的统计中,“非常了解”的占11.2%,“一般了解”的占63.4%,“不了解”的占23.1%,“没想过”的占2%。从数据分析,2011级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度偏低,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3.职业规划认知现状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新生的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促进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在调查中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占7.9%,“一般了解”的占53.7%,“不了解”的占34.8%,“从没听说过”的占3.6%;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评价中,“认为很有价值,但缺少行动”的占47.9%,“缺少机会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占31.5%,“会认真规划自己”的占16.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同时学生们渴望深入学习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从而认真规划自我。

(2)对职业规划的需求程度。在职业知识来源的选项中,“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占38.7%,“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占27.4%,“父母平常讨论以后工作的去向”占23.4%,“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了解”的占3.4%;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程度的选题中,“非常需要”和“需要”的选项共占60.9%,“一般”的占31.9%;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式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面对面咨询、讲座、职业规划的课程。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喜欢互动性强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学生现在从校内师资中得到的职业知识偏少。

三、提升我校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多项举措加强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是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大学新生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要分析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位。新生可以借助职业规划书籍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试软件帮助自己更好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新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个人特点和社会职业,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全员育人加强新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前面调查中我们已经看到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偏低,对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偏少。学校可以建立就业资料室,方便学生查询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学长的就业去向,我校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坊成立就业资料室,就业资料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专业去向和专业考证的了解;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与大学新生交流,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而增强大学新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新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大学新生走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优秀校友,学生们可以参观校友企业,在校友企业中可以看到校友创业艰辛的历程,从而养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在优秀校友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岗位中,看到校友为工作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就,周围人对校友的评价等等,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等。通过校友工作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大学新生更好的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应加强教书和育人工作,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负责人要调研就业市场,针对性的组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目标、就业去向、专业考证信息,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创工作,加强新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加强职业规划知识的普及和实施

在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渴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宣传。高校首先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家讲授职业生涯的含义、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校园展板、生活园区宣传单、出版刊物、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宣传;现在很多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选修课,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从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面和收益面。其次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方面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辅导员参与中级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职业测评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合同法、创业的理论、职业咨询的过程和方法等,在培训的基础上定期组织辅导员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或参与一些企业的面试环节。在辅导员自身素质完善的基础上,辅导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对大学新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利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常雪梅,陈靓慧.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3]祁明,徐迅.大学生职业生涯启航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4]高燕,黄春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4

一、调查背景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正式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1]。一直以来,我国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在中国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指导与毕业指导,而在美国则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指导[2]。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然而入学之后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与预想中的相差甚远,不知道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毕业之后到哪里找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014年3月22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鲁听发表了见解――“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为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如何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高规划能力已迫在眉睫。

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身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准备,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活动[3]。作为新高考方案的首届体验者,他们的生涯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修正方案,提出新建议的依据。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了2014级学生生涯现状,从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接下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我校新高考体验者20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6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共有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90.37%。

(二)调查工具

借鉴已有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做出调整,形成自编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背景资料;第二部分是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总共包含4个维度,分别是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生涯决策、对生涯教育的反馈,共计24个题项。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调查结果

1.学生认识自我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相对比较了解,各项在“非常了解”“了解”选项上都占70%以上。

从表2看出,学生对自身“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般。其中“一般”选项基本都有40%,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很强”“较强”的比例在40%~60%之间,“不具备”“没考虑”比例较低。

综合表1表2,学生在“自我认识”这一块比较关注,总体认识比较到位。

2.学生专业认识的情况

关于将来要报的专业:只有11.8%非常明确,30.2%的较明确,40.6%说不清楚,11.2%不明确,6.2%的学生完全不明确。

关于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只有15.6%的学生表示一直在做规划并且努力实行,48.9%学生在考虑,但未形成规划,27.6%的学生偶尔考虑过,8.3%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过去有否实习兼职经验:只有4.5%的学生表示曾有过,但大部分只有一两次,30.2%的学生从未有过此打算,65.3%的学生表示从未有此打算。

从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认识专业”方面,一半多学生对自己要报的专业不明确,虽然大部分学生有考虑过未来的职业,但仅限于考虑,真正有规划的只有15.6%,大部分学生由于课务,时间安排等原因,很少有兼职经验,一半多的学生表示未曾有过兼职打算。由此说明我们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渠道单一,缺乏全面科学性,虽然关注自己的未来,但没有明确的规划,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急需专业教师的指导。

3.学生生涯决策的情况

关于对人生规划相关知识的了解:只有5.5%的学生非常了解,17.8%的学生了解,43.5%的学生不是很了解,24.2%的W生一点不了解,9%的学生从未考虑过。

关于将来要读的专业:67.3%的学生自己选择,13.5%通过老师建议,12.1%由父母选择,7.1%由周围同学帮忙选择。

关于人生规划的重要程度:43.8%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0.7%的学生认为重要,32.1%的学生认为一般,3.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没有学生认为完全没必要。

关于何时确定自己毕业后的选择目标:28.8%的学生在高考前,35.3%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30.5%的学生在高考成绩出来后,5.4%的学生在其他时间。

关于是否清楚自己未来3~5

年的发展计划:8.9%的学生非常清楚,17.5%的学生表示清楚,43%的学生不是很清楚,1.3%的学生一点不清楚,29.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

从学生“生涯决策”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决策由自己决定,并且多数都在高考成绩出来后决定的,只有28.8%的学生在高考前就有目标,对于未来几年的规划大部分学生还是茫然的,这些数据再次证明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指导,落实有待加强。

4.学生对生涯教育的反馈

关于学校有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或活动:1.8%的学生认为非常多,21.4%的学生认为一般,27.6%的学生认为很少,39.2%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在生涯规划指导上给予学生帮助:11.3%的学生认为经常有,44.2%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4.7%的学生认为很少,19.8%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老师有否给予学生在个人能力分析方面的指导和建议:18.4%的学生认为经常有,38.8%的学生认为有但不多,25.5%的学生认为很少,17.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

关于对学校目前开展生涯教育的满意度:仅有6.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3%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28.2%的学生觉得一般,43.8%的学生感到不满意,8.7%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

从“生涯教育反”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满意度偏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很少,老师在这方面给予的帮助和建议有限。这也反映了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不够,落实不到位。

(二)结论

1.学生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通过对我校2014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尽管学生普遍关心自己的未来,关心自己能否考入理想大学,进入理想专业,但是只有半数不到的学生对自己做了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还是了解的,然而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们对认识自身非常感兴趣,也表现得很积极,但时间有限,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更关注的还是学业成绩。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是很了解”“不了解”“没有考虑过的”多达76.7%;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一个人的决断;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对于自己近期的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虽然觉得生涯规划重要,但是大部分不具备规划意识,对于这方面的关注不多,决策也欠全面科学,总体生涯水平不高。

2. 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应加强落实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几乎没有或者极少开设生涯规划的活动,教师在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也是欠缺的,学生对生涯规划教育的反馈普遍不满意。在大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对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没能全面认识到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更多的还是关注升学率。很多地方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失问题,开展的学校在落实方面也不尽如人意。

四、成因分析

(一)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本土化理论缺失

在美国,有69%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在日本有78%的高中生接受过此类的指导,而我们只有33%的高中生接受过职业与毕业的指导。直到2014年我国才提出“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五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这意味着到2019年只能达到高中普及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相关理论以国外为主,但毕竟存在文化差异,我国目前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作为新高考的第一届体验者,学校、教师、学生都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处于摸索中,这是导致总体生涯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生涯规划意识

受限于现有高考制度的弊端,大部分地区还是唯升学率论英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背后,依然实行应试模式,虽然这种现象在逐步改善,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下,我们对高中生的评价仍以分数为主,学校难免会更加关注升学率,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同时,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抓教学成绩教好书是自己的分内事,但关于了解高校,了解专业、志愿填报,生涯规划等非硬性工作,应由家长和学生自己决定。在升学压力的约束下,学生们对自身兴趣、能力的探索明显不足,也无暇对专业职业有系统的认识,更谈不上规划自己的未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能全面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在于认识的提高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其对促进学习成绩提升的重要性。

(三)师资匮乏,缺少专业性指导

我省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大多数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或科任教师担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我市也没有一位专业的生涯规划老师,甚至有些学校连专职心理教师也未有配备,其他兼职教师长时间专注于教学,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知识、信息了解甚少,加上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培训,他们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四)起步阶段的固有弊端

参考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较好的台湾地区,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经历了萌芽期、实验期、建制期、推展期、提升期、转型期,总共花了六十年的时间,让学校辅导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术团体倡导到行政全面领导、从实务走向实务与理论相结合、从行动走向行动与制度相融合的发展历程。而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上缺少政策法规的保障、在管理上缺少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在经费上缺少应有的财政支持,加之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即使有些学校想采取某种教育措施,也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落实学校生涯规划教育

1.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指导,高中阶段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在激发高中生更大学习动力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选择符合自我兴趣和发展潜能的专业和职业,为大学阶段生涯规划及今后的正确择业做好充分准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它是将理论转化成教育成果的纽带。根据调查,目前的开课方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选修和渗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每周开设一节,没有条件的可以减少上课频次,两周一次,或并班上课,高三可以以活动为主。

在上课内容的选择上:

高一年级以生涯唤醒尝试规划为目标,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测试、职业性格测试,全面系统地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了解自己,形成自我分析报告。内容还涉及认识学校的环境和资源,确定学习目标、认识职业、科学学习等。

高二年级以生涯探索学科选择为目标,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7选3的要求,科学地进行选课指导,为寻找自己适合的职业专业奠定基础。内容涉及职业专业的介绍、时间管理、情绪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生涯规划与抉择辅导、个人规划档案的建立等。

高三年级以践行自我生涯决策为目标,通过职业讲座、职业体验、生涯咨询、班团活动为学生生涯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培养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设计两个生涯专题辅导活动:考前心理辅导和志愿填报辅导。

2.拓宽生涯教育的形式

(1)生涯规划的学科渗透。通过对学科教的培训,引导其发掘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涯发展相关事例,选择合适切入角度,因材施教,或利用教材中显性的名人职业发展经历,或挖掘教材背后隐含的名人成功之路,分析成功生涯的要素。利用学科专业特点,丰富学生职业知识,同时可以借由对比前人,反观自身,思考个人的认识坐标,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2)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以讲座或小团体的形式,就学生关注的问题,如“高一学生如何7选3”“如何科学地认识自我”等开展一系列活动,就自我认识、发展规划、专业选择、出国留学等内容邀请专家名师为学生排忧解疑。

(3)生涯规划的个别咨询。在团体辅导的基础上,开展的生涯咨询是生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学校可以以心理指导中心为核心,在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共同协作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通过倾听、关注、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合理选课,科学规划。从硬件上可以配备测试软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书籍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

(4)生涯规划的职业体验。校友回访是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有效途径,学校利用校友回访之际,邀请他们分享经验,开展讲座,也可定期邀请校友以沙龙的形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

此外,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我们学生的家长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家长们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资源,加上家长与孩子接触最多,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学校可以邀请家长作职业介绍,说职业感悟,这也是对本职业了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班主任可组织家长座谈,建立微信群,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来。

(5)职业规划的主题活动。各年级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团课的时间,开展生涯规划的主题活动。校团委学生会可以利用广播普及、板报评比、演讲比赛、橱窗宣传等形式规划一系列主题活动。

(6)职业规划的社会实践。获得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联系当地一些企业,让学生切身体会各种职业。比如利用寒暑假、周末进入工厂、学校、医院、商业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短期见习或简单实习;利用研究型学习调查不同职业人、撰写调查报告;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如食堂站岗、宿舍管理、体验勤工俭学、图书整理、旧书市场销售等;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前往敬老院关心老人,照顾老人,进行公共环境卫生清理等等。

(二)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比于欧美国家,我们的职业生涯教育投入微乎其微,由于投入有限,我们的专业培训、课程开发都无法保障,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更是首当其冲,师资力量是生涯课程开发的良好保障。

首先,国家可以在相关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增设相关专业,这是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化的重要保证;其次,各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提供学习材料,通过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学校要将培训计划落到实处,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进行指导咨询与技术的检查反馈;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研讨、教学科研、比赛课,表现优秀者加以物质精神激励,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4-5]。

(三)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刚性”度

坚持制度优先,加大制度的“刚性”度,制定中长期计划。国家政策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可提倡制度优先,国家制定相关的刚性政策、法规,使各地职业生涯教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官方主导,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政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经费上的支持,以此确保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普遍开展。同时教育系统可出台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教育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颁布需要漫长的过程。有些学校即使想采取某种教育举措,也会受限于国家政策,为此,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学校的限制,允许学校推行一些积极的教育举措,减少因政策滞后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09-04.

[2]张玉婷.生涯发展规划――让高中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寻找自我[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11):88-90.

[3]赵宏伟.高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9):13-14.

[4]张翠翠.四川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6(21):74-76.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一、当前非师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课程性质为必修,课时为5个,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共发放500张问卷,回收496张,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3.5%的学生尚不清晰,13.2%的学生从未想过,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业负担较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设立职业体验营,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30-0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90年代首先盛行于我国港台地区,以后逐渐传入大陆。截至2013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基本覆盖全国高校,但针对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未受重视。本文从研究背景、现状分析、问题与建议三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 研究背景

1.毕业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年”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4月,2013届硕士、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6%、35%、32%,低于2012届同期十个百分点以上。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却连续几年低于本科、专科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逐渐攀升,截至201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已突破700万。众多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寻求工作,研究生就业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用人单位不再只看重一纸学历,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使得硕士就业处于尴尬境地。与博士生相比,硕士生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大多数研究型单位更青睐直接招聘专业素养更高的博士生;与本科生相比,硕士年龄普遍偏大,薪资起点普遍较高,如果不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本科生。另外,由于硕士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劳动力需求,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失业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2.就业压力巨大,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基本呈现出随学历提高而降低的趋势,但硕士的就业压力却普遍高于本科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但影响着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更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目标,盲目考证和兼职,致使毕业时迎来无法完成学业目标和就业目标的双重压力。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对硕士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迫在眉睫。

二 现状分析

1.国外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出现。1909年,波士顿大学帕森斯教授出版《选择的职业》一书,标志着职业指导进入科学研究时期。目前,国外职业生涯理论主要分为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职业选择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

第一,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帕森斯和威廉姆斯认为,每种类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人们在符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环境中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心理测试选择人们的就业方向。

第二,职业选择理论。在职业选择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帕森斯提出“职业―人匹配理论”认为:职业选择分为人员分析、职业对人要求的分析、人职匹配三个部分。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教授认为:人格类型、兴趣和职业的选择密切相关,他编制了著名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并将个体归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职业类型。麻省理工学院施恩教授对斯隆管理学院44名MBA毕业生进行长达12年的跟踪研究后,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施恩教授提出技术型、管理型、自主型、安全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八种职业锚类型。

第三,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萨帕的理论。萨帕将个体职业发展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五个阶段。另外,金斯伯格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前期职业生涯规划、中期职业生涯规划和后期职业生涯规划;格林豪斯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五部分,即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另外,还有萨帕的九分法等。

2.国内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在我国,对于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以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关于职业指导――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一书的出版为主要标志。

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前。这一时期我国学者主要以介绍外国职业指导理论入手,可以称为职业生涯的开创时期。第二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可以称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停滞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实行统包统配政策,因此就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二个部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教育、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职业指导不断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就业指导日益搬上日程。此后,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开始将国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我国,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3.我国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中,李玉芳分析了硕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和现存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正确认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及构建全程化教育模式的建议。霍礼强等从我国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并从组织管理体系、导师引导、探索有针对性的课程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另外,黄林楠等提出了一种新的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ARM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证明了ARM模式的有效性。王勋、李钰提出了分阶段多平台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罗霄等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出发,探讨了法律硕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问题。

实证研究中,赵妍调查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郝生跃、郑祥江使用SWOT理论分析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不足和威胁,并编制问卷、建立模型,分析了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华东师范大学陈芬、毕佳萍针对师范类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厦门大学熊静漪以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类型、影响未来职业的最大因素、最缺乏的能力等七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 问题及建议

回顾近十年国内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理论研究热度逐渐降低,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研究中,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

1.理论研究走入瓶颈

我国学者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经验,缺乏创新性,难以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存在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人员构成复杂的问题。多数高校并未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多是由行政人员兼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多以就业教育代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目标带有功利性。如何结合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是研究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2.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自2007年开始,我国学者对于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热度有所增加,但明显低于对本科生的研究,且在实证研究中,对于上海、深圳、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极少。硕士生普遍处于年龄较大、薪资要求高于本科生、专业素养不如博士生的尴尬境地。简单套用针对本科生的研究经验,忽视硕士生的独特性,其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另外,研究生就业存在着地区差异和专业差异,因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更具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李玉芳.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2]霍礼强、方晓青、毛丽萍.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3]黄林楠、马.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ARM 模式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2(3)

[4]罗霄、刘婧婧.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法律硕士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09(22)

[5]赵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7)

[6]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上一篇田园风光作文

下一篇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