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幽默故事范例6篇

幼儿幽默故事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1

有研究表明,具有幽默感的人无论在事业、家庭和社会交往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功率,幽默风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有魅力因而更受欢迎。所谓幽默感,就是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的表达,让与自己互动的对象感到愉快。一个人的幽默感既非天生具备,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慢慢地积累起来的。幼儿园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弱,有些能力甚至表现为零。正是他们这种具有“白纸”的特征让我们能更好地去塑造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文学作品中蕴藏有许多的幽默内涵,如让孩子们喜欢的多种表现手法、生动的情节等。因此,我们在尊重幼儿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以幼儿文学审美意识为前导,让幼儿在感知文学作品的同时,体验作品中的幽默,在快乐中明辨是非,从而学会乐观地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幽默地想办法解决。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收集富有童趣的幼儿文学作品

幼儿文学对幼儿有着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不同的文学作品功能的侧重点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有心的收集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去寻找、积累相关的幼儿文学作品,让其欣赏,同时在收集过程中体验快乐。

(一)教师的阅读积累

从古至今,许多的幼儿文学创作者创作了许多富有童趣的作品,而被幼儿园选用于教材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为了能挖掘出更多情节生动的作品,我自己阅读了《世界著名童话集》《中外幼儿喜爱的儿歌选》还有各种类型的“图画书”等幼儿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我找到了故事《书本里的蚂蚁》、《晓晓拖地板》、《老虎和刺猬》、儿歌《伞可以做什么》、绕口令《收瓜瓜》、图画故事《虾儿跳跳》……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这些作品中体验着幽默所带来的快乐。

(二)幼儿的收集

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和老师、同伴共同学习、生活,离园后他们会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那儿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亲戚、朋友、邻居等,这为幼儿收集活动素材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我发动幼儿在园外进行趣味文学作品的收集。在成人的帮助下,孩子们能把知道的小笑话给小朋友们讲出来,能收集身边的事和物编成谜语、幽默小故事,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共享。如我们班彤彤小朋友的爸爸爱喝酒,经常眼底充血、红红的。有一天,彤彤一到幼儿园就告诉我们说:“真是笑死人了,我妈妈给我爸爸重新起了个名字叫‘红眼睛的大灰兔’。”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于是,故事《红眼睛的大灰兔》在小朋友中传开了。有的小朋友说:“我爸爸也爱喝酒,我回去也给他重新起个名字,看他以后还敢不敢把眼睛喝红!”幼儿的收集过程培养了他们学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幽默和趣闻。对一个孩子来说,他编的小幽默一旦在伙伴中传开,他就会为得到认同而感到满足和愉悦。

二、欣赏幼儿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体验快乐

(一)集体欣赏幼儿文学作品

集体欣赏可让幼儿与老师和同伴充分互动,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共同分享快乐。集体欣赏时我先让幼儿感知作品,他们通过听、看,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接着,引导幼儿去模仿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语气,在模仿中进一步体验有趣的情节,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到和故事情节相似的生活趣事。如我们在欣赏故事《老虎和刺猬》时,我利用图片先讲述一遍故事,然后带领幼儿分段欣赏,让他们想象模仿出“老虎被刺猬弄得又痛又痒、嗷嗷直叫、急得狂奔乱跳”的样子,孩子们在笑声中表演着稚嫩、夸张的动作。随后我问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像老虎这样的情况,于是孩子们回忆起当树上的毛毛虫掉在自己的头上时、当被小狗追赶时的样子……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从集体欣赏、相互欣赏中愉悦着身心、体验着快乐,提高了对幽默的领悟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欣赏、教育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中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运用一些有趣的幼儿文学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餐前活动时,我让幼儿轮流讲讲自己在家收集到的笑话、谜语,在笑声中孩子们增强了食欲。又如,我们班的铭铭不愿让妈妈帮他把耳朵弄干净,我知道后就和大家一起欣赏王汶的儿歌《阿宝的耳朵》,儿歌中,种子飞进阿宝的耳朵能长出一株草的奇异情节,十分风趣幽默,让铭铭明白了要保持耳朵清洁的道理,回家后铭铭主动地要求妈妈把他耳朵清理干净。这也表明了 幽默可以代替缺乏亲切感的批评、可以代替没有味道的提醒和多余的唠叨。他给幼儿带来了新奇和有趣,他让幼儿愉快而有效地接受教育。

(三)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地欣赏

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一片幽默区,摆放一些图文并茂的幽默小画册;幽默故事、儿歌的磁带;准备一些表演的小道具等,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欣赏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幽默感的形成。如,我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幽默小画册一起陈列在幽默区,孩子们可以挑选自己没看过的进行欣赏,画册的小主人也会主动地推荐、介绍自己画册上幽默的内容。孩子们在区域里交流自然、热烈,体验着自由欣赏的喜悦。

(四)延伸欣赏内容,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幽默的情节

由于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对欣赏的有些幽默情节难以完全理解,这时教师应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去充分感知和体验。如,在欣赏过故事《晓晓拖地板》后,孩子们虽然对主人公把劳动当成游戏的情节感到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在生活中没见过这种有趣的拖地过程,于是,我利用劳动时间,让幼儿把故事中的情节在生活中进行重现,虽然活动室的地板被搞得湿漉漉的、一块块白花花的,但是,孩子们在劳动中不仅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而且加深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又如在《小小和啊呜》的活动之后,我让孩子们模仿故事的主人公,给自己的家人或好朋友“画”一封信,并在区域中展示出来,孩子们对画面内容进行的充满趣味的猜测和认读,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促进了幼儿幽默感的表现能力。

三、借鉴幼儿文学作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幽默,促进交往能力

(一)引导幼儿学习用幽默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困难

由于个体的差异,幼儿在相互交往时常常会发生冲突,怎样化干戈为玉帛呢?幽默的方法是首选。我们班的胡蒋山顽皮好斗,经常欺负小朋友,经过多次教育就是改不了。

于是,我把张继楼的儿歌《快住手》进行改编:

你这个淘气包,

为啥要欺负我!

老师没有告诉你吗?

这样顽皮可不好。

你要是想做游戏,

我来当你好朋友。

改编过的儿歌孩子们都学会了。以后只要被欺负的小朋友一念这首儿歌,胡蒋山就会立即住手,不好意思地笑起来。看,孩子们用幽默的方法轻易地解决了交往中的困难。

(二)指导幼儿用幽默的方法向同伴提出批评和建议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2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闹剧。绘本展开之前,有针对性地学习动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看懂故事,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绘本中狐狸一次次是否吃到母鸡的悬念,和它滑稽可笑的失败,使幼儿的心理反复经历由担心到喜悦的变化。故事情节的诙谐幽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大胆表达的愿望。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先看绘本,再大胆猜想,然后讲一讲、演一演,让孩子们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的诙谐幽默,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

2.尝试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绘本中的动词,猜想故事发展,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活动准备

1.每人一本只有前图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故事。

2.PPT课件,动画视频。

活动分析

重点:观察绘本图片,猜想故事发展情节,并大胆讲述故事。

难点:理解掌握动词走、绕、越、穿、钻,并模仿相应动作。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跟老师散步的感觉怎么样?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过渡语:在一个农场里,住着一只名叫萝丝的母鸡,它也喜欢散步,每天吃晚饭前都要出去走走。

二、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1.一天,母鸡和往常一样,又出门去散步,结果谁来了?(出示PPT)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这本好看的图画书,名字叫《母鸡萝丝去散步》,咱们一起来把名字说一遍吧。

2.观察封面,猜猜这本图画书里可能会讲些什么。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狐狸吃到萝丝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3.猜测故事情节。

①请小朋友轻轻拿起桌上的小画书,一页一页地认真观察,猜猜看都会发生什么事情,和身旁的小朋友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②(逐幅出示图片)每个场景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在池塘、干草堆场景时引导幼儿说说有没有其他小动物发现狐狸。

③当幼儿说到某个场景时,分析相对应的动词走、绕、越、穿、钻,请幼儿模仿动作。

设计提问:为什么母鸡没有掉进池塘?为什么母鸡越过了干草堆,狐狸却掉了下去?(活跃幼儿思维)

④每个场景,教师进行分段讲述并适当加入表演动作。

4.分析角色。

①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

②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

③你想对母鸡说什么,再对狐狸说什么?

小结:狐狸如果认真观察,做事之前细心考虑,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过渡语: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图画书的动画版?

5.师幼一起观看动画视频,完整地欣赏故事。

6.(放录音)教师带幼儿进行表演,提出要求:看谁演的狐狸最像。

小结:这个绘本故事有趣吗?还有许多的绘本故事也非常有趣,以后你们读到了好看有趣的绘本,就拿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三、延伸活动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3

鼓励“不男不女”

此处“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不伦不类的中性化装扮,而是指一种不过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双性化教育”。

美国人早在孩子幼儿期便已开始鼓励孩子“不男不女”。这种“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时,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2000余名少年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均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的成绩均较好,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成人后兼有“两性之长,I的男女,也同样更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缺点正是绝对化。“单性化教育”的最大受害者还是女孩,东西方社会都不例外。许多女孩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成人社会的固有?设置,最终养成自卑自贱、胆小慎微等某些似乎“理所当然”属于女性的性格缺陷。

受“单性化教育”影响的男孩,也可能变得刚愎自用、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

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一、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二、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应顺其自然,不要威逼强迫;三、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切忌过头;四、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间的接触机会;五、不宜区分过细。不少性格或行为的特征,包括独立自主、富有责任、无私善良等,其实应是男女两性都须具备的,因此不宜被视为某个性别专有。

鼓励讲“屁笑话”

美国许多家长甚至早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将抱着的孩子作“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特别感觉的同时,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可能会漾起笑容。

这类游戏其实在中国也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玩,比如“捉迷藏”,将一块手帕遮住自己的脸,然后猛地抽走;“敲击”游戏,用一汤勺敲击碗碟,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再突然故意将汤勺敲击在自己的头上或小孩的头上等。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个鬼脸便能逗得他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比如会分辨袜子不应套在手上;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到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比如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孩子见了便大笑不止;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学绕口令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一些“屁笑话”,尤其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所以给孩子讲讲“屁”呀、“屎”呀的笑话,并不一定就是粗俗,反而值得鼓励。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此时大人们能作出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当然是明智之举。

一项美国专家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幽默感还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日子过得更快活;幽默还能促进智商的健康成长,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约有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后天培养。

鼓励“不着边际”

美国人普遍认为,一些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而且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绝对鼓励孩子幻想,而不会给条条框框加以限制。

―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对幼儿的人格成长有如下好处:帮助培养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交际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亲情和友情。

不过美国人又强调,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上都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地引导。其中包括: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诱导孩子步入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确有着巨大区别;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此外,成人们应该为孩子提供优秀童话和故事书,引导他们的幻想方向。读完这些书,成人们最好还能鼓励孩子去增添人物和情节,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

鼓励“一心二用”

很多家长都会谆谆告诫孩子:“切莫一心二用。”从普遍意义上讲,这有道理。但美国人认为,在某些场合,此说仍可能失之偏颇。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最近合作从事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至3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1岁婴儿,也可在家长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指点,一边迈出蹒跚步伐。教孩子们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们更快融入成人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注意力的“分配”和注意力的“集中”一样,需要后天培养。婴幼儿时代对其做有意识培养尤为关键。

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二用”的训练。如:1岁前后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2-3周岁的幼儿可学习一边唱歌一边踏步,或―边跑步一边踢球……随其智力和体力水平的提高,训练的内容可继续扩大,难度也可渐渐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二用”训练的孩子,当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较长,此外大脑反应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4

其实,幽默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幽默感的形成,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幼年甚至童年时期父母的培养。有关专家指出:人的幽默感大约三成是天生的,其余七成则须靠后天的培养,其中家长的努力培养与引导,对孩子幽默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家长首先要当孩子的“幽默大使”。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提供以下方法:

父母自己要先幽默起来

孩子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再现。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父母起码要能真正欣赏幽默,并且让自己幽默起来。

给孩子一颗乐观宽容之心

要学会幽默,首先要学会宽容乐观,克服斤斤计较的狭隘思想。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站在孩子身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

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处处有幽默,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他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和孩子共处时,要善于迅速捕捉周围的事物,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教育孩子学会自嘲

真正幽默的人,能抵挡嘲笑,而且非常善于自嘲,自嘲能让人化解尴尬,让自己在不利的处境下化被动为主动。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成为一个敢于自嘲的人。

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幽默

幽默有趣的小故事不仅能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乐天派,他们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总能化险为夷,继续乐观地对待人生。多给孩子读或看这样的故事,可以培养孩子朝着乐观的方向迈进。

让孩子从身边有趣的事中学习幽默

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趣经历,总是有很强的表达欲望。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幽默感,大人还可引导他们自编幽默故事,给课本、电影或电视剧改写甚至添加一个令人捧腹的结局。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5

一、对儿童剧的情节、内容进行梳理改编

儿童剧《老鼠嫁女》取材于广为流传的中国民间传说,剧情简单,讲述的是“老鼠国王”为鼠女选女婿,最终把女儿送进了猫嘴巴的故事。怎样把这样一个民俗故事改编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童剧呢?

首先,把原有故事中老鼠去求别人娶女儿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各位选手比武招亲、选手打擂的情节。其次,整理出清晰合理的情节,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老鼠选女婿的过程,诠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大,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一深刻含义。最后,在对白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童谣,朗朗上口,轻松幽默又逗趣。如鼠王与鼠后之间的对白:“老鼠王国顶呱呱,公主长大美如花”“女儿是我掌中宝,谁最神气就嫁他”,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简短的故事情节,简单的做人道理,童谣与游戏相结合,语言幽默逗趣,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中、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对儿童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进行创作

除了剧本,舞台灯光、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对孩子的视觉的冲击作用也不可小觑。首先,在服装设计上突出扮演角色的特点。如群鼠的服饰,只要穿上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在色彩搭配上采用强烈对比,大风的银色披风配蓝色条形图案,加上自制飘逸的、白色的编织带头饰,更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风神。每个角色的服装都凸显了其身份和特色。其次,在道具的制作上大胆夸张。如媒婆又长又大的烟斗、大红花轿和婚房四周摆设的美丽的大花伞等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后,舞台布景不繁杂、笨重,而是根据剧情需要精心设计,轻巧、简便,适宜拆卸、搬运,如10扇双面屏风,一面为鼠府,另一面为猫府,画面美观、大气,携带和操作起来都很方便。道具制作既忠实原型又适度放大,充分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和欣赏习惯。以上优势为《老鼠嫁女》剧的成功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儿童剧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一个好的儿童剧,它的角色定位非常关键,一定要站在和孩子同一欣赏层面和感受维度上,怀揣着一颗童心去研究剧本并揣摩表演。《老鼠嫁女》角色定位中,改变了以往大家都憎恨的老鼠形象,无论是群鼠,还是鼠王、鼠后、鼠公主都显得非常活泼可爱。而且通过剧本的改编,把老鼠求别人娶女儿的情节改编为国王为女儿选女婿,进行比武招亲的情节,使整个剧本的角色形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角色扮演上也打破传统的好人和坏人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增添一些具有中间色彩的角色,如太阳、大风、乌云、围墙、轿夫、媒婆等,使孩子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观看儿童剧时触动他们的兴趣点,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明白更多的人情世故。

四、儿童剧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以《老鼠嫁女》为素材,开展四个系列活动。一是社会活动。隆重的婚礼是幼儿感兴趣的,但幼儿对传统婚礼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开展此活动旨在在原有的经验上丰富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婚嫁习俗的了解,感受传统式婚礼的氛围,激发幼儿喜欢中国民间文化的情感,为进行阅读活动奠定经验和情感基础。二是阅读活动。通过集体阅读,了解故事中各角色之间一物比一物强的关系。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长处,欣赏肯定同伴的优点。通过师幼同步阅读感受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的风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美术活动。以审美和创造并重的理念,在引导幼儿欣赏民间装饰画风格的同时,鼓励幼儿用连续图案装饰鼠小姐的嫁衣,在《老鼠嫁女》的主题情景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四是音乐活动。让幼儿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了解不同性质音乐的特点,鼓励幼儿运用声音、表情、动作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当然,前提是要先选择、确定好音乐。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渲染气氛,增强舞台表演的效果。例如,为了更加符合《老鼠嫁女》的剧情,我从《京剧猫》中剪辑了一小节锣鼓经作为老鼠出洞的音乐,再连接《小戏迷》中的一小段音乐作为小老鼠们极具特色的舞蹈音乐。再如,当鼠王、鼠后得知宝贝女儿被猫女婿给吃了,双双晕倒在地时,这时《非诚勿扰》栏目中的男嘉宾落败背景音乐响起,传来一首我们自己创编的童谣:“哩哩啦,哩哩啦,鼠王鼠后真糊涂,女儿送进了猫嘴巴!”剧情虽然简单,却因为音乐背景而更加引人入胜,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幼儿幽默故事范文6

论文关键词:儿童文学创作视角

 

近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出现过许多精品力作,也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创作类别。比如,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讽刺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反思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创作类别等等。但却迟迟没有出现以幽默为主要特征的、让人们普遍认可接受的创作类别。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儿童文学整体结构上的一种缺失。尽管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些长于表现作品幽默特质的杰出人物。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张天翼、五六十年代的任溶溶。但他们这方面的努力并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肯定、重视和推崇,以至他们纵然天分极高,也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有限的文章。他们这方面的努力迟迟未能形成一种群体优势,成为一种潮流。

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秦文君将创作牢牢锁定在“儿童视角”,努力地熟悉、把握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紧贴当下,服务当下,从而写出了深受小读者欢迎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小丫林晓梅》等系列长篇。以后她又将目光描向年龄层次更小的孩子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写出了《天棠街五号》以及《小香咕》系列小说,同样深受小读者欢迎。上海女作家郑春华创作的幼儿系列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从“大头儿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塑造了一对快乐、幽默的父子形象,讲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在现代家庭中开开心心成长的故事。“大头儿子”不但发行量突破百万,而且被改编成儿童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长期热播。

两个看来平淡的人物的成长故事,却构成了两道独特的风景,撑起了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两本年龄层次相差甚多的儿童读物如此被大量的读者需求着,似乎总会有一些内在的逻辑和理由的论文范文。

纵观以往的儿童文学,总是负载着太多的东西,要追求深刻的教育内涵,背负深厚的历史责任,要有深度,还要有忧患意识!

这种整体结构上的缺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度。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当“文以载道”观被绝对化、单一化、片面化后,往往会演变成为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教化诉求。这种情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发展到了极致。关照到儿童文学上面,就是要求在给孩子们读的书本中尽量贯彻教育意义,然而,这些近乎沉思和凝重的努力却不被当代的小读者所认可。相反,贾梅和大头儿子的走红告诉我们,他们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关注他们生活的,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温馨优美而又明快幽默的故事,主人公无疑就生活在他们身边,却又拥有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无法满足的一些美丽的幻想和意想不到的获取。这些是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更是他们非常向往的生活。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曾对全国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郑州和成都)的中小学生们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显示,不少中学生对“描写青春的书感兴趣”,他们呼吁要“多写真实的我们”,“写出一些我们这个时期同学心中所想”,他们写道:“请把书写的风趣些”文学艺术论文文学艺术论文,“请多出一些带有幽默或比较哲理的书”,要“有想象力”,要“有趣”、“有神秘感”,在这个调查中,秦文君的《女生贾梅》就被列在儿童喜欢的书目中。

要求儿童文学作家能够从儿童自身的需求出发,来编织他们的梦想。所幸的是,从秦文君和郑春华的创作态度上,我们也可以找寻到他们从儿童文学本位出来来开始他们的创作历程的事实。秦文君曾经说过,她在写作期间,“几乎每周都要去学校,有时并不是去寻找素材,而是去感受校园的气息”【1】;而郑春华的作品被认为是当代幼儿心灵和生活的独白。她说:“孩子是很美的,他们对成人世界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但他们不能表达自己,所以我帮他们表达,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2]

总之,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出现“热闹型童话”、“抒情型童话”、“小巴掌童话”、“双媒互动小说”、“自画青春小说”、“少年自我历险小说”以及“幽默儿童文学”、“大幻想文学”等不断引起少年儿童广泛阅读快感的创作现象,从根本上说正是“儿童视角”的选择与“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天籁童心与自然灵性,从而营造出了一个烂漫的童话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秦文君.幽默是一种古典精神.文汇报.1999.05.29.20

[2]朱玲魏彤.郑春华:儿童文学最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北京青年报.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