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例6篇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迁,使得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全球关注。1996年我国引进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旨在启动风电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风电技术包含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气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材料与制造、电气与控制、并网与电网调节、环境与生态等多个学科,由于风电机组具有大尺度、大变形、大功率、高雷诺数、高湍流度、强涡流、强非线性、强耦合、长期变工况和变环境运行等特点,加之长寿命和低噪声要求,使得传统专业不能适应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人才短缺成为阻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西北工业大学提出“通过人才培养推动风电发展”的思想,即培养一批风电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强、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国际合作能力强)对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针我国自然条件和国进行技术攻关,形成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保证风电产业持续发展。通过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校际交流、成立联合研究所等途径,组成中德教师联合团队,融合中德教育优势,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推动我国风电发展。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与探索,探索出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和实施途径,建立了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风电卓越工程师。毕业生能力卓越,推动了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德国风电产业和风电教育世界领先,我国的风电技术主要从德国引进。此外,德国的工程师培养独具优势,享誉全球。针对当时国内尚无风电专业教育,风电产业还在培育之中,缺乏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师资,不具备学生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西北工业大学提出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方针,德国成为学校实施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最佳选择。

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索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模式和实施途径

采用“三个联合”“两国实施”和“四方协同”的途径,深度融合中德风电教育的经验和优势,充分利用中德风电产业的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培养。

(1)“三个联合”。“与德国名校名师联合”:通过校际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所等方式,组成中德跨学科的联合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国际著名风电专家Gasch教授(柏林工大)、Twele教授(柏林技术学院)、Heier教授(卡塞尔大学)、Kuehn教授(斯图加特大学)和Liebich教授(柏林工大)等8位德国专家和7位中国专家。中德团队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共同编著教材,交流教学方法,协同指导研发实习和设计演练。“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通过申请德国国家重大项目、发挥德方专家的行业影响等方式与德国风电产业联合,建立“产学”联合平台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产业界的专家负责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演练讲义编著,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联合”:组成“学习共同体”,相互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初期主要针对研究生,每年2位德国学生参加。近8年,年均8位外国学生参加。

(2)“两国实施”。根据中德双方教育的特点和条件,采用“两国实施”的模式进行培养。学生风电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安排在国内完成。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以及针对核心部件的专题设计在德国完成。学生在德国大学和研究所受教于名师,在德国风电企业实习,或直接参加风电技术的研发,得到德国企业专家的指导,及时了解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学习德国风电研发、制造和管理的经验。“两国实施”的模式使学生受到跨文化的锻炼,国际合作能力得以强化。在德国实施的培养活动共计22次,参加的学生240余人。所有学生在德国均获得本项目全额奖学金资助。

(3)“四方协同”。建立了“产学研政”融合互动机制,形成全行业协同教育网络,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立体平台。中、德政府通过重点项目持续支持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开展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同时倡导整个风电行业积极参与和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活动。德国政府以校际交流、DAAD、中国风电能力建设等项目,持续支持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近20年,总经费1100多万欧元。中国政府通过引智项目(国家外专局)、风电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发改委)也予以了大力支持,年均约20万元人民币。除此之外,中德联合教师团队与中、德政府主管部门每年都联合组织风电行业和学生一起针对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新技术进展、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由此,使学生了解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投身风电事业。政府主管部门也乐于参加人才培养活动,以此了解风电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地制定风电发展规划和政策。德国环境部和德国北威州政府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2位学生曾在政府完成实习。在政府的倡导下,德国风电产业和研究机构(例如德国风能研究所DEWI、ISET等)以开放的姿态为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并安排高水平的专家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实习和研发。中国风电产业积极派送在职人员参加培养活动,向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同时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毕业生的表现、产业中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建议等信息,并提供风电机组研制和运行的案例和数据,支持学生的设计演练,参加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的中国风电企业共计173家。

建立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包括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设计演练体系、实践环节以及评估体系。图1显示了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1)指导思想:以“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为主导,突出“四种能力”的培养。

(2)培养方案:培养对象以研究生为主,间混本科生、在职工程师和德国留学生,构成互补的“学习共同体”。一是满足风电产业的急需;二是不同对象之间比对学习,多模式思维,互励创新;三是分层次培养,逐步形成风电教育的专业方向。风电技术为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但在风电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按照风电产业起动、研发和规模化三个不同阶段,制定对应的培养计划。在起动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专业基础,包括风资源评估、风电场规划、气体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强度与可靠性、电气与控制;在研发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研发和设计技术;在规模化阶段,重点是掌握风电机组的自主设计、运维和并网技术。每一阶段的专业基础学习和实验室实验在国内完成,但仍然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施教。而实习、设计演练和研发实践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柏林工大等大学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根据风电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每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针对不同对象,培养时间分为短期(3个月)、中期(14个月)和长期(2.5年~4年)三类2.5-年。与此对应结业形式分为两类:非学历(结业证书)和学历(学士、硕士和博士)形式。

(3)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的基础课程为工科本科基础课和研究生基础课,是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起点。风电专业课程分为9类:风资源与风电场评估、风力机气动原理(辅以风力机偏载特性风洞实验)、结构强度与振动(辅以叶片动应变和振动实验)、电气与控制(辅以发电机和变流器实验)、并网与电网管理、运行维护与管理、试验测试与认证(辅以模型风力机测试实验)、材料与制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分析,共14门课程。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不超过30%,实践和演练的比例不低于50%,剩余约20%学时安排分组交流和研讨。每一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国内完成,由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授课;而实践和演练在德国进行,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

(4)教材体系: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三个层次的培养方案,联合教学团队融合了不同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编著了系列的教材和讲义。教材和讲义均按德文、英文和中文3种语言编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风电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还编写了配套讲义、演练题和实验指导书。专业课程的讲义和实验指导书主要用于企业在职技术骨干和本科生的风电专业基础教学。 将科研、学科建设和现场测试成果及时编写成讲义,使学生及时学到新理论和新方法。

(5)研发和设计演练体系:包括设计演练、针对核心部件(叶片、传动链、塔架和发电机与控制系统)的专题设计演练、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设计演练”是在对应的专业课程基本内容学习结束后,所安排的实践和研发训练课程。主要部分均在德国完成,由德国教授和德国企业专家执教。“专题设计演练”围绕风电机组4大关键部件,即叶片、传动链、塔架、发电机与控制系统,开设专题课程和设计演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新技术/项目/问题导向的研讨”根据风电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德联合团队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以及风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组织研讨会。邀请中、德风电行业专家、政府主管以及学生代表作主题报告。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学生分组写出总结报告。

(6)实践环节:除上述课程中的实验和设计演练外,实践环节还包括:风电场测风及评估、叶片制造、风电机组整机装配、风电机组部件研发、风电机组载荷的现场测试、风电机组的现场动平衡、风电机组的现场振动测试与故障诊断、变桨系统现场测试、电网的调度与管理、储能系统研发、非稳态下载荷计算与控制技术研发、电网冲击下风电机组响应评估技术研发、海上风电场观摩等。学时数约占培养时间的20%。

(7)评估体系:定期聘请德国独立评估师对培养活动进行独立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义、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效果和师生互动。评估方式为:评估师单独与学生面谈、用评估表对学生测问、学生分组讨论后提交评价表、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最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中德联合教师团队反馈评估结果。中德联合教师团队根据评估意见对培养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

成果的应用效果

培养了大批风电卓越工程师,形成我国风电人才培养基地

共培养了1300余名中国风电卓越工程师。目前,毕业学员几乎全部在风电行业工作。其中,约60%的学员供职于风力机整机制造企业;其余分布在风电场、风电规划单位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人员比例依次为10%、10%和 5%。毕业学员中,200多位毕业生成为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风场厂长、部门经理或企业带头人,在整个行业内部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多个行业领袖称赞“西北工业大学是中国风电行业的黄埔军校”。

毕业学员能力卓越,解决了风电行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毕业学员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突出,在本职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对引进国外风电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形成了自主设计能力,突破了风电行业的若干技术“瓶颈”。如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是具有代表性的学员。在其领导的企业发展战略中,研发、创新和国际合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金风公司在武钢的带领下,率先开展直驱永磁机组的研究与设计,掌握了直驱永磁发电机组的核心设计技术。企业也因为该技术被麻省理工学院评选为“年度全球最具创新能力50强企业”。企业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多家子公司和研发中心,2012年累计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七,年产值达到113亿元。武钢本人也因此获得“世界可再生能源杰出贡献奖”。

直接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通过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推动了中德风电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例如,东汽学员促进了东方汽轮机厂与德国EUROS公司生产叶片的合作,研发出风力机组复合材料部件产品;金风公司学员实现了企业到德国成立合资公司的战略规划;中航技的学员促进企业在美国开发风场;胡立伟等学员组建了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认为“国际化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调动了德国风电行业的资源,借鉴德国发展的经验,不失时机地培养中国风电行业急需的人才,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牵引行业发展的教育之路,发挥了教育的引领作用”。

成果的推广与影响

人才培养成效得到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工作受到我国政府和风电行业的高度评价。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评价“在规模、质量、水平、周期和对行业的影响力方面都是典范”。2011年10月,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我们“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同年12月,国家能源局授予西工大“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优秀实施单位”称号。联合培养团队成员Gasch教授于2009年获得“国家友谊奖”,受到总理接见,并受邀出席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Knecht先生获得2012年“国家友谊奖”。

国际合作效果显著,扩大了国际影响

柏林工业大学对双方长期合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几度称赞中德联合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项目是柏林工大对外合作的典范。R.Gasch教授在柏林工业大学校刊(国际版)上两次撰文介绍了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情况。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柏林市市长和市议员率团访华时,均邀请廖明夫教授赴京探讨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的经验。2004年和2005年,德国驻华公使Loehr先生和大使 Stantzer博士曾专程访问西北工业大学,考察人才培养的进展,称赞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团队是推动中德合作的发动机。德国公使Grzeski女士称赞西工大和柏林工大的合作为两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合作注入了活力。

成果与经验引起广泛的关注

2012年9月,国家外专局、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组成编委会,总结了国际化风电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成果与经验。所编著的《十年树人,百年兴业――中德风电人才培养十年的成果与经验》一书被列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丛书”,并专门召开成果总结与全国推广大会,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道德培养

2009年,为进一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扩大招收研究生。6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论文抄袭等学术道德不规范现象也越来越多。2011年教育部为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各高校也随之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呢?笔者以所在高校为例,分析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从根源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与举措,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提供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学术道德存在问题

1.学校学风建设制度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各高校为规范学术道德,不断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学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但是,由于工作职能分工的不同,针对教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各项学术道德建设制度规范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制定,制度规范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不利于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各项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

2.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各高校很少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专门课程,笔者所在高校也只是不定期开展讲座活动等。因此,大多数研究生甚至有一定研究经历的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规范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不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对“合理引用”与“剽窃抄袭”之间的界限和区别没有深入了解,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容易犯错误。

3.研究生导师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方面进行指导,还要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做人等全方位进行全面指导。因此,导师对学术道德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其所指导学生的学术规范性,但目前绝大多数硕导、博导因自身教学、科研工作较重,往往忽视对学生学术道德的教育,只一味追求学生科研成果,这是不可取的。

二、学术道德培养改进措施

1.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制度

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的前提,一定是明确学术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明确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明确学术失范行为的受理、调查处理程序及惩戒措施等。这就要求各学校要有强化学术道德建设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笔者所在高校就有相应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同时,我校为进一步引导广大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结合教育部印发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提纲(试用本)》,针对研究生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了《**大学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的学习手册并作为我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材料与交流媒介,供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之用。同时,将《学习材料》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并行下发到各学院指导教师及学生手上,要求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相关部门也组成了监督组进行了有效的督促,扩大其影响力。

2.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加大学术道德宣传教育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对于帮助研究生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引导研究生传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学风与品质,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引领社会风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组织研究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学习、交流活动,可以促进研究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术道德,知道什么是学术规范。笔者所在高校在宣传教育方面是将学术道德与每年的研究生学术年会结合起来,利用学术年会有利契机,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与我校研究生学术年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是学校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引领学术风气的年度大型学术盛会,学校积极探索并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融入其中,从而使宣讲教育活动有了依托的重要平台。让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之风来规范、指导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体现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研究生进行入学教育,加入学术道德教育环节。

3.调动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

要抓好学风,首先要抓好教风,建立以导师为主与研究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是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导师对学术道德的重视,我校会分学院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座谈会,聘请有实践经验、学术上规范且带出过优秀硕博士毕业生的老教师现身说法,提供经验,交流心得,让青年教师从中受益。同时,加大对学风建设的宣讲力度,通过新增硕导培训向导师普及学术道德规范、科研工作学术规范等相关政策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使学术道德规范不仅“入耳”,更“入心”,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应进一步整合学术道德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将教风、学风、师德师风工作有机融合,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制,为学风建设工作水平的跃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既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也保证了人才的基本学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志敏,王惠惠.学术道德规范给力吗?――基于92所“211工程”高校的相关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2]俞建光.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4(4).

[3]林媛媛,史万兵.导生关系视角下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培养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学校已经有47个班级,2553名学生,137名教师平均年龄35岁左右。学校占地46150平方米,生均达18平方米。建筑面积12288平方米,生均4.8平方米,有塑料操场和200米环形跑道,另有风雨活动室一个,运动场地面积12624平方米,生均4.97平方米。借助教育现代化创建的东风,学校新添教学设备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基本齐全,能满足教学需求。有图书资料室、阅览室,藏书54240册,生均21.17册。图书能正常借阅,使用电子图书系统管理,另外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功能教室齐全,有科学实验室2个,网络教室3个,共有计算机300台,有音乐教室两个,内有钢琴、电子琴等乐器。有美术教室及教学器材。有体育器材室和充足的器材。47个班级全部安装电子白板,这些专用教室与器材设备均能正常使用。学校被评为“泰州市数字化校园”和全国 “交互教学示范校”。

近年来,学校通过提升教师素质,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协调地发展。

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作为教师更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学习提高。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立足本职岗位,展示教师风采”、“珍惜岗位,关爱学生”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学习优秀教师事迹报道,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工作意义与责任;二是活动凝聚。开展师德演讲、座谈,公开师德承诺,走访学生家庭,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三是榜样示范。我们以身边人教育身边的人,发掘师德闪光之处,表扬先进,树立典型。“__市十佳师德标兵”沈云萍、李静,“__十佳岗位标兵”陆雯 “泰州市十佳青年教师”冷玉斌

都曾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讲教育故事、分享获奖感言。

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把“成长教师”作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点来抓,积极为他们搭建业务学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如外出比赛,承担课题研究,上各类研讨公开课,同题赛课、读书研讨等促使其快速成长。在坚持常规学习的同时,教科室在指导教师们征订教育杂志,阅读教育文章的基础上,继续以网读形式,围绕教育理念,名师观点,最新热点向教师们推荐网读材料,一些文章引起了老师的共鸣,网读平台留下了老师们精彩的评论。成立学校青年教师读书班,给他们配发《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成就每一个孩子》、《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书籍,老师们在阅读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对刚刚入校的新教师,不管年纪,我们采取“师徒结对”、“教研组互助”等方法,促使缩短成长期并快速适应教学。

近几年,我校想方设法让教师走出校门,除了送教下乡、外出比赛,寻找机会到杭州、南京、无锡、泰州等地参观校园、听课学习。学校每年用于教师培训学习的费用都在二十万元以上,难怪教师说:“培训是最好的福利。”一大批教师在全市脱颖而出,蔡怡、李静、陆雯、赵长远、沈云萍、倪燕、徐雯、沈艳等老师在省市赛课中获一等奖奖,冷玉斌、张海涛等老师在报刊数十篇。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26人。

为严格把好备课质量关,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我校每周安排两次集体备课,探索和实践了电子备课活页的实验,实施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个体备课的封闭性、单一性。

对于集体备课,许多人是持怀疑态度的。为了提高集体备课效率,我们这样做:(1)抓源头,重在人人参与。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校长必查,或巡视、或参与讨论。以学科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定时、定人、定内容。一人主讲,本备课组的其他成员均要根据自己所准备的钻研材料,提出补充与修改意见,做到人人都要发言。因此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教案既是一个物化的书面教学设计,更是体现在教师头脑中的一个已经形成的清晰完整的教学思路。(2)查教案,强调二次备课。各个任课老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完善和调整。在教案上要留有痕迹:或圈、划、批、注,或补充资料,或调整修改。教学实施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日教日思”,——“思成功之所在,”

“思失败之所致”, “思改进之所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听随堂课、骨干教师展示课、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新手汇报课、组长和校领导示范课等多种形式,了解课堂教学状况,引领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其中,开展最持久、效果最明显的要数优秀课评比。

连续九个学期,我们要求每个老师参加全校课堂教学优秀课评比,实际是同年级组老师同题赛课。学校组织评定小组听课、评议、量分。我们依据《__市第二实验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教学内容、技能培养、目标达成、教学方式、教师素养等十个方面评价。活动流程为:学校确定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分析教学资源——个人撰写教案——课堂展示——反思交流。由于同年级五六位老师执教的是同一个内容,这样一来,在每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设计最佳教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何实现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教研课题。对于引领广大教师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反思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具

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十二五”期间,学校申报了7项课题,陆续开题,开展研究。这些课题涵盖学校的各个学科,有效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发展。7项课题同时展开研究,这在二实小的发展中是从未有过的,面对如何提升课题的研究水平?如何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学校教科室积极组织各课题主持人参加培训,召开课题研究准备会,与课题组成员们交流学习体会,平时,教研课要围绕课题、确定主题、开展研讨。没有参加课题的老师,选择学校提供的、开口小又贴近教学实际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学期结束,教师围绕专题,撰写专题小结,这样,也为学校的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过程资料。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一大亮点

“一个不能少”有两次意思。一是考核到各学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外,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科学、信息技术等一个学科不能少,体现全面发展的理念;二是每一个学生参与考核,一个学生不能少,体现面向全体的理念。

“用数据说话”:每次质量抽测,统计数据,与教师反馈。期末考核,数据计入教师工作业绩,作为绩效考核、评选文明班级、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

学校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聘请专职教师精心辅导,开展国象启蒙教育。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比赛,推荐选手外出比赛,先后有一百多位同学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值得引以为豪的是,三获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侯逸凡和国际象棋女子青年锦标赛冠军郭琦正是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世界。

学校另一个特色项目是写字教学,从一年级开始抓好每个学生的写字训练,通过作业评比、写字竞赛、书法展览、书法等级考试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达到以字育人的目的。学校开辟书画教室、书法长廊,展示师生书画作品,形成写字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先后获得泰州市“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中国书法特色学校”的称号。

暑期校本培训时,就班队活动程序与方法,张海涛老师做专题培训。通过“红领巾心向党”“争当四好少年”“红领巾寻访”等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工厂,参加植树护苗、美化环境、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融入生活、学会做事,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在全省少先队辅导员会议上,张海涛总辅发言交流,学校少先队获得“江苏省红旗大队”,张海涛老师被表彰为“全国优秀辅导员”。

近几年,学校全面准备迎接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验收,借此契机,学校除了加大投入、强化管理,还在丰富学校文化上开动脑筋。

“一切为了成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让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长。走进学校,不仅看到“一切为了成长”巨大灯箱标语、《成长》系列校刊。我们更是把“一切为了成长”落实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上。

学校围墙文化彰显“沐浴阳光,快乐成长”的主题;三层教学楼的连廊开辟三个主题文化长廊,一楼是国学经典,二楼是课外阅读,三楼是书法艺术;校园景点有五个主题文化园,分别是:竹石园——板桥精神,松洁园——青松气节,逸凡园——智慧象征,会心园——凝聚爱心,春晖园——感恩情怀。

1.班额过大。由于附近关门、新徐学校撤并到我校,施教区范围扩大,生源充足,加上在我校上三年幼儿园直接升一年级等原因,导致班级数多,班额过大。

改进措施:取消上三年幼儿园直接升一年级。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资源 发挥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和发展,教学质量不断向更高层次提升,更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有效教学的迫切性。当前,如何把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运用到课堂中,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实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与亲身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逐渐形成了只有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更深入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意识。本文仅就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浅谈几点见解。

一、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教材是一门课程最核心的教学资源。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教育部门和学科专家编订了符合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材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已经明确了课程的中心内容,知识体系在教材中也很清晰地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培养目标,把教材进行横纵方面的延伸。所谓“横向”延伸,是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在新课改强调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背景下,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完成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上的延伸。所谓“纵向”延伸,是指对教材深度的延伸,即对教材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思想品德课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将教材深度进行延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非凡。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被引进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是指网络中能被教学实践所运用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运用于课堂,也成为当今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将网络上与思想品德课有关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资源,复制或下载下来,再进行适当编辑就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很好的素材。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文字、图片和影片资料,把这些资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容易给学生留下非常直观的印象,在给震撼学生心灵的同时,往往能够在多个方面引发学生关于道德的思考,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能将与之相关的思想品德课内容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利用

教师资源指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对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礼记・学记》道:“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教师,我们清楚地知道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而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对以后的教学也有指导意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形成一套有个人鲜明风格的课程体系,而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丰富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资源当然来源于学生自身。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生活经验往往差异性很大,这也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很好的教学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自己解决大部分问题。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彼此交流思想、观点,便是进行了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以及学生资源,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烘托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更能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方向。

三、社会资源和乡土资源的利用

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和不可忽视的。结合理论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接触自然景观、社会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雷锋日”举行学雷锋活动,学生置身于互帮互助的环境中,不但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而且对思想品质的塑造和提升也有帮助;“劳动节”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法日”通过调查或亲身感受他人的现身说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类似的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重视并利用好这些资源。

乡土资源同样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时,利用当地一位青年企业家周江疆火海救人,英勇献身的事迹。周江疆作为江海儿女,赋予了“高富帅”新的含义,“高”在人品,“富”在心灵,“帅”在行为。通过身边英雄的事迹介绍让学生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适时地、恰当地引用学生熟悉的本地文化或其他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祁夏青.挖掘课程资源,落实政治课教学改革[J].青海教育,2007(4).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5

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集训素材。

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的集训工作,成立了集训工作专班,由校长和分管校长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全面策划、落实教师集训工作,假期准备了教育法规,教学规范,教学技能,校外、校内师德先进事迹等学习材料,并制订了《石溪小学教师集训工作方案》,为扎实开展集训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组织,扎实开展集体活动。

对应于中心校的要求,我校集训方案制定了三个方面的集训内容,为使集训落到实处,23日上午,学校召开了教师集训动员大会,明确了集训的意义和集训内容,提出了集训的具体要求,严明了集训工作纪律,为集训工作的扎实开展辅平了道路,从集训的参与度来看,全体教师的集训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能严格执行学校集训工作方案。

1.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采取自学、集中学习和自查发、以及听报告的方式进行。首先是要求每位教师上网自学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规范全文抄录在学习笔记上,然后组织全校教师由校长组织学习,并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学校教师师德规范的不足之处及其成因,肯定师德规范执行较好的方面和个人,明确执行师德规范的意义和要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自己的师德规范执行情况进行了反思自查,并做出了自评,从自评结果看,教师的自我评价客观真实,同时要求教师上网学习了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

2.认真组织开展教师业务学习。8月22—28日的集训中,学校没有安排教师的业务培训。但按照中心校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新课程教师的通识性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工作。

3.切实做好师德考评工作。依照《规范》要求,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实施细则的考核标准,在教师总结师德表现和自我量化评分的基础上,学校集训工作小组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表现进行了民意考评,考核结果较为理想。

三、内容生动,有效促进整体素养

1、师德工作谈得“有声有色”

8月26日上午,木港中心校开展了“首届师德”经验交流活动,会后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几位班主任老师轮流上台作经验介绍,他们或谈师德集训的体会和收获,或谈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或谈处理偶发事件的灵活应便,或谈与困难学生的交心谈心,或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整个交流时长两小时,每位教师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吐心声,活动中涌现了一批特色班主任,如:尹金果、蔡克祥、胡慧君等,他们从班级管理的小事谈起,从教育学生的细微之处谈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正如陈前通校长在会后总结时所感:“师德树新风,师魂铸校风,新时期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于你不仅是慈母,你还是公仆,你不仅是学生的知己,还应永远是学生的学生!”哲理而有诗意的感言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赢得了全体老师的热烈掌声,使得本次暑期集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学科教学话得“精彩无限”

“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注重的不只是直接的面授科学,而是注重实践的体验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乏味的课堂只会让学生疲惫”;“老师就要用有度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无边的爱包围学生”;“‘挚爱教育,就要爱舔着鼻涕,吮着小指的学生。”“石本无光,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这是暑期校外培训的教师和我校骨干教师的学后所得和理念的升华。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在老师们心中掀起了阵阵狂澜。老师们带着反思来,满载收获去。

3、自我提升训得“锦上添花”

师德师风经验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高效;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运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交流与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所在。

一、融入新理念,教师角色新定位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要形式。基于儿童喜欢游戏的特点及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启发、引领、鼓励儿童参与课堂活动。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定位。

(一)师生互动的设计者

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手段组织好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捕捉活动主题,延展教材。同时,结合儿童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敢说真话、积极性易于被调动等特点,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有层次、环环相连的多项课堂活动。一些具体活动留给学生自主设计,以研究型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创意地活动。

辽海版一年级《神奇的种子》一课,可设计成大地丰收的景象,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可设计几项活动环节:种子的生长、认识各类种子、找水果种子、探究无籽水果等的来历(科学探索)、完成自己的发现(汇报展示)等各项活动,教学顺利完成活动目标。

(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融入活动。教师以适当的角色参与其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增加情感,体现师生间的平等,而且活动中教师的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对儿童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的微笑、鼓励的话语,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师生一起分享感受、一起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如辽师大版一年级《请跟我来》一课,教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这一环节,可设计上学见到老师、校园见到老师、放学与老师分别、校外见到老师等几个不同的情景。师生共同在台上表演,通过学生评价,梳理出正确的行为标准。《邻里之间》一课,以师生间角色扮演的形式,设计串门、遇见、邻居有困难等几个情景,引导学生挖掘已有的生活认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明白应该尊重长辈、懂礼貌、互相帮助,做邻里和谐的使者。

(三)活动进程的调控者

教师不仅仅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更是活动的导演和调控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顺其自然,但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生的课前准备到学生制作、交流、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应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班级公约》时,学生分组活动后,教师了解各组活动情况:活动的规定、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会、你觉得活动应该怎么做等。活动不到位时再重新活动。这样,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汇报,领悟到游戏的规则,最后大家集体梳理延伸,达成共识后形成“班级公约”,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集体中要有规则。

二、强化体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决定品德与生活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经验等实际出发,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会学习。

(一)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品德、自然、社会、劳动和生活等学科高度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儿童对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体会大多来自于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品德生活课高效的教学重要保障。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也可以立观察或小组观察。应重点指导观察方法,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观察的习惯: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么观察?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得到的体会等。如在《冬去春来》《收获的季节》两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给学生下发观察表或布置农民访谈,引导学生课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指导学生归纳春秋季节的特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春天的美、收获的惬意等,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思路,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互学互鉴,提高学生的认知、感悟、辨别能力。

(二)实践中提升体验能力

游戏、实践是小学低年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实践中学。儿童在适合的空间活动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应该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如一年级课程中《玩的规则》一课,就应该为学生开放活动空间,到室外真正实践。在游戏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做才开心快乐?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则和规则的重要性。一年级《突况怎么办》一课,可以设计实践,实践一:馒头、花生米、火腿肠等异物卡在喉咙里怎么办?实践二:体育课上怎么保护自己?摔破了、骨折了怎么办?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来演示和实践,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体验。以《神奇的种子》一课为例,可以设计活动,活动一:首先观察大豆种子,了解发芽程度不同的种子的结构。活动二:学生观察后,教师运用动画方式演示大豆的成长过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和大豆的来历。

(三)交流中提升感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联想和发现,才会使学生有高层次的、深刻的领悟。教师应该因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课前收集信息的习惯,或带着问题思考,或分组活动、交流体会,倾听他人感悟。

如二年级《我看我自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上学一年多来,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进步和提高,成长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教师可以随机安排比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而《欢欢喜喜过个年》一课,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春节的相关信息,可以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教师以“万事通”的身份去解答学生相关的知识提问。喜欢提问是一种好习惯,提问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问题的质量在其次。提问是创造思维的开端,应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三、因“材”施教,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空间的开放和学习资源的开放。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展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下一番功夫,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更加充实。

(一)优化现实生活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道德教育内容,源于生活的实际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从学生以往的经历、经验和体会中去挖掘和提炼活动方式。如《锻炼身体》一课,就可以把身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例证,学生现身说法锻炼的意义和好处及体会。《快乐的我》一课,就要从快乐入手,寻找本人快乐的事情,包括助人为乐、孝亲敬长、成长进步、学习进步等事例。

(二)发掘本地课程资源

置换教材中不适合教学现实的场景和事例,更有利于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进行收集、访问、制作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相信小学生的创意和智慧,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孩子感悟的过程,也在丰富和提升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不仅会使教学设计更加有的放矢,也会启发设计灵感。如《可爱的家乡》一课,课前可以布置家长陪孩子拍摄家乡的照片,如美丽的村庄、山水田园、绿树掩映的院落、街道、公园、小区、学校等景致,再收集旧照片进行对比,还可以查找家乡的历史资料等。

(三)查找媒体信息资源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例或场景的应用,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能听、能看、能思、能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如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城乡变化,特色产品、名人事迹、风土人情等。既增加儿童的兴趣,又能丰富儿童经验,提升道德感悟。如《祖国大家庭》一课,可以让学生从电脑、电视、图书、报刊中收集著名景点图片和信息介绍。像这样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收集相关资料,教学活动才会有丰富的内容。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活动才会充实,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学生才会有更多印象和感悟,教学效果才会更好。教师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扬弃教材、超越教材,在拓展课程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选择、思考、创造,才会有所创新。

四、直观高效,多媒体为教学助力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或缺。多媒w的优势在于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化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儿童喜欢动画、故事的特点,根据实际播放录像,制作PPT、动画片、配音故事,或运用实物投影演示、展示学生作品等,既形象直观,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切入新课,感染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索氛围;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鉴别对、错、美、丑等。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当场收集信息,并演示、交流和说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高效课堂源自教师对课程、对学生的认识,源自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品德与生活课也正逐步更新成道德与法治课,建设品德生活课高效课堂之路还需更有效地探索实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