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范例6篇

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范文1

关键词:色阶运用;光影效应;几何设计;建筑内涵

建筑学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巨大的工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色彩等因素,正是这些共同的因素才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的造型美。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建筑背后蕴藏的众多的规律包括一些美学规律,却少有人能够深入剖析。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而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更是成为日常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因此如果掌握了光的物理性能还有光影的表现力,则能运用光的特性来更好的服务于空间,为空间带来生命力。而如何更为巧妙地处理空间,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美学的表现力更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在天然光下比在人工光下具有更好的视觉功效,而太阳光则是人类目前能够取用的做直接便利并且成本低的清洁能源,因此通过光影效应来达到对光线最大限度的择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

一般传统建筑的采光会通过三个渠道:天井,门,窗户。在古代建筑当中,天井是取得自然采光的重要构件,而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迭代,天井逐渐为现代人所淘汰,自然而然,门和天窗便成了现代人对于家装采光的重要渠道。一般而言,从构造,造价和采光效果综合考虑,侧窗通常做成长方形,长方形的窗户在对于实现光影采集这一块是天然的屏障体,而光源的采集最主要还是对长方形采光口的位置、大小要求较为高,竖长方形在房间进深方向较均匀,方形窗居中,综合而言,窄而深的房间宜用竖长方形窗,宽而浅的房间宜用横长方形。

这样一来,被建筑师称为空间克星的光影效应便为人们所妙用,并且有了更为专业的应对措施。此外,由于光线存在着光照强度和太阳光照角度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光线采集的障碍,鉴于此,现代建筑中多采用白玻璃等扩散透光材料,这种材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房间深度的照度,有益于房间光线采集,此外同功效的材料还有U型玻璃、玻璃砖。然而到了后期,随着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追求光线的数量而是更倾向于质量,而诸如窗洞喇叭口的设计这类现代家装的创新,则可以有效的减少遮挡,增加采光。

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感官动物,同样,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第一感官直觉都来源整个建筑的外形建筑。当我们去欣赏一座建筑并且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这些宏大的建筑珍品当中隐藏着许多数学的原来。其实自古罗马时代以来,便有诸多著名的思想家提出关于阐述数学几何原理的思想,较为出名的有毕达哥斯"万物皆数"、比拉图立体以及欧式几何,这三大理论对于几何学在建筑学中的运用当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期间,建筑学逐渐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文艺复新时期的建筑物里,常常都能都见到类似象心形、圆形、穹顶都是教堂架构常见的元素,而这本身就包含了古罗马建筑对于几何元素的狂热。

通过比例的造型作用来达到体现宇宙万物的和谐,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建筑物外观和谐的标杆,而古人对于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阐述对于现代建筑依旧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就拿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建筑物,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来说,就是几何体中圆柱与球体的结合。三个竖直的圆柱形通天巨柱,与一个球体的完美结合在人的视觉上便带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东方明珠电视塔利用几何体球体与圆柱的巧妙结合,将几何原理完美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外观设计在当中,同时也将几何设计的严谨与建筑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枚璀璨明珠。

其实,在建筑美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数字叫0.618,人们的习惯用语是将之称为"黄金分割点",这个数字在众多建筑领域中都有涉及,例如巍然屹立的古代希腊帕特农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依然不减神庙当年的丰姿。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各个部分的建筑尺寸比例中,有很多都是符合黄金比的,这也使得帕特农神庙的外观更为协调美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同样也是如此。利用最简洁的几何形状来达到高层建筑外观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这或许就是建筑美学当中将几何理论运用到极致的最佳诠释了。

"建筑美学"这个概念虽然是在20世纪才出现,然而对于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研究早就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同样,伴随着建筑美学出现的新概念名词还有我们的色彩学,色彩学起源较为晚,关于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为色彩心理学。同样,色彩在建筑中也起着划分、表示和强化的作用。它可以传达出多种信息,区分功能结构,表明用途,划分空间,引导视线甚至是左右人们的情绪,比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冷暖色,抑或是颜色的轻重感,不同的色阶在不同建筑物身上的运用都会对人类的情绪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因此,色彩学在建筑美学中的运用也同样广泛。

多样化的色彩能够在人们脑海里形成明显的标识,因而拥有个性化色彩的建筑物,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准确辨认建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拿我们身边常见的例子来说,比如宗教建筑物,透过不同宗派的宗教建筑物,我们不难看出,色彩所体现的宗教观念。古罗马的建筑物擅长利用不同色阶的巨大落差来营造出其建筑装饰奢华、用色亮丽耀眼的特点,而中世纪的建筑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因而更偏向选用沉稳的颜色,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物故而显得更为庄严神秘。此外,通过色阶对比度的运用,建筑物还能够达到与环境相融合的效果。把视线转向中国,我国的佛教庙宇大多呈红色,隐现于山间林海,与佛教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相符合。而西方哥特时期的教堂,大量运用五彩玻璃,透过阳光的照耀,表现出来的却又是迥异于佛教的宗教精神。

此外,在现代建筑当中,正确的运用色彩,对表现建筑物的功能,反映建筑特征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学校这类学术性建筑体,总体要求是色调简洁明快,采光充足,才最容易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餐厅建筑的对于色彩环境的要求则更为高,对于色阶的择取以及色调的搭配应该以利于增进顾客食欲为准等等等,诸如此类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的色阶运用,都充分表明着色彩搭配在反映建筑特征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称之为一门美学,其涵盖的学术知识之广之深更是人们所无法穷尽的,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得到享受,对于建筑物加以不同视角的审美判断,或许这就是建筑美学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中的各种美学得到了更为系统的发展,但百变不离其宗,美学在建筑中的运用,都旨在于服务建筑,更是服务于人类,致力于给人类提供更为合理、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乐嘉.色眼识人.2006 (08)

【2】 车俊涛. 光影学的空间运用.[J]建筑物采光与艺术.2010 (09)

建筑美学范文2

关键词: 现代城市 建筑美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对城市建筑要求不断提高,不仅有对城市建筑有坚固耐用的基本要求,对城市建筑的美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设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城市建筑美学的探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最近几年也提出了城市设计、城市质量、城市形象、城市品位、城市美学的和谐统一问题。说明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从哲学的高度来说,笔者认为城市建筑应该顺应人来进步的方向,适应自然界的要求,倡导低碳建筑,绿色建筑,使城市成为绿色和谐统一的和谐体;从美学发展角度看,人们早已重视城市建设包括建筑美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部分,城市建设则更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着手。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从现代化城市建设美学问题入手做简要阐述。

1.现代城市建筑美学的内涵

“城市建筑美学”这一学科应该遵循学科发展,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城市建筑美学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学科,也是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所在,这门学科的任务不仅在认识和解释客观的建筑艺术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要进一步更好地指导“ 建筑学”的发展、提高。大家都知道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协调观点。城市建筑美学中要求用这个观点去理解造型艺术上的规律、法则,也要用这个观点去处理建筑的科技性、艺术性的关系,研究建筑艺术的特点,并最终定位于和谐之美。《国语•楚语》日:“夫美者,上下、 内外、 大小、远近 皆无害焉 , 故日美。 ” 这个定义道出了美的本质特征―― 和谐。“建筑” 一是泛指“ 房屋”、“建筑物”;二是指建筑师经过设计构思所创造的建筑式样和风格。世界建筑师《华沙宣言》这样描述:“建筑学是为人类生活创造住处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建筑师的责任是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 自然和人造的)结合在一起,它负责为城市外貌提供美学,并且设计能为人类接受和喜欢的空间”。从中可清楚地看到“艺术”与“科学”、“美学”及“设计”,这些因素是怎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谐统一的。

2.建筑美学的形式

下面就我国的建筑美学形式作简要介绍,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也有着五千年的建筑美学史,历朝历代遗留下来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古代建筑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筑使用功能,但是却留给我们无限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古代建筑体现的和谐美、艺术价值是无法替代的,但体现在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却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美学上的价值,反而更具借鉴价值。对称的中轴线、严整的秩序空间,这些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稳定感、永恒感,它们早已不仅仅是封建帝王建筑的专利,而成为了中国人审美形式的共识。例如北京故宫的建筑形式具有中国特色,它的最大特点是由两千多年宫殿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布局和陈设,如“前朝后寝”、“ 五门三殿”、“ 中轴对称”等格局。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处处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人类文明的程度。“建筑以三维的形式体现出时展的精神,这种体现是生动、多变而新颖的。”这足以说明建筑形式美有着强烈的时代性。

3. 建筑美学新思维、新趋势

目前西方城市建筑美学在美学风格、审美意识、审美形态上存在着多元共存,这是伴随着现代建筑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而产生的,也可以说是现代城市建筑关美学产生诱人魅力的重要原因。总结起来一句话,现代城市建筑美学主要是由以下四种美学风格建构起来的:历史主义美学、新现代主义美学、技术主义美学和有机主义美学。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型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是死板和不灵活的,同样很难突破功能和理性的束缚。然而,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的影响和推动下,现代建筑审美思维有了历史性的变革和改变。它完全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迈向了一种更富有现代性的新思维之路,这就是非总体性、非理性、混沌的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当然现代主义建筑的危机是必然的,任何富有革新性的东西,一旦在思维上形成惯性,在创作上形成套路,在风格上定于形式,它就必然走向审美的反面。任何富有审美价值的单一的风格或形式,它就必然变为非审美的、无意义的东西。因此,现代主义的统一地位被退到,最终导致现代主义美学地位的倒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代建筑在审美思维上的明显特征就是这些新思维、新趋势,这些特征集中地反映了现代建筑师突破固有创作框架的坚定意志和争取创作自由的焦虑心态,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师对恢复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和谐,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的决心和信心。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关学的基本逻辑。

4.结语

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美学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对于建筑美的要求及审美观点要求,是会越来越趋于时代性。城市建筑美学不仅仅包含了视觉因素,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也融合了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的许多要求。

我们不妨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观,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低碳环保的美学观,融合系统论、环境学、生态美学、经济学、等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环保的城市建筑美学观将趋于完善和成熟,将使未来城市建筑美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建筑美学范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美学;价值

高层建筑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从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的国际式直至当代强调个性、高技术中环境的多元化趋势,高层建筑的美学问题始终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高层建筑作为构筑方式概念性突破的同时,也泛速地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美学形式相结合的建筑领域的尖端产品。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一、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二、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

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三、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转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四、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建筑美学范文4

关键词:建筑美术美术基础课堂教学

美术基础课作为建筑学专业前期主要的必修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造型能力和审美培养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建筑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不浓、课程训练与专业实际有时脱节、学科知识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等等。笔者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筑学专业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对建筑美术基础教学的有关问题做如下思考和探讨。

一、正确引导,培养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引导、培养兴趣是摆在教育者面前首要的问题和任务,也是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留学归来的建筑大师中,从早期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到当代的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等一大批建筑老前辈,都具有深厚的美术基础。可以说,除了他们本身所属的建筑行业身份之外,几乎也都是出色的水彩画家。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虽然现在社会已进入高科技信息发展时代,但并不意味着电脑会替代人脑,电脑仍然只是一种工具,但就建筑效果图而言,任何一幅效果图的完美呈现均离不开人脑的支配和参与,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画出“丘壑”。从整体设计思路的酝酿,到推敲构思的选定,再到画面色调、光影等细化处理,都需要人脑大量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况且,电脑有时会有携带不便、环境不许可、成图周期长等弊端,比如同样在甲方或业主面前,谁具有良好的图形思维表达能力、快速的图形创意能力,谁的成功几率就会更大。

建筑美术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相对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学科,它是一个隐性因素,好比盖一幢大楼,美术基础课教学更多地表现为地基部分。显然,谁打的基础越牢固,谁就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具备更高的设计水平,也就意味着会占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在将来强手如林的建筑设计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及时引导和灌输正确的美术教学思想,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越发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点

作为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学习来自美术和建筑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便应对来自教学中各方面的挑战。另外,要不断细化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保持美术教学与建筑专业的一致性,完成自己再进修或再学习的任务。因为建筑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美术课,有其特殊性,其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画家,而是为建筑学专业打下牢固的造型基础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如何突出建筑学专业特点,将学科训练与专业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得前期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效接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正是笔者深入教学实际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从事建筑美术教学的教师一般为美术院校毕业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思路,有时无法体现出建筑专业特殊的教学要求,往往使其美术教学陷入困境。这时,就需要我们去考虑,建筑美术教学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实践证明,空间、透视、形体结构、景物配置等与建筑艺术形式相关的因素是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阐释、引导和启发收效往往是比较显著的。例如,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在素描课中把石膏几何体写生、建筑风景写生等作为训练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它是初学者登堂入室的一个门径,另一方面因为几何体模型与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有着相似的一面,利用这种模拟形象外加现场写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所观、所画、所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说,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达到了造型训练和审美培养的目的,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结构观察力和形体表现力。再如,在色彩风景写生课中,把表现空间透视、把握整体色调、刻画花草树木和车马人物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抓取光线与影调的变化,这有利于在将来设计效果图中营造画面氛围、配置花草树木等。因此,在建筑美术教学中只有明确美术基础与建筑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积累新的实践教学经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避免美术训练与专业要求时而脱节的现象,达到突出专业特色,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提倡学科交流与互渗,“不择手段”“两手抓”

应当积极开展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有效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方面动态变化,并做到时时监控。努力开创学科间知识渗透与互补的局面,形成知识映射,即在专业课程间使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为用,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接受另一科目知识的信息传递与启发,扩散大脑思维,集中解决问题。例如,在色彩课上,为了强调和掌握色彩的大关系,便让学生回顾和联想素描中的黑白灰大关系,进而予以强调“画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画素描”的教学理念,使所学的知识迁移,令学生茅塞顿开。事实证明,经常开展学科间的交流,巧妙合理地运用知识映射,课堂效果较为显著。

近两年来,在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直是笔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年的美术教学中摸索出两点经验,一是要“不择手段”,敢于尝试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二是要“两手抓”,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绘画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和经验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经验间的相互转换?笔者曾经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当别人告诉你开水是滚烫的,要小心!这是知识;而当你试过之后,被热水烫着了,这就是经验!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学到知识,然而经验却需要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去实践和积累,要把身上所学的某种知识化作经验,常常需要多次的亲身体验。

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

建筑美学范文5

关键词

美学意义门建筑门式建筑门新建筑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门”作为建筑的构件有着其自身的基本功能。由于门的象征性修辞手法能够传达非常丰富的美学意义,使之从建筑构成中被提取出来,发展成为依附于建筑的门建筑和依附于建筑群的门建筑。经历了现代建筑运动功能主义洗礼之后,建筑师们从门在千百年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艺术造型及其具有的社会美学意义出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门式建筑,并使之成为重要的建筑与城市美学景观。

1门建筑

大多数情况下,门是依附于建筑,开设在围护结构墙体上的。不过,古今中外也有把门本身做成一座独立的建筑的传统。门建筑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建筑的关系,主要有两种。

1.1依附于建筑的门建筑

这种门虽然自身就是一座完全独立建造的建筑,但就其所参与的功能关系和空间结构看,却是依附于某一特定的建筑或建筑群的,如宫殿的宫门、城郭的瓮门。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门建筑形式是阙门,也简称阙。其意义本为缺,指门前左右对峙。形成缺口的高台。古代建筑实例中,常附在门外,二者相伴而用。阙常用于陵墓,故古诗词中有“汉家陵阙”之句。

在国外,最早的门建筑由古埃及神庙入口转化而来。古埃及神庙在历代法老加建的过程中,有了多重门楼,其从此而获得自立的可能。它卓然孤立的样子与原文发音(Pylon Gate)很像牌楼,被中国学者译作“牌楼门”。现今最大的牌楼为昌平明十三陵入口石牌坊,形制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如图1)。南方民间亦有许多牌楼艺术的精品,其中最美者,要数安徽歙县斗山街许国牌坊(图2)。

1.2 依附于建筑群的门建筑

有时门建筑并不属于哪一幢独立的建筑,而是作为一个大的建筑群的构成要素而取得独立的建筑形态。这时,这个门建筑就成了这个建筑群的门,或者一个建筑区域的门。在中国古代,牌楼可能早期也是依附于建筑的门建筑,但到了后来,主要是作为一个建筑群的门建筑出现。

1.3 城市设计要素的门建筑

更加独立的门建筑已经完全脱离了固定的建筑和组团,而成为与建筑、道路、桥梁平等意义的要素参与城市设计,成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设计虽然是近代获得学术独立的领域,但其历史经验则源远流长。

古代的门始于建筑最终却走到了这一步,脱离建筑而成为城市设计的要素。例如中国的牌楼。北京作为距离现代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的国都,旧北京城内、城外在建筑群中,当街建有大大小小不少的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建筑对自然的巧妙契合经历了现代建筑运动功能主义洗礼之后,人们不再建造单纯的门建筑了。然而建筑师难以忘怀门在千百年进化历程中所积淀的艺术造型及其具有的社会美学意义。于是各种各样的门式建筑被建筑师天才地创作出来。

2 门式建筑

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门式建筑应势产生,作为组群或庭院的出入部分。当房屋规模变大之后,出现了由墙围合而成的“庭院”,为“庭院”所设的门便由一个构件渐渐地转化为一种独立的建筑形制。谓为门式建筑。它不同于作为建筑语素的门,并不依附于建筑,而是由平面二维转化为三维空间的结果。人们耳熟能详的诸如邑门、闾门、坊门都是门式建筑。门式建筑的形态可以大致分为墙门型、屋宇型、牌楼型、台门型四类。

2.1 门式建筑的形态

(1)墙门型

墙门型大门为大多数院门所使用,分为高墙门、低墙门和洞门三种。高墙门的墙体高度高于门头,常用于民居、祠堂等小型建筑组群,也可作为宫殿、坛庙、寺观等大型建筑组群

的侧门、掖门和角门。例如垂花门楼、字匾门楼、瓦澹门楼等。

低墙门以墙体高度低于门楼为特征,常用于小型住宅的大门、院门或大型宅第、寺庙等的边门,养心殿前大门即为此种类型。

洞门则主要用于园林的院墙,在洞门的式样中,有作圆的称为月洞门,亦有仿植物的,或椭圆形、八角等几何形。

(2)屋宇型

屋宇型大门在门式建筑中运用最多,比墙门型更气派,此种式样大致分为三种:柱廊式,面阔三间或五间,门扇向里退让,门前立柱形成前廊并吊藻井,多为王府大宅的正门,岳麓书院二门即为此种类型;空廊式,面阔只单间,有廊无柱,规模要逊于柱廊式;封闭式,屋门门扇装在门屋的前端,门扇看上去也似门屋的门。

(3)牌楼型

是门式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实质上是一种标志性、表彰性建筑类型,不具备门禁功能,脱离于建筑而自身独立的专用于为状元、节孝、权贵、英雄等歌功颂德或宣扬教化的形式,平面呈单排柱列,既不与围墙相连,也不设框槛门扇。

2.2 仿门的外形而建的建筑

把一个并不具备门功能的建筑造成门的样式,是获得建筑新造型创意的一种有效途径。门的优势在于对称,这是以门形造建筑的美学依据。然而,实际上门形建筑的雏形是除去门扇的门框形。门框形态多样,从构造上看,最主要有券式与梁式两种。券式门是古罗马的象征,古希腊的门都是梁式。

券式门形建筑的代表是美国圣路易斯城纪念拱门,梁式门形建筑最著名的是法国巴黎的德方斯门。

2.3 阙形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另有一种与门有关的门,即是阙门。有人考证,门由栩而来,是加了横梁的阔。反之,无横梁者则称为阙(如图3、4为汉代阙形图)。运用现代技术建造两幢彼此独立的建筑,倘若其造型、布局有如相向立柱(塔),就成了阙式门。

现代城市中常在主干道,或行政中心广场入口,用这种方式做标志性大门。毁于 “9.11”事件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当年双堪并雄、高耸入云,凸现在天际线上,建构了城市门的宏伟景象。它们最直接的外观特征,就是如阙的门造型。

2.4吸取门的内涵而建的建筑

门最基本的意义是出入与防护。因而门式建筑分别取其“途径”内涵和取其“关卡”内涵。建筑作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艺术,其形式与内容往往不能割裂。所以在达义之上,再加以写形,不仅表示了人们对于门文化传统的记忆和对门的造型美的留恋,而且也有利于更直接地显现内涵,丰富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

(1)“关卡”内涵。

这种门式建筑常用于城市文通枢纽。现代城市于是有了门关意义的建筑。其实仅就意义而言,所有的车站、码头、机场,包括信息港,都应当看做是取其义而舍其形的门式建筑。北京西客站不过是一个火车站,造型采用西式块感量体与平弧拱券相结合,而在顶部加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五凤楼式造型。它是要表达中国国门的意义。其实那个门洞只有上半部,所以,取义超过仿形。

(2)“途径”的内涵

生活中常用“门”表达一个必由之路的寓意。如俗语“登天无路,入地无门”中的门字。

门的社会功能与美学意义已深深地印在人们心底。随着历史的积淀,而成为一种门情结。门与门式建筑永远会存在于建筑师的建筑创作视野之中,并且作为重要的建筑与城市美学景观展现在地球上。

3门——符号

根据符号学的解释,对于现实世界的实体而言,其作为符号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种称为“图像”;另一种称为“标志”,;再一种是“象征”。而这三种情况又往往存在着合而为一的关系。

中国的牌楼虽然不是一座房屋,但是它却有着典型的中国古代木构造建筑形式,牌楼是一种“标志”,又是一种“象征”。现在牌楼不仅在国内外被广泛的用作华人街区、商场、游乐区的大门,而且还被作为门脸用在重要的建筑大门上。北京王府井商业区的“全聚德”烤鸭店就有这么一座牌楼作为门脸紧贴在高大的玻璃幕墙上。

迈向21世纪的新建筑,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了更多样的要求,由于新材料、新结构的发展,由于信息社会给各国、各地区的建筑带来了相互交融的更大方便,要在新的建筑上再大量地应用传统建筑的式样是越来越困难了。于是,为了创作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建筑,为了在新建筑上体现传统美,体现多民族文化,在创作中应用具有图像、标志、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手段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重视。作为建筑的大门,它所具有的符号作用比建筑其他部分更多一些,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大门上所记载、所反映的古代文化有可能较长久地继续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中国建筑的门文化[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王振复,杨敏芝.人居文化——中国建筑个体形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 【英】凯瑟琳·斯兰瑟. 当代建筑入口空间[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 邹文等编.世界艺术全鉴——外国建筑经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5-227

[6] 梁振学.建筑入口形态与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相宜,女,1980年7月生,大学本科,工程师

工作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城乡建筑设计院

建筑美学范文6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亲缘的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如若分类,佛道寺观大致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的建筑具有礼仪性,中国园林也是如此,查尔斯。詹克斯指出,如果园林确是严肃地试图表征宇宙,而且真也表征永恒之国或佛国乐土的话,那么园林的结构应同其他的宗教形式或礼仪的空间具有某些共同之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园林起源与圣山魔石有关,同某些皇帝向往长生的企图有关,也同源远流长的文人隐士力图与神秘的道相和谐有关㈠。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道自然。”老子的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上古的自然崇拜观念,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园林建筑。有人指出,中国的园林建筑,最主要体现的是天、地、人的自然融合,其主要要素是山、水、花草和建筑㈡。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台、灵沼,而灵台、灵沼分别对应山、水。因为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而建筑就是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

中国建筑历魏晋隋唐而宋,是发展与高峰阶段,可以隋唐为代表。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常退迹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中国园林美学获得发扬的契机。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调欢乐而华丽,洋溢着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以后者的艺术意境更高。隋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已较多采用凹曲屋面与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内部空间组合变化也很适度。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五代两宋至元,封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审美趣昧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艺术日益程式化,更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

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部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实践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同样现出繁细的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总的来说,明清建筑艺术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

上一篇环评审批

下一篇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