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批发市场范例6篇

服装批发市场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1

上海市服装批发市场在中心城区,闸北区东南部。汇聚了上海所有地方的服装批发市场。上海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东起山西北路、西至福建北路、北抵七浦路、南隔苏州河、位于七浦路中心位置,紧邻南京路商圈,近靠四川北路商圈,与浦东陆家嘴隔江相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2

2、潮衣库服装批发城。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商圈太原北街40号。

3、火狐狸服装批发城。地址:碧塘休闲购物广场负1层。

4、温州服装批发城。地址:沈阳市铁西区贵和综合市场3楼。

5、鹿儿岭服装批发城。地址:黎明五街14号。

6、大世界服装批发城。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东湖秀景。

7、衣世界服装批发城。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银河街65号。

8、三疯服装批发城。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东路18号。

9、众鑫宇服装批发城。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文官街43号。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3

怀化的服装批发市场有:

1、怀化华丽服装批发市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火车站,主要经营中高档品牌女装;

2、怀化中心市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人民路 ,主要从事服装、布匹、针织品、日用百货等;

3、怀化辰阳大市场:位于辰溪县辰阳镇东风大桥东端,营业场地行类齐全,设施齐备,有家电、服装、轻纺、鞋帽、百货、农副产品的批发和零售。

(来源:文章屋网 )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4

2、温州服装城,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昌盛路西50米。

3、超前服装城,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府前路与西环路交叉口西150米。

4、时尚服装城,地址: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商贸路与市场路交叉口西100米。

5、平价服装城,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光明街与府前街交叉口北100米。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5

关键词:民俗文化 富顺商帮 成都

成都荷花池服装批发市场是与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基本经历了从自发市场、规范市场到现代市场的发展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到处活跃着富顺商人的身影。据自贡市总商会统计资料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至今,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做生意的富顺商人有10万人之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从事纺织服装批发和生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郭虹教授在与笔者交流时指出一个现象,在成都荷花池服装市场中,为什么来自内陆丘陵地带农业大县富顺、隆昌尤其是富顺人的生意影响最大?她认为,可以说是成都荷花池市场为现今直线距离200公里外的富顺商人提供了活动舞台,也造就了“富顺商人”这块服装业品牌。同样可以说,也是“富顺商人”推动了荷花池服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商帮研究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富顺商帮”现象是我国西南地区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碰撞、自由市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市场经济相互影响的突出典型。

荷花池服装批发市场“富顺商帮”的雏形已经清晰可见,富顺商人群体已基本具备“商帮”的一些特征。北京工商大学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认为,“商帮”兴起应同时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形成商帮的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经济;第二,这些地区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这些巨商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自发组成以地缘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这些联合组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当然,客观上讲,“川商”以其发展规模、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尚且不能与明清十大商帮齐头并进,更何况“富顺商帮”以其业态特殊性、发展历史及规模等因素,要称为“商帮”比较勉强。但我们发现,从梁小民提出的五个条件去分析,富顺商人的群体特征、其产生和发展历史等方面是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对我国西部地方商人群体及商贸批发市场的研究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重点从富顺商帮形成的商贸历史、产业背景、地方风俗和精神内核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盐商文化的商贸传承。

据《富顺县地方概况》(富顺县人民政府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记载,历史上的富顺为古江阳县治域,盐卤、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井盐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公元1世纪就开始盐业生产,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富顺、邓关开凿一批盐井。传说公元280年,梅泽开凿川南第一口高产盐井――“富义(世)井”,该遗址至今保留完好,其50米范围内还发现两口熬盐的盐锅。富顺“因盐设县”,北周武帝时设富世县。唐代贞观时避唐太宗讳改为富义县。宋代升为富义监,后避宋太宗讳改名富顺监。元代升为富顺州。明代降为富顺县。清朝属承宣布政使司下川南道的叙州府。明国时期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道治在泸州。明朝属四川行中书省的叙州府。自贡市是在1939年抗战中“因盐设市”而建立的工业城市,由富顺县“自流井”和荣县“贡井”这两口历史上有名的盐井命名。中心城区自流井区、大安区等地域在1939年以前隶属于富顺县。时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住泸州)。1950年起属泸县专区(后改为隆昌专区、泸州专区)。1959年富顺县属宜宾专区,邓关镇区域也划归自贡市,便成为纯粹的农业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富顺并入自贡市管理。

作为“千年古县”,富顺地区盐业经济繁荣,是四川历史上有名的商贸中心。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研究过自流井盐场,他认为,井盐“最重要的产地为自流井”,这一带是“四川人口最稠密、最繁荣的地区”。美国人弗吉尔・哈特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在《自流井考察记》中“看到这里显示出其他城镇看不到的富裕和商业网繁荣景象”。清中期以后,井盐产量一直稳定在年产100万吨以上。19世纪70年代,自流井盐场有盐井1707眼,烧锅5590口,产量达到20万规以上(4、5亿斤)。丰厚的盐税收入令帝国主义、官僚政府和地方军阀垂涎三尺。盐场产品主要满足西南地区,也远销省外,甚至在明清时期和抗战时期两次“川盐济楚”。

盐业的高额回报吸引成百上千的山西钱商、陕西和江西商人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使这里形成巨大的特殊产业,最多时盐工达21万人。盐业生产极大地刺激周边地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市场,与盐业生产相关的粮油布匹、竹木车牛等商品交易繁荣,城乡商贸经济紧密互补。在富顺盐业经济发展繁盛时期用“全民经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古代盐业历史遗址,如西秦会馆、王爷庙、张爷庙、海井遗址、盐场的古井火灶遗址等遍及自贡、富顺城里城外。古盐商巨宅故居遗址,如明代的“李四友堂”、清代的陕西商人的“王三畏堂”、沿滩的“王家大院”、贡井的“张家花园”、富顺的“梅泽花园”遗址、仙市的“杨家大院”等。抗战期间新起的巨富熊佐周、罗筱元、罗华垓、余述怀等,田产丰盈。自贡、富顺至今较好地保留了以盐业为舞台进行商贸流通的会节,习俗文化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六月初六的自贡王爷会、牛王会、土地会、放水节、自贡年节灯会等等,闻名遐迩。每逢会节来临,商贸流通繁盛,文化活动精彩,盐文化与灯文化交相辉映。地方政府采取“重农不抑商”政策,民间经商蔚然成风,村民成群结队甚至举家外出经商屡见不鲜,商人衣锦还乡全村羡慕,商人在富顺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十分了得。

二、丝绸之乡的裁缝手艺。

据富顺县政府十二五规划,服装产业与有机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并成为三大支柱产业。据了解,在川渝地区将服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县市仅此富顺县一处。2010年9月,自贡市政府和富顺县政府在紧邻成自泸高速的代寺镇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投入巨资15亿元人民币建设“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立志打造“中国缝纫之乡”。园区能容纳纺织服装企业超过1000户,一期工程建成,现已有200余家、近900户商家签定入住协议。香港、成渝、江浙等等大型服装品牌商也先后考察、洽谈合作事宜。到园区最终建成时,将成为我国西部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也会成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这是富顺县继“才子之乡”、“豆花之乡”之后要亮出的又一个响亮名片。

一个典型的内陆县份为什么敢于有此惊人之举?我们认为,这必然源于在富顺服装商人近30年来在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富顺服装商人在成都选择服装批发业态与盐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温饱问题是国家、社会和民众家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衣食住行”、“衣食父母”、“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俗谚成语又将“衣”的问题放在首位,名列“食”之前。可见服饰文化在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后必然摆上各阶层的台面上来。服装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温度表,服饰文化是人们精神文化发展的晴雨表。在古代富顺盐业经济十分发达、盐文化也颇具特色的背景下,富裕的盐商阶层和达官贵族在有钱有闲的时候必然是注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与此相关的服装产业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

据《富顺县蚕桑丝绸志》(县志丛书之二十一,富顺县丝绸公司编)记载,“富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无霜期355天,适宜桑、蚕生长。年平均雨日148天,常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水源基本能满足桑、蚕需要,具有四季养蚕的有利条件”。富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清明就初具规模,深受官府重视,其丝绸产品在本地富裕的盐商中需求就比较大。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县民竞植,多者万余株”。宣统二年(1910年)四川省劝业道在各县设蚕桑传习所,传授蚕桑技术,推广新法养蚕。“富顺全县植桑1215亩,桑树922400株,县南赵化镇是蚕丝主要产区”。后来,外地回乡人士相继在赵化镇、代寺镇、西湖田坝等地办起蚕桑学校,推动了丝业发展。赵化镇丝市的土丝年交易额达50余万辆(其中包括县的江安、南溪、泸州等约10万两)。到民国25年(1936年),富顺年产鲜茧约4500多担,上市生丝728500两,合45531市斤,创造建国前富顺蚕业的极盛时期。闻名川、滇的赵化镇土丝经销商“茂恒商号”和“永昌祥商号”的产品顺沱江、下长江水路在宜宾贴上“赵条丝”商标,随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远销东南亚,并从长江水路经上海远销欧洲。解放前后,富顺蚕业和丝织业虽然几起几落,仍然保持一定量的生产,从未中断。改革开放以后,以年递增30%的速度增产,到1983年,有桑树7860万株,当年发种13.9万张,年产茧5.9万担,位居全省第六位,为四川省蚕茧生产基地县。1978年富顺国营丝厂成立,1986年成为四川省生丝出口定点厂。1983年扩建富顺丝厂赵化织绸分厂,年产丝绸40万平方米以上,品种齐,质量好,市场占有率很高,成为紧俏品牌。但因国际市场动荡、生产发展不平衡等因素,蚕茧、丝绸行业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富顺地区形成的传统经商氛围使纺织服装生产及销售形成小气候。“富顺出裁缝”的俗语流传久远,据说尤其以代寺镇、琵琶镇、赵化镇、怀德镇等地村镇裁缝的技术最好。因为实行土地承包、土地下放等相关政策,广大农村地区的富余人口要进行转移,在城里谋生要有手艺,相对于“泥、木、石三帮”来说,裁缝手艺更轻巧。于是场镇上店铺里有固定场所的裁缝和走村窜巷的裁缝非常多,农村家庭每逢生日或过节时兴请裁缝到家里现场制作衣服。改革开放之初,村镇涌现出大量经销布匹的流动商人,逢场过节搬运布匹到各乡镇做买卖,生意兴隆。胆大的人远走雷波、攀枝花、成都、云南昆明、昭通等地从事服装、布匹生意。最终,大批白手起家的服装商人集聚成都北站市场和荷花池市场,占据了赢取第一桶金的有利地位。少数人在麻石桥做军干服装生意。据老商人回忆,最早一批服装商人有聂永生、张其金、胡义鑫(人称“胡二娃”)、钟有志(人称“莫耳朵”)等人在五块石卖布打衣服,后来的服装商许多是投靠的亲戚或收留的徒弟。车工大都自带缝纫机应聘,起初制作市场流行的女装、牛仔裤、健美裤(俗称“踩踩裤”)等,多为仿广货款式。生意做大的抓住批发商机,聂国彬、聂明友、张锦书等人在火车站附近的青年旅馆最早开始收货,然后打包发到雷波、攀枝花等地。一些零售商贩也到青年旅馆拣货销售,产生最早的服装批发交易。这些外来流动商贩租住的洞子口、五块石等区域。看到服装生产利润更高,便开始在北郊附近租地或买地建厂,一时间在稍远的大丰、安靖、犀浦等地出现大批小规模的服装厂房,“自产销”盛行,辅料市场、用工市场也应运而生,再加上从成都青年路地摊和春熙路等撤过来服装批发商贩,荷花池市场服装产业链逐渐形成。随着市场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的厂家多数经历过厂房搬迁,离城区越搬越远。进入21世纪初,因为服装行业竞争激烈、本地产品质量和规模不占优势等因素,不少厂家停产或改行。历经创业艰难的开拓者们与因为血缘、乡缘关系联系而来的后继者们结成的众多小型的家族群体,逐步发展成为荷花池服装生产和销售市场里最为活跃、最有胆量、最具影响力的“富顺商帮”群体。

三、耿直豁达的袍哥码头文化。

富顺地处泸州、宜宾、自贡、隆昌四市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与四市距离相差不远,以长江水路和陆路交通为纽带,历史上经贸往来频繁。在富顺地区盐业经济发达时期,在沱江河及其流经盐场的重要支流釜溪河上,千帆竞发,往来如织,集市码头星罗棋布。清朝后期,全县有水陆集镇74个,集镇市场交易的货物除了日用生活品以外,恐怕就是大量的盐业产品和盐业生产资料商品了。产生于清道光年间,盛行于民国时期的四川袍哥即“哥老会”是活跃于川渝地区的民间秘密帮会,已经不是原来烧杀抢掠的蝈噜子团伙,它有严密的组织,利用四川盆地封闭的环境和农民起义势头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没有土地的成年农民,对抗清政府统治。咸丰年间爆发的历史6年最大规模的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起义成员大都是哥老会成员,活动区域大都在川南地区广袤的崇山峻岭之中,其队伍被清政府绞杀的古战场就在赵化镇普安寨外的沱江边,至今遗存“保障东南”巨型摩崖石刻记录这起袍哥起事的史实。据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天下四川人》介绍,清末四川袍哥码头以封建社会“五伦八德”为信条,会众要对舵把子(大爷)绝对忠诚和服从。各袍哥码头拉帮结派,豪侠仗义,江湖气息浓重。但是在自贡和富顺以盐商和盐工为主体的袍哥群体,成员不是社会游民,目标是盐业资源的维护争斗、保护盐场产业工人的基本利益,出现私人武装与地方政府盐警队负责盐船和盐队的贩运和钱财押运,所以自贡、富顺的袍哥组织多数不存在严重的社会破坏,明显区别于其他袍哥帮会,更具有行业帮会的特点。

尽管如此,袍哥文化的江湖义气一样深入人心,久之在自贡、富顺形成豪爽耿直的民风,直接影响本地商人的义利观,讲究“生意不成仁义在”,“多个朋友多条路”。著名民俗学者、成都体育学院中医学博士蓝肇熙对富顺地区民风民俗颇有研究,他与笔者交谈中谈及与此相关的民俗。比如,以牛肉为主要食材的盐帮菜文化讲究生辣鲜香,做到极致,享誉四方,几乎能与上河帮川菜和下河帮川菜分庭抗礼,自成体系;比邻宜宾、泸州酒城三角地点,酒桌上的应酬比较讲究,酒文化特别丰富,热情真诚;早上吃豆花饭、羊肉汤,汤汤水水下干饭的饮食习俗至今不改;因“湖广填四川”等几次大移民运动形成独特的“方言岛”现象,自贡、富顺隆重的卷舌音和保存大量古音韵的语言特征明显区别于省内县市,“不存在”、“无所谓”、“莫来头”等熟语彰显宽广豪侠的古风古韵。这些都是作为商人在生意场上必须练就的人际交往功夫,也成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富顺商帮”诚信经商风格在省城荷花池服装市场能成大气候的人缘和人脉保障。

四、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内核。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顺盐区经济繁荣之后,精神文化必然随之大步发展。与四川其它地区不同,井盐业获得的大量财富催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精神文化传承。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理工学院历史学科学术委员曾凡英教授在论文《关于盐都自贡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思考――兼论西部中小专业城市发展的道路》分析,盐业生产风险巨大,在勘探技术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每新开一口井都存在投资风险,稍不注意就有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的危险,长期的盐业经营练就本地商人的冒险精神。为降低风险,古盐商还自发创新资本运作改革,独创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贡特色的井盐契约股份制经营模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井盐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增产增收,生产人员主动学习外省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盐商子弟或留学艺,或引进外籍专家和先进设备,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这在当时内陆县份实属开风气之先,创造了我国井盐技术史上诸多第一。

富顺古代历经多次人口大迁移,人口结构十分复杂。据《富顺县地方概况》记载,明末清初,富顺县域几经战乱,人口剧减。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成都建立“大西王”政权的张献忠部队在富顺驻军9个月。第二年,因为是“贼区”,富顺被官军、土匪烧杀殆尽,全县除开外逃者仅存数十家。从顺治十七年开始到康熙十年、乾隆末年几次“湖广填四川”而来的外来人口占据富顺80%人口,各地人员带来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近400年来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形成开放包容的地方文化,劳动人民也形成和谐热情、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陈世松认为,与“尚文”的成都人、“尚武”的重庆人相比,川南自、宜、泸、内四市人“尚仁”,质朴、古淳、笃实、尚礼,古风犹存,这也是生意人必备的优良品质。地处四市中心的富顺商人自然因此受到熏染,诚信好礼,古道热肠,亲和力强。

自贡著名学者、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宋良曦对自贡富顺盐文化研究颇深,著述丰富。他在论文和著作中均论及盐业文化、彩灯文化、资阳河派川剧艺术、自贡扎染、龚扇、剪纸与灯影牛肉、火边子牛肉、富顺豆花等等的深刻影响。自贡、富顺、荣县地区诞生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刘光第、雷铁崖、吴玉章、李宗吾、谢持、陈戈、郑必坚、童玲、高敏等响当当的人物,树立起一批建功立业的高大形象,培育了一个地区的自豪感,成为本地人民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为现在仍然活跃在荷花池市场的富顺商人提供了精神养分。

参考文献:

[1]富顺县人民政府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富顺县地方概况》.

[2]富顺县丝绸公司.《富顺县蚕桑丝绸志》(县志丛书之二十一).

[3]郭虹.城市里的坐行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王琦 陈昱霖.中国商帮文化[M].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5]曾凡英.关于盐都自贡城市早期现代化的思考――兼论西部中小专业城市发展的道路.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M].2005.

[6]宋良曦.中国盐业与地方会节.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M].2005.

服装批发市场范文6

服装小店的经营状况如何,跟商品的定位和进货的眼光很有关系。要做好一家服装店,除了要有良好的销售方法外,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懂”进货。这个“懂”字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不仅要知道进货的地点、各批发市场的价格水平和面对的客户群,还要了解小店针对的客户群的喜好、身材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会淘货,要练就一双选货的火眼金睛。这种历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至少要3年左右的时间。

服装进货要适销、适量,简称“双适”,是经商者必须把握的关键一条。经营服装,既要适销,又要适量,但两者很难掌握“准”。很多初次开店的投资者因为眼光不准,都在第一次进货时吃过大亏,有人甚至笑称:开服装店的第一批货都会积压,所以最好第一批少进一些货。

首次进货的迷途

在进货上,艾童第一次也栽了跟头。她在第一次进货前,对周围的同行出售的货品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他们的货大多是从当地的外贸小厂和批发市场进的,为了显示自己的商品跟他们不一样,艾童决定找一些更有特色的货源。她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杭州的外贸服装批发很推崇,于是在店铺装修期间舍近求远,到杭州的九星、中星等批发市场进了货。舟车劳顿、途中辛苦自不必说,她到了杭州后发现,很多批发商听说她是从深圳来的,都用很奇怪的眼光看她。等她带着1.5万元的货回到深圳,经营了一个多月之后,才慢慢发现原来这些商品在深圳的批发市场都有,而且批发价比她的进价低了一半。艾童这才明白,自己是守着金山要饭吃,明明周围有的是批发市场,却被她自作聪明地忽略了。

更让她烦闷的事情还不是这个。商品就算进得贵了,但只要能够卖掉,也就是少赚一些,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糟糕的是,由于她进第一批货前,没有仔细了解附近消费者的体形特点,无论她进的衬衫还是裤子,尺码都偏小了。店里的客人一批接一批,络绎不绝,很多都是被漂亮的装修吸引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是30岁以上的顾客,身形比较丰满,艾童进的尺码对他们而言都偏小了。每天只能做到两三百元的营业额,因为店租较低,艾童倒是没有赔钱,但她雇的店员说,按照开业后的客流量,如果店里的衣服尺码合适,一天可以达到1000元的流水。艾童知道自己还是掉进了首次进货的迷宫了。渐渐地就看出第一批货拿得不对了,不单是尺码不合适,款式也不太对路。小店的客人以30岁以上的女性居多,她们大多喜欢休闲风格,而艾童第一批进货以衬衫为主,比较正统,适合上班一族穿,并不适合她的客户群。

服装店的经营者在进货时会面临各种困惑,诸如是该选自己喜好的款式,坚持自己的品味,还是应该选择更潮流化的商品?是听从批发商某个款式好卖的建议,还是只挑选自己中意的花色?是在附近的批发市场进货,还是到外地似乎更有名的市场上批发?这些问题,从开业之初便时刻考验着店铺的投资者们,他们仿佛钻进了一个很大的迷宫,每个出口似乎都有希望,而每个出口又好像前途渺茫。

练就选货的火眼金睛

在进货的历练中,顺德的许保英堪称个中高手。她的小店开在大良高坎路一条小的商业街上,5年来,这家位置并不算好的服装店,每个月都能为她带来近万元的收入,如今她已经是3家服装店的所有者,服装销售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

现在,许保英把服装店的经营大权都移交给了妹妹,妹妹接手管理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而且顾客都很喜欢让妹妹帮忙挑衣服,但许保英还是不能完全将服装店交出去,原因就是在进货上,妹妹的眼光还需要磨练。

古人讲十年磨一剑,宝剑出鞘必然撼动天地,而许保英则可以说是5年练一眼,慧眼一亮便能看准热卖新款。许保英经营的是散货店,店里的衣服、鞋子、皮包都是她从批发市场上一手淘回来的,她说衣服“淘”对了,生意就好,否则跟顾客关系再熟,也不可能把衣服卖出去。说到进货的难度,许保英则练出了选货“快、准、狠”的本事,只有这样,才能挑到合适的货品,并将进货成本降到最低。

由于生意兴旺,许保英每周要进3次货,每次都是天刚亮6点左右就要从顺德坐车到东莞虎门,8点钟左右到达虎门后,一下车就要冲到批发商店里,经常要在短短的4个小时里从数家店铺里淘够一两万元的货品,然后再搭乘12点的长途直达车返回顺德。

许保英说,她所以能准确进货,主要做到了三点:

一是掌握当地市场行情:出现了哪些新品种?销售趋势如何?社会存量多少?价格涨势如何?购买力状况如何?大体上心中有数。

二是编制要货计划,当然在进货过程中也可应变修改。

三是在进货时,首先到市场上转一转,比较一下各个市场和批发商的价格,因为服装批发“窜货”的情况非常多,常常一个市场里20元的商品,在另外一个市场15元就可以拿到,因此必须进行比较,然后再着手落实进货。

很多人对服装经营有一个认识,就是只拿新款,旧款即使好卖也不会再补货,以使店铺新品不断流动。但许保英却并不这样做。她从来不会因为某个款式是热销的旧款而不再进货,反而会抓住市场需求迅速补充货源,并且持续销售到势头减弱或者此款销完为止。因为热销款式一旦赢得市场认可,销售额便会屡创新高,这比试销其他款式容易得多,而且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

一次她看中了一款新的女式羊毛大衣,款式很好,但她以前没有卖过此类款式,心里没底,就先进了5件,结果一天就卖完了。第二次她又大胆进了40件,3天销售一空。后来她每次补货都进30件,而且销售势头一直很好。

外贸服装 李鬼泛滥

现在,在街头林立的服装小店中,挂着“外贸服装”的店铺越来越多,经营外贸服装一度成了服装店投资的首选。所谓外贸服装,是指国内服装生产厂家根据国外来料或国外来样、国内选料加工的同时,在完成订单后剩余的那部分尾货,包括从面料、规格、花色上看不太出小毛病的残次品、多余或节省下来布料私自加工的及国外退货的但无残次的“出口转内销”服装。这类服装价格优惠,而且非常受欢迎,因此也让很多经营者把目光锁定在外贸服装上。

满大街的外贸服装店里新品不断,而厂家并不会真有这么多的外贸尾货,那么这些尾货是怎么来的呢?据一位外贸工厂的经理介绍,尾货有且仅有两种可能,一是瑕疵品,一是工厂用自己采购的面料做的专门内销的商品,后者生产的量非常大。外商跟外贸厂家有严格的合同约定,外商会严格控制面料数量,虽然每批产品都允许有损耗,但是多余的面料一般都会控制在两套以下,有时候甚至一点不剩。因此现在市场上很多的所谓外贸尾货只是厂家生产的仿制品,最多就是做工精致一些而已。一般是商家拿着国外名牌服装的图片或样品,请国内的服装厂家成批仿制的;或者是国内的服装企业在做完外加工之后,再买点低档的面料,按原来的样板再做一批,低价批给销售商,销售商贴上各种假商标就流向市场。

这样的商品对消费者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服装店和批发商在销售时都会贯之以“正单”、“跟单”、“原单”等不同的说法,初入行的投资者如果真相信了批发商的这些说法,就未免过于天真了。现在很多服装批发商都会销售市场上热门品牌的当季新款,批发价也比同类内销产品高得多,利润空间也很大,一件15元从外贸厂里批来的毛衣,自己订上一个名牌的标签就能卖25元甚至更高。因此服装经营者在进货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观察服装的细节,防止进到质次价高的伪“外贸服装”。

由于练就了如此高深的选货本领,许保英不用像其他人一样在虎门住宿,不仅降低了进货成本,而且店铺的新货流转率也更高,更能吸引客户持续选购。这样,她店铺里服装的款式翻新之快已经让其他店铺难以望其项背,甚至连跟风模仿都来不及。这种选货的技巧跟许保英较高的服装审美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善于搜集服装流行信息。她搜集的方法主要是听、看、访、查。

“听”,就是一方面听取顾客对花色、款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留意倾听人们对花色、款式方面的议论;“看”,一是看内外地市场情况,二是看电视上的时装表演和服装展销,三是看报刊上的信息等;“访”,就是直接寻问穿戴者其服装的销售货源;“查”,就是对不便直接询问的,就寄信或打电话,跟踪查询。一旦掌握信息就抢时间进货,捷足先登。

外贸服装的鉴别方法

看针脚。真正的外贸服装对于针脚要求很高,每英寸有多少针脚都是有严格要求,所以直观上看,真正的外贸服装的针脚均匀细密,而假货就往往顾及不了这么多。

看辅料。有时候,真假外贸服装在面料上难于区分,就要从小处着眼看辅料,真正的外贸服装的辅料大多都是“客供”,做工精致,带有品牌的特征,比如拉链、纽扣、衣服上的小标识等等,有的还带有品牌的标志(logo),如果做工粗糙,或者大批量衣服使用同种纽扣等辅料,就可能是假货。

看是否水洗。真正的外贸服装很多都经过预先的水洗工序,这样不容易缩水,手感好,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得以清除,而假货很多都没有经过这一工序,这一点在面料的手感和观感上都有明显差别。

各地主要服装批发市场一览

广州:广州是华南服装中心,批发市场在火车站旁边的站前路、站西路上,主要有白马大厦、黑马大厦、步步高批发市场、流花批发市场、国宏大厦、十三行、新大地批发市场、康乐牛仔城等。白马、红棉、天马等大厦的写字楼是以品牌为主,流花、站西则是中档产品的首选,十三行是低档货的主要批发地。步步高及新大地则是针织衫,毛衫的批发集中地。

虎门:有较老的富民服装批发市场、较新的黄河时装城和新开业的大莹女装城。

北京:较大的的服装批发市场有两个,木樨园和动物园南门。此外还有京温、大红门服装城、新世纪商城,以及去年新开业的天雅大厦、今年5月开业的百荣世贸商城、木樨园商贸城等。

杭州:四季青批发城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市场,主要以女装(少女装)为主,温州的男装也很多集中在这里批发。市场大,品种及质量都很不错,典型的南派风格,不太适合北方客户。

上海:七浦路市场比较有名,但没有领导华东的服装市场,安徽、江苏的零售商更喜欢去杭州四季青拿货。

武汉:武汉的汉正街全国闻名,虽然近年汉正街的销售额有所萎缩,但仍然是湖北省批发商品的重要渠道。

福建:福建有两个批发市场,福州和石狮。石狮的服装批发市场较为分散,几乎遍及整个城市,拥有近20条服装批发街、6座商业城和8个不同类别的成衣专业市场等,共8000多家服装店。

上一篇法制教育讲稿

下一篇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