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辅导总结范例6篇

幼儿辅导总结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1

在40家生产企业的80批次样品中,检出不合格婴幼儿辅食产品13批次。这是2015年9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食药监总局)官网公布的5月―6月婴幼儿辅食产品专项检查结果。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对食品和营养的需求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加上婴幼儿饮食比较单一,且此阶段的群体对食品引起的不适不能很知,或感知后无法清楚地表达。

因此,监管部门对不合格婴幼儿食品持“零容忍”态度。《食品安全法》规定,不得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婴幼儿配方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对感官、营养成分、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微生物限量等指标有详细技术要求。此次抽检即依据该标准得出。

此轮遭曝光的13批次不合格产品,涉及山西、辽宁、江苏、福建、江西等地八家企业,均为米粉产品,维生素D、维生素A、碘、钠、脂肪等实际检出的指标含量低于国家标准或低于企业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建中分析,上述婴幼儿辅食产品中的微量元素不足,属于营养学问题,不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可能会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3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疾病,1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尤高。原因在于营养元素摄量不足或不能充分吸收,导致能量缺乏,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出现体重减轻或不增,生长发育停滞或肌肉萎缩的病症。

食药监总局通报显示,13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6批次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财经》记者分析,要达到这种安全风险,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长期、多次摄食营养含量低的不合格产品;产品营养含量与国家标准相差悬殊。

陈君石表示,在现实中,“无法确知食用的每一袋产品营养量都很低,而且六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在家庭中可能会添加其他辅食,那么,总摄食的营养量以及风险值就无法利用一次抽检的产品结果来衡量”。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李淑媛也认为,婴幼儿阶段的喂养是以奶(母乳或配方乳制品)为主,辅食产品的主要功能是辅助和补充奶中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足,并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因此,“不能单独看一种辅食产品中的营养元素摄入量,而要根据辅食与奶中营养元素的总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对,才能获知是否营养缺乏。”

辅食产品是否合格,微量元素是否达标,主要依赖于食品主管部门的抽检。事实上,“问题产品”此前也频遭检出。仅在今年上半年,食药监总局已经两次曝光婴幼儿配方食品,也均涉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不足等问题。

一位食品专家向《财经》记者分析,不合格辅食产品以高频次屡屡发生,原因很可能出现在工艺或原料上,一是所用原料可能因生态环境因素导致不合格;另一种可能则是因生产工艺的特殊性,“米粉加工需要批量生产,添加营养素之后要进行搅拌,再分成小包装外售,现实中未必能搅拌均匀”。

然而,消费者并无法确定购买的米粉是否每一包产品中的营养指标达标,一部分受其他因素影响、要长期依赖于辅食的幼儿,可能会导致营养摄量不足。

对此,李淑媛建议,要按照科学喂养和合理膳食的原则,遵从辅食添加的规律。通常,婴儿在出生四个月至五个月之后才可开始添加辅食。除了购买米粉等产品以外,家庭也可以根据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自制辅食。

六月龄以内的婴儿,因牙齿发育不足等客观限制,除了奶以外,米粉等品种极为有限的辅食产品是营养的重要保障来源。因此,这一阶段通常在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命名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的产品如果微量元素不足,会增加身体营养不良的概率。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2

一、开办幼教点情况

截止xx年x月,我县开办幼教点xx个,开设了xx个班、招收幼儿xx名,覆盖xx个行政村,共聘用辅导员xx人。其中,民族乡镇幼教点xx个,占全县幼教点总数的xx%;在园幼儿xx人,占一村一幼在园幼儿的xx%;辅导员x人,占一村一幼辅导员的xx%。我县通过开办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实施“一村一幼”计划,xx个行政村学前教育实现了全覆盖,在园幼儿xx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xx%。

二、

工作开展情况

1、督促各乡镇报送xx周岁人口信息;

2、督促x辅导员报送教学视频、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3、x月x日在xx召开“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技术方案协调会暨民族乡镇“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会;

4、

针对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制定送教下乡方案;

5、

在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中审核数据;

6、录制表彰活动的短视频;

7、参加xx“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幼儿“学普”成果展示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1、少数部门和行政村在推普工作中不明确自己的职能职责,报送信息不及时;

2、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的管理和使用需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应用学前学会普通话信息管理平台,规范教师管理,提高保教质量;

2.着手准备各幼教点的教玩具;

3.继续做好学前学普各种常规工作。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3

【关键词】婴幼儿;辅食添加;生长发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6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2-02

婴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健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婴幼儿时期掌握婴儿身体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在婴儿时期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母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就慢慢跟不上了,此时我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一些食品来增加孩子的营养素,但是这个过程不可着急,营养的摄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还需要对食品进行甄别,因为不是所有的营养食品都是适合婴幼儿的,进行营养的摄入,要讲究平衡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导致孩子身体的不适,为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的发展埋下祸根。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及我国的《婴幼儿喂养策略》提到每年5岁以下儿童中1090万死亡的60%直接或间接地由营养不良造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因此科学喂养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降低营养不良率的关键要素。笔者对辅食添加的时间、原则等对婴幼儿饮食结构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对临床护理人员及看护人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提供参考和建议。

1婴幼儿及辅食的相关定义

婴儿:指所有小于12个月的儿童;幼儿:1-3岁的儿童。

辅食:辅食添加(或者断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含有营养素,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营养的物质。具有营养价值的无论是固态或者液态的都可以作为婴幼儿的辅食营养品,在进行辅食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食物的渐变性,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吸收问题,一步一步来,完成过度再进行食物的跟进。

2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消化系统也逐渐成熟,胃容量随之增加,4-6个月起乳牙开始萌出,口腔有咬切、咀嚼、吞吐非液体食物的能力,神经肌肉协调不断发育;这个阶段是婴幼儿味觉的重要时期,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练习吞咽,此时培养孩子的吞咽相当的重要。如果我们此时对婴儿提供了各种味觉的食物,我们就可以慢慢培养他完善的味觉系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我们就要靠一些营养素来补充了,依据个人情况而定。

使婴幼儿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以母乳喂养为主,改变为以辅食为主。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在3、4个月对婴儿进行辅食的使用,婴儿的身体素质和正常的人员相比素质会下降,发生腹泻的概率也是高于食物母乳的概率,这种是因为母乳是天然的,无污染的,有着丰富的营养,并且有抗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进行辅食,切不可偷懒过早地对孩子使用这个物质。

而在6月后添加辅食的婴幼儿,由于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锻炼受到影响,可发现随其年龄的增长,幼儿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挑食厌食,只喜好某些食物,对其余的食物产生厌恶,甚至恶心。在我院儿保门诊中有35%幼儿对主食(谷类、淀粉类、禽肉类、蔬菜类等)不敏感,只喜好乳制品类食物,尤其对乳制品饮料感兴趣。每日乳制品摄入量可达到800-1200ml。这类幼儿虽其每日蛋白摄入量达标,但由于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加重了幼儿胃肠道负担,消化不良、积食、吸收等问题接踵而来。而有30%幼儿对食物的软硬度表现出一定的喜好,由于婴幼儿期添加辅食过晚或者食物软硬度过渡性不好,在幼儿期出现了对成人食物的拒绝,只喜欢流质及半流质类食物。这类幼儿往往在家中身体情况表现的很好,可一旦进入幼儿机构后就出现某些消化系统类疾病。因此从4-6个月龄时合理有序地添加乳类、淀粉类、水果和蛋类等辅助食品对儿童饮食结构及生长发育都非常有利[5]。需要注意的是婴儿在尝试进食固体食物的时间早晚要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食欲好坏而定,每个婴儿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宜机械地硬性规定。

3辅食添加原则对婴幼儿饮食结构影响

给婴儿选择的食物应易于吸收、能满足生长需要、又不易产生过敏。因4-6个月龄的婴儿体内储存铁消耗已尽,选择食物还应给婴儿补充铁。首先添加的是淀粉类主食,特别是含强化铁的米粉。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块茎蔬菜、水果,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营养。随之逐渐引入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等。不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乳类仍为婴儿基础食物。6-8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不应低于总能量的2/3(约250kJ/kg),10-12个月婴儿每日乳类供能仍不应低于总能量的1/2(188-209kJ/kg)。婴儿接受食物有一习惯过程,应由少到多,从l勺、2勺、多勺到一餐,一种到多种。如蔬菜添加,即适应第1种蔬菜后几天后再引人第2种蔬菜,每种3-7d。这样既可发现婴儿过敏的食物,又可刺激味觉发育,使婴儿有尝试,习惯不同食物味道的机会。在辅食添加中,喂养人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婴幼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事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即使进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对某一新食物拒绝2-3次后,喂养人误认为婴儿是“不爱吃”、“不能吃”、“不会吃”,从而停止辅食添加。这样就剥夺婴儿吃这种辅食的权利,婴儿也失去了学习进食新鲜食物的机会[3]。研究表明:90%的婴儿能很快接受新的食物,而另外10%的婴儿经过先舔、勉强接受、吐出,再经反复多次(10-15次)的喂养,最终也接受每一种新食物。因此喂养人应正确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地喂养,就会改变婴儿恐惧新食物的心理。同时食物的添加应注意由细到粗的过渡,即泥、茸状(半固体食物)、碎沫、成人食品(固体食物);6个月的婴儿出现将固体食物向后送达咽部的功能,且婴儿开始出牙,消化系统能分泌较多消化酶,肾功能逐渐成熟,此时,应适时给予婴儿固体食物,这是人类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6个月迟迟不喂固体食物,这一能力在关键期得不到发展,婴儿吞咽固体食物的功能会下降。因此7-8月龄后应将食物做成“指状”或“条状”,便于婴儿抓、握到口中,促进婴儿咀嚼吞咽功能发育,也有利于牙齿发育。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拒食等不良进食行为的发生,为1岁后正确进食、均衡膳食打下基础[6]。若在此期的辅食添加过程中辅食品种单一化、流质化、重口味化,对幼儿口腔发育及饮食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口腔发育不良,小儿表现为咬―嚼一吞咽的不协调,进而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使得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成为儿童厌食的主要影响因素。到12个月左右,幼儿口腔的下颌运动产生了食物在口腔内的转动,这对磨咬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十分重要。因此,在婴幼儿期尤其是出生后12个月,应根据他们的发育状况,逐步改变食物性状和摄食方式。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加重婴幼儿身体的负担,造成婴幼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迟缓,对其健康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影响。

4改善辅食添加的建议

目前母乳喂养已有广泛的知晓度,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虽然能从一定层面上得到推广,由于认识不到位常出现辅食添加时间过早或过晚,且种类少、质量差、添加顺序及性状过渡等问题,使得婴幼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饮食指导应起着积极的作用。建议定期对婴幼儿喂养及看护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指导婴幼儿喂养和辅食添加,提高看护人员的营养知识,进而提高婴幼儿的喂养能力,通过喂养及看护人员与儿科医务人员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以使婴幼儿的辅食品种更加丰富,添加时间趋于合理,婴幼儿摄取的营养更均衡。从而有效改善我国婴幼儿饮食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王燕婴幼儿喂养习惯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189-190

[2]汪罡传,洪黛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63

[3]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姜桅,冉隆容,等成都市婴儿辅食添加知识及喂养行为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5(3):321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4

关键词: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教育策略

一、 引言

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是指语言康复训练时,借助文字识读来辅助语言学习。本人从事学前语言康复教学多年,尽管不是这类科班,但在教学中还是充满着激情去努力做好,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力求让聋儿语训效果达到最佳。我知道听障儿童要通过直接经历获得知识是有限的,他们不能用语言进行交往就会丧失通过语言获得信息的机会。他们入学时尚不具备学习活动所需的认知能力,然他们的视觉、味觉、嗅觉也许比耳聪人更敏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让学前聋儿进行识字学语,充分发挥聋儿的视觉功能,拓展其语言训练的能力。因此,这几年,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了这方面教学,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深感有所收获。我感到识字学语不仅能加速聋儿语言康复进程,而且能有助于帮助其掌握词义、句式和积累词汇,有助于增强语言记忆和提高思维能力,为聋儿与正常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日后随班就读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如何进行学前聋儿识字学语的教育策略谈谈几点认识。

二、 识字学语的依据

语言康复旨在使用听力残疾如同眼获得所要求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识字学语就是根据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相联系的特点来充分调动聋儿视觉器官作用,强化聋儿各感官交替参与语言学习,力求做到语言训练“视、听、说”一体化。

1、汉字的主要特点

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系指文字,也就是汉字,它是一种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汉字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是一个音和一个意义单位,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现了具体、直观和形象。一般来说,辨认 1 汉字字形,就能联想到字的音和义。同时,汉字的形、音、义还充分调动和使用了人的左右脑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功能。

2、聋儿识字学语的条件

聋儿识字,主要是认字,即看到字形,能准确地读出字音,并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知道字义。这使聋儿“以目代耳”的功能得到了发挥。要知道聋儿与正常儿童一样有着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由于听力残疾致使聋儿的语言发展较晚,思维能力形成较迟。因此,识字学语,就是充分利用聋儿视觉敏感度较高的特点,以克服听力障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文字的识读来帮助聋儿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聋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可缩短聋儿语言康复的时间。

三、 识字学语的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适用于初学汉字的聋儿,主要学习名词、动词。 方法是循序渐进(1)认识词语卡片:在每天活动中,教师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幼儿认识卡片,从两三张开始,教师示范演示,让幼儿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跟读。(2)找出卡片,对已经教过的卡片,教师采用“找一找、看一看、对与错”的方法来复习,先是教师念一张卡片并伴有动作的演示,然后教师找出一张卡片,请幼儿来判断老师找的卡片是否正确,如错,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意思找出正确的一张卡片,运用此方法时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听力差的幼儿一定要用实物、动作进行操作演示,对听力好的幼儿训练找卡片时,可不用动作演示,而且要避免无关动作和实物对所学词语的影响。

2、语境游戏法:此方法可运用于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粮”,是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适时出示词语卡片让 幼儿认识。以学习动词、形容词等比较适合。

3、情景表演法:此方法比较适合已经过半年以上学习的聋儿,因为这些孩子已初步学会了简单的表演,有的大些年龄的孩子已能理解情景表演中基本动作,而且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词语,为学习简单的句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情景表演不要太复杂,要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来设计情景。

4、参观法:此方法运用比较灵活,可适用于识字初级阶段以引起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也可运用于有一定识字能力的幼儿让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不过在参观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又要让幼儿知道参观的内容,让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5、个别辅导法:此方法可运用于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优点可根据每个共5页: 2 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使每个幼儿得到发展。缺点在于由于学习汉字比较枯燥,而且一个幼儿学,故竞争意识不够强,因此必须要有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才能让其专心学习汉字。

6、家庭辅导法:此方法同前,但一定要做好家长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

四、 教学策略运用实例: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实物、图片、字卡(词语卡片并附有拼音),以较为直观的形式来演示一个字的词义,使聋儿的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同时参与识字学语。初学汉字的聋儿可从简单的生动的真实的实物及图文并茂的图片、字卡中得到刺激、联想,就易记牢所教字的字形、字义及发音。如:教室内摆放着的金鱼缸里养着金鱼,让幼儿先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然后让其学说词语,在学说词语中出示“金鱼”的字卡,使其与活的金鱼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教其学说词语的发音。再让幼儿认识“缸”时,问幼儿“金鱼在那里呀?”让幼儿知道“金鱼在金鱼缸里。”再出示字卡“金鱼缸”,幼儿会在观察中感觉到就差一个字,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样一下记住了“金鱼”与“金鱼缸”。当幼儿掌握一定的名词后,再让幼儿学说简单句子,认识“在”“里”,如出示句式“谁在那里?”幼儿可说“金鱼在金鱼缸里。”“我们在教室里。”等等。又如:在教动词“洗”时,老师先要让幼儿认识名词“手帕”、“脸”等等。然后再做洗手帕、洗脸等动作,同时还要拿出字卡“洗”,让幼儿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读,再进一步学说短语“洗手帕”“洗脸”等。最后加上名词或代名词,就成了句子,如“老师洗手帕。”“我洗脸。”不过有时幼儿易把“喜欢”的“喜”与“洗脸”的“洗”搞错,这时就告诉幼儿两字间的区别。幼儿们通过直观演示,易于理解词语并能区别词语间的差异。还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均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来辅助学习词语。如折纸时,老师出示纸并告诉幼儿“纸”的同时出示字卡“纸”让幼儿认读;如制作了一样东西就把这东西写成字卡让幼儿认读。最后可学说句式“谁用什么制作了什么?”。可以这样说,本法做到了形象记忆,印象深刻。

2、语境游戏法

创造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让聋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语言的存在及语言交流的需要,培养其语言学习的兴趣。我们知道“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生活的“食粮”,华爱华的《 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游戏可以促进其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只有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模,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并加快了认字能力的提高。如:当幼儿在玩水时,出示字卡“水”,让幼儿认识,并把字贴在墙上,当玩水时就让幼儿认读一边,然后玩,幼儿们就会很快记住词语“水”了。其次可通过语言游戏来加深幼儿对词语的理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时要尽可能结合聋儿平时生活所能感受到的事物。(1)在玩中认读词语:如认识词语“拍皮球”,老师先让聋儿玩皮球,在玩中问:“这是什么?”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皮球”让幼儿学说,再拿出字卡让其进一步认读,这样,对“皮球”这个字有了理解,其后,拍皮球示范,并让聋儿跟着拍皮球,这时就教“拍”这个动词,并出示词语卡片“拍皮球”使其知道其短语的含义。(2)开展选字游戏:当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了一些词语卡片,就可在黑板上贴许多动物彩色图片,同时将相应的字卡放在一个布袋内,聋儿则围成一圈坐好,教师让聋儿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下,花落在谁的手中,就叫其从袋中摸出一张字卡,要求认读后在黑板上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说对了,配对了,大家鼓掌继续游戏,说错了,配错了,可请其他共5页: 3 幼儿加以纠正,然后继续游戏。(3)进行词语连贯游戏:此游戏比较适合识字能力较强的幼儿。游戏中老师备有各种人物字卡(老师、爸爸、妈妈等)和各种物品字卡(手帕、皮球、书等),另配若干动词的字卡(洗、拍、看等);然后,老师先出示任务与物品的字卡,请聋儿来选择合适的字卡组成句子,如“妈妈”与“手帕”,对应的字卡就是“洗”,“妈妈洗手帕。”这样类似的连词造句有助于聋儿熟悉词语的搭配。

3、情景表演法

情景表演法适用于有一定表演能力以及除懂得“以物代物”外还懂得“以人代人”的含义,因为它类似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表演,也称为“角色扮演”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6——7岁的幼儿运用此方法比较适合。但也可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情况 内容,如: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可让其做“娃娃家”让其认识词语“娃娃”或“抱娃娃”,大些幼儿可教简单的句子“我抱娃娃。”或“我给娃娃喂饭。”等,逐步加深难度。中期时,可以在情景表演中加入形容词,如:教师请幼儿各自选择一辆玩具汽车做表演开汽车(有坏的也有好的),当幼儿选择好后,教师请每个幼儿表演开汽车,坏的汽车开不快,好的汽车开的快,问幼儿为什么?从中让幼儿理解词语并认读词语“好”“坏”,能力强的幼儿可认读句子“我的汽车好的。”“我的汽车坏的。”或句子“好的汽车开的快。”“坏的汽车开的漫。”等等。到最高阶段可进行有情景的表演,如:看图讲述《饭前洗手》,请幼儿扮演姐姐和小明,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逐一理解与认识故事中的每个字、每句话的含义。还可让幼儿身上带着字,然后请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字去找朋友,如:有的幼儿身上是“小猫”,有的是“鱼”,还有的是“喜欢”及“吃”。让他们将根据 自己身上的字进行排队,并进行认读。对了进行奖励。总之,运用此法时,要避免单一性,要让幼儿学习一样的词语可表演的形式多样性。不断的巩固所学词语。

4、参观法

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就带幼儿去超市、水果店、小菜场等等地方,让幼儿寻找自己认识的字,这不仅能扩大幼儿眼界,发展其智力与语言;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对识字学语的兴趣。如:我班的种XX,自从进行识字学语后,每当看到认识的字,就会对我们说,而且显得特别的兴奋和自豪。他爷爷也时常对我们说“我孙子已认识许多字了,他姐姐一年级不认识的字,他多认识。”

5、个别辅导法

聋儿由于听力残疾程度的不同及语言启蒙的早晚,致使聋儿语言共5页: 4 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每天除了进行正常的语音、语句操练外,还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每位聋儿的具体情况,实施个别识字学语辅导,就是细化集体活动时所学的内容,让识字学语得到进一步强化,使聋儿在不同程度及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这样做,对轻度聋儿,可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加深语言表达能力,并能牢固的记住所学的字。而对重度的聋儿,个别辅导就显得特别需要。

6、家庭辅导法

家庭教育延伸了聋儿在幼儿园里语言训练的内容,家庭对聋儿来说是一个更加亲切、自然的环境,尤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内容的丰富、形象、直观,更便于其识字学语,另外,家长往往最了解孩子的习禀性和兴趣,与其接触的时间也较长,这样会更有效、更自然地引导聋儿识字学语。

具体的做法:及时向家长提供聋儿语言康复的信息,便于家长配合老师训练,定期让家长观摩幼儿的一日活动,便于让家长了解聋儿语言训练的常用方法,便于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参照,家长也要创设多种识字学语的环境,如:家长可以在家的每个可以贴字的地方多可以贴上字,随时随地多可让幼儿指认汉字。还可经常带聋儿去公园、超市等地方,让其充分接触周围环境,以接受大量信息,以配合老师的课堂学习,聋儿会充分利用联想能力来融会贯通语言学习,如在马路上碰到文字标牌,就让聋儿识读,聋儿碰到课堂上已学过的字,也会主动念,家长应及时的加以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平时,家长要与聋儿多交谈,多引导聋儿进行对话练习,词语卡片接龙游戏,如:妈妈出示“汽车”,宝宝就出示“开了”或“漂亮”。就变成句子“汽车开了。”“汽车漂亮。”总之,家里也应备有图片与字卡,让聋儿在空闲的时间看看、读读、以增加识字学语的机会。

五:效果与总结:

聋儿的听觉、发音、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细致、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如配有得当、可行的方法,其训练效果就比较明显,而识字学语就是一种学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良好方法。三年多的教学均将此方法应用到语言康复训练中,受训的共有10名,其中2名已通过市级语言康复评定,均为一级康复,两人都进入小学随班就读,尤其聋儿沈XX语言康复训练所用的时间仅一年,其他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受训的聋儿的识字能力要比同龄儿童来得强,识字多的可达700左右,少的也有200——300。总之,我认为,识字学语对聋儿语言康复起着一定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1〕 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

〔2〕 李梵编著《汉字的故事》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5

现阶段,我国的幼儿园只有一部分对幼儿进行了有效的安全教育,而现在发生在幼儿园的安全事故,多数都发生在那些没有进行安全教育的幼儿园中。这是因为幼儿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感知能力与学习能力是极佳的,但另一方面好奇心也很强,缺乏生活经验、独立能力、应变能力,而且还比较多动,不知道哪些是具有危险系数的事物,如果这时不进行安全教育,那么幼儿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就很高了。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对幼儿身体上的伤害,对其心灵上的影响更大,甚至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偏向性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闭症,这对于幼儿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不利的,所以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慎言慎行,对于幼儿安全工作要警惕。下面笔者归纳总结几个在学前教育中常见的问题。

二、现阶段的学前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内容不全学前教育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生理学,神经生理学,营养学,钢琴,舞蹈,绘画美工,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遗传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在教学安排上应当是安全教育、智力开发和心理辅导。但是现在许多幼儿园急切的满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将教学力度着重的放在智力教学上而忽视了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在学前教育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据调查,现在很多幼儿园一个学期只会进行三次左右的安全教育,而且开展的很片面,只涉及到常见的问题,教师没有用心教,幼儿也没有认真听,有“走过场”的嫌疑。更是有幼儿园直接将安全教育从教学日程中删除,只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这些口头话的教学使幼儿真正面对这些情况时,根本就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更别说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的幼儿了。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们首先要明确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开展学前安全教育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对于幼儿要三令五申,多次开展安全教育,只有经过反复提醒,幼儿才能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

(二)缺乏心理辅导笔者之所以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将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安全教育保障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心理辅导也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当幼儿拥有了一个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后,才能对事物有初级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取决与心理辅导。现阶段许多幼儿园并没有开展心理辅导的课程,认为幼儿不需要心理辅导。导致幼儿在憋闷、失落或者想不明白问题时没有人及时进行疏导,造成了幼儿心理上的缺失,为他日后的发展制造了不良契机。设想一下,如果在一次活动中,本来有能力第一的小孩,因为其他的客观原因最终导致没有获奖,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这时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那么幼儿很可能因为这件事对以后的比赛都失去信心,甚至会发生碰到比赛就退缩的状况。对于那么小的孩子,以后的路还那么长,在幼儿时期就造成了退缩、胆怯的心理,这是家庭、社会都不愿看到的现象。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及时的安慰他,告诉他:“日后还有机会,你依然可以获奖”。想要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长期的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摸清他们的心理状态,也方便其他教学的开展。

幼儿辅导总结范文6

【关键词】绘画欣赏;提问;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7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绘画欣赏可以让幼儿与大师直接对话,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的知觉方式。相关资料表明,幼儿对线条、色彩、构图等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但在自发的状态下,幼儿的这种审美体验并不能自然地体现。如何使幼儿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呢?师生互动最经常的方式――提问,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促使幼儿与欣赏对象进行互动与碰撞,在冲突与失衡中重新认识作品。

一、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提问时,普遍存在“重预设、轻生成;重数量轻质量;重提问、轻回答”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提问时依赖事先预设好的问题,怎么提问,都完全按照教案,幼儿的回答仅仅作为陪衬;提问的数量过多且思路不清晰,导致幼儿的回答散乱宽泛,同时忽视教师对问题的反馈和提升;提问的形式单一,多是教师问、幼儿回答,缺少自问自答、同伴讨论的形式。

二、有效提问的策略

1.问题的设计。

(1)主辅兼顾,深化欣赏。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把主要的问题写进教案中,详细、精准地表述问题,避免无目的地重复和随意发问。同时,围绕主要问题,教师可预设几个辅问题来进行补充,它是对主要问题的深化与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在欣赏约翰・埃弗雷特・密莱的《盲女》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沉静的自然之美。首先第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带给你什么感觉?”在这个主要的问题之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辅问题来使幼儿对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了解,如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看看她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呢?等等。通过将主要问题与辅助问题相结合,帮助幼儿梳理欣赏作品的方法,给予必要地引导,帮助幼儿进行精读式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立足已有,达到共鸣。绘画作品都比较抽象,就算是具象性的作品往往也由于幼儿与作者之间不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问题的设计就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欣赏经验,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与作品的共鸣。如《盲女》这幅作品,幼儿缺乏对“盲人”的真实感知,只通过图像资料有一些表面的、粗浅的认识,如果让幼儿单单从画面上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沉静之美,提问的有效性就打了折扣。因此,可以让幼儿用眼罩罩上眼睛,体验黑暗中的感受,只用耳朵去聆听那一份宁静。有了这些经验,幼儿便可进入浓浓的艺术氛围之中,教师的提问就能得到幼儿热烈的回应。

另外还要考虑到幼儿现有的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设计出适宜的问题,促进幼儿欣赏水平的逐步提高。

2.有效提问的策略。

(1)整体―部分―整体,思路要“透”。一幅绘画作品欣赏从哪里入手?尽管幼儿有着对作品与生俱来的感受潜在的可能性,但这对于幼儿来说有些茫然,教师要通过有效提问梳理幼儿欣赏的方法,加深幼儿的欣赏体验,累积幼儿的欣赏经验:①对于具象性的作品,先是引导幼儿整体感知作品印象,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感受;然后再观察作品的内容,即关注作品描绘了什么;接着就是形式要素的识别,即色彩、线条、构图等形式要素上的感受;最后再次表达对作品的总体印象,尝试给作品起名字,综合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②对于抽象性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整体印象,跳过对作品内容的识别,直接进入形式要素的欣赏,如用了什么线条、色彩、和形状,并表达对线、形、色等要素的感觉;最后再回到总体感觉,同样也可以通过给作品起名字,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询问幼儿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帮助幼儿。

(2)单向―多向,方式要“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向的提问模式,忽视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相问答与争论,在审美活动中,不同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幼儿作为个体,他们之间在审美思维与审美体验上存在区别,他们在对同一作品的审美认知上有着矛盾和冲突,教师应利用这一点,使幼儿的思维进行碰撞,分享审美经验,产生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如在欣赏毕加索作品《大公鸡》时,有孩子认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画得一点也不像,有的幼儿说大公鸡颜色很特别,五颜六色的,很有趣。他们就这个问题争论了起来,教师马上反问道:有的小朋友说大公鸡很不像,有的说大公鸡很特别。那它到底有什么地方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公鸡不一样? 幼儿兴致更高了,他们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它的脖子歪歪的,很不一样。”“它的头昂得高高的,似乎很了不起。”“它的羽毛五颜六色,漂亮极了。”等等。

面对同一幅作品,幼儿可能存在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应改变传统的单向问答法,提问刺激幼儿的竞争意识,形成多向的审美对话,帮助幼儿获得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审美认知。

(3)回应―提升,反馈要“活”。在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应给予适时评价与提升,使幼儿的审美体验获得提升,累积幼儿的欣赏技能。

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时,对于幼儿的回答在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还要进行总结和提升。如幼儿回答:“这匹马奔跑的速度很快。”教师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一直这样奔跑,这匹马有什么感觉?(很累,心扑通扑通地跳……)”结果发现,幼儿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欣赏体验是:“风很大,马儿在迎风奔跑,它要用很大的劲,心扑通扑通地跳”“它的腿真结实,很有劲”“它很快乐,似乎在说兄弟们,快跟上。”

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馈直接影响到幼儿审美体验的深刻度和细腻度,能有效调动幼儿的情绪,唤起幼儿思维的火花,提高对作品的理解感知能力,幼儿的欣赏体验也会更加深刻和精细。

(4)匆忙―充足,时间要“足”。教师提问后应给幼儿充足的考虑时间,幼儿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这样回答不出的现象也会减少。

在绘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孩子已有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有效提问,适时地给予反馈和提升,深化幼儿的审美知觉和情感体验,形成作品与幼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与对话,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对作品的敏锐感知力,不断构建幼儿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