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范文1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我们大家每天共同学习的东西都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老师一听这话,会觉得此话更适合写作指导。而物理老师也会觉得物理知识的认识更贴近生活。化学老师也会不谋而合地想到化学反应方程式正是生活的局部写照……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生活,都不应是缺乏物质基础的。用生活诠释知识,就是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应用意识。

1注重引课与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主要是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心理准备,选准切入点。为此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在导入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2课堂教学形式要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3教学情境设置要贴近生活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友好交往礼为先》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还有,在讲原始社会生产力时,为学生设置这样的一些问题:“想想你平时吃什么?那么原始人吃什么?”“你穿什么?住什么?原始人穿什么?住什么?”“你常喝什么?原始人喝什么?”“你生病怎么办?原始人生病怎么办?”等等。学生热烈讨论起来,最终的结论得出:“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直接引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生活的原生态,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实践证明,学生对临近或现实的经历最感兴趣,思维也最活跃。

4社会实践活动要符合生活实际

生活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物理知识 生活化 生活现象

新课程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理念。中科院院士冯纯伯说:生活中处处有需要思考的问题,处处有科学的影子。所以,搜集整理学生熟知的生活、生产事例,并且把这些生活知识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将物理知识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其物理学习的内驱力,扩大其知识面,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物理知识生活化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理解生活现象的原理之后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二是用生活现象来类比相关的物理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线索,从而有利于学生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一、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物理知识。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这些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由于具有现实生活的经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就容易掌握物理知识。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1:笔者在教授新课程试验教科书选修3―5《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动量定理案例2:笔者在教授新课程试验教科书选修3―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时候,为了讲清楚外电路负载变化对电压影响(电阻变小,电压变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用电知识来讲解。农村的学生都知道,以前年三十晚上电灯很暗,有时电视机可能都无法正常工作。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家里开的灯比平时要多,也就是并联的电阻多,这样接入电路的总电阻减小,电流增大,电路上消耗的电压就会增加,输送给用户的电压就会减小,所以年三十晚上灯比较暗。

案例3:笔者在教授新课程试验教科书选修3―1《焦耳定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在非纯电阻电路当中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量,不能够适用欧姆定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电器设备来理解。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微机室一般都有空调,电脑内部也安有风扇。这主要是为了带走电脑工作时候产生的热量,以免电脑性能下降。

二、用生活现象来类比物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建构物理知识。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够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找到对应的生活现象。但是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活背景这一重要资源,利用生活现象类比物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案例4: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加速度知识的时候,很难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在大小上的关系。尤其是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的情况。我以学生都很熟悉的长身高的生活事实来类比。当我们十六七岁以后,每年身高增加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就好比加速度越来越小,但是人的总身高还是在增加,就好像速度越来越大一样。

案例5:伏安法测电阻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选择测量电路。可供选择的有内接法和外接法。但是什么时候选择内接法,什么时候选择外接法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如果被测量电阻阻值比较大,我们就应该选择内接法,如果被测量的电阻阻值比较小,就应该采用外接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的学生即使课堂上理解了,经过一段时间又遗忘了。我在实际教学当中就是用生活作为背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同时加深理解。具体做法是:概括选择测量电路选择的规律(如果被测量电阻阻值比较大,我们就应该选择内接法;如果被测量的电阻阻值比较小,就采用外接法)为“大内小外”,然后结合“大人干事内行,小孩干事外行”来记忆。

案例6:我们在教授新课程试验教科书必修1《探究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时,为了较好地导入新课,先复习速度公个人同时与第三个人有关系,那么这两个人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家庭当中一个人喊一个人为爸爸而另一个人喊这个人为儿子,那么这两个人就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然回答就是爷孙的关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速度与位移有什么关系?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并且使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物理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以试验为基础,区别与数学等基础学科,不能够简单地强调逻辑推理,而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背景,尤其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让物理知识和方法“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生活知识范文3

一、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花果山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汇源果汁”,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汇源果汁”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汇源果汁”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在作业与设计中,联系生活实际,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而数学概念的教学也是最抽象的,学生最不易理解的。因为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概念两个阶段。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学习“年、月、日”以后,让学生练习:算一算自己的生日是星期几,如果今年的生日已经过了,算一算明年的生日又该是星期几,再算一算父母今(明)年的生日是星期几。又如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出示: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如果我班同学每人各自买一瓶矿泉水,单价是2元。如果整箱买:小箱12瓶可打九折,大箱20瓶可打八折。怎样买最合算?请你设计一个够买方案。在方案研究中,学生成了活生生的社会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离得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在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知识范文4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化题材

“生活化”的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是一个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因此,要构建这样一种“生活化”的高效的课堂,思想品德课生活化题材的优化选择是关键。笔者试着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活化的题材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经验是学习的关键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教学会形成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经验,可能是有利于其发展的,也可能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考虑到生活经验因素的存在;注重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想方设法利用这些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笔者在设计《心中要有杆“秤”》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出公平与不公平的表现,知道公平是相对的。这种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集体生活,有利于班集体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生活中建构自己美好的集体生活。

(二)生活化的题材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可以联系315晚会曝光的案例,培养学生维权的意识、掌握维权的方法。在讲述《保护环境》一课时,在展示了各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的图片之后,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食堂、周边的居住区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的严重性。学生从食堂大量的剩饭菜看到了浪费的可怕;从工厂排污看到了污染的危害。这些现实生活中得来的素材给予学生深刻的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有震憾力。

(三)生活化的题材贯穿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熟悉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思考,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权中的变通执行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取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等。

第三,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业不仅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还应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以及体验和发展的功能。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生活化的题材融洽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选择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的生活化的题材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题材的优化选择是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动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启全,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生活知识范文5

1.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1.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

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 例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2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2.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2.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2.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生活知识范文6

1 烟囱里的物理知识

工厂里的烟囱,或者是居民区用来取暖的烟囱常常构造得相当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可不可以将烟囱造得矮一些,这样不是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可以降低修建烟囱的难度吗?

(1)建烟囱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使得氧气进入炉内帮助燃烧。炉子点上火,炉内的温度升高,随着温度的上升,炉内空气的密度减小,使烟囱里面的高温气体的密度相对于周围环境中的空气的密度要小,烟囱内外因此产生压力差,形成抽力,致使高温气体一直上升到烟囱的顶部冒出来。该压力差的大小等于烟囱的高度乘上四周的空气和烟囱里面高温气体的密度差。因此,烟囱修建得愈高,形成的压力差就会愈大,所产生的抽力相对也就越大,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快地把炉子内燃烧以后产生的气体产物排出来,使越来越多的新鲜空气能更快地渗入炉子里面。相反,假如烟囱造得特别矮,压力差相对就会很小,所产生的抽力也会很小,燃烧以后产生的废气就不可能更快地被排出去,新鲜的空气也就不可能更快进入到炉子里面,燃烧就会不够充分,而且很有可能使得炉火熄灭。另一方面,炉子里面的空气受热以后只有在相当高的温度下,空气的密度才会降低并且向上升起,从对人的生活环境考虑,将烟囱造得比较高,就可以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入到地球大气圈对流层的较高处,将那些废气与热量的污染带到其它的地方,从而减少对当地的污染,提高当地的空气质量。此外,吃火锅的时候,有时候火烧得不旺,服务员就会拿过来一段小烟囱放在锅盖中间的火口上面,该烟囱产生的抽力就会将更多的新鲜空气吸入,这样火就可以烧得更旺,这和修建烟囱是一样的道理。

(2)另一方面,因为高层的空气流动很快,根据伯努利原理,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这样会对烟囱内的气体有一种类似“吸”的作用力,所以烟囱里的气体就能很“自觉的”地出去了,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外面的风很大时烟囱的吸烟效果会更好。

(3)我们还会注意到烟囱下而较粗,这样可增大受力面积,对地基的压强减小,可以减小对地基的破环。另一方面烟囱下面较粗,增大了其支撑面积,又增大了高大烟囱的稳定性。

2 油条里的物理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事例,油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食品,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1)炸油条时,为什么油条内部有大量的气泡?

当面被放入油锅后,因为食用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此时,油虽然没沸腾,但它的温度已超过水的沸点,所以面的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到水的沸点,这时其中的水分开始大量汽化,我们能看到油锅内有大量的气泡生成。随着热量向面的内部传递,面里的水分也由外到内逐步大量汽化,因面有―定的密封性和延展性,里面汽化的水蒸气有些不能及时排出,这些水蒸气就会在里面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气泡,随着水蒸气增多,气泡逐步变大,直到内部水蒸气的压强增大到把气泡胀破,里面的水蒸气方能排出。这就是油炸食品内部有气泡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本身密封性不好的食品(例如:馒头片、肉丸等),被放入油锅后,由于内部汽化的水蒸气很容易排出来,所以,这一类油炸食品内部不会出现气泡。

(2)油条内部为什么没有油?

大家知道面里水蒸气的压强大于锅内油的压强,这样在烹饪过程中会一直有水蒸气从面里排出,油不能进入面的内部,所以炸熟的油条内部没有油。

(3)为什么油条的内部和外面的颜色不同?

因存在温度差才能进行热传递,在烹饪过程中面的表面温度要比内部高,当面的内部达到水的沸点时,面的表面水分已完全汽化,此时因没有水分,面的表面温度会高于100℃,接近油的温度,所以面的表面被炸成焦黄色。而面的内部在烹饪过程中一直有水发生汽化,水的沸点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所以面内部的温度接近100℃,所以里面的面不会被炸成焦黄色。

3 汽车中的物理

接下来再找找汽车里用到的关于光学的知识: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后视镜,为什么用一个凸面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为什么用一个凹面镜?

它是利用凹面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为什么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是由灯泡、凹面反光镜和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线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除大型客车外,为什么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玻璃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玻璃竖直安装,车内物体的像是与车窗是等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行人的相混淆。

(5)轿车上为什么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