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范例6篇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范文1

2.GPS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刘喜珍,郝义德

3.小麦族中普通小麦与其近缘种属间染色体自然易位产生的原因樊路,李军辉

4.遗传学研究中的群体模式滕海涛,赵久然,宋建成,姜丽君

5.种子封样保存不同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王建平,孙家柱,张静梅,苏瑞萍

6.胡萝卜的遗传改良和育种农业新技术 梁毅,王桂楼

7.改变授粉方式制杂交1代西瓜种子姜立纲

8.甜瓜几种主要生理病害的发生原因张博

9.北京地区木本植物植原体病害发生及防治对策田国忠

10.板栗空棚的发生及防治韩学俭

11.北京郊区粮田土壤养分与施肥刘宝存,孙明德,吴静

12.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禽脑脊髓炎病毒韦莉,刘爵,张杰,张方亮,姚炜光,周蛟

13.熊蜂的采集与饲养郭志弘,王凤鹤,郭建鑫,王曼春,张艺圃,王惠宁,李建国,桂环星

14.罗甘口服液对香烟烟雾凝聚物(CSC)抑制V79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的保护作用庞志申,胡国刚,李京寅,刘绣,王迎红

1.高产优质早熟粳稻京光651的选育刘艳平,洪立芳,陈刚,毛振武,陈宝红,芦金华

2.数据不平衡小麦区域试验的品种稳定性分析张福胜,郭仁峻

3.不同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赵广才,刘利华,杨玉双,李振华,张文彪

4.北京郊区菜豆开花结荚习性研究初探金文林,李华,陈捷

5.西瓜生产应用保水剂抗旱节水试验唐广,李慧,刘阔

6.采用孢子萌发法检测蔬菜灰霉病菌的抗药性魏蕾

7.酵素菌肥料生产、使用中的几个问题李济宸,苑风瑞,王健,李云峰

8.乡(镇)级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推荐施肥分区姚军

9.早酥梨高接换头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王海军

10.美国红栌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姚砚武,周连第,李淑英,常力

11.果树施用氨基酸复合液肥试验初报张丽萍,张贵云

12.花色苷研究概况庞志申

13.熊蜂采集与饲养王凤鹤,耿小丽,郭志弘,范孟英,郑淑艳

1.对发展北京"绿色渔业”的探讨张迎

2.北京郊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发展节水农业宋秀杰

3.农业新技术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石岗

4.葫芦科作物抗主要病毒病研究进展康东木,许勇,康国斌,石正强,沈火林

5.平腹小蜂田间应用效果何金祥,张帆,张君明,罗晨

6.常绿阔叶林木在北方地区抗旱适应类型分析姚砚武,李淑英,周连第,常力

7.壁蜂回收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进方法王凤鹤,郭志弘,徐希莲,陈长贵

8.原位土壤溶液采样技术的应用孙明德,刘宝存,吴静,倪小会

9.生物防腐剂1号防治草莓腐烂病李济宸,李松

10.冬小麦新品种京旺10号的选育及栽培崔振会

11.蜜蜂授粉技术的开发利用张一帆,王凤鹤,谢敏

12.推行种子认证制度促进种子产业发展

13.农业部今后十年重点推广良种肉禽、蛋禽规范化饲养技术

14.京彩系列彩色椒F1新品种育种成果丰硕

15.超级杂交油菜育种成功

16.抗旱造林新产品--春之霖固体水

17.小麦育种新突破--由8~10年缩短到2年

1.发展寿光出口蔬菜的对策朱法祥,薛彦斌

2.枣疯病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潘青华

3.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石岗

4.禽类就巢发生和调控研究进展易正戟

5.北京大兴区薄沙地甘薯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毛志善,高东,李素荣

6.秧田藕高产栽培技术冯宜勇

7.良山固体猪粪的肥效及对露地蔬菜的增产效果董克虞,田宁宁,许敬,王征

8.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赵永志,贺建德,杨立国,张志刚

9.不同基肥对黄芪、甘草产量、品质影响赵永志,张海萍,尹光红

10.有机肥料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顾春红

11.一拌灵拌种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效果赵桂东,李茹,周玉梅,曹凯

12.天麻有性繁殖成功率低的原因农业新技术 张华

13.苹果改接树早果丰产管理技术董竹江

14.金星山楂花色素的组成庞志申

15.运用软件工程学原理开发农业软件刘月仙,沈佐锐,李志红,蔡新颜

16.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地区与群体

17.“十五”期间我国争取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1.农业清洁生产文化

2.黑实葡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张广辉,马立功,李竞芸,姚焕友

3.设施蔬菜有机生产中益久生物制剂的应用技术规程李远新

4.国外土壤灌溉新法马吕红hHTTp://

5.风沙半干旱地区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侯守贵,马宝贵

6.黄淮地区双季玉米栽培新模式周彤

7.果薯间作高效种植技术要点高东,毛志善,李恩友

8.美国提子高产栽培技术周波

9.孜然套种饲用甜菜种植模式王进,肖占文,陈叶

10.花生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梁劲松

11.绿色豆芽菜大棚生产技术丰硕

12.蔬菜不同育苗方式优缺点比较周治平

13.山野菜的加工技术徐怀德,姜莉

14.十字花科蔬菜运输贮存期间异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郑淑芳

15.水獭养殖加工技术韩学俭

16.2007年我国专用小麦将达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40%

17.香紫苏的栽培杨胜利,杨蒲凰

18.北五味子的栽培管理苏荣吉

19.人工栽培龙胆农业新技术 草丁乡

20.香菇高产栽培技术丁耀忠

21.花卉叶片发黄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宋永刚

22.啤酒小麦"啤麦1号"蔡秀芳,滕文军,黄可泉

23.适合华北地区发展的梨新品种刘军,魏钦平,王小伟

24.极早熟面条小麦新品种"京冬11号"薛民生,孙家柱,尹俊玉

25.高产、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京稻24洪立芳,毛振武,刘艳平,陈宝红,芦金华

26.新兴保健果品--蓝浆果闾连飞,於虹

27.大棚栽培黄瓜技术获重大突破司马林

28.水产家族新秀--宝石鲈沈庭栋

29.雏鸡肾炎的发病原因分析刘国琴

30.城市污泥处置的最佳途径--污泥农用董克虞

31.药用观赏兼用的冬凌草卢明先

32.速生杨新品种祖圣君

33.农村经纪人

1.从国际有机农业的发展谈未来北京的有机食品产业陈芳

2.桃树根癌病防治技术杨金兰,罗维德,杨永起

3.百合优质切花栽培技术董伟,杨晓琴,张翠兰,刘旭雯,张海燕

4.火龙果温室栽培技术石凤乔

5.台湾青枣的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赖汉龙,陈盛文,余秀蓉

6.脱病毒草莓基本知识讲座(一)高山林

7.金银花计划密植早期丰产建园技术张国杰

8.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王法宏,王旭清,冯波

9.池塘主养鳜鱼技术李木华

10.羔羊早期育肥技术路永强

11.鹧鸪不同生长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马玉胜

12.特种野猪的配种、接产与提纯复壮林斌华

13.高效实用肉羊饲养技术张玉

14.华宝1号(华甜1号)超甜玉米叶绍文,许奕进,朱霞

15.甘薯优良品种89-1

16.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彭楼科技园

17.优质蓖麻新品种--A007杨谨,张锡顺

18.日照市兴华甘薯研究所

19.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葡萄协会

20.河南省嵩县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研究会

21.五彩玉米稻

22.农业新技术 下伍旗博通农科站

23.李树新品种--红良锦、秋姬王林峰

24.山东平度市良种果树苗圃

25.中国名优特新畜禽品种简录(上)

26.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肉牛品种

27.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优良肉鸭品种

28.农业部"十五"重点推广的蛋鸡良种

29.珍稀淡水养殖新品种--宝石鲈肖培弘

30.麻城黑山羊的特性及生活习性陶佳喜

31.优质特色羊新品种--金蒙黄羊

农业技术范文2

英文名称: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9050

国内刊号:11-4844/S

邮发代号:82-9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农业技术范文3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农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 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 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 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3.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 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 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 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3.2.2 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是关键

由于长期的积累投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的。生产率很低,但只要技术状态不变,传统农业专项平衡态性质和恢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3.2.3 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是根本

现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是最根本的。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必须满足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为商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农业技术范文5

一、从温氏集团发展历程分析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其意义

温氏集团从集资创办到实行股份制经营,从企业创办之初提出了“科技兴场”的经营理念到与农业大学实行长久的技术创新联合,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龙头企业依据了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来从事农产品加工,整个经营过程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了服务,成为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市场主体。温氏集团在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和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中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研究、开发或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研究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从温氏集团迅速发展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技术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效率更高,效能更好的新的生产体系,从而获得更大利润的过程,它包括创新或引进新的技术或工艺,采用新的管理方法与组织形式。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和技术机会,正确作出产品和工艺的创新决策,并顺利实施,最终成功占领市场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加强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个性化的市场竞争优势;有利于农业参与国际、国内的分工合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走劳动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相结合的路子,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依靠有市场和高质量的产品求发展,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机制。培育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这是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

二、温氏集团发展过程中反映我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状况

在温氏集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的来说发展态势是好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扩张很快,但效益偏低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从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4年时间,勒竹畜牧联营公司的产量和产值都增长了600%左右,年平均增长率60%以上。温氏集团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从整个肉鸡生产过程来看,肉鸡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这些关键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由于肉鸡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公司签订合同的普通农户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而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作出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上开始着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起步虽然较迟,但扩张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和利税呈递增态势,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如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欧诗漫集团公司),从而有效地拓展农产品的加工领域,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但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中小型企业销售利税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以及经济效益水平明显低于独立核算的中小型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势头强劲,但能力不强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温氏集团尽管处于成长阶段,但企业经营者着眼于长远,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和发展的原动力,并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90年代初,勒竹鸡场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无独有偶,湖州荣凯生化有限公司1999年与农业部茶叶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建立技术合作关系,从茶叶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80%销往美国、瑞士、日本。67名企业职工中拥有技术人员12人,占18%。总资产1030万元的小企业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创利税166万元,人均创利税2.48万元。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加大对油脂加工的科技攻关,生产工艺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减少了煤耗,仅此一项降低了生产成本20%。长兴艾格生物有限公司开发出从鸡蛋中提取球蛋白,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但从总体上看,温氏集团与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同样在技术创新上受到了外部环境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尚处于相对弱势阶段。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家匮乏,捕捉技术信息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企业的职工队伍没有经过严格的大工业熏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职工队伍素质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还不到7%,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只有163名,平均每个企业还不到2人。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不足,从总体上削弱了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欲求强烈,但资本不足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展。温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作为集团创始人的温北英先生1986年就提出了科技兴场,一方面自己努力钻研,总结出养鸡36条,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科技合作对象。但温氏集团当时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技术创新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概念,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而且往往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由于受客观经济实力的限制,温氏集团引进、吸收、消化、开发新技术的困难较大,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按商业银行模式运作,企业贷款难度增加,资金筹集的困难,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和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本身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固有的弱质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不可能完全市场化,必须依靠政府予以扶持或补贴。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上分析,尽管与前几年相比,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普遍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但政府引导和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相对较少,据有关资料分析及测算,农业发达国家投入农业研究、开发的经费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尽管绝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欲求,但苦于经费上的尴尬,只能将创新项目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进度。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分析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为传统农业技术进步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温氏集团在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得不全面依靠自主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上获益期长,从这上面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机制不适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研究开发主体布局不合理。现有的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所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研究内容时有交叉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时有脱节,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之需要;与上游研发机构和下游推广机构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在农业中的显示度不高;研究机构与业务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职责不清,协作机制不健全,所站、所处、处站之间“争饭”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是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新技术普及推广及农民技术培训等职能。表现为,一是乡镇农技部门人员少,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兼职化现象严重;二是县(区)以下推广部门缺乏基本的实验基地,推广手段落后;三是缺乏知识更新,知识老化,对现代效益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推广部门与企业、协作组织的研发推广缺乏必要的联系。

三是民间技术力量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作组织重生产流通,对农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视度不够,责任心不强,内部技术力量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持续的技术支撑。

四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的动力不足。研究推广体制不顺,大多为行政的附属,行政化倾向严重,外部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内部分配、人员考核、人事等机制不活,竞争的氛围不足。

五是技术需求不旺。由于生产规模小,尽管农业企业具备科技创新的强烈欲求,但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处于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缺乏技术投人热情,同时由于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生产者的技术需求不旺。

六是投入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目前农业技术创新以单纯的政府投入为主,尚未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其投入少,难以满足农村企业尤其是农村龙头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七是宏观上市政府至今尚未制订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技术创新的目标,激励机制等缺乏政策引导,导致研究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定程度上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

由于以上创新体系上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奇缺,创新成果贮备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得农业生产单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一般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这也是导致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顺畅的主要因素。

四、温氏集团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实现途径

技术创新是实现温氏集团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实践看,农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针对温氏集团的成功运营模式分析,温氏集团主要采用模仿创新、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

一是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和破译其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温氏集团在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创新链的中后期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性能、质量、价格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是温氏集团技术创新方式的有效选择,但温氏集团模仿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嫁接与融合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期,勒竹鸡场引进当时国内黄鸡最优良的品种882,通过引种接触到系统的先进养鸡技术,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1991年,勒竹鸡场又引进世界优秀品种AA鸡,吸收到世界种鸡饲养的新技术。这时,勒竹鸡场也开始建立饲料分析室、疫病诊断实验室等,科学配合饲料日粮,及时准确监测与诊断疾病。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勒竹鸡场的领导者认识到技术在企业创造利润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渴望应用新技术,使产品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生产,这就为我们在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是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温氏集团于1992年底,以10%的技术股力邀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加盟勒竹鸡场,对企业作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华南农业大学加盟温氏为标志,温氏集团进入了技术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以技术入股加盟广东温氏集团后,派出了多位技术人员进驻集团,对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改进,并且在技术研究方向上对集团进行引导与把握,对温氏集团日后能跻身行业的前排起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温氏集团开始向社会广纳人才,相继有大批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加盟集团,集团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基本可控,技术努力方向基本明确,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合作创新很好地实现了优势互补,极大弥补了科技创新中的不足,能够使得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整个蜕变过程。

三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具有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持久性等特点。自主创新的优点,在于技术开发方面有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这种技术壁垒可通过专利保护的形式而加以巩固,并从法律上确定自主创新的垄断地位,形成企业自主的知识产权。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含量和整体竞争能力的保证。温氏集团的技术随着科研的大规模开展而进入良性的循环,集团建立了肉鸡试验场、肉猪试验场、种鸡试验场等先进实验设施也广泛使用。集团每年从销售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用于研究开发,促使技术快速进步。集团每项关键技术都由硕士或博士把握,不但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产,还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他们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使用。因此,广东温氏集团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如4亿只肉鸡成活率达96.5%,100多万头猪料肉比达2.4:1等,这些指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熟的技术保证了集团生产的连续稳定,总体生产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企业很具竞争力。

五、从温氏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从温氏集团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龙头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机制、技术联合力度和产品技术含量也是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由此,从温氏集团的技术创新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营造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乃至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树立抓技术创新就是抓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大组织措施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立项论证和科技攻关,力争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龙头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必要的支持,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尽快形成符合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要从信贷、技术、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这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的力度,在企业技改投入上,可套用市政府扶持重点优势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有关政策,从技改贴息、科技创新补助、减免有关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以有效的制度和体制促进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营造高效有序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进程。根据《公司法》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在调整股权结构,建立出资人制度,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完善科学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完善,加快公司制改造的步伐。对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努力使其成为具有规范化的公司财产组织形式,要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产权关联度强、产品协作关系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换股、参股,将两家或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品,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人力支撑。技术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等级培训考核,举办大量“专升本”、大专证书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及选送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促进管理人员提高学历,提高素质。重视对企业技术骨干和员工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职高班、专科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造就一代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产业工人,激发企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大力引进人才,建立集聚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简化引进手续,加快职称、社保、分配等制度的改革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良好氛围及政策环境;强化市场机制,主动出击招揽人才,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搞活农技推广机制,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发展效益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的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要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他们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举办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促进农业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的直接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提供运营平台。当前,企业技术创新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一项成功的技术必然会导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的变化,同时又牵动着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推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就不可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求得发展壮大,必须构筑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但从目前情况看,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完全依靠自身实力还难以做到。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借助外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农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找准定位。项目不在大小,关键在找准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最佳对接点,企业应该实事求是地把握适合自己的合作项目,做到合作一个,成功一个,生产一个,实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互利双赢;二要提高合作水平。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须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水平,鼓励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科技成果折股的形式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和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合作的原动力,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真正结成产学研各个环节的利益共同体;三要营造合作环境。政府要主动热情服务,积极组织协调,为双方排忧解难,创造一个宽松的合作环境,同时要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大对产学研项目带头人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政策的鼓励,逐步形成技术创新是硬本领,加快发展是硬道理的良好氛围。

农业技术范文6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作为省政府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中的一项,我局承担年培训2万人的工作任务。今年以来,已组织讲师团专家进村开展培训400多场,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明白纸30多种9万多份、科技书籍1200册,已建农民培训科技书屋5个,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5个。

一、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建立组织,强化领导。局成立了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成立了培训讲师团,由局属各单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40人、镇农业服务中心20人组成。讲师团设立培训工作首席专家10名,按专业及人员情况分成10个组,每个组负责两个镇(区)的培训任务。各组的培训任务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分工镇的培训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负责。

2、开展调研,按需培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提出11类47项实用技术培训菜单,供各地安排培训时选用。统一编写技术明白纸用于培训现场发放。

3、会议交流,组织推进。先后召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启动会、农业科教工作研讨会、讲师团成员培训会议、工作推进会和讲师团组长工作例会等,及时交流通报工作进程,布置工作推进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组织有序,运行高效,按时序按省市工作要求积极开展。

4、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宣传,营造培训氛围,利用电台、电视台、培训简报、进村培训通知、条幅标语、农业教育网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培训工程的意义和政策措施,营造培训工作氛围。

5、制定措施,完善考核。制定推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对镇考核细则;二是建立讲师团成员考核、聘任制度;三是培植受训农民典型,在专家指导、技物帮扶及跟踪服务上优先安排。

6、规范培训,有序开展。一是明确任务,多方结合搞培训。为全面开展好培训工作,多次组织实施培训“突击月”(5、7月等),采取集中到村培训为主,分散指导为辅的方法,统筹安排讲师团人员,统筹安排时间,通过和有关镇、村及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培训。培训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科技入户相结合,与推进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自身的全年目标工作相结合。二是认真备课,规范程序搞培训。讲师团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农民实用技术的需求,认真准备了讲稿,各讲师团成员讲授体现了“五多”的要求(多思考、多收集、多结合、多延伸、多引导),达到“八个一”(一份较完备的讲稿、一张明白纸、一份签字表、一张名片、一套照片、一条横幅、一个总结、一本汇编)。三是规范运作,统一制作了会标。每个村的培训都严格按照省市的要求,统一制作会标,统一印发培训资料,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搞好培训工作。

二、成效突出,新型实用技术全部进村到户

实用技术培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围绕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工作,组织发动全系统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村头,通过到村举办培训班、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技术讲座光盘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县培训首席专家组成员多次深入调研,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各地出现的重大生产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保证了技术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做到了常态化经常培训、关键环节主动指导、技术咨询随时服务,全面提高实用技术的推广入户率和到位率。一是重点推广应用了一批生产新品种,徐稻3号、4号,淮麦20,早春红玉、小兰,中杂九号,日本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二是推广了一批农业种植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安全用药技术、棚室蔬菜病害防治关键技术、优质西瓜良种及栽培关键技术、沼气利用与生态家园建设增收关键技术等。三是全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高效农业规模化是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我局针对高效农业种植的不同类型,围绕产业特色,分作物、分区域制定技术指导方案、加大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应用,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全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生产。

三、排找差距,创新方式硬化措施再推进

我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虽然有很好的基础,但离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主动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二是培训后学员的典型带动作用不突出;三是受训人员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四是培训工作不平衡性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1、把握培训重点。以农业生产技术及技术更新、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农业知识、农业法律法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发展及运行管理等为培训重点。

2、丰富培训方法。组织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农民经济人等到县集中培训和讲师团成员进镇到村现场培训相结合;建好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引领达到技术应用的辐射带动;定期组织农户代表外出观摩学习、激发学用科技热情。

3、强势组织推进。充分调研熟悉农村情况、了解农民需求,开展好针对性的宣传发动,营造培训氛围。加强与基层镇村的联系和协调,通过很好的组织、有序的发动来提高培训面,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培训现场,选择适应自已需要的培训内容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