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暴力事件范例6篇

幼儿园暴力事件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冷暴力 危害 预防 控制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冷暴力

冷暴力: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它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1】

学前教育冷暴力是基础教育冷暴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出现的,学前教育教师有意或者无意、经常性或者习惯性发出的影响幼儿人格正常发展,伤害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又称“精神虐待”、“心理虐待”、“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2】 对幼儿的身心危害极大,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学前教育冷暴力发生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起始阶段,直接参与者是幼儿教师,对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与小学和初高中阶段的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

(一) 语言冷暴力

老师在语言上对孩子造成伤害。对于经常打骂同伴的孩子,老师经常会用威胁的言语来批评教育他们,例如:“你再打小朋友的话,我就请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对于平时顽皮爱打闹的小朋友,老师会讲:“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别的班上去。”、“中午午觉如果你没有睡着的话,放学时就把你一个人留在幼儿园,不准回家,也不准你的爸爸妈妈来接你。”;当老师面对学习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时,会用冷嘲热讽的语言:“你笨得像猪一样,怎么什么都不会?”、“你再这样,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简直长了个木头脑袋。”。以上学前教育语言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 行为冷暴力

学前教育行为冷暴力的表现主要有下列情况:在新生入园时,许多幼儿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幼儿教师通常对其置之不理,不能及时安抚幼儿的情绪,反而因为冷落幼儿使幼儿感到更加缺乏安全感。在班上设置“休息区”,老师要求那些调皮爱打闹、不守规矩的孩子不能惨叫集体活动,防止他们破坏活动的进行。在一次美术活动中,老师会对有美术兴趣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于本身美术能力较差的孩子,就让他们“自由创作”,即使是孩子遇到困难,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也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况,让孩子自己去画,或者直接就帮孩子完成美术作品;或者将完成的糟糕的作品直接扔进垃圾桶。老师对喜欢的孩子、长的乖的孩子表现的很亲近,对长相一般、特殊家庭的孩子相对冷漠,有时表现出嫌弃。有些家长喜欢向老师提各种各样的意见,又或者向幼儿园领导反映该老师的日常工作情况,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家长事情很多,很麻烦,常常给家长和孩子摆出一副冷面孔,这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有的幼儿教师也会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当心情低落或者在生活中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集中表现为面部没有笑容、对孩子不耐烦,消极应对孩子的提问,甚至粗暴地斥责孩子等等。

小朋友之间也存在行为冷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的环境,经常一个人玩玩具,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在老师组织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能找到合适的伙伴,只有他经常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融入团队游戏活动当中,久而久之,大家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下意识地疏远他,不和他成为好朋友。

三、学前教育冷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前教育国家投入少是学前教育冷暴力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学前教育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与学前教育发展相配套的教育设施设备和管理体制都还处在逐步完成的发展过程当中,幼儿园办园的准入门槛、教师的招聘、继续教育和培训都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教授提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大概只占到了总的教育经费的1.3%,而国际水平一般水平是3.8%。虽然国家每年都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增开一批又一批公益性幼儿园,但民办幼儿园还是占了整个幼儿园的大多数,在园的幼儿数量占了总量的1/3左右。【3】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就全国而言,幼儿园办园办公经费普遍不足,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规模化,高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幼教的队伍中来,幼教队伍的迅速壮大,使得整个幼教行业的竞争加剧,而幼教行业的薪资水平和招聘标准又普遍偏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有一部分教师就把这种经济和待遇的压力转移到对孩子的缺乏耐心,漠视孩子的成长。

(二) 部分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素养不高

在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18岁左右就进入到幼教这个行业,甚至有一些非规范民办幼儿园在聘请幼儿园教师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可能招收一些在读中专生、职高生作为实习教师,这些老师可能就只有16、17岁了。【4】她们对自己的专业定位和未来发展都是不清楚的,甚至不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身上应该担负的责任。大多数幼儿教师毕业于中专院校或者职业技术高中,她们中有许多人认为只需要会唱歌、跳舞、弹琴,幼儿不出安全事故等就可以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这份工作了。还有一些幼儿园缺乏办学条件,在招聘幼师的时候,只看重个人外在表现(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等),忽视个人内在品德和自身素质。在我国,有接近一半的幼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甚至有的没有教师资格证就入职上岗了,致使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相对薄弱,教育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够及时转变幼教思想,对那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较少。因此,在面对幼儿时,缺少应有的“教育智慧”,这就为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四、 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危害

(一)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危害

幼儿既是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对象,也是学前教育冷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老师的一句话,可以创造一个天才,也可以毁掉一个天才。”在幼儿遇到问题不能解决,寻求教师帮助时,幼儿教师如果故意疏远、冷落孩子,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情感依赖,孩子在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后,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讨厌他,进而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如果幼儿教师用语言挖苦、攻击幼儿,由于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幼小的心灵非常容易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容易出现烦躁、厌学等情绪,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学前教育冷暴力还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人格的形成。学前教育阶段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更是孩子智力发展和习惯培养的启蒙阶段,此阶段对幼儿的顺利成长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打小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语言攻击,导致厌恶上学,习惯不好,以后要想纠正过来,就难上加难了。

(二)对幼儿家庭和睦的危害

学前教育冷暴力会对幼儿的家庭产生伤害。现在普遍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吸引着一个家族的目光。学前教育冷暴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就像习惯一样,养成习惯要一段时间,改变习惯的所需时间比养成习惯所需时间更长一些。学前教育冷暴力不会一下子对孩子产生质的影响,加之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等到家长发现的时候,冷暴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影响了一个家庭未来的发展。

(三)对幼儿园建设发展的危害

学前教育冷暴力会对幼儿园建设发展产生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的幼儿园都规定了对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的惩处办法,但是对于幼儿教师冷落孩子、语言攻击孩子的界定不清楚或没有界定,相应的处罚就更谈不上了。学前教育冷暴力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有时并不亚于对孩子肉体上的伤害,挑战了管理制度,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阻碍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学前教育冷暴力的预防和控制

(一)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

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冷暴力的直接参与者,加强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有效地预防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灵启迪和智力发育的导师,幼教职业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幼儿教师需要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以爱心对待孩子、以平常心对待得失、以细心对待每一项工作、以耐心对待每件事、以责任心站好自己的岗位。当幼儿教师的师德和专业素养整体提高后,可以大大减少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

(二)提高幼儿园办园准入门槛,加强幼儿园管理制度化

幼儿园在申办办学资格时,除了审核管理人员的办园资质外,相关机构应该实地考察办园的条件,这里主要包含了硬件设施(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可利用面积、教学设施、户外活动场地等)和教师队伍建设、后勤队伍的人员配备等,高规格的配套设施和教师团队可以提升幼儿园的档次,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另外,建立相应的制度,界定教师的行为规范,尤其是语言规范,加强管理和巡查,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处理,加强对学前教育冷暴力的控制。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及时有效预防学前教育冷暴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幼儿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探讨沟通,共商对策,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进一步互相促进。家园合作,便于老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对于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沟通、化解,避免部分学前教育冷暴力的发生。

六、 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冷暴力危害极大,不仅制约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还对幼儿家庭和幼儿园建设造成影响。所以,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整个社会都要对学前教育冷暴力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预防和控制学前教育冷暴力,我国必须加强幼儿园的规划,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搞好家园合作,才能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促进家庭的和睦、幼教事业的发展。

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研究(CJF01206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友强、刘玉碧,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概念的界定(J),教育科学博览,2013年1期,总232期,4-6页。

【2】 王平平、李孝佳,关于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研究的文献述评(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2期

【3】 冯晓霞,冯晓霞专访,人民网教育频道,2009年4月10日。

【4】 严冷,谈中国幼教低龄化问题,中国新闻网,2012年11月2日。

【作者简介】

平静,女,小学一级教师,现供职于四川省崇州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2

一、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安全主体责任

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岗位安全职责明确,层层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修订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有效果,修订完善了各种预案,带班值班工作运行有序,安全排查全面真实,复学复课秩序井然。

截止今日,我园仅出现两例幼儿发烧个例,都采取了紧急处置措施,一例为肠胃型感冒,一例为季节性感冒,均已正常复学。

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鉴于幼儿年龄较小的因素,我园采取了宣传教育为主的方式,向幼儿家长介绍心理方面的常识,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日常监管力度,通过微信群沟通,未发现幼儿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严防幼儿欺凌和暴力事件

成立了防治幼儿欺凌和暴力事件领导小组,研究了学校教育阶段存在的风险,向广大幼儿及其家长宣传防治幼儿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重要性。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3

    【关键词】 食物中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6月19日19时10分,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周口市某幼儿园电话报告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该事件系幼儿园食堂员工因食品加工操作环节由福氏志贺氏菌4c型污染造成痢疾暴发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类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现场流行病学及卫生学调查

    1.1.基本情况 周口市某幼儿园是一所面向社会的全日制综合型的幼儿教育机构,全园共有教职员工86人,开设19个教学班,在园儿童836人。园内设有食堂,为儿童提供午餐、加点、晚餐。食物中毒发生的当天及前二天,共有2337人次的儿童在园就餐。

    1.2 流行病学特征

    1.2.1 时间分布 6月19日14时40分发病的中一班某某某,男,4岁,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病例。之后各班陆续出现相似症状病例,20日19时发病的大三班某某某,女,6岁,为末例病例。截止7月3日共报告食物中毒病例230例,无续发病例。

    1.2.2 班级分布 19个班级均有病例。小一班13例,小二班13例,小三班16例,中一班11例,中二班16例,中三班9例,中四班12例,大一班22例,大二班15例,大三班23例,大四班11例,大五班15例,苹果班9例,桔子班5例,樱桃班3例,桃子班12例,西瓜班12例,草莓班6例,菠萝班7例。

    1.2.3 人群分布 截止7月3日,共有230名儿童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教职工无发病,总体罹患率为24.95%,现住院病例21例,无死亡病例。230例病人中,男128例,女生102例,男:女1.25:1。3岁19例,4岁77例,5岁70例,6岁63例,7岁1例。

    1.3 发病前72小时饮食史 该园为幼儿提供午餐、加点、晚餐。6月17日食谱:午餐为全家福(白菜、粉条、豆腐、肉)、米饭,加餐为甜瓜,晚餐为千层豆腐伴火腿、芝麻盐卷、绿豆小米粥。6月18日食谱:午餐为生汆牛肉丸、方馍,加餐为绿豆饼,晚餐为笋瓜炒肉丝、方馍、麦片粥。6月19日食谱:午餐为蒸

    面条、稀饭,加餐为伊利酸奶,未就晚餐。

    1.4 可疑食物、进食时间和发病时间 食品加工用具、餐具污染食物是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因素。6月18日共有786名儿童就餐,进餐时间为18日下午15时20分;6月19日中午共有768名儿童就餐,进餐时间为11时40分;首例病人发病时间为19日14时40分,最短潜伏期可能为1天。1.5 卫生学调查 食堂的相关卫生情况为食堂内环境卫生一般。操作间配备冰箱、冰柜等冷藏设施及消毒柜1台,从业人员均持有健康证上岗。餐厅使用的水源有两处:一是市银龙自来水管网水,作为食用用水。另一是食堂专用自备井,作为洗涮餐饮具和各种操作台、清洁地面用水。所有食品原料均为定点供应。

    2 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情况 230例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中体温<37.5℃患儿47例,体温37.5-38℃30例,体温38-39℃75例,体温39℃以上78例。出现恶心症状者77例,出现呕吐症状者80例,出现腹痛症状者180例,出现腹泻症状者157例,出现头痛症状者41例,出现头晕症状者30例。180例腹痛患儿中,脐周痛167例,上腹部痛2例,下腹部痛0例,其他11例;阵痛175例,隐痛3例,绞痛0例,其他2例。157例腹泻患儿,洗肉水样腹泻4例,洗米水样腹泻13例,糊状腹泻50例,其他90例。230例病例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并部分解除观察离院,无危重病例。

    3 实验室检测 自6月19日至6月23日,共采集标本67份,检测阳性的22份,阳性率32.83%。其中采集病人粪便、呕吐物23份,16份检出福氏志贺氏菌,检出率69.56%。采集原料、食品、水和操作用具标本42份,6份样品检出福氏志贺氏菌,检出率14.28%。6份阳性标本是菜墩、菜刀、蒸饭盘、碗、餐盘、筷子,均为操作用具,检出的福氏志贺氏菌与病人粪便标本的致病菌为同一型别。

    4 调查结果 根据上述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GB 14938-19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省、市专家组判定本起食物中毒为幼儿园食堂员工因食品加工操作环节由福氏志贺氏菌4c型污染造成痢疾暴发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类较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 控制措施和效果 自6月19日某幼儿园首例中毒病例出现以来,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检测标本;同时采取环境消毒等控制措施,加强晨检,对所有儿童严密观察,认真登记,发现有症状的及时指导就诊;加大宣传力度,要求幼儿园和儿童家长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截至2009年7月3日以来无新发病例,无二代病例出现,本次中毒事件已得到有效控制。

    6 讨论与分析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病特点:一是发病时间集中在6月19日至22日,为同一次暴露;二是症状类似,发病的儿童有发热,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的症状,符合肠道疾病的特点;三是发病人员均为同一幼儿园的儿童,四是发病前儿童的食谱一致,五是在发病儿童的粪便标本和食堂操作用具检测到同一致病菌,即福氏志贺氏菌4c型。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采集标本的实验室结果,结合患者的单位、临床症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确认了本起食物中毒原因和事件性质及级别。该起痢疾暴发是由福氏志贺氏4c型引起的,在周口市尚属首次,在国内亦不多见。根据此次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幼儿园食堂中餐饮从业人员未能严格遵守严格操作、餐具严格消毒和食品卫生生熟分开的原则所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对从业人员和特别是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就餐单位加大监测力度,定期和不定期随机进行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让经营者树立守法经营的职业理念,确保饮食安全。今后发生类似疾病暴发流行时应按照预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对同时暴露的人群设置发病组和对照组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尽快查明事件原因,迅速控制疫情,减少损失[3-5]。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S].2005-12-27.

    [2]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EB/OL].http://www.gov.cn,2006-02-26,2008-09-13

    [3]骆琼芳.一起高校学生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1,32(11):1384,1386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4

(一)关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师德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为先明确表述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从目前来看,民办幼儿园在我国幼儿园总量中所占数量多,但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力度小、师资来源差、人才流失多、培训不到位、教师更换频繁、激励措施少等众多因素,民办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只有从整体上做好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才能保证保教质量的逐步提升,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关乎幼儿健康幸福成长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幼儿教师。曾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可见,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恰恰不在最后,而在最初阶段!在一个人开始社会化进程的开端!在这期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会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提升幼儿教师师德境界,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幸福成长。

(三)关乎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

在当下的社会生存中,幼儿教师的角色身份越来越模糊,社会地位充满一种不确定性,生存状态的陌生化色彩有增无减。“幼儿教师”像是教师群体里的“另类”,虽然带了“教师”两个字,却更像是“教师”的远房亲戚,而民办幼儿园教师更是处于幼儿教师群体的边缘地位,其身份既特别又尴尬。根据笔者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以及学者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研究,该群体的处境相对处于劣势,首先是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和社会地位较低,其次是师资结构及职业培训质量较差,再次是工资偏低和工作负担偏重导致的教师流动性较大。虽然这种处境客观上使得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更具挑战性,但是师德境界的提高势必能够改善该群体的生存境况。师德现状的改善和提升是所有症结缓解的良好动力开端。

二、民办幼儿园事件中折射出的幼儿教师师德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师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情感不够深厚、职业态度不够端正、职业责任感不强、职业发展主动性差。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系列幼儿园事件,比上文所述的师德问题更残忍暴力,更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在民办幼儿园更是存在诸多乱象,师德的缺失和沦丧暴露无遗,甚至令人发指。

(一)近年来我国民办幼儿园系列事件

1.喂药事件

西安市某幼儿园园长等人为提高幼儿出勤率,增加幼儿园的收入,在明知自己没有取得法定资格的情况下,以吃药能预防幼儿感冒为由,擅自购买处方药盐酸吗啉胍片(ABOB,别名“病毒灵”)不定期地安排工作人员给园内的幼儿服用,使得多名幼儿身体健康不仅没有得到保障反而受到侵害。喂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出勤率,背后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生命健康和经济利益难道可以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吗?

2.校车事件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一幼儿园接送幼儿车辆与一辆卡车相撞,造成19名幼儿、1名司机及1名陪护教师死亡,40余人受伤;2014年7月10日,湖南省湘潭市一幼儿园所属的校车在送幼儿回家途中翻入水塘,造成11人遇难,其中有8名幼儿……这一串长长的死亡清单使“高危”校车成为众矢之的,终结校车之殇成为公众的呼声。背后的原因大都是校车改造、校车超载等违规行为的存在。

3.虐童事件

近些年幼儿园“虐童”事件不断被曝光:山西省太原市一名5岁女童仅仅因为不会“十加一”的算术,而被教师连扇70多耳光;浙江省温岭市一名年轻女教师揪住一男童耳朵使其双脚离地10余厘米,男童疼得哇哇大哭,而教师脸上却挂着笑容,据悉该教师还曾将幼儿扔进垃圾桶……幼儿园频频发生的虐童事件让我们汗颜,让我们触目惊心,更应该让我们反思,这些事件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无证上岗。所有的事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民办幼儿园。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监督以及资金支持方面都存在不足,从而导致一连串的事故发生。除却外在的不利因素,事件主体的很多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二)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德困境的思考

1.追逐利益,放弃良知

喂药可以提高出勤率,提高出勤率可以保证保育费的收缴;改造校车可以为幼儿园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无证教师上岗恐怕是教师个体和幼儿园权衡利益之后的“被迫”选择。他们选择利益的同时是对良知的放弃,置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于不顾。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民办幼儿园本身自收自支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对利益的追逐本无可厚非,但是欲望无度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2.教育手段残暴,专业素养匮乏

无论是非法喂药,还是虐待儿童,从事件中无法看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师道尊严和专业素养。我国古代将教师并于与天地君亲同等之高位,如今某些教师专业素养如此匮乏,何谈育满英才、遍布神州?这样的幼儿教师又有何德何能开启幼儿天性中的善端?恰恰相反,专业素养的极度匮乏使得他们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不懂得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不懂得如何敬畏生命,只是单纯使用暴力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教育。

3.变态心理满足,践踏伦理底线

“虐童”似乎与“喂药”和“校车”事件有些许不同,对行为主体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可言,但这其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然挑衅,是其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人类伦理和底线的公然践踏。或许这些教师在施虐的过程中得到一丝丝宣泄和,但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不仅是作为一位教师更是作为一个人的悲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说,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在那些被伤害幼儿的心里,教师不是“天使”而是“恶魔”,幼儿园不是乐园而是一个失乐园。原本教师承载着文化传承、精神引领、心灵铸造的特殊使命,也承载着社会伦理向善的阿基米德基点,但恰恰是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一开始就忘记了自己的使命,甚至忘记了做人的伦理和底线。

三、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的出路

针对上文,笔者认为民办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保障和提升。民办幼儿园一系列乱象的出现既缘于民办幼儿园自律意识的淡薄,也与整个社会对民办幼儿园的多多少少的集体性冷漠与集体性不作为有关。

(一)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层面

1.提升工资待遇,保障生活水平

一般而言,民办幼儿园都是自收自支,教师的工资待遇无法得到稳定的保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只有得到了基本的生理、安全、自尊的需求,人才能更好地追求自我实现。我们不应单纯地去指责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工资待遇低下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现实痛处———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做着同样一份工作却拿着不同等级的工资。我国在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时隔20多年,民办幼儿园教师仍然面临着收入过低的困境。因此,逐步提升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才能为师德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外部保障。

2.规范监督管理,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我国幼儿园存在各种各样的分类,其中就有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之分。这简单的分类却使得二者的处境具有天壤之别:公办幼儿园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师资配备、保教质量相对于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都高出一等。民办幼儿园的“先天不足”为幼儿教师师德的缺失埋下了祸端。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该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监督和扶持力度。例如,在办园申请时严格审查,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监督,提高幼儿教师专业门槛等。上述事件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无证上岗,这种鱼龙混杂的现状影响到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实很多人批评的幼儿教师根本无法称为法律意义上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招聘时应该宁缺毋滥,我们无法想象上文中的教师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再比如,各级政府为民办幼儿园运转提供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可以是具体项目资金支持、可以是评优评先奖励。此外,政府可以为民办幼儿园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号召本地区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进行一对一交流学习,以此带动整个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3.推广学前教育的奠基意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

提到幼儿教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带小孩儿的”,简简单单几个字竟然把幼儿教师从专业地位拉到了保姆地位。所有一切对学前教育的误读都要进行纠正。让公众明白学前教育对整个人生的奠基意义,让大家知道幼儿教师的专业内涵以及工作的不易,为幼儿教师构建起起码的职业尊严,从外部为幼儿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近些年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且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将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确立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中央政府的大力改进措施应该落实到基层,发挥应有之效。例如可以请当地优秀幼儿教师在社区、民办幼儿园开展讲座培训,在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期间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之间联合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层面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5

关键词 4-6岁幼儿;心理压力;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604(2008)10-0048-04

一、研究问题

压力是个体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压力源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学前儿童在压力情境出现时会立刻表现出承受压力的样子,可一旦换了情境,压力感受就会消失。目前国内有关心理压力的研究大多以成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丰富该领域研究成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在借鉴相关研究并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对4-6岁幼儿的心理压力源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从杭州市城区的四所幼儿园随机抽取4-6岁幼儿36名,其中4岁组、5岁组、6岁组各12名,男女各半;随机抽取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各36名。分别对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要求他们描述六类事件:(1)家里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2)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的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3)教师做过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4)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5)在幼儿园吃饭、睡觉时发生的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6)其他让幼儿不开心或感到害怕的事件。对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旨在比较他们与幼儿对心理压力源的看法是否一致。

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两次编码的信度在90%以上),剔除无效信息后将事件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压力源的社会性归类。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心理压力事件的编码及归类

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共获得信息310条,其中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的表述。诸如“妈妈骂我”“妈妈不给我买魔法棒”“妈妈说我不听话狼就会来了”等为有效信息,诸如“不喜欢爸爸,爸爸去广州工作不难过”等为无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后获得有效信息288条。研究者把内容相似的信息集中整理,找出问题内核。如把“妈妈不给我买小熊维尼的书”“我乖时妈妈才给我买玩具,表现好买,表现不好不买,三次好一次不好也不买”等信息归纳为“物质需要不予满足”:把“妈妈打我,爸爸也打我,有时还把我关到门外去”“妈妈骂我,妈妈脾气很坏”等归纳为“父母惩罚责骂”;把“吉他综不好时妈妈骂我”“妈妈要我学珠心算,太难了”等归纳为“父母期望过高”;把“害怕奥特曼受伤”“看到电影里尺子变成人又变成水,橡皮变成小乌龟,好可怕”等归纳为“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把“爸爸妈妈不和我一起玩游戏”“妈妈不陪我去外面玩”等归纳为“父母没时间陪伴”,等等。编码归类后初步确定了25类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见表1)。

由表1可见,幼儿提及的心理压力事件,超过半数(18人以上提及)的共有7类事件,分别为“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教师惩罚批评”“生病打针吃药”。其余事件虽然较少提及,但它们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压力仍值得关注。教师提及的幼儿心理压力事件,超过半数的只有4类事件,’分别为“物质需要不予满足”“教师惩罚批评”“饭菜不合胃口”“睡觉习惯不良”;家长只对“未得到教师肯定表扬”这类事件有近半数(17人)提及。可见,教师、家长与幼儿自身对心理压力源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

(二)幼儿心理压力源的社会性归类

对表1中的25类事件进一步分类,可归纳出幼儿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父母(1、3、4、12、19、21)(为表述方便,用表1中的事件序号表示,下同)、教师与保育员(6、14、17)、教学(10、13、20)、同伴关系(2、8、9、22)、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5、11、15、18、23、25)及生理(7:16、24)。

(三)幼儿与教师、家长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事件的看法比较

将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家长对造成幼儿心理压力的事件类型的看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幼儿与教师对大多数心理压力事件的看法基本一致,但是对“父母惩罚责骂”“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换了一个新环境”“父母争执”“受同伴嘲笑”“生病打针吃药”这六种压力事件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家长与幼儿对压力事件的看法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对“父母争执”“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受同伴嘲笑”“同伴不和他分享玩具”这五类压力事件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心理压力源分析

幼儿提及超过半数的7类心理压力事件,提及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父母惩罚责骂”“同伴排斥”“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教师惩罚批评”“生病打针吃药”。其中,前两类事件有61.1%的幼儿分别提及。

当孩子犯错时,很多父母只是单纯地指责孩子。却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也不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这是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有时父母因自己工作压力大,看见孩子犯错就破口大骂,这与其说是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以上两种情况下,孩子均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会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此外。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间的争吵及父母对孩子的否定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精神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它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情意系统。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喜欢与否、表扬或批评对幼儿有很大影响,尤其是我国的幼儿园班级人数大多在25人以上,而带班教师一般只有2人,这一现实导致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的机会很少,例如回答问题,教师只能选择少数几名幼儿,而经常被教师忽略的幼儿自然会有不良情绪。因此,班级幼儿人数多也是对教师的巨大考验。当幼儿违规或犯错时,有的教师看到的只是幼儿犯错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于是教师不客观、不到位的批评和指责使幼儿增加了心理压力。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城市居民住宅的独立化、高层化导致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幼儿的语言发展尚未完善,交往经验有限,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以直接行动代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一旦与同伴发生矛盾也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因此,与同伴产生争执、被

同伴排斥同样会让幼儿产生心理压力。

现代媒体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具有暴力、恐怖内容的影片、漫画等也会在不经意间进入幼儿的视野。这些内容超越了幼儿能接受的极限时,便会对幼儿造成压力。此外,天灾人祸的纪实录像,如地震、台风、车祸等画面,常常通过电视媒体直接进入幼儿的视野,若缺少成人的解释,幼儿往往会感到恐慌、不安,产生心理压力也在所难免。

不难看出,尽管幼儿的生活圈子很小,但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来源却很多。当幼儿产生心理压力时,他们一般只是就事论事,不会像成人那样将压力泛化。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较敏感和易受伤害,教师一句无心的话,父母一个不满的表情,同伴一个并非恶意的举动都可能让幼儿产生心理压力。

(二)教师、家长和幼儿在看待心理压力源上的一致性问题

有些幼儿感觉到的压力事件,家长和教师却不以为意,如“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有些则正好相反,如“同伴不和他分享玩具”“换了一个新环境”等。这表明,成人(教师和家长)对哪些事件可能会导致幼儿心理压力的判断有时和幼儿自身的感受并不一致,他们之间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父母惩罚责骂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然而有的父母惩罚幼儿的方法极不科学,使幼儿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父母之间冷战、口角的场面让胆小的幼儿产生不安全感。若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意见经常不一致,孩子则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对于这两类压力事件,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不够,因而未曾意识到事件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教师则容易忽略。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宠爱,物质需要基本会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有强烈的独占欲望,若“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他们必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其实幼儿是会思考的,他们在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生活学习,渐渐意识到同伴不会像长辈那样迁就自己,想要和同伴分享就得掌握一些交往技巧。因此这类事件对幼儿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普遍。家长和教师认为“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压力,而有的幼儿却认为,“在新的幼儿园里,老师就不会骂我打我,没什么好怕的,还更好呢!”由此可见,改变生活环境确实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幼儿遇到好老师的期望超越了适应新环境的压力,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师幼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幼儿园暴力事件范文6

“病毒灵”究竟是什么药? 于锋告诉记者,这是一种老药,学名叫盐酸吗啉胍,主要是用于抗病毒。但是其作用没有明显效果 ,更别提对病毒有任何预防作用了。因此现在临床上很少使用,“日常教学中都不提这种药了”。

这种药的副作用究竟有多大? 于锋说,其实病毒灵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不显著。药物上市前会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的多重测试。而类似病毒灵这种针对常见病的常见药物,其安全性要求更高,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几率都极低。而作为一种使用了多年的常见药物,病毒灵的临床报告也没有显示其毒副作用较大。

针对家长所担心病毒灵的药理是病毒的DNA和RNA聚合酶会对孩子的遗传基因和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于锋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点。

“但是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而且由于医学伦理的要求,任何一种药物都不能拿孩子做临床实验,因此这种药物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好预判。”于锋说,“跟成人相比,孩子发育不成熟,普遍对药物会更加敏感,其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几率也更高。”

为何多所幼儿园都选择病毒灵? 于锋介绍,病毒灵的价格非常便宜,“一瓶一百颗仅要一块五左右 。”

“我猜测,幼儿园缺乏用药常识。‘盐酸吗啉胍’的商品名‘病毒灵’很容易误导普通人认为这是一种针对病毒很‘灵’的药。”于锋说。

“事实上,抗病毒的药效果都不好,因为病毒不像细菌,病毒有一个特性就是变异,每个感染者的症状和药物反应都有差异,因此单种药物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作用都非常有限。”于锋说,“如果把病毒比喻成靶子,那么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才是正中靶心。但由于病毒的变异性,病毒性的流行疾病过几年就会爆发一次,疫苗也要跟着更新换代。”

喂药事件暴露了什么隐患? 于锋认为,幼儿园盲目给孩子喂病毒灵事件十分荒谬、“没有常识、简直莫名其妙”,其背后暴露了处方药监管漏洞、教育者缺乏用药常识、卫生机构乏力等多种问题。

“这么大量的处方药从何而来?开处方的是谁?医药市场没有监管吗?”于锋问。

其次,于锋认为,幼儿园的老师既没有责任心也没有用药常识。“自家的孩子喝个奶粉都小心翼翼,让孩子们吃药就这么随意,这像话吗?!”于锋说,有不少家长、学校也都相信在病毒流行期间给孩子吃些板蓝根、抗病毒冲剂之类的药物可以预防,其实从药理上都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