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课程范例6篇

大学数学课程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数学;教学模式

Study on the Model of Flipped Classroom of College Mathematics

WANG Wan-y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 mathematics, the flipped-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applied. In this paper,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mathematics course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Key words】Flipped-classroom;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数学课程,尤其是大学公共数学课的教育,令数学老师头疼不已。在这里,数学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像高中一样那么重要,学生上课不爱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数学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如今的大学课堂,翻转课堂都被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场教育改革必将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必将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 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在中国,翻转课堂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是也很多学校在采用翻转课堂后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不禁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思考,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稳步前进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而文中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的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设定数学课程“翻转式”课堂模式

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 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2 课堂展示、交流和讨论

这部分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重点与核心。在翻转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偷懒的情形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转课堂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并且必须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抽点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让其来完成。这种随机性能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而在课下不认真学习。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提供了在课下内化知识学习的可能,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节约了其学习时间,让其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此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改变了老师靠印象来评价学生,老师在翻转课堂上,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3 “翻转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的师资比较低,一堂数学课往往是50-60人,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时并不能完完全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其实并未参与到课堂中来,影响了最后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需要大量的微视频用于学生学习,这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这使得许多老师并不愿意去尝试翻转课堂。 同时,由于在一学期中,教师要录制几十甚至上百个微视频,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一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人文教育,2012(4).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赵德钧,李路.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

[5]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6]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7]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2013(8).

[8]井淑川,孙淑艳.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12(12).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2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尤其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迅速普及的信息化时代,数学思维与方法已成为公安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有效适应未来社会、孕育和焕发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传统教学重专业技能培训、忽视基础学科学习的弊端使得数学课程成为公安院校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严重影响到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正视数学课程在公安院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建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公安院校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数学在公安院校开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科学实验、工程技术和经济领域等,在公安实践中,已大量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痕迹检验、情报分析、轨迹跟踪、犯罪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即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但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导致公安院校数学教学和公安实践相脱节,加之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严重,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效果。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校甚至在开设数学课程数年后基于教学效果差等原因无奈取消该课程,目前各公安院校基本上仅在理工科公安专业如刑事技术、交通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而公安专业均属于应用型专业,均需要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如《xx警察学院2013级侦查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第3项明确规定毕业生需“具备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数学无疑是该项素质培养所需的必要课程。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设置的不相适应成为公安院校数学课程的尴尬处境。当前,随着专业教学的日益标准化,课程设置也越来越标准,对于规范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明确规定,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安全防范工程、交通工程、法医学等公安技术类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中必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其中对数学的规定是: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单元。规定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工艺操作等技能是其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技能。可见数学?n程在公安技术类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当前,课程设置规范化后,如何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就成为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科学架构课程教学板块,有效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

大学数学已经成为公安技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以提升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满足数学“工具”应用要求,为轨迹跟踪、数值比对、概率统计、情报分析等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就需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做到前铺后垫,所谓“前铺”,就是要充分考虑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类教学。公安院校的学生大多是第二批本科学生,数学分数往往不太高,数学也成为其比较畏难的课程。故需要进行入学后开课前的摸底测试或者按照高考分数将学生进行分类。所谓“后垫”,就是要根据公安类学科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的要求,不过分强调数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体系的严谨性,而根据实际需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要排除通用性的《高等数学》,即不分学科专业,统一选取部级、省级规划教材;不宜严格按照课程教材内容授课而不考虑专业学生特点和需求。要以“工具满足”为标准,科学编排课程知识要点,强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就公安专业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集中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得到提高;对所学的东西是否感兴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否认识、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对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作用;是否掌握了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具体公安警务工作的方法;是否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心所欲地应用到公安警务工作中,从而真正具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1]。故公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选取要严格依据《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定稿)》所规定的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制图、计算、建立模型、测试与实验、数据分析等而设计教学板块如下:

数学基础板块,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与无穷级数、行列式与矩阵、线性方程组等;

数学应用板块,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数学实训课程板块,包括数值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软件、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的用法。

三、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构筑数学魅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字组合,数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当中有许多故事,数学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能够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很多的路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科学中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展现数学魅力,在数字组合中找到乐趣,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专业问题。要求老师讲究课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解决,变繁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以吸引力的建构引导学生逐步喜爱数学课程,改变其十多年求学生涯的惯常认识和畏难情绪,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数学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乐趣所在,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一)认识学生心态差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差异较大。大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尤其是公安院校学生,基于工作基本无忧、数学实在太难、毕业后几乎不用等因素考虑,往往将数学当成“混学分”的课程而不在意学习态度。故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态差异,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好高等数学课不仅可以积累基本知识,而且是自己踏入更高学府甚至获取好工作的金钥匙。再为学生详细分析“数学工具”在公安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以真实案例和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来分析数学工具欠缺对于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课程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课程和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的理念,从而端正数学课程学习态度,自觉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重视课堂气氛调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礼记?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于学生能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学以致用。要求教师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于数学教育的变更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是新时代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从而吸引学生学习;应当积极思考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证和实际问题解析;要摸清学生的数学基础,考虑到他们对数学的厌倦情绪,按数学基础层次分类施教,要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优秀教师。另外,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地教知识,也要重视调节课堂气氛以吸引学生来学知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互动中,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多欣赏学生的表达与论述,提供机会与条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让他们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克服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学习热情。

(三)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集组织者、引导者、调节者、促进者、反思者和创造者于一身,不能单纯作为一个“教”者而存在,要明确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你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规律的东西,学会以丰富的科学语言、严谨的思辨头脑和科学的研究模式去探索世界的奥秘,进而做出发明和创造”[2]。在教学中,将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演算、数学模型制作等内容步步分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解析,将对话、讨论、质疑、商讨、沟通、演练、争执等都适时引入到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同老师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程度引起师生共振效应。教师的角色主要在于引导和控制课堂进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数学课程 学习观念 心理培养 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数学课程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好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对有志于以后继续深造攻读学位的学生来讲,该课程是必考科目;其次,对于那些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还是会经常用到的,良好的学习效果会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潜意识的。根据现行的大学数学课程评价标准,考试成绩这个指标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标准。所以,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是培养学生成功心态的重要因素,然而良好的考试成绩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最重要的一条是绝对实力的表现。根据我们的经验,没有足够的实力,靠临场超水平发挥获得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基于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思考,本文仅就该课程学习观念与心理培养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进行讨论。

本文所涉及的学习对象,泛指参加过我国高考被正常录取的学生,因而假定他们具有一定的初等数学基础,具有接受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

一、掌握数学学习实质,形成正确学习观念。

首先讨论大学数学学习观念问题。学习观念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直接决定了学生朝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进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从上面的表述看,课程学习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知识理解方面,其二是学习活动理解方面。

首先,在知识方面,要想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让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心中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体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这是教师重点要强调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往往喜欢去解决某些孤立的重点,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这些知识点解决就可以了。表面上看,这样似乎没有错,但是随着考试改革的变化,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就变得惊慌失措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即使考试不做任何变动,这样的学习其实也是不可取的,即这样的学习从观念上讲是有误区的。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体系来学习,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与原来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看它们之间是否一致。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建构主义所说的那种高度,因此教师在日常讲课中要贯彻结构性教学,并且教会学生看清楚整个知识体系之间的架构,每个细节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体系。但是很可惜,现行高等数学课的讲法都是依照线性结构讲解下来的。时下,网络教学的普及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与美国在高等数学教学上的差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公开课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多体现了一种体系教学的观念。他们讲授的知识没有我们现行的教材那么难,但是课程的教学质量却是很高的,能够使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这方面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无论客观情况怎么样,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宏观的体系结构观念。

二、认清学习环节过程,养成良好学习心理。

学习活动不应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可以改革评价考核的方式,将传统的考试变革为对知识体系结构的考核。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更有效地保持记忆,不容易被遗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问题解决和数学高层次思维教学的目标。

在学习的活动中,真正有成效的学习会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品格的建立。

其一,学习的主动性。在正确的学习观念指导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比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有效得多,也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但是有几个方面要注意,首先是学习材料的难度,不能过难,学生可以凭自己主观判断是否能接受,即不能超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之外;其次要加强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把问题引向深入。

其二,学习的层次性。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耐性,帮助其形成平和的心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走上工作岗位,耐性都是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当然需要学生慢慢品味,在潜移默化中真正使学习心理得到升华。

三、辩证看待难易关系,循序渐进提高实力。

许多学者感慨我国数学课程的难度之高,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德等国的数学内容也有较高的难度,但是他们处理的方式比我们科学,他们在处理内容难易程度时是考虑了不同的学习对象,这样就有一个选择性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公平,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不同社会生活背景、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共同发展。而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一刀切”,不管学生水平怎么样都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讲授方法、同样的考试,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简而言之,就是处处体现简单化原则,尽力将学习内容化繁为简。

首先,从数学概念学习看,人的学习过程多从简单的知识开始,也就是说人类复杂的行为可以逐步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比方说,学习函数概念,先按表达式找出若干个自变量的值去计算对应的因变量的值,再把它变成一个以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三要素构成的对象。所以,概念的学习要尽量具有操作性,有直观感,容易模仿。有学者认为,大量简单的过程操作,脱离具体的情境,会转变为心理上的操作,单个知识逐步降低了自身的地位,此时就不依赖于具体的作对象和实际问题,最后达到结构化、整体化、形成完整意义下的抽象概念。

其次,从数学命题学习看,它的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在现阶段学生学习命题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直接学习新命题,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命题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刺激与反应连接,将一些激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按照新命题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变换,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机械学习的重复环节必须保证一定的量且是学生能够接受的。从本质上来讲,数学命题学习的整个心理过程包含着刺激反应的连接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因素,其实无论整个过程多么复杂,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命题的学习过程,这就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然后从整体上去把握,就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75 ― 03

1引言

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中,大学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数学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上述培养目标明确指明了大学数学各个课程的开展最终是要达到能“实际应用”的这一目标。

应用型课程的定位,国内一般观点是培养胜任某类职业岗位,某类技术工种等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的深入设计,而在培养目标上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确立。因此,其课程体系、综合实践环节、师资建设、实验室等硬件建设、校企合作、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等都围绕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高技术产业、社会发展中急需的人才来进行。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需要在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等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

我国的大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忽略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所以建设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就非常紧迫和必要了。

2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上的实践

文华学院大学数学课程是“湖北省精品课程”,该课程组始终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实践环节建设等等各方面一直在进行着实践和探索,期间获得了成效,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

形成了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和后期实习为主线的层次式培养体系。数学基础课程涵盖了应用数学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础方法、基础技能,是整个大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这些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等等;数学应用课程在数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按学生不同的应用方向开设,目前除具有开设面较广的应用统计和数学模型课程外,还包括其他数学应用课程,即MATLAB数值计算应用、计算方法选讲、应用数学物理方程等等,覆盖面比较全面,学生可自主选择一个或几个侧重点进行深入学习及项目实践,体现一定的个性化培养特色。

在整个大学数学课程体系中,贯穿着丰富翔实的实践训练环节。大学数学课程学习规律就是要用一定量的实践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逐步掌握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如下几种:

(1)认识、认知类实践

一般是参观企业,听专业、行业相关讲座,每年一般组织一两次关于应用数学的讲座,邀请统计局和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数学模型工程师到校开讲。

(2)验证类实验实践

一般包括理论课程内的实验。

(3)实习类实践训练

实习类实践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训练方式,是课程体系外的额外实践训练;学生将自己去收集生活中有关数学方便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时间为2周,此部分为必修课,算学分。

学生团队内部组织的项目训练、技术研究、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创新大赛等,此部分属于第二课堂内容,覆盖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

(二)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应用型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型专业在培养目标、知识点上普通本科培养均有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侧重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因此,在知识点上必然有自己的选择,教材就是知识点的重要体现。目前,大学数学的教材建设,基本上围绕应用型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参考市场上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进行。

(三)教学过程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掌握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其中,后者是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征。教学过程必须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实施,并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满足这一特征要求。

在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侧重实例的讲解和演示;而在数学应用课程中,在参考、借鉴其他高校的做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主要采用了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法,营造实际生产环境的气氛,以项目为驱动任务,促使学生不自觉地提高参与热情,并能了解整体项目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获得实际动手训练及项目经验。

(四)个性化培养

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必须突出特色。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即为特色之一种。纵观各高校学生的课外培养,基本包含以下两种形式:参加学科竞赛团队(例如数学建模竞赛团队);参与导师的项目。目前,由于整体科研上刚刚起步,学生在参与导师项目这一条上,也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气候。但大学数学课程组发展了适合学生的丰富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传统的学科竞赛团队和教师项目团队,已形成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参与的模式,以老带新,团队形成了良好的传承,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在团队中,以学科竞赛和实训项目为核心开展学习和训练,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意识,对改善学风也有正面作用。有的低年级学生在团队内高年级学生的带领和指导下,提前自学了一些应用数学课程,当真正学习这门课程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掌握程度,相当于做了深度预习,大大促进了这门课的学习。

另外,还有一种灵活性很高的学习型团队。此类团队,不一定是为了学科竞赛或者项目研究而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团队,没有参赛的压力,没有项目的压力,学生在其中相对身心比较自由轻松,这适合那些学习热情还不够高,但又有学习欲望,目前还比较害怕压力的学生。这类团队由指导教师灵活制订团队活动及学习目标,既可以做前期开发技术研究,也可以做行业新技术新发展方面的调研研究,也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做项目实训,当然,学生如果想参加学科竞赛,那也是绝对欢迎的。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学习活动,让这部分学生慢慢地成长起来,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专业自信。

(五)存在的问题

在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效,由于建校时间短,课程格局并未完全优化,师资力量也还在逐步建设中,教学硬件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过程也并未尽善。所以,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逐步改进完善。

(1)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风建设需要提高。

部分学生自主能力比较欠缺,求知欲弱,没有学习数学的热情,逃课、抄作业,如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学风建设是个大事,关系到大学数学教学效果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体系已经本形成合理格局,但在数学基础课程和数学应用课程的比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型专业的培养体系应该适当减轻基础课程的权重,适当加大应用课程的权重;数学应用课程开设还比较零散,没有按照应用技能培养方向作有机的组合和优化。

(3)实践环节

大学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应继续加强。目前比较薄弱的是大学数学实习实践这一块。

3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社会需求及培养方向

应用型课程的培养方向应根据经济建设需求、高技术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定位,也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来定位。大学数学的课程不仅仅体现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上,也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针对目前的不足进行。要向数学应用型课程倾斜,在课程体系上必须有相应的体现。短期可按照下面两条进行优化设置:适当减轻数学基础课程的比重,甚至建议消减一些数学基础课程的学时,给数学应用课程腾出一部分空间;加大数学应用课程的比重,首先确定几个开设面较广的数学应用课程(比如应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然后围绕这几个课程开设更多的数学应用课程;合理优化每个专业技术方向的数学课程群,减少知识点的互相重复,并且通过增加相关课程确保技术体系尽量完整。

(三)学风建设

如前所述,学风建设影响最终的办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把他当成重中之重。学风的提高,可从多方面一起来促进。

(1)合理的教学内容

应用型院校的要求决定了不可能讲授大量的数学理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生学习吃力程度适当减轻,可能反而有助于提高理论的掌握程度,也对学风会有间接的提高作用。根据应用型专业培养的特点选取各门课程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响,逐年完善大学数学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适合学生的特点。数学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涉及力求由浅入深,逐步递进,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相应技能。

(2)大力倡导学科竞赛和学生团队建设

90后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热情偏低,自主控制能力有所欠缺。要用相应的措施把他们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学生学习团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起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学风的作用。

(3)大力鼓励学生考研

考研是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学习较优的同学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考研究生做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大学数学课程在考研中占重要地位,鼓励学生考研这也可以无形中带动学风的改善。学生的考研需要数学教师作适当的督促和鼓励。建议把参加考研的学生按照学生团队处理,应该具有数学指导教师,定期和学生交流,同时解决考研中的答疑问题。

(4)形势教育和教师人格熏陶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适当穿所讲数学课程的历史和形势讲述,也可以专门安排讲座,帮助学生理清对该数学课程性质和前景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上课和平时和学生打交道过程中,应注意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改善学生在校的心理状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培养良好人文素质

(四)建设科研队伍

为提高学术水平,同时促进教学过程及改进教学内容,应适当加强科研工作,鼓励年轻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固定方向,进行方向明确的科学研究,逐步积累,最终实现突破。

回顾近年来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我们不胜感慨。有播种就会有收获,相信随着我们的继续建设与实践,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 考 文 献〕

〔1〕杨戟,冯影影.独立学院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数字化用户,2014,(07).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5〕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6〕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9〕姜起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丁晓蔚,顾红.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实施模型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3).

〔11〕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刘献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1-08-29.

〔13〕欧阳康.文化围城及其超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01).

〔14〕吴宪芳.数学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 大学数学;大学文化;公共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15-01

0引言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科研,创新知识;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因为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的第一任务,所以文化管理和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一名优秀的大学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也要理解文化,数学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特有的模式语言、数量化方法和理性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

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将大学数学课程为桥梁,采取以下的途径:

1在大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贯彻人格教育

当代青少年在健康人格、心理教育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各类事件频频发生。当今人格滑坡的现实,人才的结构的现状,决定了高等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教师要注意健康人格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性;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适时适当的将健康人格教育采取渗透的策略,实现健康人格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是次级目标。教师渗透健康人格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寻找到学科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契合点,同时做好两方面工作,让学生在学好学科文化的同时,健全自己的人格力量。

大学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和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该课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渗透和引导,该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形成踏实、认真、细致、耐心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2为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气息,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

如何营造文化数学氛围,构建数学教育新观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定理、概念、定义和思想等过程,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再创造”时的思维过程,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每一个数学知识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背景,每个伟大的数学天才背后体现着每一次数学的发展,每个知识内容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数学教材所负载的数学文化是凝重的,数学史在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3加强带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智力、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纽带——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

高校教师要做到施德与施教并重。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完美的人格、奉献的精神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学生则是与教师完全平等、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师生间饱含着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平等、民主、自由、友善、亲情和友爱,是相互包容、平等对话、相互共享的合作关系。师生关系自然而亲近,每一位学生都能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知识与智慧的交流和对话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情感与理解,在精神与意义的沟通中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4让大学数学课堂变成文化交流的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文化,营造数学文化氛围,积极意义在于既照顾了数学教育本身的特点,又不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狭隘的范畴,而是用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数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数学课堂上的文化气息,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和艺术。而一节“好”的课堂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

一个大学数学教师就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把这种模式创造上升为自己的“风格”,形成一套自己的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籍形式丰富的模式展现数学自身的魅力,向学生展现它的教育价值。同时注意教学模式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文化气质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同时挖掘了人的潜能,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科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深刻的文化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幸福和惬意的,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价值,过程程序化、个性化、全面化、人文化。

利用课堂的大环境,在不同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而加强学生的情商。例如感恩节在课间休息时,给学生播放感恩的心,教给学生用感恩的心态如何面对生活。

教师应该创建的的课堂,是发展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课堂,是使师生不断自我完善,获得生命体验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内在潜能的课堂。教师要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课堂意义的有效生成,而且使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得到张扬,使课堂真正成为夯实学生人生基础的生命历程,使学校、家长、社会对课堂充满信任与期待,最终使教学智慧得以催生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大学数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课程;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应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武器,世界各国陆续大数据相关战略。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要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1]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的飞速进步给教育发展与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教育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同时也必将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大学课程中如何合理引进与融合大数据技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大学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人才的培B都是通过教学活动来进行的,那自然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在现代教育研究中,“课程”是除了“教育”一词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核心概念之一。“课程”一词首次出现在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中,自该词出现后,课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关注点出发,形成了对课程不同的定义,主要有科目说、活动说(经验说)、预期结果说、计划说、教学内容说、文化再生产说。[2]大学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课程是指构成某一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狭义的大学课程专指组成某一课程的内容或教学科目。本文中所提到的大学课程,既包含大学课程内容,又涵盖大学课程体系和进程。

大学课程不仅映射了自然知识体系,更直接影响社会所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媒介。《高等教育学》中提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学提出的最明显要求,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由于课程体系决定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大学应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任务,最后都要落实在课程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上。事实上,人才培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制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未停止过对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入手调整,以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3]

二、大数据技术:大学课程变革的核心范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了《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领域》,首次对大数据进行了定义并估计了其商业价值,他指出:“大数据(Big Data)是指那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 [4]这里对“大数据”的定义更多的是从规模上来入手。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复杂性也成为定义大数据的一个关键。德勤咨询技术负责人罗伯特・福莱对大数据的定义就是从“复杂性程度大”入手的。他认为规模是定义大数据的一个关键,但并不能成为区分大数据和常规数据的关键。[5]总的来说,大数据主要有四大特点: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样化(Variety)、价值(Value)。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崛起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从信息科学到公司经营,从政府机关到私人企业,无不渗透有大数据技术,其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教师,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改变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微信、微博、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等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钟爱。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使得资源全球化、公开化、便捷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代言人。大数据正在渗透大学课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大数据技术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应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范式,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将大数据技术与大学课程改革完美结合成为改革关键。

三、大学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也呼唤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不懈追求、敢于质疑、持续探索、善于建构等特征,[6]不仅在知识上精深与广博,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也超群,能够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追求个性的自由独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这对大学课程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的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课程内容、课程数量、课程组织方式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做出调整,但仍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课程设置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选修课的设置过于狭窄,学生并不能完全根据自身喜好来选择;大学课程仍未逃脱“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评价模式。这些问题阻碍了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基于大数据的大学课程改革路径

(1)开发线上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课堂和教室,也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而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资源,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率与教学个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这一途径,将课堂多元化,增设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在线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性和自主性,在内容上也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线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需要长时间观看枯燥的教学视频,而是可以选择以一种交互式的方式进行,即采用一些片段式多媒体教学视频,并配以适当的测试题,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周期性学习厌倦,也有效避免了单向灌输的弊端,提高了学习效率。[7]

(2)调整课程设计,优化大数据技术应用效果。在如今的大学课程中,已用到一些大数据技术,但还未完全普及,特别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在这一点上,英国开放大学的做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他们通过编制“课程模型图”和“学习活动规划表”两个课程设计的新工具来满足一次开发多元的需求,[8]从“指导与支持”“内容与体验”“反思与表现”“交流与合作”四点切入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也改变了传统的先文字呈现再媒体开发的课程设计模式。当然,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改革创新有它们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我们在借鉴时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形,才不至于适得其反。

(3)课程定制,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呼吁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个性化已然成了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提到的一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条件有限,真正做到很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仅限于通过教学经验,不可避免充斥着主观臆断。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个性化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在线课堂的开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不必局限于课堂。Knewton公司推出的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在线智能适应学习平台是时下热门的在线教育手段,它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个性化的,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中得到的反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即时调整内容供应,使教学更加个性化。

(4)跟踪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考试得到反馈,精确性不够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判断也通常充斥着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常识和主观臆断。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行为会被转化为数据记录下来,这些教育行为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比如,学生在哪道题停顿思考的时间较多、对哪类题型掌握得比较好等,还包括学生的浏览记录、测试成绩、学习日志、平时作业。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撑,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的W习动态,调整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因素对教师的决策产生影响。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量的指数级的增长,给大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国的大数据教育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课程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跟上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充分挖掘与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点,将大学课程与大数据有效结合,提高大学课程质量与效用,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实现大数据教育应用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培养龙头企业[EB/OL]. http://.cn/china/20150905/162923162810.shtml,2015-09-05.

[2]丁念金.课程内涵之探讨[J]. 全球教育展望,2012(5):8-14.

[3]王 卓.我国大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6(30).

[4]Manyika J.etc.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 2011-01-19.

[5]陆 Z.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9.

[6]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15.

[7]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2-43.

上一篇请柬

下一篇希望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