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范例6篇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问题;“真”、“善”、“美”的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7.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那么,怎样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呢?在汗牛充栋的各种方式中,通过长期的探索,笔者认为:

一、理解孩子

从孩子的认识水平出发,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你便会找到与孩子的契合点,这样你便会有耐心有兴趣倾听孩子的心声,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与孩子的心灵距离拉近之后,你就又成了一个潜在的影响者。这时请记住一句话,你是一名有智慧的长者,你的智慧成为孩子的心智才是你最终的目的,耐心点。

二、用自己的美好来影响孩子

人是向善的,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向善的。有人曾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这样理解这句话,人性中有天使的成分,也有魔鬼的基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包括老师,也包括家长),我们不仅要有天使般的形象,更要有天使般的心灵,让内心的那些“假恶丑”隐身于无形之中,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受到现实中的真善美,感受到真善美的温馨与美好,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自觉不自觉的踏上寻找“真善美”的人生之旅。当我向孩子们叙述汶川大地震的震撼与悲怆时,孩子们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他们触摸到了人性中的最美好的那一部分,也感受到了人性中那些丑陋的部分。一个挑着担子的农民在余震不断,三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山路上,走了几十公里,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赶到家去看看妻子,儿女是否安好,总理在第一时间深入地震灾区,指挥军队救灾,鼓励百姓自救。这些,无不是我们生活中活生生的,真善美。

三、在教育契机形成的时候及时教育孩子,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讲时机

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容易烦躁,如果老师父母不分场合时间,在孩子面前唠叨,往往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教育孩子变成“不可能”,而有经验的教育者会很有耐心的等待教育契机的生成,即当孩子在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时,或孩子处于很理性的状态时,这时与孩子坐下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秉持全面的观点来教育孩子

我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千教万教,教会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做理性的人。”这些箴言无不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特别是教育叛逆阶段的孩子是时,要坚持全面教育的观点,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先从思想上找原因,再具体到学习细节方面。这样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五、用美好的理想来激励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在和孩子进行真诚交流的基础上,选择最能打动孩子的那份理想来不断激励孩子――也许永远是遥不可及的。但它的作用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孩子被触动――行动了,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成攻了。

六、从细节入手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

理想是灯塔,而行动要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孩子在学习中“几何”听不懂,立马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方法可以多样,可以让她或他去请教数学老师,或提供一本恰当的资料书让其研读。但如果解决不了这个“几何”问题,孩子便不会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然也不会有成就感产生,美好理想的感召力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理想最终变成了“水中月亮”。

要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少走弯路,怎样强调细节都不为甚!上中学后,孩子作业多,课业负担重,孩子功课听懂了没有?晚上几点钟睡觉?我们注意到这些细节了吗?有些老师家长,嫌孩子成绩不好,嫌孩子不够努力,而并不知道孩子可能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学习手段而致……孩子记不住英语单词,可能是由于不懂国际音耍缓⒆佣敛欢英语短文,可能是由于孩子不懂句法;孩子计算能力差,可能是由于孩子不懂“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孩子脾气暴躁,可能是由于我们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合理诉求;孩子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由于他没有吃早餐;孩子满嘴脏话,可能是由于有一位爱说脏话的长者;孩子字写得歪歪扭扭,可能是由于写字的姿势不对,孩子学习没有效率,可能是晚上只睡了四五个小时……老师和家长不应总盯着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理,而更应探求不好管理的原因---一个一个真实具体的原因,只有把这些“因”解决了我们才能收获学子成才的“果”。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

七、和青春期的孩子一道直面成长中的困难“风雨”、

有位成功的老师曾说,“要让孩子少走弯路,老师家长就要多俯下身子听孩子说。”老师家长给孩子留没留下倾诉的时间,孩子只有敞开了心扉,我们才能知道他们的困惑在什么地方,我们才能“对症下药”,让他们茁壮成长!有句话说的好,“孩子上进的动力主要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陪伴与理解。

八、让其远离网络手机

手机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七彩的世界,它对孩子的控制是精神层面上。在孩子心智不完善,急需专注于学业的这个特殊时期,不能给孩子配网络手机,我们为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有人说,“要毁一个孩子,请给他或她配一部手机”,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2

作为单亲孩子的家长,不能陷入教育的误区:过份溺爱孩子,想弥补缺失的父爱或母爱;用金钱满足教育;用暴力进行教育;要么限制太多,要么放任不管,等等。

一、单亲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给孩子以积极的情感,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研究表明: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地家庭氛围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整天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孩子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大哭大闹,而且难以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摒弃那些急风暴雨式的生活方式,能全心全意把爱献给孩子,多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开心地笑。切莫给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要让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二、多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单亲家庭,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她),要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必要时可请年龄较大的孩子共同讨论,一起参与决策。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后能自觉地担负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逢年过节、生日、让孩子到父、母家去看望父、母、外公外婆、祖父祖母,血肉亲情不能割舍。人际交往不能错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互相谦让。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应多进行鼓励,不对时切不可迁就,要导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导之以正。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 交往的机会。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幼儿园老师要特殊照顾他(她)们,但还不要让孩子看出是特殊。要给孩子多读一些少儿读物,拓展幼儿的思维,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打骂、不负责任等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是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扶养孩子,以利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满足。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双方轮流扶养孩子,被剥夺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造成永远的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五、幼儿教师要多进行家访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应该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有机会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的家庭。多进行家访。即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又应该做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的知心朋友,多体贴他们,也要倾听他们的苦衷。多在他们面前表扬他们的孩子,切忌告状式的家访。把老师教育孩子的构想,多讲给他们听,和单亲父母共同作培育幼儿规划。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 单亲家庭 心理问题 误区 教育方法

现阶段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误区缺陷,甚至成为“双差生”。教育者应更多地了解、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家庭破裂了。从教育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没有一个完整稳固的家庭学生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学生。通过近几年的班级工作实践,我对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及做法。

一、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因家庭教育不完整,或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健全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自卑型。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没有优越感,常常产生自卑感。自卑感强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自卑的心理影响他们享受成长的快乐,也影响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2.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住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自然而然产生孤独感,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3.渺茫型。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的孩子本有美好的理想,但因家庭的破裂,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实。

4.独尊型。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少管教,有的单亲孩子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5.逆反型。有的单亲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受到同学的歧视,逐渐对父母、对家庭产生厌恶感。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心理,有时会发展成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二、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单亲家庭教育容易出现三个误区,需要引起重视。

1.消极暗示。当单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和问题时,家长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其实,即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母的负面行为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2.排斥对方。夫妻离异后,一般都是一方带着孩子。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带孩子的一方有的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这就导致一些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

3.过分溺爱。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一些单亲家庭的家长往往表现得更明显。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不讲原则不谈条件地一律予以满足,这样就容易形成任性、自傲、孤僻等缺点。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4

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话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张竞生、周作人和潘光旦等“”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性教育的先驱,就已经开始主张开展性教育,鲁迅更是率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性教育。1928年,周建人著《性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其中,对性教育重要性、性教育历史、性教育问题、性来源、性生理和性伦理等方面,都做了阐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性教育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不仅推行各项政策倡导学校性教育的推广,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以助教育部门对性教育工作的积极推进。如今,再次提倡推动中国学校性教育健康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须,更是肩负历史的使命。

一、我国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40年的推进与发展,至1988年年底,全国已经有6 000多所中学开设了性教育相关课程,使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此,全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性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材研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较大发展。比如,性教育教材经过不断研发,目前已陆续在一些学校投入使用。2001年,王滨有主编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高中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等青春期性教育系列教材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经过8年的试用,于2009年4月正式进入黑龙江省各级学校;同年,陈一筠主编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初中分册和高中分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上海市的试点学校中使用;2010年,笔者主编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1年级上、下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市一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试用。

在教育传授方面,师资力量与课程安排尚存在欠缺。比如,我国师范院校还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性教育教师,中小学也没有性教育教师编制和专职性教育教师,承担着学校性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校医、生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体育教师或品德与生活课教师等,而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多来自于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再比如,我国学校性教育多以地方课程、专题教育的形式在学校中开展,课程的名称不尽相同,“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艾滋病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人口教育”等都有性教育的内容,也有一些部级课程中含有性教育的部分内容,如生物、体育、品德与生活等课程。

总体而言,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学校性教育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性教育专业人员的研究、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家长的支持等多方面共同作用,正在朝着更加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迈进。

二、学校性教育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这是很多关心学校性教育的人都会问及的问题。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不能不提,一个是接受学校性教育是儿童的天赋权利,另一个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都需要性教育。1992年4月2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生效。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承担了履行《儿童权利公约》的义务和责任。《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八条规定:“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十九条规定:“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儿童正处于向完全成熟个体成长的变化过程中,这个过程不仅涉及身体的生理成熟,还涉及情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儿童不断地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各种基本技能,提升社会交往能力,逐渐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教育是帮助儿童实现全部潜能的基础,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而性教育能满足儿童对性健康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儿童性健康权利的实现,并能提高儿童性健康的水平。所以,学校性教育必不可少。

我们成年人习惯于把儿童的性发展看成“社会问题”,如早恋、少女怀孕及堕胎、性病的威胁、艾滋病的流行、性犯罪等,为了防止这些“社会问题”的发生而不得不“同意”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把性教育当成扑灭这些“社会问题”的“灭火器”,以维护社会安定。这种对性教育的错误认识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权利。从国际性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性教育以“赋权”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权利出发,以儿童为主体,针对儿童自身生长和发展的规律及需要,为其提供全面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专业的性健康咨询和完善的性健康服务。通过这样的性教育,提高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提升儿童性别平等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增强儿童的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帮助儿童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幸福。说到底,性教育应该是对儿童的一种赋权过程,而不是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灵进行控制的过程。

三、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

在我们谈论性教育时,家庭性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自身对性的理解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发展。当孩子对性有各种疑问时,他们最先问的是父母。所以,应该说父母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最合适的人选。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家庭性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孩子谈“性”?怎么谈?什么样的家庭性教育会促进孩子在性方面健康成长?

1.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2008年,笔者的性教育团队就家庭性教育在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了学生家长。当被问到“您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几岁时开始教给他/她性健康知识”时,有1 618名父母回答了这一问题。2.6%的父母回答1~3岁,8.7%的父母回答4~6岁,即回答6岁及6岁以前(学前阶段)的父母共有11.3%;8.2%的父母回答7~9岁,29.3%的父母回答10~12岁,即回答7~12岁(小学阶段)的父母共有37.5%;28.4%的父母回答13~15岁(初中阶段);19.6%的父母回答16~18岁(高中阶段);3.2%的父母回答19岁及以上。半数以上的父母(51.2%)认为孩子到了初中、高中甚至高中毕业以后,父母才应该教孩子有关性健康知识,平均年龄在12.4岁。那么,孩子是多大开始对性问题发生兴趣的呢?一个非常显著的迹象就是孩子开始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根据美国的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会在5岁以前问这一问题。而在2008年笔者的性教育团队做的同一调查,据422名父母回忆,有14.7%的孩子是在3岁或3岁以前,25.8%在4岁,21.3%在5岁,14.7%在6岁,即有76.5%的孩子在6岁及6岁以前就向父母提出这一问题了;有15.9%的孩子在7~9岁,另有7.6%的孩子在10岁及以上提出这一问题。平均年龄5.5岁。有一点特别值得父母关注,即孩子一定是在向父母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的很长时间就开始对此产生兴趣了,他是苦于自己找不到答案,才会开口问父母的。

比起孩子开始对性产生兴趣的年龄,父母认为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开始年龄便显得太晚了。从5岁到12岁,中间有七、八年的时间,而这些年正是孩子探索自己身体、探求未知世界,形成各种价值观念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对他们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奥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没有研究证明性教育会导致孩子过早发生

有些父母担心,跟孩子谈性,会诱发孩子对性过分关注,以致将来过早地发生。根据多项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调查和研究显示,还没有证据表明性教育会导致青少年的提前,相反,早期性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推迟第一次发生的年龄、减少少女怀孕。研究发现,那些成长于对性持开放态度家庭(如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性问题并帮助孩子处理性问题)的孩子比起那些成长于对性采取回避态度家庭(如父母对孩子的性问题不予回答,不在性方面对孩子加以引导)的孩子,显示出对性问题持有更加健康和负责任的态度。

家庭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些有机会与父母自由交谈有关性话题的孩子,待他们进入成年后,在性问题上会采取更加坚定和明智的做法。反思目前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儿童犯、少女怀孕、少女人工流产、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等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象,应该引起父母对孩子性教育的高度关注和警觉。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源还是教育不到位,没有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知识和培养足够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是教育者的失职。

3.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如前所述,当孩子对性产生探究的欲望,而对问题的答案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才会向父母提出问题,他们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解决他们的疑问。这时,作为父母应该是“有问必答”,即对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有所回应,而不应该回避甚至是斥责。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置之不理”“嘲笑”“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反应,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应该问父母关于性的问题。如果孩子屡次遭到这样的“待遇”,当他们再有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问父母了,因为此前他们遭遇了太多的拒绝和不满。有谁还会向那些问了十遍都不给答案的人提问呢?如果父母感到自己无法解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问题真是太好了。我们一起从书中找找答案。”而且马上和孩子一起寻找相关的书籍,并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果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当孩子真的发生了性的“问题”,父母想跟孩子谈的时候,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让孩子开口了。

面对孩子任何对性问题的提问,父母都应该面容亲切地、态度诚恳地、心胸坦荡地回应孩子的问题,不要躲躲藏藏。回答问题时,父母力求做到简单、准确、真实,不给孩子编故事,不欺骗孩子,不训斥孩子。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求知欲和情感,为今后与孩子探讨更多和更深入的性问题敞开大门,打好基础,才能在将来一旦孩子出现性“问题”时给孩子及时的引导。对孩子提出的任何有关性的问题,父母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不应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揣摩孩子的提问和动机。父母应该永远记住,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父母一定不要嘲笑孩子怎么提了这样一个“傻”问题,而是要表扬孩子敢于提问题,并鼓励孩子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父母确实对回答“性”的问题感到难为情,就可以诚实地告诉孩子:“谈论性的问题,对我挺难,但我还是愿意试一试。”

4.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使用科学语言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交流,认识人体的器官时,“眼睛”“鼻子”“嘴”等都是用科学名词,这些器官没有代名词。唯独对待生殖器官,父母很少用它们的科学名词,如“”“阴囊”“”“阴道”“子宫”等,而是用“小”“那儿”“下半身”等词汇指代。

应该让孩子像认识其他器官一样自然地认识生殖器官,包括生殖器官的科学名词、形态和功能。让孩子意识到性器官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对人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好好珍惜和保护。当我们成年人用“那儿”“下半身”等词汇指代生殖器官时,孩子不清楚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反而更加深了孩子对性的神秘感。用科学的词汇跟孩子谈性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孩子了解了这些词汇的正确含义,一旦他们遭遇与性相关的事件时,能运用这些词汇来准确地描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对孩子的性保护和防止犯尤其关键。

5.关心孩子的性健康与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一样重要

现在的学生及其父母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很多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相应地忽视了孩子在性方面的健康成长,直到发生了各种本不该发生或可以避免的事情,才追悔莫及。如果孩子遇到的很多性问题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孩子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各种网络、书刊、杂志等媒体是他们获取有关性信息的最主要来源,而只有2.8%的大学生认为父母能在这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性教育,这样一个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都有重要影响的阵地,被很多父母自动放弃了,而任凭孩子自我摸索。一些研究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业成绩问题与他们在性方面遇到的困惑不无关系。其实,关心孩子的性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孩子的学业成绩的提高。

6.对孩子的性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在对孩子的性教育中,父母双方具有同等的责任。在性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上,父母双方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责任。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承担了更多与孩子谈性的责任。父亲不要认为性教育只是母亲的事,与己无关。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亲既可以与儿子谈性话题,也可以与女儿谈性话题;同样,母亲既可以与女儿谈性话题,也可以与儿子谈性话题。有研究表明,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和母亲同时参与对孩子的性教育,孩子受益最深,效果也最好。

7.对孩子的性教育要提前做好准备

父母应提前做好回答孩子各种性问题的准备,即要做功课。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阅读,提前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性发展特点、孩子会遇到的困惑和可能提出的性问题。如果有什么问题自己拿不准,应及时从专业书籍、专业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应知识,或向专业人士咨询。

8.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很多日常生活的情节和场景,是自然、贴切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好材料。比如,看到小动物在,父母可以很自然地告诉孩子,动物在,将生出小宝宝;看到邻居家的阿姨怀孕了,父母可以很亲切地告诉孩子这位阿姨的身体里正在生长着小宝宝。如果和这位阿姨很熟悉,也可以带孩子去拜访,让阿姨给孩子讲述孕育生命的奇妙感受。

9.就性问题主动与孩子开展讨论

父母对孩子性教育责任的体现,不仅仅是被动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还应该主动地引发或引导孩子就性问题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对一些性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培养孩子对性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当父母感觉到孩子对生命的诞生有疑惑时,就可以问孩子:“你是不是想知道你是怎么出生的?”这也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最了解他也是最能帮助他的人。再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如果电视节目中有关于男女同学交往、谈恋爱等内容时,可以主动听听孩子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父母对这些问题又是怎么看的。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问题学生;产生原因;社会;教育;家庭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有一个时髦的词――问题学生。这个词专指那些在学校中人格品行上有很大缺陷的学生。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带来了超出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般问题,如品德不良、打架斗殴、人格变态甚至是违法犯罪,给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往往学校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类问题,老师也为此搞得焦头难额。面对如此现象,倒不妨应该先找一找“问题学生”的根源所在。

就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先天遗传的影响不到20%,而80%多是由后天教育决定的。教育又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掌握文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教育方式,但往往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与形成所起的作用却不如家庭教育更重要。虽然个人的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问题学生”的出现有一些作用,但我个人认为产生其“问题学生”的主要根源则在于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走向社会,是在父母的指引教育下逐步开始的。如果一些父母没有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或者自身就是一个“问题家长”的话,培养出“问题学生”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案例

孟某,男,父亲是某单位职员,母亲在家待岗,家庭情况良好。父母对独生子的期望很大,在其身上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小的时候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是自控能力较差、粗心大意。凡遇到错误经常遭到父母的斥责。他开始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丧失对学习的自信,也养成了许多的坏习惯,上课经常说话,吃零食、打架、逃学、逆反情绪严重甚至是自杀。家长在这个时期给予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的指责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母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他在这种环境下,从一个活泼聪明的学生转为一个不认真学习,破罐破摔的问题学生。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生活条件好原来是件好事,可是孟某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他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丧失了自信。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逐渐放弃学习。

父母对孩子缺乏了解。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步,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看到或听到孩子有错误时,就严厉的批评、斥责,打骂。而不去理解和关心孩子的心理,不去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需求等,使得孩子对父母越来越疏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贪小便宜。总结上述案例,有四种类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问题学生”。

第一、棍棒型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待子女稍有不如意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长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少家庭温暖,会产生对父母的怨恨之心。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易于形成富于攻击性的暴力倾向,且缺乏对人的关爱之心。

第二、训斥型的家庭教育。这类家长与前一种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棍棒在嘴上”,希望靠骂声来塑造出完全合自己意愿的孩子。表面上这种管教方式不像上一种方式更严厉,但实际上它更能引起孩子的心灵创伤,因为不绝于耳的恶言恶语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

第三、完全管束型的家庭教育。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希望以说服教育来施加影响。但是,家长们在唠唠叨叨中并没有能把握好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则,缺乏有力的说教,反而以太多的清规戒律冲淡了必要的规矩,使子女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溺爱型的家庭教育。父母们的百般宠爱、千般依顺再加上物质享受的过度满足与父母们对孩子人格发展与精神引导的忽视相形益张。如果父母可以以自己的出众人品以身示范的话,孩子一般还不至于发展成“问题学生”。如果父母的人格也存在缺陷的话,估计他们的孩子一般就会大成问题了――骄横跋扈、任性唯我。

因此,针对这些原因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榜样的原则。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

(二)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事,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三)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则。目前,家长说了算,家长和子女不平等,甚至对孩子随意打骂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样是不可取的,会使孩子形成许多坏习惯。家长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打骂,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孩子改正。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要创设温馨愉快的氛围。家庭中温馨愉快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使孩子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快。因此,家长要坚持平等、民主、正面教育的原则。家人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多关心孩子,让孩子从家庭中得到极大的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整齐、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住房不论大小,都应布置得整齐美观,使人感到舒适。

总之,家庭其实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不仅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不能只育不教,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首先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既言传又身教,用实际行动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只有父母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能自觉按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子实践,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问题孩子,孩子的心灵中就会再多几个崇拜的对象――自己的父母。

参考文献:

[1]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王舒梅编,吉林教育

[2] 《“差生”存在的“合理性”》张建宏编,基础教育参考

孩子的教育问题范文6

我国目前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两大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通常情况下,家长都以成人的审美观来判定孩子作品的好坏,这常常会挫伤孩子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很多幼儿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忽视了对孩子的实际培养,甚至有些机构会任用一些缺乏专业美术知识的人员任教。教育人才队伍的问题,导致幼儿的美术教育缺乏系统性、理念性,不利于孩子的美术基础培养。如何真正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探讨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本概论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创立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的主要理论包括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眼、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和解放孩子的时间。通过解放孩子的天性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鼓励孩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打破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脑手并用的方式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创造教育强调解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方面,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成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一是解放孩子的双眼。强调要摘掉孩子的“有色眼镜”,用真实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打破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这在美术教育方面尤为重要,让孩子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世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世界的事物,培养他们发现美好和欣赏美好的能力。二是解放孩子的大脑。只有解放了孩子的大脑,才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放大脑就是要把孩子从传统的成见和结论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放孩子的大脑,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是十分有利的。三是解放孩子的双手。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中很少让孩子动手的教育模式。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对美术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四是解放孩子的嘴。疑问是创造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孩子们敢于提出他们对美术教育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在美术创造上有无限的可能性。五是解放孩子的空间。我国的幼儿教育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室内教育的模式,但是自然界是无比广阔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因此,要增加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六是解放孩子的时间。现在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也过度的培养使孩子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要解放孩子的时间,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实施幼儿美术创造教育

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天性,而当前幼儿教育要达到这种状态,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建立专业的幼儿美术教师团队。目前幼儿教育的教师来源广泛,幼师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严格的甄选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也缺乏专业性。美术教育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科目,因此,要通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建立其美术系统的认知。要让教师认识到解放孩子天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解放孩子的天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使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始接触到专业的美术教育,发挥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树立热爱学生的观念。对于美术教育来说,要通过教师的爱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尤其是在幼儿美术中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用爱去引导孩子,对孩子在美术教育中提出的各种疑问、想法都不要抱有成见,也不要偏爱某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用真情去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美术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