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范例6篇

孩子上学

孩子上学范文1

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兴趣点不同,对新事物的学习持续度也不一样。比如,孩子对于某些事物不主动也不想参与,有的是因为不喜欢才不参与,但有些孩子却是属于观察型的,到了一个新环境,或是看到一个新游戏,要在外面观察一阵子,等到觉得好像挺有趣时才会去参与。要想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家长不妨多试试多留心,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了。不过,做起来就不是一句话这么轻巧了,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学习,爸妈要下一番苦功夫哦!

5tcpI:快乐

如果让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充满枯燥乏味,变化性又少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对学习这件事没有兴趣;

如果玩具或教具的难易度不适合,孩子也不会感兴趣,太难的玩具会让他们有挫折感,太简单的玩具也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变化,没有挑战,很无聊。

如果爸妈教孩子学习的方式很死板,语言很生硬,表情很严肃,这些肢体动作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感觉,让孩子很容易失去耐性。

另外,每个小朋友的本身兴趣也有差别,有些孩子喜欢很刺激的活动,静态活动自然引不起他的兴趣,而有些孩子却偏偏不喜欢刺激的活动。遇到不喜欢的活动或玩具,家长不要太强迫孩子,应该考虑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太过严格,许多事情都用强逼的方法,孩子不但会对事情本身没有兴趣,也会对爸爸或妈妈产生惧怕感。

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操之过急却往往适得其反,要想让孩子萌发学习的欲望,必须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5tep2:多元

孩子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他们真正的兴趣点,家长可以让他们多方面尝试,一定要多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所谓“多元智能”就是要多元地发掘孩子的潜能,不只是语言、不只是数理,尊重他们的选择,使他们尽情发挥,孩子会有多元无限的发展机会。

当家长发现孩子对某些事情没有兴趣时,也不需太紧张,不用一直强调这件事情,可以先停一下,或许只是恰巧遇到孩子当时情绪不好、不想学而已,过一阵子就好了呢!孩子愈大,体验愈多,对事情的感受也会愈深,对于学习当然就更有兴趣了!

5tep3:鼓励

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用手势、言语来鼓励孩子的表现,例如拍手或赞美,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具体好在哪里,比如说:“宝贝,你的太阳画得好漂亮。”

2.可以用小礼物或小糖果、饼干等具体的物质来奖励孩子,使孩子觉得得到了实质的鼓励,但是这种奖励可以慢慢减少,直到孩子不是因为物质才去参与,而是自发性的喜欢。

孩子上学范文2

了解原因:首先要了解清楚孩子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看孩子是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了,还是学习跟不上太吃力,或者只是单纯的作业太多,让孩子感到疲惫。只有弄清楚了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父母才能对症下药,好好的开解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上学兴趣。当然,在这期间,父母可以给孩子请个假,一周也行,或者半个月也行,视具体情况而定,让孩子好好调整一下心情,然后再在孩子重新返校前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比如孩子很喜欢的书包,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当然,选择书包时,除了要看外观,最重要的还是三个方面,肩带、拉链与分隔设计,只有这3点都合理,才算是一个好的书包。

不要打骂:切忌孩子一说出来不想上学,父母就开始动手,或者把孩子批评的一无是处,要知道父母这样做不仅会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让孩子彻底失去与父母交流的欲望,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对上学这件事越来越厌恶,所以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先保证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理解孩子的压力:就像上班一样,大人偶尔也会产生不用上班就好了的想法,更何况孩子呢,再说现在学习任务大都很重,所以父母更要理解孩子,与孩子谈话时,尽量与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告诉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孩子自己将来能更加轻松优秀。

与老师交流:除此以外,光听孩子的一面之词是不行的,因为孩子可能会隐瞒一些事情,所以父母不妨与孩子的老师交流一下,看孩子是否在学校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只有彻底打开孩子的心结,才能让孩子重燃学习的热情。其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父母平常要与孩子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然后正确应对。

(来源:文章屋网 )

孩子上学范文3

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基础

常常困扰家长的各种问题,比如,写作业磨蹭敷衍,就爱看电视、玩,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这些小学生的常见问题,大多可以追溯到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在孩子4岁多时,教他学看表,规定分针走到哪儿就把电视关了,说话算数。这就训练孩子有时间观念、自律。我们告诉孩子,下午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必须做的,一件是玩的,我们要先把必须做的那个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个事。这样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时跟孩子玩,逐渐渗透目标意识,培养规划的习惯。比如在游戏之前,问问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伟项目,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中,关心他的进度。最后,用一两句话跟孩子总结一下。3~4岁的孩子,虽然他也会东一下西一下,但是对于打算玩的游戏,他心里其实是有想法和打算的。稍微引导,他就知道怎样来把这些想法进行整理、表达。幼儿不仅会规划,而且很享受规划事情的过程。

有家长朋友问:“当孩子说不想学习了的时候,想去玩点儿别的,家长是立即允许,保持孩子以后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坚持一下,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这也在于平时对规则和规划意识的培养。我们跟孩子一起事先制定大致的规则,这时,让他自己想,跟自己定的规则是否有出入,该做的是否做完,如果没做完怎样补救,怎样保证以后能遵守规则,规则是否合理,需要哪些修改……总之,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要他做事有据可依,有一定规划,不是完全随心情。

再说自觉学习。怎样让孩子自觉写作业、自觉学习?我想,这种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需要从学前就开始培养。只有当一个小孩能够自觉去做好自理和份内的家务活时,他才能真的去自觉写作业,否则,他的自觉很可能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学前时期,逐步让孩子承担更多的事情,让他自己负责: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脚水、收拾餐桌、盛饭、晾衣服、铺床叠被、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浇花喂鱼、整理个人物品、打扫自己房间、招待客人……当他在上小学前,对这些责任已经习惯了,这时,他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一个新的责任:学习、写作业。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对孩子的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各种问题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潜伏已久。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尽责、用心;孩子上学发现问题了,也不必太急,认真去补救就是了。

同样,不论哪个时期,教育孩子,总的观念、思路应该是一贯的,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对于上学后的那些问题,我们只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回顾一下过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则,想想宏观图景,或许一切就清晰了,我们自然就有办法了。

学习方法来自对学习风格的探索

上学了,家长会想:怎样让孩子适应每天要学习、复习、写作业的生活。我想我们可以颠覆一下这个想法,把“怎样让孩子适应学习”变成“怎样让学习适应你的孩子”。

学校的老师一般难做到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所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种奢望,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家长去做。

细心观察,尊重孩子的特点,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对图形敏感,是视觉类型的学习风格,那么我们可以给他准备各种彩笔、小贴纸,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画小图,可以把相关卡片、图画在家里到处贴,可以多给孩子买有关的画册,给他找相关的视频看看,我们可以把单调的数学用图画来表示,并且详细画出解题环节的图示。

有的孩子肢体智能好,好动,那就多找机会让他在动中学。比如摆弄积木块来帮助学数学;或者让他站着写字;或者把课本和练习本放在两个桌子上,让他写一个字,跑回去看看书,检查写得对不对;或者让他做完一道题,就起来打一下玩具保龄球……

如果孩子喜欢说话、喜欢沟通,或许比较好的学习风格是交流互动。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课业内容讲给我们听、讲给家里的玩偶或宠物听,或者约同学两人互相讲、互相考。我们也可以允许他在大厅里、在餐桌上写作业,因为家人间的互动会让他感到安全温馨,会给他力量,他有问题也可以随时问家长。

还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更喜欢听,那么,家长可以多给他讲一讲学习内容,或者给他找相关的音频资料,可以在教他新内容时用新鲜有趣的节奏、音响帮他记忆,甚至允许他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是只有单一的某种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种智能在同时发展,所以,我们多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把学习的方式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这样,孩子不仅会喜欢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如果家长只是一遍一遍地催促、喝斥“快去写作业!”,这样效果当然不好。

增加学习的乐趣

过去总强调乐趣、玩乐,有人可能有误解,认为我希望孩子只玩,不学。孩子当然要学习。首先,孩子随时都在学;其次,我们要把所谓严肃的课业学习变得有趣,要给学习增加乐趣。

美国有位一线教师叫罗恩・克拉克。他创造了很多教育奇迹。这位老师在教学上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比如,把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重新填词,内容变成数学运算法则;用彩色粉笔在人行道上算代数题;让学生用马克笔在气球上解题,做对的学生可以坐在气球上把它坐爆……我们这里的老师恐怕很难这样去做,但我们家长在家可以有各种尝试。

增加学习的乐趣,我想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前面提到的,帮孩子丰富学习的方式,帮孩子创造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比如变换环境、文具;设定小目标,把学习过程游戏化,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吃个水果);把不同的课本作业本放在文件架不同的格子里,给每个格子贴上好玩的贴画……

另一个方法是,把学习内容同生活中有趣的内容相联系。好的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看到所学知识跟现实世界的关联。我在澳洲时,就感慨他们中学开了很多有关实用技能的课,比如,除了数学,有的中学还有财会、商务、电子商务等选修课程。我们的学校课程或许这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我们家长自己多学习、多开发。

我们家长自己要拓宽眼界,对世界保持好奇、有趣的视角。只有我们眼中能看到一个有趣的世界,才能帮得上孩子。

最后一个方法,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要以积极正面、乐观向上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

积极正面、乐观游戏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就是家里的大气候。孩子那里会有小的天气变化,但是通常跑不出大气候所营造的基调。具体怎么做?还是那句话,教育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不是割裂的,是连贯的。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是怎样让孩子起床、刷牙、洗澡、做简单的家务活的?我们用的是正面管教、游戏力,我们给孩子补充爱和趣味的“油罐”(油罐理论是罗玲老师的经典育儿理论,在日后的文章中会做专门的介绍),那么我们现在也要同样做,只是变换一些方式而已。

比如,与其用严厉沮丧的语调一遍遍地催问:“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不如跟孩子进行正面、具体的沟通:“我记得你昨天写完作业的时候,说自己特别有成就感,是不是?”、“你觉得哪科作业比较容易?”、“你喜欢先写容易的,后写难的,还是先做难的作业?”……与其说“写作业别磨磨蹭蹭的!”,不如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怎样用好玩的方式防止磨蹭、拖延。

孩子上学以后,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就变得严肃无趣了,什么原因?

首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变化很大,可是孩子自身的各种能力并没有同步发生某种跃进,所以,家长要有耐心。我们在孩子幼儿时可以做到很多“等待”―耐心地等他学会走路、说话、守规则,我们现在同样要给孩子一些时间。

很多能力就像学英语一样,有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有突破、有爆发。如果家长心急,用各种高压逼迫的方式,那么这个积累再爆发的流程就会受到破坏,变成恶性循环。

家长难以保持淡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小学里,对孩子表现的测评,不再像幼儿园时那样模糊,它被成绩量化了,这种量化给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往往在家里管教孩子时,觉得可以做好,但是一旦我们跟其他家庭一起出去游玩,妈妈们就容易沉不住气,因为有了横向比较。而小学里,这种横向比较被现在的教育体制变得理直气壮、合理合法。

所以,要想保持正面、乐观的态度,关键是家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有全面培养的规划。

全面发展的养育目标

我女儿幼儿园在家长开放日时,老师给家长介绍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内容,每天家长在走廊上也可以看到当天的活动内容。我觉得这些都非常好,因为非常全面,涉及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到了小学,或许学校的教育就更侧重知识的学习。我想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心里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养育目标,就是把幼儿园的这些给延续下去。

在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们跟孩子坐下来详细沟通一次,告诉孩子,希望他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进步。比如,我们希望他在交往、家务责任、体育、理财、某项具体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能做到什么,我们对他在学校的课业成绩有怎样的要求,等等。

孩子上学范文4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孩子上学,妻每天上午、下午都开车送他上学,到学校附近,孩子说:“我要跳伞了。”看他背双肩书包的样子,还真有点像背着降落伞。

4、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5、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孩子便从此不再绕膝承欢,开始独立的人生了。

孩子上学范文5

1、重新解读孩子的“诉求”—— 孩子不想继续上学,可见他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有所不满,这也许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找不到乐趣,也许是“一般”的成绩让他缺乏成就感,也可能是他觉得上学没有“自由”……这是他的“求救信号”,他希望摆脱现在某种生活困境,有的孩子会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如沉迷网络游戏等,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来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2、关注孩子的“求救信号”——耐心聆听他做此决定的真正原因,然后向他表达理解、关怀和支持,让他明白即使学习不好,父母的爱还是不变的。在建立了信任的基础上,你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长经历来表达意见,帮助他明白现在辍学的可能后果,明白真正的独立包括行为上、财政上、生活上的独立,而且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3、和孩子平等交流——切记,这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你的社会经验固然比孩子丰富,但他的想法也许也能给你新的视角。最后的决定权还是留给他自己,无论他做何决定,你还是依然爱他、支持着他。有了这样的支持和爱的氛围,孩子往往会更愿意继续学习。

4、先不要提过高的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暂时不要提过高(超出他的能力的)要求;其次是,让孩子有同学中找到友谊,培养友情;再者,对孩子要以鼓励为主,但不是迁就;他做错了,就要温和地批评,他做好了,要大加赞扬。另外,如果孩子有网络上瘾,人际交往退缩,回避的现象或攻击行为,请尽快找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孩子上学范文6

作为小说家,大江将学校教育的目的,用他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动而完整地呈现出来。他在书中讲述的第一个故事说,要替死去的小孩活下去,象征与过去的人们相连接;第二个故事回忆光(大江的儿子)在学校找到相知的朋友,一起听音乐,帮忙上厕所,则表示与同时代的人互动,与家人之外的不同生长背景的人互动。换句话说,依大江看来,人生下来要学习与不同时空下的人类经验相连接,而相连接的信物则是语言。人借着语言与世界互动,了解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才能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们要探讨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当学校有了它应该给孩子的东西,才能讨论孩子应不应该去学校。

从教育实践上看,我们的教育远远没有突破当下儿童教育的种种困境,诸如童年的“忙碌”、童年的“恐慌”、童年的“单调”、童年的“枷锁”等等。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我们所做的教育,是不是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工具理性”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却常常忘记了教育本来是什么样的,忘记问一问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

我想起了学校举行的题为《童声摇响春天的铃铛》的新年诗会,为了这次诗会,我校老师专门写了一首主题歌,名为《童年飞翔》:

童年的路上种下一个太阳,/一路走过,/热情总想歌唱。/太阳太阳快快长大,/春天就要来到,/请你带我高高飞翔。

童年的枝头挂着一个童话,/穿过森林,/梦想总在荡漾。/童话童话轻轻跳下,/春天已经来到,/请你和我一起飞翔。

这首歌后来经音乐老师谱曲,得以完整地呈现。我记得新年诗会的现场,当全场响起这首歌的旋律时,所有人都被感动了。就在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教育人的心路历程――童年的梦想和梦想中的童年,始终是萦绕在我们心头不解的情结。这才是小学教育得以展开的精神起点。

法国著名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一书中明确提出:“我梦想,因此我存在……”,我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向往童年梦想”的过程,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充满梦想的乐园,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可能会在理性中注入更多诗性,在求真的过程中敞开更多率真的心扉。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我们需要重新想象童年。童年应该是快乐的。高尔基说,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有如一股淙淙流动的泉水,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做自己的主人,快乐做主人,拥有主人的意识、能力和姿态,这是来自儿童内心世界的诉求。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应积极地回应儿童的心声,实现儿童快乐做主人的愿望,就是成全儿童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就是成就人的成长。

当我们更多的是在梦想中而不是在现实中重寻童年时,我们再次体验到它的可能性。然而,童年幸福却并不是必然地向我们敞开的,它蛰伏在儿童那里,需要我们去找寻,去唤醒,去引出。如果说这是一条路径,那么这条路径的每一步都是设有“密码”的,如何对待童年幸福的“密码”,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调性。说到“密码”,人们习惯性的想法是去“破解”它。但是我们以为对于童年幸福的“密码”,不能采用这种惯常思维,而应该回到“密码”是“在约定的人中间使用”这一原初意义上去,即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着孩子们的脉搏和心跳,过共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