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殊教育范例

孩子特殊教育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普遍认为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教育对象数量少,影响小,社会覆盖率低,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工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还难以获得成就感以及自豪感[1]。致使教师的观念存在偏差,缺乏不断学习,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的动力,放松了对自己以及学生的要求,缺乏进取心,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出现事故,能够正常生活就算完成了任务,产生错误的教学观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教学观念存在偏差是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不恰当

一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较为急躁,缺乏耐心,由于并不能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聋哑孩子由于不能听见不能言语,无法与正常人有效的沟通,生活环境也与正常人不同,存在特殊性,其具体表现为交往圈子小,周围环境不同,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比如胆小,怯懦,敏感,多疑等,由于聋哑儿童的此种特点,致使家长越发的没有耐心,没有信心,出现急躁情绪,并为孩子定下标签,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极端化。二部分家长认为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成为聋哑儿童,存在内疚感以及负罪感,并不能理智的教育孩子,关心孩子,过分溺爱孩子,百般迁就,希望以此种方式作为补偿,使孩子受到更多的关爱,但此种教育方式并不科学,容易使聋哑儿童更加难以管理,任性妄为,从而导致出现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问题[2]。

(三)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

特殊学校的常规教育与普通学校还是存在极大的差别,聋哑儿童由于身体残疾,在性格特点上难免敏感,自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育不够科学,忽视对聋哑儿童心理的疏导,按照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导致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

二、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出现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个人管理

特殊教育的个人管理主要表现在卫生,着装,发型,就餐等方面,其中卫生包括自身卫生,生活区卫生以及教学区卫生等卫生的处理,着装要求是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发型要求是不能留古怪的头发,礼仪需要使用文明用语,就餐需要文明就餐,节约粮食,根据这几方面建立一套标准的制度,并为学生制定一本记录本,做到周周小总结,月月大总结,并在家长会上通报相关情况,做到加强聋哑学生的个人管理。

(二)加强生活区管理

加强生活区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活区的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区域,是最容易出现寄宿管理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价值。加强生活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宿舍管理制度,宿舍卫生评比制度进行监督,提高监管力度。二加强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生活教育

加强生活教育是指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够急躁缺乏耐心,忽略孩子教育,放任自由以及溺爱孩子,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加强生活教育。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家长需要保持较好的耐心以及信心,对聋哑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教育,体会孩子存在的困难,学习手语,与孩子较好的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以便以后的教育管理。二家长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孩子与严厉教育孩子都是不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应融合两种教育方式,在孩子出现道德问题以及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严厉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孩子纠正问题,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孩子脆弱时,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因此,加强生活教育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提升聋哑儿童的能力,陶冶聋哑儿童的情操,实现聋哑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聋哑儿童能够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十分重要,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适合各类残疾学生的娱乐活动,如刺绣、篮球、绘画、缝纫、手语歌、下棋等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中普遍存在寄宿问题,由于教师观念存在偏差,家庭教育不恰当,学校常规教育不科学等原因致使特殊教育学校寄宿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的发生,因此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个人管理以及生活区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光兴.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安全管理[J].贵州教育,2013(07).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2

美国残障学生所获得特殊教育服务,需要经过个别化教育方案(IEP)工作小组的测评。美国已经建成IEP测评体系,有明确的测评流程和方法。这对我国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美国;特殊教育;测评体系;测评流程和方法

众所周知,要满足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首先应对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进行测评。美国是如何对残障学生进行特殊教育服务测评的?测评机构有哪些?测评的流程是怎样的?美国特殊教育服务测评体系有何值得借鉴之处?考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一、美国特殊教育服务的测评机构

美国1973年《康复法案》(RehabilitationActof1973)第504条规定,残障学生有资格获得课堂上的调整。家长可以向学区或学校提出按照第504条规定对孩子进行测评的要求。1975年通过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也明确要求“确保所有残障儿童都能获得免费与合适的公立教育,免费与合适的公立教育必须向残障儿童提供能够满足其独特需要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如果学生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则由学校组织个别化教育方案(IEP)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正式测评。什么是IEP呢?在美国,学校会为每一个被认定具备接受特殊教育资格的学生制订一份针对其残疾情况的教育方案,简称IEP,其全称是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字面意思为“个人教育方案”。IEP只有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才有,普通学生没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美国也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对残障学生进行残疾等级的鉴定,但具体到残障学生在学校能接受怎样的特殊教育,则需要IEP工作小组来确定。我们在美国多所学校进行参访时,学校相关负责人也都无一例外强调了IEP工作小组在评定学生所能接受到的特殊教育服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IEP工作小组并非一个官方的机构。IEP小组的成员可能包括:测评学生的家长、至少一名普通教师(如果该学生在普通班就读)、至少一名特教教师或能够提供特殊教育的人员、一位学校行政人员、地方教育主管机构的代表;一名能解释说明鉴定和评测结果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的专业人员、由家长或校方指定的具备特殊专业知识的人员,如需要,被测评学生也可加入测评小组。其中,地方教育主管机构的代表,通常也就是学区相关负责人,往往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参加该会议。

二、美国特殊教育服务的测评流程

在美国,孩子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接受何种特殊教育,需要经过IEP工作小组的测评。我们在洛杉矶参访当地学校时,有机会接触到洛杉矶联合学区负责特殊教育的官员,他们向我们介绍了洛杉矶联合学区实施特殊教育服务所遵循的流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的步骤:提出测评要求;测评;制订并实施个人教育方案(IEP);IEP复评。

(一)提出测评要求

家长、监护人、老师、其他校方人员及社区人员如认为某个孩子需要特殊教育服务,可以要求对孩子做特殊教育的测评。要求应以书面的形式交送学校的校长。学校收到测评要求之后,须在15天之内给予回应。如果学区决定孩子适宜做测评将会下发通知,如果学区认为孩子不适宜做测评,也会下发通知。家长可以决定是否对学区的决定提出上诉。如家长同意对孩子进行测评,学校将在家长签名后的60天内完成测评并举行IEP会议。如果家长拒绝签名同意或不予回应,学区可要求一次法律听证来向法官要求取得许可举行一次非家长同意的初步测评。不过,根据学校和学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学校都会尽量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二)测评

测评工作包括对个人的测验,对孩子在学校的观察,访问孩子和在学校接触的校方人员,复阅学校的记录、报告和功课采样等。测评的过程会考虑多种因素,如:要对测评对象被怀疑有残障的有关方面全部加以测评,测评小组中至少会包括一位熟悉测评对象的残障领域的专家,测评的语言和方式要和孩子相适应,必要时会请一位合格的翻译人员来协助测评、测评所使用的材料和程序要不含有种族、文化和性别上的歧视等。此外,父母也可以自费使用学区以外的合格的测评人员(独立测评人),将测评结果提交IEP会议加以考虑。父母如对学区的测评不同意,也有权利要求学区来支付对其孩子进行独立测评的费用,但学区也可以同意或举行法律听证来表示原来的测评是正确的从而不承担此项费用。

(三)IEP的制订和实施

测评对象经过测评后,将会召开一次IEP会议。如果IEP小组的成员缺席会议,还需要有家长的书面同意。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将会产生针对测评对象的一份个人教育方案(IEP),该计划是一份书面文件,内容包括测评对象在学业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等。在决定测评对象的分班时,IEP小组需要确定分班是最少限制环境下的分班,即尽最大可能让孩子与非残障儿童一同接受普通课堂的教育。除非其残障十分严重以致在普通课堂里即便使用各种辅助服务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才会将其分配到独立教室(特别班级)或是别的学校。按限制从低到高来分,学校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学校中的普通班级、普通学校中的独立教室(特别班级)、特殊教育学校或中心、非公立学校、家中或医院。

(四)IEP复评

对正在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来说,每年至少要举行一次IEP会议以决定IEP是否符合该生的需要。此外,根据需要每三年还要举行一次复评。应家长书面要求,学校也可以在任何时候举行复评。除非经学区同意,复评每年不得超过一次。

三、美国特殊教育服务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坚实的法律保障

美国在1975年《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基础上,于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以及之后在1997年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和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都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法律要求各州要为3至21岁的残疾人提供免费与合适的公立教育。美国将特殊教育对象分为13类: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视觉障碍、聋—盲障碍、自闭症、创伤性脑损伤、发展迟缓以及其他健康损害。相比较于英国在《残疾学生及特殊学校规则》中规定的10种以及我国在《残疾人分类及分级》中提出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7种残疾,美国对残疾人的分类更细,更具体。最重要的是,美国这种借助法律干预推动教育发展的做法,对其残疾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教育活动中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缺乏法律措施对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有关。美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的相关立法无疑对我国制定并颁布《特殊教育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细致周到的特殊教育服务提供方式

拥有健全的法律保障是美国特殊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美国在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具体实施层面,其人性化的、细致周到的设计也非常值得借鉴。美国教育部2015年向国会提交的《残疾人教育法实施情况第37次报告》就将“禁止歧视”的要求放在了报告的首页。各个地区也在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方面进行了非常人性化的安排。比如我们接触到的洛杉矶联合学区就有专门为家长提供的非常详细的《特殊教育服务家长指南》,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解答。我们了解到,每个学区内的学校往往建有种类和数量不同的资源教室或独立教室来为学区内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服务,有的学校会专门为自闭症或是有听障的学生建立独立教室并配备专业教师。这种分配特殊教育资源的方式既能满足不同类型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需要,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如果一个孩子在学前被认定有残疾,这个孩子就可以到专门的特殊教育中心接受免费的指导和介入服务;如果是在学龄段被认定有残疾,其所在学区就会根据其残疾类型和情况将其划分到学区内可以为其提供合适教育的学校。如果有残疾学生在学区内的公立学校无法得到合适的教育,学区有义务为其在学区内或学区外找到能提供合适教育的公立或非公立学校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如果学区不履行义务,家长还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要求学区履责。美国特殊教育服务在具体操作方面的设计,考虑到了很多的细节和情形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专业、敬业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

美国教育机构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有严格要求,专业技能资格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州颁发或承认的证书、执照。在我们所参访的学校,我们注意到每一个有IEP的学生都有一份表格,每天其任课教师、特殊教育教师都会根据其IEP对该学生相关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和打分,工作非常细致。教师在对待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方面也都表现出极强的耐心和爱心,这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经过了解,在美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比普通教师的收入虽然高一些,但也高之有限,这也更凸显出他们的可敬之处。在我们与学校和地方学区的交流过程中,他们也会提到配备足够的专业特殊教育人员和辅助人员对他们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就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形来看,我们所参访的学校都是按照要求来配备专业特殊教育人员和相应的资源教室的。对比之下,能否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的特教从业人员,对我们即将开展的随班就读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不断增加的经费保障

在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为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教学支持,为学校配备具备特殊教育师资以及相应的资源教室,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的经费保障。在美国,特殊学生在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所需要的费用,通常由学区来承担。当然,联邦或州政府也会有专门的经费下拨,如我们这次参访的费城的一所州特许学校,其经费就是由州政府直接下拨的。我们还了解到,很多学校,特别是接纳残疾症状比较重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来自学区或州政府的拨款并不足以保障支出,这时学校或机构就会通过募捐或慈善机构自行筹措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些年来美国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一直在增长,美国教育部的IDEADataCenter网站上公布的历年来美国各州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入数据也都可以印证这一点。即便是在向学校拨付特殊教育相关经费时,美国也保持着其一贯的“斤斤计较”的特点。通常的做法是,学校需要对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具体项目和具体时长进行详细的记录,而学区则依据记录拨付相应费用。每个学生的IEP不同,学区为其支付的费用也会不同,具体拨付的费用常常会精确到小数点以后,这种既增加保障力度、又细化拨款要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五)来自学区的服务和支持

美国的学区大都下设负责特殊教育的部门,其职责主要是为学校提供特殊教育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如学校有时会因为与家长沟通困难寻求学区的帮助,或因为学校提供特殊教育的设施或师资问题需要学区的支持等。就特殊教育而言,学区最主要的职责是将接受特殊教育学生所需的经费及时拨付到学生所在的学校或机构。当然,如果学区对学校提交的报告存疑,学区也会要求学校进行解释或作进一步调查。此外,美国以立法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资格,专业人员及辅助人员必须具有州政府颁发或承认的证书、执照或登记在案能满足从事教育服务所要求的其他条件。学区一方面会要求学校为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和专业人员,另一方面也会为这些人员提供所需的专业训练。

作者:刘振 周秋红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督导室 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

参考文献: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3

(一)发现“特需生”。

该项工作由各个教学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列出明显异常的学生名单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进行专业测评。

经过1学年的观察,在一年级期末教务处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长开会,向学生家长说明该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说明这些异常表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家长自愿为原则,由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业测量评定,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三)确定服务类型。

学生经过专业测量评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再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这些孩子的三种服务安置方式:1.进入本市特殊教育学校;2.进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进行随班就读。由家长填写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按照学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确定其接受哪种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资源班成立之后,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需生”家长甚至普通班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观看、参与学生活动,用事实阐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现状,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二、量身定制,合理安排

“特需生”身心发展、认知理解不同于普通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量身定制,不但满足他们一般性的学习需求,更需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一般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分层教学。适应性课程。包括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根据学生情况,自编教材或者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劳动技术教材。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结合我校的特色———国际生态学校和校本特色课程“麦秸工艺”,开设“剪贴工艺”“卷纸工艺”,为学生将来接触麦秸工艺打下基础。另外开设“折纸“”泥工”“编织“”串珠”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训练动手能力,培养特长,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怎么落实这些课程呢?基于我校实际情况,教务处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以下4种。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在特殊教育班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按课堂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门学科,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编入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学班学习。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分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两门课在特殊教育班集中上课,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特殊教育班小组训练的方式。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每个“特需生”发展的“走班制”“个别化“”合作式“”一体化”的教育训练方式。

三、普特融合,和谐共生

特教资源班的学生不仅在部分课上与普通班的同学融合,而且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参与的乐趣,体会生活的丰富,发现自己隐藏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特需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与人相处和交往时将减少失败的挫折,增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情感、需求、想法的方式,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表达;在需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养成协同合作、积极沟通的能力。普特融合促进了“特需生”社会化发展。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普通班的学生成了“特需生”的学习伙伴;交往过程中,“特需生”学会了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满足了他们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班级建设,促进发展

目前我校特殊教育班有11个程度不一的智障儿童,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越过他们弱势的智能领域,注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注重弥补其弱势智能领域,注重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一)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

针对班级内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作为共同目标,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

1.彩色卡片

教室里设有表现墙,上面贴有学生的照片,照片旁边是状态栏,照片下面有一个口袋,里面盛放着表示学生状态的彩色卡片:表现良好是淡蓝色“笑脸”,违纪一次是淡黄色“哭脸”,违纪两次是深黄色“哭脸”,违纪三次后是橙色“哭脸”,违纪四次是红色“哭脸”,行为有所改善是淡绿色“笑脸”,再有进步时是深绿色“笑脸”,表现出色是粉红色“笑脸”。每次更换时让学生说出具体事件,教师则在笔记本上记下。每天放学时奖励那些一天都没有换过卡片或表现出色的孩子,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则将该学生当天卡片的最后颜色及更换次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合作进行行为矫正。这种行为监控的图解方法体系,能让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一目了然,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2.数字卡片

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特需生”使用数字卡。数字记录了孩子当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和完成老师要求的表现情况。如,数字“5”表示表现非常好、非常棒的一天;数字“4”表示今天表现很好;数字“3”表示今天表现一般;数字“2”表示今天我们有些麻烦;数字“1”表示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天。每天放学,请学生将数字卡片带回去交给自己的父母,父母则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一定时间内累积达到一定要求,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处罚体系,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同时再加上教师日常正向行为的支持、强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

(二)建设不受约束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1.自由的环境

“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也就是把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教室里,我们摆放了许多橱柜,里面放置有为每个学生配的工具箱,将平时学习、劳动时要用的工具放在里面,供学生随时取用。有供学生随时可以拿到的学习材料、操作材料;有供学生阅读的绘本、画报、图书;还有供学生进行活动的桌面游戏器材、体育器材等,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发展其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

2.有秩序的环境

教室并不是毫无原则性的自由场所,相反是有规则、纪律和秩序性的。在教室里,怎样坐、站、走,怎么样使用工具,怎样阅读书籍,怎样请求帮助等等,都可以制定成规章制度条文张贴在教室里,同时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3.社会性的环境

学生是教室的主人,他们需要自己负责教室的整理、清洁,照顾种植的花草,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室中的器材一般每样只有一个,一个学生正在使用时,其他同学必须等他用完后,才能接着使用。这将有效培养重要的社会特质———等待、尊重与分享。

4.文化环境

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利用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五、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家长的教育态度影响“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我们将特殊教育资源班建成“特需生”家长的服务站,努力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一)设置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

家长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怕孩子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因而矢口否认孩子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内心又希望孩子的问题能得到改善,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所以,他们总希望有机会和教师聊点什么,但是常常又因身边人太多而欲言又止。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专门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让家长有一个向教师倾诉、咨询的地方。同时,特教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困惑、疑虑、不安,并以此作为特教工作开展的一个契入点。

(二)给予家长科学的家教方法

方式一: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家长半日活动,给家长作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难,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方式二:QQ群在QQ群中,上传学生学习、活动的照片,分享学生的成长过程;组织家长讨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群策群力;分享传授科学教育方法、育儿经验的文章,给家长正确的育儿导向。

(三)建立互助的教育合力

在“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形成互助的教育合力。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地家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与家长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形式多样的联系卡,有表示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颜色卡、有表示学生进步的表扬卡、有鼓励受到表扬的祝贺卡、也有请求家长协助的求救卡……小小的卡片让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密切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也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好时机。

六、积极沟通,拓展渠道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背景;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1引言

教育是一个人获得外界知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还具备自觉获取外界知识的能力,所以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三观和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其今后的发展,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很大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我国中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但是,还是有那样一群人,无法及时或者很好的受到相应的教育,导致其受教育的权限被损害。这群人主要就是那些有一定身心缺陷的孩子,这些孩子或盲或聋或哑,有一定的身体疾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疾病,例如自闭症儿童等。将这些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放到一起教学显然不现实。为了保障这些孩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广泛开展了特殊教育,针对性的对这群孩子进行教育。与此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才能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对于一个人的身心有着极大的教育作用。所以,将其应用到特殊教育当中必定能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茶文化背景下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

2特殊教育概述

2.1什么是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一些特殊的对象进行教育,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狭义的特殊教育主要指的是对一些身心具有一定缺陷的人的教育,包括一些聋、盲、哑、弱智儿童或者是一些问题儿童所纳入的教育范围,并从设备、科研、经济和师资等方面支持这类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资金实力也越来越雄厚,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特殊教育中,而孩童又是祖国的未来,即使身心有些缺陷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弥补,其同样有受教育和幸福的权利。所以,我国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开办了很多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工读学校和森林学校等对这些孩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仅我国,特殊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其展开了不懈的探索。

2.2特殊教育的三个体系

要想更好的创办特殊教育,就要构建和完善现代特殊教育的是那个体系,从而保证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体系分别为特殊教育自身发展体系、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和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最后一个体系,也就是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特殊教育自身发展体系主要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孩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阶段,为其提供从学前、中小学、职业高中及高等教育的具有衔接性和持续性的终身教育发展体系。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体系主要指的是社会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人具有社会性,那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孩童也是如此,其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体系的创建也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是对特殊教育的补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特殊教育,主要涉及到政策法规、特教师资与专业支持、信息资源和社会支持这四个方面。

3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指的是在整个产茶、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包含的内容及其广阔,包括一些茶具、茶道和茶精神等等,只要涉及到茶的内容都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很多的其他文化都是有其自己的受众和界限的,但是茶文化没有,这与茶的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茶叶自发现开始就广泛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早期茶叶是贡品、是贵族特有的,由此可见,人们对茶叶的评价是很高的,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茶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普通老百姓也开始饮茶,进而掀起了全民饮茶的风气。不仅如此,我国的茶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受到喜爱的。经过多年的发展,饮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如此悄无声息又如此坚定的融入了人们的骨血之中。因此,茶叶没有确切的受众,其面向全体人民群众,即使有些人不喜欢茶叶也不会对其抵制,这也使得茶文化一并拥有了这种特性。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和摇篮,已经形成其独特的茶文化体系,再加上我国是礼仪之邦,一直都强调仁智礼仪信等,我国的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充分的吸收了这些内容,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意蕴,其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包括宁静、仁义、礼让、谦虚、勤奋和自省等等。若是能将茶文化融入到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必定能极大的推动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

4茶文化背景下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创建

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主要涉及到政策法规、特教师资与专业支持、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所以在茶文化背景下创建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4.1将茶文化融入到特教立法

要想对特殊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就必须要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只有通过特教立法与政策支持才能真正将特殊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对其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发展。而茶文化中有着很多可以借鉴参考的地方,茶文化重视人的内心,强调人自身真正的需求。所以,再进行特教立法的时候要充分的借鉴茶文化当中的一些相关内容,要明白特教立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特殊儿童的一些权力,从而推动特殊儿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进行立法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儿童的需求,重视这些孩童的内心世界,不能仅仅制定一些须有其表的内容,要制定一些正真符合这些孩童利益的法律法规,从而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保障一些特殊孩童的进一步发展[2]。

4.2对特教老师进行茶文化培训

特殊教育不像普通教育,其面临的是一些具有身心缺陷的孩童,这些孩童或者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有些心理疾病,这就对进行教育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特教老师来说,其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自如的应对聋哑学生、盲人学生等不同情况的学生,同时这些特教老师还要具有善良的内心,要懂得尊重学生,从而保证这些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同学的心理,避免一些老师对这些儿童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仁义和尊敬,所以,在构建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时候,可以对这些特教老师进行相应的茶文化培训,在提高老师的专业能力的时候也提高老师的为人处世能力,使得这些老师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导和相处。

4.3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茶文化

对于任何人来说其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那些特殊儿童也是如此,其也要进行一定的社交,只有全社会积极动员起来,才能更好的推动特殊教育,所以社会支持也是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如今,我们的社会还不是那么的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的包容心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导致社会上存在很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和一些异样的眼光,这对特殊儿童的心理是一个极大的伤害。茶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仁义、奉献,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的敬重[3]。所以,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茶文化可以使得广泛提高人们的素养,使得社会形成一种礼让、尊敬、仁义的和谐氛围,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

5结语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比起那些普通的孩童,带有一些身心缺陷的孩童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其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和保护。所以,我国十分重视特殊教育,重视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对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茶文化背景下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创建。

参考文献

[1]顾定倩.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2):43.

[2]吴晖.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的现状和改革思路[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6.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5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原因

(一)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改革也在大力的开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在一步一步的改革,各行各业都在着力进行改革以保证本行业能够在社会发展大军中站稳脚跟,甚至能够走到前沿。同时,经济改革的浪潮中也包括教育行业,然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特殊教育学校所要进行的教育改革。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所设立的学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的遵从正常学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学资源就必须要同正常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样,要保证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能够与正常的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也能正常享受先进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

目前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对于特殊人群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新意,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来说就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残疾或者缺陷,其次,这一类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最后就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是极为重要的。然而综合这些原因,很多特殊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不够合理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附加过多的优秀教学资源,让这些特殊人群觉得这样的课程太过于乏味,更加使得他们内心的负担变的大起来了,所以,依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不长久的。

(三)教学内容过于书本化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做到将教学正常化,不要带有任何的其他想法去教学。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都是依赖课本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老师通过朗读课本,将一些优美的语句单独提出来供学生学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计划,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还是很差。例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一部分学生是聋哑患者,老师在朗读课文时,对他们不会起到作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思维也开始变得退步,这也可以说明很多学生的兴趣点无法被老师清楚的了解到,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退步。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研究的推广策略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依托教师对于课本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老师为学生传达这些语文知识。然而对于这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缺陷的学生更加需要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借鉴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可以借鉴一定的教学内容来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而将这些教育模式中的优秀内容进行专门的研究,再结合本地的情况很好的处理教学单一化的问题。

三、创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6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普遍落后、整体水平低,主要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家长观念落后、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方面存在限制的问题。

1、基础条件差

农村很多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较小,教室、课桌、宿舍、食堂、操场等硬件设施达不到国家标准,难以容纳足够的学生。学校往往离学生家较远,学生有时要走很长的路上学,尤其是在山区,山高路远、道路阻塞更是学生面临的难题。此外,学校由于经费不足难以购置相关的器材设备满足残疾孩子的个性化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在农村即使是一般正常的学校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殊学校则情况更甚。学校教师少,有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有的课程还要请别人代交,有时一名教师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名儿童。特殊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学校尚有许多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临时工充当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则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工资普遍很低,许多教师耐不住清贫纷纷外流。此外,许多学校缺乏有效地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部分教师抱着“死工资”在教学方面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很普遍。

3、教学费用高

农村的残疾儿童家庭贫困的占绝大多数,许多父母本身身患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也有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在家务农,他们根本无力负担孩子的生活费。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特殊学校,得到的支持却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学书籍、文具等都缺乏。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入学率低的问题,有的地方符合条件的适学儿童入学率不到1/3,甚至更低。

4、家长观念落后

许多家长在观念上早已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思不支持或者反对孩子接受特殊教育。在农村尽管特殊教育的学杂费已经全免,但生活费的负担依然很大,家长不愿意加大负担,有的家长为了减少家庭支出会勒令孩子退学。有的聋哑子女家长不甘心还要再生养一个健全的子女,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健全子女身上,从而不愿送聋哑子女进入学校学习。这导致大部分聋哑儿童和轻度弱智儿童至今仍然没有机会接受最基础的学校教育。

5、招生对学生户籍、年龄、智力等诸多限制

学校因为经费等原因难以开展更大规模的特殊教育,因而在招生上对孩子诸多限制,在农村聋哑儿童因为户籍、年龄、智力等原因被拒之门外的不在少数。

二、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

目前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经费不足、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社会观念陈旧等原因。

1、特殊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尽管每年在持续增长,但是在农村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大环境下,农村的特殊教育经费紧张情况更加严重。在国家的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农村特殊教育所占的比重很低,对农村贫困家庭补助标准低、覆盖面小;有关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名次、升学率、分数等,农村特殊学校既无名次和升学率可评比,又难有就业率作为考核。因此只能“另册”,有关部门对于“另册”的学生不抱希望,对农村特殊教育关注一直就有些不足;此外,农村残疾儿童家庭本就贫困,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加之医疗等费用向来很大,一般维持家庭生活都很难,更遑论负担孩子的特殊教育生活费。这些问题造成了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费用高等问题。

2、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

教育部门没有完全做到农村与城市、特教与普教的一视同仁,在教师方面,农村特殊学校教师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和普教一样的编制配置、奖励政策、晋升机会和工作待遇等,这势必影响到教师们的积极性;在经费投入上,国家缺乏对农村特殊学校的投入,缺乏对农村残疾儿童的投入,阻碍了特教的正常开展。

3、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并在各层级的法律法规中都有条文涉及到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但站在系统化、专门化的角度来看,针对残疾儿童立法的现状并不构成一个完整、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数量上看,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教育基本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加以规定,但是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在适用方面势必造成混乱,而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专门法律;从内容上看,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缺乏与其配套的实施细则,如对特教教师的奖惩机制、残疾儿童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方面都缺乏明文规定;从范围来看,残疾儿童法定对象范围过窄,没有涵盖所有有教育需求的残疾儿童。

4、特殊教育学生就业难

特殊教育就业率并不高,学生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学校教师稀缺,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农村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本就稀缺,有的一所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根本是疲于应付,很难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有的课程明显不适用部分学生,但仍然按部就班的上着,农村特殊学校因为经费、资金等困难很难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二是社会上对残疾人存在歧视,很多工作明明残疾人可以胜任,但是因为社会观念等问题而将残疾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不在少数。学到东西仍然不能就业无疑加重了学生和家长对上特殊学校的疑虑。

三、解决农村特殊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农村特殊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要从政策、法律、经费以及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管理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来考虑。

1、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经费投入

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同样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二者不可偏废。在政策层面上要缩短农村特殊教育和城市特殊教育的差距。在对教师的奖惩机制、晋升机会、薪资水平以及专业培训等方面不应该有所偏颇。应规范农村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等问题,加大特殊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对农村的输送力度;对于学生来说,应扩大农村残疾儿童受教的范围,减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费等;此外,还应该实施农村扶贫扶智工程,将贫困儿童家庭纳入扶智范围。

2、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

发展特殊教育应当是发展义务教育其中义务之一。农村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立法保障。一要修订现有的特殊教育立法条款,对现行的《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不适应的相关条款尽快修订;二要研究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特殊教育的法系,要针对农村实际用法律的途径对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进行全面保障。

3、规范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管理

农村特殊学校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缺乏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和器材,无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供个性化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设置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要着力加大远程教育工程,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方面设施。在教师管理方面,应建立教师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教师的奖惩制度。学校应该致力于培养稳定并且全面的师资队伍,保证教学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

4、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7

[关键词]特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研究

近些年来,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对特殊人才也有了更高的期许,这使特殊教育取得了更好的发展。现代化的社会教育不仅限于学生的知识教育,还很重视学生心理和健全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在关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之余,还要格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命运,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特殊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习生活中的态度等,要注意完善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及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各项品质。

一、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是健康的,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对生活充满希望,以更乐观的态度应对学习和生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学生基础知识之外,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关注是否有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并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心每位学生的生活,从多个方面和细节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积极落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跨过心理障碍,形成健全、正面、积极的性格。在现代,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在促使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也越来越重视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特殊教育从业者首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在对特殊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应该要比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更大。学校在这一方面也要积极落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教师同样需要循循善诱,不断教导,帮助学生打破其自身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影响着其思想道德的健康程度,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就很难保证他能有健康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群、困难时才不会轻易迷失方向,对于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更容易接受。反之,若学生心理不健康,对生活、学习、周围的人都很排斥,在这种心理障碍的推动下就会产生违背道德的行为,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成为危险分子。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该要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基础理论知识能培养我们以后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而心理素质则能使学生懂得自尊、自爱,建立自我肯定的心理,适应外界的变化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定位。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拥有基本的审美意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的心面对生活和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走不出心理阴影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身体生理方面还是内在心理层面,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处于弱势。自闭、自卑、懦弱、缺乏勇气与信心等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比如:其一,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学生,比起普通学生来说更容易被欺骗;其二,自闭、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走不出生理缺陷带来的阴影,总是抬不起头,觉得自己和普通学生不一样,自我的意志力也很薄弱,遇事没有主见;其三,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过程中不会也不敢主动地进行探究、主动自信地解决问题,只有在教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其四,性格自私自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有时候也会排斥他人。

(二)家长心理教育理念落后

家庭和父母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学习站,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发展,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就使用暴力,强迫孩子走预期的方向,不去了解内情和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部分学校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尽管现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融入学生的教育中,但还是有诸多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缺少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和合理妥当的安排,忽视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性。有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虽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很少会在日常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妥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

三、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有助于特殊学校贯彻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校园里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在这种舒服自在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更健康的人生目标,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采用户外教学的形式,在校园内部设置一些小游戏,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更好的互动与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促使学生走出生理障碍带来的阴影,建立自信心,增加对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的信任,激励自我、改善自我,为以后步入社会和工作生活等做好准备。

(二)改变理念,家校合作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家长和学校配合,双方共同努力。如果家长不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这些直观的问题,学校可以有所举措。例如:设立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辅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改变以往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关心孩子,真正实行家校之间的合作,全面、积极、有效地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家校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沟通,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所以更需要心理上的沟通交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身负重任,更要深刻认识到有效的沟通对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多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等,排除心理方面的障碍,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促使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积极向上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09):5—7.

孩子特殊教育范文8

近年来,绘本在我国普通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仍显不足。本文对绘本的发展历史、定义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未来特殊学校开展绘本阅读与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与讨论。

[关键词]

绘本;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将“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与“提高普及水平”和“加强条件保障”并列作为三大重点任务,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则重在课程建设。我国自2007年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实施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其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探索,在特殊教育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以绘本为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绘本就已逐步成为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主要读物。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部分绘本由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介绍和引进,绘本阅读才逐步进入国内大众的视野。尤其是近几年,在一些民间阅读组织和出版机构的带动下,民间逐渐兴起了一股绘本阅读热潮,这既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绘本得以引进和推广,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原创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伴随着民间绘本阅读的推广热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对绘本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目前,国内许多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采购了绘本,绘本阅读在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教育领域对绘本理论的研究及实践也开始增多。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兴起和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绘本开始让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阅读乃至传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如何利用绘本进行阅读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中新的研究课题。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绘本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仍然很滞后。各地特殊学校因其差异性发展特点明显、应试教育相对淡化的特征为绘本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同时,残障学生因其可能的学习困难更需要绘本教学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因此,基于绘本的特点,笔者从适用性和应用形式两个方面对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征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又被称为图画书(Picture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1]。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对“图画书”或“绘本”这两个称谓进行取舍,上述两个概念大多时候都在混合使用。因此本文也没有对“绘本”或“图画书”这两个词语进行区分,都指代这一类性质的图画书。广义的绘本涵盖面十分广泛,有文学类、科学类之分;还包括概念书、字母书和玩具书等特殊品种。狭义的绘本则专门指为儿童设计,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插画的书、连环画、漫画不能被称之为“绘本”。虽然上述艺术形式也都运用了文字语言和绘画艺术这两种媒介(材料)所创作,但上述艺术形式是把图画知识作为对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因此不能称之为绘本。被称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指出:“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公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画的书,文×画=图画书”(“文”与“画”都大于3)[2]。

(二)绘本的特征

绘本的第一个特征是语言简洁。大多数绘本都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绘本因其主要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其语言也比较能够容易让儿童少年所理解。第二个特征是图画形象。世界上大多数的经典绘本都是由人工手绘完成,不同的绘本因其内容不同会使用不同的绘画手法,仅从绘画使用材料而言就包含了铅笔、钢笔、油画、水彩等不同绘画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绘本的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如拼贴、摄影等技术都已经应用到绘本创造当中,使得绘本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因而绘画表现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形象。第三个特征是故事生动。大多数绘本都是由文字和图画共同组成的,文字和图画相互补充的叙述形式使故事的生动性得到最好的体现。正如培利•诺德曼教授所言:“一本图画书中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3]“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是一定要通过与读者对话、互动才能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得到发展的就是建构意义的能力,而绘本因儿童自身对故事的重新建构而变得更为生动和有趣。”[4]

二、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适用性

特殊教育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较小,在利用绘本对残障儿童开展阅读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方面更具开放性。但是,绘本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还未被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所认知。2010年以前,国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绘本资源非常有限。2013年以来,以河北省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特殊教育学校,以儿童阅读课等形式,将绘本应用于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等类型残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绘本语言简明易懂,各类残障儿童易于理解

优秀的绘本大多语言简洁、精练、易懂、形象、生动、规范,符合幼儿和少年儿童年龄认知的特点,很多也适合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并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绘本的语言大都力求简洁,但却并不简单。单一线索结构故事的绘本经常运用反复、排比、对比等手法增强故事性,或进行故事人物和事件的叠加,或让故事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或让人物轮换出场,在比照中推进故事,使故事妙趣横生。如《我的连衣裙》《爷爷一定有办法》等,这些作品多是针对学龄前期幼儿或初入学儿童,讲读中趣味十足,这类绘本即便给智力障碍儿童阅读也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并能够进行师生互动,非常容易达到理想的阅读与教学效果。

(二)绘本图画形象生动,能提高残障儿童感知能力

培利•诺德曼认为绘本不仅是儿童文学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特别为孩子保留的说故事形式。绘本因为以图为主,具体而直观的刻画和表现更有利于儿童的感受和理解,与文学故事相比,绘本似乎更擅长于表现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研究发现:虽然孩子的性格或是生长环境所有不同,但是,在出生十个月左右的婴儿身边放一些图画书,他们就会对“图画书”这种东西产生兴趣。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作是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待。当儿童翻开绘本并在书中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喜悦,则会成为幼儿早期认识的开端。实践表明,绘本对于残障儿童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绘本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残障儿童,都自然地表现出对绘本的兴趣。绘本与儿童天性相合,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力,并激发其阅读与探索外界的兴趣。一般认为,对于儿童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心理能力的发展来说,语言的作用要优于图画,因为对于语言的接受显然需要调动起比视觉形象接受更为集中、活跃的感知与想象。然而,对于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一些残障儿童来说,图画的作用要优先于语言。优秀的绘本插图能够将世界及其意义以微缩的方式呈现在残障儿童面前,使他们对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形象和现象予以注意,并在注意中学会用心观察和体验这些事物。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指出,阅读绘本中的画面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相对消极的形象接受,而是包含了主动、积极的观察和探求因素。优秀的绘本能够令孩子在趣味的故事中训练自己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心理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指向着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所说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发展起来的“成熟话语”的特性:理性、有序、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和话语方式。由于智障儿童和低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文字接受能力还十分有限,绘本中语言与图画相互融合的阅读方式便成为促进孩子早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绘本中的图画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补偿功能,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读图中迅速得到提高;而智力障碍儿童则通过图画加深对抽象语言的理解。

(三)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广受残障儿童喜爱

绘本首先以图画吸引儿童,但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儿童最钟爱的读物品种,与它们的故事性密切相关。加拿大儿童阅读研究者培利•诺德曼教授说:“图画书的存在根本无需理由。因为图画书成功而有趣的说故事方式,为不分老幼的观众和读者提供乐趣,这件事实就是它们存在的最好理由,因此,我们不需要去想象什么理由或证据来支持这项发明。”从当前的绘本故事内容来看,可以说已经包罗万象,题材相当广泛。除了民间故事,如我国传统京剧改编而成的绘本《三岔口》等;童话故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还有很多原创如《小马过河》《妖怪山》等;亲情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幽默故事,如《千万别去当海盗》……之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涉及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成长,引进版如《大卫,不可以》系列图画书,原创如《上厕所》等儿童认知图画书等都深受孩子们欢迎。绘本面向儿童创作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趣味性,所以大多数优秀绘本都能够赢得听力障碍儿童少年喜爱,从而吸引他们主动地阅读。而实践表明,一些面向低幼儿童创作的绘本,尤其是一些认知类图画书,因其形象地描绘了儿童身边的现实生活,其绘本故事内容不但能够被智力障碍儿童所理解,而且他们也能充分享受这些故事带来的乐趣。与文字书和插画书不同,绘本的文图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生成性。因此,孩子们在阅读绘本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构建活动。例如左伟老师创作的《好神奇的小石头》,经过图文结合,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里既有了亲情、友情,又有了知识和想象力,再加上形式上的互动性、游戏性,不但成为幼儿和低年级小朋友的至爱,更能够让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认知和语言。

(四)绘本蕴含真善美的内容,促进残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指出,“真”、“善”、“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真正好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真”、“善”、“美”的内涵。科学的追求即是“真”,文学的追求即是“善”,艺术的追求即是“美”。[5]而优秀的绘本中往往同时包含着上述三种元素。如松本猛、中武秀光创作的《苹果园的12个月》既描写了培植苹果树的科学过程的“真”,也从收获苹果的过程反映出了劳动的辛苦这种人性的“善”,以及由图画所描绘出的大自然风物的“美”,从而达到单纯文字阅读或图画欣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让儿童全面认识和欣赏真、善、美的事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真、善、美的品格。因此,绘本不但能够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更能够通过大量人文阅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绘本在特殊教育中的初步应用形式

鉴于国内绘本品种已经越来越丰富,高品质的原创图画书也日趋增多,绘本进入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特殊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有效地使用绘本。

(一)绘本可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很多还是以通过对普通儿童课程内容的“减法”和“降级”,来达到教育残障儿童的目的,其课程目标多是以知识、能力发展为主,缺乏对生活准备的关照使之在发展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长期以来,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县级特教学校教学完全按照教科书实施,不仅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和贫乏,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教科书的一些语言是较为抽象、复杂的书面语,许多残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绘本内容的日趋丰富让其作为特殊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成为可能。从目前绘本的内容看,不仅包含人文、科学、艺术等内容,甚至包括数学、天文、社会、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对残障儿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和科学艺术教育,用残障儿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确地传授知识。如《会说话的手》《猫头小鹰》《彼得的椅子》等故事中的情感,即便是智力障碍儿童也能感受到,这些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残障儿童对人生的认知,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的建设,促进残障儿童的心智成长。同时,优秀绘本均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以及枯燥、繁、难等难以适应残障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问题,使残障儿童教育在发展能力与学习技能、适应社会要求与满足个人需求间维持平衡。另一方面,当前特殊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改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突破传统特殊教育课程的“火力”的情况[6]。绘本的引入正好可以突破目前课程内容过于普通教育化的瓶颈,有利于形成包容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的生态课程,既努力适应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个体的特殊学习需求,从而找到突破现有课程所处困境、实现发展的新途径。

(二)绘本可以成为促进融合教育的有效手段

融合教育的理念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学生(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理想的融合教育是既能够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又能够促进健全儿童的成长和进步。但是长期以来,以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多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教室无法为残障的孩子提供必需的、集中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普通教室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提供给残障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明显不足,所以使得随班就读班级的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并不能为残障学生提供足够的协助,这反而有可能加大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因此绘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随班就读教师为随班就读的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障儿童提供个别教育计划所需要的、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而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普通儿童也可以通过与残障儿童共读、共画、共写绘本的方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帮助,同时在与残障儿童共读绘本中感受到高品质的阅读生活。残健儿童在共读中互帮互学,从而迅速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创设了相互沟通交往的有效渠道。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健全儿童认识和接纳残障儿童,也能够促进残障儿童尽快融入普通儿童的生活,为回归社会主流创造条件。透过绘本阅读所建立的“融合”带动了普通学校健全儿童的阅读活动,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培植了互相关怀、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此外,绘本除了能够作为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表演的脚本。如很多绘本的内容能够轻松地排练成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话剧或表演剧,这种以绘本为内容的表演形式一般称之为绘本剧。绘本剧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这种情境性的表演中,发挥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参与者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美好旨意;还表达出了对“发展性”的追求,即每一个个体在课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在双向互动中彼此促进实现发展。从而让残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共同的角色扮演中感受社会生活,建立起自然良好的同伴合作和互助关系,有效提升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绘本可以成为残障儿童亲子教育的有效纽带

当前,残障儿童成长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家庭在残障儿童教育中的缺失。由于中重度残障儿童大多一入学就在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加之听力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与父母间本来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因此孩子与父母间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残障儿童的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落到了特教学校老师身上。而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即便每天回家,也存在着类似的沟通问题。但众所周知,对于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如此评价家庭教育的作用:“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7]。残障儿童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许多残障儿童身心出现的问题,往往都与家庭问题有关。因此,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引导残障学生家庭配合学校,努力做好残障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特殊学校在引导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十分乏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实际抓手,即如何让父母或监护人与残障儿童在家庭里有效交流和沟通。实践表明,利用绘本开展残障儿童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是建立残障学生与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绘本语言简洁,画面生动,非常适合大人与残障儿童共读。即便是听障儿童,仅凭绘本的图画就能大致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和含义,他们虽然听不见父母的声音,但是他们通过共读中感受父母嘴里发出的气息和看到父母面部的表情,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优秀的绘本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因此父母或家庭里的祖辈,都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利用绘本与残障儿童亲子共读。久而久之,绘本里美好的故事和图画就能够为家庭建立起亲密的纽带,使其成为残障儿童不可取代的成长动力。

四、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的建议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也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残障儿童,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的种子。将绘本应用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体现着一种特殊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残疾观的改变,从关注缺陷、促进发展再到期待残障儿童能与环境和谐相处,消除障碍的美好旨意,也是对尊重差异、消除歧视、教育公平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实践。如何将绘本尽快推广到特殊教育领域,并使其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应用,需要特殊教育战线的教师、校长、研究者乃至教育行政人员的不懈努力。

(一)进一步将绘本教学纳入特殊教育政策要求当中

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开始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目前,各地绝大多数残障儿童少年都是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特殊教育或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这就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一定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和随班就读班级,还很难见到孩子们喜爱的绘本。如果说上述学校和机构有孩子们读的书的话,那也只是教科书,即便是学校或班级配备的教科书,也存在着是否适合残障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问题。鉴于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绘本还不甚了解,有必要通过行政的手段提出建设性的要求。2016年初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这一文件中,已经将绘本纳入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必备图书品种当中,并以括号的形式加以强调,但是要引起各地广泛的重视,仍有必要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文件中适当地提出将绘本等纳入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明确要求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以及随班就读班级应为低龄残障学生配备绘本等适宜的儿童读物,从而以明确的抓手促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二)推动特教学校绘本馆建设,创设温馨阅读环境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阅览室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残障学生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很多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很多也有图书阅览室,但是这些阅览室与普通学校的阅览室毫无二致,配备的多数都是一些文字书,难于适应县级特教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图书阅读设施和图书配备建设迫在眉睫,而绘本馆的建设则会很好地解决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图书阅览存在的这些问题。绘本馆,顾名思义,就是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儿童阅览室。绘本馆建设不需要庞大的资金,也不需要桌椅板凳,只需要一间普通教室,地下铺着泡沫地垫或地毯,再加上一些小小的布艺坐垫和儿童抱枕,四周布置低矮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绘本供孩子们选择即可。小朋友或坐或趴,听着老师讲一本本精彩的绘本故事,尽情地沉浸在绘本故事构筑的童话世界里。绘本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对传统阅读形态和阅读理念的一次挑战,不仅体现了教育者对于儿童所给予的爱护和尊重,更体现了我们教育态度和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阅览室里,少了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欢乐的“阅读时光”[8]。绘本馆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准备不同类型的书,因此绘本的品种应该足够丰富,让残障学生在绘本馆里接触多样化的绘本,使其拥有丰富的体验,这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加强绘本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虽然绘本在一些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绘本在特殊教育当中的应用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儿童阅读层面。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感受到了绘本的丰富多彩,因此盲目要求残障孩子读绘本,剥夺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绘本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绘本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适宜性,但是如果运用的不科学,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图画书一旦沦为学校教育和阅读指导备用的教材,那么对孩子来说岂止是不幸,甚至最终还会失去家庭教育的温暖。”[9]绘本虽然看起来简单,其内涵却非常丰富,不经过适当的指导,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于深入领会一些绘本当中的深刻涵义。首先教师需要知道,绘本的各种形态(例如各种不同的开本、折页、散页等),绘本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与图画的关系、画面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甚至空白页、框线、纸张的不同、无字书、颜色的深浅、画面的大小)等诸多方面;教师还需要知道应该怎样由头(封面)到尾(封底)阅读一本绘本,如何引导学生去准确、完整、仔细地读完一本好的绘本这不仅仅需要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学院)和特殊教育研究机构鼎力相助,一方面加强绘本应用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另一方面需要让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绘本阅读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绘本阅读在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作者:刘殿波 邓猛 单位: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绘本[EB/OL].

[2][4]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台东: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10.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78-179.

[6]李绯,王雁.特殊教育生态课程:内涵、依据及其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16(3):16.

[7]陈鹤琴.家庭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