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范例6篇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范文1

此次恳谈会以“创新・协同・共赢”为主题,旨在推动印染产业集群化,助力客户共转型,共吸引了来自绍兴滨海、袍江地区的130余家印染企业,350余位客户代表前来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周家海在致辞中提到,作为发展时间最长、客户伙伴最多、行业影响力最大、技术积累最多的纺织印染化学品业务,一直是传化化工最核心的发展领域。正是与客户伙伴的一路携手,才让传化为整个印染行业提供了智慧和活力。未来,传化化工仍将致力于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引领和推动纺织印染行业健康发展。

在此次大会中,林立与传化的客户伙伴分享了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对印染企业的要求。该项目以带领整个供应链最终实现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为目标,致力于将过去的末端管理变成现在的源头管控。而传化股份作为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ZDHC)的首选试点合作单位,已经形成了公司肯定产品清单(PositiveList),成为国内首家对外公开承诺的化学品企业。

吴晓卫围绕企业环境管理如何符合新环保法的要求,聚焦新环保法内容,向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环保理念的宣讲。他提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环保和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树立“把污染物排放标准当做产品标准”管控的理念,来推进企业环保安全工作的落实。

协同创新范文2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论;海河流域;木桶短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08-05

党中央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高度重视,多次讲话,具体布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系统”和“协同”上升为工作方法的总指导。笔者的理解就是以“系统论”和“协同论”来提高治国管理的科学水平,京津冀协同创新理当以这种科学理论为指导。上个世纪末,笔者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在欧洲原子能联营研究受控热核聚变,是我国首批把系统论的分支协同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笔者认为根据协同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首先要解决地域系统最不稳定的因素――严重缺水、重度污染、经常断流的海河问题,而协同论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指导。

没有一个国际一流大都市与周边地区发展悬殊,处于孤岛状态,这样的中心城市也不可能可持续发展,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是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协同发展。

一、协同论应用于治水

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6年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新学科。协同论是指在非平衡态复杂巨系统中,各系统差异很大,属性不一,变化无序,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遵循共同的规律发生变化,相互作用、协作,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有序状态。

水资源系统正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复杂巨系统。如何通过子系统的协同行动而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这也正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的,即通过一系列的水资源调配措施,协调系统中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等子系统的关系,保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水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演化。

(一)京津冀同属海河流域,具有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然边界

按照协同论,首先要确定复杂系统有多大,确定系统的边界。无论从决定大气扩散的地形和风向来看,还是从水资源的流域划分来看,京津冀都构成了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宜尺度。

(二)以协同论指导水资源系统有序平衡

协同学研究表明,序参量决定系统的演变方向,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对组成水资源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序参量进行调节、控制,以提高它们的协同作用,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和系统的有序演化。从而合理开发水资源,使其水量消耗不超过补给量,满足环境需水要求,维持环境稳定,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反之,则会造成不良的环境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

(三)协同论在水资源系统分析中主要决定于序参量

协同论分析系统依靠序参量,序参量在水资源系统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无法区分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也不可能通过坐标变换找出序参量,只能按照确定序参量的原则,根据其代表的意义是否“支配其他参量的行为并控制演化进程”这一特性进行选择。

水资源系统的序参量控制水文循环规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从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应确定序参量如下: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再生淡水资源状况的公认标准指标。

(2)万元GDP新鲜水耗:指新鲜水耗(扣除了循环利用水及中水的重复计算)总量与GDP的比值,反映节水降耗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是循环经济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指标。

(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田灌溉用水总量扣除输送的渗漏和蒸发、浇灌时非作物生长区和其他无效用水部分的比例。

(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反映水资源在工业生产循环利用程度的参量。

以上四个序参量前两个都是在笔者主管全国水资源以后提出,并进入统计指标体系的。

(四)水文随机模拟的蒙特卡洛方法简述

水文序列扣除确定性成分后,剩下的成分可以看成纯随机成分。对纯随机成分进行模拟,首先必须确定其服从何种分布。目前该分布只能以某种理论线型近似代替。

笔者在研究受控热核聚变时成功应用的蒙特卡罗法(也称统计试验法)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按这种方法,首先应模拟[0,1]区间上均匀分布的纯随机序列;再将随机数转换为P-III型分布的随机模拟纯随机序列。具体过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二、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

海河流域包括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五大河流,在京津冀海河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包括了北京的90%,天津和河北的70%和山西、内蒙的一部分,目前常住人口超过1亿,GDP超过全国的1/10,耕地面积也超过全国的1/10。但是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不及500mm,而且80%集中在6~9月份,丰枯变化十分剧烈,枯水年有些地区饮水困难,丰水年又洪水成灾。目前京津冀晋蒙的人均水资源量均在全国省市区排名20位以后,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海河断流、白洋淀湖泊萎缩、北京湿地干涸问题十分严重。仅在一个世纪以前,不但天津是水乡,河北是水乡,北京也是水乡,今天早已不复存在,水生态系统危机极其严重,全力修复迫在眉睫。

(一)海河流域京津冀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十分严重

水资源短缺正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大部同属海河流域的滦河、海河水系。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258亿立方米,其中北京市37.3亿立方米,天津市15.7亿立方米,河北省197亿立方米,区域人均水资源量239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耕地亩均水资源量268亿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

京津冀地区现状用水量254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8.5%,基本上是“吃光、用光”,没有留生态水,已大大超过水资源可用量为40%的承载能力,因此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凸显。区域主要河流实测水量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一半,平原河流约为一半河床干涸,11个主要湿地水面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70%以上。由于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总需求可能不断增大,水资源短板制约很可能蔓延至整个区域,存在水生态系统崩溃的可能性。

目前海河水污染更为严重,劣V类水已达40%以上,V类水为30%以上,人不能利用,对人类有害的水已近80%,是一条严重病态的河流。流域京津冀平原浅层地下水可用(IV类以上)仅占20%以下,不可用(V类以上)占到60%以上,直接威胁到京津冀人民健康。同时,入海水量已到最低限度,且基本是V类以下的污水,对海口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再不治理,海口生态系统将很难恢复。

(二)贯通京津冀的北运河态势

北运河是流经北京市东郊和天津市的一条河流,为海河的支流。干流通州至天津也即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古称白河、沾水和潞河。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然后流经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在天津市大红桥汇入海河。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5 300平方公里。支流有通惠河、凉水河、凤港减河、龙凤河。北运河古称“御河”,是天津重要的一级河道,海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北运河总体水质极差,劣V类水达80%,V类水近3%,即人不能利用,而且对人体有害的水高达83%以上。基本已成为一条丧失资源利用、环境作用和生态功能的河流。

三、笔者主持制定与实施第一个部级规划协同解决京津冀晋水问题的实践

北京缺水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曾几次出现水危机。为什么北京的水问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解决呢?主要是当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同时也由于没有从海河流域各省市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大系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999年初水利部水资源司即与北京市水利局商议解决对策。与此同时,副总理先后两次批示尽快解决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水利部与北京市、海委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时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的笔者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2001年副总理在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会议上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这句话讲得好。”现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支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水利工作的总方针。如何保障就要流域各省市协同保障,如何发展就要流域各省市协同发展。笔者跑遍海河流域指导,并经过与省市反复协调和组织著名专家论证,数易其稿,历时一年完成了规划编制。

1999年笔者主持制定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2001-2005)》(简称《首都水规划》)投入220亿元。该规划按照以供定需、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在海河流域大系统内,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以协同论为指导,促进各省市协同发展。

现在到处谈系统工程,《首都水规划》是一组真正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以工程、生态、经济和协同管理的手段达到生态系统工程修复生态的目标,并建立长效机制。规划的创新点主要在一节(水)、二保(护水资源)、三管(统一管理)、四调(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五水价(建立合理水价机制)、六回用(再生水回用)、七调水(南水北调)、八循环(水产业链的建立)。

该规划经国务院国函【2001】53号文批准和笔者主持制定与实施的黑河、塔里木河和恢复黄河断流共四个规划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建议将黑河、黄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分别写成报告文学在报上发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批示:“黑河分水的成功,黄河在大旱之年实现全年不断流,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这些都为河流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1年国务院成立由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北京市、河北省和山西省参加的“首都水资源规划”协调小组,笔者任常务副组长,指导实施。这一规划成为至今北京水利工作的指导,经过多任水利局长的努力,才成功的申奥、办奥,实施至今保持了北京水资源脆弱的供需平衡,使北京即使在夜间也未出现分区停水。这一规划也留下了遗憾,在制定的最后阶段,由于投资有限,各省市协调难度太大,不得不把天津从规划中忍痛割爱。在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上这仍是不容小觑的实际问题。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京津冀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发展的城市群区域,其协同创新发展,要以文化历史背景、自然资源禀赋和现有经济发展程度为基础,从表1中可以看到,三地虽有差异,但基本具备协同发展的条件。

京津冀三地同有燕赵的文化背景;南水北调后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44立方米/人,如实现优化配置,三地均可达到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最低标准(该标准为笔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温副总理批示全国干部学习);而天津和北京人均GDP均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河北省也为中高收入经济体标准1.47倍。

五、如何以协同论指导京津冀协同发展

最近明确指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业”为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海河流域不但覆盖了天津和北京两个超大城市,而且包括了河北的中等以上的城市,所以上述方针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方针。按协同论指导,应明确以下认识:

(一)从京津冀的大系统考虑,最“令人揪心的”元素是水资源

从京津冀三地来看,近年来水资源的使用率分别为137%、70.2%、82.8%,都远远超出40%的合理利用率,不仅没有留下“生态水”,而且严重超采地下水,在喝“子孙水”,使地域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但是水资源是可以在流域内调配的,如果京津冀水资源统一调配,则人均水资源量可达272.4立方米/人,接近300立方米/人的维系可持续发展最低标准。

如果加上南水北调,则京津冀水资源总量可达396.6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7立方米/年,超过了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下限,这也正是当年笔者制定《首都水规划》对水资源平衡计算得出的结果。如果再加上海水淡化,则有可能超过500立方米/人的极度缺水线,从而能修复京津冀的生态系统。

从协同论来看,确立这些序参量分析京津冀水资源系统,可以改变水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系统无序、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必须在流域范围内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水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

因此,必须按中央领导明确指示的、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指导“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这就是京津冀对水资源必须大系统分析,统一优化配置。这就是说,要对各子系统的序参量科学调节、控制,从无序走向有序,达到系统的动平衡,加强协同作用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维系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水环境宜居,水生态系统良好,使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京津冀解决水问题不同诉求的协同

京津冀三地对解决水问题的诉求是有差异的。

1. 各方的不同诉求。首先京津冀三地是有不同诉求的:在京津冀三地都缺水的情况下,北京要建设国际大都市,严重缺水,希望得到更多水份额;天津要发展工业,提高居民收入;河北以重化工业为主要税收来源,希望改变产业结构、投资与技术引进。三方的诉求虽有差异,但完全可以在根治海河这个共同目标下协同。

2. 各方的比较优势。同时,京津冀三地也各有比较优势,北京有较先进的治水思想和规划制定的科技力量,有较强的支持先进水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有较强的财力。天津万元GDP用水仅18吨,是全国最低的,有先进的节水技术,有专门的海洋研究所,有较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也有较强的财力;河北的承德(潮河源)、保定(白洋淀)和石家庄(黄壁庄水库)等市有京津冀地区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是东线和中线南水北调的主要途经区,决定调水的水质。

3. 利用各方比较优势协调不同诉求,使地区水资源配置达到有序动平衡。根据协同论的原理,要利用北京规划的优势与津冀协同制定京津冀海河流域的大系统水规划,北京投入进行水源保护、节水、污水治理、再生水回用、地下水回补、自来水制水、水实时监测等技术的基础研究,为津冀技术开发提供基础。天津投入进行上述基础研究根据京津冀实际需要的技术开发,着力开发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河北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循环水产业替代技术落后,污染排放高,附加值低的钢铁和水泥企业,通过节水和水源地保护有偿向京津出让调水份额,通过保证调水水质收取合理的水源保护费。

(四)京津冀共同修复海河水生态系统的建议与展望

《首都水规划》实施已近12年,是京冀晋区域协作历史上的第一个部级大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宝贵经验,目前以北京地区为主仍在延续。为达到京津冀晋内蒙海河全流域全面协作共同发展,在共同修复海河水生态系统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选择有成功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专家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构成京津冀经济区协同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在大系统中划出生态红线,科学进行生态修复。不能依靠臆想的数学模型;而主要靠追溯生态历史(笔者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史展)和进行国际类似地区的比较借鉴。对负责规划的专家和批准官员采取签字追责制。

为适应新的形势,京津冀联合向国家建议尽快制定《首都水规划》第二期规划。这也是2001年国务院讨论通过时,朱总理、温总理和国务院全体领导的指示。按比例合理投入(可参照上述规划),国家重点支持河北、三地协同修复全海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恢复历史水乡。

2.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规范的京津冀统一的水权市场和碳市场,破除各种体制规划障碍,充分发挥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利用协同性,理顺三地产业,构成新产业环,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使系统达到动态平衡。

按循环经济的原理在京津冀建立旅游环线,利用北京旅游资源(尤其是国际和港澳台)的优势带动海河上游、尤其是承德改变产业结构(可开展“清史游”)。

在海河上游冀晋建立真正的、具有国际标准的绿色食品与水源基地(包括菜、粮、奶、肉)与京津签订长期合同。京津保证以相对优惠价格和绿色技术支持,冀晋根据丰枯年保证优质定量向下游供水。

3. 建议将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扩大为京津冀大气和水资源、水污染联防联控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水流量、污染排放和大气碳排放,作为规划实施和市场调节的科学依据,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形成治理体系与治理合力的现代化。

京冀按水功能区划共同保证下游津冀河道的水量与水质达标,共同修复津冀海河入海口水生态系统。

以大系统分析建立专项科学研究,全面比较南水北调(东、中线)和海水淡化的可能性、持续性、经济性、工程和沿途保护的可能性,确保重大措施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季松.中国可以不缺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吴季松.中国经济发展模式[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5]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6]吴季松.水!最受关注的66个水问题[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4.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Guided by the Co-evolution Theory

Wu Jisong

(ChinaCircular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China)

协同创新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技术创新

本论文为新疆社科项目“新疆中小企业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作机制研究(No.12BGL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6日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维持社会稳定和技术进步的基础力量。然而,由于现阶段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无法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重重阻碍,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网络,开展网络条件下的协同创新活动。

一、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一)管理能力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以个人独资公司或者家族式企业形式经营的,管理模式普遍是集权式形式。由于权力主体大部分掌握在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手里,导致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比较弱。缺少集体风暴式的创新意识,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也不到位,更谈不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缺乏相应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激励,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展起来相当困难,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无法对外部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缺少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很容易陷入到困境当中。

(二)人才问题。在中国,中小企业缺乏技术人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大部分缺乏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多,而且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由于社会对在中小企业工作的人才缺乏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加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高精尖技术人才的缺失,中小企业无法挽留住那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人才,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外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吸引和人才竞争上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三)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从外部融资的角度看,银行考虑到贷款成本和信贷风险等问题,将大部分贷款流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过多的贷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内部融资的角度看,多数中小企业在资金分配上存在短期化的倾向,积累意识淡薄,利润几乎分光,没有长期的经营策略。资金的不足,导致科研费用的短缺,科研能力的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信息资源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反应迟缓的弊端,不利于信息的无障碍沟通,使得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者的反馈变得迟缓,不利于企业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企业不能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加上中小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合作机制,信息沟通渠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企业不能准确地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造成科研成果无法通过中小企业推向市场。

(五)不完善的保障体制问题。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依然很不完善。在美国,为了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技术创新发展法》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美国政府制定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在英国,政府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为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出台了110多个法案,而我国明确出台的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明确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法案还没有正式出台。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相关的创新行为也缺乏法律保障。

二、协同创新理论

(一)协同创新的提出。1965年,Ansoff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企业群整体的业务表现,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企业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企业协同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必须高度重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所谓协同创新,是指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收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

(二)协同创新同中小企业的关系。协同创新的提出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成分的中小企业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随着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中小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暴露出研发投入不足、无法吸引和留着人才、创新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得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路困难重重。在各类创新主体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拥有比较充足的创新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优势,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科研单位或怠于将创新成果市场化或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够,一方面导致科研单位的大量创新成果难以推向市场;另一方面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然而,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创新主体可以将各自拥有的创新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知识成果的转化率,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联盟,不仅可以利用其他小企业的多种资源,以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还能迅速提高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同时在与大中型企业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

三、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途径和对策

(一)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德布雷逊和艾姆塞认为,创新网络可以有效降低创新活动中企业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克服单个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的能力局限,从而使其成员赢得快速增长的收益。创新网络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范围经济,相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共享的网络效应,保证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企业外部的各种知识,更有效地洞察环境,更及时地掌握环境的变化,并能有效的应对。中小企业在创新网络中,企业通过网络关系获取信息并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也能充分提供自身优势和核心专长与伙伴共享,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通过外部资源来激发内部冗余资源活力,从而获得范围经济。

(二)产学研结合。在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强,并且拥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给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提供市场信息,使其技术创新不脱离市场需求,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而且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存在同业竞争的关系,两者联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小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资金、人才、场所和技术设备等创新资源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各成员可以围绕共同目标整合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为协同创新创造了资源条件,例如美国著名的硅谷产业园区,其一半的收入源自于依托斯坦福大学衍生出来的600多家企业。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协同创新的一种不错的选择方式。

(三)产业联盟模式。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资源比较薄弱,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复杂性和综合性不断加强,中小企业很难依靠内部力量获取创新所需的所有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利用战略联盟的组织平台来推动其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内的企业通过不同流程,不同程度的交流,为他们将自身现有的、不完整的技术知识作用于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可以有效地聚合内部研究开发能力,尤其适用于自身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能够带动众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联盟的发展中来,提高整个集权的持续发展能力。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协同企业的创新人才资源、技术开发设备或市场渠道,进行有效的外部技术、知识和人才的引进,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避免创新的盲目性,加速创新成果的快速的转化。

(四)与金融机构协同。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货币信贷等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规模有限,难以负担高额的技术创新费用,同时考虑到其创新风险大、创新效益低、市场信誉未建立等因素,融资渠道长久以来都显得较为单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的金融资助,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延续下去。同时,金融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投资建议,减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盲目性。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授信及贷款审批制度,同时中小企业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财务制度建设,增加透明度的财务信息,提高自身的信用,同银行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与政府、行业协会协同。政府建立的公共信息平台如技术信息和人才信息,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所需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人才信息。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激励、法律保护、关系协调等方式对整个协同创新活动产生推动作用。首先,政府可以为某些关键产业的研发与发展制定基调,并根据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调整相关创新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最先进的技术;其次,政府可以为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为深入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园、民营企业园等载体,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搭建两者的协同创新平台。另外,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活动也离不开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为提供人才培训、技术咨询、法律咨询、信息交流和融资担保等服务,监督并协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结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众多创新资源和要素伴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网络中流动,使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时空范围超越了传统的地理界线和产业界线,加强各创新主体、产业化各环节间以及企业内部创新要素的有机衔接,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价值得到高效、充分实现。中小企业通过与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协同创新关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发展得以维系。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整合信息、资金、人才、技术以及产品等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合力,分摊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绩效,使得资源的优势互补效应引发的技术创新成果超过联盟成员依靠自身力量所能达到的水平,呈现:“1+1>2”的效果,推动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国洪,房海霞,岳江君.基于TQM的中小企业六西格玛管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9.1.

[2]ANSOFF H.Corporate strategy[M].Revised edition.New York:MeGraw 2HiHBook Company,1987.

协同创新范文4

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④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创新。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响力。光谷文化鼓励青年人的创新思想和冒险精神,再加上资金渠道和人才落户的利好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归和北上广的有志之士来汉创业,而这正是集群进行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激励着地区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也激励着青年人不断地创新实践。基于集群化的思路,政府的政策导向可倾向于促进区域内企业和学校之间长期合作关系的确立。

(2)创新管理机制,为协同创新开好头。校企合作原则上,应以政府的战略发展规划为纲领,以地区产业为龙头,学校本着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宗旨,在管理创新上做到几个观念的转变:一是协同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有序对接需要修炼“内功”,即企业要发展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优势。二是协同创新管理应考虑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既不能超前很多,又不能滞后,超前意味着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滞后意味着落伍和被淘汰。⑤考虑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进行布局的协同创新管理机制,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以科技研发带动的企业发展模式,比如华中理工大学于1971年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才设立了激光专业,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最后于1985年才诞生;二是以企业带动的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于1999年在杭州正式成立,但当时几乎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现在,电子商务专业成为了各个高职院校和学生的香饽饽。电子商务专业不仅在本科院校走强,在高职院校更体现出它应有的活力,表现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从无到有的变化,体现在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持续上升。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商务的社会影响力,它还带动了一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些表现不仅让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就管理体制和机制而言,两种情况在具体规划上都必须走“先打地基后建房”的稳建发展模式。第一步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引导整合各类资源。对于第一种科研带动式的,高职院校需具备进一步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资源的整合能力,只有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来引导区域内的集群发展,形成自发式的发展模式。对于第二类企业带动式的,由企业的影响力去引导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落实。第二步由学校或企业创造的产业影响力影响政府机构从政府层面来实现区域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第三步,以区域集群为圆心,向周边的区域、企业和学校辐射,形成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第四步,巩固产业集群品牌效应。

2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的微观设计

协同创新范文5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积累人力资本、提高科技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国内绕高校科技能力的指标体系、效率评价、人才培养等展开研究。Chenetal(2013)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Fuetal.(2012)研究了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与提升。Hausman(2012)研究了高校科技创能力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李瑛、崔宇威(2011)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以及政府拨款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对效率没有影响。孙燕等(2011)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应该包括知识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会生产实际问题中的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刘永等(2012)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创新链中的角色定位和关键要素,探讨了动力激活的措施和方法。隋秀芝、李炜(2013)认为在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过程中应逐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共享管理和跨越。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到,尽管不少学者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问题,但是,这些成果存在的不足较为明显: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忽略了政产学研用间的协同创新;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较少涉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协同流程和协同方式等;在研究结论上,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数据资料和统计口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部分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从协同创新视角,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分解与分析,重点建立省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系统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分析不同范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创新演化动态过程,为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2.1实证结果

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国家数据(NationalData)为基础,利用DEAP2.1进行我国2003~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虑到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选择了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单位: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单位:万元)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单位:万人)为投入量,选择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单位:项)、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亿元)和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由于2011年教育性财政经费没有数据,因此,利用插值法得到了2011年各个省份教育性财政经费。另外,没有统计自治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因此,本文只评价除外的30个省份单位2003~2011年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2.2结果分析

从整体上,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由2003年第22位上升到2011年第19位,可以说,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关。近些年,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十一五”科技计划,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这些成绩与河北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采取多种举措支持高校加强产学研密不可分。近些年,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构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社共赢”科技创新模式,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基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百名优秀应用人才支持计划”等,积极鼓励高校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不断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注重培养和大力引进重要学术带头人,带动相关学科实现超越发展。同时,河北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科研院所展开互补互助,不仅为后者提供了大批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而且发挥了自身在知识技术向市场和社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创新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个体看,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从2003年至2011年依次是第22位、第22位、第25位、第20位、第22位、第22位、第17位、第21位和第19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依次为86.2%、82.3%、80.5%、88.1%、90.1%、86.4%、89.5%、86.6%和62.8%。从结果不难看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基本处于较后的位置,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和国内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亟需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影响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问题有: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结构性失衡并存。《河北省经济年鉴》(2012)显示,2011年河北省教育经费投入652.11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8.43%,仅比2010年多0.09个百分点,但比2009年低了0.28个百分点。二是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与科技创新绩效偏低并存。《河北省经济年鉴》(2012)显示,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发表科技论文共42142篇,仅比2010年增加了4.25%,比2005年增加了13.1%,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出版科技著作933种,仅比2010年增加了1.74%,比2005年降低了10.34%,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R&D人员全时当量为7716.4人/年,仅比2010年增加了4.44%,2011年河北省高等院校R&D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实验发展的资金为5204万元,比2010年减少了19.76万元。三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政产学研渠道不畅并存。虽然这些年河北省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不过,目前来说,河北省政产学研结合不紧凑,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较难以转化或者产业化率不高,这些问题与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创新型河北建设和和谐河北建设。四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比例较低与协同创新机制缺位并存。从统计资料显示,无论是在校学生(包括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等,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比例较低,另外,在高校科技创新能提升的过程中,一些协同创新机制缺位,影响了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绩效水平,亟需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

3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

为了进一步增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和和谐河北建设,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本文在冯锋、汪良兵(2011)的基础上,从协同创新的视角,考虑到系统内外协同机制的异质性,构建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在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存在两个层面:省外层面和省内层面。在省外层面,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政治需求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与国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政治需求、各个省份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政治需求协同发展。资源配置协同是指河北省需要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地方科教发展协调起来,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和谐氛围。国际竞争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应该与国际竞争协同发展,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深度挖掘人力资源潜力,争取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状况,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持续发展协同是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需要与社会、资源、环境、人文等协同发展,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在省内层面,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发展、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系统中,不仅省内外协同机制不同,而且协同机制在不同层面和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省外层面,政治需求协同、资源配置协同、国际竞争协同和持续发展协同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外在约束和外部动力,省内层面产生的政治需求协同、社会需求发展、共性需求协同和个性需求协同则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内部诱导和内在动力。在省内层面,各市出台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具体见萌芽状态。椭圆中图形越混乱越无序,越说明地方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与目的越不规范越不统一越不一致,越说明了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从图中3个阶段可以看出,随着政治需求协同机制、社会需求协同机制、共性需求机制和个性需求协同机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和可持续性,有利于河北省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和跨越式提升,增强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4结论及措施

协同创新范文6

摘?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16—04[HT〗??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大会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各行各业做科研,相互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尽管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凸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要解决以上问题,仅靠大学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亟待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新模式。放眼世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全新形态;不只是实现创新的路径,更是创造成果的基石。

一、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

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能力和实力作后盾。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交叉、人才荟萃、信息畅通的整体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也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2011计划”着眼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重大战略问题,以全局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科技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顶天立地”凝练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对分散于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加强整合力度,实现高校内外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家大平台上追求世界一流,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一流水平,是实施本计划的宗旨。

二、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

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突出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明显不够。为了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高校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加强需求牵引下的学科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以高校和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前提,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协同创新。注意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建设和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在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