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范例6篇

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范文1

回到家,我在书架里搜寻着,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寻着琦君的书。书架上,《粽子里的乡愁》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等着我去采撷。封面是浅浅的橙色,一下子就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翻开目录,“故乡情怀”、“千里怀人”、“儿时有味”、“浮生小记”、“宠物良伴”一个个章节映入眼帘。很显然,琦君是将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想,对童年的回忆,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这本书里,我对《粽子里的乡愁》这篇散文印象特别深刻。仍然记得,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第一遍读时的那种欣喜。因为,我们可以在文章里读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猪肉粽、灰汤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温州才有那么多种类的粽子,只有讲温州话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妈妈是宜山人,每逢端午,她总是要回宜山去买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如今我们居住的灵溪的大街上从来看不见白米粽的踪影,妈妈爱吃白米粽,是因为它有故乡的回忆吧。读到这个细节,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画面、情感感动了。琦君,12岁跟随父亲去了杭州,温州对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阅读《粽子里的乡愁》。这回,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美味,还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乡愁。透过隐隐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亲蹒跚着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讨的路人经过,她总会让琦君为他们送上一两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时间流转,岁月交替。六七十年后,远在美国的琦君独坐窗前,她依然会想起故乡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亲。

在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乡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总是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回忆之中,融于叙事之中。比如,《水是故乡甜》,从矿泉水着笔,引发对家乡山泉水深深的怀恋,这样的笔调一下子就带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确,游子在外,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故乡。乡愁,是游子们笔下永恒的主题。对于张籍来说,乡愁是“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犹豫;对于王安石来说,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对于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一路飘摇;对于琦君来说,乡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记忆相册”中的回首。

乡愁,总是藏在淡淡的记忆里……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星海学校 指导教师:杨克谋

吉吉工作室

对于初中生来说,乡愁是一种过于深邃的伤感,幸好有如诗的文字结集成书,阅读、感怀、思索,于是思乡之愁也就从琦君的笔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乡愁》中情景的描绘,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场景的应和,一只白米粽,既牵着琦君千山万水外的思念,也引着妈妈每逢佳节时的乡情,两相对照,数十年光阴流去,乡愁却依然盘桓在每个温州人的心中,不离不散,于琦君,是数不清的梦回故里,于母亲,是久久盼望的亲友重逢。

琦君散文范文2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乡情;

2.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姿态各异的桂花图、小诗、琦君资料等)

【教学流程】:

(课件展示一幅幅姿态各异的桂花图)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1.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琦君的童年时代,去沐浴一场奇妙——桂花雨。

2.让我们就在这缕缕幽香中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听写

桂花不与繁华争艳,可它香气真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朵朵完整、新鲜。

摇桂花时候,也是作者最快乐的,作者帮着铺竹席,帮着使劲摇,跑前跑后,乐不可支。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晒干后的桂花,可以泡茶,做桂花卤,还可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课件出示,生核对)齐读

二、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文字。

1.作者多年来难忘家乡桂花,难忘摇桂花给她带来的快乐。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作者摇桂花的呢?浏览课文。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摇桂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板书:乐)

2.交流,生畅所欲言。

3.“‘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为什么这能让你感受到摇桂花是件快乐的事?

好,现在你们就是小琦君,我来当母亲谁来缠缠我?

点评:一个“缠”表现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板书:缠)

过渡: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小琦君会是什么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⑴读读,想想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的快乐?(我可乐了、使劲地摇、帮着)

⑵“使劲地摇”使出多大劲?为什么?

⑶从这两个“帮着”中你怎么看出作者快乐的?(板书:帮)

⑷齐读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画面情境中、音乐声中描述、朗读)

(课件)描述:摇啊摇,摇得桂花纷纷落下,摇啊摇,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鼻子嗅嗅呢?(生说,师评)

摇桂花对作者来说可是期盼已久的事,置身于这如雨的桂花世界里,小琦君有何表现?(自由读)(指名读)(板书:喊)

齐读。

4.摇桂花对我是件快乐的事,对大人们同样是一种喜悦。

父亲随口就作了一首诗(引齐读)

(出示诗句)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引齐说)这两行描写了儿童摇桂花非常——(快乐),快乐得甚至晚上回去还会——(做梦)那么小琦君会做些什么梦呢?(点击出示)夜晚,小琦君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她梦见_____。谁来说说。

(相机回读)让我们再去感受一翻那缤纷的桂花雨吧!“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正如你们所说的,作者梦见了桂花的丰收,摇桂花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读(配乐)

5.读中品味桂花的“香”。

过渡:摇桂花,摇花乐,摇得花雨缤纷,摇得满树生香,弥散四方。文章又有哪些句子是描写桂花那迷人的香味儿的呢?(板书:香)浏览课文,找句子。

“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话中各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浸 沉浸)

(指第一句)这句话中,老师想听你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

(你闻到了吗?有树的——没树的——整个村子——)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槐乡五月》这句话大家还记得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里的浸和没有不浸在桂花里的浸都是写花那迷人的——香气。这个“浸”字,让人觉得前后左右十几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房前屋后到处流淌着桂花那迷人的香味。谁来读?

花开总有花谢时,收桂花只有一个季节,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讨论回答)

小结: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晒干的桂花,用桂花做的桂花卤送给邻居们,桂花卤就可以泡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引齐读)

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板书:浓浓的乡情)

6.然而,作者11岁那年,就跟随父母亲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给她全家带来无限欢乐的桂花树。带着这份桂花情结,作者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点击出示)(引齐说)

从母亲的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自从她32岁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再也看不到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了……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深化主题。

其实,琦君的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琦君散文范文3

在任何场合我都愿说出的一个结论:1949年以后,不管是否有过“时期”,播移台湾的第一代青年文学女子,对于今日的台湾文学创作与文艺活动,有着开创的功劳;对一脉相传的现代文学也有延续的作用,无断层也无断代。尽管有人赖台湾文坛打开了文学生命的天空,却时时不忘贬损台湾文学的境界抬高自己,我这台湾“出世”的文学幼苗,却不能忘却这些人;也曾有过很多“哥们儿”,但是他们仍记得我是女性,因此跟这些老哥有时必须保有矜持的距离,大姊们若愿意接近,在最初是受宠若惊的。

战后台湾的第一代女性作家,苏雪林、谢冰莹都是我大学时代的师辈,不可称“大姊”。那出身桐城世家,有着一双妩媚眼眸的张漱菡,我从十四、五岁就随着蓓丽叫姑姑,当然也不可叫大姊。进入1970年代,作品渐渐被人记住、不忘、期待,我忽然多出了很多大姊,并在一个女性作协共事。

大姊之中好几位姓张的,最年长的张雪茵与吾母同龄,在她的眼里我完全是下一代(听说她的女公子是我大学的学姊),面对面用餐时,她给我讲过张家敲钟吃饭的故事。她的祖父,在清末曾做过学部大臣管过京师大学堂。讲到她的钟鸣鼎食之家,让她自信又骄傲,朗声说:“我们老家,早餐也吃干饭,八个菜!”看我睁大了疑惑的眼睛,又补充了一句:“我们湖南人只有病人才吃稀饭!”严肃的张明直接接触不多,主持开会时,常一抬头正碰上她评鉴的眼神。张秀亚的文雅跟艾雯的纤柔细致、琦君的温婉平和、蓉子的自然恬静又不同,书卷气特重。致力儿童文学的严友梅,是极好的女低音,我和她的二重唱最搭调,我们自己听了都觉享受。

林海音与潘人木都被称为“先生”,同样的锐利睿智,潘多着一份潇洒清气,林多着一份威严圆融,她们对我都非常爱护,我之得以与前辈女作家们一起在会议桌论事,从海音大姊的言语中领会,应是她的主导建议获得大家认同。只是林到最后,常出失控之言,一次小民大姊因彭歌伉俪返台在“鼎泰丰”邀聚,便轮到我是受窘的对象,痖弦很快打哈哈,祛除我的难堪。我很替她的病难过没计较,她的挚友潘人木则露出不平不怿之色。毕璞老以为我是开玩笑,我真的最怕跟她一起在签名簿上留下名字,她一签下去,我便会躲远点,以免愈显自己的不足;自小儿被老师罚怕了,常吃“大饼”的我,毛笔字是我的“罩门”。比我还晚迈入写作圈的鲍晓晖叙齿之后,当然我得叫“大”姊,她高中时曾听过沈从文讲课,据她说沈真的不很会讲,不如写作。郭良蕙、郭晋秀童龄时是同学却不同型,良蕙亲切美艳,晋秀性直锋利,晋秀曾为我骂过不识相的人。

王琰如家常的语态与家常的风格,没共过事,但是我曾为她的独生女小如能早些经香港的“回家”,在工作上努力配合过。共事多年的“总干事”、生在同一年的刘枋,很有五四女青年的作风,目光与言语都有着突出的锐利,但从未为难过我,我初获选任值年常务理事的时候,她肯对不知规例“菜鸟”级的我下指导棋,却从不越份,对外行动时总让人知道我才是“头儿”。另两位“总干事”姚宜瑛与后来改了头衔叫秘书长的邱七七,都是能干又精明的角色。

曾有一次特别的经验,我做过唯一的一次主祭是为了叶霞翟,除了琦君捏过我的脸颊,只有这位高大的叶校长,敢笑着用手指点我的额头说:“你真敢写!”

琦君散文范文4

张文琦,是冯庸的外甥。

首创海峡两岸客轮直航

1936年出生的张文琦,其家庭曾有显赫的背景。其祖父张学书,曾任河北乐亭县县长及东北边垦局局长等职,在沈阳政法学堂求学时与后来成为东北名人的常荫槐结拜义弟;大伯父张佩诚,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娶常荫槐长女常俊卿为妻;父亲张佩铮,东北讲武堂毕业,1933年与冯德麟三女、冯庸妹冯碧君在北平成婚。

张文琦父亲张佩铮1939年到1944年在北平参加抗日活动,曾被日本宪兵队囚禁在北平监狱,1945年始复任东北军12军副军长,后随马占山返沈阳任少将高参;1958年,以50岁之龄病殁于黑龙江一农场,所幸的是,1984年被确认为投诚起义将领。

1948年,少年的张文琦随母亲等家人辗转离开东北,经北平等地赴台。在台湾,曾就读海军大学的张文琦本可从军走上仕途生涯,但思来想去还是脱离军界,走向海运之路。他先是供职张荣发的长荣集团,任多年的船长,后自立门户从事客、货航运,共从事航运50年。

1989年,张文琦携资来到魂牵梦绕的东北,先到沈阳投资中山大厦和北方宾馆,后由于运营不畅返回台湾,继续经营航运生意。1998年,再到辽宁营口投资,在鲅鱼圈港创建独资的东北沥青储运公司,从事沥青进口、加工、销售、仓储、中转等业务。

张文琦说,在营口投资,由于辽宁全省上下对台商投资的重视,以及营口市、营口港务局的支持,企业运营顺畅,收益也是不菲。身为营口市荣誉市民的张文琦,对营口市的投资环境称赞有加。

回首数十年的从商经历,张文琦除了强调回大陆投资当属“英明决策”之外,再就是言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台湾商人曾创下了海峡两岸客运首航的纪录。

上世纪80年代,在台湾经营客、货航运的张文琦,他的客船“昌鑫”、“昌瑞”二轮,曾载客航行于台湾与上海之间,实现了海峡两岸的客船首航,后虽由于种种原因航行停止,但“首航”的纪录却被他摘得,多年来有关海峡两岸的大事记中每每都要提及此事,这让张文琦自豪不已。

提及此事,让张文琦略感遗憾的是,他的“昌鑫”号客轮不幸于1991年沉没在广州湾,令人唏嘘。

如今卸却了台湾的航运生意,专心在大陆发展的张文琦,在事业甚感顺意时,念念不忘舅父冯庸以及冯庸大学。

让日本赔偿一所冯庸大学

张文琦的舅父冯庸,1901年出生于辽宁海城,自幼与张学良常在一起,有如兄弟,二人同期毕业于北京讲武堂。冯庸凭借乃父盛京副都统冯德麟的荫护,先后任东北航空处上尉参谋、少校参谋、中校参谋处长、少将航空司令、装甲车司令。在装甲车司令任内,辞去军职,在沈阳兴办大冶工业专科学校,1927年扩办为冯庸大学。

冯庸秉承父志、变卖祖产所兴办的冯庸大学,坐落于沈阳铁西,是一所三院九系私立公益性大学。学校从事英才教育,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将传统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其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

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强占、征用并严重损毁了冯庸大学,将其改建为军机修理机厂,至1945年,校园严重损毁。

“九・一八”事变后,冯庸亲率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奔赴淞沪、长城抗战前线。然而,大学被毁,冯庸壮志未酬,后来寓居台湾,寂寥一生。

1981年,冯庸在台逝世前,曾对其义兄张学良说:日本政府应偿还辽沈人民一所大学。

张文琦说,在台湾时,对冯庸大学的情况知之不详,到大陆投资后,始知道大陆、尤其是东北还有那么多人,一直在感怀冯庸和冯庸大学,自己对舅父冯庸在26岁之年毅然辞去军职,倾家产出巨资兴办大学的爱国爱乡的壮举,深深地景仰和钦佩。

目睹舅父晚年思乡与孤寂的张文琦,感慨良多,他既盼望两岸统一壮大中华民族,又希望日本反思历史发展中日友好,于是产生了向日本提出索赔冯庸大学的想法。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今年9月18日,张文琦亲往日本国驻沈阳领事馆,递交以自己和冯庸三女冯妮娜署名的《致日本政府应就沈阳“冯庸大学民间受害侵权事件”道歉赔偿的公开信》。信中称,双方应诚恳就如何偿还辽沈人民一所公益性大学而努力,并呼吁“教诲中日青年为了和平,记住战争,为了友谊,勿忘历史,以史为鉴,永不再战,世世代代才能真正友好下去”。

巧合的是,日本国驻沈阳领事馆派官员出来接受《公开信》的时间,恰好是当日的9时18分,令人感觉其意义更加非凡。

笔者当时在场,拍下了一张张文琦手持《公开信》的照片,当日即发表于中国新闻网。

推动冯庸公益教育思想研究

如今身处商海的张文琦,自感从事航运50载,回大陆投资十数年,取得的业绩足以告慰一生,唯冯庸的爱国生平及其公益教育思想感怀于心,认为应该对其整理与研究,以流传于世、感化后人。

冯庸大学1927年创办,1931年毁于日祸,1933年解散,先后6年共有师生近千人,如原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顾卓新、原内蒙古军区政委廷懋、有机械学之父称号的河北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潘承瑞、原天津大学副校长赵锡英等人即是冯庸大学门生。

张文琦说,冯庸大学师生的后人如今散居各地有万余人,其亲属同学影响所及应约10余万人。通过研究冯庸,将会带动这一团体在两岸关系中产生推进作用,又可发挥人亲土亲之谊,带动更多的人回乡投资,可谓一举数得。

日前,张文琦捐资并提供配套设施的《冯庸公益教育纪念图书馆》在沈阳的冯庸大学旧址附近启动。该图书馆原是滑翔小区街道办所属的青少年德育基地。

张文琦表示,为纪念母亲德育之恩,明年春季拟在图书馆之址成立《冯碧君德育纪念慈幼助学金》,以资推广博大的中国母爱精神。

琦君散文范文5

最近我读了女作家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作者对桂花香味的“魂牵梦索”让我对桂花有了种好奇。带着这种好奇我又找来了《桂花香飘云天外》、《杭州:飘落一身桂花雨》等有关桂花的文章想看看人们为什么对桂花如此喜爱。

“香气浓郁的花‘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

“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点缀着红叶娇艳的季节。更有那浓郁的芳香‘一味恼人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好美的语句好美的花文章对桂花的描写是那样的神奇如此的有神话色彩读着读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就仿佛来到了一个仙乐飘飘的梦境里融化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气息。慢慢地我对桂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桂花分金桂、木樨、银桂、丹桂……”我装着老道的样子对妈妈说着牵着妈妈的手在中秋月下走进老爷楼下的那片桂花林。

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我和妈妈的头发上、身上、鞋上。我伸开双臂惊呼“桂花雨!妈妈这就是桂花雨!原来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多么浪漫多么奇妙多少梦幻啊!”我仰起头桂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轻轻的细细的带着花香抚摸着我的脸对我诉说着。

琦君散文范文6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上一篇协同创新

下一篇猴子摘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