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工作管理范例

协同工作管理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协同作用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发展阶段,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逐渐出现新的变化,这不但使民众的思想产生了变化,而且使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形式发生了转变。立足于我国社会工作开展现状以及社会化管理的发展情况,本文也试着从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制度的制度协同、功能协同以及整体协同三个主要方向进行了分析。

1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1.1社会管理

一直以来,社会管理都是政府工作中一个不成文的俗语,属于社会化管理的一般范畴。尽管社会管理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学术范畴的词汇,更不是一个专用概念。从学术讨论价值与分析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作为实际工作的重要概念以及学术问题在我国进行深入讨论也不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情,但是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且深刻,所以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管理界的广泛重视。从客观上来看,社会管理最早是1987年王思斌等人通过翻译俄语版《社会管理学》并将其出版后才传入中国的。该理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术思潮,学者们对于社会管理学的最初认知也基本都是源于此书。后来,王思斌还撰写了《社会管理初论》一书,系统分析了我国当时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情况以及社会矛盾,尽管最初对于社会管理的研究较为分散,但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该理论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其影响力也变得更为深远了。

1.2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晚,其是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后逐步建设并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范畴。尽管在之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尝试对社会工作体系进行过构建和解释,但是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时,我国教育界较为认同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中提出了社会工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非专业领域的社会工作也逐渐被认同,其实际上就是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并服务群众工作的统称。根据上述定义不难发现,社会工作的价值在于服务群众,而非一般的行政工作,所以社会工作很多时候又分为狭义定义与广义定义,无论采取何种定义模式,其核心都在于组织创新与传统工作,而要想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就必须选择更为合适的研究侧重点,本文选取了专业领域的社会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狭义社会工作的定义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展现了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的协同价值。

1.3协同作用

在社会科学模块中,协同算不上严格意义的专业概念,但是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却十分普遍。一般来说,协同主要包括两个主体,其特指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既一方活动时另一方协助的现象。一些社会学研究学者认为社会互动理论符合协同的要求,所以协同与合作属于类似的范畴。从结果上来看,协同与合作的效果类似,其都是通过两个主体合作而形成新的创新体系与作用关系,进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的相关论述来看,现代组织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其具体表现在弹性、互惠、关系性以及开放和妥协等方面。在治理理论当中,协同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作为不同利益得以调节的过程,而治理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协调与协同在西方词汇中又同根同源,由此可见,利用协同作用研究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价值是具有严格理论依据的。

2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制度性协同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关系对于社会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创新社会管理不但涉及了制度、方法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理念建设方面也做出了新的努力与尝试,结合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协同影响情况,现就其制度协同情况分析如下。

2.1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而言其主要集中于制度管理的协同,这也是社会管理目标协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在中国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建立党委领导、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后,创新社会的管理格局社会工作就得以确定。这里所提及的社会协同关系包括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同时也包括社会管理的社会性特征,这为实现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丰富的渠道。目前,社会组织形式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工作中逐渐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也主动投入到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当中,这当然会包括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体系。随着社会工作参与形式的不断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也就此形成。从原理上来看,社会工作加入到社会管理当中并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组成部分,这本身就是政府力量管理与制度更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手段,而社会工作当中“助人自助”理念的推广与实施则有效推动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内容。最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方法被融入到社会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摒弃原有陈旧过时的管理办法,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从而提升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2.2社会工作对实施柔性化管理的贡献性

根据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结构与原因现状来看,加深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说是目前缓解社会矛盾关系的关键。随着各地政府对于社会管理领域当中的柔性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柔性管理策略的实行效果逐渐提升,其大有完全取代强制性管理的趋势。长久以来,我国各地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曾经一度掀起过阶级斗争与惩罚思想为主的社会管理工作,其不但导致社会治安与社会管理当中过多地使用强制力,同时也导致社会的形象与信誉受到了损失,其“服务者”的形象无法得到有效树立。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也越来越集中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导致新的民生问题。在新形势下,强制性管理与惩罚性管理所带来的负面成本不断加大,其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需求,所以强调柔性化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管理的主旋律。

2.3社会工作对加强公共服务的贡献性

通过服务实现管理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同时也是社会管理不同于社会服务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区别。也就是说,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其中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通过政策服务可以实现有效管理,包括处理社会问题的政策通知给群众后,就可以避免一部分人不熟悉政策与管理条件而冲撞秩序。其次,实施政策过程中必须重视政策落实的服务特征,包括要意识到政府工作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服务,同时也要意识到向公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是政府社会工作优化的方向与宗旨。

3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功能性协同

3.1社会工作对促进公共服务的作用

作为一种专业特性本身就是助人为乐的助人方法范畴,社会工作当中“真心实意”可以作为衡量其价值的观点与本质,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社会关系的研究范畴。这是由于“真心实意”不仅仅是指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符合助人者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感受,其更加注重受助者、社会工作者以及理性角度的价值与感受。通俗来说,社会工作的公共服务价值来源于社会多方面,而不是服务者一方面,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情况下社会服务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效体现助人为乐的宗旨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核心价值,但是却没有得到受助者的欢迎与认可,这就是在价值体现方面出现了问题。

3.2社会服务对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

从专业特征上来看,社会工作对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通过发挥其基本功能就可以实现社会管理的效果。从本质上来看,社会工作是直接向具有客观需求的人提供普遍的社会服务,而这种服务必须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帮助当事人顺利走出困境,提升生活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解决困难群体的需求作为社会工作的首要目标,这也是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管理活动之间的区别之所在。

4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整体性协同

4.1社会工作发挥协同作用的条件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存在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要求我们要想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协同作用,就必须具备一些独立的基本条件,那就是在社会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发挥作用的空间,以此来帮助社会工作获得相对独立的专业服务能力。目前,社会工作的制度协同效果已经基本实现,而功能协同则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管理系统的内部空间主要包括了政府重要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而在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组织中设立的社会岗位也可以纳入管理系统的范畴内。根据中央的有关决定来看,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特别是制度化作用的顶层设计层面的设置工作。

4.2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整体协同的特征

社会管理是分层次的管理工作,其包括有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的管理形态。作为一种不同层次、不同部分组合形成的管理系统,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协同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的效能方面。在社会工作当中,社会工作的制度性协同也是通过开设符合工作特点的活动才能够发挥其作用,这也是社会制度结构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根据相关理论研究情况来看,结构与功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而社会管理部门设置了合理的工作方法并树立了更为明确的社会工作目标,可以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有效性。

4.3对社会工作协同作用的认知

从广义上来看,社会工作应该属于社会管理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不但是追求社会制度化与系统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前提。但是,从狭义的社会管理范畴上来看,社会工作与管理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其不但是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群体、目标与社会管理存在区别,更是两者在接触界面上存在明显的区分。但是,即使是从狭义的角度上对其进行分析,其依然存在交叉的部分,所以脱离广义的观点对社会管理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往往无法将社会工作作为管理的全部。根据国家法团主义的定义来看,国家与社会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合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而社会工作缺乏实质性改善民生的价值时,其促进社会管理的能力也会被削弱,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中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尽管如此,通过研究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关注社会工作与狭义、广义社会管理的影响、区别和联系,就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价值,认识到其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我国更好地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与帮助。

5结语

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来看社会工作随着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复杂程度而发生变化,其会直接影响社会管理关系,从而对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关系以及管理协调认知等方面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当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具体现状与学术界普遍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的功能性、制度性以及整体性协同关系,希望可以优化社会管理的各项细节,为协同理论的有效搭建提供论证与说明,进而为我国社会公共关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一份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方舒.论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的交互机理——从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谈起[J].社会科学,2013(5).

[2]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研究——基于北京等地的经验[J].社会工作,2013(1).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2

[关键词]建设工程;协同管理;管理背景

建设工程项目是建筑行业生存及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企业必须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到对各方面工作的统筹规划,促进工程项目的进行。由于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材料、人员、设备等,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协同管理好整个复杂的工程系统较为困难。因为牵涉的范围太广,所需的资源过多,管理者难以系统地兼顾全局,难免会出现纰漏。在这各方面结合的过程中,做好协同管理能有效达到统筹各个方面,将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合理规划,融合成一个整体,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整个项目的运作,使利益最大化[1]。随着我国住建部推出了一系列对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通知,各省建筑行业积极开展建设信息化建筑平台,针对市场管理、质量安全监督、信用评估、审查资格、招投标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对建筑行业行情动态的实时监测,保证业内的信息化交流,发挥协同管理的积极作用。协调管理就是在解除对资源约束的基础上,将整个项目环节统一科学化,充分发挥出人、物、财的价值,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是指通过高效、科学的组织安排,提高项目管理整体质量,对工程进行持续性管理,完成整个建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优化项目运作的目的,最大可能地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工作,通过信息、人员、工作流程等的协调协同,来满足工程运作各环节的需求,达到系统的管理目标,完成工程任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

1.1技术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建设前,企业应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评估,在满足项目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对项目风险、资金风险、施工风险等进行前期的预算评估,与项目方进行沟通交流,将整个建设计划展现给项目方,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及项目方的建议要求,完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过程中,对项目方、施工单位、建筑企业及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对整个项目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针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与补充[3]。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协调各部门及施工程序的,同时适当引入技术水平较高的施工队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及提高项目质量。

1.2整体管理质量

协调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能有效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优化项目运作。运用协调管理的能够有效沟通各部门单位,将信息传导的问题减少到最低,同时针对工程项目运作中出现的管理体系漏洞给予及时解决,并通过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整个项目管理质量。在面对项目招投标、项目施工、项目质量监督等问题时,协调管理可做到提前预防及及时处理,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到有效把控。协调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各施工队伍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建设团队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个项目质量。在面对工程项目中日益增多的矛盾纠纷时,高效的协调管理能使之更为和谐,有利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建筑效率。协调管理在充分发挥各资源效用的同时,也对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给予及时解决,消除了管理与施工之间的矛盾,使各施工建筑队伍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协调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妥善处理了项目建设中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了整体管理质量。

1.3信息数据交流

协同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对数据及信息的交流。在项目进行时,由于牵涉的范围较广,导致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出现延时性,信息不能较快的到达相应单位,当项目中一环出现状况时,负责单位短时间内难以通知到相关部门,致使和这一环节有联系的工程全面瘫痪或延期,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运作。协调管理可以缩短各部门交流渠道,使得信息及数据能够被快速的传递及处理,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畅通。协调管理可以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不仅包括单一工程的管理及施工人员,也可加入建筑行业人员,使工作人员了解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同时公开化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管理人员整合工作环节的有效信息,掌握项目进展,并能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协调处理。协调管理能引入更专业化的施工单位,把控整个项目节奏,消除因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沟通不善带来的危害。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的作用

2.1整合处理数据信息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整合处理数据信息有助于提高整个项目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管理也逐渐走向数据化、信息化,对建筑行业出现的创新技术和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加强整体行业建设。在建设工程项目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工作,在政府相关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单位等部门沟通交流协调工作时,需做到信息协调管理。由于牵扯的部门较多,交流的渠道及联络人较杂,导致在信息处理上存在差异,缺乏有效沟通和及时沟通,会对整个工程进展造成阻碍。紧急的的通知没有传达到,协调的部门没有联系上,该停止施工的项目依然在施工,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出现严重偏差[4]。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能够合理处理及协调有关信息,整合相关数据,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进行把控。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各工作人员的交流探讨,加强各管理部门时效反应能力,使得对整个工程项目具有预警和反应处理的措施,优化项目运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既达到建立与其他单位的外部友好协调工作,又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整合处理数据信息,将工程项目中各繁杂无序的信息数据置入科学规律的信息平台,确保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

2.2协调各部门工作内容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牵涉的部门较多,导致管理人员需对这些单位的业务范畴及相互关系有清楚的认知,其中有些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具有重复性和关联性,在项目进行时,往往会涉及到两个及多个部门,有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有时则需要单独交给一个部门进行。因此,需要设立单独的协调管理部门,对各单位进行协调,使该停止的施工环节停止,使该加快的环节加快,保证各单位工作内容相互辅助,相互支持。这些部门就像人体上的器官,各器官正常运作才能确保人体健康,当一个器官出现问题时如鼻塞,这时就需要嘴巴去辅助呼吸,维持正常生理。在一个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各部门组成了一个涵盖资源、管理、技术的复杂系统,各部门协调出现任何的失误,都会对整个项目进程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协调好各部门的各种业务,做好适时的串联及分离,保持各部门间的高效配合,做到科学联动。在协调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项目各环节做到规范化管理,利用数据和软件平台将各部门有机联合到一起,确保项目的正常运作,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率及质量。

2.3及时响应处理

一个项目工程是一个长时间,庞大资源合理堆积的过程,在经历项目招投标、组织计划、材料供给、风险监测、施工运行,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对目标的建设。这其中涉及到众多部门、多种技术,中间可能产生各种意外、准备不足、计划改变等随机事件,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同管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逐一的解决或缓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同管理主要是针对项目各环节及涉及到的元素进行时效性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份人力、物力,将整个项目作为一个大型系统,维持各环节顺利运行。进行协同管理可以针对同一目标,将各资源充分调动,使各部门协同配合完成建设任务。过程中,协同管理既可以增强各部门联系,促进部门间的交流配合,又能降低反应不及时所带来的危害,管理者能够按照情况变化做出最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运作。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5–10]。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调管理必须先建立独立负责的管理部门,在实施标准化管理后,与各部门及单位建立实时性沟通交流渠道,将各部门及资源串联起来,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协调管理的基础是管理人员具有应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协调各方决定的权利,针对意外情况的发生,能采取符合规范的应急性措施,确保整体项目正常运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牵扯众多部门、需要大量资源、耗时长久的建设工程项目中,为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应高效运用协同管理,针对项目中繁杂工序及错乱的信息、事件,管理者应协调好各部门、各资源,保证项目的顺利运作。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调管理能有效理清繁多的数据及信息,保证消息的及时传递,同时各部门间进行协调沟通,配合好项目各环节工作。对项目进行协调管理,运用各种方法对项目涉及到的元素进行管控,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做好预防应对措施,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方金寿,方国安,赵艳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协同研究[J].建筑知识,2017,37(6):114–116.

[2]曾芃椋.分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7,23(3):162–163.

[3]黄莹,周福新,李清立.基于质量链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4):116–120.

[4]马婕.工程项目管理协同体系模型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6.

[5]刘星.基于BIM的工程项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贾现召,康振强,王永飞.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建筑经济,2015,36(9):47–51.

[7]李艳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J].建筑技术,2016,47(6):565–567.

[8]张海燕.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建筑信息模型运用探讨[J].建筑技术,2017,48(8):876–878.

[9]李维,曹闵,杨震卿,等.基于建造全过程中数据库平台的BIM技术[J].建筑技术,2016,47(8):711–712.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3

关键词:行政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

从工作职能的角度来看,协调沟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沟通与协调工作的作用下,有利于在各个部门之间搭建桥梁,提高其联系的紧密性,为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通和传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使得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递进。强化办公室沟通工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沟通协调工作的职能

(一)上下级之间协调

首先,在领导之间发挥“润滑”作用。不同部门的领导其工作权利以及范围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工作方面经常会产生不同的意见。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办公室在不同的领导之间进行协调,避免误会的形成[1]。其次,在领导与员工之间发挥“粘合”作用。在领导与群众关系之间,办公室应该尽量维护。将上级领导的精神真确传递下去,面对政务工作,应该以平稳的心态去处理,仔细聆听员工的建议,积极帮助员工等。最后,在领导决策中发挥“催化”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保持科学的态度,将创新理念渗透进日常的工作当中,使办公室的枢纽作用能被充分发挥出来,服务于领导做出的决策。

(二)平行关系协调

首先,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办公室人员应该对不同部门的工作形成基本的了解,采用合理的方法维护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真诚之心。这样才能使各个部门之间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整体发展的目标。其次,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工作中,不同的部门之间在思想认知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同点,有些部门仅仅将重心放在本部门的工作当中,忽略了其他部门的要求,这就会逐渐产生隔阂。针对这样的问题,办公室应该从全面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调和,将公平精神渗透进工作当中,促进不同部门员工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三)下级关系协调

从下级关系的角度考虑,主要的协调方式是深入到基层当中,真诚为员工服务。首先,应该建立信任关系。信任能加速人与人之间形成紧密关系,更好的使员工参与到当中。其次,建立真诚关系。办公室应该真正走进员工队伍当中,与广大员工建立和谐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健康和谐的员工关系。最后,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与其指挥,不如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为员工提供指导[2]。在工作中切实的领导比任何命令更有力量。如果领导能深入到员工当中,与员工共同完成工作,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从而对其工作热情发挥鼓舞作用。

(四)主次工作协调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法保证事无巨细,所有的工作都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进行协调,将不同的工作内容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分类,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领导给予重视的问题、与群众相关的问题以及工作难点上。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领导所表达的意思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能按照其要求合理掌握工作的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合理的预期。在日常事务方面尽量为领导分忧,使领导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决策上。

二、沟通协调工作的技巧

首先,对他人给予尊重。尊重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品德。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形式就是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尊重具有双向性,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也会收获到同等的尊重。所以,要想使他人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就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人进行交流。其次,适当投入感情。这个方面主要指的是在工作以外,应该适当的投入感情,促进彼此之间建立真诚的关系,使对方感受到关心和关爱。将诚信作为沟通的基础和前提[3]。第三,保持微笑。微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地位、权利和财富都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微笑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工具和语言。在一些场合,微笑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代替任何的语言。微笑可以互相感受到温暖,增加自己或者他人的信心。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经常向他人展露微笑,从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最后,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语气、语调以及内容的得体性。通过交流这个过程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在聆听他人表达时,不仅应该理解其表面的意思,更应该理解其话语中包含的其他内容,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如果双方因为沟通的不彻底,无法达到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暂停交流,给彼此一定的空间,调节一些自己的感情和气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办公室没有任何的权利,但是却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公室在行政管理中的沟通协调工作职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对办公室沟通协调工作职能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工作技巧开展这项工作。通过本文对行政管理工作中办公室的沟通协调作用的相关内容展开的一系列浅谈,希望能为促进行政管理工作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学智.论港务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办公室协调艺术[J].办公室业务,2018(18):48.

[2]赵婷婷.如何有效提高领导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J].时代金融,2017(03):202.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4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建筑行业得到空前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不仅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能帮助企业同时从多个层次开展工作,鉴于构建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模型设计问题及实践应用。

关键词: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实践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协同工作模型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建筑设计环节,其在整体规划设计、住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虽然协同工作模型已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是我国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模型设计理论,从而限制了协同工作模型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深入发展。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与模型类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完整的呈现出来,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型来实现,设计师通过这个工作模型可以更加直观的查看自己的设计内容,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使设计师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协同工作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设计效果,达到设计目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其将流程模型、虚拟模型、资源管理模型等多个模型种类集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方案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通过协同工作模型,无法在二维空间上展示的建筑结构可以在模型构造的三维空间上得到展示,设计师可以以此为参考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使设计师更好的掌握空间关系。总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模型平台将整体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同时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和建筑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类型

工作模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常规的分类标准,即应用目的可以将工作模型分为设计模型和表现模型两大类。设计模型是在平面设计图及其他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所制造出来的模型,主要作用是辅助设计师在整体上掌握建筑结构关系,设计模型并不会呈现出详细的建筑细节,而表现模型则恰好相反。表现模型重点呈现的是建筑细节,包括建筑的美观性和形象性,表现模型设计对制作的精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表现模型所表达的正是完整的建筑形态和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及流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

协同工作模型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虽然只占建筑周期的10%甚至更少,但是建筑设计的影响却贯穿于建筑周期的90%甚至更多时间里,因此,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模型要体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达到提高建筑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建筑成本的目的。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协同工作模型得到更长久的应用。②群体决策原则。协同工作模型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协同”两字,这也是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的优势所在。协同工作模型应当为全员参与、群体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并能合理解决设计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化异质性为协同性。③满足客户需求。协同工作模型除需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帮助外,还可以向客户展现设计方案,因此,协同工作模型所呈现出的效果要能满足客户的观看需求。此外,在受到客户的设计委托后,设计师应当能够借助协同工作模型更加便捷的完成设计任务。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流程。

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构建组织模型→构建过程模型→构建信息平台的流程开展设计工作。①构建组织模型。构建组织模型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构建组织模型时要始终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消除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各部门沟通协作的效率,提高设计效果。组织模型的构建一般采用“矩阵法”,也就是将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机构按照矩阵的方式组织结合起来,结合之后的组织结构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人员能够随时抽调,由结合后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和调配,待工程项目完结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再复位或到其他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工作。②构建过程模型。组织结构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过程重构模型的设计,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在过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当运用过程重构的理论方法。过程重构需要依次经过建筑策划、设计问题研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几个环节。③构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信息交流的媒介,一般采用视觉图形语言,补充以语言文字。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在构建信息平台时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建模,这也是决定协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借助Web提供组织模型和过程重构模型的支撑环境,而且还可以借助Interanet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3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实践应用——以某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为例

某大学在校址扩建中拟对图书馆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引入协同工作模型,该工作模型将方案设计的工作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包含在服务器内的核心文件和建筑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工作分区,第三个层次是每个成员被分配得到的本机工作。在该模型的协调下,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权限和角色划分,而且在登陆工作平台时需要按照各自的角色分配和权限登陆相应的项目。设计团队成员被分为五种角色:管理员可以下发文件实现文件共享,为其他成员登陆创造便利;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工作;成员可拷贝共享的文件并在自己的主机上进行设计操作;批注者可以增加设计元素或要求其他成员进行修改;观察者只能在登陆后共享文件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包括修改。在登陆工程前,每个设计者都需要选定一个擅长的工作区,相互之间不能重叠,项目工作区分工方法有很多种,鉴于该校图书馆的设计要求,协同工作模型拟采用划分楼层的方法区分各个工作区,如1层的中文阅览室为工作区A,2层的外文阅览室为工作区B,3层的专业阅览室为工作区C,诸如此类。在发送文件、接收文件或修改时,各个工作区的设计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确保团队文件的实时更新,任何成员发送到服务器的修改文件不能自动更新,而且其他成员也无法修改这些文件,只能进行接收或其他操作。协同工作模型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的精准度,保证图书馆建设项目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

结语

协同工作模型在某大学图书馆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效果充分体现了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积极提升模型设计的创新水平,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舟双 单位: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5

只有置身于大局中才能对于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的研究得出有效的结论,不只要在其中渗入新的设计理念,而且要抓住先进的合作理念,进而使整体的设计成果完美展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来使模型的整体机能增强,并且通过协同合作的理念提现出来。把平面图纸和实际三维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工作模型设计的整体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不仅能直观的使建筑方案更加深化,并且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建筑模型;工作模型;设计;协同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也已经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应用于整体规划、住宅、商业空间等设计当中,大大地提升了建筑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早已成了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我国的相关系统并未完善,使其进行深入发展受到了限制,无法完全推广。

1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思路的必要性

设计师通常会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型体系作为辅助,使自己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的空间感知能力更加敏锐,更易抓住思路。与此同时,能够使各位设计者了解各自的设计理念,使协同合作更加密切,设计方案更加完美。

1.1工作模型设计应用的现状要求

体、线、面构成建筑空间,因此它的二维立体模型是由体量、面板、支柱组成。这个模型不只能够反映出平面图纸无法显现的问题,而且能够使建筑设计师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解决看上去一团乱麻的空间关系。这种工作模型设计是将平、立、剖面图三者结合构成三维立体的设计模型,使建筑的设计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使他人更加轻易地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由于现代的农业建筑功能复杂多样、造型独特,因此更加需要运用工作模型设计来进行建筑设计。

1.2工作模型设计应用的基本要求

在国外,很多建筑设计的相关部门或企业已经将工作模型设计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且单独设立部门,然而在中国,这种行为还是很少见,由此可见,国人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另外,建筑工作模型的设计还需要注意横平竖直、线条平整流畅、整体整洁牢固这三方面的要求。

2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思路的应用措施

2.1建筑模型类型分析

建筑模型包括设计模型与表现模型两大类。设计模型是通过平立面设计图稿的综合,并且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来研究和制定设计方案,此模型不注重细节,只是注重整体性。表现模型与设计模型正好相反,它更加注重模型细节处的精确[1]。按设计图纸的制作模型分类可以分为初步模型、标准模型和展示模型。建筑工作模型的设计不只能使建筑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也使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

2.2工作模型设计类型分析

实体模型与计算机模型构成了工作模型。实体模型是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设计表现形式,它是利用多种材料、技术、加工土艺等用微缩的方式表现出建筑物、环境、室内的立体空间效果。它不仅能够表现建筑的外部结构,也能表现建筑与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体模型是结合建筑设计、室内实际、园林设计的综合立体构成学。实体模型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还有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效率和精度上都比手工高一层的“仿形铣加工”机械雕刻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实体模型的进步,但是机械雕刻还是要依赖于手工,它在加工效率、精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计算机现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设计虚拟的模型,首先,设计者的思路以及设计理念能够通过计算机更好地展现出来,使设计的更具深度。其次,计算机能够使信息汇集,使建筑设计的三维模型的数据更加精准。另外,通过计算机演示楼盘可以使人们的感受更加直观。这种方法可以把雕刻师的工艺和机器的速度完美结合,使建筑模型不仅数据精确,并且效率很高。

2.3建筑设计和模型设计协作原则及流程

(1)协作原则。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应遵循以下的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此原则可以使协同工作模型设计的应用更加长久。②群体决策原则。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应该允许全员参加,并且进行民主决策,在员工的分歧中求同存异。③满足客户需求。在接到客户的设计委托后,设计者应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2]。(2)协作流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的流程包括构建组织模型、构建过程模型、构建信息平台三个部分,具体如下:①构建组织模型。为使组织结构合理有序,并且能够使后续工作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建立组织模型。考虑到市场需求,运用“矩阵法”使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升,使设计效果更好。②构建过程模型。在组织结构确立后,运用过程重构的理论,在经过建筑策划、问题探讨、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监理之后构建过程模型。③构建信息平台。现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平台不只可以交流信息,更是决定协同设计成败的关键。

3结束语

在我国,相关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在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这一方面差别较大。因此为了提高此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培训,进行专业化管理。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使这一方法更加迅速地发展。

作者:程禹桥 单位:本溪市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6

通过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形式实现电子政务,交通运输部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电子政俯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政府网站、公路出行服务、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交通统计信息系统等,有效提高了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协同工作模式。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充分提高协同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可以通过应用系统实现工作联动,实现互动机制,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

电子政务协同工作系统通过政府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来提高办事效率,完成政府的服务功能。为了实现安全、高效的协同工作,利用网格在资源共享、互操作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了多程序在处理任务、进程间的协同性和并行性的优势,把政府各职能部门组织成一个协同工作电子政务系统。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协同工作的系统,如网上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监督等系统。在行业领域开展了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和中日韩三国物流交换网络建设,在信息化促进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建设了水上安全联网管控系统、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船舶船员“一卡通”等工程,大大提高了协同工作的水平。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网络基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服务覆盖率大幅提高。政务专网建设:交通运输部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行业各单位的政务专用网络,网络覆盖涉及交通、海事、救捞在内的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并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政务网络真正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联通,形成行业政务网络平台,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网运行。互联网发展状况:按照最新的互联网发展报告分析,网民规模稳步增长,每年持续保持近20%的增长率,总数已经突破5亿。国家三网融合的规划逐步落实,云计算应用广泛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成熟推广(wifi技术)、下一代互联网进程加快(IPv6),网民通过三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广泛使用互联网,这为电子政务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民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提高,既为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带来了压力。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据统计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超过85%区县级超过85%。全国建设的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有4500个,都实现了信息化支撑,全国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总计愈100万个,覆盖率超过70%,总体而言,电子政务为民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电子政务发展中信息管控的矛盾(舆情)日益突出网络舆情异常活跃。近年来,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奥运事件、艳照门、许霆取款事件……通过网络舆情传播放大,造成了广泛社会影响。政府部门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的公共危机。但是,部分网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政府法规,大量播放、传播不良内容的信息。同时,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也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视听媒体传播其意识形态,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破坏民族团结,散布邪教和迷信言论的,对我国的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网络舆情与国家安全。网络这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公共危机事件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由一个议论开始,并沿着若干级差从无序向有序逐渐递进或者消减的过程,因此及时监控、汇集、研判网上舆情,是引导公共危机舆论的重要前提。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目前,网络舆情正在成为行政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新形势下,在每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何以最快速度收集网上相关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应对处理等,是每一个政府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管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战略任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文明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文化和信息安全,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遵循信息网络的特点和规律,文明办网、依法管网,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办网谁管网,实行属地化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管理组织、业务使用、技术支撑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有力的管理组织。信息化的建设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具有统筹能力的组织管理体制是得到广泛认同的。目前在交通运输部以及全国各系统存在同样问题,带来的结果是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难以避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基础建设重复投资,建设效益不能发挥等等。这个问题是我国的国情,需要中央政策的支持,有需要各系统、各单位的领导和体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机制体制上的问题。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属于单纯的技术推动型,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都在利用和探索,先进技术的出现:云计算、虚拟化、网格、嵌入式系统等等,是我们在探索一些高端的应用领域,如物联网、传感网、智慧地球等。经过统计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或偏高,但信息化综合利用水平却处于偏下水平。整合网络平台。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7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结构措施;建筑设计;应用

在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建筑设计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在此背景下,概念设计因为自身的独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概念设计在运用方式、设计思想、使用手段和理论知识上都为建筑设计环节提供了非常重大的帮助,为此在建筑设计结构中进行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增加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要充分增加概念设计的应用力度,让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切实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1概念设计的含义和方法

概念设计是一种帮助设计师实现建筑结构设计多元化需求的主要方式,是建筑设计人员立足自身的设计经验、理论知识和需要设计的建筑项目工作核心开展的设计工作,其不仅对整个建筑的抗震结和整体建筑布局开展规划,还在建筑项目机构设计的起始阶段对设计计划开展概念性的分析预算对比。这种先进的设计方式准确性高并且设计概念明确,更加便捷,进而让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增加经济效益,更好地发展企业。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不断利用概念设计的方式扩大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利用先进的设计方式,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保障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通常情况下把概念设计的工作方式细化为分析、综合、评估,分析是对项目开展全面了解,综合了解问题,但是会出现概念设计分析数据不完全、不够准确问题模糊不清的状况;后续的综合阶段就是相关建筑工程师,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概念和现实情况充分融合,再利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做到建筑项目工程的设计工作;在最后的项目评估阶段就一个各个设计方案之间进行比较选择的环节,这是一个能够循环进行的过程,直到出现能够满足设计师和客户要求的方案为止。设计师在开展评估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种辅助工具强化评估质量,进而构建出符合自身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2概念设计在项目工程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2.1科学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

项目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施工场地的选择,这是决定该项工程能否顺利竣工的核心要素,在建筑设计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开展建筑施工场地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到防护安全距离、建筑结构是否牢固、日光照射具体时长等要素。除此之外,还要在建筑设计环节中充考虑到抗震因素,尽量避开一些危险地段的选址,主动放弃一些在地震带或者容易出现自然灾害的地方,在不能避免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增加抗震措施,进而保障建筑的安全使用。在开始设计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观测建筑物抗震点是否可发挥实际作用,并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加以调查。这样能够尽量减少安全隐患问题的出现。相关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不断强化设计量,保障建筑施工顺利进行。

2.2根据施工现场选择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在建筑场地选定后,就要依照建筑的地质地形特点和设计建筑的形式对建筑设计开展选择。通常情况下在工作中能够使用的基础主要有桩基础、箱型基础等。在这两种基础中,桩基础更加适用于地质土壤松软和负荷巨大的多层建筑结构,在各种高层的建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天然地基中使用桩基础能够让建筑的压力从上向下传递,进而保障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而箱型基础有很优良的整体刚度,能够把建筑承载压力均匀地传递到下方结构,保障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切实减少出现基础不均匀降沉情况,保障建筑的使用价值,进一步做到保障建筑的抗震性能,对做好抗震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相关设计人员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选定建筑设计方案,进而做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切实提升建筑质量,扩大经济效益,让施工单位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进步。

2.3建筑主体结构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基本都要遵守对称、合理的设计原则,进而切实有效地降低扭转力,保持非稳定结构构件正常工作以及降低其材料损耗,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通常来说,建筑的结构对称是通过各种抗侧力结构的主体对称来实现的,比如剪力墙中的结构布置就是这种情况。为了进一步实现结构对称,经常会通过调整建筑的质心、结构侧心和平面形新之间的距离,做到建筑结构的对称性。这样一来建筑结构设计就能够保持极强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建筑质量。

2.4建筑结构的刚度选择

建筑结构的刚度也是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它也是建筑设计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充分遵循概念设计的理念,对建筑的刚度进行合理选择。建筑刚度的科学合理设计能够有效地增加结构自振周期,进而减少来自地震的危害。与此同时,还能够切实减少建筑材料的损耗以及建筑空间占用的情况,进而增加建筑物的平面可利用空间。只有相关设计人员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设计工作,才能够在建筑施工中保障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使用价值。

3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核心要点

3.1增加材料的利用率

在实际施工中,要利用好协同工作,充分实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增加施工材料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进而提升经济效益。经过大量的实践调查,在施工中,材料的利用率越高,施工结构的协同工作力和建筑的稳定性就越高。特别是在当下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建筑设计工作要转变工作制度,要利用最少的资源,做出最好的建筑物。比如在施工中常见的矩形截面受压构件,这种构件在现实工作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影响有两个:一是梁的长度出现变化就会导致梁弯矩的改变,二是在梁的中和轴周围材料使用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概念设计开展结构分析,对梁截面的应变梯度进行调整,进而让相关构建能够保持轴心受力,切实增加施工材料的使用率。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桁架机构,有助于减少建筑中无用的材料,不断增加材料利用率,不仅能够充分达到原有目标效果,还能够切实降低材料成本,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设计方案要符合时展和客户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强化施工质量保障。

3.2设计结构体系中保持协同工作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概念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概念设计中协同工作又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工作方式,协同工作要求建筑结构内部的原件都处于一个相互协同的工作状态。这种协同效应要想得到充分实现,不但要保障线管结构构件在承载极限下还能继续工作,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的耐久性。在建筑结构中保障协同工作能够通过构造柱和圈梁把整个建筑结构整合成为一体进行受力,尽量不让建筑自身承受压力。现如今,随着我国各种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为了满足各个高层设计对建筑使用水平的要求,就要在高层建筑中保持高质量的设计工作,减少在高层设计中出现各层短柱的情况,同时,还要提升相同面内承载压力的能力。想要达到这样的工作标准,需要让同层的抗侧力结构处于一个相同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切实提升房屋施工质量,为施工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保障施工方顺利开展工作。

3.3结合概念设计的知识提升建筑结构设计质量

概念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新性。因为很多传统性的设计方式需要设计人员结合设计手册、计算机辅助程度等方式开展设计工作,进而导致设计工作没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在使用概念设计时,可以让相关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书本理论知识,配合制定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切实满足实际施工需要。概念设计还能够充分提升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很多设计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开展设计的,这样能够切实增加设计质量,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概念设计允许的,能帮助设计师解决在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强化设计质量。相关设计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遵照正确的设计理念,开展设计工作,保障设计工作质量,切实提升建筑设计工作质量。并且这种概念设计能够充分改善有些设计师缺乏理论工作经验的情况,为广大设计师提供更全面的帮助。最为主要的是这种概念设计能够在设计师设计出方案时,在各个方案中能够选择出最优质的方案,能够充分体现出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切实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以此优化设计师所设计的方案。

4结束语

长久以来,低投入、高回报一直都是建筑行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还需要让建筑物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这就是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概念设计能够让建筑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做到减少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伴随着概念设计的不断深入应用,其不断被建筑设计师所接受,并且已有成为主流思想的趋势。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建筑设计中不断发现概念设计的身影,进而更好地推动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推行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倩.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的应用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159+167.

[2]刘万民.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结构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80.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8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营销实践

1引言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应该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力培养政治思想过硬、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则、熟谙经营、具备国际视野和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创新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发展目标,以“教、学、做、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理念,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抓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进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围绕新时代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相关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规划的时候需要注重完善实训项目体系,通过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衔接,实现专业能力的内涵提升;同时要注重专业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螺旋式发展;同时需紧密结合实际,推动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特色发展培养人才。开展项目运作活动是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为建设导向,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实训载体,构建集企业市场调查、市场策划、营销推广、销售业务、创业一体化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在企业仿真型真项目中进行实践实习。真项目运作的模式同时还创新职业教育的模式,探索各方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吸引“政校行企”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聚焦于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达到打破壁垒,促进校内外资源整合,使校校、校企、政校等多方的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项目运作实践活动的设计

项目运作实践活动就是让未来在经营管理人员全方位参与到新时代真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来,老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以市场营销为核心开展商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业务往来关系。利用该体系开展营销实践教学,可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工作方式,认知企业市场营销这一核心职能及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学生们通过真项目运作,学习提高在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从事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开展项目运作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而且项目运作的成功必须依靠团队。为了让真项目运作更加契合实际,可以组织参与者组建一个模拟公司。老师在开展真项目运作活动前进行宣传和动员,向学生介绍活动的具体安排、要求、规则、流程等,创立模拟公司进行真项目运作实践活动。在组建模拟公司中,通过提名以及自荐方式,产生若干名模拟公司总经理候选人。每位候选人演讲,由大家投票选举模拟公司总经理,接着由各个模拟公司总经理挑选员工,挑选的原则是双方自愿,勿以朋友亲疏进行挑选,否则影响模拟公司的经营和业绩,也影响朋友感情。总经理先挑副总人选,副总负责协助老总管理、协调公司各项事务。总经理在挑选过程中,若碰到被意向人选拒绝的情况,宜尽量现场说服他/她加入。在公司负责人产生后,可以根据真项目运作的需要,由模拟公司负责人通过提名的方式,决定模拟公司内相关部门或者项目小组的负责人。

3项目运作实践活动的开展

项目运作的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职业需要的典型任务,面向岗位,用企业真实状况,将企业培训员工多年打磨并被认证为有效的典型任务提练,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置至学校,让学生毕业时即打造成企业合格的适用人才。通过真项目运作实践教学打造具备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能力,具备职业化素养、胜任企业对企业营销任务的职业操作技能以及相关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专业化营销人才。真项目运作以企业典型业务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的业务和市场环境中进行任务演练。在项目运作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文化氛围、管理模式等方面要力求与实际相一致,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在真项目运作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亲身经历和了解企业市场经营的全过程。运作项目的模拟公司组建后,每个模拟公司要召开会议,选定主要的经营方向,提交项目运作计划和公司经营思路。相关的专业教师指导团队将为模拟公司提供指导,从寻找市场机会、联系目标企业、开展创业训练,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与监督。本活动的指导老师可以将真项目运作结合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实训课程,围绕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岗位技能展开,例如,结合市场调研、推销业务、营销推广、市场策划和市场销售等技能,主动对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真项目运作实践活动在平时长期开展,各个模拟公司也可以在有关实训周以模拟市场的形式集中开展活动,同学们可以结合真项目为企业开展调研、策划、推广和销售活动。在真项目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应该明确,真项目运作实践训练活动主要是磨炼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工作和创业经验,在和企业合作的时候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主要诉求点,不以收费为主要目的。如果我们的工作确定能够帮助企业,欢迎企业自愿给学生提供交通、误餐补助,教师不收企业和学生费用。在项目运作实践训练活动过程中,相关专业和指导老师可以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给学生在智力、实训室和物资等资源方面的支持,本活动的指导教师对真项目运作实践训练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巡查与监督。

4项目运作实践活动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们建议具有持续性的项目可以长期开展下去,参与者可以自愿加入已有的模拟公司,模拟公司管理层可以每年或者每两年进行换届。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咨询、顾问等方式在学校外帮助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消费者群体不仅限于校内师生员工,也有真实的社会市场,让学生能体验到更丰富的经营环境。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联合校外企业,利用学校的各个实践教育基地和创业工作室的资源,进一步孵化创业项目,使学生在真项目运作实践训练活动中的经验能够升华提高。鼓励学生通过真项目活动申报相关的实践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不定期或者定期的巡查活动发现优秀创业训练项目。各个指导老师要求一段时期内模拟公司报告真项目运作实践训练活动的经营状况,指导老师点评各个公司的运作查情况,评定活动的优秀公司团队,表彰优秀团队并给予奖励。对项目运作优秀的项目以及经营情况特别出色的团队,项目的指导教师团队将鼓励、优先推荐和指导他们参加县市各级以上的各类技能竞赛和创业大赛。为各个团队搭建真项目运作经验总结和分享的平台,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对各个团队的表现进行点评,促进学生真项目运作能力的提高和创业经验的积累。在真项目创业训练活动同时,邀请创业校友举办创业经验总结分享会等,使得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覆盖面广,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体验的机会。持续开展真项目运作实践训练,培养出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指导能力强、工作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创业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基于项目运作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下多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工作方式,认知社会上各类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工作的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环境中,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所需具备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实现“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最终有助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谈“项目引导教学法”在广告教学中的实践[J].成功(教育),2009(01):184-185.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3】陈海龙.项目教学法在营销策划专业中的应用[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1):71-74.

【4】陈雪钧.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