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同创新

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同创新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实施的交汇期和关键期,既要有效衔接,又要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本文立足社会实践课题和实地调查研究基层,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为典型案例,在了解合作市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脱贫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实施成效基础上,深度调查分析合作市“1+2+3”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模式。《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以江西、安徽、吉林、陕西、贵州等多个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实例研究,深刻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乡村产业振兴以及乡村环境、文化与治理等多个热门议题,为我国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科学、具体参考依据,值得高校社会学相关专业教学、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爱好者借鉴。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跨时代飞速的发展过程中,精准扶贫成为当前扶贫阶段的基本战略。本文从农村返贫现象出发,参考《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对症下药”细致剖析返贫现象成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之道。

二、现状分析

(一)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现状调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是全州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中心。目前全市下辖6个乡、4个街道、8个社区、39个村民委员会、258个村民小组。全市有藏族、汉族、回族等18个民族,总人口约10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55%。2014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6个,贫困人口0.77万人,贫困面达22.39%。

(二)合作市脱贫攻坚成效调查。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关心支持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2014年减贫19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39%;2015年减贫人口34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2.5%;2016年减贫219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35%。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0户9600人,实行大数据动态管理,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被动粗放”向“主动精准”的转变。

三、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立足当地深度贫困现状和脱贫攻坚任务要求,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有益探索。具体概况为“1+2+3”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模式。

(一)立足点和内在逻辑分析。从理论逻辑层面看,脱贫攻坚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释放纵深发展动力,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在远期内,二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安排。从实践逻辑层面看,这既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性要求,提升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1+2+3”协同创新模式分析。1.坚持脱贫攻坚与振兴发展相互促进。合作市必须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全力做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是本地“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加强思想引导,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按照“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并驾齐驱、有效衔接,在实际工作中相辅相成。2.着重加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层、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合作市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来源、脱贫致富渠道。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加大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民族特需品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是坚持精准方略,处理好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因户施策的刀刃上,优先解决贫困户稳定增收和“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有余力再适当解决村及村以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二是加大产业培育,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实施青稞基地建设、藏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有机畜牧业环境监测站、乡级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等基层乡站建设。三是要加强就业扶贫,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技能素质,促进就业增收,重点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培训。第四,要解决因病因残致贫问题。全面提升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水平,促进三级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第五要加大生态扶贫支持力度。提升生态保护修复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要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第七,完善配套措施和基层政策保障体系,制定差异化信贷扶持政策。第八,强化组织保障。实施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把脱贫攻坚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当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仍然存在脱贫可持续性不强、衔接机制不畅、内生动力不足、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等瓶颈制约,我们要从机制、政策、产业、观念和要素等多方面做好衔接,积极探索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翟慧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