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

[摘要]目的:建设特色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方法:依托源远流长、内蕴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形成独具特质的大学精神、学生社团推动、打造网络平台、升级人文景观、创新社会实践等方法,提升协同创新的层次,建设高层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结果:构建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态,成为建设甘肃华夏文明创新区的积极补充。结论:医学院校通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将皇甫谧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高校的整体协同创新。

[关键词]皇甫谧文化;中医药文化;校园文化;协同创新

大学校园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成为社会传承文明、推动发展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根植于大学校园,具有很强的社会辐射和文化反哺功能,通过校内活动与当地文化的互动交流,名师和校友的社会影响,进行文化反哺,影响社会风尚。当协同创新成为高校发展的重心,校园文化的协同创新就成为了创新的基础。因此,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使中医药文化后继有人,广泛传播,而且中医药文化通过大学校园的浸润、凝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整体的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皇甫谧文化既是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化瑰宝。如何使皇甫谧文化的理念、精神与智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协同创新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医学院校如何挖掘历史名人、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时代精神,润泽当代青年学子、未来医学人才,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高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各主体、各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的创新行为。德国物理学家、协同理论(Synerget-ics)的奠基者哈肯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可以从竞争、协同的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当共生共荣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协同发展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协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发生各自独立时所不能产生的结果或整体效应,会产生1+1>2的效果[1]。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校园文化建设自成体系,其制度文化、环境标识、传承创新等均为子系统的一部分,每一子系统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协同理论完全适用于校园文化的创新。在政策驱动、社会需求、学术活动、协同机制等外部因素作用下,校园文化系统随着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相互协同和深度融合,从无序转变为有序,从低级演化为高级。协同创新的3大理论———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完全契合于校园文化协同创新模式。

1.1与协同效应的契合

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2]。当外来作用达到能量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将会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使系统发生质变形成新的稳定结构。协同作用是社会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基础,它依赖于创新系统中不同主体的相互共生共享,根植于时间和空间的协同增效过程。在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这个系统中,当中医药文化、现代医学文化、传统文化等社会文化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校园文化就会产生变化,具有其他学校、不同文化所没有的特性。

1.2与伺服原理的契合

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协同原理。当系统在接近不稳定或临界点时,系统的质变通常由序参量(即少数几个集体变量)决定,把握了序参量的变化,就抓住了系统演化的本质和进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培养专业队伍和活动积极分子相结合的中坚力量,并通过他们引领文化建设方向,提高活动效果。可见,中坚力量的作用与伺服原理序参量类似。

1.3与自组织原理的契合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系统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在协同模式下,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大系统下相当于一个自组织,教育者则相当于他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引导和帮助,更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进行选择,内化于心,实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有机协同,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2协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遇

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协同创新模式从内涵和要求上都有不同。首先,校园文化核心要素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其次,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再次,要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2.1有利于传统文化与“2011计划”的整体协同

“2011计划”是继“985”“211”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3项国家工程,而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无论是面向科学前沿,还是面向行业产业,亦或面向区域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因此,文化传承创新是四类协同创新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推动力。

2.2有利于皇甫谧文化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多方协同

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定位,甘肃启动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甘肃中医药文化立足于传统文化,承前启后、开拓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如藏医药文化、敦煌医药文化、皇甫谧文化等等。皇甫谧文化发源、发展于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近年来研究深度、弘扬力度和普及广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历史研究、文献整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为中医药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有利于皇甫谧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空间协同

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近年来,为了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甘肃省积极打造“皇甫谧文化”品牌,成立了各类皇甫谧研究院和文化交流协会,多次举办国际性、高规格的皇甫谧学术思想研讨会,设立了皇甫谧“文艺奖”和“中医药科技奖”,创办了《中国皇甫谧》《皇甫谧研究》等学术刊物,创作了有关皇甫谧生平成就的文艺作品,建立了网站,注册相关商标20多个,努力扩大皇甫谧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并且藉此积极开展医疗、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和旅游业,以皇甫谧特色文化名片创建文化大省。

2.4有利于传统途径与现代手段的方式协同

长期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学校仅仅着眼于校内自身文化资源的挖掘。互联网的无限互联互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手机普及化、智能化的今天,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社会动态,封闭性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局限性的教育内容变成了泛在化的教育内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非对称性互动关系变成了对称性互动关系,实现了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3]。在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媒介传播,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BBS)、博客(Blog)、即时通讯(如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对教育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空有多大,校园文化的空间就有多大。

3皇甫谧文化———我国中医药文化的瑰宝

皇甫谧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一生恪守清贫,不事权贵,隐居村野,潜心治学,著述宏富,共有著作20种50余卷,尤以所著《高士传》《帝王世纪》《三都赋序》和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为后世所推崇[4]。皇甫谧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涉及医学、哲学、文学、史学、养生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医针灸、养生保健、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硕果累累,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虽然皇甫谧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甘肃本土,带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征,但由于皇甫谧是针灸鼻祖、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其影响力早已远播海内外,进而影响到其他区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皇甫谧文化传承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主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做官做廉官,经商为儒商,行医是儒医。皇甫谧的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东汉著名的儒将,饱学的祖辈、崇文的家风,为后来皇甫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针灸甲乙经》是整理前代流传的《针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部书而编成的1部集大成之作,是对黄帝以来中国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他还是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洛阳纸贵”的典故至今为人民津津乐道;他独创了“纪”“历”“传”的历史研究理论系统,是在《史记》之后的中国史学又一个高峰;他在崇尚奢侈的魏晋贵族中,大力倡导简办葬事,写就《笃终论》,要求“殡之物,一皆绝之”[5]。皇甫谧文化博采众长,通贯古今,自成一体,不仅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也成为后世不断挖掘、造福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虽然皇甫谧文化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其本身所积淀的文化民族性和共同性仍极具时代价值。

4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皇甫谧文化在黄土高原的东部发育、繁荣,在陕、甘、宁地区有着广泛的受众,地域优势十分明显,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近水楼台”。医学院校通过挖掘皇甫谧文化的精髓,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出特色、形成品牌,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4.1以独具特质的大学精神形成协同创新的凝聚力

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每个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大学文化带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学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诉求。西南联大能在物质极度匮乏、条件极度艰苦的抗战时期,培养出了诸多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学术巨擘,依靠的就是名师风范、创新传统以及独特的校园精神。皇甫谧的医学、史学都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探索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源泉。

4.2以学生社团提升协同创新的推动力

学生社团是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日益增多,呈现出多种类、跨学科的特点,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选择参与,在构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迸发,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活力。引导学生成立皇甫谧文化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社团,开展学术类、兴趣爱好类、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理探讨、医学实践、田野调查等方式,以立体、多样的形式使医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4.3以网络平台扩大协同创新的传播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加剧,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的推广,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也要顺时应变,根据网络的时效性、手机的便捷性以及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搭建多维网络平台,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载体[6]。运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编辑、推送图文并茂,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信息,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指导学生利用专题论坛、视频公开课或研究机构的网站,实现网上网下、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互动、联动,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不断拓展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和空间,让互联网成为民族精神传承的隧道,让网络平台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乐土。

4.4以人文景观展现协同创新的影响力

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也是有效的载体,医学院校应有意识地为校园文化预留出发展和运转的空间,营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景观,滋养大学生的人格,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培育丰沃土壤。在校园内增加展现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建筑,增设中国古代名医雕像,在教室里、楼道上铭刻古诗词、名言警句、中医药典籍简介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物化、固化,让师生们随时随地都能‘面壁’沉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先贤们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7]让学生时刻置身于充满中医药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里,润物无声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4.5以社会实践提升协同创新的竞争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能力的理想渠道,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医学院校应以弘扬皇甫谧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皇甫谧文化,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走出去,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文化遗址、中医药博物馆等,调查与皇甫谧文化有关的文献典籍、历史遗存,包括各种乡土资料、民间传说等活态存在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可以请进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进行皇甫谧文化宣讲、展演,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肃元.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协同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3(5):135-139.

[2]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4(2):9-12.

[3]张梅花.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6):33-35.

[4]叶长青.皇甫谧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共产党人,2008,8(8):47-48.

[5]平凉社科联.皇甫谧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7,22(10):123-124.

[6]许磊.中医药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以徽文化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1):91-94.

[7]乐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6):83-87.

作者:李超 单位:甘肃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