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命的礼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命的礼赞范文1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六(3)班 顾亦佳

指导:黄惠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一个震撼中国乃至世界的时刻——中国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一个空前的灾难,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惨剧。

那天下午,当我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之时,有谁能料想到四川汶川会发生如此恐怖的灾难!四川汶川的大地震远比1976年唐山大地震可怕得多!这场大地震不仅在四川境内发生,甚至连福建、厦门、上海都感受到了波动!地震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当时风雨交加,顿时间便天昏地暗,岳撼山崩,数层的教学楼、办公楼、居民楼瞬间倒塌,成为一堆废墟,所有的人都被埋在了这废墟下。

消息传出,当天便有救援队出发,抢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陆路不行走水路,水路不通降伞兵!所有的救援人员都争分夺秒!他们有的来自江苏,有的来自大连,虽然省市不同,也素不相识,但他们却都共有一个目标——抗震救灾!

虽然人民子弟兵日夜奋战,从废墟中救出了许多人,但却仍有一些人永远离开了!有一首抗震救灾的诗歌中,这样写道:“孩子们,通往天堂的路很黑吧?你们要互相照顾,彼此搀扶,不要害怕,不要哭泣,亲人们会用泪光照亮你们前方的道路。孩子们,一路走好!”

生命的礼赞范文2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昏后》写亲情乡情的篇章,通过对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和事、对母亲的苦难人生的原生态描述,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而美丽的格调,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书写,给读者以泣血般的疼痛,也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悦耳音符,以及她对温暖亲情与田园牧歌的追忆。作品写出了亲人们宿命般的苦难,鲜活淋漓的贫穷与希望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善良、坚忍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心弦,表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出身“贵族”的母亲,命运让她儿时几易妈妈,落草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其实娘出身的家庭堪称‘贵族’。回乡的外公借妻生子,生下了娘,娘长得清秀,外公夫妻欣喜若狂,百般娇宠,视娘为掌上明珠。”可是“命运弄人,几易为女,就像一件衣裳那样让别人换来换去。”“幼小的娘,命运握在别人的手里,任人摆布。有一回,娘亲口告诉我,她多想一辈子只唤一个人为娘啊。可见,在娘的心底,隐藏着深深的身世悲凉!”成婚数年后丈夫又以自杀的方式撒手人寰,从此她起早摸黑,像永动机一样劳作,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女儿和病瘫在床的养母兼婆婆,在那贫穷的山村里,受尽冷眼与贫困,成了底层之底层的边缘人。“如果外公不将娘送与他人,聪慧伶俐音色悦耳的娘禀承了先人气质,定能有一番作为。可是命运作弄人,她脸朝黄土背朝天,一生承受苦难。母亲年轻时一条乌黑浓密的辫子长及腰际,用一丝毛线扎着,摔来摔去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父亲自杀后,娘拂过那头微卷的青丝,自己用把剪刀一声‘咔嚓’,像是剪掉平生的所有柔情,又像是剪掉千丝万缕的烦恼,从此一直是平平的刘海。”终于熬到了改革开放,16岁的女儿辍学外出打工,以她的聪明、坚忍、勤劳、勇敢在城市里取得了一席之地后,母亲却在交通事故中命丧车轮之下。在残酷的宿命面前,人们不得不静默无语。这不是虚构的宿命,而是作家怡霖血淋淋的生命疼痛。

但在她的笔下,并没有对命运的怨天尤人,她用淡淡的忧伤和充满温阳的笔调,通过早年心酸的往事、母亲的苦难人生映射出自己生命的疼痛;这生命的疼痛没有让她沉沦,而是从山乡浸染苦汁的土壤中破蛹化蝶,展开怀抱俯瞰人世间点点滴滴的真善美,呼喊出坚强才是硬道理的生命强音。诚如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在本书的序中所写:“她给人以温馨、柔软,给人以缅怀、追溯,能够感受她的温度,又能够触摸她的隐痛。她在这种暖色的情感中寻觅,游走,以她独有的细腻和敏感,以她宽厚的悲悯和温情,实现着对自我的释放和救赎。”

作品中这些抒写亲情乡情篇章,凸显了原生态风格。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人,他们的苦难往往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之外,是形而上的公共经验之下的灰色地带。怡霖之生命疼痛,是许许多多生存苦难者的九牛一毛,绚丽多彩的社会万花筒没有留下她的一丝痕迹,倘若不是她与文学结缘,有谁在意那社会之边缘的边缘。我们看到这里没有任何有意的虚饰与无意的遮蔽,作家感到不写出来就无法实现内心的救赎,是“这一个”记忆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但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境遇。70后的作家大多不是从公共经验和公共记忆出发的,他们更个人、更个体、更个性。作者艺术地记录了农村鲜活的微观史,为历史留存了一份具有特质的社会图景,努力从个人记忆上升到民族记忆,这些作品原生态地抒写了时代的苦难,是农民生活的艺术重现,这样的作品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生命力。

《人约黄昏后》的另一特色是抒发了作家对爱情的礼赞,她以散文诗的体裁、以炽烈与唯美的文字讴歌纯真的爱情,饱含着出自心灵深处的淳朴而热烈的真情,洋溢着一种“焰”与“美”的直接抒情,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她持久的热力和绵长的光度。

《情花》和《情潭》是两章经典的散文组诗,在纷至沓来的意象中,那些纵横捭阖的句式与结构,弥补了诗和散文文体的不足,表现了作家把握散文诗文体上的得心应手。在情感领域极为开阔的时空中,她纵情笔墨为人性的真善美呐喊着,无所顾忌地用缠绵悱恻的声音,个性鲜明地对爱情作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礼赞。这些文字绮丽又不失婉约,典雅而不失明快,古典诗词的底蕴非常厚实,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成为古典爱情的现代召唤。

生命的礼赞范文3

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也因为有“爱”而精彩。5.12地震中,更突出了爱的升华,这是生命的礼赞。

大爱无声,爱的天空宁静,因为它有了人间最真挚的情,之所以大爱无声,因为爱的太深,爱的太痛,爱的用千言万语不可表达,爱的只有选择沉默。灾难来了,痛苦来了,爱没有慌张,爱选择了牺牲与坚强,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虽然年轻,但把“爱”书写的漓淋尽致。大难临头,她放弃了逃生的希望,用自己的身躯为年幼的儿子,支起了生命的一角,用自己的鲜血,造就了永恒的辉煌。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早已离开了人世,这时,余震发生了,救援队快速离开,但队长没有,他看到这位母亲头顶着地,双手抱着什么,双腿跪地,他知道在地震中这个姿式一定有着特殊的含义,他带着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她身旁,队员们发现了她的怀中有一个熟睡的婴儿,因为母亲的保护,孩子毫发未伤,当队员们想把孩子抱出来时,母亲的手搂的那样紧,怎么也分不开。当孩子被送到医院,他的被子中掉出一个手机,手机上有条未发出短信:“孩子,如果你幸免于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

大爱无声,灾难临头,只有爱会如此明智,这是一种无声的伟大,这是毅力的坚强,这是本能的智慧,这是生命的礼赞!

生命的礼赞范文4

人间的真情,是能感动天地的。有时眼看根本不可以办到的事情,居然有可能出现奇迹......

抗击非典

2003年阳春三月,万物生机勃勃,可是一场威胁人类生命的灾难——SARS却突然袭来。一群群人都感染上了这种病,因为这种病而死亡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白衣天使们为了抢救病人,默默地奉献着。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他们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任务。他们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来安慰、抢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数不清的白衣战士倒下另外,可他们认为,能为人民做事情,他们感到很荣耀,他们就这么没有遗憾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击败了非典了以后,许多坚强的人哭了,因为感动;我们高声歌颂,因为感谢;我们礼赞,礼赞生命的伟大和神奇。

抗雪

今年中国迎来了50年不遇的雪灾,阻挡了许多回乡的人。当地人安慰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了在外地过新年的信心。为了输通公路,大家齐心协力铲除大雪。一位抗雪英雄在公路上坚持奋战。可是一辆汽车因为公路上太滑,导致失控,将这位英雄送上了天堂......

生命的礼赞范文5

军人的跪拜

“求求你了,求求你了,再让我救一个!里面还有活的人,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就一个人!我想,这句话必定能穿透时空,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一声悲壮的啼声。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军人,曾经训练时的坚毅去哪了?一个堂堂男子汉,居然为了废墟下的生命,他跪下了。

这是一种忘我吗?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吗?

“男儿膝下有黄金”呐,可为什么平时坚毅刻苦的军人就这么跪下了。

当我一次次的在脑海里倒带那一幕,我终于明白了。

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尊敬,对生命的珍爱啊!

这一跪,触动了我的生命;这一跪,让生命的尊严升上了蔚蓝的天空。

母亲的跪拜

废墟上的一砖一瓦慢慢地移开了,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在那废墟之下,一个年轻的母亲用跪拜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片生的蓝天。

泪,无声的滴落。那个跪拜的姿势让我们记住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婴儿稚嫩的脸庞沉睡着,嘴角边露出熟睡的微笑。我相信,那个孩子会一直在天使的祝福下健康成长那个。

“孩子,不要悲泣,如果你长大了,一定要记住你那无私的母亲,她会一直在天堂凝视着你。”

我知道,这些平凡的人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但是,平凡不能减去他们高尚的人格。

这一个个跪拜足以感天动地,震撼心灵。

让我们托起对生命的敬重。

跪拜,一种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敬仰。

生命的礼赞范文6

[关键词] 电影;美学意蕴;解析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1]但并不是每一个导演都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鉴赏诗作“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欧阳修,《六一诗话》)我们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无论人物、建筑、音乐还是色彩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其“得于心”之时,也给观众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值得激动与期待,在对生命的礼赞中,我们分享到了影像奇观和其中的美学意蕴。

一、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探索、追求、创造、奉献以及由此实现的人生价值。它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性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也包括对生命的感怀及诗意的表达。它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张艺谋的电影内容厚重而丰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对传统美的弘扬与讴歌,也有对人性美的礼赞,特别富于艺术表现。在电影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审美理想,通过真实的、典型的人生故事表现出超越形而下而展现出形而上的精神空间。

人其实每时每刻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活的,每个人内心都有很美好的情愫,都在追求“诗意地栖居”。(德国荷尔德林,《轻柔的湛蓝》)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内心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贫瘠,心灵之美被世俗所遏制所掩盖,一时间对人性美失去了信心。导演张艺谋借助电影镜头,再现了墙角一朵朵惊艳之花来表现人的觉醒,歌颂人对命运的张扬、对生命的爱,表达对生命践踏的恨,让你有勇气和信心重温亲情、友情、爱情,学会感动自己,学会感动他人,找回内心最真诚的自我。电影《红高粱》《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千里走单骑》就是充满着深切人文关怀、洋溢着温馨爱情、饱含着浓烈亲情的影片,涤荡着人们内心的贫瘠与苍凉,让人的精神获得解放,使人性美得到升华。正如美学家黑格尔所说:“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2],“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2]。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故事情节简单而意蕴丰富,单纯而不单调,平淡中见伟奇,朴素中抒写壮美。镜头下的万物带着悲悯情怀,洋溢着良善、温馨,体现出人性之美,这也是作品魅力所在。在深厚的美学意蕴中,深深融进了作者的感悟和爱憎,展示导演对生命内质的探索,对生活哲理的追求,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对人性美的礼赞。也许你就曾经被《山楂树之恋》纯真的爱情所打动。

二、建筑美

所谓的建筑美是指建筑本身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相互契合而产生的一种魅力价值。中国的古建筑蕴藏着极其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富于变化的造型、多姿多彩的装饰风格,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特色。张艺谋的电影特别注重故事发生地的选择,总能别出心裁地找到表达电影意境的地方。不管是内景的选择还是外景地的拍摄,都彰显了建筑美、意境美的风格与特点。

要像阅读小说、散文、诗歌一样去欣赏张艺谋电影中的建筑美。建筑于他而言不是华丽的实物,是一种思维符号,是灵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多部作品之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那个深宅大院是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其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工艺精细,威严气派,庄重大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美,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走进乔家大院,是一条80米长的笔直的石铺甬道,院落成双“喜”字格局,显现了视觉平衡的对称美。沉重的横梁、灰色的砖墙、实心木材都给人一种美感。女主人公颂莲就生活在这个古朴但又壁垒森严的建筑中。灰灰的墙垣透着一股寒气,80米的甬道,既短又长,让颂莲无所适从,她走不出这个家,走不出几千年以来中国妇女一直默默遵循着的原则。借用这样的建筑拍摄电影,用剧中人物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人算个什么东西?”乔家大院以庄重的主体形象出现,让学生出身的颂莲显得特别渺小而又无助,一个既没有身体自由又没有灵魂自由的弱女子多么渴望冲出这深宅腹地。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得以“灵魂”的显现。

电影《红高粱》取景于宁夏镇北堡,是西北部边防戎塞的土城堡;《菊豆》取景于黄山脚下的南屏村的徽州的古建筑;《活着》以清末天津“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家大院为主要取景地。这里是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筑群,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称。

建筑昭示着一个城市的特点,能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所具有的风格与精神。张艺谋导演借助这些建筑与特殊的外景地为作品创设了一种特别的意境,同时也更好地刻画了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一拍即合之感。也让观众在电影中欣赏到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建筑美与意境美。

三、音乐美

电影是视听艺术,音乐具有天生的艺术表现性。《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亚里士多德曾经将音乐分为实践的、伦理的、狂热的。音乐是以一种特殊方式作用于人们的心灵的。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音乐导引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记忆。

张艺谋电影音乐融合多种音乐风格,其中有粗犷的民歌、浓郁的民族音乐,悲凉的二胡、欢快的唢呐,也有节奏快、现代感强的摇滚乐,还有时尚而刺激的说唱乐。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一方水土的风情血脉,一个时代的文化灵魂。如电影《活着》借助二胡曲将人生的无奈、无助、悲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联想到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这个精灵就是二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