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科专业介范例6篇

大学理科专业介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1

1学科历史沿革

1.1学科历史沿革介绍

档案学学科历史沿革即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板块,第一板块,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初创阶段(1920年);第二板块,新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开端(1952年);第三板块,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至1992年);第四板块,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优化与调整时期(1993年至2000年);第五个板块,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时期(新世纪以来)。

1.2介绍学科历史沿革的原因及优点

把学科的历史沿革放在第一个专题,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报考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对档案学的了解浮于表面,认为档案学就是管管档案,与图书管理员差不多,把学科历史沿革放在第一个专题,让学生了解档案学专业有历史沉淀,档案学不仅仅是管理档案,还有文化传承,记忆构建,服务社会等功能。第二:向学生讲解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展现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学生梳理档案学一路走来的辉煌与艰辛,使学生宏观把握档案学是什么,档案学者做了什么,档案学经历了什么。把档案学、档案学者相关概念引入学生脑海。

档案学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学科的历史沿革是学科知识的一个基本点,从学科的历史沿革可以纵向横向拉伸展开。选择学科历史沿革作为学科入门指导内容之一,是因为学科历史沿革相比其他档案学知识有以下优势,首先,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介绍了档案学从最初诞生到现今发展,让学生从一个专题讲座就能宏观了解档案学的前世今生,所以学科的历史沿革以小见大,其他档案学知识和内容与之不可比拟。其次,对其中第五个阶段,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创新时期的介绍,让学生对档案学的认知焕然一新,档案学不是在一个狭窄的办公室整理成千上万的档案,档案学有理论教学、还有实践探索;档案学在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保护技术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因此选择学科历史沿革作为入门指导的第一专题可以给与学生展现档案学丰富多彩的一面。

1.3学科历史沿革教学设计

学科历史沿革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如下:从中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介绍档案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在介绍之前,先播放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档案》栏目在2012年10月24日播出的《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诞生记》,以此视频导入,讲解学科的历史沿革。通过视频的导入,再以时间顺序介绍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循序渐进从横向和纵向上向学生展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历史。

2学科高等教育体系

2.1学科高等教育体系介绍

学科入门指导的第二个专题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第二个专题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包含四个内容,一是档案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二是档案学专业硕士点设置情况,三是档案学专业博士点设置情况,四是档案学学习规划,包含本科学习规划、考研规划、研究生学习规划、考博规划和博士学习规划。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由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组成,分别介绍在中国开设档案学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校情况,重点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云南大学档案学专业设置情况。

2.2介绍学科高等教育体系的原因及优点

在学科入门中介绍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一是因为学科高等教育体系知识能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参考,新生开始学习档案学专业,了解档案学专业在全国有多少院校开设,在哪些省份开设,想考研考博的同学可以根据此制定学习计划。二是明确学术地图,把中国各省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标示出来,绘制学术地图,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高校进行深入了解。

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学科入门指导第二个专题,优势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全国档案学专业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从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出发,总览全国档案学专业的发展。致力于考研考博的同学,可以通过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2.3学科高等教育体系教学设计

档案学学科高等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如下展开,采用案例讲解方式,以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和云南大学等大学档案学的建设和发展为案例,讲解每个大学档案学发展的侧重点,是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或档案保护技术等,同时讲解内容扩宽到高校档案学者及其著作,用案例向学生直接展示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

3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

3.1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介绍

了解档案学学科历史沿革和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后,向同学介绍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贵州高校档案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贵州省在2012年之前没有高校开设档案学专业,因而介绍开设档案学专业的必要性使学生了解专业设置和招生的由来;其次介绍贵州高校档案学专业建设现状,贵州师范学院2012年开始招档案学本科专业学生,截止2014年12月,共有3届档案学专业学生,共计148人;第三解读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向新生解读在校四年档案学专业学习的课程设置;最后讲解贵州档案学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学生一起为建设好档案学专业一起奋斗。

3.2介绍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的原因及优点

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是学科入门指导的第三个专题,设计这个专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专业是贵州省唯一的档案学专业,是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专业的学生,是贵州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的生力军。第二是使学生宏观了解档案学本科培养计划和目标,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提升专业相关技能。第三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环境的了解,档案学专业的开设是以学校为基础,对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进行阐述,有利于学生了解档案学专业所处的环境,更深入地了解档案学。

学科入门指导的第三个专题是本地区学科高等教育现状。学科入门指导最初了解档案学学科历史沿革,进一步了解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体系,下一步就是本地区学科高等教育现状。让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并掌握档案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本地区学科高等教育现状专题介绍优点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衔接前面两个专题,三个专题相辅相成向学生展现档案学专业的整体面貌;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每一个省或自治区,档案学发展的程度各有不同,结合档案学高校所在省或自治区具体情况的不同介绍当地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与贵州的文化生境息息相关,所以学科入门指导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向新生展示本地区高等教育现状。

3.3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教学设计

贵州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从点到面。以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专业首位档案学博士教师李忠峪出发,往前追溯贵州档案学专业申报过程,往后层层介绍档案学专业招生情况,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等。以学生熟悉的老师作为出发点讲解贵州档案学高等教学现状,从点到面,向学生传达贵州档案学高等教学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4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

4.1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介绍

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介绍是学科入门指导第四个专题,前面三个专题从纵向和横向上介绍了档案学专业的全貌,第四个专题进入学生最关心的实习与就业问题。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专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实习,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专业实习要求和实习形式如下,实习要求包括:实习时间,3个月以上,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实习内容,与档案有关的工作;实习地点不限。实习形式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在学校学院联系的档案学实习基地,贵州师范学院已建立两个档案学实习基地,贵州省黎平县档案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非遗中心;分散实习可在各级各类档案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档案部门和公司企业档案部门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习形式,最终提交实习证明和实习相关材料。第二部分是就业,从档案学毕业生就业案例出发,向学生展示档案学就业领域和就业途径。

4.2介绍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原因及优点

每一位进入档案学专业的新生都会向老师或同学询问学档案学将来做什么,这一问题是笔者在接触新生时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档案学新生对就业和实习关注度最高,这也是在学科入门指导中设置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专题的原因之一。每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均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贵州师范学院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文秘、档案管理及信息资源管理、民族文化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及信息管理部门从事秘书、档案管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档案学人才,档案学专业实习是为档案学专业就业作铺垫,档案学最终就业领域是档案学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

4.3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教学设计

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专题的设置是学科入门指导的重点和点睛之笔,每一位怀揣梦想进入大学之人都想大学毕业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讲解档案学专业实习与就业是新生兴趣最浓厚的一个专题。所以此专题的教学设计如下:以笔者实际实习经历和档案学毕业生找工作经历为案例,让新生直观了解档案学实习生活,实习内容;找工作的途径、最后工作的领域。贴近生活的案例能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畅谈以后的职业梦想。档案学专业实习是每一位档案学新生必经的学习过程,就业是大学毕业面临的处境,开设此专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将来的实习和就业,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5档案学学习资源

5.1档案学学习资源介绍

档案学学习资源介绍是学科入门指导的最后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服务专业学习。专题设置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档案学名师介绍,介绍现阶段档案学名师,如冯惠玲、胡鸿杰、周耀林、金波、赵彦昌、丁海斌等。第二部分档案学名著介绍,介绍档案学十三本旧著及最新的档案学著作,引导学生阅读档案学相关著作,并撰写读书笔记。第三部分是档案学知名刊物介绍,首先介绍中国档案报,了解最新档案咨询,其次是档案学杂志,如《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山西档案》和《北京档案》等,引导学生关注档案学最新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第四部分是档案学常用网络资源介绍,档案学专业学习可以利用以下网络资源:首先是各级各类档案信息网站,如国家档案局网站,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站,贵州档案方志信息网等;其次是档案资讯网站,如中国档案资讯网、中国档案网等;第三是关注档案学人微博,如胡鸿杰、教书匠张三(张会超)、coolfish92(毕牧)、红旗下的档棍(高大伟)等的新浪微博;最后是关注档案学相关网站,如各级各类博物馆和图书馆及非遗网站等。

5.2介绍档案学学习资源的原因及优点

档案学学习资源是档案学专业学生除了老师课堂讲解之外获取档案信息的最佳渠道。设置此专题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拓展学生视野,学生接触到的专业教师有限,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关注档案学名师;二、提高学生学术素养,介绍学生阅读档案学名著和档案学学术期刊,能提高学生学术意识和学术素养;三是培养学生档案情节,通过档案学学习资源的介绍,让学生多层次多元地了解档案学,热爱档案学,相信档案学大有作为,档案学必有大作为。新生入校第一学期领取教材,每一位学生均领到40本以上的教材,其中20多本是英语教材,8本是思政类教材,第一学年专业教材8本左右。新生拥有的教学资源只有课堂上的专业教学与学生教材,这些资源对于新生来说,了解本专业远远不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利用档案学相关网络信息辅助学生学习。

5.3档案学学习资源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山于2014年倡建省高考采用分省自主命题形式,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随机选择我校2014级倡建省内小同生源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各项信息收集完整、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样本数为1651.2方法。    

从学籍管理档案中调取学生高考理科综介、英语及数学成绩;通过强智教务管理系统导出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涉及的基础医学综介课程成绩,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有关课程的兴趣、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原因、小同时期专业态度、中学阶段知识储备对医学学习的影响等信息,并采用Qstat 3.5统计学软件进行两变量或多变量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    

将理科综介、数学和英语3科高考成绩进行三变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其中数学与理科综介成绩之间为0相关(r=一0.01, P--0.94),数学与英语成绩之间也为0相关(<r=- 0.10 } P=0.22) , T}科综介与英语成绩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关系(fir=一0.52, P} 0.01)。结果显示,所调查学生的理科综介成绩与英语成绩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中度负相关,即英语成绩有优势的学生,理科综介考试容易失分。山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倡建省内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14年专业录取平均分在本一线上35分左右,录取学生在全省排名位次在11 50028 000。而2014年倡建省高考数学试卷难度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导致该科成绩区分度下降,88%的调查样本的数学成绩在106126分,因此数学与英语、理科综介成绩之间未能体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此外,该录取位次范围内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存在偏科现象,统计学分析表明,理科综介与英语成绩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学生学习理科综介与英语时的思维方式小同所致。

2.2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    

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涉及的6门基础医学课程成绩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医学本科阶段学生基础医学课程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程度为中度正相关。

2.3高中学业成绩与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成绩间的相关性    

将高考英语、数学以及理科综介成绩与大学基础医学6门课程成绩进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考数学及理科综介成绩与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成绩间均小存在相关性,<P>0.05) ;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基础医学6门课程中的5门课程成绩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与生理学课程成绩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各门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 , P>0.05;生物化学:--0.21, P} 0.01;医学免疫学:--0.22 , P} 0.01;医学微生物学:--0.18,P}0.01;病理学:--0.21, P} 0.01;药理学r=0.16}P}0.01}

2.4学生主观认知因素与学业的关系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3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改革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 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②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国内较早对“媒介融合”进行研究的蔡雯教授认为“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是实践‘融合新闻’的必由之路。”③中国传媒大学苏志武教授指出“‘媒体融合型’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那种按各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既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更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让学生具备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求。”④

就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来讲,学者们都已经注意到了新闻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并没有建立一种较有说服力的模式。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单一

国内新闻教育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往往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呈现“单一化”特征。如新闻学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设置,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则以广播电视为主设置,缺乏交叉性与综合性,忽略课程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联系,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上过于单一。同时,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显而易见,在媒体融合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差距明显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挑战。未来的新闻传媒需要团队合作,包括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技术支援等,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新闻教育理念不明晰,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媒体环境。结合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未来我国新闻教育只有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介、懂技术、精专业、深内涵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专业细分与业务技能割裂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被各种媒介形式切割,很难达到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如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出版与编辑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把学生框定在狭小的专业研究领域。而其中,传播学专业又被分解成网络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割裂了传播学应有的学科体系。媒介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新闻教育不能背离传统,更不能为突出精专而过分注重专业细分,从而割裂多种技能的培养。

(四)跨媒体新闻教育相对滞后

就新闻教育而言,国内高校在搭建实战性跨媒体新闻教育平台方面,还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多数新闻学院还没有将媒介融合教育纳入必修教学体系,造成高校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传媒发展和社会需求。跨媒体新闻教育,要改变传统新闻教育体制,让学生从纯粹的理论课堂走出来,走向现实传媒的真实环境。新闻教育改革应建立在媒介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涵盖新闻教育的一般规律,夯实学生的多种技能,任何单维度取向都容易造成人才教育的片面化、滞后性。新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新闻教育实践内容,并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适应传媒快速发展需求的新闻教学体系。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

对现有新闻传播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各新闻学院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内容。同时,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方式,对新闻教育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融合式课程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全院通用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新开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两门业务性专业课程,使新闻学专业原来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课程体系得到改造,使学生可以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当然,改革现有课程,还可以通过增设辅修专业、增加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实现。

2.拓展学科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加快,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加快优化课程体系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南京金陵学院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四川大学和成都商报联合组建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面向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公共选修课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⑤

3.打造专业特色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当今融合媒体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打破院系鸿沟,整合力量,形成优势专业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自身实力及地域实际,打造专业特色。新闻传播原有专业,如经济新闻专业、法制新闻专业和体育新闻专业可以继续强化特色。传统新闻学专业可以在加强学生全媒体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在新闻评论、企业新闻、民生新闻、政府新闻、民族新闻、英语新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特色办学,推出六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基础知识,又能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课程。 (二)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内容多而复杂,需要对整个教育教学体系认真勾划,重视学生在校内外媒体的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1.校内媒体实训

主要是通过平时作业训练、学生自办报纸电台等,让学生就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报刊、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等实战训练,熟悉新闻采编制作流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建立数字多媒体播出平台。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利用学校网站搭建了“专门的网络电视台,集中了文字、视频、音频(主要是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校报、校电台、校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的新闻和节目等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⑥

2.校外媒体实习

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践等环节与校外媒体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软件公司、音像制作公司等“联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就业提供多种平台。学生在校外媒体接受真实工作锻炼,可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和策划写作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网页制作等竞赛。只有让学生“走出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结合起来。

(三)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1.培养新闻专业素质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新闻专业素质领域,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员成为新闻采编制播的“多面手”。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音视频制播,都是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基本功。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对采编制播等基本新闻传播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懂新闻,更要有技术、善管理,具有策划整合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新闻基本功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不断加强。

2.培育新闻思辨能力

新闻教育的目标应注重培养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随着新闻来源的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⑦

(四)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研究相应的“硬件”建设

媒介融合的趋势也影响了新闻教育的“硬件”设备建设。无论是平面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还是摄影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仿真环节等引入新闻教育教学,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传媒实践开辟道路。

1.设备接入

在媒介融合时代,使用wordpress创建博客网站、使用twitter更新实时信息、使用facebook上传文章日志、使用flickr和youtube分享图片视频、使用deliciuos收藏保存资料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掌握的基本常识,而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过去传统的新闻教育课程中所不具备的,它为新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硬件”设备支持。

2.技术支持

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由共存共生走向互相融合。it行业从技术上解决了媒介融合的“硬件”建设问题,具有无限包容性特征和海量信息存储能力的互联网络,千变万化的文字处理技术、视频音频技术、特效技术、动画技术以及存储、搜索、链接、上传、下载等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3.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

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形成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借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模式,学生在自主创办《新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对学生开设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200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国内新闻学院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培养能在数码化平台上进行新闻业务的新型传媒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努力改善新闻教育教学设施与实验室设施,先后建立网络教室、电子排版系统、广播电视采编系统等新闻教学实验室,为新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五)解决媒介融合师资匮乏难题

1.整合师资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应在现有师资力量整合上下功夫。将拥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师整合成突破专业局限、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专业务能力、丰富从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支撑。打破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形成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师参与理论科研的新模式。

2.送出培训

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传媒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摄制等技能培训和跨媒体的经营管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最新技术、最新经验及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带到课堂上。另一方面选派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掌握新理论、学习新技术,使之成为新闻传播前沿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3.引进合作

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人才引进上应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把社会上具有真才实学的新闻传播教师引进来,或者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加以聘任。重视聘请兼职教授、资深专家、名记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从业者、管理者、经营者定期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或创建论坛等方式,传授从业经验、介绍业界最新发展动态,补充扩大课堂信息量,形成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由于国内多数高校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新媒体教育缺乏经验。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可以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教学资源,将本校优势与名校经验相结合,采取联合办学,增强教育实力,在更高层面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注释

①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②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③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④苏志武:《媒体融合时代应培养“全媒体记者”》[eb/ol],http:///01gmrb/2009-04/23/content_912637。htm。

⑤高钢:《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eb/ol],http://.cn/hy/20081104/19235467741.shtml。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4

中国高校的艺术基础教育对应的是写实传统,为满足造型这一表达方式的需求而设立。当今时代,学科划分更细致,艺术思维和各种概念形式日新月异,新的媒介意识能对人产生新的影响,不同的媒介能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作为艺术学习的基础,高校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应以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将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与跨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即建立起常规课程之外的工坊教学。

【关键词】

媒介意识;基础教学;工坊教学;跨学科;通识培养

艺术基础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校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更名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抽象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等人的倡议对学校基础教学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我国诸多专业美术学院、综合类大学的美术学院等,出于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考虑,在艺术基础教育的结构性培养中,较多地研习和选用了具有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列宾美术学院(现圣彼得堡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研究学院)的教学体系。该体系强调造型,即要求学生对客观自然对象进行写实性描摹,以现实主义态度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应对油画、版画、雕塑等学科的基础需求。因此,高考美术的考试科目也被定为素描、速写和色彩。然而,在数字信息和“互联网+”时代,这种教学体系的弊端也较为明显,其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无法满足各大新兴系科的需求,以及当今时代的通识(GeneralEducation)培养。曾有油画专业毕业生向笔者抱怨毕业后没有较好的就业方向,很大程度源于他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全部局限在单一的学科之中。时代在进步,高校和市场都在经历着跨学科知识增长的挑战而不断自我更新,因此,如果毕业生不具备开阔的知识和经验将很难立足于社会。

一、媒介意识之于艺术基础教育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如同人的义肢,带给人新的体验。在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著作中提到了普罗米修斯神话中的火,他认为火是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的本质,人的本质来源于外化的存在,即媒介。在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hHarari)的《人类简史》中,媒介和技术被描述成影响人类进化的关键物,人在使用媒介、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完善不同种族的合作方式,促进了智人的演化。不同媒介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外在形态,外在形态导致不同分科,也就是不同系科(Department)的诞生。媒介意识(MediaConsciousness),也可称作是媒介观念,是媒介带给人的观念、视角和经验。传统的美术(FineArt)建立在学科细分的基础上,其写实绘画的训练围绕造型的需求,对应一整套艺术学习的基础方法。而当代艺术(ContemporaryArt)强调跨学科、跨媒介经验,和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中国美术学院在2001年率先成立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后于2003年成立新媒体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也在2005年成立了实验艺术系。新媒介艺术(NewMediaArt)表面看来是用新的媒介去创作原有艺术体系的作品,然而这一体系和之前却有质的区别。反观20世纪的艺术,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等,均和电影这一媒介息息相关;印象主义运动源自摄影艺术带来的冲击;包豪斯运动源自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需求等。这一系列改变艺术史进程的经验均来自时代的发展和媒介意识对人的影响。如何应对大学一年级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媒介问题,这一课题和中国艺术教育百年前以素描去应对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造型类学科的基础问题较为接近,是对某种规律性结构的探索过程。

二、培养媒介意识的工坊教学

如今,国内九大美院除四川美术学院以外,均设立了专业基础教学部。基础部作为独立部门,以培养学生的写实造型技能为训练目的。以素描、色彩、速写为基础的艺术基础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如能够集中应对多个系科(油画、版画、雕塑等)的需求,方便考试管理等。这种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我国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的学制架构基本遵循“一一二”结构,即一年艺术基础学习,一年专业基础学习,两年工作室学习。艺术基础学习作为本科生入校学习第一年的内容至关重要。而尚未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需要在第一年尽可能地了解不同专业系科的知识,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并在一年结束的时候以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完成专业方向的选择。所以,美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存在的重要意义,应是以跨学科的架构完成通识培养,让“大艺术”的思维方式作为国画、油画、雕塑、动画、摄影、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底盘。基础性媒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新兴媒体类艺术专业的迫切需要,也是传统造型类专业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应对之路。然而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如今各大美院的基础部仍然以造型类专业师资为主力,常态课程设置也多以历史上约定俗成的素描、色彩、速写、构成为主。工坊教学,是以工作坊(Workshop)形式存在于常态课程之外的补充体系,性质介于研究所和工作坊之间,其历史传统可追溯至德国公立包豪斯学校里的各类工坊,如木工工坊、泥塑工坊、玻璃工坊、金属工坊等。工坊对学生广泛了解不同专业方向,扩大跨学科、跨媒介视野有很大帮助,也是培养大数据时代新美术人才的襁褓。下面笔者以在中国美术学院参与建设的影像工坊为例,介绍工坊教学的组织结构、教学方法。

三、影像工坊教学的运行模式

这个时代是一个遍布屏幕、以影像为基础媒介的时代。影像工坊顾名思义,是以影像(Image)为命题的主轴,向一年级本科生普及影像知识,以影像为手段培养学生媒介意识的工作坊。影像工坊不是影像类基础课,而是在学生面临专业选择前,对媒介知识、媒介劳作意识的一次全方位了解,意味着其具有确立人生志向之前的多次试错机会。我国美术类专业的本科生在入学之后,便会进入不同班级开始常态化的基础课程学习,这些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和速写作为主轴。这些传统训练是美术学院的专业创作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中国美术学院在开学之际会开设“影像工坊”的纳新讲座。纳新讲座作为工坊课程的第一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影像。纳新讲座过后,承担工坊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作为评审,与学生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录取部分学生进入工坊。进入影像工坊的学生,其课外学分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与常态课程的得分同时为学生大一升大二时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参考。影像工坊对以影像等时基媒体(Time-baseMedia)作为研究方向的专业,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相应开拓其他专业类别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国美术学院影像工坊的课程以每周四晚的影像理论为主干课程,以半开放式的技术性操作课程作为分支课程,开设暗房基础、三维动画基础、摄录与剪辑基础、科技与艺术基础等不同主题的工作坊。此外,通过积极联动校外艺术资源开设的短期工作坊,也是工坊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工坊管理以“老兵带新兵”的模式进行,往年从基础部工坊中走入各个院系的优秀学生,以自愿原则和勤工俭学的方式,回到工坊担任助教,维护工坊的设备运转、协助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管理等。在这个共同成长的大家庭里,艺术的学习与探索成为终身课题,源源不断加入的新老学子以及工坊的教师,都能在自由的氛围中讨论问题,交换看法。有些讨论会成为追问的原点,在梳理后成为新的课题,进入工坊的教学体系,甚至是学院相关研究所或日常教学体系中。工坊不同于常态课程教学的“集团军作战”模式,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纳和使用更为灵活多变,便于将研究所的研究资源和日常教学资源纳入工坊。同时,工坊成果也能推进研究所和常态教学的发展,形成一个以科研、教学、工作坊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新系统。在工坊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拥有不同媒介经验的学生在处理不同问题时会表现出较强的创造力。如影像工坊中的实验动画工作坊,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型思维(ProjectThinking)。在工坊学习过的学生面对一些复杂的绘画问题,比如超写实绘画时,会尝试将绘画作为一个分步骤进行的对象去处理,或是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处理,这和一蹴而就的观察方式不同。可以说,新的媒介意识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又比如,影像工坊中传统暗房工作坊的学生在面对绘画时,会试着用像素,或是从“银盐颗粒”的角度去看待一幅画面的肌理和构成。这与学生自身的悟性相关,但不可否认媒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四、工坊教学的发展与未来

工坊的出现为逐步活化现有艺术基础教学提供了动力。过去,很多学生在大一结束选择专业方向时,更倾向于选择与绘画相关的专业,如插画、油画等。笔者调查发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基础部没有新兴媒介的基础课程引导,学生只能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通过固有的判断选择专业,之后却可能因为了解的不深入而错过更适合的专业。同时,专业系科也希望招到专业意愿强烈且真正了解该专业的学生。近些年,在工坊设立之后,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大一升大二学生的专业分流比往年顺畅了许多。经抽样调查发现,95%以上的专业院系与学生双方均满意自己做出的选择,这和工坊的媒介意识引导密不可分。

结语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5

摘要: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科技中介组织管理状况的研究,从宏观上了解了国外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状况,分析国外值得我国借鉴的先进管理经验,深入研究其对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科技中介组织;市场中介业;管理模式;技术转移;行业管理

市场中介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在整个经济产业链中发挥重要的“纽带”和催化作用。美、法、德、日等国为促进科技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都依托中介组织在科技与经济、政府与科技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渠道,其科技中介组织现行管理模式对于我国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美、德、日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模式

1.1美国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及其发展现状

1.1.1美国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机构简介

美国科技中介组织的规模一般不大,人员不多,但人员素质高。所有的中介机构不论是官方机构还是私营公司都参与市场平等竞争。民营中介机构是科技中介组织的主体,占整个中介机构数量的80%以上。它们能够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各种社会化和专业性的服务,主要业务形式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指导、专利、各种培训以及提供发展基金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设等,涉及生产、营销、金融、人力资源、工程等方面。

1.1.2美国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

(1)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的营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制定和与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信息服务有关法律、法规近20个,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导向,为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业,引导科技中介业关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使科技中介服务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转化的桥梁。

(2)美国政府对中介机构经营活动管理。首先,从经营目标上予以区分。如经营活动是为了慈善目的,可以免税,但如果事业做大了不仅仅是为了慈善,而是有了市场目标,那么,为市场运作的那部分就要缴税。其次是判定经营活动与科技中介组织自身工作的相关性来决定其缴税的部分。

(3)科技中介组织的行业管理与评估。美国的中介机构行业管理是美国中介组织自愿联合的产物。如美国独立部门、基金会联合会、美国慈善信息局等,全是由中介机构的负责人自发地联合组成的全国性机构。他们的主要功能是交流信息、组织会议、研究公共政策,增进组织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保证科技中介组织具有活力的健康发展。

1.2德国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及其发展现状

1.2.1德国科技中介组织简介

行业协会和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重要的科技中介组织,是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主要的执行主体。

(1)德国的行业协会。德国的行业协会门类多,涉及行业广,组织体系科学完善,而且许多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行业协会依靠会费和自身造血来维持和发展,对政府依赖程度小,主要通过法制渠道来影响政府行政部门的决策过程。协会还依法享有直接参与国家有关立法的权利,政府与协会之间的联络透明度大。德国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功能十分强大,主要体现在信息、咨询、职业教育三个方面。

(2)技术转移中心。它是德国的一个全国性组织,原则上德国每个州有一个这样的机构,类似于我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德国的技术转移中心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服务的重点,为它们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内外专利信息查询以及申请专利的咨询;还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财政补助,帮助企业从欧盟申请科技创新补助经费和寻找欧盟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组织学术报告会、技术洽谈会,帮助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

1.2.2德国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

(1)城市中介组织市场准入制度。在德国,城市中介组织的市场准入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证。德国法律规定所有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都要有培训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职业技术培训才能上岗,政府、企业和各类商会、协会联合会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技术培训。所有新办的组织,创办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考试,并取得资格,才有条件创办企业。德国手工业协会有127个专业行业,未经专业培训,没有获得执业证书,不能申请开业,否则罚款2-10万马克。

(2)城市中介组织管理的辅助原则。管理各类中介的机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独立的、自治的机构;直接提供各类社会服务的机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自由福利协会”,它们是在资金上依赖政府补贴,在操作上享有自治权利的民间组织。

(3)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德国科技中介组织注重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为客户培训人才,科技中介行业协会史太白基金会专门创办了史太白大学,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新理念并能应用于实际、会获得成功的新一代的工商和管理人才。

1.3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及其发展现状

1.3.1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简介

日本的技术创新政策以政府直接引导和支持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为特点,公共服务体系旨在为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支持和服务。这在其官方的科技中介组织的功能中表现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官方中介机构的服务是有偿的,但日本政府对国民创业非常重视,给予“创业事业”充分的财政支持。对支付中介费有困难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申请减免或“风险事业融资担保”。日本科技中介组织更多的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民营和私营机构,他们能为各个行业或一些特定行业的相关领域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主要业务形式是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专利等。

1.3.2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

(1)制定法律规范推动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日本政府仅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先后制订了六、七部法律来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主要是政府投入支持的公共实验室、大学等)向产业界的转移(主要是中小企业)。

(2)科技中介组织登记注册。在日本,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中介组织的成立必须事先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而且申请注册中介组织要求具备3亿日元的资产和不少于3000万日元的年度预算。此外,政府常通过严格的减免税规定、提供资助、年度性的财务审查影响和控制中介组织。

(3)科技中介组织审查监督。日本科技中介组织尤其是公益组织必须每年提交一份项目计划,包括预算书、项目报告、财务报告以及类似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监督机构可以对中介组织是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做出总结评审。

2美、德、日科技中介组织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2.1国外科技中介组织管理模式的相同点

从美国、德国、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管理模式上看,采用的都是行业自律管理模式。发达国家的政府不直接参与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一般只通过宏观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规范科技中介行业,为其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舞台。在法律规范的外部条件下,这些科技中介组织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进行内部的自律性管理。

一方面,行业协会代表了科技中介组织的利益,与政府进行沟通,研究相关的政策问题,为科技中介组织争取一定的优惠条件;同时,将政府的政策、对行业的建议等及时传达到行业协会内的各中介机构,保持中介行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行业协会通过统一制定的准则和业内标准,来规范协会成员的行为。对于搞不正当竞争、损害同行、侵犯消费者利益等行为,行业协会可以采取多种惩罚手段,例如取消行业协会会员资格,禁止继续在本行从业,甚至可以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以此来保证科技中介行业的服务水平。政府以公共服务监督者的身份,宏观把握总体的市场经济走向,而将行业的管理交由行业本身,使行业在充分了解科技中介组织的条件下,进行准确而有效的管理,既可避免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又保障了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的灵活性。

2.2国外科技中介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同特性

虽然美国、德国、日本对科技中介组织管理采用的都是行业自律管理模式,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的环境不同,因此同样的模式在不同国家的科技中介行业也体现出不同的特性。

(1)自由主义型。美国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采用了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咨询行业,而靠行业自己管自己,政府只是从法律上规范其行为,同时政府对科技中介组织也采取保护。美国众多的科技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独立经营的,与政府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其经营要遵守有关商务法律和法规。相比较而言,美国更注重经济手段在科技中介业市场管理中的运用,政府直接对科技中介组织普遍采取扶植政策,用市场机制来刺激企业科技中介的需求。

(2)宏观调控型。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它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做规定框架。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的重要手段就是采取扶持措施。

(3)协调型。日本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主要采取经济和法律并行的手段,既通过政府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使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利用一定的资助政策积极促进科技中介组织与国际市场接轨。

3国外科技中介组织的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1中介服务体系范畴要清晰、定位要准确

目前,我国对科技中介组织的定义五花八门,对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体系的界定也含糊不清。通过对科技中介组织定义的清晰理解,明确了其是以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为重点、以创业孵化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服务型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组织对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要利用其科技信息咨询服务能力,还要为科技中介服务的发挥提供配套的机构,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服务市场等。同时,以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指导,在行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体系。

3.2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促进科技中介行业自律

目前,我国科技中介行业的法制规范还比较薄弱,造成行业发展不平衡,一些中介机构服务质量低下、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促进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特别要加强对认证评估机构及认证评估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及资质认证。构建一个能够解决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实际问题、保障科技中介组织合法权益、规范科技中介行业行为的完善的法规制度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所存在的不良状况。同时,还要加强科技中介组织行业自律机制的确立,维护行业信誉,反对各种欺诈、垄断行为规范行风行纪,促进科技中介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平衡发展,使科技中介组织真正成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3.3政府在科技中介组织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保证科技中介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首先,政府在支持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中应重视促进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环境建设。目前,我国政府在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上过于注重微观环节,忽视了宏观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及时退出具体业务的管理,借鉴美国政府的经验,出台一系列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中介组织的健康成长;同时,引导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配套机构的发展。其次,要加快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科技中介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既然科技中介组织是以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为重点,那么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就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因此信息网络平台是科技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而数据库则是实现科技中介服务的重要资源。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自身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综合各行业的力量为其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共享开放的数据库,满足科技中介组织的成长需要,降低科技中介组织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3.4加大各类型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目前,我国的科技中介组织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缺乏且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不仅要注重科技中介服务人才的培养,促使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培养科技中介组织紧缺人才的专业,如在工商管理中增设资产评估专业、经纪人专业、拍卖师专业等;还要创造中介机构良好的人才激励环境,利用住房、户口、生活待遇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的引进优秀中介人才。这样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加速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科技中介组织全方位服务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岳东.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现状与启迪[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8)

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吴伟萍.国外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功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3(5)

4朱桂龙,彭有福.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

5钟书华.中国咨询市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理科专业介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路径

按照教育部规定,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今年将原“影视广告”专业更换名称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侧重原影视广告专业优势的前提下,结合新的媒介发展形势、高校改革形势以及学院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进行专业发展路径探索,以形成创新有效的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发展模式。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学科建设创新

融媒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共融共生,与之相关的所有产业都面临着理念更新与业务转型。相对应的,高校内几乎所有应用型专业也都开始着力进行学科建设的开拓与创新,与时俱进地增设相关课程,提高新媒体专业实践的分量,以期更加适应业界的发展需要。新的《办法》与《目录》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初步划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即“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可以说,在应用领域上,基本整合了当前所有的广告媒介形态。某种程度而言,广告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媒介(尤其是各类新兴媒介)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的历史。所以,有人说,广告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广告媒介的发展历史。任何一类信息传播介质的出现,只要适合应用于广告信息的,都会出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广告人将之应用于广告宣传,并逐渐推而广之。新的《办法》与《目录》,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方向建构上,虽然有建议性的三种分类方式,但是针对目前的融媒时代的传媒生态形势,本文强调的是,在结合自身院校广告专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强化多类型媒介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工作,在媒体类别方面打造复合型广告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也符合新时期媒介融合形势下社会对广告人才的现实需求。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广告专业设置,一直延续影视广告专业的路子,多年来在做好影视广告专业领域教学的同时,始终注重与时俱进的专业拓展,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013年9月新修订的影视广告专业教学大纲中,即已加入《新媒体广告》课程教学计划,并要求在《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广告心理》、《广告片创作》等核心课程的授课计划中,增加新媒体广告内容的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理论认知与知识储备,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形成更高层次的专业视角。同时,面对备受重视的互联网动画广告与动漫广告,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结合艺术设计系动漫专业的师资力量,设置动画与动漫专业相关教学课程,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这类媒介形式广告的设计与制作技能,直接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高校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转型

传统意义上讲,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与思辨能力,强调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把握,形成一定的宏观视角;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强调细化专业分工后针对某一领域的熟练与深入,形成较有针对性的应用视角。从这个角度理解,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侧重于理论能力的通识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侧重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二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市场竞争往往归结于人才能力的竞争。企业日益希望员工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在内部打造更高效的人才团队,以此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前几年高校持续扩招造就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逐年攀升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带来了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对于广告专业而言,本科院校的“广告学”专业,以往强调的是广告文案、广告策划等理论性内容;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往强调的是广告设计、广告制作等应用性内容。在新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广告学本科专业,早已加大了在设计与制作方面的教学与培养力度,而高职院校的各类广告应用型专业,也应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与综合应用能力。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广告专业教学,始终重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实务能力培养,所有的广告专业核心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避免了专业教学的坐而论道。近四年,每年都有广告专业的学生在部级广告比赛中获奖,也侧面印证了学生专业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水平。同时,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广告专业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加大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活水与智力支持。

三、学院发展定位的专业定位调整

上一篇小动物的文章

下一篇基层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