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范例6篇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not allow to ignor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summarized several common psychological obstacles type; Put forward to overcome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the path.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arrier; Mental health

在校期间的高职学生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还不强,由于刚刚步入新的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挫折、困惑等,这时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严重的甚至影响影响健康,找到有效克服心理障碍的办法,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十分有益。

一、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

1.自负型

这种心理障碍类型的高职学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型

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时,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

3.多疑型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4.自卑型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有些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5.恐惧型

恐惧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高职学生,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他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6.敌视型

这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强于自己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更谈不上深入交流。

二、心理障碍的克服

高职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个人认知差异、情感冲突都为成功交流埋下了隐患。只有克服了这些心理上的障碍,人际关系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克服个人认知的心理障碍

个人认知中影响交流效果的因素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固定的社会心理等。如果总是以第一印象来决定与对方交流的结果,那就有些武断,因为第一印象只是了解对方的初步,并不能显示出对方的全部信息。所以一定要结合交流中对方的表现来验证第一印象,这时结论才是全面可靠的。固定的社会心理也会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如果对对方有一些种族、政治、宗教上的偏见,对某些职业有一些概念化的印象等,那么在交流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对对方的态度和评价,从而使交流达不到良好效果。要克服它首先要客观地看待这些事物,或者把这些分歧暂时忽略掉,使交流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2.克服情感冲突所造成的交流障碍

人都是有感情的,交流中适当的感情表露能增加双方的信任感,促进进一步的交流。如果感情表露不当,或者感情失控,交流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交流中要会驾驭自己的感情,根据交流中的具体情况,表达出恰当的高兴、同情、理解等,要把握好感情表露的程度。如果在交流中由于对方的一些优势而惧怕对方,或者因担心交流结果对己不利而感到紧张,可以先做一下深呼吸,调节紧张的情绪,同时还要保持镇静,表现自信。还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想象,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对方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战胜对方,取得令人满意的交流效果。

3.克服认识他人的障碍

(1)光环效应

一位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两个班级分别做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个班的学生与演讲者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同一个人结果何以相差悬殊?原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做的一个心理实验。演讲前凯利对一个班的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平易近人,而对另一个班则说,演讲者是如何冷峻严肃,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学生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期望看到的,这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在认识他人时影响很大,这就提醒我们高职学生,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前,切不可太重于事前得到的印象。

(2)首因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这一效应提示我们:一方面在初次和人交往时应尽量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能太受对别人首次印象的影响,而应把它仅仅看成是一次感觉而已。

(3)定势作用

在一所小学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小同学,这个同学向老师报告,老师一听,马上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班长欺负你,这不可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定势作用,就是拿以往对一个人的印象去代替他的现实。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了稳固的印象时便很难改变,好的白璧无瑕,坏的一无是处。所以在认识他人时,应当灵活一些,防止定势作用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4)自比作用

人们有一种常见倾向,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相仿时尤其如此。自己肚子饿了也会相信其他人也饿了,其实,其他人感到今天开饭时间早得不可思议。自比作用在估价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时,准确性当然会高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完全一样。而遇到和自己不相似的人时,危险性就更大了。误解往往由此而产生。我们往往不能理解和满足与我们不同的人的需要和愿望,去越俎代庖。所以,在认识他人的时候,要防止成见和偏见,也必须注意克服自比作用的影响。

高职学生应学会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自己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这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新.浅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俊红,祁麟.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心理障碍范文2

陕西贾××

答:人类健康的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各种躯体疾病,二是精神心理方面没有障碍,三是适应社会能力良好。一般人多认为身体上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而很少注意到精神或心理方面是否有什么毛病或障碍,更不会认为社会适应不良也是不健康的表现。

躯体上的疾病或不适,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感觉到,也都有医治的要求,知道去看相应科别的医生。而精神心理方面的毛病或障碍,就不那么容易被自己或被家属察觉到,有时候意识到了,也不愿去看医生,特别是不情愿到精神心理科医生那里去看,觉得有了这些毛病不光彩或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从而耽搁病情,延误治疗。

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障碍,它同躯体上的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劳动就业的重新组合等等,各类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将会越来越突出。

一般认为,心理功能和精神活动是同等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也都属同一性质。但是从人们的传统观念来讲,心理障碍一词似乎比精神疾病更容易接受。

在精神医学临床中,精神疾病分为轻性和重性两大类。轻性精神疾病患者头脑清晰,没有丧失与客观现实接触的能力,自知有病,内心苦恼,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为适应民众心理,便于人们接受,此类疾病也称为心理障碍,即医学上所称的神经症(以往称作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有的将轻度抑郁症也包括在内。狭隘地讲,这类患者的精神活动还是“正常”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精神活动显著异常,否认有病,常不主动求医,拒绝治疗,还会对自身、家庭或社会构成危害。民间所习惯称呼的“精神病”即属于此,此类疾病除精神分裂症外还包括情感、严重抑郁症、躁狂症、反应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等。

来信所述患者的情况基本属于神经症一类,即轻性精神疾病或人们所俗称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常易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从性格类型上看,心胸比较狭小,遇事不容易想得开,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或者是爱钻死理,缺乏辩证观点的人。这样个性特点的人,遇到一些事情后,其认识容易走向极端,不宽广,不豁达,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容易罹患心理障碍。二是常常在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之后诱发,这在医学术语中称作“生活事件”,如婚姻受挫、家庭不睦、工作变动、离岗退休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罹患身体疾病、亲人丧亡、意外事故等等因素都可引发心理上的烦恼,如果长期不得解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前一种情况是素质基础,后一种情况是诱发因素。

心理障碍范文3

【关键词】维权;森田

1. 维权理论精神障碍的人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力,比如病人在他的父母面前或在他的爱人面前应该坚持自己的权力,这种维权理论在临床上对于病情康复会产生很大作用。比如我自己来说,以前对父亲总是畏惧,后来努力争取独立,我做到了,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权力。我的病情马上快速好转,我的精神分裂后抑郁症状一个月内基本消失,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再比如,在 我们家里,由于我父亲拥有绝对权力,母亲也有精神障碍的倾向,当然这在医学上叫老年痴呆症,又称老年性精神症, 是由脑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这时,母亲的症状是晚上哭,闹,乱说,后来,我和姐及全家人和亲戚跟她做工作,特别是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家里从此变得民主。本来,母亲曾吃药,吊扩脑血管的水都不起作用的,现在母亲每天开开心心,病全好了,由此可见, 精神障碍患者通过坚持自己权力,是可以不生病的,大脑也是可以变得很正常的,和健康人一样的。我愿把我的经验写成论文也将让更多的病人临床试用并受益。

2. 心理暗示理论根据森田疑病性素质理论即病人把正常的心理感受认为是病态并把注意力越发集中在此种感受上,这时病人要用心理暗示,暗示自己这很正常,正常人正常的感受,不要对之倾注,苦恼,他实际上什么病也没有,如果病人对之倾注,苦恼,就会主观上渐渐地构成病。

3. 森田主张“日日是好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工作和学习的一天则是好日, 否则就是不好的一天; 今日比昨日,明日比今日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不被情绪所束缚, 过着对人生有目的的生活.而我则认为象森田这样的主张则会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压力, 精神障碍本身就与心理压力过大有关, 所以我提倡减压疗法. 患者不可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定得过高, 要切合实际在不出现症状(如主观痛苦感)的前提下, 使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 这也是大多数正常人(天才除外)的生活准则。

4. 心理冲突处理理论,心理冲突是神经症状的动力源泉.当一个人出现两种对立的愿望或要求时,(如离婚还是不离婚, 对父亲既爱且恨)并必须做出抉择时所处的矛盾心理状态. 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处理不好,导致神经症的形成.比如自己一直和父亲处理不好关系,对他既爱又恨,因为采取了不恰当的处理,(回避)所以我出现了神经症的症状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懂得对父亲的这种爱且恨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必须分析, 澄清和解决它,才能消除症状. 为此如果觉得 自己真正是正确的事, 我也会在父亲面前坚持自己的权力, 耐心地向他解释. 父亲觉得我有道理的事也主动和我沟通。

参考文献

心理障碍范文4

关键词:祖国医学 再障 心理障碍 整体观念 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46-01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提出:病因辩证是临床上常用的辩证方法。根据《金匮要略》首篇纲领性指出:“千般疢难,不外三条,内因七情所伤,外感六淫疫疠,不内不外因”等。由于心理障碍不断加重,病情随即亦重,经六经传变影响脏腑正常功能,使维系生命活动的功能紊乱,气血生化过程某些环节的障碍,使全身整体运动失衡,最终罹患“虚劳”(即再障)。

临床上证实,再障在发病、病重过程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病因,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无处不存在,而且在其家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影响下,互相转变,或多或少地制造更多的障碍,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

我们在长期地诊疗工作中,结合护理过程中详尽的观察,检验中血液动态等诸多变化分析,也体会到心理的变化对再障的临床表现一系列的细微变化在起很大的作用。通过缜密细致的观察,找出病人心理障碍的症结,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好点滴的医护工作,取得患者及其家人充分的信任,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诊疗氛围,并通过临床病情缓解和痊愈的患者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使患者渐渐打消顾虑,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坚定意志,摒除急躁、郁闷的心理,心情舒畅地服从和配合治疗,克服各种有碍治病的不良因素,从而最终治愈再障。这就是我们30多年来在治疗再障等血液病的经验所在,并在周边十数县得到广泛赞誉的关键所在。

唐荣川《血论证》提出:“心者,君生之官神明止焉。盖心为火脏,烛照事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气也。……心中一点血液,湛然朗润,以含此气,心之能事又主生血,则又血中最精微者,乃生血之源泉。”心理障碍解除,则神清气爽,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加之辩证正确,用药得当,如桴击鼓,应声而得,病情日渐好转。

体会:综上所述,心理障碍实为再障的重要病因,结合现代医学神经内科学可诱发多种改变,可引起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脑神经等多种病变,可使维持机体生命的正常神经活动出现紊乱而罹患不同疾病,本文不再赘述。

祖国医学无再障病名,因症见面黄乏力,心慌气短、五心烦热、烦渴低热、潮热盗汗、肌肤甲错、肌鼻齿衄、舌淡苔黄、脉沉细等一派虚证,而归其为虚劳范畴,或称血证。多由脾失健运、肾亏精少、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兼心中懊恼、纳谷槽杂、气滞血瘀、阻遏经络等一系列症候群。

心理障碍范文5

过去教育心理的许多研究一般只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本末倒置。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近年来确实有不少有关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和报道,读后使人忧心忡忡。

这里罗列和浅析了师生沟通中几种双方常见的心理障碍,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

教师常见的心理障碍

1、唠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等曾在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中指出:许多教师都患有一种可以称为“唠叨”的心理疾病,而且越是资深的教师越感觉不到这种病症。

“唠叨”病的主要症状是话特别多、啰哩啰唆,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还认为自己一直是在“诲人不倦”。

请看“唠叨”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上,同学们都精神焕发,准备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挑战。

可是班主任却开始了今天的第一场唠叨:

“吴刚啊,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记带算盘,今天又没带来!看来以后要找个医生来诊断一下,你是否真的患有健忘症!”

“看你们唧唧喳喳的,今天好像很开心啊?昨天你们的外语考得怎么样?!你们难道都不懂什么叫做羞耻?今天放学统统给我留下来补课!”

于是,学生原有的好心情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开始感到:“今天比较领,比较烦!”

其实,如果把这些批评改在下午放学时进行,就可能减少许多学生的反感,效果也许会好得多。

“唠叨”病的根源在于教师本身对师生关系的错误定位。由于传统文化赋予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伴随着教学生涯的增长,教师一般会越来越习惯于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越来越不在乎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学生都必须听。长此以往,一些教师就形成了这种自己感觉不到的坏习惯。

“唠叨”病的主要危害是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厌烦感,认为教师真是一个“烦老师”,一有机会就想从教师身边消失,因此教师即使有再好的沟通愿望也无法实现。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唠叨”病的症状出现,教师首先必须反省自己的师生观是否正确。其次应该经常考虑自己讲话的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是否适当,检查自己讲话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效率比”。否则,还真可能患上令人讨厌的“唠叨”病,并且逐渐演变成久治不愈的“慢性病”。

2、强迫僻

强迫僻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喜爱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另一种是将自己不喜欢的观念或事物强加于人。教师的强迫僻一般属于前一种。

一些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意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把学生视为灌输自己一切价值观的最好对象。

例如:

一个高二的学生虽然文理俱佳,但他很喜欢文科,打算在高三时转入文科班读书。这时,酷爱理科的班主任每天都对这个学生进行“策反”,翻来覆去地向这个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

“你啊,太年轻了。文科有什么好,学的东西都是空的,有时还要受政治的冲击,不像搞理科的人那么稳定。‘’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过去说掌握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嘛。你看,出国的人也是搞理科吃香。所以,我坚决反对你学文科!

“有句古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一定会懂得我是真正的为你好。所以,不管怎样,现在我得全力阻止你的愚蠢想法。”

也许,一个未来的文科人才就此被扼杀在摇篮中。

又如:

一位教师从小就学习弹钢琴,非常醉心于古典音乐。所以,他希望他的学生们也能跟自己一样。可是,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于是,这位老师就经常对学生说古典音乐如何优美,流行音乐如何庸俗。如果在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了流行音乐的磁带、CD等,他还会奚落或训斥学生一番。甚至在家长会上,他还要求家长们在家里尽量禁止学生听流行音乐。

这位教师的做法使学生非常反感,有一次他的一番话还差点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公愤”:他在大大赞扬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后,还顺带讥讽了几个流行歌手。而这几个歌手恰恰是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跟有强迫僻的教师交往和沟通,学生不但不会有愉悦感,而且还会有剥夺了自由和自的感觉。所以,学生碰到这样的老师,只会产生“快点躲着走”的念头。

造成强迫僻的主要原因是以己度人,甚至还有些自恋和自大的性格。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对自己的自我意识作一些反省。

强迫僻的克服,主要是要真正懂得了解与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师经常进行“换位式”思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当然,不断接受各种新思想、新理念,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的良好性格才是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根本途径。

3、角色固着

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行为方式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如一位女教师就可能要扮演教师、妻子、女儿、媳妇、领导、职工、乘客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人不顾环境、场合等因素固守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会给人际沟通造成较为严重的障碍。对于师生沟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一些研究指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人罗列了教师的12种不同角色:

1)、社会的表征

2)、行为的示范者

3)、知识的来源和学习助手

4)、学生行为的裁判和调解员

5)、团体领袖

6)、自信的支持者

7)、家长

8)、不良行为的侦探

9)、保姆

10)、泄愤的目标或替罪羊

11)、亦师亦友

12)、偶像

当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适宜时,师生沟通就会比较顺利。如果教师固着于某种角色不善转换,师生沟通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例如:

在迎接新世纪的班会上,同学们唱的唱,跳的跳,都兴奋异常。这时,同学们的胆子比平常大了很多。他们把一贯不苟言笑的校长也硬拉上了台。

这位校长接过话筒,勉勉强强唱了一首歌后,又恢复了平时的角色,用四平八稳的声调又开始作起了报告: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今年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我校在区里‘争三保四’的艰巨任务,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要努力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

于是,每个人的行为都开始拘谨起来,情绪也逐步降温,整个会场再也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欢乐气氛中去了。学生们都在心里说:“这个校长可真不识时务,让人扫兴。”

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就要学会调节角色行为,即根据身份、场景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举止。调节角色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难做到的。因为人人大脑里都有一套警戒调节系统,它会根据情况随时调节人的行为。

但如果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这套警戒调节系统就会“渎职”,甚至连对方在对你有所暗示时还不能察觉。教师在他们的学生面前就经常会犯这类错误。因此,教师要克服角色固着的心理障碍,关键是要在司空见惯的场景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经常告诫自己要“审时度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沟通好手。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现是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这种心理状态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

①对自己的期望过低或过高

对自己的期望过低的人把自己的交往和沟通圈子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与身边人的自然交往为满足。他们从来不想去主动开辟新的交往和沟通渠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的人在与人交往和沟通时总是害怕失败,担心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拒绝。

②大人的期待和评价

一些孩子从小开始各种重要活动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不让他承担独立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任务。那么,他就会安于现状,依赖他人,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孩子上学以后,教师、同学也一直会认为他缺乏交往能力而不给他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本身也乐意接受这种评价,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自卑心理。

③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消极体验

有些学生本来并不自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并把这些失败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的无能,从此变得自卑起来。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引导:

①教会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名言对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一般人正好相反——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才是关键所在。

教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了解学生的人。因此,他们一旦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就应该及时认同并加以公开表扬,让这些孩子逐步地增长自信心。然后,要教他们学会扬长避短,不断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②调节好学生的认知方式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要把一切的挫折和失败都归结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素上,而是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去。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面性,懂得如何辩证地对待并且转化自己的一些弱点。

③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这类学生担任某些工作或职务,通过实际锻炼将他们身上胆小敏感、优柔寡断、应变能力差等消极性格特征逐渐转化为独立性强、开朗、善于社交等积极特征,以增强他们的心理优势,逐步地真正战胜自卑。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地战胜自卑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心理工程”。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因为只有当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他的真正关爱时,才能在心中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这里我们来看一个国外孩子的真实感受:

我是一个残疾女孩,天生一张豁嘴。从6岁上学开始,我便感到自己是一个很难看的小女孩,没有人会爱我这个“丑八怪”。

二年级时,我们班级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她身材丰满,面容姣好,全身散发着阵阵的幽雅香气。学生们都很愿意和她亲近。可是,我还是不大敢和她主动说话。因为我一直很自卑。

学校一年一度的听力检查开始了。

我记得,去年的方法是老师让我们捂着一只耳朵,听她说几句轻轻的耳语。内容一般是“天空是蓝色的”、“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等等。

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在等待期间,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老师究竟会说什么,因为我的一只耳朵确实不太好。

轮到我了,我用手假捂着耳朵。这时,像是从远方传来了上帝的声音,一句话犹如春雷回响在我的耳边,老师慈祥亲切地对我说:“你如果是我的女儿就好了!”

到现在为止我还认为,没有哪一个同学有我爱这位老师爱得这么深。因为她让我找到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尊严和自信,驱走了我心中自卑的阴影。我将一辈子感激她。

2、羞怯

羞怯是学生常见的沟通障碍。这里的羞怯是指人在沟通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的行为。

学生的羞怯一般有三种类型:

①气质性羞怯

这种学生生来就属内向气质。他们的脾气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点胆怯的心理。他们举足投步、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属于这种气质的学生为数较少。

②认识性羞怯

造成这种羞怯的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他们的患得患失心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耻笑。他们说话做事都要有绝对的把握才进行,不敢冒一点风险,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言行的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和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③挫折性羞怯

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前并不羞怯,也许性格还较开朗,与人交往时也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从此,他们开始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造成学生羞怯心理障碍的大多数原因属于后两种。根据统计,四分之一的羞怯的成人在儿时并不羞怯,也有相当数量的羞怯儿童长大以后却不羞怯了。

学生羞怯的形成主要是在后天。它是在家庭、学校和工作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克服学生的羞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调节学生的认知方式

关键是让他们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人不可能事事正确。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即使说的不对,还可以加以改正。事情做得不成功,也可作为前车之鉴。人的聪明才智就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

②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可以从易到难地给这些学生布置一些人际交往的任务,让他们鼓起勇气,逐步学会主动与教师及其他人沟通。只要他们能够迈出第一步,以后的成长就会顺利得多。

③教给他们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要指导这类学生多观察生活、观察别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具体地辅导。

例如,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这样来帮助一个社交方面特别羞怯的学生:

第一步——鼓励她和家人主动交流。

教师通过和她家里人的沟通,让他们有意识地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他们家规定,饭后半小时什么事也不干,专门和孩子聊天。可以让孩子谈谈耳闻目睹的事情,也可以谈报纸、电视上的事。孩子渐渐地就能在家里较为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第二步——鼓励孩子和同班同学多交谈。

教师组织了一些同学下课时有意识地与她多交谈,同时还让语文老师经常要求她做一分钟演讲。开始她演讲时还是满脸通红,结结巴巴。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她终于能在讲台上作时间较短的演讲了。

第三步——叫孩子去附近的商店购买物品。

平常因疼爱子女,家长从不让孩子去买东西。教师让家长特意将家里购买日常用品的任务交给孩子去完成。一段时间后,她已经能和半陌生的人说话,同时再也不会面红耳赤了。

第四步——安排她和陌生人交谈。

开始教师请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和她交谈,但她还感到有点心慌。于是教师就安排她和年龄小一些的同学聊天。适应后,她已经能主动找高年级的同学交往了。同时在这个阶段,她终于能够在讲台上进行即兴演讲了。

心理障碍范文6

5岁孙子喊“你走” 爷爷真的就摔门走了

小何昨天也给我们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何有个5岁的儿子啾啾,有点调皮,暑假时,老父亲和老母亲在家里照看孙子,平时,他们是住在另外一个小区的,但是因为离得很近,每天晚上会过来一块吃晚饭。

一天上午,啾啾在客厅里摆弄玩具,为了保护自己的玩具造型不被破坏,啾啾特意给爷爷和奶奶打招呼:“不准碰到我的玩具哈!”谁想老何一不小心,就刚好碰到了孙子的玩具,啾啾看到了大哭,还大声地朝他吼:“你走,你给我走!”老父亲听到孙子这么吼,一句话没说,径直摔门就回自己的家了。

小何和老婆当时都不在家,当天晚上下班回来才听老妈说起这件事,他去找父亲过来吃晚饭,父亲死都不来,无论小何说破了嘴,父亲就是不动,宁愿在家吃泡面。这样僵持了有几天了,全家人都拿他没有办法。

“海韵”读成“海豹” 老父亲被点破生气

一说到家里的老人,不管是哪个群里,都炸开了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摆起了自己的老人。

“我家老汉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他走到哪里都爱大声地读字。”小区里的“秋叶”说,有一天,一家人吃完饭后去散步,走到一家商场的时候,老父亲看到商场的外墙上写着“海韵商场”4个字,于是,他就大声地读起来:“海豹商场!”一旁老妈听了笑得牙都快掉了,“我老公和我都笑了,大家也不是有意取笑他,就是觉得有点好笑。”本来这一笑也就算了,可是老公偏偏又看到商场的一张小海报上贴着“不懂装懂,永是饭桶”这几个字,他忍不住也念了出来。

第二天,老父亲对“秋叶”说,“你老公不尊重我哈,我气得很。”女儿回忆了一阵当时的情形,觉得老公肯定没这个意思,于是替他解释了一句。没想到老父亲从此以后再不理老公了,尽管老公给老父亲赔了不是,也没能化解他心头的这块寒冰。

四成以上老年人都有心理障碍

“现在的老人虽然不用工作,没有生活压力,表面上看起来应该过的很舒适,但实际上,却有很多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如自卑、敏感、多疑、偏执等。”戴光明教授说,有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老人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四成以上。有些老人的情绪脾气暴躁,甚至有儿童期的激动和任性。

另外许多老年人则表现为对人的冷淡,不愿意对人、对事物有正面的热情,相反敌对情绪和反面情绪却表现得异常强烈,常常容易激动、争吵、产生偏见。老年人极端不良的人格还表现为:寒酸、吝啬、好争吵、苛求、自私、难以相处,甚至退化为儿童期的自我中心。

“老人的这种不良人格,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一是因为当年生活环境的造就,二就是年轻时人格缺陷在老年时的放大。”大坪医院心理专家高东说,老年的人格并非是年轻人格质的变化,不过是过去人格不良特点的“放大”而已,当年潜抑的人格缺陷,到年老之时,在精神衰退的情况下表现得更清楚更突出罢了。“很多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充满不高兴,对事情不容忍,沉溺于过去的成就和欢乐,讲到过去津津乐道,但对目前的生活缺乏兴趣。”高东说,家里有这样的老人就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一旦任其发展下去,极易对个人和家庭生活产生严重的干扰。

家里有个“小气”的老人,一家人都小心翼翼的,心理专家说,要“对付”老人的“小气”,总体来说,有3招。

嘴上抹点蜜。

上一篇快速消费品

下一篇混凝土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