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范例6篇

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范文1

关键词:爱心;教育;榜样;日常活动

一、教师为孩子做出“爱心”榜样

教育孩子充满爱心,教师应以身传教,首先自己要有一颗爱心,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一点小小的善举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我班的王寒小朋友,父母起早摸黑忙着做生意,一大早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她的头发常乱蓬蓬,指甲黑乎乎的,穿着里长外短,再加上性格较内向,所以孩子们不大愿意找她玩,我发现她很孤独,虽然竭力鼓励小朋友和王寒一起玩,但收效甚微。有一回,无意中竟听到:“我们叫李倩也别和她玩,她身上很难闻。”我的心随之一震。于是,我找家长谈心,王寒妈妈答应一定要抽出时间关心照顾好孩子,有时我也帮王寒梳梳头发、剪指甲、主动问早,亲切地拉拉她的手,抚摸一下她的头,和她一起跳舞做游戏等等。渐渐地,王寒开朗了,也漂亮了,孩子们看到我和王寒那么亲昵,很乐意找她做朋友了。真可谓,身教重于言教。还有一件事感受很深,那是去年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冷,班里有几位孩子不幸感冒了,午睡时咳嗽声不断,我听在耳里,疼在心里,悄悄出去买了润喉糖,让他们含在嘴里,轻轻地拍拍他们。过了一个月左右,我也有点感冒,上课时憋不住咳了几声,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杨艳、佳佳拿了润喉糖直往我嘴里塞,用“小大人”似的口气对我说:“刘老师,别咽下去,多吃几粒喉咙就不痒了。”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只是做了我所应该做的;而孩子们却给了我如此宝贵的真情,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拥有了一个爱心的世界。

二、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许多幼儿喜欢的文学艺术作品,像歌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小狐狸的鬼主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等,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譬如故事《七色花》,大意是“一位小女孩珍妮得到了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念着咒语一朵朵地扔出去,但最后一朵思量再三扔出,看到威嘉能站起来和她一起玩,心里非常高兴。”我让孩子们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好”,让他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萌发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假若你也有七色花中一片花瓣,你想用它做什么事呢?”孩子们的爱心让我感动,有的说:“假若我有一片神奇的花瓣,我要让所有的盲人都能看见东西。”有的说,“……我要让全世界的人生活快乐。”有的说:“我要造一架最新式的飞机带全班小朋友和老师们到天上去玩。”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那么这种爱的情感,是否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

三、把爱心教育贯穿在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教室里经常椅子倒了没人扶,玩具撒了没人捡,通过一些自编的小故事,把玩具、桌椅等物品编在故事中,利用它们的对话,表现出它们对孩子的不满。通过这个活动,有的孩子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积木,有的能自觉扶起倒在地上的小椅子,有的看到别人摔倒了会立刻去搀扶他,有的小朋友来园时有点不高兴,其余小朋友会安慰他、陪他玩……经过一段时间爱心教育,孩子们已经懂得了去关心、帮助别人,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一颗爱心。

四、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范文2

大多数美国孩子从两岁起就开始学习用餐礼仪:吃饭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发出声响,也必须跟在座的所有人说声“对不起”。在餐桌上照顾别人的感受,是美国孩子很重要的一课,除了不影响到他人就餐,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因为喜欢某道菜而放肆吃,这是不被允许的。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帮助父母做一些餐前准备和餐后收拾,减轻父母负担的同时,让孩子有一种家庭参与感,学到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这一点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会有些不可思议。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明白:“我现在不吃也不要紧,反正家里的厨房二十四小时为我开着,我饿了自然会有人给我东西吃。”

对于美国人来说,餐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最温馨的场所。美国父母非常重视与孩子的就餐时光,无论平常百姓还是国家总统,都会把和家人的团聚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中国人的早餐内容丰富,却很少和家人一起享用。我们经常在早餐摊上吃,或者把早餐打包带走。即使在家里吃,也经常是孩子吃饭,妈妈忙着收拾书包。于是,美好的早餐时光就这样被匆忙消耗掉了。美国人的早餐很简单,各种麦片圈圈泡在牛奶里就是一顿。但是,一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慢慢享用。尤其是周末的早上,爸爸坐在餐桌旁看报,妈妈给每个人的盘子里放入一个鸡蛋或几片培根,孩子们给每个人的杯子里倒上橙汁,这是很常见的场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人在一起聊天、谈心、说笑,美好的一天就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从餐桌上学习到互相协作的精神,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默契,享受吃饭的乐趣。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是最考验耐心的一件事。但是,美国人会告诉你,耐心,不是等待的时间,而是等待的状态。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吃饭,面对满桌满地满身的狼藉,他们能心平气和。他们让违反规矩的孩子饿着肚子,面对孩子的哀求,他们不动声色。他们将工作琐事搁置,期待与享受每一个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是一种怎样的淡定与平和?当我们为了工作匆忙奔走,对于孩子的教育无所适从、急于求成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先陪着孩子一起在餐桌旁坐下来呢?

【原载2013年5月(上)《婚

姻与家庭》】

孩子的教育范文3

1.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础。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2.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3.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4.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优化孩子的心灵。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5.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思发展的关键。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对以后的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我国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如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表面需求,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对于孩子过分地保护,使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过分溺爱,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地宠爱,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长包办的形式,使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依赖父母等,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身心严重失衡,会出现暴躁、冷漠等问题;漠不关心,孩子为了引起父母对自身的注意,经常会做出一些叛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必不可少的。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

目前,很多的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幼儿的素质、性格和智力三方面,同时也培养幼儿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体现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从性质上来看,主要是强调幼儿的全面性发展,使其成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奠定教育基础;从构成上看,幼儿教育中主要包括身体、知识、能力、智力、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幼儿教育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虽然每个国家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幼儿教育的内容基本反映出发展幼儿教育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1.家庭气氛。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孩子更加的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诚实、懂事等;与之相反,不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嫉妒、懒惰、没礼貌、没教养等品质。

2.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家长应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合理,那么孩子很容易显示出独立自强、积极的一面;反之如果教育采取的是顺从和溺爱,那会容易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差,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的态度。

3.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会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全面的、完善的教育,同时在学习和做人方面对孩子有较好的指导。反之,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其本身思想不上进,那么对孩子也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更加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心的发展,只懂得娱乐而忽视了孩子。

孩子的教育范文4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庭;学校

“他拿你练习册,你不会打他,你长得膀大腰粗的……”一位家长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年幼无知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如一张白纸,可家长如此教育孩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把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塑造成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可谓是最伟大的艺术了。“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得好,就会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孩子的养成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幼小的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不仅要有优良的种子,还要有适合其生长的必备条件及外部环境。从小就长歪了的树苗,它是很难长成材的,只有在最初的时候,就去扶正它,使它具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具备了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也是使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古语:“三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成绩低,不写作业,还难于管教等等,我认为究其原因是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养成教育从小抓起,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现象了。班里有个男生,经常不洗脸,而且衣裤总是很脏。家访时,我发现其家里环境也可谓是脏、乱、差。

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养成教育有着启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起蒙老师,从蹒跚学步到牙牙学语,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的。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我们胡同,有两个七八岁大小,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孩子,每次起争端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总以跟对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化解矛盾,而另一个孩子则是满口脏话,骂人一套套的,而且,火了,回家就把菜刀拎出来了,总想以暴力解决。相仿年龄的两个孩子,却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应该与家庭教育有关吧。“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教育的启蒙作用。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启蒙教育。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苏联教育家玛卡连柯说:“不管有什么样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里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风气,团结互助的力量,比、学、赶、帮的劲头都对养成教育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我班曾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少言寡语,性格内向,一遇到困难,脾气就异常暴躁,心理有些偏激。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父亲领着两个上学的孩子,繁重的压力导致父亲动不动就对着两个孩子发火。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主动找其父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明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班级中我号召全班学生主动与他交流、沟通,学习上、生活中多去关心、帮助他,和他成为朋友。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学生在转变。他变得喜欢与人交流了,平时不再少言寡语,学习积极努力了,成绩也一路从班里的学困生成了一名优等生。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模范榜样、言传身教,他们的潜移默化,无不感染熏陶着学生。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这方面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必须注重自身修养。不能忽视自身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用自身的榜样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四、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养成教育

孩子的教育范文5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以达到自我满足。所以,做父母的应在日常行为举止中起模范作用。父母孝敬老人,勤劳能干,孩子也会对老人孝敬,对大人有礼貌,家务活也会干得井井有条。反之,父母脏话连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则其孩子身上就会出现很多不好的习惯。我曾经家访过这样一个孩子,我打了好几次电话,家长总是找许多理由说没时间到学校,于是,我决定放学后来个突然袭击。放学后,我领着孩子去了他家,一进门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麻将声,屋里烟雾弥漫,屋里杂乱不堪,我被这眼前的一幕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家长见我来了,站起来跟我打了个招呼,其他几个人见老师来家访了,相继也离开了……后来,我也多次与这个家长沟通,但效果还是不佳。我想,这样一个家庭教育,怎能成为孩子的良好环境,孩子怎么可能在这样的家庭养成好习惯呢?

在日本,孩子上小学就需要独自去学校,这是学校和父母们约定俗成的惯例,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往往会结伴通行,一些高年级的孩子也会担任“领队”,途中会起到引领和保护的作用。日本的小朋友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整理书包,他们前一天晚上就要将课本、练习本、文具,还有运动服、换洗衣服等必需品都整理好放进书包,有美术课的时候还要带整套美术用具,游泳课时则要带泳衣、大浴巾、水镜、游泳帽和沙滩鞋等等。而这些东西加起来,重量一般都会在5、6斤以上,都需要他们自己背到学校。几乎没有孩子抱怨,因为他们身边每个人都是如此成长起来的。

再看看咱们的孩子,大人们怕孩子累,什么事情都给孩子做,连孩子的学习用品还需要大人整理。孩子们习惯了在家中如小皇帝般的待遇,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我们学校有不少孩子已经上五、六年级了,大人还在给背书包,每天来回接送,毫无自理能力、自立能力……

再比如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表明,在孩子5岁之前,父母是否经常亲子共读,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能力的形成。而在13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错过这些关键期,后悔莫及。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经过长时期逐渐养成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改进和加强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B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迫在眉睫的。

在我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平时做事拖拉,十分“懒”,不愿写作业,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总是“短斤少两”。一个六年级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十分让我担心。于是,我决定“治一治”他这个毛病,帮他改改这一不良习惯。

有一天,利用课间时间,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拿了本新的硬笔书法本,在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几个字,让他照着写写看,然后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写字。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一笔一画写得还不错,我趁机表扬他,并提出了重新写好作业的要求。我一连两星期都坚持留他,再旁边看着他写作业,他的字迹一点点有了改进,我还在家长的面前表扬了孩子的变化。此后,他的学习习惯也有所改变了,潦草的字迹变得工整了,杂乱的书桌变得整齐了……

孩子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家长和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导师、引路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教育范文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效果最好的老师。孩子睁眼睛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从出生到成年,与父母朝夕相处,以父母为学习的第一范本。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人能代替的。那么父母应怎样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呢?

1.要抓住最佳时机尽早进行。人的可塑性很强,最容易受引导的时段是3~12岁,12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根下来就困难多了。孩子年龄小时,并不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来引导。如孩子第一次拿别人东西时,就要坚决地制止。我亲眼见到一位妈妈罚她三岁的女儿面壁,因为女儿不想吃饭而故意将碗打破。我想这样教育以后,她女儿以后也会乖乖吃饭了。但现在农村的现状是,有很大一部分年轻的父母忙于赚钱,孩子出生不久就托付给爷爷奶奶,自己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纪大,精力有限,对孩子更多溺爱与娇纵。这样,父母错过了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机,孩子便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所以,父母在孩子幼时最好不要外出务工,最好能陪在孩子身边,抓住最佳时机对其进行养成教育,以便形成良好习惯。

2.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想要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首先就要自己也成为怎么样的人,也就是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以身示范,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这一点是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的。例如你要求孩子尊敬父母,首先父母也应做到孝敬老人。如果父母自己对长辈动不动就施以脸色,冷言碎语,不顾场合地指责、呵斥,甚至不愿赡着父母。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以后将会怎样对待他人就可想而知了。电视里天天播一个广告:妈妈天天打热水为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后,也打一盆水给妈妈洗脚,这就是身教的效果。再如父母要求孩子认真勤奋地学习,而自己却天天打麻将或玩乐,孩子能做到认真学习吗?

3.父母在进行养成教育时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用科学的方法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态度最好是既温柔又坚决。如果经常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动不动就是骂甚至打,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甚至形成心理阴影。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我班上的一个学生是独生子,听说小时候父母对他极其疼爱,百般娇惯,到了读书时,孩子的纪律散漫,成绩很差,老师经常来反映情况。父母经常被气得脸色发青,于是开始“教育”了,方法就是骂甚至打。结果他八年级都没读完就辍学了,跟着一帮小混混在街上游荡,老师父母如何劝说,他都不去学校了。

4.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完成的,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经常进行训练。有的父母有时间、心情好的时候就关心教育一下孩子,没时间就不管不问,等到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就又打、骂、哄各种方法上场。这个时候想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已并非易事,甚至要付出不菲代价。

二、在学校中,老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1.班主任应率先垂范、严于律己。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育者的身份,而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一言一行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学生的规范。例如在劳动课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另外,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在我的班上,看到有垃圾,我就会随手捡起放到垃圾桶里,也经常跟学生一起拖地。下课后,我自己擦干净黑板,收拾整理好讲台。班上学生在我的影响下,很少有乱扔垃圾的,教室有时两天都不需要打扫。

2.对良好行为的引导和训练。学生一入学,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要这样做。只有行为的“规范”才能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要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

3.建立合理的评定制度。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操行评比”等方法来实施。这样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实事求事地按照制度对学生的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4.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在社会中,各阶层应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实施最全面、最直接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