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生素范例6篇

中药抗生素

中药抗生素范文1

七成中药方由西医开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中药师丘振文表示,从目前中成药的用量、使用比例和频率来看,“滥用的情况的确堪比抗生素的使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昌俊也坦言,“中成药的滥用程度确实达到了类似抗生素滥用的境地”,不仅患者对中成药的作用存有一定程度的误读,医生也存在类似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70%的中成药是由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2008年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组织的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开中成药处方量高达60%以上。王昌俊指出,一些西医不懂得中医辨证论治,导致开出的中成药疗效不能保证,甚至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出台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中成药在医疗过程中的使用。

“无毒无副作用”印象害死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目前发现不少中药材有肝肾毒副作用。而长久以来,很多人觉得中药是无毒副作用的,因而长期服用,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丘振文指出,“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成药还是西药,其作用基础都是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如丹参起药理作用的便是丹参酮,这些化学物质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就指出,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的中药材,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的中成药,过量服用均可中毒。

“将中成药当西药用,不遵循中医辨证治疗的原理”是王昌俊总结的中成药滥用的另一重要因素。中医讲究“中病即止”,疾病好转,“证”变了,就不宜继续服用,要根据辨“证”,改用另外的药物。但不少中成药滥用中,用量过多、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用药过度,“过犹不及”,带来不良后果。丘振文则将中成药滥用而引发副作用的根本原因归纳为“辨证不准”、“重复用药”、“擅自加大用药量及疗程”。

王昌俊指出,过去发生的龙胆泻肝丸、小柴胡汤等不良反应事件,多少都与中成药的滥用有关系。西药一般都是纯化学物质制剂,作用强度较大;而中成药则为多种中药提炼或煎煮有效物质而成,多靶点治疗,作用强度较为分散。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西药因作用成分清晰,更容易针对性救治;而中成药成分复杂,很难查出是哪种物质引发了不良反应。

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更需提防

目前我国批准生产的中成药中,约有200多种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即含有化学药的中成药。常见的如抗感冒药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和扑尔敏,降血压药中多含有氢氯噻嗪,降糖药中多含有格列本脲,止咳平喘药中多含麻黄碱等,这些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中常常出现问题。

中药抗生素范文2

抗菌药机理研究获得进展

近两年,我国传统中医药科研和生产全面迈向复兴阶段。去年“非典”,我国中医药药在抗菌方面显出了优势,一些普通抗菌类中成药替代了消炎药,使中药抗生素在西药药坛上大显神威。而在今年,随着我国“中药抗生素”研发浪潮的兴起,中药抗生素药学机理取得了大的进展。

在药物的抗感染机理中,抗菌作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清热中药有着良好的抗菌作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就开始了中药抗菌作用的研究,70年代时,这一研究达到了高潮。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侧重于药物中的微生物关系,与此不同的是,中医认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治疗过程中包含了微生物和机体功能状态以及药物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药抗菌作用特点是在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确有疗效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就中药抗菌研究的现有资料而言,关于药物中微生物的研究较多,并未揭示中药抗菌素的全貌。目前,细菌耐药性的普遍产生和耐药感染已经成为西医界的一大难题。医学界期望通过合理用药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通过新药的开发来对付不断产生的耐药菌。可是,在人类与细菌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往往是人类,耐药菌感染是当前医学界急待解决、但一时又缺乏从机体根本上解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化学药物治疗耐药菌近乎无奈;另一方面,化疗药物开发中的新化合物机会减少,投资过大,化学合成药物过多的毒副作用,使得西药新药研制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这恰好为中药抗感染研究提供了机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科研机构在中医药的药学机理研究中有所突破,认为中医对抗感染治疗是一种系统行为,他们在中药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尤其是抗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总结出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目前我国复方中药的“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抗菌药的研究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指纹图谱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中药的“指纹”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特征,这样从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存到制剂的原料、半成品等各个环节进行中药样品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中药的质量命脉。

中药抗生素成为潜力产业

西药抗生素“限售”以来,凡是中药的抗菌消炎药品都很热销,医药“限售经济”悄然来到传统中医药领域。专家认为,其背后体现出将会触动医药经济“敏感”脉搏,给整个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机遇。

眼下已进入抗生素科研阶段,企业则不失时机地在中药抗生素市场上大打中药牌。其实,早在去年我国政府已提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要利用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管理,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研发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抗生素产品。在今后五年的高技术业发展规划中,我国政府则表示,今后将通过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品种”、“大企业”来推动中药技术的跨越,变传统中医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据了解,目前全国有400多家中药企业在积极实施中药抗生素的科创工作。白云山中药厂是一个扛着“中药抗生素”的大旗走出来的企业,他们不仅与广州中医药共建了全国首家“抗菌消炎联合实验室”,而且又将普通抗菌消炎类中药进行精制,广州科技部门还专门拨了100万元专项研究经费。而原来一些以保健品为主打产品的厂家如桂林三金药业也称要花数亿元打造中药抗生素王国。太太药业推出纯中药感冒药“正源丹”后,甚到提出了三年内成为中药感冒药第一品牌的计划。为了保证自已在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太太药业将在股市上十七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所得的主要部分已投向了中药抗生素项目的研发和生产上。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度教授袁浩研究发现的中药木豆叶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神奇功效,因此他在近几年里更是加速对中药抗菌药方面的科研和攻关,一种“通络生骨胶囊”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也成功取得欧美市场进入资格。现在浙江海正药业获得了通络生骨胶囊的生产使用权,并建成了年产2亿粒胶囊的现代化工厂。

构筑中药研发的支撑平台

中药抗生素范文3

【关键词】 中药;MRSA;β-内酰胺;耐药;基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 occus aureus,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自1961年英国的Jevons首次报道MRSA感染以来,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耐药程度不断加深。对于MRSA的治疗方法,虽然在新药研制与联合用药等方面有一些进展,但万古霉素仍然是临床首选药物。随着对万古霉素中敏或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VISA/VRSA)的出现[1],对抗生素的选择余地已越来越小,因而一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耐药性逆转药物的研究上。近年研究发现,部分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增强对MRSA的治疗效果,并对其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本研究选用五倍子、防风、丹皮等中药含药血清对MRSA进行耐药性逆转试验,以观察中药在体内对MRSA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MRSA标准菌株(ATCC43300)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惠赠,MRSA临床分离菌株由医学检验中心提供(K-B纸片扩散法苯唑西林抑菌环直径≤10mm,头孢西丁≤19mm)。

1.1.2 中药 五倍子、防风、黄芩、浙贝、丹皮等14种中药购自辽宁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

1.1.3 动物 Wistar大鼠购自总医院动物实验科。

1.1.4 试剂 M-H培养基(BD公司)、抗生素药敏纸片(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DNA提取试剂盒(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CR引物(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1.5 仪器 LIGHTCYCIER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罗氏公司)、DY-A电泳仪(上海生化所西巴斯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每味中药各100g,参考文献[2]方法分别煎煮至100ml药液。

2.2 含药血清制备 Wistar大鼠60只,各半,体重200±20g,每4只分为1组,共15组。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组分别灌服单味中药煎剂(相当于生药5g/kg),2次/日,共5日。末次给药2小时后眶内采血,无菌分离血清,将各组4只大鼠的血清混合备用。

2.3 耐药性逆转试验 各组取4ml含药血清加入5mlM-H肉汤中,37℃培养48h,取50μl培养物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苯唑西林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头孢美唑等抗生素药敏纸片,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观察对照组与实验组抑菌环大小的差异,以筛选出在体内对MRSA有逆转作用的单味中药。

2.4 耐药基因检测

2.4.1 模板DNA制备 各组取4ml含药血清加入5mlM-H肉汤中,37℃培养48h,划线法接种于M-H培养皿,37℃培养24h, 挑取单个MRSA菌落至10mlM-H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过夜,离心收集细菌。DNA提取过程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2.4.2 PCR扩增 参考文献[3]方法。mecA基因引物P1:5′TGGCTATCGTGTCACAATCG 3′,P2:5′CTGGAACTT GTTGA GCAGAG 3′,产物长310bp;femA基因引物P1:5′CTTACTT ACTGGCTGTACCTG3′,P2:5′ATGTCGCTTGTTATGTGC3′,产物长686bp。扩增总体积为25μl,其中包括:10×PCR缓冲液2.5μl、10mM4×dNTP2.5μl、15mMMgcl21.5μl、引物各1.25μl (50pmol/L)、DNA模板2.5μl、TapDNA酶0.1μl(1U)及无菌蒸馏水10.9μl。以无菌石蜡油30μl覆盖液面,于92℃预变性3min,92℃60s、56℃60s、72℃60s,共30个循环,最后于72℃延伸3min。

2.4.3 扩增产物的鉴定 取扩增产物10μl,进行1%琼脂糖凝胶(含EB)电泳(110V、30 min),于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并照相。

3 结果

3.1 逆转试验 对照组与实验组K-B纸片扩散法对比,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组对苯唑西林钠抑菌环直径扩大8-12mm,对头孢唑啉钠抑菌环直径扩大2-8mm,头孢呋辛抑菌环直径扩大2-14mm,头孢噻肟钠抑菌环直径扩大6-16mm,头孢美唑抑菌环直径扩大4-6mm,均由耐药或中敏恢复为敏感;对青霉素抑菌环直径无影响,仍表现为耐药。见下表。

纸片扩散法抑菌环直径(mm)

R S 对照组 黄芩组 浙贝组 丹皮组 防风组 绿茶组 五倍子组

苯唑西林钠 ≤10 ≥13 6 16 14 18 16 18 14

青霉素 ≤28 ≥29 10 10 10 10 10 10 10

头孢唑啉钠 ≤14 ≥18 16 22 18 18 18 18 24

头孢呋辛 ≤14 ≥18 18 20 20 24 32 26 22

头孢噻肟钠 ≤14 ≥23 14 20 20 20 30 28 20

头孢美唑 ≤12 ≥16 12 16 16 18 16 16 16

3.2 mecA、femA基因检测 MRSA标准菌株、对照组菌株均检测出耐药特异性基因mecA、femA,丹皮、五倍子、防风、黄芩、浙贝、绿茶组未测出femA基因, mecA基因条带显示明显减弱。见下图。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a.Marker;b.MRSA质控菌株;c.对照组; d.丹皮;e.白果;f.赤芍;g.川芎;h.五倍子;i.防风j.蝉蜕;k.知母;l.白术;m.黄连;n.丹参;o.黄芩;p.浙贝; q.绿茶

4 讨论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有4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即PBP1、2、3和4,它们具有合成细菌细胞壁的功能。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内膜上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的转肽作用,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菌溶菌死亡,从而达抗菌作用。MR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可产生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BPs可正常行使功能,细菌继续生长。二是由mecA基因介导产生了PBP2a蛋白,这种MRSA所特有的PBP2a不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极低,而且具有其他高亲和力PBPs的功能,当其他PBPs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而不能发挥作用时,PBP2a可替代它们完成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使细菌得以生存。除mecA外,其它辅助基因也参与了MRSA耐药性的形成,其中femA就是表达完整耐药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种辅助基因。近年的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制剂或中药提取物与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活性。楠田美和子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茶叶中的表没食子儿茶酸酯(EGCG)具有抑制MRSA对抗生素耐受性的作用[4],国内也有研究观察到双黄连与抗生素合用可明显破坏金黄色葡

萄球菌细胞壁结构[5],还有实验表明中药可消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质粒[6、7]。但以上结果大多为体外实验,对于中药在体内对MRSA的耐药性有无影响并未做进一步的验证。本研究中MRSA经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含药血清处理后均恢复了对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且耐药基因mecA、femA的表达明显受抑制,推测其可能通过作用于mecA、femA或其调控因素,影响耐药基因的表达程度, 使PBP2a产生减少或消除,从而达到耐药性逆转的作用。但上述中药可能对β-内酰胺酶的产生无影响,因而处理后的MRSA对青霉素仍然耐药。由于中药成分和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比较复杂,其实现耐药性逆转的有效成分和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ublic health dispatch:vanco mycin-resi stant Staphylococcus aerogenes.MMWR, 2002,51:902.

[2] 王力智,刘冰。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探讨。中国药房,1997,8(2):94-95.

[3] 刘锋,周水淼,张速勤等。多重PCR在诊断慢性上颌窦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作用。上海医学,2002,25( 2):92-94.

[4] Hatano T,Kusuda M,Hori M,et al.Theasinensin A, a tea polyphenol formed from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suppress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Planta Med,2003,69(11):984-989.

[5] 林杉,李仲昆,赵云,等.双黄连粉针与头孢唑啉伍用效果机理研究.中国药房,2000,11(1):18-19.

中药抗生素范文4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抗肿瘤血管生成主要针对已经启动的新生血管,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具有特异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迄今已发现了多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血管能抑素是继血管生成抑制素、内皮抑素之后新发现的一种来源于Ⅳ型胶原α2链非胶原(NC1)区新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抑制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作用[1]。中药在肿瘤防治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从中寻找新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另一突破口。利用血管能抑素联合传统中药发挥协同作用,在未来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现就两者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血管能抑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Kamphaus等[1]发现,血管能抑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生,并能特异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He等[2]研究显示,大肠杆菌中表达血管能抑素的N末端基因片断在鸡胚绒毛尿膜囊实验中能抑制鸡胚新生血管生成。血管能抑素作用机理十分复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抑制蛋白激酶B(Akt)和粘着斑激酶(FAK)的磷酸化,抑制纳巴霉素哺乳动物靶子(mTOR)及其下游的靶位4E2BP1和p70s6k,来抑制FA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procaspase-9的激活,下调胞内抗凋亡蛋白的水平[3]。②作用于内皮细胞,抑制PI3K/Akt信号,介导FasL的表达,从而激活FasL/Fas信号通路,通过活化caspase-8诱导细胞凋亡,降低胞内抗凋亡蛋白水平[3]。③分别与内皮细胞表面的αvβ3和αvβ5整合素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诱导细胞凋亡[4]。

迄今,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血管能抑素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应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5-6]。鉴于血管能抑素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诱导休眠”的治疗肿瘤方式,将其与传统化疗、放疗等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是抗血管生成治疗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向。何氏等[7]在鼠的异体移植肿瘤模型上,观察到血管能抑素联合5-氟脲嘧啶组对胰腺癌抑制作用强于各单用组,抑瘤率83.2%,联合组胰腺癌微血管密度(MVD)最低。Magnon等[8]将血管能抑素与传统放疗联合,通过克服缺氧导致缺氧诱导因子的激活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途径,改变了缺氧诱导肿瘤对放疗的抵抗,使其转变为缺氧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中医认为,肿瘤病机以“毒、瘀、积”为主,“毒”既包含了各种致癌因素,也包含了癌本身;“瘀”为气血不畅所致;“积”为有形之肿瘤或癌。所以,中医治疗肿瘤以解毒散结祛瘀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征呈高粘滞状态,即“浓、粘、凝、聚”的改变。近年来,从天然植物或中药中寻找新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是肿瘤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一些中草药提取物及复方制剂显示出较强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

2.1 有效成分

2.1.1 人参皂苷Rg3 人参皂苷Rg3是我国研制的一类抗癌新药——参一胶囊的有效成分,存在于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有文献报道,人参皂苷Rg3可通过降低肿瘤组织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实现对人乳腺癌移植瘤生成抑制[9]。陈氏等[10]则通过研究人参皂苷Rg3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内源性分泌VEGF的影响,发现其可使A549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源性分泌的VEGF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1.2 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是从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莪术等的根或茎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明确的肿瘤防治作用[11]。实验表明,姜黄素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降低MMP-9的活性、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的表达等多种途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临床[12-13]。孙氏等[14]报道,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中的VEGF蛋白和mRAN的表达,来抗肝癌血管形成、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1.3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中,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通过下调VEGF表达抑制实验性乳腺癌的血管生成[15];染料木黄酮具有抗癌和防癌作用,对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6];半枝莲所含的半枝莲素是目前临床治疗肿瘤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李氏等[17]报道,半枝莲联合应用反应停可通过降低肿瘤组织的MVD的表达,来抑制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

2.1.4 酚类化合物 ①茶多酚是茶叶(特别是绿茶)中的主要成分,动物实验表明,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人肺腺癌A549有抑制作用[18],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微血管的生成。②白藜芦醇是从毛叶藜芦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酚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生物学作用。研究显示,白藜芦醇通过下调VEGF表达、抑制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19]。

2.1.5 去甲斑蝥素 去甲斑蝥素(NCTD)是斑蝥素的衍生物。范氏等[20]在探讨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实验中,发现NCTD有效抑制和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下调VEGF、血管生成素-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MMP-2组织抑制因子表达有关。

2.1.6 其他 近年来,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天然抗癌药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康莱特注射液系从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抗癌活性物质,可抑制Lewis肺癌小鼠VEGF-C蛋白及mRNA的阳性表达,减少肿瘤血管形成[21]。

2.2 复方中药

2.2.1 参麦注射液 该药由红参和麦冬组成,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之效。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减少胃癌中核增殖抗原(PCNA)和bFGF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组织中的MVD,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22]。钱氏等[23]研究发现,当小剂量参麦注射液(40 μL/mL)与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联用时,具有体外抑制血管增殖和迁移体内抑制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

2.2.2 肺岩宁 该药由黄芪、白术等组成,具有益气养精、解毒抗癌功效。研究显示,肺岩宁可通过减少VEGF分泌,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肺癌生长和转移[24]。

2.2.3 肺一丸 本方重用解毒祛瘀之姜黄、蜂房,配合白花蛇舌草、大黄和儿茶等组成,具有解毒祛瘀、消积抗癌之功效。田氏等[25]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药通过调控荷瘤小鼠肿瘤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抗转移作用。

3 讨论

近年来,应用血管能抑素治疗肿瘤在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由于中药制剂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与血管能抑素有相同之处,两者联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达到1+1>2的疗效。因此,从血管生成角度来探讨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抗转移作用,研究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开发新型抑癌中药,可在防治肿瘤方面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血管能抑素及中药制剂在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精确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②中药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对具有抗癌活性的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对药物配伍及复方研究不多;③对实验性动物肿瘤模型的疗效与自发性人类肿瘤是否能达到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④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目前未能达到人们预期的结果,可能与肿瘤除存在经典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生成途径以外,还能通过血管生成拟态及马赛克血管生成来获得血液供应有一定关系。总之,今后对血管能抑素与中药联合运用的主要研究趋向应集中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设计更加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未来肿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Kamphaus GD, Colorado PC, Panka DJ, et al. Canstatin, a novel matrix-derived inhibitor of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J]. J Biol Chem,2000,275(2):1209-1215.

[2] He GA, Luo JX, Zhang TY, et al.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canstatin suppresses in vivo tumor growth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8(2):354-360.

[3] Panka DJ, Mier JW. Canstatin inhibits Akt activation and induces Fas-development apoptosis in endothelial cells[J]. J Biol Chem,

2003,278(39):37632-37636.

[4] Magnon C, Galaup A, Mullan B, et al. canstatin acts on endothelial and tumor cells via mitochondrial damage initiated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αvβ3 and αvβ5 integrins[J]. Cancer Res, 2005,65(10):4353-4361.

[5] He XP, Li ZS, Zhu RM, et al.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canstatin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41):6652-6657.

[6] Li YY, Qian GS, Huang GJ, et al. Enhancement of antiangiogenic effects of human canstatin with a hypoxia-regulated transgene vector in lung cancer model[J]. Cancer J,2006,12(2):136-146.

[7] 何小平,朱人敏,王震凯,等.重组血管能抑素蛋白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胰腺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5):3353-3357.

[8] Magnon C, Opolon P, Ricard M, et al. Radiation and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by canstatin synergize to induce HIF-1alpha-mediated

tumor apoptotic switch[J]. J Clin Invest,2007,117(7):1844-1855.

[9] 康欣梅,张清媛,王恕怀,等,三苯氧胺联合人参皂苷Rg3抑制乳腺癌血管生成的研究[J].肿瘤,2008,28(4):279-281.

[10] 陈明伟,杨 岚,倪 磊,等.Rg3对肺腺癌A549细胞及其内源性VEGF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60-62.

[11] Sharma RA, Steward WP, Gescher AJ.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curcumin[J]. Adv Exp Med Biol,2007,595:453-470.

[12] Shankar S, Ganapathy S, Chen Q, et al. Curcumin sensitizes TRAIL-resistant xenografts: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poptosis, 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J]. Mol Cancer,2008,7:16.

[13] Kamat AM, Sethi G, Aggarwal BB. Curcumin potentiates the apoptoticeffects of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nd cytokines through down-regulation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and nuclear factor-kappa B-regulated gene products in IFN-alpha-sensitive and IFN-alpha-resistant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J]. Mol Cancer Ther,2007,6(3):1022-1030.

[14] 孙 军,王贺玲,李 岩,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2):843-844.

[15] 孔令泉,吴凯南,林 辉.对实验性乳腺癌中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4):295-299.

[16] Sasamura H, Takahashi A, Miyao N,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n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by antiangiogenic agent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 Br J cancer,2002,86(5):768-773.

[17] 李 凌,李春来,程学新,等.半枝莲联合反应停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23-25.

[18] 马成杰,李元青,刘朝阳,等.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人肺腺癌A549抑制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15(1):41-43.

[19] 符慧群,曹培国,罗 红,等.白藜芦醇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肿瘤,2007,27(7):531-534.

[20] 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等.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1] 张爱琴,孙在典,马胜林,等.康莱特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VEGF-C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1):5-6.

[22] 徐 莉,丁志山,魏颖慧,等.参麦注射液对胃癌中bFGF、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4):530-532.

[23] 钱晓萍,刘宝瑞,胡 静,等.参麦注射液联合羟基喜树碱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1):953-957.

中药抗生素范文5

[关键词] 阑尾脓肿;中药外敷;抗生素;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65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106-02

阑尾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在临床病理分型中时能见到的一种类型,就其治疗较化脓、坏疽、穿孔型更为棘手,本院为地处市郊的一所乡镇公立卫生医院,2003年1月~2010年1月共治疗急性阑尾炎230余例,其中阑尾脓肿43例,对阑尾脓肿本院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7例,女6例;年龄26~65岁,平均48岁。病程3~14 d,体温38~4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腹痛及右下腹包块,其中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者27例,直接右下腹疼痛16例,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20)×109/L的33例,大于20×109/L的10例,其中33例患者在入院时作B超发现右下腹低回声团块伴液性暗区。

1.2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患者均卧床休息,避免行走和剧烈活动,以防止脓肿破溃。联合应用头孢菌素和替硝唑抗感染,右下腹包块表面用大黄、芒硝各50 g研碎后,用大蒜汁或白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次日以金黄如意散50 g加蜂蜜调成糊状后外敷,隔日1次,如此循环。两者均用敷料加以固定,密切观察患者的腹痛情况和脓肿的变化。

2 结果

本组11例阑尾脓肿患者经以上综合治疗10 d左右肿块消失;21例阑尾脓肿患者肿块在15 d左右吸收;9例患者在30 d左右肿块消失。2例患者经1周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B超检查肿块未缩小,肿块内脓肿无明显变化,行硬膜外麻醉下脓肿切开引流术后2周后治愈。本组患者住院时间最短为10 d,最长为40 d,临床治愈率为100%,保守治疗治愈率大于95%。

3 讨论

阑尾脓肿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迅猛,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阑尾化脓,波及周围组织而形成的一种化脓性包块[1]。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往往形成局部、慢性瘀结炎症,久治不愈,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阑尾脓肿的发病机制是当阑尾发生炎症时向所在的部位扩散、浸润,同时由于机体的防御机制,阑尾周围形成粘连包裹,以局限性炎症形成脓肿。由于阑尾的异位而临床上产生不同部位阑尾脓肿,如回盲部阑尾脓肿、盆腔阑尾脓肿、膈下阑尾脓肿、腹膜外阑尾脓肿等,其中以回盲部阑尾脓肿为最常见。

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一些文献提出阑尾炎性肿块可一期行手术切除[2],也有认为应待阑尾炎性肿块消退后6~10周择期手术。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切除阑尾,主要是为了脓肿引流,虽然有报道阑尾周围脓肿一期行脓肿引流加阑尾切除率比较高[3],但个人认为若采用盲目的行急诊手术治疗,由于大多数阑尾已坏疽腐烂,术中很难找到阑尾将其切除,且易损伤肠管及周围脏器。盲肠壁水肿,充血明显,且阑尾根部多已腐烂难以处理,故阑尾残端结扎、包埋常不满意,术后易出现肠瘘。术中脓肿破溃,脓液溢向周围,易造成感染扩散。术后切口易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4],而经保守治疗成功后,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会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二次手术率。

在保守治疗阑尾脓肿的治疗方法中,大黄、芒硝、食醋等是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之一,临床疗效显著已被证实。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作用,芒硝有泻下、软坚、清热作用;食醋有散瘀、止血理气、止痛作用,三者合用有协同作用[5]。据报道中药外敷一方面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腹腔渗出液通过肠道排出[6];另一方面外敷通过活血化瘀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流加速,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的血流量,促进药物吸收,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目前还有报道经B超下引导穿刺引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这也不失为一个治疗阑尾脓肿的方法,但笔者认为该方法仍存在穿刺过程中损伤肠壁而导致肠漏的可能。我们都知道,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脓肿周围组织多是肠管及大网膜,除非B超确切排除穿刺途径中无肠管,况且穿刺时为降低肠漏发生概率都不用比较粗的穿刺针或放置粗的引流管,而脓液往往比较黏稠,不易抽出,冲洗效果并不佳,需多次穿刺,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中往往需承担极大的风险。本组患者中未再行穿刺引流。

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患者基础病的治疗,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应尽可能在正常范围之内,这样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才会更有效。当然对出现剧烈腹痛、肠梗阻、生命体征不稳、高热不退、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者还是应及时行阑尾脓肿切开引流,千万不可拖延,以免发生意外,本组中2例患者均是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经及时行阑尾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治愈。

总之,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但中药外敷加抗菌药物治疗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效果也比较确切,在众多治疗方法中突显出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顾伯康.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14.

[2]张顺才.手术治疗阑尾脓肿5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8):55.

[3]黄勇强,温敏杰.48例阑尾脓肿的手术治疗体会[J].现代医院,2004,4(2):37-38.

[4]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2-1154.

[5]张嘉明.应用大黄、芒硝、食醋外敷治疗阑尾脓肿对人白细胞水平的影响[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2):35-36.

中药抗生素范文6

【关键词】中药灌肠 盆腔炎性包块 疗效 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40-02

由于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能力低,病原体容易侵入引起盆腔炎,其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盆腔绝大多数经阴道上行性感染所致,包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腹膜炎与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炎等炎症[1]。当前临床对于盆腔炎性包块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疗法,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院自近年来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120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且均经B超诊断确诊。观察组60例患者年龄23~51岁,平均36.8岁;病程1~8年,平均3.5年;包块直径2~8cm,平均4.3cm。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21~54岁,平均37.1岁;病程1~10年,平均3.8年;包块直径2~10cm,平均4.5cm。两组患者从年龄、病程、包块直径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一般治疗,瞩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外清洁,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每日1~2次;饮食保持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平时多饮水和新鲜水果,保持大小便正常。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及替硝唑等,对于病情较轻、包块较小患者给予口服,反之给予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灌肠方:大黄30g、芒硝30g、败酱草15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15g、苦参10g、黄柏10g,以上药物水煎15分钟后,应用肛管注射器向内注射15~30ml,保留灌肠6h以上,一般每晚灌肠1次,每日1次即可。两组患者以持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腹痛、腰痛、白带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包块消失,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复发;显效:腹痛、腰痛、白带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B超检查包块基本消失;有效:腹痛、腰痛、白带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B超检查包块缩小50%以上;无效: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B超检查包块缩小小于5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进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治愈35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19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恶心2例,腹泻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1例,头晕1例。

3 讨论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感染称为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包括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可以形成水肿、粘连、包裹、积液等病理表现。炎性包块是在盆腔炎症基础上形成。急性盆腔炎包括急性子宫体炎和急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包括输卵管炎性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最常见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单纯的子宫内膜炎或卵巢炎较少见。炎性包块多见于性生活活跃的育龄妇女,发作前可有性生活史;于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发病。盆腔炎性包块,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这一病名,但根据该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分别散见于“热入血室”,“瘕”,“痛经”,“带下”等证中。《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妇人良方》说:“妇人瘕由炊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风寒入腹与血相结而生。”因此本病的发生为行经或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蓄积下焦,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因而发病[2]。现代临床对于盆腔炎性包块除了手术治疗外,主要应用抗生素疗法。首先给予足量、足疗城的光谱抗生素,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类、阿奇霉素、甲硝唑、喹诺酮类等,一般疗程为1~4周,待症状缓解后给予进一步用药,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临床实践发现,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则效果不佳。我院自近年来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自拟灌肠方中大黄、芒硝、败酱草、赤芍、白花蛇舌草、苦参、黄柏均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通过内用药可以透过肠壁直接作用于盆腔部位,使得药物快捷迅速发挥作用。该方能够快速缓解局部炎性反应症状、降低血小板黏稠度、改善组织的粘连,长时间应用可逐渐达到松解粘连、消肿化瘀的作用[3]。观察组患者联合治疗较对照组效果理想,发生的3例不良反应情况均为抗生素治疗引起,中药灌肠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荣,莫西沙星片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0(3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