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3 20:56:29
1.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 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 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
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
3.4 增加处方分析类型的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4.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7.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行业,是我国传统瑰宝。新时期,除社会发展和中药产业快速增长的因素外,中药行业职业种类的日渐增多和细化,迫切要求中药人才从单一学术型向复合应用型发展,并与医学、生物技术、农学等多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实现中药产业的技术性变革。首批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43家院校中,中医药院校22所,西医药院校11所,综合性院校7所,农林院校2所,商业院校1所,几乎覆盖各类院校,也充分表明这一点。因此,以中药学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成功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药学与化学、工学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为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的创业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药学与医学结合,着力培养能解决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等问题的执业药师型人才;药学与管理学结合,培养能进行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围绕以上专业方向构建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和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基地与技能实验室建设,将有效保证并不断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质量。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2.4规范格式与评阅标准,强化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申请学位的主要依据,狭义上讲,论文质量即代表着一个类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判别一个模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必须做好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在内容上,学位论文须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体现学生运用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中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论文类型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调查分析报告、针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解决方案,或者其它相关研究论文。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细化论文格式规范、内容与行文要求,要设置相配套的学位论文评阅标准与管理办法,供评阅、答辩以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参考执行。
[关键词] 药学;药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H31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26-03
药学专业英语(pharmaceutical English)是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公共英语学习之后所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1]。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国际药学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无论是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单位,还是高等研究型院校都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英语素质的人才[2]。同时,对于向新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来说,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重要课题[3],齐齐哈尔医学院作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药学专业英语的设置正吻合该发展方向。在此新形势下,很多高校都积极的开展教学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4-6]。本研究基于以往各高校、各专业的研究特色、方式及教学效果,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性地采用将《药学专业英语》和药学专业实验课相结合的模式,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以期增强药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更高需求。
1 确定教学目标及授课模式
药学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也是二者的补充和延伸,是理论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7]。它不同于基础英语课,不是泛泛的讲授英语语法,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会对基本原理、机制等进行过深的讨论,而是将语言应用于实际的专业学习中[8]。然而,学生很大程度地忽视了英语的工具属性,将“考级”作为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另外,我校药学院开设的药学专业英语学时较少,本教研室承担的部分只有18学时,设置的药学专业英语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面临着考试、毕业、就业的压力,任务繁重,更是无暇顾及药学专业英语。在此环境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先明确药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性质,学以致用是本学科的重要目标。依据此教学目标,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获取更多有利于就业或考研的知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课即是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实践,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9]。《药品检验》课是我院为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独立实验课程,以学生工作岗位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今后可能在实际药品检验工作中所遇见问题的分析能力。将《药学专业英语》和《药品检验》进行协同授课,可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书写及表达能力,还促使学生充分理解《药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
2 选编教学教材及内容
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教材均是授课的核心及依据,教材的选用及内容的选择对教学都起着关键的作用[10]。药学专业英语具有一定专业需求性,常规的统一英语教材难以体现专业度和深度,而专业文献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又晦涩难懂,缺乏对实际学生情况的关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1]。由于采用了相互协同的教学模式,本课题以实验课内容为依据开展了专业英语理论课的学习,以实现理论和实验的统一。即以《药品检验》实施的法定标准《中国药典》来选编教学内容,即依据每个实验课教学内容选择最新英文版《中国药典》或《美国药典》,再以此作为《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选题方面完全依照药典的内容,选取了六个实验,即维生素C检验、地塞米松磷酸钠杂质检查、维生素C及维生素C注射液检验、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方法的验证、甾体激素类药物分析及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涵盖了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四大项检查内容,难度上也层层深入,先词汇后段落,既要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准,又贴近专业知识,把基本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既学到了专业英语知识,又补充了专业内容。
3 理论与实验协同教学
按照所设定的教学模式、教材及内容,进行理论与实验的协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药学专业英语》和《药品检验》于同一学期开设,先理论后实验,同步交叉进行。在理论课中,系统介绍了药品检验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进行相应实验的基本操作,为学生的英文术语打下基础。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和实验相对应。
理论课中,首先从药物分析、分析化学、中国药典中出现的专业词汇入手,进行药学专业英语的初步教学。词汇部分可以分为三类学习,一类是非缩写词汇,专业术语,常在中国药典中出现,在药品检验中表达特殊的含义。如description(性状)、identification(鉴别)、clarity and colour of solution(溶液澄清度)、residue on ignition(炽灼残渣)、heavy metals(重金属)、related substances(有关物质),assay(含量测定)。第二类是缩写字符,按照一定的规律,使词汇长度缩短,又能表达特定的意义[12]。如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of Drugs,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A(absorbance,吸光度)、UV(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um,紫外吸收光谱)、TS(test solution,试液)、VS(volumetric solution,滴定液)、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第三类是专业构词,通过重点专业词汇的前缀、后缀及词根的分析,加深印象,简化记忆过程。有机物的命名规律性强,有独特的系统命名词根[13],如meth-甲、eth-乙、prop-丙、but-丁、penta-戊、hex-己、hepta-庚、octa-辛、non-壬、deca-癸,常用后缀有-ane(烷烃)、-ene(烯烃)、-yne(炔烃)等,二者结合可组合成新的单词,如methane 甲烷、ethene乙烯。本部分教学可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不再生硬的记忆药学专业用语。
第二步,在熟悉掌握专业词汇的同时,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第二部),向学生讲授各药物检验的基本原理、操作的表达及相关含量计算,比如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在此部分,不论是在药物分析,还是专业英语课程中,“Assay of Vitamin A”均是重点、难点的内容,因此,我们拿出《中国药典》的相关段落以多媒体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如:Dissolve an accurately weighed quantity of the substance being examined in cyclohexan to produce a solution containing 9-15 units per mL. determine the wavelength of maximum absorption, measure the absorbance at the specified wavelengths. Calculate the ratio of the absorbance measured at the given wavelengths to that measured at 328 nm,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E at 328 nm. If the wavelength of maximum absorption lies between 326 and 329 nm. If the corrected absorbance exceeds 85%-97% of the measured absorbance or the absorption wavelength is not within 326-329 nm, the preparation being examined should be assayed as follows. 此段涉及到了R怠兑┪锓治觥房沃幸丫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如紫外的操作、三点校正法等,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理解,然后教师讲解,并用英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设计一个计算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后,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实际分析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实验课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场景教学也得到语言工作者的认可[14,15]。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更好的接触、互动,将理论课上的教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具体的操作中,并在实验中得到验证,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授课多媒体、实验讲义及实验报告编排成英文,教师结合英文讲义讲解,学生将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专业书籍及书写的水平,更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具有英文操作界面的仪器操作,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及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4 教学效果评价
药学专业英语偏向于应用性,因此不适于完全采用公共英语课的考核手段。考核分为三部分,总分100分:平时提问为20分,包括听、说、读、写的成绩;阶段测验30分,包括《中国药典》的阅读及综合计算题;实验报告的书写为50分。在专业英语及实验课学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对于协同教学授课的形式,学生们普遍表示认同,认为提高了英语阅读理解及书写能力,实验课的同步教学能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及兴趣;其次,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再次巩固,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考核制度的调整,学生更注重了平时知识的积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再是形式化,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去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药学专业英语是一门英语与药学的交叉学科,本研究探索性地将药学专业英语与专业实验相结合,并在药学专业进行了实践。在讲授英语课时,以专业实验课内容为依据,《中国药典》部分章节为教学内容,配以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其次,在实验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将实验内容细化,学生阅读英文讲义,并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表达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本文认为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应该关注时展的特性,避免教学滞后,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质上促进学生学习,满足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及考研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峰榕,董玉. 药学专业英语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的优化[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7):216-218.
[2] 茅以诚,辛宏,程能能,等. 药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6,40:143-145.
[3] 张宗扬,谭燕,林静,等.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9):124-127.
[4] 王平. 如何将基础英语与药学专业有效结合[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83-86.
[5] 周玲玲,袁东平,陈龙.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 中药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5(181):93-94.
[6] 胡晓霞,陈菁. 基础英语与药学英语的有机结合[J]. 药学教育,2011,27(4):54-56.
[7] 赵曼,范秀英,蒋大勇. 高校专业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84-85.
[8] 张小坡,魏娜,高炳淼,等. 药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探索[J]. 广州化工,2015,43(17):184-185.
[9] 叶松山,卞华,徐国昌,等. 基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55-157.
[10] 王楠.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15,(21):21-22.
[11] 孙彦. 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阅读),2015,(6):49.
[12] 孙莲,常俊民,李改茹,等. 浅析药学专业化学课程中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J]. 药学教育,2006,22(6):29-31.
[13] 蒋建敏. 《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45-1048.
[14] 郭润勤,张秀明. 《中药化学》课程理论课教学实践与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67-16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培养途径
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提高医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知识水平及人文综合素质的重任,在医药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加强医药学人文教育,可以为培养大批既有高精尖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新型医药学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一、医药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识的缺失
在医药学专业学生的思想观念上,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是专业课程,无关紧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在医药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够,存在各种各样的印象和偏见。有的说:“记得刚开学时,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心一下子就沉了,唉,又是既无聊又不能丢的课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以后上课的时间又很难熬了!”;有的说“本人一开始接触到这门课,感觉不好,我本来就不是文科生,感到政治课面对一大堆文字全无兴趣”;有的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在我们课上课下学习到”,大学里上这门课是在“炒剩饭”。有的说:“在大部分同学看来,政治课是很枯燥的,又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都没有什么兴趣,就算起初很认真的听讲,中间还是会走神甚至打瞌睡了。”总之,学生的看法五花八门,他们认为这门课“既无聊又不能丢”,“难熬”,“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没有什么兴趣”。因此,他们准备在课堂干什么?一位学生这样说:“很多时候,我就想着充分利用这样的课时,尽量地把所有的作业在这样的课时中解决掉,或在这样的课上练习写字,绝对不能在这样的课上浪费太多时间。”可见,部分医药学专业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观念是消极的,亟待纠正。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分为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模块,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是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首先关注的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塑造,使医药专业学生认识医药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它们要求医药专业学生遵纪守法,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尊重患者个人信仰;实事求是,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它是培养医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医药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远大的抱负、明确的目的和顽强的毅力是人们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精神条件,因为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为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动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学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同志也强调:“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2]。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奋起读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其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近现代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接触到上述人文社科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弥补专业学习的不足,可使学生成为一个博学多才、有较高文化教养的人。一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得较好的学生,其综合文化素质必然有较大的提高。此外,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深化,选修课程的不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体现出综合性特点,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的作用将更大。教学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科学素质。有的学生认为:“在我们同学之间,有一部分人对于英语、社会学科等人文科学不感兴趣,这种偏向亟待纠正。我们要树立一种信念: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人文素质,即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再棒,只能成为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
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中的途经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所学医药专业相结合。在课堂讲授上,任课教师要找准与医药学专业教育结合的切入点,结合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施以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医药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同舟”、与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的主旋律“同曲”。笔者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联系学生专业实际的原则。通过广泛调研,收集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医药特色教学案例,如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精诚大医”的感人事迹、医疗卫生焦点问题等案例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药道德,造就一代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如医药特观看讨论法、医药特色案例教学分析法、医疗卫生焦点问题讲座、组织学生专题小组讨论、自制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医药专业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精炼授课内容。
教学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认为“老师课堂十分钟的视频,经常是跟医疗行业相关的,从其中,我们了解到最新的卫生医疗法规,药品监管,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认识到‘三鹿’奶粉事件后所引发的更加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感受到诺尔曼・白求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对于我们护士而言,一定要有‘五心’即责任心、爱心、善心、耐心和同情心,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视频中学习政治知识和如何做一名受人家喜欢的护理人员,这让我们更接近现实,可以让我们把政治知识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这种教学方法我感觉很好,让我喜欢上‘理论体系概论’课。”“老师给我们播放《诺尔曼・白求恩》这部片子,让我有很大的震撼。白求恩用他的半生来为中国的战士医伤救死,即使在枪林弹雨下也永不忘记自己的天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只要还有一处伤口,我的心一刻也不得安宁’,这一句话表现出他高尚的医德,又想起现代的医生、护理人员收红包,利用医保夺人民的金钱,他们的医德和白求恩相差太远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忘记自己的天职?是什么让他们觉得金钱比人命更重要?作为一名护理学生,一定要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我们要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3.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医药专业教育的结合,首先应着力提高教师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完善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或信息,在教学中才能够更贴近学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9-02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究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关键词:中职学校;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层次药学教育的功能和定位已经非常明晰。中职学校药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针对中职学校药学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依据专业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中职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即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得较好,但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并不高,导致所学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出一套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就业率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药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讲授教学是在限定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大量基本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但是在有限时间内只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特别是药学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就缺乏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专题论述、自学讨论和综合实验设计,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思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新、求异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基础,以药物为先导”的教学方法。其原理是以问题为基础,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教师改教为导的教学方式。问题就是学习内容,每一个问题是一个学习单元,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编排而成的,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有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描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就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学习,不仅避免了各学科间的重复与脱节,同时可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一个药物从研制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
二、动态地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学校药学教育应积极推动药学职业教育从传统的专业划分向职业岗位划分转变,努力改革课程体系,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药学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促进药学职业教育教学与药学服务、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紧密结合,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的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很多中职药学教育还是沿用传统中专药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学量的文化课和化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多数课程与中职药学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我们在课程体系中要完全按照中职药学专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和药学技术领域的理论功底;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中,开设基础课包括文字录入,文献检索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需要强化学生技能水平,方便学生就业,我们系统地开设了药剂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常用制剂设备等实训课程。同时,还要按照药学类专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训
1.实验教学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中增大实践环节课程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环境下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建立固体制剂实训室和模拟药房,固体制剂实训室以模拟工厂普通固体制剂的生产为主,配制了压片机、颗粒机及部分片剂检测仪器。模拟药房则模拟零售药店的经营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掌握GSP的内容,以便使学生在就职于药品经营企业时占有优势,能很快熟悉工作岗位,迅速进入角色。
2.教学实训与实习
除了校内实训外,药学专业学生在正式实习前还应在合作的制药厂的模拟GMP车间进行教学实训,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理论用于实践。大多数中职学校仍然将实习基地定位在各大医院药剂科,而中职药学的毕业生有一部分就业于药品生产企业,所以在GMP车间进行教学实训是必不可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