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11 10:08:23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范文1

关键词:  中药制剂

1  口服给药制剂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  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  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  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  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  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  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  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  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  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  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中药制剂范文2

1中药制剂的分类

根据中药制剂原料性质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3类:中药单体成分制剂、中药有效部位制剂、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1.1中药单体成分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与化学药物制剂的原料类似,是将药材经过提取、纯化、分离等步骤后得到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单一成分,纯度较高,如:水飞蓟素、灯盏花素、葛根素、紫杉醇等,其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可完全参照改善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进行。

1.2中药有效部位制剂

该类制剂的原料来源于某一种药材的一类或几类有效组分,其中有效成分有明确的含量范围规定,临床或研究应用多年并证实其确有疗效的一类混合物,如银杏叶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丹参酮提取物等。这类原料与化学药物的原料性质相比差异较大,虽有已知并定量的有效成分,但还含有许多未知成分,无法完全借鉴化学药物通常采用的改善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来解决这类药物的吸收问题。

1.3中药复方提取物制剂

该类制剂是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配伍理论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中药新制剂,既保持了中医药多种成分共同作用治疗病症的特色,又解决了中药复方以汤剂、散剂为主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如: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银翘解毒片等。虽然中药复方在剂型改革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往往被研究人员忽视,中药复方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与评价方法也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界定并考查这类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的现状

目前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手段,即改变剂型、制剂新技术、应用吸收促进剂、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进行给药系统设计、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等。

2.1改变剂型

药物的不同剂型可能会导致其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一般认为80%~125%为生物等效,超出此范围即为生物不等效,或生物利用度降低或提高。随着药剂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剂型改变也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种有效手段。胃肠道生物黏附片是药物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与吸收部位细胞膜间的特殊结合力,可延长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停留时间或特定部位的作用时间,从而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该剂型既可治疗局部疾病,提高药效,又可通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而提高药效。如向大雄等[2-3]研制的葛根总黄酮生物黏附性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生物利用度得到显著提高。靶向制剂是另一种可提高口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新剂型。该类制剂适于具有特定吸收部位,如在十二指肠[4]、结肠[5-6]等部位吸收的药物,通过避免药物在胃肠道其他部位的释放而靶向于特定部位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用于特定部位局部疾病的治疗。可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对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制剂处方设计前进行充分的处方前研究,可避免因剂型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从而避免中药活性成分不能充分发挥药效的问题发生。

2.2制剂新技术

根据药物生物系统分类原则[7],药物分为4类:第Ⅰ类,高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Ⅱ类,高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第Ⅲ类,低渗透性、高溶解性药物;第Ⅳ类,低渗透性、低溶解性药物。一般来讲,第Ⅰ类药物易于从制剂中溶解释放后被机体吸收,而其他3类药物均在其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目前发展起来的制剂技术基本都是通过解决药物的溶解性或膜渗透性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随着回归自然热潮的掀起,这些制剂新技术也推动着中药新制剂的发展,已有许多将制剂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来改善其吸收的大胆尝试,主要有较为成熟的环糊精包合技术[8-10]、固体分散技术[11-14]、磷脂复合技术[15-21]、自乳化技术[22-25]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纳米技术[26-27]等。环糊精包合技术是通过一定方法(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研磨法等)使难溶性药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全部或部分包入具有中空结构的环糊精辅料中,形成易溶于水的包合物,从而增加药物表观溶解度的制剂技术。环糊精包合技术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解度而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蛇床子素环糊精包合物[8]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8.9%。此外,挥发油成分是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在提取及制剂成型过程中易损失而影响挥发油药效的发挥,在中药复方新药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常常把挥发油成分提取收集后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再进行复方的制剂成型研究,如和胃理肠丸中白术挥发油的包合[9]、细辛挥发油的包合[10]等,使挥发油成分固化后有利于挥发油成分的保存和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固体分散技术是指药物以分子、胶体或超细粒子状态高度分散于惰性载体中形成的一种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分散系统,即固体分散体。Sekiguchi等[11]最早在1961年提出固体分散体的概念,药物以某种制剂方式给予机体后,其分子能否很好的透过生物膜屏障并及时分布到体内作用部位发挥预期疗效,与药物的释放-溶解-吸收密切相关。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例如:银杏叶提取物[12]、葛根素[13]、黄芩素[14]等。其中,葛根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较纯葛根素提高了2.53倍,黄芩素固体分散体大鼠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固体分散技术不仅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体外溶出,还能改善其体内吸收,且制备工艺简单。该制剂技术对原料的纯度要求不高,可将有效成分及伴生物质高度分散于适宜载体中而达到改善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适于在中药提取物制剂、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中推广应用。磷脂复合技术是将药物与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从而改变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制剂技术。磷脂复合物是以磷脂为载体的一种药物固体分散体。由于磷脂与生物膜的结构接近,因此磷脂复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药物的磷脂复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药物的溶出和改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而增加吸收。已有将苦参素[15]、水飞蓟宾[16]、葛根素[17]、银杏叶提取物[18]、三七皂苷[19]、山楂叶总黄酮[20]等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报道。如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相对于水飞蓟素胶囊在健康人受试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0.4±139.6)%,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1]。磷脂复合技术在中药单体和中药提取物制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胃肠道吸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但磷脂复合物的性质大多与磷脂的性质类似,黏性强、稳定性差,使其在制剂成型方面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如何克服磷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制剂工艺造成的不便,从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吸收是给药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ystems,SEDDS)[22]是由表面活性剂、油相、助表面活性剂,有时还含有促过饱和物质等形成的固体或液体释药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胃肠道内或轻微搅拌(37℃)下自发形成水包油型微乳。目前,将中药单体及化学结构性质相似的同类化合物制成SEDDS的研究比较成功,如冬凌草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3]、水飞蓟素自乳化给药系统[24]、连香方自乳化制剂[25]等。其中水飞蓟素自微乳在比格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27.2%,较市售水飞蓟素胶囊(利肝隆)有显著的提高[24]。自乳化技术可通过改善给药系统的粒径并增加与胃肠道内生物膜的相容性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能与该药物传递系统中所用辅料具有一定的促吸收作用有关。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在0.1~100nm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日用化工、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前沿,并逐渐向中草药研究领域渗透。纳米技术的应用使药物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发生令人惊讶的变化。纳米技术赋予传统中药新的生机,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目前纳米技术应用于口服中药主要是通过载药系统来实现,已有的口服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26]、纳米乳[27]、纳米混悬剂、脂质体、纳米胶束、纳米囊等。纳米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但目前仅有少量中药单体的研究探索,并且该系统较低的载药量也给在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的应用带来巨大困难。

2.3应用吸收促进剂

对于口服吸收不理想的药物,常常可在制剂处方中加入能够促进该药物胃肠道黏膜吸收的

惰性物质,即吸收促进剂(absorptionenhancer)。常用的肠道黏膜吸收促进剂有以下几类[28]:生物黏附性高分子聚合物(如壳聚糖、卡波姆)、氨基酸衍生物、胆酸盐、分泌和转运抑制剂、酰基肉碱类、中链甘油酯、类固醇类物质、脂肪酸及其盐、表面活性剂等。主要是通过离体肠段法、Caco-2细胞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整体动物实验模型法进行吸收促进剂对药物的肠道吸收促进作用的研究[29]。与利用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相比,筛选合适的吸收促进剂来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口服吸收更为可行,不仅可应用于中药单体,也可应用于中药提取物乃至中药复方,在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已有学者在中药活性成分吸收促进剂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Xiong等[30]的研究结果表明,肾上腺素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参皂苷Rg1的肠道吸收,人参皂苷Rg1与1mmol/L肾上腺素合用后,人参皂苷Rg1在大鼠体内的AUC增加28.19倍。李亚梅等[31]发现明胶可以加快小鼠对黄连总生物碱的吸收,可使黄连总生物碱在小鼠体内的AUC由(17.6±0.18)(mg·h)/L增加至(31.1±0.53)(mg·h)/L。Ho等[32]发现D-α-生育酚聚乙二醇400琥珀酸能够显著提高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与市售制剂相比,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1倍。同时,随着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的吸收促进剂被发现。有研究[33]表明植酸(phyticacid)能够促进花青素在大鼠和人体的口服吸收;胡慧玲等[34]认为冰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促进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小肠吸收。

但是,大量研究显示[29],吸收促进剂在改善细胞通透性的同时可能产生毒性作用。壳聚糖、卡波姆等本身就是药用辅料,没有毒性;胆酸盐及酰基肉碱能够可逆性调节紧密连接,毒性较低;而表面活性剂类对黏膜的损伤较大。因此,吸收促进剂目前在基础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在产品中应用较少,这也提示我们在运用吸收促进剂改善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应进行吸收促进剂的毒性实验,为吸收促进剂能够推广应用于新药产品奠定基础。

2.4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的给药系统设计

在中药给药系统研究过程中,处方前研究往往较多地考虑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而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药剂学特征常常被忽视。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制剂工作者深刻体会到充分了解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的重要性。除中药单体以外的中药制剂中间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提取物)成分复杂,虽然目前已能对中间体进行充分的理化性质研究之后再进行制剂成型性研究,或者体外评价也表明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不清楚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仍会在体内实验后发现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加强中药多成分生物药剂学特征研究,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有结合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生物药剂学特征才能合理设计给药系统,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黄芩苷为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但口服黄芩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有研究比较了黄芩素与黄芩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在等摩尔剂量下,黄芩素比黄芩苷的达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35]。可能是由于黄芩苷需经微生物水解转化成黄芩素才能被机体吸收的缘故,因此可考虑使用黄芩素替代黄芩苷以解决黄芩苷吸收难的问题。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中药复方中各类成分在药代动力学方面具有一定拮抗作用,影响中药复方整体药效的发挥[36-38]。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将各类成分分别提取并制剂成型后,组成新的中药复方释药系统,避免有效成分之间吸收过程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整体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

2.5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

我国的传统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中药复方讲究药味之间的合理配伍,古人在临床用药时积累下来的复方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有限,这些复方配伍规律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需充分了解中药的复方配伍规律并合理利用这些规律,避免药味间的拮抗作用,加大协同作用,才能够研制出更有效的中药复方制剂,推动传统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杨祖贻等[39]研究了温里药配伍对活血药赤芍效应成分芍药苷小鼠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温里药胡椒、肉桂、小茴香、吴茱萸、花椒分别与活血药赤芍配伍,能提高赤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生物利用度。提示在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可考虑将上述5种温里药与赤芍配伍以求达到赤芍活血效应最大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将肉桂与当归配伍[40]后复方中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较配伍前提高了2倍以上。这从复方有效成分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揭示了活血温里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也为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提供了生物药剂学基础。由于中药复方成分极其复杂,各成分间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互作用,探索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只能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还需遵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对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合理处方设计,才能提高中药复方的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复方效应成分的药效。

3展望

综上,目前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大多受到载药量的限制,需依赖加入大量辅料来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只适于活性很强的单体成分,不适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而传统中药的发展绝大多数依赖于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的发展,因此需在中药单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并加强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笔者认为要达到以上目的,目前亟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制剂前中间体

(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物质)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化学药物有生物药剂学分类(Ⅳ类),其中有两类不利于吸收,即生物利用度差。在药物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主要是溶解性和膜渗透性)基础上进行口服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改善其生物利用度,主要是通过改善溶解性和黏膜通透性而达到目的。中药与化药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即为中药的研究对象常常为较复杂的混合物而不是纯度很高的单体。目前大多数混合物只能以少数指标成分进行定量,还未能将混合物的化学结构、物质基础完全分析清楚。因此,不能将该理论生搬硬套于提高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但是否也能对中药制剂前中间体进行表观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研究,对其溶解性和渗透性进行测定和表征,从而根据这种分类快速准确地进行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首先需对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半成品标准化,保证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一致性,如主成分的含量、溶解性等;其次则应选取多个模型药物进行规律探索,挖掘制剂前中间体的理化性质与体内吸收之间的相关性,寻找解决中药吸收问题的普遍适应性。我们课题组针对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表征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分别采用沉淀法、指标成分法和粒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对骆驼蓬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41],为其剂型设计提供了依据。但中药中间体的生物药剂学性质和分类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地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3.2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探索

中药复方制剂中效应成分复杂且有些成分含量甚微,如何通过测定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进行生物利用度评价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以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为指标来代表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但这是否能够反映中药制剂整体的生物利用度,或者这是否能被称作是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均存在疑问。因此,需要进行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定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探索,应在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中药单体成分可借鉴化药研究方法,而中药提取物或复方制剂则需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道路。其中如何体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制剂的特点,即各个成分综合作用的整体性特征,是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方法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3中药物质胃肠吸收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化学药物肠吸收研究认为药物必须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物膜进入机体,中药物质的肠吸收理论是否类同?众所周知,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复方往往是几类活性成分同时存在,而每一类中还有许多种成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大量伴生物质,在肠吸收过程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交错复杂,不仅存在活性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活性成分与伴生物质的相互作用。

中药制剂范文3

关键词:中药 提取物 溶解性能 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运用中药提取物直接制成制剂越来越广泛,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性能直接影响制剂的制备工艺、稳定性及药效,但有关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的研究报道较少,而对溶解性能考察方法的探讨更是缺乏。对混合物质的溶解性能研究已经广泛地出现在食品、化工、化学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沉淀法、电导率仪法、粒径法等,其原理主要是测定混合物质的饱和溶解度。目前,未曾见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中药提取物溶解性能研究的报道。

        雷公藤制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移植反应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雷公藤口服制剂因毒副作用较多,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雷公藤外用制剂的研究越来越多。本实验以雷公藤提取物在外用制剂常用试剂中的溶解性能为研究对象,对其溶解性能的考察方法进行探讨。

        1 材料

        1.1 仪器电子天平(BT25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离心机(GL-16,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数显鼓风干燥箱(GZX-9140);超声波清洗器(KQ3200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激光粒度仪(Zetasizer Nano S,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药异丙醇(上海溶剂厂,批号20060523);无水乙醇(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批号8512073606);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30158628);甘油(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批号05120221);蒸馏水(实验室自制);油酸(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批号0304081);雷公藤提取物(桂林市三棱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06072);雷公藤甲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567-200502)。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沉淀法主要通过向一定量溶剂中加入过量溶质进行溶解,过滤并恒重未溶解溶质,计算溶解量。计算公式为:溶解量=100×(W溶质加入量-W未溶解溶质量)/W溶剂质量。操作如下:分别称取雷公藤提取物0.3,0.6,0.6,0.6,0.5,0.5g,各加入4ml水、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甘油,30℃超声20min,放置至常温,离心,滤过,沉淀物烘干至恒重。

        2.1.2 指标成分溶解量法雷公藤甲素为雷公藤提取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故以雷公藤甲素为指标,考察雷公藤提取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即溶解性能。

        2.1.3 粒径测定法主要通过向一定量各溶剂中加入等量溶质使溶解,再进行混悬液的粒径测定,根据混悬液粒径分布间接反映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情况,即溶解特性。操作:分别称取雷公藤提取物0.2g,各加入水、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甘油5ml,30℃超声溶解20min,依参考文测定粒径。

        2.2 结果

        2.2.1 沉淀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中雷公藤提取物的溶解能力为: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水>甘油。

        2.2.2 指标成分溶解量法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中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甲素的溶解能力为:无水乙醇>异丙醇>油酸>IPM>水>甘油。

        2.2.3 粒径测定法测定结果表明等量雷公藤提取物溶于一剂,形成混悬液的粒径为:IPM>油酸>无水乙醇>异丙醇(水和甘油对雷公藤提取物的溶解能力较差,形成悬浮液粒径过大,超出仪器测量范围)。

        3 讨论

        沉淀法为常用的溶解量测定方法,国标GB5750-85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的量。该法相比其它两种测定方法,操作方便快捷,仪器设备简单,极其适用于水及其他低沸点溶剂中中药提取物的溶解量测定,且能全面客观地反应出中药提取物在各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但该法的烘干、恒重步骤给测定高沸点溶剂中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情况带来一定困难。例:测定雷公藤提取物在油酸(沸点286℃)、甘油(沸点290℃)中的溶解量时,需运用红外及其它手段进行烘干、恒重,无法用常规烘箱操作。相比粒径测定法及指标成分溶解量法,该法实验误差相对较大,且溶质消耗量大,不适合贵重药物及毒性药物的溶解性能考察。

中药制剂范文4

“目前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的现象非常普遍,添加的手段非常隐秘,不法分子了解到常规药检只检查药品的内容物,就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等药品外部载体中。”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海军总医院原药剂科主任孙忠实如是说。

在中成药里添加西药,必须要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批,合理限量添加西药成分。比如,在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中,允许添加起到解热、退烧、止痛、止咳、抗过敏等五大作用的西药成分,治疗感冒的维C银翘片就是批准的含西药的中成药。

此外,我国医药市场上存在中、西药共同组方的制剂,如由黄芪、生地、花粉及优降糖组方的消渴丸属于磺脲类强效降糖药;含有扑尔敏成分的治感冒药强力银翘解毒片亦不完全属于中成药,但却冠以中药名,易被误认为是纯中药制剂,服用时再与其他西药合用,易因剂量过大而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在服用此类“纯中药制剂”药物时,一定要看清药物成分,避免服用过量。

据国家统计,目前有大约12 800多种中药,真正发生不良反应的也就只有120多种,不到千分之一,严重不良反应不超过50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药是安全有效的。据统计,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占到了全部药物的10%,相对于西药的副作用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还是少的多。

怎样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

一般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小,比较安全,但是中药中有小毒,甚至大毒的药品很多。尤其是矿物类中药,如信石(即砒霜)、雄黄、轻粉、樟丹等,分别含有砷、汞、铅元素,对人体可以产生极大的危害,而这些药物却常被用来治疗银屑病,而且能使银屑病皮肤病变消退,但是由此而产生严重后果的病例也常有所闻。即使是植物类中药,有的毒性也是很大的。如用以治疗银屑病的雷公藤,如果不经加工除去有毒成分其毒性就很大。据说神农尝百草就是尝了雷公藤之后而中毒身亡的。最近报载,曾发生过一起喝了用雷公藤泡制的药酒而致4人中毒身亡的事件。其他如用以治疗银屑病的狼毒、山豆根,也都有相当大的毒性。

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可能出现毒副作用,用药一定要注意时间、剂量、服法。比如蜈蚣可以止痉、止疼,一般规定用0.6 ~ 1g,也就是1 ~ 2条,如果服用过量,是有毒副作用的。

大毒莫过砒霜,随着近代对于砒霜用药的改革,用砒霜注射液来治疗原发性肝癌、白血病,效果很好,而且不会引起砷中毒,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有毒的药物如果运用得当,照样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比如人参是延年益寿的药品,但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服用人参每天超过30g,连续服用2个月,将会出现头晕、血压升高、烦躁、失眠,人们把出现这些不良反应称为滥用“ 人参综合症”。这就说明人参是一种大补的良药,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药物使用一定要得法,当然不当食用人参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可以自行消失。

比如用“斑蝥泡酒”堕胎就不可取,斑蝥是有毒的,容易引起肝肾功 能的衰竭,曾有死亡病例。还有一些人听信偏方,以为鱼胆可以清肝明目,结果引起中毒。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最为安全合理的。

警惕中药损害肾脏

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因此,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比较出名的关木通、雷公藤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严重时发生肾小管坏死。除此之外,雷公藤、草乌、使君子、巴豆、鱼胆、海马、蜈蚣等数十种中药,都有可能影响肾功能。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因此,长期用此类药物必须定期检查肾功能。出现尿不净、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等,应避免使用麻黄。与其相关的方剂有麻黄细辛附子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

除以上列举的某些中药引起的副作用外,在其他系统,如植物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用中药治病也要科学用药,在医生指导下在观察中使用,有异常反应时,应立即向医生反映。

应检查肝功能的中药

重要中毒会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因此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中药中毒反应是多系统的反应,但是重点是肝肾功能受损。 要慎用对肝肾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尤其要慎用。

有的中药长期使用有可能出现肝功能障碍,因此,应定期检查肝功。如石榴皮、楝子、苍耳子、黄药子、蓖麻子、土荆芥、千里光、桂皮、决明子、柴胡、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等,相关方剂有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人参养荣汤等。如长期持续使用,应每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如有异常,应由医生调整方剂。

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

不论什么药物都有两种作用,一种作用为“主作用”, 即该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另一种作用为“副作用”,主要指由该药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桂皮、人参、羌活、独活、苏叶、红参、大黄、白芷、当归、防风等。与这些药有关的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十全大补汤、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等,都有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和皮疹。一旦使用这些中药出现皮肤症状时,应停止继续使用,必须请医生更换药方。

光过敏反应:使用三九胃泰、防风通圣散、竹黄、鱼腥草和前胡等,不要接受阳光照晒,否则也可引起皮炎。

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等中药针剂,都有发生休克的报道,有些已被国家确定暂时禁止使用;有些在使用前对体质过敏的患者要在医生监督下使用。另外,云南白药、羚翘解毒丸、鼻炎宁冲剂、六神丸以及石柱参、腹皮、夏枯草、鸦胆子等对体质过敏的患者尽量不用。

常见中西药搭配禁忌

中西药合理搭配可取长补短,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用药不合理,则会降低药物的作用,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常见中西药搭配禁忌如下:

1.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降压药的作用。不少患者经常出现降压药和含有麻黄碱的药物“白加黑”同时服用的现象。

2.小活络丹(丸)、香莲丸、贝母枇杷糖浆中分别含有乌头碱、黄连碱、贝母碱,若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同服,很容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

3.麻仁丸、解暑片、牛黄解毒片中含有大黄,不宜与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同服,因为大黄能抑制这些酶的消化功能。

4.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中药制剂范文5

[关键词]中西药;不良反应;说明;安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20-01

前言: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使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中西药的配伍及合理调配,得到更好的疗效。但在调配过程中需要合理且科学的方法,避免药性的重复、药效的抗拒,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损害。我国在医药事业中,尤其注意用药安全。但目前,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使用及配伍,存在多出遗漏,在药物成分上的说明不够完善、不良反应的介绍不够明确、注意事项忽略等现象,严重影响医药人员对于制剂的了解,影响药剂的安全使用。文章经过中西药复方制剂中存在诸多漏洞进行探讨,分析出中西药复方制剂在安全用药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规范,使中西药复方制剂合理的使用,保证人们的安全用药,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

1 中西药复方制剂种类

1.1 据了解,经国家审批的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有160余种,均为Z字头批号,主要集中在抗感冒药、止咳平喘药、胃肠类药等种类,还有一些降糖药和降压药。添加的西药成分主要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麻黄碱、苯海拉明、维生素C等。

1.2 尤其应注意的是,目前感冒药市场上的中西药复方制剂约有18种之多,且基本均为非处方药(OTC),不需医生处方,公众可自行购买。如强力感冒片、复方感冒灵片(胶囊)、速感康胶囊等。其添加的西药成分大同小异,除了抗过敏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能够解热镇痛的对乙酰氨基酚,有的还添加咖啡因等兴奋剂类成分。

2 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化学药成分及剂量标示不明确或没有标示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多数并未注明所含西药的成分和含量,或对所含西药成分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提示较少,尤其是非处方药未经医生审核和药师调剂,更容易出现重复用药和不良反应现象。

2.2 不良反应

在一些中西药复方制剂说明书中明确的介绍了不良反应,但是仍存在很多说明书中标注“不详”或者“尚不明确”的介绍,甚至有些说明书中完全没有提出不良反应事项。患者经过长时间使用出现不良反应却不知所措,造成严重后果。

2.3 用药注意事项

不全面多数中西药复方制剂注意事项只针对某一成分药的一般事项,并没有完整化学药成分的注意事项。如药品中含有盐酸麻黄碱其用药注意事项仅说明该成分有舒张支气管、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的作用,并有较强的兴奋中枢神经作用,能收缩局部血管,对于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药品中含马来酸氯苯那敏仅提及有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

2.4 对特殊人群的使用

未提及有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没有提到对特殊人群的用药问题,许多化学药成分对老年人、哺乳期患者、婴幼儿患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患者都应该慎用。

3 常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

3.1 珍菊降压片的不良反应

珍菊降压片是中西药复方制剂,由野膏粉、珍珠层粉2种中药成分及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和芦丁3种化药成分组成。适应证为:降压,用于高血压症。病例报告数据库信息分析提示,珍菊降压片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其化药成分有关,联合用药时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的比例增加。珍菊降压片在临床使用中易忽略化药成分的不良反应,增加用药风险。

3.2 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银杏达莫注射液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脑梗死等。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报导也逐年增多,有的不良反应较严重,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要引起高度重视。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后果,只要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患者均能恢复健康。

4 中西药复方制剂合理应用的建议

4.1 避免重复用药

由于中西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重复用药的现象。而重复用药最大的危害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生命危险。比如降糖药消渴丸,其中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这是一种强效的降糖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就是低血糖。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如果忽略这个成分,很可能擅自增加剂量。这么一来就有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现象。

4.2 加大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的管理力度

中西药复方制剂中含有一定量的化学药物,对于这些化学药物应该在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标示,并且列出此化学药物的相关内容,如注意事项、禁忌等,特别是人体合理摄入剂量,要有明确的标示。同时也应该标注出其它含有此类化学药物的中西药,以提示患者合理用药,避免用药过量或重复用药。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

4.3 临床合理应用中西药复方制剂

临床使用中,医师需严格按照说明进行用药,了解药物成分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叮嘱患者进行用药。同时,患者应该听从医师的建议合理用药,在用药之前,了解说明书上内容,确保药物适应自身病症及体质。服用时,注意药量,严格按照医师建议用药,避免用药量过多引起不适。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保证中西药复方制剂合理配伍,发挥最大效果。

4.4 加强对化学药物成分的检测

对于化学药物成分的检测,能够保证药物的安全性。我国医药企业应该加强化学成分检测,了解药物产生的不良影响,使用注意事项及使用剂量。反之则会造成药量使用不当、说明书介绍不详细等现象。加强药物检测,尤其是西药化学成分。对西药含有的化学成分要严格检测,了解其功效和不良反应。中西药复方制剂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主要是中西药复方制剂中的化学药物成份。适当剂量的化学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有的化学药物成分在治疗一种疾病的同时,会导致其它疾病。因此,要严格检测中西药复方制剂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确保药物安全和明确药物的使用规范。合理地应用中西药复方制剂就是将其化学药的起效迅速和中药对机体全面调整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综合疗效的最大化,把不良反应降低到最小化。

结语

中西药复方制剂受到中医药理和西医药理的双重影响,尤其是西医药理的影响最为重要,对中西药复合制剂中主要成分的了解十分必要,充分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避免由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不合理用药。服用中西药复方制剂需要了解化学药物成分的性质,避免毒副作用的损害。中西药复方制剂必须具备规范的说明书,对于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应明确标示,并列明服用剂量和不良影响,确保用药的安全。中西药复用制剂在经营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提高药师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给患者详细的忠告和嘱托,同时患者也要注意合理、有效的用药,并且了解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功效和化学成分,降低用药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范文6

【关键词】质量控制;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62-01

1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状

1.1 质量检测标准正走向规范 目前,我国中成药质量是通过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国家药品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的部颁标准、各省启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来控制的。其主要要求是:①主要药物必须进行有效成分含量的定量测定;②有毒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高限量);③贵重药材必须进行限量测定(规定最低限量);④50%以上的组成药物必须进行化学鉴别。

此外,还重点对中成药的重金属含量及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五十多种中成药中汞、砷、铅、锑、铬、镉、铜、锡等污染元素的安全限量标准。

1.2 中成药生产管理得到加强 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对中成药质量控制非常重视,1984年以来,卫生部组织了千余人次的医药专家、上千家企业和全国药政、药检、药典等单位,用9年时间对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清理整顿及医审和药审评议。1992年卫生部了《关于药品审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对新药质量标准的审批办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先由当地卫生厅(局)审查同意后,送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统一审批,以部标准颁。同时,对于现有的属于地方标准的中西药品标准,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作了《关于地方标准上升为部颁标准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将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肯定、正常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药品和辅料,整顿统一为部颁标准,以利于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以中成药为例,共进选出约4000个品种,实行一方一名,由卫生部逐批颁布实施,基本上扭转了中成药品种混乱状况。

1.3 适合中药制剂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 适合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检测、药代动力学精细的前处理与微量检测等检验方法正逐步制定和规范,先进可行的技术正陆续引入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检测中。薄层色谱分析技术在中药检验和质量分析中已成为常用手段。气相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分析。一些单位正将中草药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港图用于质量控制的研究。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也已逐步引入制剂检测中。

2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研究不够 目前,药典中有关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缺乏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造成无法控制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2.2 现行药典或部颁标准制定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偏低在药典或部颁标准中,很多中成药的指标成分都是定性检测,甚至只是用显微鉴别,缺乏定量鉴别。

2.3 中药制剂主成分含量差异过大 中药制剂同厂不同批的成分含量差异有时过大而同一地区不同厂家或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的质量差异更大,严重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

2.4 有关含重金属中成药制剂的质量研究不足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禁止进口,但应用含有重金属中药的中成药制剂确有疗效,而较少毒副作用,因此,不仅要加强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更应加强有关重金属在中成药中作用的研究,确定不同存在状态的各种重金属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有力的证据,使国际上承认中药用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多的中药制剂在未来得到承认。但至今,我国在此方面所作的工作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