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美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美术

中学美术范文1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初中美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联姻,不仅可以拓宽初中生对当前美术教育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完善美术教学的意义。将乡土美术融入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可以对当前的美术教材进行完善,实现教学的广泛性。实施艺术的嫁接,不仅给予了乡土美术新的生命之水,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丰富了中学美术的教学内涵。

1 建立乡土美术教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乡土美术教学背景的建立,预先设置好一个乡土美术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独特风格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乡土美术的教学背景主要是指乡土美术的来源,它主要源于人们的民间生活,是时间荡涤后的智慧的结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来源进行讲解,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建立大致的学习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进行初中美术学习。例如,在讲解“刺绣”内容时,可以结合我们苏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刺绣工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设置为传统刺绣主题的实践作坊,让学生充分感受苏南的细腻和柔美,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增强其弘扬乡土美术的信心。

2 丰富乡土美术教学内容

教师也应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的扩展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确保学生能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提起兴趣。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小故事、历史文化、生活常识等作为教学的丰富内容。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泥塑”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人物泥塑图片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制造过程,建立立体的泥塑乡土美术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对泥塑这一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源、发展进行简要讲解。如此不仅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完善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3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初中美术课堂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做出教学示范。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来感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快乐,更体味到乡土美术不同于课堂美术教学的风情。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在艺术实践中把握思维的火花。例如,苏教版美术教材中“剪纸”一节,师生课前准备好实践工具,课中先将我们江苏自古流传的民间剪纸进行介绍,再视频播放老百姓剪纸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留心观察、思考、记忆,之后利用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实际创作,同时师生共同点评,相互激励,取长补短。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对乡土美术进行了解和深刻认识,有效地完成了预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4 鼓励集体学习

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人一个灵感那么小组就会有多个创作思路。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也便于学生自己对乡土美术的认识进行相互交流,增加学生对乡土美术教学的了解,深入对乡土美术的认识,达到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更锻炼了团队精神,为工作实践打下基础。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美学的博大精深。

5 总结实践教学成果

中学美术范文2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培养兴趣 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美术教育文化素养,健康审美能力,养成良好品德、高尚情操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制约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是金口玉言,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该作为学生的知识偶像,更要作为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人格的楷模。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朋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在战场上非常实用,在教育上也很有启示,教师只有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学生,才能成功地进行教育。学生需要理解,有了理解,学习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发现、创造,才能在晴朗的天空下茁壮成长。

二、多种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

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对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收集教具一般指收集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利用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蕴含在“弹指”之间。

(二)赋予情感色彩,创设教学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术课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根据现有条件给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则使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动之以情,赋予学习内容感彩,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比如,美术课《面具制作》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放出一段京剧录像,渲染气氛,并给予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告诉学生京剧人物脸上涂满了花花绿绿的图案,就是京剧脸谱。再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再展示各种脸谱并介绍:红脸象征忠正刚烈之人,黑脸象征正直爽快的人,白脸象征奸诈邪恶的人,绿脸象征暴躁蛮横的人,金银脸象征神仙、佛祖、精灵、妖怪……最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京剧人物,则学生的兴趣就有了。

(三)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机会,遇到难题,不敢与他人研究,不敢寻根问底。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逝去,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无论形式与结果都是一池死水。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以往座位固定情景;自由组合,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调动座位。具体做法:课堂上先安排好下节课预习任务。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三至五人为宜。自己分工,集体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作品不是“磨”出来的。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一丝惊喜。更有味的是,它也给我带来了这样可爱的问题:“老师,美术课能不能多上会儿?”

三、创新评价机制,培养学习兴趣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当今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从事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培养,以获得一种对自己而言新颖的经验。

(一)端正评价态度,增强学习兴趣。

曾经有个学生非常委屈地向我倾诉:“老师,你给我的作业批了优秀,可我妈说我画得一点也不像,苹果画大了,梨子画小了,香蕉像干柴……”我们不评价这位家长的观点是否客观公正,这样一种态度足以打倒孩子,从此以后,孩子可能再也不会让你看他的画。难道只有像照片一样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才是好画?而那些用笔豪放、造型夸张的作品就不好了吗?消极的评价态度和简单的评价标准是现行教育存在的大问题。长期接受这种评价的孩子,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二)制定合理机制,获得学生信赖。

不管学生的作品完成到什么程度,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态度表示赞赏,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尽量做出科学、合理、积极的评价。这样评价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传递给学生这种信息――做人、处事要公正、公平。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首先学生自评,再学生之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努力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四、小结

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必修艺术课程。文章总结出美术创新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推广性,强调美术课应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中学美术范文3

关键词: 中学美术 审美教育 形式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健全人格、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与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包含认知、道德的发展,而且包含审美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中学美术范文4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美育 审美情感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爱美就是人的天性。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从初次接触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起,我就能感受到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艺术的渴望。儿童是爱美的,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热烈。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在美的情感作用下,才能得到发展。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以情入境,感受美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我在上苏教版第一册17课《难忘幼儿园》这课时,因为孩子们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对幼儿园还留有几分留恋和想念,所以从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感情入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的需要。如问道:“你们想念幼儿园吗?最想念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是幼儿园的老师,有的说是幼儿园的小伙伴,有的说是幼儿园的那些好玩的玩具……然后我又请他们说说幼儿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通过描述,小朋友们又重温了那些熟悉而又温馨的事情,感受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他们。让他们把对老师的那份情用丰富的颜色、夸张的画面、稚嫩的笔法表现在画面上,让他们在思念幼儿园老师的同时感受美、表现美。

二、了解作品,欣赏美

欣赏美能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所体会的美是肤浅的,并不深刻。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并得到深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对待美术作品往往不能全面理解其艺术内涵,这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探究了解作品,感受美,欣赏美。入选小学美术教材的作品都是佳作,其内容并不缺少美的内涵,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教师就要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领略作品中的色彩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

在欣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美术作品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去介绍,既要分析美术作品的技法,又要了解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作品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特征、代表作品。如在欣赏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时,通过网络了解正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览的《清明上河图》及其电子展板,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在啧啧惊叹的同时都想去了解作品。这时我再介绍其作为不朽的绘画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带领学生们欣赏此作品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上网查找资料,讲一讲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再分析美术作品,不但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且要求学生在画面上寻找一些非艺术类的人文信息,再根据美术学科的侧重点加以指导。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又引导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放手实践,体验美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目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理念告诉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展示不同个性。小学生是最活泼可爱的,在他们心中有许多奇特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老师的思维定式之中,一定要放手让他们“飞”,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在一年级《拼拼搭搭》的课上,我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状拼成不同的物体,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一个示范的图,用方形和三角形拼了一个尖顶的房子,色彩鲜艳,形状逼真,可是做作业时我就发现有一大半的孩子做的房子和我的一样,无论是房子的形状、颜色,还是大小,甚至连方向都是一样的。第二天我在另外一个班级上同样的课,改变原来策略,没有进行示范,而是让学生说自己了解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形状进行拼搭,结果孩子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用了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丰富而多彩。他们奇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惊叹不已。可见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创造美,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体验。当然放手实践并不是不闻不问,而是教学活动围绕着感受、体验、理解、表现美来进行,将必要的知识技能融入“体验、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形象思维运转,让他们感受到美。

四、发挥想象,创造美

中学美术范文5

一、调动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的积极性

绝大多数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源于民间,而这些作品则被称为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资源的均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打磨,在经典美术作品中熠熠生光。而小学美术教学作为美术教育的初级阶段,任课教师更应该重视对该项有效教学资源的引入。例如,在对任意一种美术形式的讲解中,都可以通过整合民间美术资源,来调动学生欣赏这些民间美术作品的积极性。笔者在进行一些优秀的历史民间艺人的相关作品进行讲解时,就引导学生关注其背后的民间艺术,使小学生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才具有良好的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焦点转移到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关注上。

再例如,剪纸是民间比较常见的一门艺术,目前仍有地区沿用过年贴窗花的风俗,笔者在进行“多彩剪纸――动物”的教学中,首先,就搜罗了不同地区的剪纸造型,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促进其对该艺术形式理解的深化;其次,待小学生欣赏完剪纸艺术,往往会赞叹民间艺术的魅力,这时候笔者把握时机,让小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利用之前欣赏民间剪纸艺术所带来的灵感自行剪纸;最后,待学生剪完,样式是五花八门的,笔者再引导学生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同一种小动物的剪纸,但由于剪裁的方式和造型的不同,最终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感悟到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同样是博大精深的,从而帮助其更深入地理解美术学科魅力之所在。

二、对地方美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如果将学生对一种民间资源的理解作为主要目的,就会使小学美术教学与民间美术资源的整合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真正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美术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将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任课教师可以邀请当地较有名气的民间美术艺人来校讲解或表演地方美术艺术,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富有地方美术特色的地区参观。例如,某校所在地盛产瓷器,而瓷器作为民间的一种主要美术资源,任课教师可以借助这一优越的地理优势,取得当地瓷器厂商的同意,带领学生亲自参观“瓷器天堂”。通过这种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其美术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三、大力组织民间艺术活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地欣赏些民间美术作品,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欣赏不能停留于对图片表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课教师要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其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来挖掘自身的灵感,从而尝试创作出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

例如,在进行“撕画艺术”的讲解中,笔者组织了“撕画民间艺术活动”,鼓励小学生自行动手撕画,不要求难度,只要小学生能够忠于自己的内心,充分发挥想象,撕出自己喜爱的形状即可。有的学生喜欢小动物,撕出了小兔子、小狗的形状,有些学生喜欢花,撕出了花朵的形状,虽然这不是逼真的艺术作品创作,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使其获得一个良好的美术学习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的科目中,美术课以其独特的知识架构和丰富的蕴含情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任课教师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大量的教学经验表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倘若能够科学地引入民间美术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播,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传统。为此,任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的积极性,并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的科学应用,发挥美术民间资源教学的效能,最终实现小学美术课教学效率显著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范文6

一、贴近生活,在美术生活化中参与情感体验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美术纳入到追求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范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美术爱好者。

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本位”的飞跃。例如上《漫画·卡通画》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卡通漫画资料,同时我把《猫和老鼠》《宝莲灯》《汽车总动员》等优秀动画片的片段合成到多媒体课件中去。上课时,伴随着音、形、声、色的出现,学生们兴高采烈,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这些精彩片段无论在构图、色彩运用、动态造型、摄影技巧等方面都是唯美的典范,感染力极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漫画和卡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还特地把动画片中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形象放大,让学生领略漫画、卡通画的艺术共性。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盎然,一边积极地和我共同欣赏作品,一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创作技巧。

二、表现生活,激活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

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教师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克服在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内心深处激活求知、渴望长进的愿望。

要善于赏识和鼓励学生。在《人物的速写》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幼儿园小朋友玩“山山水水,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的游戏视频,有趣生动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时,我马上让学生到讲台做出自己认为最“酷”的各种动态形象,领会生活中的人表现出的各种动态的特征。学生展示了自己快走、慢走、舞动及小孩子游戏时的动态,我把他们渗透到人体结构中,效果非常好。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当。学生初学木刻版画,对木刻一无所知,此时教师的启蒙必不可少,但也不能一味地让他们去临摹课本中某一个图,不能对所有的同学做“一刀切”的苛求,而应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开动脑筋多作尝试,并分组相互交流学习。之后,刚好碰上学校艺术节,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还学会了课本外的许多新方法,许多画面都来源于生活的某一情景,生动而有趣。我想,这和我在课堂上给予的鼓励和宽容是分不开的。

三、赞美生活,在体验中提高道德素质

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展示符合教学要求、视觉形象美、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我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通过展示清晰醒目的图片,利用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让学生在观赏、感受作品的构图美、造型美的同时,利用美术作品中具有革命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启发他们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无需大量的说教,学生就自然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