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农村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服务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了进一步发展农村服务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村;服务业;对策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我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较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速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和现实选择。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农村服务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种是由农业生产性服务、农民消费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三部分组成;另一种是由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分类方法。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无论从总量、结构、投资规模以及开放程度上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不断向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迈进。

    1、农业生产性服务。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指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农资配送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疫病防控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基础设施管护服务、劳动力转移服务以及金融保险服务等[1]。第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国家开始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后投入增长的势头更快,据初步统计, 2003年—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总计达15060亿元,相当于前10年(1993年—2002年)的总和[2]。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别达到99.89%和94.5%,从2006年起,国家将连续5年总投资1000亿元为农民修公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电网得到了改善,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60万千瓦,使10000万人口用上了电,通电话行政村的比率已达98.8%。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国97%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 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各种涉农网站超过6 000个,到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管理或信息部门,各种信息专、兼职服务人员近4万人,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第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日益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系统,已经形成了按行政区域布局,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体系框架,到2006年6月30日,全国共有农业科研机构1200多个,农业科技人员207万人,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的人员为94万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国现代育种技术和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⑶。与此同时,建立了“农户需求型”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到2006年6月30日,全国共有15.5万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3万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重要成就,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形成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农户参与式的推广方式,提高了一大批农民的科技素质。第三,市场机制开始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机制。目前,已基本上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的购销价格,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形成价格、买卖双方决定供求的局面,棉花也基本上实现了购销的政企分开,不断地向市场经济过渡,而粮食在经过了“双轨制”和改革的几次反复之后,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占一定的比重,截至2007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超过4000家,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市场达到599家,逐步形成了由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期货市场、生鲜超市等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逐步向解决农村融资难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转变,从1993年起,开始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过去单纯办理农贷业务转变为综合办理包括农村工商业贷款在内的各项存贷款业务及农村的结算业务,并确立了向商业银行转变的目标;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每年都发放了2000亿元的农产品收购贷款;2003年,开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使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信贷投放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农村信用社存贷余?38843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95%,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日趋多元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有力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民消费服务。由于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消费的政策,如加大惠农补贴投入,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贫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补助和农民工就业培训等项措施,增加了农民收入,虽然基本生活消费仍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支出,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在外饮食、房租水电、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旅游、美容、美发和购买首饰、化妆品等等各项生活服务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农户家庭购买和更新计算机、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照相机等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数量明显增多, 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0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382元,比上年增加388元,增长9.7%,其中,食品、衣着、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的支出增速明显加快

    3、农村公共服务。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02年以来,国家增加了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全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民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一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许多文化站拥有图书馆、阅览室、培训室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有的村、镇(乡)还建立了图书览馆室。 第二,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2005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9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增加,大部分人能够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人员越来越多,2006年,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52.8%,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10.5%,农村劳动力的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从2007年起,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1.48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享受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将免费得到课本,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也将提高。第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农民可以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将得到缓解,2007年,国家还安排27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设施不断得到完善。 第四,不断完善五保供养机制和农村低保制度,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村不断推广以乡镇统筹为主的五保户供养制度;县、乡、村各级兴办的敬老院、福利院,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管理日益规范;2007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31个省份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⑸。#p#分页标题#e#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尽管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 我国农村服务业发达程度,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国家对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国家财政预算对农业的投入不多,农业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比重下降,农户生产投入下降,使得农业增长所需生产资料匮乏以及质量下降,我国农机工业占全国工业份额不断下降,高效低毒农药少,化肥质量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农作物种子混杂,良种退化。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我国现行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50-60年代修建的,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配套不全,2006年,中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洪排洪能力下降,我国洪灾和旱灾频繁发生。

    2.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并没有覆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阶段, 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方式也比较单一, 农业机械化推广缓慢,程度普遍偏低,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到50%,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第一线人员短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成果与农户实际需求相脱节,农户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应十分短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中国目前缺乏层次不同、形式多样、面向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批发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由于市场的统一性不高,使地区的差异性大,市场的范围小,各地产需余缺互补的可能性小,使市场价格的波动大。而且农业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使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与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千家万户分散化生产的大宗农产品不能有效率地通过一系列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分销给众多的消费者,导致中国农产品交易成本高、交易率低。

    4.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第一,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总量不足。首先,农业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电网老化、电价远远高于城镇水平;水利投入的不足,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交通设施也十分落后,虽然大部分地区实行了“村村通工程”,但许多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交通仍以土路为主,此外,农作物良种培育与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预报等农业基础服务的供给也不足。其次,农村消费性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然大部分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还有一部分地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农村教师不仅工资偏低,而且拖欠严重,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此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存在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第二,公共物品供?结构失衡。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农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如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业科技研究,医疗卫生保障短缺,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一些不顾当地农村实际,忽略农民的意愿,忽视农民的利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过剩现象,因此,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在结构上失衡,公共物品资源浪费严重。

    影响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成因 

    1. 认识不足,投资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总体发展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体系不健全,规模不大,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问题、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并且,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影响其快速发展。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较严重。建国初期,为迅速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我国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从1953年起,还实行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凸显,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成为基本趋势,但这种转换却经过了削弱——强化的多次反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产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严重地损害了农业自身的发展,阻碍了农民的增收,使农村服务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农民收人水平和文化素质低。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了一定提高,但城乡差距仍然不断拉大, 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抑制了服务需求增长,他们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支出,用于满足金融、保险、咨询、文化、娱乐、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支出很少,因此农村服务业发展缺乏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中国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使农村服务业中金融、保险、商业、市场预测、农技等行业人才奇缺。从科技素质看,农村缺乏科技人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发明、推广和应用,制约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4.工业和人口的分散。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还与一定地理区域内对服务的需求量有关,当某一区域内的需求太小时,提供服务的单位成本变得十分高昂,其相应的供给虽然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往往缺乏经济上的合理性。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农村人口的分散更是普遍,尤其是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有的自然村只有几户人家,村落之间的距离更大。这种工业和人口的分散状况所带来的是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购得市场化服务的成本较高,迫使企业和居民不得不形成 自供性很强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严重制约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5.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对农村服务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农业生产中,当以小规模农户为单位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时,农户自身可以兼顾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但如果农户从事的是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时,这时的购销活动在经济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从而使流通职能不得不从农户中分离出来,在农村发展供、运、销等专门的流通服务组织。但目前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较小。承包经营对资金、雇工、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小,从而导致农村要素市场发展缓慢,与要素流动有关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