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论文范例6篇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范文1

 

    《九经》(注释见后)无茶字,《班马字类》中亦无茶字。用荼以为茶,自唐始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茶这个字实为唐代陆羽所造,本字来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读za、tou,(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读若磋,差,楚音读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读za音,啄木鸟在楚地乡下仍然读za mǔ  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准了,《茶(za)经》的文化含义才能余味无穷,我们才能为下次的汉语拼音改革找准方向。唐代陆羽把荼去一画而造‘荼’的异形字‘茶’,定音为za,实是为其《茶经》一书开路。‘荼’由正楷‘艹’、‘人’、‘一’、‘木’四部分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义(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 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选之字为‘杂’,《易》云:“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黄裳元吉,文在其中。”孔子读《易》作《十翼》,《杂卦传》即《十翼》之十,《杂卦传》有总揽其意的一首诗:《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失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为什么是诗?音训可求,茶诗有云:“天健同游,比乐思友;临观知易,何欲何逑?吉凶同居,不失真主;众妙之门,绮梦巧拙。”《茶经》中的‘或与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静女之贻,今也在否?

     《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 ‘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 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  ,‘横’指代 ‘亨’,源元同音,‘源’ 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 ‘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 历史 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 图,楚音读tóu, 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 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 ‘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 ‘土’代表大地‘坤’ , ‘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备注:

    《九经》——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为“九经”。

 

茶文化论文范文2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

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

茶文化论文范文3

1.1SBE美景度评价方法介绍SBE(Scenicbeautyestimation)美景度评价方法是由Daniel和Boster于1976年提出的,主要用于自然风景、森林景观、旅游环境等方面的评价[4]。但随着SBE美景度评价方法的发展,目前在公园[5-6]、道路[7]、石景[8]、乡村景观[9]等各类景观资源评价中均有应用。SBE法的评判结果由景观本身的特性和评判者的审美2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对评判值进行标准化,所得到的SBE值是不受评判标准和得分制度的影响,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最可靠的[10]。

1.2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梅家坞茶文化村的景观特征,为促进梅家坞茶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将要素层分为茶园、建筑及小品、园路、水系4个基本景观类型,并从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方面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进行研究。按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情况与重要性,确定各景观的照片数量。分布较广且重点突出的景观类型选取的照片数量较多,反之数量较少,以便更好的反应各要素的景观特性,突出研究的目的[11]。在对场地进行详细调查后,确定了42个样本,其中茶园景观16个、建筑及小品景观13个、园路景观8个、水系景观5个,在选取的过程中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完整性、不重复性。

1.3照片拍摄2013年11月20-28日,选择明朗、能见度高的相近天气,于9:30-15:30对预先选定的景观样本进行拍摄,共拍摄照片1058张。相机采用Canon-600d,照片像素大小设为5184×3456,拍摄过程保持一定的景深,确保照片拍摄过程中其他因素的相似度。

1.4评判人员的确定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不同群体在审美态度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但专家与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一致性较好[12-14],且对园林美学方面的评判要素较了解,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研究场地的美景度特性,因此选取了50位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进行评价。

1.5评判方法将制作好的幻灯片用投影仪在室内放映,设定每张幻灯片10s,不可倒回去放映,以减少人为误差。评判制度采用5个等级,为很差(1~3分),差(4~6分),一般(7~9分),好(10~12分),很好(13~15分)。为使评判结果更科学,在评价前,向评判者作简要的“标准化说明”、评判要素与评判原理说明,并用几张其他照片按照评判程序进行演习,使评判者真正了解评判方法[15]。

2数据处理

2.1SBE值计算鉴于评判者个体的审美差异,将幻灯片放映获得的评判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SBE美景度值,即:Zij=(Rij-珚Rj)/Sj,Zi=∑jZij/Nj,其中,Zij是第j个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价标准化值;Rij是第j个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价值;珚Rj是第j个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的所有评价值的平均值;Sj是第j个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的评价值的标准差;Zi是第i个景观的标准化得分值均值,Nj是第i个景观的评判人员的数量[10]。

2.2确定景观各要素的量值根据园林景观的美学特性,选取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要素作为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的评价指标(表1),根据各要素的评分描述从4个方面对42个样本进行评分,将样本得分值进行平均,作为各要素的量值(表2)。

2.3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以42个样本的SBE值作为因变量,每个样本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建立数学关系模型来探讨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与各要素的关系。本文假设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和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要素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利用SPSS线性回归逐步分析建立模型,并用t检验对回归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结果与分析

3.1各样本美景度分析将50位园林专业研究生对梅家坞茶文化村整体景观的评分值运用Excel2003按照美景度标准化公式计算得出各样本的SBE值(表3)。由SBE折线图(图1)可以看出,16个茶园景观的样本中,有81.25%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但SBE值起伏较大;13个建筑及小品景观的样本中,有38.46%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SBE值起伏平稳;8个园路景观的样本中,有50%样本的SBE为非负数,SBE值起伏较大;5个水系景观的样本中,有40%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SBE值起伏较平稳。从上述各景观SBE值非负数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除茶园景观外,其他景观类型的美景度值都偏低,应通过改造设计,提高梅家坞茶文化村整体的美景度值。将42个样本的SBE值由高到低排列(图2),最高的是样本37,其SBE值为1.313,是水杉大道,高大挺拔的池杉就像是2列整齐的士兵,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村,深秋棕红色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艳丽多姿;SBE值最低的是样本6,为-0.926,茶树稀疏,部分黄色的泥土在外,茶树排列形式及立面都比较单一,观赏性差。

3.2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感影响因素分析以各样本的SBE值为因变量,以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四因素的量值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表4)。回归分析显示,意境美(sig=0.002<0.01)、统一与变化(sig=0.005<0.01)与美景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协调与对比(sig=0.834>0.05)、均衡性(sig=0.699>0.05)与美景度的相关性较小,因此根据显著性大小判断,专业群体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感要素的审美偏好是意境美>统一与变化>均衡性>协调与对比。将协调与对比、均衡性剔除后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表5),建立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预测方程为:Y=-5.142+0.257C1+0.233C4;其中:Y代表美景度,C1代表统一与变化,C4代表意境美。

4结论与讨论

茶文化论文范文4

在古代,虽然还没有旅游这个概念,但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也常常出去游山玩水、访古怀吊、修学朝圣,他们具备一定的旅游意识,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旅游行为。在茶诗中对这些行为的反映也颇多,主要有茶文化访古游、茶馆休闲游等。从古代的茶文化旅游中我们也能借鉴到一些旅游活动形式,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茶文化旅游中来。

(一)茶文化访古游

古代茶文化中的访古游主要是访茶山和访名泉。文人雅士除了喜欢饮茶,对于茶的原产地和名泉也是魂牵梦萦,再加上茶山和名泉所在地往往景色优美、鸟语花香,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得好茶,而且不同的泉水因水质的不同味道也不同,因而文人雅士和好茶者也喜爱拜访茶山和名泉,在茶山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亲手采茶,别有一番趣味,在名泉边取水煮茶,悠然自得,也能称的上是一种生态休闲旅游。唐代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中写到弟弟到顾渚山游玩的情景,当时正是春光无限,茶芽新抽,弟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为茶芽的清新香味所陶醉,同时也不忘采取些许茶叶,并寄给千里之外的朋友,与朋友一起分享。宋代郑樵在《采茶行》也中写到自己在春深露重的早晨到茶山采茶的情景,悠然自得。清代施闰章到著名产茶地敬亭山游玩并亲手采茶,“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敬亭采茶》),直到鸟归月出了也舍不得离开。许多名泉附近也都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茶艺高手的足迹。元代张雨在游惠山寺时也拜访了名闻天下的惠山泉,赞美惠山泉水依然甘滑如玉,便即要点茶高手点茶,亲自品饮,再来评论泉水的好坏。有的人则专门带上自己喜爱的茶叶去拜访名泉,如清代查慎行在登惠山时就“我携阳羡芽,来试第二泉”(《初登惠山酌泉》)。明代王世贞拜访陆羽泉后有感作诗《陆羽泉》,诗中写道“何似山僧屋后泉”以此可以猜想这可能是今江西上饶城西北广教僧舍旁的陆羽泉,诗人认为谷帘泉尚不如陆羽泉水好,而且陆羽泉泉水还有禅味。明代钱子义的《九龙峰》中描写了诗人游览九龙峰时的所见所闻,在游览九龙峰时也游览了无锡九龙山泉,陆羽祠堂以及祠前的茶灶遗迹,引起作者对陆羽的的怀念之情。由此我们借人们的怀古情绪在这些名山名泉之地开展访古游。

(二)茶馆休闲游

可以说茶馆休闲游自唐代茶馆萌芽时就有了,虽然古诗中涉及茶馆的诗作较少,但是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还是对茶馆休闲文化能窥探一二。首先古代人们在茶馆休闲时往往不只是品茶,还可以观赏茶艺表演,如元代李德载在《赠茶肆》中就对茶馆中的茶艺表演有精湛的描写,“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从诗中我们也可见看到点茶人高超的点茶技艺。其次文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文人爱茶也爱诗,诗与茶常常是不分离的,因此不少茶馆中就专门为文人准备了这样一个场所,文人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或写于宣纸之上、或题于墙壁之上,如清代孙枝蔚就曾写过《雍南千一邀过茶舍题二绝于壁上》。由此我们在开展茶馆休闲游时,除了品茗之外,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如茶艺表演、音乐艺术表演、绘画和书法表演、民间曲艺表演等。虽然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还属于起步阶段,从古人茶诗中描写的内容可以看出,茶文化旅游实际很早就有了,茶诗中反应的这些自古人们就喜爱的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人们依然喜欢,因此,这些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茶文化旅游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这些古老的旅游活动形式中我们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丰富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形式,如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让游客学习体验煮茶或泡茶过程中的艺术、通过博物馆向游客呈现传统茶文化等等。如广东潮州的中华名茶园就有茶峰揽胜、古驿故址、茶坊习艺、采茶乐趣等观光游览项目,活动形式丰富而具有趣味,在我国其他茶文化旅游区也可以借鉴这些活动形式。

二、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一)创新设计风格各异的品茗环境

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历来煮茶、品茶都喜欢在野、幽、清、静的环境中进行。唐代僧人灵一就曾有诗咏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通过此诗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有野泉、烟火、白云、青溪,环境清幽,悠闲自得,极具禅意的饮茶仙境,因此我们可以就茶馆品茗的环境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主题,或是唐宋风,或是清代风格,也可以是生态的或是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对于仿古风格的建筑环境应建有亭台楼阁,室内悬挂名人字画,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生态型的茶馆应多设置流水岩石、花鸟树木,甚至可将饮茶的位置设置在流水岩石旁或花木掩映的凉亭之下,尽量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茶馆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可设计的更有个性,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茶馆可分成不同风格的几部分,比如可以设置专供游客读书喝茶的空间,能自己体验煮茶的空间,能边观看风光等影片边品茶的空间等等。

(二)设计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

足够丰富而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此茶文化旅游就不能只局限于采茶、品茶上,而是要向旅游者传达足够多的茶文化,并能让旅游者得到亲身体验,除上面提到的可以有茶山生态观光、访茶文化遗迹、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观看茶艺表演,还可以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茶馆休闲等等。此外,为增多游客的参与体验,可在观看茶艺表演后让游客根据自己的爱好体验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谈到的七饮、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谈到的三饮等不同的品饮法;在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中,也可让游客参与进来,比如在仿三清茶宴中,可以让游客作为茶宴中的成员,让其身临其境,体验古代宫廷茶宴的恢宏气势、宫廷茶礼、品尝三清茶等。这些体验宫廷茶宴的活动形式可以运用在自古以来有名贡茶茶乡旅游中,比如自唐代就是贡茶之乡的顾渚山就可以开展模拟唐代宫廷茶宴的表演。另外,从古典茶诗中我们能看出茶叶具有祛病、美容、保健、养生的功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一诗中就说到仙人掌茶具有“采服润肌骨”的美颜功能。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茶叶的功效也应当得到更好的利用,茶叶除了饮用,用茶叶洗浴、敷面膜、洗头发都有很好的美容保健效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容养生,更多的也是追求保健过程中的享受,因此可以在现代茶园的茶文化旅游当中增加茶叶保健项目,让旅游者能在这里体验茶叶沐浴、茶叶足浴、茶叶美容等。

(三)设计富有诗意的茶文化旅游线路

诗歌本具有陶冶情操、使人愉悦的功能,将茶诗与旅游线路结合,设计富有诗意的旅游线路会使整个旅途都充满诗意,如杭州推出的“南方有嘉木”茶文化专题旅游线路,线路从官巷口到三潭印月,再从苏堤、花港到龙井御茶园,虽然此旅游线路的名称不是出自茶诗而是出自陆羽的《茶经》,但旅游线路新颖而富有诗意,使整个旅途轻松愉快。目前国内像这样的精品旅游线路很少而且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考虑引用或化用茶诗,如探寻名茶的可以是“寻访草中英”,(郑遨《茶诗》),旅游线路还可以细化成几个部分,比如游茶山部分可以叫“春山半是茶”(宋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尝茶部分可以是“佳茗似佳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三、挖掘茶诗文化蕴涵,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特色茶叶

加工制作特色茶叶除了制作茶产区当地的茶叶,仿制龙凤团茶等,还可以开发新型的茶叶。从古代茶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煮茶文化的盛行,而后因泡茶的方式简单方便,煮茶的方式逐渐沉寂下来,在人们看中休闲文化的今天,也可以尝试推出煮茶文化,而且据研究煮茶能使茶叶释放更多的抗癌物质,而茶叶长时间的泡在壶中反而会减少抗癌物质,因此煮茶比泡茶更有益人体健康,但是目前市面上适合用来煮的茶叶很少,所以可以大力开发适合煮的茶叶。此外,也可以开发适合沐浴、洗发、做面膜的茶叶产品。

(二)泡茶水

纵览传统茶文化,泡茶最好的用水莫过于泉水、江水、冰雪水,但是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今天,能直接取来泡茶的水已经很少很少了,人们对无污染、甘清冽的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开发适合泡茶的水也越来越有必要了,目前市场上专用泡茶水也比较多,旅游地可直接引进这些产品,但如果旅游地能开发一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泡茶专用水,应该更能满足旅游者特别是一些茶艺爱好者的需求。如在杭州龙井之乡,龙井历来都与虎跑泉搭配的,这里可以用虎跑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再如贡茶之乡顾渚山下有金沙泉,金沙泉自古以来也是被人们称道的好泉,这里也可以用金沙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

(三)特色茶具

茶诗中给我们呈现了各种精美的茶具,可以为现代制作茶具做一些参考,制作有特色的茶具可以是仿制古代某一时期的茶具,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茶具结合,比如根据陆游的《兰亭花坞茶》等诗中对绍兴茶文化的描述,可以设计兰亭形状的茶盒,盒身可雕刻出陆游在此饮茶的情景和诗句,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体现绍兴茶文化特色;有些茶具易碎,一整套的茶具体积较大不易携带,而且一些消费者不具有购买一整套茶具的消费能力,可以将茶具按比例缩小若干倍,将其作为一种工艺品展现给游客,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利用茶诗进行营销宣传

茶诗语言优美、脍炙人口,本身对茶产地、名茶、名泉都有宣传作用,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双井茶由于黄庭坚的一首《双井茶送子瞻》而后逐渐名声大震。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同样可以利用茶诗进行宣传。

(一)广告宣传

用人们熟知的或具有趣味性的茶诗茶联作为宣传的广告,如四川蒙顶山茶就曾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等作为宣传广告,这样的宣传广告给人以诗意的享受,也比较容易让人记住;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宣传时除了展现茶乡美景之外还可以设计古人与今人在自然环境中饮茶作诗的情境,让人产生向往之情。此外还可以为茶诗词谱曲,使之广为传唱,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举办茶诗会

文人喜好饮茶,除了自烹自酌,还常常举办一些茶会,以茶会友,与好友一起品茶叙旧,吟诗作乐。茶会之中人们以茶代酒,互话诗情,唐代钱起说“杯里紫茶香代酒”(《过张成侍御宅》)、“绿茗代榴花”(《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茶会中文人们常常会边品茶边作诗,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一年举行一次茶诗会,可以趁着谷雨前,也就是茶叶采摘期举行,在茶诗会中可以用现场制作的茶叶请远道而来的各界茶诗爱好者、书法家等品尝。这样茶诗会不仅可以通过诗会吸引各界人士来进行宣传,而且还能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茶文化论文范文5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茶文化论文范文6

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人们的利用中形成了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便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文化互动”。随着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的进步,宜兴紫砂陶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因为它参与茶文化活动,促进了茶文化向着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发展。在茶饮文化发展过程中,个别时代的个别人不仅对茶叶的品种、属性、味道等,都十分讲究,而且,对茶具也极度追捧“。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茶方法都有严格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

随着宜兴紫砂陶逐渐适应茶饮文化的需要,它的制作技术及其工艺也日趋走向精工细作,格外讲究的高度。陶工采用拍、打、捏、雕、塑、镂、琢等手法,将紫砂器制作得精巧玲珑,美观可心。这不仅给陶瓷文化增添光辉,也给茶饮文化增加了浓厚的审美情感。随着文化的综合性发展,在现代社会文化意识中,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尤其茶饮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加促进了紫砂陶生产的大发展。在茶具系列中,除去原有测茶壶、杯子等,生产者逐渐开发了与茶饮相关的茶盘、茶托,以及茶宠等辅物件,这既增添了饮茶中的乐趣,使茶饮文化更加富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紫砂陶的生产。

紫砂陶的生产主要面向茶饮文化,这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不仅如此,随着饮茶文化的扩大,以及由茶饮文化引起的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均对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和利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紫砂陶的创意和制作队伍在不断扩大,这不仅促使紫砂陶在产量上得到了巨大增加,而且,在质量上就紫砂陶的品位和品格上得到巨大提升。例如,侧重与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一般由传统陶工生产制作,而侧重与现代审美的理念的紫砂壶,一般具有学院派内涵渗透,并充满现代文化的激情。这样,在紫砂陶茶壶的造型中,明显出现了具象的茶壶和抽象性茶壶并存的格局;于是,这些琳琅满目的茶具不仅是宜兴制陶业繁荣表现,而且,联系茶饮文化,必然情不自禁地会想到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组织生产与管理,以及文化运作等方面,也由茶饮文化的需要而有别于传统制陶业。这是现代设计替代过去手工生产的显著标志,人们将现代设计理念渗透在紫砂陶的生产制作上,促进了紫砂陶组织生产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总之,由于茶饮文化的繁荣,宜兴紫砂陶生产得到巨大发展,这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也是原始文化理念在新时期的文化再现。换言之,茶饮文化进一步发展,直接或间接刺激了宜兴制陶业的大发展,也给生产经营与营销业的从业人员带来巨大的自信。

2结论

上一篇服务业论文

下一篇现代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