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闻范例6篇

大学生新闻

大学生新闻范文1

关键词 新闻摄影 专业素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媒体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闻摄影成了时代的宠儿。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闻摄影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新闻摄影记者的能力要求,以夯实技术为基础, 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寓创新教育于新闻摄影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摄影专业人才。

1 更新教育观念,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环境

读图时代要求新闻摄影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据新闻摄影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创建一种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环境,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明确新闻摄影不只是传授理论与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新闻专业理念、新闻意识素养和新闻敏感,贯彻落实新闻摄影“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指导思想,将摄影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

新闻摄影教学要改变将图片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按图像学习的特点,研究图片的本意、寓意,让学生学会读图。课程的学习可不局限于课堂、教室,让学生走出教室、校园,直接走向社会去观察生活,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并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更新观念的同时,教师也积极开展创新,引导带动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品质,开阔思维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把握新闻摄影的“新闻性”这个生命之源。

2 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新闻摄影教学内容,主要是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少部分是新闻摄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部分理论讲授多,实际操作训练少。笔者认为要适应读图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新闻摄影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新闻摄影人才出发,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把摄影发展的新技术和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理念、新思维融入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精讲多练,形成掌握理论知识、培养新闻素养与训练实践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调整课程顺序。摄影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是新闻摄影的基础,放在前面讲授,选用的教材《新闻摄影教程》(盛希贵主编),摄影技术在后面。摄影技术部分,配合相应的实验与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练掌握照相机的操作,提高摄影技能,为后面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新闻摄影理论部分注重讲授视觉素养与新闻摄影的特性,教学中结合内容选择大量新闻图片,分析图片的拍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这一理念,防止危害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事情发生。新闻摄影实务部分以实践为主讲授新闻摄影采访、文字写作及图片编辑,培养学生新闻摄影的拍摄理念和新闻敏感,强化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用照相机对社会和时代去认识与思考,掌握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新闻事件中捕捉最有意义的“决定性瞬间”,用图片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同时与其他课程结合训练学生的写作、摄像、图像制作等能力,掌握新闻从采集到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努力打造 “全能型摄影记者”。

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新闻摄影是用图片准确传达信息,因此,教学中使用大量的视觉图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作品赏析、案例教学、作业点评、项目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引领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实验与实训,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生活,捕捉新闻信息,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有利于培养符合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

在讲授摄影技术部分照相机的结构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照相机的工作过程、光圈、快门的功能与作用,展示不同光圈、快门的摄影佳作,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拍摄,多种摄影元素的运用及作者巧妙的构思,增强学生对照相机的认识,加深对摄影作品的审美感受。通过实训操作拍摄,利用数码相机即拍即显,现场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强化各种摄影技术的运用,在拍摄中让学生去认识画面元素或符号对作品内涵的表达,拍摄位置、镜头焦距、角度定位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体会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景、背景对主题的表现与深化,色彩、影调对现场气氛、情感的表达等,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

在新闻摄影实训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实践教学活动带动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闻摄影采访如遇学校举办活动或大的节日(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或高考期间),教师确定开放性的新闻题材,学生分组策划、确定拍摄主题、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采访拍摄,到新闻现场感受、观察,注意选取与众不同的题材,拍摄富有创意的图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价值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摄影技巧能力,掌握新闻摄影采访中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在学生作品点评时采用讨论式互动教学方法,与同一事件报纸和网络等媒体上的新闻图片比较,启迪学生思维,独立思考、分析,从内容、形式方面评价图片的好坏,进而老师用摄影理论点评作品,抓住立意和构图两个关键问题分析,按照新闻图片的评判标准讨论记者是如何用摄影语言来表现新闻主题的,图片在构图、主题思想、摄影技巧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同时赏析一些感情传递生动、视觉效果独特、环境交待典型、摄影技巧运用准确、文字说明简要的新闻图片,激起情感共鸣,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鉴赏、驾驭、评判摄影作品的能力。对存在不足的学生作业,同样让学生观看,指出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如何改变拍摄角度,如何运用对比等方法使主题突出、构图恰当、主体明确。

4 开展课外实践,促进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摄影课程,其教学内容只靠第一课堂是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延伸到新闻现场,让学生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能力,练就在繁杂的新闻现场瞬间思维、瞬间构图、瞬间提炼拍摄的本领,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观察和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课外辅导及专业训练,按照学院专业技能达标测评规程确保人人参与并通过达标测评,通过竞赛或参加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摄影技能,达标过关与形成性评价体系实施,激励了学生的训练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摄影兴趣。

依托学院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室,加强对社团的传媒协会、宣传部、记者团成员的指导,通过校内外新闻宣传报道活动提高学生新闻写作、图片拍摄、编辑排版等技能。与校内外媒体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5 改进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新闻摄影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强调实践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成绩考核采取过程管理,重视平时实践与实训,形成课堂考勤、实验成绩、作业作品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每项以不同的比例列入该课程总成绩。实验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平时操作与考核操作)、实验报告(含实验作品)几部分组成;作业作品成绩包括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图片新闻报道及其它作业。对被新闻媒体采用的作品或各类比赛获奖作品可另加分。多元化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新闻摄影课程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面对读图时代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促进新闻传媒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再.论中国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2上):70.

[2] 延婧.数码时代新闻摄影观念的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90.

[3] 熊国成,彭燕.关于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9(2):69.

[4] 谢白.新闻摄影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摄影报,2005-7-5.

大学生新闻范文2

从去年参加新闻部的面试到现在已经将近9个月了,在这9个月中,我经历了由生涩到成熟,由幼稚到理智的过程。在新闻部的学习和工作就是我人生的五味瓶,有时酸甜苦辣一股脑儿就冒出来了,也就这样,我的民院生活就变得多姿多彩了。

新闻部的工作确实有点累,经常性的要东奔西走,而且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新闻稿。记得刚投入新闻部的工作时,心里面非常的有压力。因为自己习惯性的写东西慢,所以生怕自己赶不上,不能完成手头的工作。但是,担心总归是多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很快就能独立的工作了。我第一次独立报道的新闻是去年的由电子系公寓党支部举行的公寓文化艺术节开幕式,那天的新闻稿在莘莘之音广播站报道了,那是被报道的第二篇新闻稿,在播音员读我的新闻稿的刹那,我心里倍感高兴与激动。我知道这是我做了充分准备的结果,只要有充足的时间,我就会重复的去读,重复地修改新闻稿,有时一做就是几个小时。那时的我是一生中最有激情的阶段,我会把以前自己的不足作为前进的动力,我想通过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慢慢的,我不再感觉累,而是有一种莫名的轻松。我想这不是因为电子系的活动少了,部门的工作量小了,而是经过将近一年的磨练,我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我的意志也越加坚定了。相反的,电子系的活动确是与日俱增,而部门成员在减少,我们的部长郭忠文顶着压力指导着我们的工作,部门几个人协力终于使部门从4月份的低谷走向常态。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部门成员间的协作以及成员间工作的协调性对部门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五月份我们新闻部举办的“影视评述电子新科技”PPT制作大赛就能体现这一点。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都在急剧下降。确实,在部门所能学的东西将近达到饱和,如果再继续下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个未知数。

新闻部的工作有着较为固定的流程,即安排工作,拍照写稿,上传新闻稿三点一线。在新闻部学的东西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只有我们将来将这些无形化为有形,才知道当初的选择不枉此生。新闻部的工作只有四个词可以概括——认真、条理、严谨、坚忍(坚强忍耐),做到了这四点,然后持续下去,让它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你就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了新闻部的工作,也完成了你人生的一部分工作,我正朝着并将长期朝着这方面努力。我严谨过,也松懈过,我不想过波浪式的生活,而是要直线的,或者式趋近于直线的生活,因此,我不断的努力着,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价值。

大学生新闻范文3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及影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竞技性”和“娱乐性”新闻比较关注,对新闻的专业化要求和新闻价值要求越来越高。体育新闻对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建议大众体育传媒在了解分析大学生新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体育新闻的价值,学校应结合体育媒体,热点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实现终身体育的战略发展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新闻 需求 影响

体育新闻需求是指受众通过媒体获取所需信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欲望。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是受众观看体育新闻的基本动因。在信息传播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受众需求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到大众传媒的体育传播。它可以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一定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刺激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研究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的1~4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专业涉及文、理(包括体育专业)、工科。学历程度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设计了《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现状及影响调查问卷》,对河南省6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46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2%。经检验,本研究所用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研究的要求。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2.0进行处理和分析。

大学生对体育新闻的需求

对体育新闻量满意度的分析与评价。受众对体育新闻量的满意程度,8.9%的受众认为好,37.8%的受众认为较好,而43.6%的受众认为一般,9%的受众认为较差或差。总体来说,目前体育新闻的量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受众的需求。在我国,一般可以把媒体对体育新闻的输出途径分为:1.体育专业性报纸、杂志等刊物;综合性报刊的副刊、版面等。2.中央、省市地方各级电视台、电台的体育专门频道。3.各级电视台、电台综合频道的体育专门板块节目。4.专业体育网络;综合性网站的体育板块。虽然各输出途径中存在着大量的转版现象,但仅仅从量上讲这些大规模的输出途径已经使体育新闻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对于9%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差”和“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跟体育新闻的报道面不够宽、大量的转版抄袭现象有很大关系。

接受体育新闻的途径。目前随着电子业和电子传播业的高速发展,传播体育新闻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实地观察、口头传播等。对于大学生受众接受体育新闻的途径调查。有37.8%的受众选择了报刊,18.4%的受众选择了广播电视,21.5%的受众选择了网络,而其他实地观察、口头传播等仅占6%,由此可知大学生受众群获得体育新闻的途径绝大部分来源于直接、正规的方式。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媒仍是体育新闻传媒的主体媒介,而作为第四传媒的网络,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得到了普及。选择网络的受众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传播途径――广播电视,这当然也和电视在河南高校的普及率低有关。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传媒的优点,不但有时效性强的优势。又开始建立自身更为现代化的优势-受众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媒体或体育明星第一时间进行书面和言语的交流,这是报刊和广播电视无法比拟的。

对体育新闻社会功能认识状况的分析。体育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以新闻的社会功能为大前提的。但又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新闻。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新闻的特殊功能。体育新闻的功能主要体现为向受众提供体育领域发生的事情报道。对体育领域进行舆论监督,同时为受众提供体育教育、接收体育信息服务;另外。还有通过其体育报道娱乐受众的功能。而随着体育和整个社会经济、人文观念的更新,体育新闻的社会功能中各成分比重开始重新分配。调查结果显示,有86.6%的被调查者把娱乐功能纳入前三列(有序排列),49%的被调查者认为娱乐功能是第一位的。这个数据结果是目前体育媒介传播领域中娱乐化程度快速加深的客观反映。中国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程度的加深是有目共睹的。这是体育与经济、文化交融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表现。体育新闻的娱乐功能又以竞技体育表现最为透彻。目前国内三大球的联赛,铺天盖地的体育新闻已经真正承载起了它的娱乐价值。

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新闻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竞技体育”在各类性质体育中占了最大的比重,占87.6%。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与游戏之间存在着血缘的联系,现代竞技体育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韵预先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竞技体育在体育领域中始终是主流导向,较之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它的历史以及影响更为深刻。目前,中国很大一部分受众谈到体育时就与竞技体育联系在一起,几乎把两者的概念等同。所以具体到大学生受众,他们对“竞技体育”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体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显然大学生受众对它们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这不仅有赖于受众自身体育意识和理念的提高与普及,也需要大众媒体的正确引导和扩大宣传。

对几大体育媒体信任度的调查分析。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雄辩篇》中说过:“一个人说话,要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印象。”体育新闻媒介当然也应该取得受众的信任。在河南大学生对体育媒体信任度调查表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下简称“CCTV-5”)在体育新闻受众群获得的信任度最高(占被调查者的39.3%),这与它的社会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体育报》的最大特色在于报道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但是对河南省大学生的影响却较小(占被调查者的7.3%)。与之相比,《体坛周报》占被调查者的13.2%,高于《中国体育报》这家中国唯一的体育性日报。它虽然没有《中国体育报》的权威形象,胜入之处在于切合受众的接近心理。被调查群是当代的大学生,毋庸讳言,他们对体育新闻的心理需求不会只是相信权威。另外,河南省发行量最大的《大河报》关于体育新闻的报道也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信任比例(占8.5%),这是综合类报纸在地方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信任度也较强, 尤其是对权威的网站。搜狐和新浪的体育网信任度分别为10.6%和13.8%,代表了未来体育媒体的新方向。

体育新闻对河南大学生的影响

体育新闻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被调查的1125名大学生中,82%的男生、61%的女生认为体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5%以上的男生认为。学校体育活动是他们增长知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33%的学生认为体育是他们适应社会的最佳手段。

体育是大学生与同学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69%的男生和25%的女生认为体育是他们与别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其交流的主要话题之一。85%的男生反映,校内外体育话题是其在教室与宿舍里交谈的重点内容。30%的男生认为,与完全陌生的同校学生交流校内体育赛事以及和校外学生交流国内、国际体育热点一般不会出现语言交流障碍。

体育新闻报道更新了大学生的体育概念。76%的男生和65%的女生认为体育新闻报道使他们加深了对体育的了解,更加喜爱体育,在这一点上男女的情况接近。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认为体育新闻报道打破了学校书本的条框束缚,就体育各个方面进行报道,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相对于学校体育课来说,体育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大学生们接受和理解。

体育新闻宣传促使大学生热爱体育运动。79%的男生和43%的女生认为体育新闻报道是导致自己热爱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这其中多数人有阅读、收听、收看有关体育新闻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习惯。对体育的关注是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一个缩影。

体育新闻需求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新闻传媒导致大学生参与或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此次结果显示:女生的比例超过了男生,85%的女生和78%的男生认为自己受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参与或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各种体育媒体的宣传是自己对体育知识、体育健身、健美知识以及感兴趣的项目赛事和运动员进行了解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体育新闻中热点内容基本一致。调查中发现,36%的男生受体育新闻传媒影响,较多参加最近的新闻热点项目。而属这种情况的女生则只占22%。这些学生的体育兴趣往往不固定。没有自己十分喜好的运动项目。他们的运动水平一般相对均衡,这给他们能随时选择新的运动项目提供了基础。加之其无固定喜好的运动项目,所以他们在受到新闻传媒影响时,就会不断尝试不同的体育项目。

体育新闻宣传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76%的男生和57%的女生肯定体育新闻传媒报道是他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他们在学校学习较轻松时,通过体育娱乐身心;在学习紧张时,通过体育活动调节心理。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新闻范文4

新闻意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敏锐的新闻意识是大学生关心时事、培养社会责任的需要。500多年前,明朝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至今仍让人觉得含义深刻、韵味无穷,它道出了读书学习和关心时事的相辅相成。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资讯业发展突飞猛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丰富多彩的传播载体,时时刻刻地传播着海量的新闻信息。网络传播的新闻每分每秒都在更新,微博传播更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旧时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法,已彻底背离了今天的生活现实和教育思想。因此,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新闻载体,主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内外大事,用自己的双耳、双眼去感知社会、感受人生,在新闻大潮中增长见识才智、培养社会责任。

培养敏锐的新闻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新闻的特性是“新”,它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就是及时地把最新鲜、最有价值、最有用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大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作用涉及政治理论、思想修养、知识传播、生活服务等各个层次。可以说,新闻就是一个包罗万千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因此,发现新闻价值、挖掘新闻价值、利用好新闻价值,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思想素养等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培养敏锐的新闻意识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传媒在产业化、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正进入一个空前的发展强劲期,传媒日益深入和普遍地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校园生活,大众传媒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界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大学生建构自身思想素质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响源。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是否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能否准确地从海量新闻信息中吸收精华和养分为我所用,已成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新闻意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

培养大学生新闻意识的着力点

所谓新闻意识,就是对新闻事实的感受、认识、分析和确认选择的能力。

不断提高政治敏感度。政治敏感是新闻意识的核心。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可以从新鲜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去判断,但最关键的要素还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正是以政治因素为依据的。所以,大学生只有不断开阔眼界、关心时事,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同时培养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任劳任怨的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善于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正确的新闻意识。

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海量的,要想及时、敏锐地从大量的信息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材料,并能触类旁通、挖掘出新闻信息所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不是被海量的无效信息所淹没,就必须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作基础。因此,要培养敏锐的新闻意识,就必须注意日常的知识积累,形成深厚的知识功底。

培养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新闻行业是社会性很强的职业,没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很多新闻素材就会被忽略浪费。大学生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工作责任,不管置身于何时何地,都要保持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培养强烈的发现意识。新闻之所以“新”,与新闻事件的新颖性不无关系。但是,事物、事件的新颖性不是摆在餐桌上的精美饭菜,它很多时候都淹没在众多的表象中。大学生要学会善于透过纷繁的表象,捕捉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培养强烈的群众意识。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新闻工作者要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方式,实现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强烈的群众意识正是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它决定了新闻采写的角度。在新闻采访中,如果采访人有着强烈的群众意识,就会主动对看似平淡的新闻现象从公益角度进行解读、选择、表达和评价,增强报道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青年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也充满了新颖的见解。大学生在培养新闻意识时,对写作对象要有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这就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采访对象,如何实现新闻报道的新呢?这就要求在采写报道时,理清采访思路,走出新路径。实现采写内容创新,也是新闻意识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场景、故事、人物,挖掘出与众不同的思想、见解和观点,增强报道的新闻含量。

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新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于大学生新闻意识的培养和深化,有的主张“强化实践”、有的主张“强化文案”、有的主张“功夫在诗外”等。笔者认为,大学生新闻意识的培养和深化,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怎样使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渗互动、相互支撑的整体,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和实际创新能力,并使课堂理论传授得深化和活化。

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新闻意识的培养和深化,最终需要通过社会化实践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突破:

组织开展校内专题活动。笔会、辩论会、论坛、读报等这些高校学生参与的公众活动,由于带有明确的主题和传播对象,会引起大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关注,个人的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实践。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接收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接受新闻资讯和个人资讯信息。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应当养成阅读报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习惯,充分利用网站论坛和微博等现代传播手段,对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进行个人观点的,在这种个人“办报”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新闻意识会不断得到深化。

组织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围绕专业而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操作。它包括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大实习、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以及校内外媒体兼职等。这些教学手段,与学生新闻意识自身培养相辅相成,成为提升学生新闻意识、深化新闻素养的综合性锻炼。

专业大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教学环节和主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时间长、规模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专业大实习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和能力;三是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新闻专业工作搭建平台,使其既有心理准备,又有现实的基础。作为教学单位,要与省内主要媒体建立长期协作关系,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这些媒体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实验室”,没有了模拟,进入的是实战,不单是和专业直接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新闻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校内外媒体兼职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层面。每逢寒暑假,鼓励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社会调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开阔眼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储备和调查素材的取舍,这些工作都是新闻意识提高的必要过程。鼓励大学生在校内外媒体兼职也是提高学生新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既不耽误读书学习,又锻炼了能力,使课堂理论学习和新闻实践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大学生新闻范文5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大学生新闻范文6

可是现实中那么好的条件并不是很容易就锻炼出来的,所以出去实习也是很必要的。由于专业的关系,去电视台或者电台工作都是最好的选择。我运气还不错,在暑假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在电视台新闻实践的机会。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新闻天天看》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新闻天天看》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大学生暑期电信实践调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