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阅读范例6篇

经典文章阅读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1

关键词:经典阅读活动;小学语文;文化传播

目前,我校正在开展“语文经典阅读,创建书香校园”活动。经典阅读之所以一再被提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读物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和道德品质是普通读物难以比拟的。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的语文课本也逐年作出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经典文章的存在。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如何将“经典”引入小学语文课堂。

一、现阶段经典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推行经典阅读活动的意义

笔者一直认为语文学科是最好学习的一门课程,既具备母语学科的优势又带有文史类学科独特的优点。在经典阅读活动的组织中,极易出现两大问题。首先,教师常常以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为参考,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反感;其次,部分教师并不明晰经典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令经典阅读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而是通过“文章”中的哲理,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我校语文学科要引入经典阅读活动的深层次原因。经典文学作品应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文学著作,学习这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敦促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单纯的背诵诗句、文言文,可以说只是语文教学的初级目标,通过经典阅读活动等形式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打造高效经典阅读课堂之途径分析

1.提高内容规范化程度是构建语文经典阅读课堂的前提

什么样的经典适合现阶段的小学生?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著作都应列入经典活动的教学范畴?怎样优质地选择经典读物一直是困扰老师与家长的重大问题,太深奥的则学生不愿意接触,而太浅显的则是浪费宝贵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自编了经典阅读活动的指导书籍《快乐童年 经典阅读》(分低、中、高年级版),虽然编写用书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但由任课教师参与编写更能体现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快乐童年 经典阅读》一书就囊括了《老子》《论语》的部分名句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的一些美文段落,这样的教材令经典阅读活动更加具有规范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适时地调整经典阅读活动的内容。

2.利用趣味化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的大忌就是枯燥,如果小学的语文课堂就将乏味无趣的印象传递给学生,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将来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经典文章中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型文章来作为经典阅读的内容,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于经典文章学习的热情。《论语》《史记》中都有故事性的经典寓言,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寓言改编成情景剧,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活动参与性。

3.开展多种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学习经典的目标不仅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及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要将经典阅读活动延伸至课外。学生在经典阅读课堂中学会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只有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之外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将经典哲理带到学生实际生活之中才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4.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开展小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力地保障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为了不使经典阅读活动成为空话和学生学习的负担,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利用早读时间来进行,目前我校执行了每周由一位教师负责在学校流动黑板上摘抄一些经典名句让学生诵读,十分钟的时间不仅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经典阅读课程贵在坚持,一个良好的阅读计划和习惯可以大大提高经典阅读活动的有效性。

经典读物不仅能推动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助推器。因此,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甄别活动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推敲教学步骤。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同样也需要整个社会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N].光明日报,2009-4-30.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2

既然文学经典有这么多的积极影响,那么传承文学经典的价值,努力汲取文学经典的营养,并且投身到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中去,应该是我们现代青少年应所追求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不能离不开文学经典的参与,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与其息息相关。

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无非两条途径,一是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取,二是从自己的阅读材料中获取。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尚浅,即便是从家长朋友那得来的有效信息也是微乎其微,他们在写作中涉及到的材料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课本和他们阅读的书本。这样看来学生的写作内容踏不踏实,写作动机纯不纯净,写作思想深不深刻与阅读内容就有莫大的关系了。很多学生写作之所以轻漂,没有分量,原因就在于对作品,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彻底。一叶蔽目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无病的文章更是不可枚举。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选择阅读材料,缺乏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能深刻地审题,看待题目的深意。

但中学生比起小学生来说,在接受感知阅读的基础上已经逐渐延伸到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认识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学生对作品的研读也不仅仅限于有限的经典名著推荐,更多的爱读书的学生开始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即阅读具备了指向性。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的选择是没有任何标准的,但是一旦激发其阅读兴趣,有了自我阅读意识时,对于阅读选择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选择有益健康的读本,学生都热衷于一些情节比较跌宕,能满足自我的心理暗示的读本,譬如网络文学。久而久之便沉迷其中,最终让读经典不再是便于其学习的手段了,而是娱乐休闲的方式,这就更别提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应试技巧了。因此,引导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经典的时候务必要从认识素材或者文章的深度入手,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理解经典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探究作品的社会价值,分析作者的思想,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读经典的乐趣所在,这样就能避免阅读经典指向的引导空白。另外,家长和教师有没有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个重要的问题。很多教师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也很注重声情并茂地讲解文章,甚而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这点是应该值得称道的,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把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保护起来,学生是有了阅读兴趣了,走近图书馆、书店的学生也多了,但是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读本?怎么样去读?读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恐怕就无从得知了,他们的选材就会倾向于简单有趣的网络文学、图像文学。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原著的价值,使名著离我们的中学生越来越远,更别提让他们写作能力提升了。如何让阅读经典作品在学生的生活和写作中中发挥作用呢?

我们最终还是要引导中学生回到阅读名著原著的道路上来。因此我们应该在阅读选材上下大功夫,采取恰当手段,限制学生阅读选材,严格驱逐不健康和亚健康阅读内容进入学生阅读范围。另外,可以每周阅读经典任务布置,让学生阅读养成习惯,积累习惯。可以利用节假日布置一些观书作业,并且写出读后感。而少布置一些给定题目就让写出作文的作业。通过积累语文素养作文素养来提高作文成绩,而不是靠提高应试技巧来提高作文成绩的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教学手段。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文阅读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14

古典诗文是古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通^古典诗文的阅读与体会,学生能够不断的润色其积累的文化知识,提高其自身的文化涵养,继而在小学阶段就能够优化其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如何开展好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文化知识积累的优化以及整体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意义。而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古典诗文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背诵与诗句填充阶段,其实际的有效教学效果并没能给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继续探究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化古典诗文的教学工作,继而以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一、现阶段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在本节首先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现阶段,小学语文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以实际情况为参考,对其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进行探究,继而为小学语文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古典诗文阅读教学只重视内容记忆,忽略阅读方法教学

小学阶段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保障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外,还要应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压力,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机械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被动记忆,进而应对基本的考试竞争。在这种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快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介绍,并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把握”,牢记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主要的含义并提出可能的考试习题,让学生进行机械化训练。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能够对某一古诗文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方法仍然没能有效的掌握,而且也无法深入的了解文章的真正的内涵,因此对于后期的古诗文学习没有帮助,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未能体现出来。

(二)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很多单词、表现的手法以及特定环境下表达的情感都无法直接的理解,这是古诗文阅读的一个难点内容,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大障碍。而教师很少在教学之前提前为学生指明预习的重点,学生课程学习准备不充分,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问题,课堂中师生互动不强,教师机械化的讲授,学生被动式的记忆。整个课程的教学效率大大下降,而学生在古诗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很难获得更大的收获。

(三)知识积累死板,教学效果未能最大化

古人对于情感的表达有很多独到之处,不少名言佳句,不少的词汇在现代仍然是文章润色的重要推手。小学语文教学同样讲究知识的活学活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及机械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很难真正的体会古诗文的精髓,继而也无法对古诗文中出现的名词佳句进行活学活用,整个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而知识的应用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没有最大化。

二、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对策

结合前期的分析,现阶段,在小学古典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全面、师生互动性不强,知识应用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古典诗文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也阻碍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与先期分析,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方法优化的对策进行探究。

(一)积极采用习题引导法,优化学生的预习工作

习题引导法讲求教师通过针对性的习题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工作,继而提升学生预习的针对性以及效率,为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准备。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词汇,并体会文章的意思,可以为学生布置借助古汉语词典查询“善”、“志在高山”、“谓”等词汇的含义的习题作业,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知音”典故得由来,继而通过这些先期的作业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工作,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在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也在不断的提升。

(二)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在古典诗文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

通过先期的准备,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尝试以课堂为载体,以小组互动为方法,提升学生参与古诗文阅读过程主动性,继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相关方法,拓展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伯牙绝弦》、《两小儿辩日》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效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小小感悟”,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在班级课堂上进行发言交流,必要时候还可以结合文章主题,开展小小辩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古典诗文内容有所了解,并能够对总结文章主旨的方法有所掌握。

(三)将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课与古典诗文阅读相对接,不仅可以为作文的写作提供名言佳句的素材与模仿对象,更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直接的情感切入。如景色赞美、爱国爱家等,在名言佳句的烘托下,在学生感悟与思维的拓展下,学生情感的表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而情感的丰富性、生动性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4

关键词:突破;初中语文;经典阅读

经典都是经历了时间和岁月的检验,其中融入着国家与民族的传统与智慧,闪耀着文化的光芒与人性的光辉。经典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阅读视野,陶冶学生文化情怀,提高学生审美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及大众文化风靡着这个时代,经典遭受中学生的拒绝与冷遇,在这个喧嚣时代经典被束之高阁。因此,探究怎样走出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从初中语文的经典阅读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困境,严重影响到了经典文学的传承。因此,探究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怎样走出困境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突破措施建议。

一、整合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要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就必须要整合资源,尤其是教师要做阅读的引路人。

1.对课本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实现专题阅读;所谓整合,就是继承被整合个体特征,体现出一种互动与和谐,需要主动调节被整合的对象,换而言之,就是分类集中教材,寻找规律,集聚板块,梳理线条。应该从教材或者节选名著上入手,即为“定篇”,学生学习了这些不朽文字作品就能够感悟世界,认识假恶丑、真善美,从中领悟更多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这种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与家长采用肤浅说教的效果。

定篇,就是在三套教材中通用的经典,除文言文外,能够整合的文学经典角度,比如《背影》《春》《故乡》《苏州园林》等。也可从教材节选名著入手,课外阅读时就要将课堂适当进行延伸,发挥抛砖引玉的功效,比如《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等,讲授时为激发兴趣,就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咨询阅读有关的文字,了解作者描写王熙凤时采用的全方位视角,还要抓住服饰铺陈、出场时的先声夺人、容貌描画,及和林黛玉见面时的一哭一笑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王熙凤的性格。

2.对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分层激取阅读;就是依据学生能力层次,从学生个体所需入手分层推荐,指导阅读。教师所推荐书目,必须要适合学生、高于学生,体现差异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专题阅读、思考性阅读及探究性阅读;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引导他们读一些充满趣味的浅易文章,减小阅读难度,保护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二、达成目标

学生掌握了整合资料后,就必须采取措施达成目标,让学生成为挑战经典的阅读之人。

1.从课本例文入手,探索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首先通过课内示范,引导学生梳理自身的语文知识。一般是将教材中经典文章作为例文,这种例文教学应该忽略文章内容的理解,重在学习承载语文指导的能力。因此学习例文时,就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其次指导学生积累阅读的方法,事实上阅读积累方法比较多,比如制作读书卡、摘抄仿写、写故事梗概、写读后感等。同时教师还要多和家长沟通,因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要将精力放在教材上,而不是去阅读其他课外书。因此,语文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

2.探究自主阅读模式。首先建立课堂自主阅读,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模式读书,初读,细读,精读;默读,朗读,品读;整本读,篇章读及片段读等,让主体和客体的思想进行碰撞,激感。其次要形成课外自主阅读;阅读不能够仅仅走马观花,读完后没有一点收获,现实中许多学生就是理解完故事情节后,就不管不问,这种阅读模式根本没有实现阅读要求。我就要求学生每一个月读一本文学名著,并且在上面圈点批注,体现出学习进度与深度,同时还要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主要包含了人物性格、作品主题及人物评价等,当然也可以续写剧本、改变情节等。最后课外学生要自主交流和展示;学生彼此间还要互相检查阅读笔记,看谁读得多、读得深入、读得精。由四人或者八人组成,开展读书笔记的交流会,讨论阅读时的实话、真话及真情实感,比比彼此的收益。在班级上每一个月都要召开一次阅读报告会,可长篇大论,可辩论会,不拘于形式,当然这些活动都可以课外去自行组织。

三、架起桥梁

学校语文教研组就明文规定了,学生每一个月都要读名著,而且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安排细化阅读,要具体到阅读文本的页数上。每月教师要上一节阅读指导课,上一节阅读展示课。就是教师安排了阅读名著任务后的两节课,通过这两节可让教师、学生及文本间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共同探讨加深经典阅读效果。

总之,阅读本应是个人行为,但是通过组织交流就转变成集体行为。教师要合理利用集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经典阅读,从而走出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的困境。通过这种措施,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师生在经典阅读文化氛围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庆玉.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3(12).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5.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5

关键词:语文;阅读;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实践出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对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课前初读文章

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初次阅读,具体就是在教学新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性阅读。初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初读还要求学生注意发现新词汇并及时查阅工具书清除这些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课堂精读奠定基础。我们在初读阶段要注意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及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然后分门别类做好标注,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驱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笔者会提前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初读作业,参照文章的特色和重点分析文章,并提出对文章理解的思路。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课前先通过各种资源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风格,接着再借助工具书将生字词查询整理并学习掌握,如,斑鳌、油蛉、赤练蛇、木莲藤、何首乌、覆盆子等比较生疏的动植物名称。让大家在初读中,看到百草园中轻灵的动物和鲜活的植物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都充满了童趣童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领悟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留恋和深情的回忆。诸如此类经典课文文字优美,经久不衰,充满灵性和生机,让人读来不禁神往。

二、课堂精读文章

学生在课前初读中首先了解课文内容,其次也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配合,指导学生精读。由于初读时学生已经对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了了解,所以接下来的学习就是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中优美句式的写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别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启迪和美感的经典篇章,更要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视觉。在精读时,不要忽略老师的示范朗读。通过读,探寻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美,通过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文学意义。

《背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为了能更好地渲染感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最好先充满感情地给大家示范朗读。文中对父亲去买橘子时爬月台“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等经典描写,让人感觉语言亲切,富有韵味。这是作者以一位普通儿子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父亲最普通不过的动作。这里娓娓读来,会悄悄触碰我们心里那个最敏感的部位,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父母爱的经典性动作,细腻的情感汇集成一条温柔的小溪,绵绵不绝地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文章朗诵,我们应把指导朗诵作为一个难点内容。要突破朗诵难点,就要先注意“背影”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师生一起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进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美,学习文章的经典写作方法。

三、课后延伸阅读

由于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所以课外阅读也成为学生能否优秀完成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学生课堂时间很有限,学生要学会自觉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因此,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应该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确定学生延伸阅读的范围。比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就应该布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鼓励学生对任何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对优秀段落进行背诵,对优秀篇章写读后感。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学生会根据自我需求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

经典文章阅读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阅读能力;后进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11-01

经典作品以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了人的思想,表达了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初中语文课本中也选编了一定量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这些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经典作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影响更是其他作品无法代替的。因此,采取相应的策略开展阅读经典活动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一、通过诵读经典,陶冶后进生的情操

很多教育家认为,一个人真正的人格养成时间应该在童年时期就打下了基础;其形成阶段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就让学生接受经典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历代经典作品众多。阅读这些经典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纠正生活中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弟子规》,能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尊重,融洽相处,如其中所说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其中对言行举止的要求也说得更好,如“凡出言,信为先”、“步从容,立端正”;现在的初中生会讲究穿戴方面的攀比,而《弟子规》中有“衣贵洁,不贵华”、“袜与履、俱紧切”,这些正好让学生思考。在诵读这些经典语句时与我们生活对照,就会潜移默化的约束自己。同时,在经典作品中还包含着很多励志的小故事,这些内容无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陶冶高尚情操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热情。

二、紧紧依托课本,开拓后进生阅读视野

课本是开展经典作品阅读的载体。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就编排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教师要以讲读的课文为例,让学生掌握阅读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首先,从现行的教材出发,以所学的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深入的扩展。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的手法,甚至与时代背景特点等不同角度建立一个阅读链接点。然后在教学中开展对比阅读,这样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与阅读量。后进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课本中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而利用这些拓展内容正好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就拓展到高中课本中的《沁园春・长沙》,从而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词人的伟襟和政治抱负。很多书本中的课文只是经典作品的缩影,只是展示了经典作品的中某一个优秀的地方,想通过这一点来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进行拓展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学习了《拳打镇关西》后就拓展到阅读《水浒》;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以拓展到阅读《羊脂球》。

三、对比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纵观课本中经典作品,每篇文章都写的真切感人。尤其是那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难以忘怀。这可能是文章中关键的词语与句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学会通过对比来体会关键词语的精妙,从而准确地解读文本,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中就有很多表现力惊人的词语,引导学生很好地分析这些词语,解读文本就更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了。其中有“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这句中的“唯一”一词富有深意。为什么说是“唯一”,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此时,教师提出去掉“唯一”并轻读来揣摩去掉“唯一”一词与原句意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唯一”一词表现了孔乙己在人群中间的独一无二。原来咸亨酒店中酒客分为两种,一种是短衣帮,另一种是穿长衫的。孔乙己具备这两种人共有的特征,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之类,因为他穿长衫;也不属于“穿长衫”,因为他站着喝酒。从这样解读对比中,让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从而明确了孔乙己特殊的身份地位。从对比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多元解读,探究经典作品的新主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待一些经典作品总是照本宣科的进行,学生没有自主的体验与感悟。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造成了视野的狭窄,创新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解读。深入的探究经典作品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台阶》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教参的提示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父亲的性格、品格、个性。对父亲的定位是为了理想而不断的改变现实,作为一个父亲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通过艰难的创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文中无不表达对父亲人格的崇敬,赞扬了中国农民在人生道路上艰苦奋斗的过程。其实,在对待人生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应该从“父亲”的经历中让我们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会生存”,怎样给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定位”。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而活着,不要盲目地去追求那些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台阶》中的父亲,几乎用了一生的精力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从中应该获得更多的思考,这就是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可以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激发后进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经典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更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高明.如何利用经典美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阅读,2013,(2).

上一篇制造业pmi

下一篇美食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