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生谚语范例6篇

经典人生谚语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1

关键词: 汉英谚语 中西文化 相似文化

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

虽然汉语与英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东西方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诸多方面很相似,很多谚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表达的意义也相同。

一、语言形式

1.用词精炼,句式整齐。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对称。如,汉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谚:“嘴上无毛,说话不牢。”英谚: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3.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汉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英谚: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二、语言内容

1.反映道德观念。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鼓励人们刻苦钻研辛勤劳动。汉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应的英谚有:With time and patience,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时间加上耐心,桑叶变织锦)。又比如鼓励年轻人勤劳工作,不要到老年再后悔,有汉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当于英谚: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此外,汉语中有些谚语告诫人们在强者面前要谦虚,并对在行家面前逞能者加以讽刺:“班门弄斧。”类似的英谚有:Never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

2.反映宗教思想。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汉英语言中。中国人信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语国家人民信仰基督教,有很多谚语表明了宗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乐极生悲”体现了道教的“物极必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儒家“忠孝仁义”人生观。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表现了基督教中的“博爱”观点。Every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表达了基督教中“平等”观点。

3.反映历史典故。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有警策和教育意义。《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圣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的根源)。还有从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4.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绝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春雨贵如油”等。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如: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汉谚的一大特点是丰富的农谚;英语虽然没有那么多农谚,但反映的经验也有相似之处。汉语有:“瑞雪兆丰年。”英语有:A snow year,a rich year.(下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此外,汉英语言中还有许多反映其他经验的谚语,比如描述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多积累经验,就能越做越好。汉谚有:“一熟三分巧。”与之相应的英语有: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文化特点,英谚反映英语民族文化特点,但二者又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汉英谚语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语言都具有简炼和生动形象的特点。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汉英谚语互相渗透与融合。对汉英谚语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汉英谚语丰富的内涵和哲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2

关键词:民间口语;文化典籍;宗教文献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语言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随着人类的实践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交流系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共同创造物。作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谚语的起源十分悠久。其源头是人类先民的生产劳动,他们的实践、感知和经验,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积累、概括和提炼,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传播开来。始于民间口语的英语谚语,在传流的过程中,伴随文字的出现,逐渐进入到书面文献中。文化典籍中的“雅谚”有些可追溯到民间流传的“俗谚”,有些已不可考,但萌生于民间口语或是由某些大众化说法提炼而来应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从民间口语、文化典籍、宗教文献3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起源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谚语所反映的人类生产、生活历程和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口语

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语谚语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总结,凝结着人民大众的智慧。

英语谚语中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气象、渔牧、狩猎的谚语,如气象谚语、节令谚语、农事要诀等,通常称为“农谚”。

Eveningredandmorninggreyarethesignsofafineday.(晚霞红,晨雾蒙,天会晴。)

Aredskyatnightistheshepherds’delight.(向晚天发红,羊倌喜盈盈。)

Rainfromtheeast;wettwodaysattheleast.(风雨东方起,至少两天雨。)

这几个谚语反映的都是气象常识,如热冷的交替,晚霞、晨雾主晴等,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的对天气的认识。

Illweedsgrowfast.(杂草长得快。)

Outofoldfieldcomesnewcorn.(老田出新谷。)

Ayearofsnow,ayearofplenty.(瑞雪兆丰年。)

Afterarainywinterfollowsfruitfulspring.(今冬雨水足,来春果满枝。)

这几条谚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田地、庄稼特点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五谷丰登的祈盼。

先民们生产工具落后,生活条件恶劣,随时面临着毒蛇猛兽的侵袭和疾病带来的死亡,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隔山隔水,交流少,活动范围窄,所以“家”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非常强。面对严酷的大自然,他们唯有在“家”里才能得到慰藉,找到安全感。下面的几条谚语正是“家”或乡土观念的反映。

Eastorwest,homeisbest.(东好西好,家里最好。)

Thereisnoplacelikehome.(没有什么地方能像家里一样。)

Betterathomethanamileawayfromit.(在家万般好,出门时时难。)

Everyoneseekshisownhouse.(家是自己的好

先民们除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外,还会打猎或捕鱼以弥补生活的匮乏,这方面的经验在英语谚语中也有所反映。

Hungerdrivesthewolfoutofthewoods.(饥饿引狼出森林。)

Greatfisharecaughtingreatwaters.(要抓大鱼,就下大海。)

Thefishwillsoonbecaughtthatnibblesattheeverybait.(爱咬钩的鱼逃不掉。)

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Anoldfoxisnoteasilysnared.(老狐狸难上圈套。)

Twodogswillkillalion.(两狗可杀一狮。)

Ifyourunaftertwohares,youwillcatchneither.(一人追二兔,难免两手空。)

人类早期的生产劳动,由于生产工具原始,完全靠体力,靠长时间的辛苦劳作,翻土、播种、收割都有时间、季节限制,耽误不得,正所谓“农时不可误”;又由于渐渐意识到生命无常,生命短暂,因而感叹时光短促、劝人珍惜时间的英语谚语不少。

Alltimeisnotimewhenitisgone.(光阴一去不复返。)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Timeflies.(时光如梭。)

早期的人类势单力薄,无论是农耕或狩猎,都以群体出动、集体协作为主,有些英谚正是反映集思广益、共同协作这方面生活的。

Somanyheadssomanywits.(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Manyhandsmakelightwork.(人手多,好办事。)

Twoeyesseemorethanone.(两只眼睛比一只眼睛看得清。)

Dropbydroptheoceansarefilled;stonebystonethewallsarebuilt.(涓滴之水汇成海;一石一石筑成墙。)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系的原创型文化滥觞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居于尼罗河、两河、小亚细亚和南欧之“要冲”,生活在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的先民从海中取食,靠海吃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海洋型文化特点。后来的英伦三岛又为大海环抱,受之于古希腊的海洋文化因子得以传承、光大。英语谚语中有大量涉及海上航行、经风受雨、捕鱼捉蟹的内容,这正是英语民族,以及整个西语民族地理位置和海洋型文化的反映。

Inacalmsea,everymanisapilot.(在平静的海上,人人都是领航员。)

Thegoodseamanisknowninbadweather.(坏天气才能识出好水手。)

Agreatshipasksdeepwater.(大船行深水。)

Inthedeepeswateristhebestfishing.(最深的水里好捕鱼。)

Hoistsailwhenthewindisfair.(趁着风好扬起帆。)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Thesearefusesnoriver.(江海不拒细流。)

这些谚语是濒海居民或水手的经验之谈,有些已超出了航海的经验范围,而具有更为深广的含义,如Thesearefusesnoriver.就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内涵。

源于民间口语的谚语,除反应人民群众生产劳动中的经验外,还表现了他们在社会斗争中的经验

和道德、伦理、是非等观念。Ifyouwouldnotbecheated,askthepriceatthreeshops.(货比三家不吃亏。)

Thereisablacksheepineveryflock.(害群之马到处有。)

Pridegoesbeforeafall.(骄兵必败。)

这几条谚语都是人们实际生活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作为有高级智慧的人更是如此。几千年来,丰衣足食、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的追求与渴望。有关饮食、锻炼、健康、长寿方面的英语谚语非常丰富。

Eatatleisure,drinkwithmeasure.(饭菜尽情吃,饮酒须节制。)

Gluttonykillsmorethanthesword.(暴食杀人胜刀剑。)

Hethateatsleasteatsmore.(饮食有节可长寿。)

Manydishes,manydiseases.(猛吃猛喝,疾病必多。)

这几则谚语强调饮食节制的重要性。

Restbreedsrust.(人不活动,百病丛生。)

Difficultiesstrengthenthemind,aslabordoesthebody.(劳动强身体,艰难励意志。)

Dryfeet,warmhead,bringsafetobed.(脚干头暖,睡觉平安。)

Afterlunch,rest;aftersupper,walk.(午饭后要休息,晚饭后要散步。)

这几条谚语告诫人们要多运动,锻炼,要学会自我保健,以强身健体。

Goodhealthisabovewealth.(健康金不换。)

Happinesslies,firstofall,inhealth.(幸福首先在于健康。)

Healthisjewel.(健康是钻石。)

Insicknesshealthisknown.(患病方知健康好。)

这几条谚语告诫人们要珍惜健康,方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才能享受幸福快乐。

有些英语谚语,强调人的精神、心理、环境对身体的重要性。

Laughandgrowfat.(笑口常开,心宽体胖。)

Carekilledthecat.(忧能伤人。)

Alightheartliveslong.(心胸坦荡寿命长。)

Cheerfulnessishealth;itsopposite,melancholyisdisease.(欢乐益健康,忧郁致病痛。)

欢笑、坦荡的心胸都有利于健康,相反,忧虑、抑郁则对身心有害。

当人类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随着物质的丰富,人口的增多,交流的频繁,进行物质交换,互通有无,已成为必然,不可或缺。最早的交换应是以物易物,后来慢慢发展到使用钱币。由于金钱的重要价值、作用及其稀缺特点,人们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并产生了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在英语谚语中,关于金钱的很多,正是人们深刻的金钱观的反映。Moneymakesthe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

Moneygovernstheworld.(金钱统治世界。)

Moneyisthekeythatopensalldoors.(钱是打开所有门的钥匙。)

这些谚语反映的是拜金主义的金钱观。

Goldwillnotbuyeverything.(金钱并非万能。)

Moneyistherootofallevil.(金钱乃万恶之源。)

Richesdonotalwaysbringhappiness.(金钱不总能带来幸福。)

Theloveofmoneyandtheloveoflearningrarelymeet.(爱财不好学,好学不爱财。)

这几条谚语反映了对待金钱的不同的价值观,揭示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

源自民间口语的“俗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以经验知识为依据,是人民大众生活和生产的缩影,也

是他们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揭示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悟,也表露了他们的心理诉求和祈望。

二、文化典籍

流传于民间口语中的谚语,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中。英语谚语有一部分来自书面文献,主要出自希腊罗马神话、寓言故事、莎士比亚戏剧以及一些名家作品中。这些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有些是在民间口语说法的基础上提炼打磨而成,而有些则属独创,有着鲜明的文化色彩、语体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莎士比亚不愧是语言大师,其戏剧成了产生谚语的沃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由于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为人民所喜爱,也反映了其在文学殿堂上的地位。

莎士比亚生活的十六七世纪,正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莎剧中的有些谚语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如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Theworldisanoyster.(世界是一只牡蛎。)这条谚语首见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MerryWivesofWindsor),意思是说,如果你有很多钱,你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整个世界都由你摆布。

Lendyourmoneyandloseyourfriend.(借出你的钱,失掉你的朋友。)

这条谚语出自《哈姆雷特》(Hamlet)1幕3场。出现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谚语,有一部分并非莎翁的独创,而是先前就已存在。这类谚语,莎翁或直接引用,或加以改造,以符合剧中的人物个性。Evenawormwillturn.(甚至连一只虫子也会翻翻身。)

这则谚语原收录在英国诗人、剧作家约翰·海伍德的《谚语集》里,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HenryⅥ)

中予以引用:

Thesmallestwormwillturnbeingdroddenon.(最小的虫子,被踩一脚,也要扭动一下。)

Al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所有的猫都爱鱼,但又怕湿了猫爪。)

这是一句英国古谚,莎士比亚在《麦克白》(Macbeth)1幕7场中直接引用。

Yousetanoldman’sheadonyoungshoulders.(你不要指望年轻的肩膀上长老年的头。)

莎剧中的这条谚语是由下面一条谚语改变而来:Youmustnotexpectoldheadsonyoungshoulders.Silverwillhaveasliversound.(银子发出的是银子的声音。)

这则谚语源出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Juliet)4幕5场中的一句话:Silverhathasweet

sound.(银子发出甜蜜的声音。)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关或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种和英雄的英语谚语有相当数量。

TherewerebravemenbeforeAgemenmnon.(阿加门农之前也有勇士。)

阿加门农(Agmenmnon)是希腊神话中的迈锡尼王,他在特洛伊战争中担任希腊联军最高统帅,以勇猛善战著。NotevenHerculescouldcontendagainsttwo.(即便赫尔克利斯,也是一不敌二。)

赫尔克利斯(Hercules)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之子,力大无穷。

个别英语谚语,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诗人荷马、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或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罗马诗人、作家或哲学家的作品。如下面3则:Choosethelesseroftwoevils.(两害相权取其轻。)

荷马史诗中写有:Themostpreferableofevils⋯(更可取的坏事⋯⋯)

Thegrassisoften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篱笆那边的草总是更绿。)

奥维德曾写过这样的诗句:Theharvestisalwaysmorefruitfulinanotherman’sfields.(别人地里的庄稼总比自家的多产。)

Don’tkillthegoosethatlaidthegoldeneggs.(不要杀死下金蛋的鹅。)

这条谚语可上溯到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生金蛋的鹅》(TheGoosewiththeGoldenEggs)。有一个农民的鹅突然生出金蛋来,但农夫非常贪心,想一下子得到很多金子。伊索写道:Thinkingtogetatonceallthegoldthegoosecouldgive,hekilleditandopeneditonlytofind—nothing.这条英语谚语的含义与汉语成语“杀鸡取卵”十分接近。

Onemaygowronginmanydifferentways,butrightinone.(歧路万千条,正路只一条。)这条谚语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英语谚语来自其他英语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的为数不少。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tthrowstones.(住玻璃房子的人不该扔石头。)

这则谚语可上溯到英国诗人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andCriseyde)。Makehaywhilethesunshines.(趁着晴天晒干

草。)

这句谚语来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巴克莱的讽刺作品《愚人船》(TheShipofFools)。Varietyisthespiceoflife.(变化多姿是生活的调味品。)这则谚语可追溯到英国诗人威廉·柯珀的长诗《任务》(TheTask)。Thechildisfatheroftheman.(三岁看到老。)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我的雀跃》(MyHeartLeapsUp)一诗中曾使用过这句谚语。这首诗的首句是: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Arainbowinthesky.(每见到彩虹横贯长空,我心涌动不已。)诗中谈到这是诗人从小就有的感受。每个人都由童年而及成年,而成年人性格中美好的一切都来自纯洁的童心。

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家的《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Papers),表达了一种永不言败的豪情。Hethathathwifeandchildrenhathgivenhostageto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将自己押给了命运。)出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散文《论婚姻与独身》。另有个别英语谚语,源起于某个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如:NerofiddledwhileRomeburned.(罗马失火,尼禄弹琴作乐。)这条谚语就与一段罗马历史有关。尼禄是罗马皇帝,恺撒家族的最后一个统治者,自公元59年后施暴政。在公元64年,尼禄命人火烧罗马城,以便能看看“特洛伊城陷入火海会是什么样子”,并以大火为背景,朗诵自己的诗篇,还拿着竖琴为自己伴奏。这个谚语比喻一个人在危难中不负责任、不恤民情的行为。

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如崇尚独立与个性,崇尚理性,推崇平等观念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文化典籍类谚语在用词上较“俗谚”更为正式,带有很浓的书卷气,这也正符合文人著作的语言、文体特点。

三、宗教文献

西方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宗教意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基督教教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源头,对英语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的著作,对英语谚语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英语中有许多谚语就是源自圣经故事或是反映宗教思想的,这也是宗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并操纵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体现。基督教的共同人性和博爱思想也都反映在英语谚语中。

《圣经·旧约全书》中有一章《箴言篇》(Thebookofproverbs),记录的是智者格言,十分丰富,都是规劝警示性的,在流传过程中成为精美的谚语。

Avirtuouswomanisa、剧作家约翰·海伍德的《谚语集》里,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HenryⅥ)

中予以引用:

Thesmallestwormwillturnbeingdroddenon.(最小的虫子,被踩一脚,也要扭动一下。)

Allcatslovefishbutfeartowettheirpaws.(所有的猫都爱鱼,但又怕湿了猫爪。)

这是一句英国古谚,莎士比亚在《麦克白》(Macbeth)1幕7场中直接引用。

Yousetanoldman’sheadonyoungshoulders.(你不要指望年轻的肩膀上长老年的头。)

莎剧中的这条谚语是由下面一条谚语改变而来:Youmustnotexpectoldheadsonyoungshoulders.Silverwillhaveasliversound.(银子发出的是银子的声音。)

这则谚语源出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Juliet)4幕5场中的一句话:Silverhathasweet

sound.(银子发出甜蜜的声音。)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关或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种和英雄的英语谚语有相当数量。

TherewerebravemenbeforeAgemenmnon.(阿加门农之前也有勇士。)

阿加门农(Agmenmnon)是希腊神话中的迈锡尼王,他在特洛伊战争中担任希腊联军最高统帅,以勇猛善战著。NotevenHerculescouldcontendagainsttwo.(即便赫尔克利斯,也是一不敌二。)

赫尔克利斯(Hercules)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是主神宙斯之子,力大无穷。

个别英语谚语,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诗人荷马、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或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罗马诗人、作家或哲学家的作品。如下面3则:Choosethelesseroftwoevils.(两害相权取其轻。)

荷马史诗中写有:Themostpreferableofevils⋯(更可取的坏事⋯⋯)

Thegrassisoften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篱笆那边的草总是更绿。)

奥维德曾写过这样的诗句:Theharvestisalwaysmorefruitfulinanotherman’sfields.(别人地里的庄稼总比自家的多产。)

Don’tkillthegoosethatlaidthegoldeneggs.(不要杀死下金蛋的鹅。)

这条谚语可上溯到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生金蛋的鹅》(TheGoosewiththeGoldenEggs)。有一个农民的鹅突然生出金蛋来,但农夫非常贪心,想一下子得到很多金子。伊索写道:Thinkingtogetatonceallthegoldthegoosecouldgive,hekilleditandopeneditonlytofind—nothing.这条英语谚语的含义与汉语成语“杀鸡取卵”十分接近。

Onemaygowronginmanydifferentways,butrightinone.(歧路万千条,正路只一条。)这条谚语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英语谚语来自其他英语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的为数不少。

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sshouldn’tthrowstones.(住玻璃房子的人不该扔石头。)

这则谚语可上溯到英国诗人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andCriseyde)。Makehaywhilethesunshines.(趁着晴天晒干

草。)

这句谚语来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巴克莱的讽刺作品《愚人船》(TheShipofFools)。Varietyisthespiceoflife.(变化多姿是生活的调味品。)这则谚语可追溯到英国诗人威廉·柯珀的长诗《任务》(TheTask)。Thechildisfatheroftheman.(三岁看到老。)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我的雀跃》(MyHeartLeapsUp)一诗中曾使用过这句谚语。这首诗的首句是:MyheartleapsupwhenIbehold/Arainbowinthesky.(每见到彩虹横贯长空,我心涌动不已。)诗中谈到这是诗人从小就有的感受。每个人都由童年而及成年,而成年人性格中美好的一切都来自纯洁的童心。

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家的《匹克威克外传》(PickwickPapers),表达了一种永不言败的豪情。Hethathathwifeandchildrenhathgivenhostagetofortune.(有妻室子女之人已将自己押给了命运。)出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散文《论婚姻与独身》。另有个别英语谚语,源起于某个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如:NerofiddledwhileRomeburned.(罗马失火,尼禄弹琴作乐。)这条谚语就与一段罗马历史有关。尼禄是罗马皇帝,恺撒家族的最后一个统治者,自公元59年后施暴政。在公元64年,尼禄命人火烧罗马城,以便能看看“特洛伊城陷入火海会是什么样子”,并以大火为背景,朗诵自己的诗篇,还拿着竖琴为自己伴奏。这个谚语比喻一个人在危难中不负责任、不恤民情的行为。

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如崇尚独立与个性,崇尚理性,推崇平等观念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文化典籍类谚语在用词上较“俗谚”更为正式,带有很浓的书卷气,这也正符合文人著作的语言、文体特点。

三、宗教文献

西方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宗教意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基督教教典《圣经》,是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源头,对英语的影响堪比莎士比亚的著作,对英语谚语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英语中有许多谚语就是源自圣经故事或是反映宗教思想的,这也是宗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并操纵着人们精神世界的体现。基督教的共同人性和博爱思想也都反映在英语谚语中。

《圣经·旧约全书》中有一章《箴言篇》(Thebookofproverbs),记录的是智者格言,十分丰富,都是规劝警示性的,在流传过程中成为精美的谚语。

Avirtuouswomanisacrowntoherhusband.(贞洁的妇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Agoodnameisbetterthan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英语谚语还来自《圣经》中的其他篇章,如《约伯记》、《传道书》等。Allriversrunintothesea.(条条河流归大海。)

(《传道书》)

Theloveofmoneyistherootofall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提摩太前书》)

Thepriceofwisdomisabove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约伯记》)

Lovebegetslove.(爱产生爱。)

有些源自《圣经》的谚语,还保留着一些词的古代形式,如thou,thy,doeth,doest等。

Whenthoudoestalms,letnotthylefthandknowwhattherighthanddoeth.当你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圣经》最早是用希伯来语写的,后来译成多种语言。英语《圣经》有多个版本,相同的语义内涵有时会有不同的译文变体。比如:Stolenwatersaresweet.(偷来的水是甜的。)就有几种变体[2]:Stolensweetsarealwayssweeter.(偷来的糖总是格外甜。)

Stolenpleasuresaresweet.(是甜蜜的。)

Stolenfruitissweeter.(偷来的水果分外甜。)

某些英语谚语源出《圣经》,但用词已不同于原文,语言形式上有所改变,或利用《圣经》语句的创意,产生出新的谚语。

Asyourow,soshallyou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条谚语源自《圣经·加拉太书》中的Whatsoeveramansoweth,thatshallhealsoreap.原句中的大词、古词whatsoever和soweth已不再出现。《圣经·以西德书》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ThussaiththeLordGod:Anevil,anonlyevil,behold,iscome.主耶和华如此说:有一灾祸,独有一灾祸,看哪,它临近了。有几条英语谚语就是由这个句子演化而来。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e.(祸不单行。)

Onemisfortuneridesuponanother’sback.(一个灾祸骑在另一灾祸的背上。)

Hardshipsnevercomealone.(苦难从不单独来。)英语中有些谚语,与圣经故事有关。圣经中的一些含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词常出现在英谚中,如cross(十字架),forbiddenfruit(禁果),God(上帝),Devil(魔鬼)等。

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是甜的。)

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与恶是上帝的左右手。)

TheDeviltakethehindmost.(落后者遭殃。)

Thecrossonthebreast,andthedevilintheheart.(十字胸前挂,恶念心中藏。)

Helliswhereverheavenis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狱。)

一种民族语言所吸收的来自宗教文献的词语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有关,众多英语谚语源自《圣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民间口语、文化典籍和宗教文献这3个主要来源外,英语谚语还有些源自外来语。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缘故,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使得英语中吸收了大量来自外国文化的词语,英语谚语也不例外。有相当一部分英语谚语来自拉丁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等。这部分谚语有些还保留着外文的原形,有些则已译成英语。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是一句法文谚语,但却以法文原文形式保留在英文中,译成英语为findthewoman,表示不论发生什么麻烦,其背后总有女人牵涉其中。其他如:

Familiarpathsandoldfriendsarethebest.(熟路易走,老友易处。)(来自德语)

Thosewhoknowdon’tspeak;thosewhospeakdon’tknow.(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Giveahelpinghandtoamanintrouble.(对危难者应授之以手。)(来自拉丁语)

这些外来的谚语已为英语国家人民所接受,成为其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在几千年的形成流变过程中,英语谚语从不同源头汇聚而来,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终成为璀璨的颗颗宝石。这些谚语以其令人们熟知的形象和比喻体现了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价值观,它们作为社会共享的口头文学的袖珍版本,被成百上千次地引用,成为说服他人的论据,并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所以各自的谚语都带有其自身的文化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学习英语谚语并了解其产生的源头,有助于正确理解其内在含义,并且有利于了解英语民族,以致整个西语民族的思想方式、风俗习惯和感情品德,这为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对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借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赵蓉晖.普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

[2]於奇.语言起源(第四版)[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德春.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74.crowntoherhusband.(贞洁的妇女是她丈夫的冠冕。)

Agoodnameisbetterthanriches.(美名胜过财富。)

英语谚语还来自《圣经》中的其他篇章,如《约伯记》、《传道书》等。Allriversrunintothesea.(条条河流归大海。)

(《传道书》)

Theloveofmoneyistherootofall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提摩太前书》)

Thepriceofwisdomisabove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约伯记》)

Lovebegetslove.(爱产生爱。)

有些源自《圣经》的谚语,还保留着一些词的古代形式,如thou,thy,doeth,doest等。

Whenthoudoestalms,letnotthylefthandknowwhattherighthanddoeth.当你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圣经》最早是用希伯来语写的,后来译成多种语言。英语《圣经》有多个版本,相同的语义内涵有时会有不同的译文变体。比如:Stolenwatersaresweet.(偷来的水是甜的。)就有几种变体[2]:Stolensweetsarealwayssweeter.(偷来的糖总是格外甜。)

Stolenpleasuresaresweet.(是甜蜜的。)

Stolenfruitissweeter.(偷来的水果分外甜。)

某些英语谚语源出《圣经》,但用词已不同于原文,语言形式上有所改变,或利用《圣经》语句的创意,产生出新的谚语。

Asyourow,soshallyou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条谚语源自《圣经·加拉太书》中的Whatsoeveramansoweth,thatshallhealsoreap.原句中的大词、古词whatsoever和soweth已不再出现。《圣经·以西德书》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ThussaiththeLordGod:Anevil,anonlyevil,behold,iscome.主耶和华如此说:有一灾祸,独有一灾祸,看哪,它临近了。有几条英语谚语就是由这个句子演化而来。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e.(祸不单行。)

Onemisfortuneridesuponanother’sback.(一个灾祸骑在另一灾祸的背上。)

Hardshipsnevercomealone.(苦难从不单独来。)英语中有些谚语,与圣经故事有关。圣经中的一些含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词常出现在英谚中,如cross(十字架),forbiddenfruit(禁果),God(上帝),Devil(魔鬼)等。

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是甜的。)

Everymanmustcarryhis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EvilandgoodareGod’srighthandandleft.(善与恶是上帝的左右手。)

TheDeviltakethehindmost.(落后者遭殃。)

Thecrossonthebreast,andthedevilintheheart.(十字胸前挂,恶念心中藏。)

Helliswhereverheavenisnot.(不是天堂的地方,即是地狱。)

一种民族语言所吸收的来自宗教文献的词语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有关,众多英语谚语源自《圣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民间口语、文化典籍和宗教文献这3个主要来源外,英语谚语还有些源自外来语。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缘故,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使得英语中吸收了大量来自外国文化的词语,英语谚语也不例外。有相当一部分英语谚语来自拉丁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等。这部分谚语有些还保留着外文的原形,有些则已译成英语。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是一句法文谚语,但却以法文原文形式保留在英文中,译成英语为findthewoman,表示不论发生什么麻烦,其背后总有女人牵涉其中。其他如:

Familiarpathsandoldfriendsarethebest.(熟路易走,老友易处。)(来自德语)

Thosewhoknowdon’tspeak;thosewhospeakdon’tknow.(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Giveahelpinghandtoamanintrouble.(对危难者应授之以手。)(来自拉丁语)

这些外来的谚语已为英语国家人民所接受,成为其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智慧、风趣和精神均体现在它的谚语之中。”在几千年的形成流变过程中,英语谚语从不同源头汇聚而来,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终成为璀璨的颗颗宝石。这些谚语以其令人们熟知的形象和比喻体现了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价值观,它们作为社会共享的口头文学的袖珍版本,被成百上千次地引用,成为说服他人的论据,并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所以各自的谚语都带有其自身的文化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学习英语谚语并了解其产生的源头,有助于正确理解其内在含义,并且有利于了解英语民族,以致整个西语民族的思想方式、风俗习惯和感情品德,这为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对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借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赵蓉晖.普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3

中图分类号:I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 要:谚语是语言的精髓,文化的精华,具有民族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笔者从习俗差异、宗教信仰、环境差异及历史典故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差异的文化根源。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关键词:谚语差异文化根源习俗差异宗教信仰环境差异历史典故

何为谚语?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一、习俗差异

关于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He is a gay dog. (他是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

二、宗教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谚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有些谚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 “Go to hell(下地狱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困如洗)”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谚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汉语反映老子道教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则体现了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环境差异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谚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读者一定能体会到莎翁的“爱”。

四、历史典故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谚语“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谚,这也是汉谚的一大特色。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进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章.p1-8.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4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谚诀;“民族化”

关于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化”,庞丹老师强调要“正视民族文化基因”,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戏曲、武术当中仍有丰富的素材及训练方法可以借鉴,我们应当正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继续充分地去挖掘和提炼,并根据舞蹈的特性,从创造性发展转化为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1]本书正是在庞丹老师对于戏曲、武术和舞蹈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基础上,进行个人对经验和理论的转化与表达所凝结而成的实用性书目,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也有个人对于戏曲、武术、舞蹈的认知表达,还有对中国古典舞人学习、教学、修养能力提升路径的归纳与总结。也正如谚诀“始于成法,终于无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所言,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的三步骤是古今一律,在基础的学习之上要进行一番“师法造化之功”,通过“化”与“变”才能够再创造而达到表演艺术的高峰。对于此谚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机械的记忆背诵层面,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当中,才能够最终“归于无法”。笔者对于传统谚诀的学习尚浅,正是这本“汇编”给笔者提供了联通舞蹈和传统戏谚的桥梁,在此特将习后感思阐述分享。

1 谚诀转用,习之有典

中国古典舞不仅是一个舞蹈艺术门类,更是一种人体文化,一种历史传统的继承、转化和再造。因此,对过去成果的传承和总结以及对当下舞蹈实践性运用的落实,都是这本谚诀撰写和出版的重要宗旨。

从1960年《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大绿本)诞生以来,中国古典舞就打开了向戏曲、武术历史资源开掘的历程。这部谚诀汇编经过前期的采访、搜集文献、筛选信息,集合了戏曲、武术、舞蹈领域的多位专家意见,最后在庞丹老师严谨细致的整合之下,几经调整校对才终于出版。从王萍《古典舞教材――古典舞身法规律初稿》,夏天《戏谚一千条》到钟海明与马若愚的《中华武道概论》等,谚诀的文献覆盖面基本囊括了舞蹈、戏曲、武术的经典资源。在谚诀的内容上,能看出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转化的关系,诸如“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是传统戏曲中面部和眼部表现力的重要性体现;“上虚下实、前虚后实”是武术太极中内在身体气息流转的口诀要领;“头顶虚空千斤重,气沉丹田自挺胸;两肩轻松臂应用,左右旋转凭腰拧”是武术中身法运用的要义。从谚诀的文化内容继承上来看,中国古典舞对戏曲、武术的传统延续上做到了一种融会贯通。

文化源头的追溯是这本谚诀流传的根本,而它的实用性又为传统谚诀的生命力延续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意义。朗朗上口是传统谚诀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本书谚诀实用性的表现之一。例如,“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大轴运身,小轴运神”比较对称和工整,一大一小,押韵而有致。谚诀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语用,将一对反义词放在一句谚诀当中,一方面是易于记忆,提高了谚诀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体动”和“离合始返”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种“口诀”和“戏谚”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拉近学生与传统之间距离的重要桥梁。通过对这本谚诀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中国古典舞的人体运动方式有更加深刻到位的认知,还能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初步的新理解。

2 以谚修身,文舞德备

纵观整本书的结构,是以“手”“眼”“身”“步”“法”“德”

“艺”“综合”八个部分为整体架构,涵盖了中国古典舞从训练到表演、从课堂到舞台、从学生到教师该有的静态舞姿、动态表现、课堂教学、舞台呈现、技术要点、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

正是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舞和认识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谚诀从戏曲和武术中来,最后到中国古典舞中去,需要经过一个内在转化的过程,庞丹老师将他对于舞蹈、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悟运用到了这本谚诀的撰写当中,在全面掌握文献资源的前提下,将不适合中国古典舞的、实用性不强的传统谚诀进行了删除,最后剩下将近一百多条谚诀,每一条都兼具舞蹈性、民族性、文化性、实用性以及各自的系统性。例如,“四指如卷饼,外大里头空,拇指压食指,筋骨向外绷”则是将整个男拳的手型从里到外、从形到神的一种全面的描述,既有舞蹈的美感,又有动作的规范,还有关于男拳内在之“神”的意象比喻,使学习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想象,从而完成规范的手型。所以这种结构的严整性在于谚诀的选取和编排,使每一句谚诀都能自成其圆满独立的小系统,而小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又相互联动产生微妙且紧密的联系。

这本谚诀结构的整一性不仅表现在对局部动作训练的系统性,还在于培养中国古典舞人才的完整性,包含了从学生学习阶段到教师教学阶段所应具有的全面的能力与素养。诸如强调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不负功,功不负人”,强调学生要文舞兼修的“文修其心,舞练其神”,强调教师培养学生要注重门徒道德品行和为人修养锻造的“浇花要浇根,教舞要教人”,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的“识才善教,引路搭桥”等。

3 意象引导,体动有因

正如谚诀所言,“意象”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客体之“对象”与主体之“意象”碰撞后的合流。而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要从意象论角度来思考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深层结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舞者内在之“气”转化为外在之“势”的时候,往往是成象在心的。由于舞者注重内心的“象”,其外部动态也就相应地会呈现出某种“象”,这本谚诀就将这种“成象在心”而“行于体表”的中国古典舞表现形式贯彻到底了。最典型的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立如鸡、坐如钟、站如松、转如轮、脱如免、折如弓、落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的谚诀,以景物、动物等形象为依托,将他们作为一种舞者内在模拟的对象进行表述,能够使读者对动作的规范和呈现的意象有一个潜在的理解,在完成规范动作的同时,实现舞者自我的个性化表现。此外,在这种谚诀所阐述的自由的动态中,也呈现出中国文化追求以“气”为身体基本质素构成的潇洒飘逸的自然、自由、自在之境。

4 结语

正如《中国古典舞教学谚诀汇编》中谚诀“明其理、精其势、得其法”所言,对于中国古典舞的学习,要先“明其理”,了解文化特征的内在根源,掌握其内在的运动原理,再“精其势”,磨练好自身的专业技能,最后“得其法”,才能够将所学进行传承和传播。这本“汇编”是庞丹老师“民族化”求索的路标之一,也是我们追随传统的路向导引,而这样的“求索”必然是一个艰辛的历程,但我们一直在路上。

经典人生谚语范文6

1、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天出半截虹,当天有雨响。

3、谚语来自日常生活(荷兰)

4、一排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日晕雨淋淋,月晕刮天昏。

6、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7、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8、人在苦中炼,刀在石上磨。

9、俚语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诗河(切斯特顿)

10、一只鸡蛋吃不饱,一身臭名背到老。

11、一口吃不完一只饼,一锹掘不出一口井。

12、没有哪条谚语不是千真万确的(塞万提斯)

13、一艺不通一世穷。

14、几乎每句谚语都有一句与其意思相反,并且同样机智的谚语和它相对(桑塔亚那)

15、急雷雨易停,闷雷天难开。

16、雾露穿夼,好不到响(指低云穿山夼)。

17、人到四十五,还是出山虎。

18、所有俚语都是比喻都是诗文(切斯特顿)

19、宝刀不磨不利,说话没有谚语无力

20、一日三大笑,有病也会好。

21、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培根)

22、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

23、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24、东虹雾露(虹在东),西虹雨(虹在西)。

25、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26、谚语是一人的妙语,众人的智慧(约·拉塞尔)

27、绝大数传播谚语的人都喜欢其思想的美妙性甚于它的正义性,喜欢它的措词特色甚于它的真切含义(切斯特菲尔)

28、南珥风,北珥雨,两珥都有好天气(指太阳珥)。

29、一片磨子当场“锻”(断)。

30、谚语是智慧的结晶

31、南风雨,南风开,不过三天还回来(东风同)。

32、一个民族所创造的谚语标志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乔·霍兰)

33、茄子不开虚花,谚语都是实话

34、有些话和谚语可以减轻痛苦或消除疾病的折磨(贺拉斯)

35、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36、久晴必有久连阴。

37、一句短短的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索福克勒斯)

38、人黄有病,天黄有雨。

39、一只刺捕(昆虫名)害一镬羹。

40、云交云,雨淋淋(指上下云走向不一样有雨)。

41、谚语是语言的花朵

4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3、一千银子坐吃两年半,坐吃山空海也干。

44、谚语的字数很少,但含义却很深远(洛兰)

45、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46、空话随风四处飘,谚语入心记得牢

47、小水不防,大水难挡。

48、只有在得到生活的验证之后,谚语对你来说才成其为谚语(济慈)

49、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50、雷公无雨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51、好天红太阳,有风紫太阳,有雨太阳白又黄(指日落时)。

52、力是活财,用脱了再来,三天早起当一工,三个黄昏抵半工。

53、阳光照亮世界,谚语启示人生

54、早上吸烟,早归西天;

55、蓓蕾是在枝叶上孕成,谚语是在生活中提炼

56、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

57、像每个民族的经典着作一样,谚语是他们直觉知识的圣殿 (爱献生)

58、谚语是语言中的盐(阿拉伯)

59、北风出高云,风快停;南风出低云,风快停。

60、谚语是街头巷尾的智慧(贝纳姆)

61、谚语是民族良知的精华(麦金托什)

上一篇搞笑名字

下一篇蛇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