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指游戏范例6篇

幼儿园手指游戏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1

1、手指游戏,增强注意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因为手指游戏要求在活动中密切注意双手的手指的运动和变化情况,需要把注意力分配到十个手指上,并随着每个手指的运动从一个动作迅速连接到下一个动作,保证不出错。因此,通过手指游戏的练习即可以提高注意力集中的稳定与持久,又可以提高注意的分配与均衡能力。2、手指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语言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在趋向国际化、信息化的当今世界,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交往增多了。语言智能的发展对一个人的成功显得更加重要。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语言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学习手指游戏计划,首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先从认识各个手指的名称入手,逐渐向生活常规培养、教学辅助转化。其次通过视频播放,教师的生动语言朗诵,不仅让幼儿享受了语言的美,体验了儿歌的亲切及可爱,也因此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对手指游戏又有了更深的喜爱,在情感中真正得到了学习语言的快乐。

3、手指游戏能快速提高记忆力。开发大脑当幼儿的双手经常做一些很灵活的动作时,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手的动作越复杂,对幼儿的思维发展越能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智力进一步开发。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手指游戏活动,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方式。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的。通过后天的记忆训练,可以帮助智力迟钝的人,改善记忆。英国的贝尔蒙特、万姆鲍尔德和巴特菲尔通过仔细重组材料和有效回忆的方法,帮助智力迟钝的人提高了记忆力。因此,手指游戏是开发记忆水平的有效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问题;策略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广大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要求与期盼日益提升,使得诸多幼儿园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开发创新,进而构建出优势的幼儿园教学模式,因而在综合幼儿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此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制约因素,故深入分析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幼儿园的稳健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指幼儿园教师充分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依托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从而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整体。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幼儿园教学模式的束缚,变革了守旧填鸭式幼儿园教学手段,关注了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缓解了过去幼儿教育施加的压力,选择适宜幼儿参与的游戏,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渗透于游戏中,通过幼儿园教师适度的游戏指导,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进而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内化教学知识点,从而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积极追求形式,操作性不足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教学手段有效结合,方能发挥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然而,在实际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构建中,部分幼儿园教师盲目追求游戏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选择丰富的游戏教学资源,注重营造美观游戏教学环境,忽视分析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极少关注幼儿认知规律,导致构建的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形式较为全面美观,实际应用中幼儿进行部分游戏操作较为困难,某些游戏步骤超出幼儿理解范围,使得幼儿游戏参与度不尽如人意,致使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实现,可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际操作性有待加强。

2.突显功利意识,实效性欠缺

我国幼儿家长逐渐意识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关注幼儿园构建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质量,广大幼儿园为了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创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期望以此提升幼儿园的认可度与知名度,并获得相应的成绩。然而,由于幼儿园构建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初衷,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园发展,保障幼儿园能获得竞争优势,具备较强的功利性,故幼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过度重视游戏的选择与组织,注重游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关注幼儿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从幼儿角度分析游戏的趣味性,使得选择的游戏无法真正调动幼儿参与兴趣,致使幼儿不能养成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效性欠缺,可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转换传统的功利思维,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3.过度控制指导,创新性缺失

我国幼儿园在开展游戏化教学中,大部分幼儿园经常面临着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学投入经费紧张,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教师游戏教学设计科学性不足,教师教学技巧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教师重视游戏的指导控制,为了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教师较大程度限制幼儿自由,教师注重自行进行游戏的选择,设置较为严格的游戏规则,并给予幼儿较为固定的游戏环境,使幼儿无法获得玩游戏的自由感受,实际上游戏教学仅反映出教师对游戏的主观支配,幼儿往往作为游戏的执行者,不能用愉快放松的心情参与游戏,不仅抑制幼儿参与游戏教学的热情,同时使得游戏作为幼儿教学的载体,其作用显现得较为有限。可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存在教师过度控制指导的问题,该问题也反映出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创新性缺失,故需要及时解决教师过度控制指导幼儿参与游戏这一问题,积极创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从而保障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三、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完善对策

1.有效把控形式,强化游戏教学操作性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通常流于形式,实际意义不大,故需要有效把控游戏形式,在游戏教学形式设计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清晰游戏教学与单纯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挖掘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清楚幼儿园游戏教学的背景、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特点,要具备正确的游戏教学设计方向性,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积极优化游戏教学资源,创造轻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设计教学游戏形式尽可能贴近幼儿生活,注重吸纳幼儿对于游戏形式的选择意见,突显游戏教学对于幼儿多种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幼儿自主开展教学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在轻松欢快的游戏活动中领会教学内容,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完善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进而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2.弱化功利意识,提升游戏教学实效性

我国大部分幼儿园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使得幼儿园构建游戏化教学模式突显出功利意识。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游戏教学本身,重视游戏对于教学目标的承载能力,关注针对幼儿开展游戏教学的效果,可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并未突显幼儿个性化特点,幼儿与游戏活动都仅仅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此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目的仍是应用游戏教学实现知识的强行记忆,从而实现幼儿园社会认可度与知名度的提升,因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需要及时意识这一问题,积极弱化功利意识,遵照幼儿个性化发展规律,明晰幼儿学习特点与学习情况,将培养幼儿各种能力及习惯放于首位,对于各类幼儿书本学习内容适度地进行分解,将其有效融入游戏设计中,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教学的兴趣,保证幼儿利用游戏活动开发大脑,培养幼儿自信心与责任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效性。

3.适度控制指导,激发游戏教学创新性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在构建实施中,幼儿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幼儿于主体地位,然而在幼儿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负责游戏教学的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游戏全程组织指导以及课后教学反思,同时,诸多幼儿教师为便于游戏开展,出现过度控制游戏教学的现象,使幼儿思维空间遭受极大限制,故需要给予幼儿更自由的参与游戏活动的空间。因此,幼儿教师在指导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需要创新游戏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给予幼儿视觉、听觉以及感觉等多方面感官冲击,课前教师需要全方位了解幼儿对游戏类型的喜好,选择适合幼儿兴趣的游戏形式,进行游戏教学的创新设计,课前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并分配任务,鼓励幼儿自主担任游戏主持人与指导人,弱化幼儿教师的指导地位,提升幼儿参与游戏教学的主动性,实现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完善。

参考文献: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3

一、生活活动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指幼儿入园、晨检、接待、进餐、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生理需求,还是教育引导幼儿学习生活经验、增长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不仅能够从每天必备的生活活动中得到必要的身体锻炼,还能在多样化的生活活动中学习相应的生活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敏感地察觉幼儿的各项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组织生活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教结合,寓教育于生活活动中

幼儿园是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机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活活动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该敏感地察觉其中的教育价值,及时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对其进行教育。如孩子洗手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还应引导孩子认识洗手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养成常洗手的习惯,另外在进餐前教师可以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进餐习惯,这些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与保育老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密切合作,相互配合,保教结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稳定性与灵活性并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幼儿经过一夜休息,每天起床至十点是幼儿大脑活跃、精力旺盛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但是十点以后幼儿神经兴奋性降低,这时应该安排幼儿适当的休息或者是轻松愉快地游戏、听故事。午餐后幼儿兴奋性降至最低,是需要午睡的时间。午睡后幼儿得到休息,大脑兴奋性提高,又可以安排其他游戏活动或是户外活动。因此,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要动静结合,进行活动量大的活动之后安排有利于幼儿休息放松的活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还要让幼儿熟悉和了解,知道什么时候进餐,什么时候洗手喝水如厕,什么时候午睡。但是时间安排并不是固定的,稳定中应根据幼儿个别差异适当灵活掌握。比如有的幼儿进餐比较慢,那么可以让先吃完的孩子洗手如厕,并不要求所有孩子一起吃完,一起如厕,而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一贯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三)过渡环节提供有趣的活动,减少幼儿消极等待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间都存在过渡环节,过渡环节是老师感觉最难组织的时间,尤其是生活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有的幼儿先吃完餐点,但是必须等待所有孩子吃完才能离开,幼儿好动和缺乏耐心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长久处于安静等待的状态,所以这段时间容易出现幼儿“捣乱”和各种“告状”的行为,这些不当的行为又往往容易导致教师的责备,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过渡环节,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一些集体活动,不要把一日活动时间安排过细过碎,在活动转换环节应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请孩子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玩手指游戏等。提前结束活动的孩子还可以提前做好下一阶段的活动的准备。过渡环节只要教师应对得当,就能把消极等待的时间利用好,组织幼儿进行积极的活动。

二、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对立统一,师往和互动的过程。教师合理组织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生活必备的知识经验,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和学习品质,幼儿也能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的环境是受一定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所组织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教学空间和场所。[2]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它具有保育和教育意义。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和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对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良好的物质活动环境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活动,能够给予幼儿智力、情感等全方位的信息刺激,促进幼儿积极与环境互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支持幼儿各种探索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敏感察觉幼儿的各种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活动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3]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仅要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还要结合本地、本园和本班幼儿实际,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三)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从学习者参与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自主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教师指定的活动和幼儿自由的活动,或者是指导性活动和幼儿自由活动。[4]不同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其自身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小组合作和幼儿个别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支持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

三、游戏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幼儿园的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贯穿幼儿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均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进行,比如,在幼儿集中一起走时,可以换个方式,像小猫那样踮起脚尖走,或是像袋鼠那样跳着走;教育活动中,模拟娃娃家、儿童医院,让儿童在游戏中充分扮演各种角色,获得生活经验;户外活动中,让孩子爬雪山、过草地,在游戏中锻炼钻、爬、平衡和攀登的能力。让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快乐学习。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和深刻;游戏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逐渐复杂,集体性增多;游戏活动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逐步提高;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加,4~5岁的中班幼儿游戏时间可以达到一个小时,而大班孩子可以玩更长时间;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3岁左右孩子较多的是独自游戏或是平行游戏,到了中大班,孩子可以进行群体游戏。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组织中,应该根据幼儿实际活动情况,根据孩子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玩,尽情地玩。

(三)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是开展各类游戏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的游戏活动离不开材料,教师要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条件,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丰富游戏的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孩子才能在游戏情境下积极参与各项游戏活动。教师首先要创造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提供适宜、安全的游戏材料,尤其是体育游戏,若是场地和活动材料存在安全隐患,是不适宜幼儿开展游戏的;其次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到高兴、愉快,喜欢、乐意跟同伴玩;最后是增进幼儿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让儿童会玩,在玩中学、玩中成长。

(四)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意愿,给予适当的指导

游戏是儿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的表现,应尊重孩子自主游戏的意愿。同时孩子的游戏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时应该教会孩子怎么样玩,比如角色游戏,教师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经验,知道各种角色的作用,然后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是玩小熊请客,还是小蜜蜂找妈妈。通过师幼共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教师引导孩子做好角色分配,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抓住契机,做好帮助和指导工作,当孩子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孩子愉快地结束游戏,激发孩子进一步深入游戏的意愿。

参考文献:

[1][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81.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4

关键词:手指游戏;教学;幼儿;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手是大脑的“老师”,手脑并用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幼儿的动作发育还没有完善,在游戏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手指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锻炼的是大脑。通过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培养孩子的智力。通过幼儿手指操游戏促进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手指操游戏及意义

手指操游戏是指用手指玩的游戏,用手来表现、想象和创造,通过灵巧的手部动作和欢快的歌谣创设情景,展开游戏活动,一边做游戏,一边吟唱歌谣,内容活泼生动,形式丰富多彩,通过做手指操游戏,刺激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促进大脑的发育。蒙台梭利说:“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手指游戏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开发幼儿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消除幼儿紧张情绪

幼儿离开爸爸妈妈的呵护,进入幼儿园,展现在面前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面孔,对环境的恐惧感,常常以哭闹形式表现出来,幼儿老师要让幼儿喜欢自己,通过做手指游戏,苦闹的孩子会渐渐平复情绪,瞪大眼睛看着你的手指,有的还会和你一起玩游戏,手指游戏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简单易懂,便于孩子模仿。手指谣节奏明快,生动有趣,取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内容浅显,动作稚气可爱,手指操游戏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活动,手指游戏活动使得幼儿的小手指更加灵巧,触觉灵敏,头脑聪明,思维富有创造性。幼儿从手指游戏中得到了快乐,转移了注意力,激发了好奇心,加强了老师和孩子的亲近感,拉近了幼儿和老师的距离。

2.有趣的手指游戏,提高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手指游戏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活泼有趣,再加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和顺口溜,在幼儿的语言教学中融入手指游戏,为幼儿提供发展语言的多种实践机会。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反应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语感及表现能力,手指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如,《秋叶飘》手指游戏,游戏的融入使故事变得浅显易懂,游戏借助手指造型,延伸了幼儿对儿歌的理解,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增加了词汇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含量,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独立性。例如,在常规活动中,借助《洗手歌》手指游戏,帮助幼儿学会洗手方法,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系鞋带》《穿衣服》手指游戏,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在手指游戏活动中,教会幼儿懂文明、讲礼仪,游戏活动融入文明礼仪教育,把礼貌用语植根于幼儿心中。利用零散时间,引导孩子做“石头、剪子、布”“手指歌”等游戏,避免了打闹现象,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二、绚烂多彩的手指游戏教学

幼儿园每天利用午睡前后、活动各环节之间的等待时间读儿歌或播放音乐,老师们领着孩子们一起做手指操,在愉快的活动中,孩子们调整好情绪,利于下午的学习活动开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也得到锻炼。刚开始,新鲜动感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学得饶有兴趣。时间长了,孩子开始厌倦日复一日的手指操,有的孩子开始心不在焉,如何让手指操变得绚烂多彩,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手指游戏应用在音乐活动中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离不开动作和语言的配合,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融入手指游戏,激发幼儿的唱歌欲望,边唱边做手指游戏的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手指游戏“快乐弹”一、二、三、四、五,我们来跳舞,五、四、三、二、一,我们做游戏。把手指游戏融入音乐欣赏“喜洋洋”中,表现音乐的结构,幼手在手指弹跳的同时,感受音乐的旋律。把游戏融合在音乐之中,通过儿歌朗诵和愉快的音乐游戏,心智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2.手指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把生动的手指游戏和抽象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孩子通过手指游戏感受数量关系,例如,《猴子和鳄鱼》手指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随着猴子一只只的被鳄鱼吃掉,手指从伸出五指到最后一指,孩子们在生动形象的情节中,认识到五的减法运算,手指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观察和表达、动手和动脑等多种能力,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启迪幼儿的数学智能。

3.手指游戏应用在幼儿日常生活中

幼儿园生活中,对幼儿的常规培养很重要,把手指游戏和常规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整秩序,使幼儿安静下来。在幼儿园生活的各环节衔接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手指游戏,例如,手指游戏《花园里百花开》,“百花园里百花开,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张开小嘴巴,兰花扬起小下巴,鸡冠花,真神气,喇叭花开早早起,什么花儿晚上开,节日喜庆烟花开。”边唱边做手指动作,孩子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4.手指游戏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手指游戏有助于幼儿对词汇的掌握,例如,儿歌《瓜瓜花》儿歌教学,结合手指动作“圆、扁、长、尖”这些词,更加生动形象,幼儿在说说、动动、乐乐中学习了词汇,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幼儿依靠直觉理解语言,手指游戏本身的语言浅显生动,朗朗上口,语言与动作的同步进行便于幼儿理解语言的意义,在理解手指儿歌生动有趣的形象中,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手指儿歌中拟人化的形象,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体验到快乐,例如,《五指歌》中在五个手指上分别画上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幼儿在家庭氛围中,感到亲情的温暖,进一步理解了家庭成员等词语的不同含义,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性格的养成。通过手指游戏活动,很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活泼友善。

总之,手指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真实感受,手指游戏启迪幼儿的智慧带给他们快乐的体验,将手指操等手指游戏应用在幼儿教学中,对幼儿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促进了幼儿心智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营造幼儿游戏环境,在小游戏中孕育出大智慧,通过循序渐进的做手指游戏,锻炼幼儿灵活的手指、敏锐的触觉、敏捷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全美淑.浅谈幼儿园小班教师的角色扮演[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2010(06).

[2]陆慧君.幼儿园教师与小班幼儿言语回应问题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5

关键词:幼儿;表演游戏;特性;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97-021

表演游戏是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之一,它是“以文艺作品的内容、情节为依据,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通过扮演角色,借助想象对作品加以渲染、补充的游戏。”虽然表演游戏的来源是童话、故事,但幼儿再现童话、故事时必须借助“想象、渲染、补充”等创造性的方式。因此,它也是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游戏活动。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园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而恰当的指导。

表演游戏作为儿童游戏活动的一种类型,具有作为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如愉悦性、假象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但表演游戏由于其活动内容、方式、手段等与其他游戏的差异性,仍然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性。科学理解幼儿表演游戏的特性,并在实践中维持和加强这些特性,是科学指导幼儿表演游戏的基本保证。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性

1.表现性特征——幼儿园表演游戏是依据文艺作品的内容来表演的游戏,具有“表演性”。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需要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形式、角色、情节发展等游戏框架,因此,虽然幼儿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都是可以充分发挥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游戏,但在表演游戏过程幼儿的创造性在程度上要弱于其他的创造性游戏[1],而更加凸显其“表演性”特征。

2.本质性特征——幼儿园表演游戏是以幼儿自娱为目的的游戏,具有“游戏性”。我们说幼儿园表演游戏具有表演性,并不是把它与文艺表演相提并论,因为无论如何,表演游戏都是幼儿自主开展的一种游戏,幼儿可以灵活增减人物、情节,自由改变语言、动作,来反映他对表演作品的理解和创造性表现,而非文艺表演那般严格、固化。幼儿通过表演游戏,模仿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体验人物情感,追寻自身游戏的快乐,而不过多关注他人是否“欣赏”。甚至有幼儿表演出不符合成人传统观念的“暴力”等情节,而教师对此幼儿的“畅想”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随便得出这些幼儿有暴力倾向的结论:幼儿表现出来的所谓的“残忍”行为并非都是需要压制的行为,让幼儿通过适当的途径适当发泄,反而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2]。

3.倾向性特征——幼儿园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具有“教育性”。幼儿开展表演游戏通常要经历一个由“一般性表演”到“生动性表演”再到“创造性表演”的过程,而在其中获得游戏的愉悦与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能轻松达到的。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表演游戏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既要激发和保持幼儿自主游戏、快乐游戏的兴趣,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实现表演水平的提升,使幼儿园表演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得以体现,这是幼儿园表演游戏的倾向性特征。

二、目前我国幼儿园表演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长时间以来,甚至在现在的许多幼儿园内,表演游戏依然只是被当做帮助幼儿复述和记忆故事的手段,在教师高控制之下的表演游戏鼓励的是幼儿对教师的模仿和服从,缺乏的是幼儿对创造的热情和渴望,其教学功能被局限于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中。而有关研究表明表演游戏的教育功能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各个领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基于以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性分析,反观我国幼儿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由于许多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偏失,在指导过程中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教师过于关注“表演”,强加干预,游戏失去乐趣。教师将表演游戏全部活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幼儿的游戏行为过多地为童话、故事内容所限制,角色的言、行等基本上是对童话、故事内容的逼真再现,幼儿疲于应付教师提出的各种表演要求。这种情况的出现跟教师的游戏观、教师的指导方法、指导重点有关,在游戏组织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对童话、故事内容的理解、表现上,忽略了表演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本身应有的“创造性”特征,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的激发和培养。

2.教师过度放手,游戏失去方向。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在这种指导下,由于表演游戏内容的固定性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创造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幼儿对幼儿园的表演游戏欲望低下,逐渐失去了兴趣,使幼儿园表演游戏的发展失去了方向。

三、幼儿园表演游戏指导策略

1.创设幼儿参与建设与使用的环境,搭建良好的“表演平台”。为幼儿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是幼儿能否顺利开展表演游戏的前提条件。同时,环境创设也蕴涵着较多的创造性成分,应使孩子成为环境创设与使用的主体,让幼儿在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开展表演游戏。日常进行表演游戏的活动区角,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并提供各种成品或半成品材料,面向幼儿随时开放,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随时有机会自由开展表演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探讨“为何创设?”、“创设什么?”、“怎么创设?”这几个问题,以此激发幼儿进一步熟悉游戏环境和材料的运用,积极参与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正确的引导、大胆的放权、充分的信任,既满足了孩子内在的需要,又发挥了孩子的创造潜能。

2.培养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自由表演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幼儿根据故事情节自由表演,就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表现,允许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依靠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想象来表现故事情节,这些,都是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了的作品,而不是对童话、故事的机械记忆或背诵,正因为是内化了的,所以一定有渲染的成分,也正是这一成分,使表演游戏具有创造性品质,幼儿在此过程中得到更高的发展。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很投入,于是会弄假成真,会在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对内容情节进行拓展,而拓展的手段就是语言的渲染。例如一幼儿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时,“小蝌蚪”听完“鲤鱼”说不是他们的妈妈后,并没有象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离去了,而是加了一句“我不相信”,扮演“鲤鱼”的孩子也很投入,着急地说:“我真的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是青蛙,它有四条腿,我又不长腿!”语言的自由发挥带给孩子更大的创造空间,强化了幼儿进行表演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使表演游戏真正地成为了孩子喜爱的活动,成为能充分发挥孩子主体作用的活动。

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幼儿表演游戏水平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理解角色的心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角色心理的把握难以到位,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其对所扮演的角色的情感、心理过程、愿望等心理状态进行体验。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与感情,幼儿才能在表演过程中尽情展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教师应参与游戏。教师可以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角色的分配,材料的选择,乃至游戏的过程。可以以平行游戏的方式影响扮演同一角色的孩子;可以以观众的角色指导游戏;也可以扮用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参与游戏,带动其他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可以为各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但应注意的是,教师参与游戏,不是为了控制游戏的进程,而是协助幼儿能顺利的开展游戏,帮助幼儿解决其无法克服的困难。

最后,教师应注重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对游戏过程中的创造性火花(尤其是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及时加以肯定、鼓励或推广。可以是在过程中马上加以肯定,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给予展示或赞赏。不管何种形式,评价的重点都应放在对游戏活动的兴趣,游戏中的投入程度,语言、动作、表情、环境创设、材料替代等方面表现出的创造行为。

刘焱教授曾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根本目的是要创造以幼儿主体性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体系,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发展[3]。因此,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宗旨的表演游戏展现了新的面貌,有力地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因而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发展价值。相信随着人们对表演游戏的认识、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看到,孩子才是表演游戏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216.

幼儿园手指游戏范文6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提倡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那什么是幼儿游戏精神?当代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充分的,孩子们要什么,家长总想方设法去满足。电脑、电子游戏、动画、精美的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缺少的是在宽广的天地间奔跑,和同伴一起搭草房,捉迷藏,用贝壳玩抛接,用积攒的卡片、糖纸、玻璃球去和小朋友们交流“收藏”的乐趣。孩子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滋润的同时,却少了许多童年游戏的乐趣。孩子们言语之间没有了童年的纯真,成为了模式化游戏的误导。所以,我们要视游戏为一种幼儿存在的模式,把游戏视为教育幼儿的一中方法,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得到起发,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游戏精神。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联系一些先进幼教理论,结合笔者对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粗浅认识,现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可能性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新解读幼儿游戏,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是巨大的。面对孩子,只要你告诉孩子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孩子马上高声应和,两眼发光,可见,游戏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吸引力。游戏中的孩子沉浸其中,百玩不厌。在游戏中,孩子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戏性体验,这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游戏是一种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与工作、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来说,工作和学习都是受外在力量驱使的。工作是为了产出可以消费的产品,为了获取金钱、名誉或地位,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游戏是受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可以仅仅为了获得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游戏。如捕鱼、种植等工作,参加者如果带着游戏的心态,就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也就是游戏了。

幼儿园的孩子,所有的活动可以说都不带有功利性,都可以是快乐的,也就是说,在幼儿园,不管是生活活动,还是学习活动,是课内还是课外,是老师组织还是自发产生的,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所喜欢的游戏活动。游戏还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二、注重幼儿园游戏的开展,使教学游戏化

按照传统游戏分类,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即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

1.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科学游戏等。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绘画活动中,我常和孩子们玩“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慢慢地,逐步画出物体的局部,让孩子一次次猜想我要画的是什么东西,在越来越明朗的绘画过程中,把孩子的注意力一步步抓牢,学习兴趣便也被调动起来。当然,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如认识完各种车,我便设计了“请你来乘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车辆的认识,快快乐乐找到自己要乘坐的车。另外,一些师幼互动的小游戏如“鳄鱼和猴子”、“手指谣”等,顺手拈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小插曲。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就是创造性游戏。在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俗称三大块游戏,即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会用自己独特的喜爱方式,表达自己对游戏中角色、情节,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变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模仿性质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三只小猪》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故事情节,对话,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表演;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月亮姑娘做衣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什么东西也在变,幼儿生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游戏活动。另外,在社会认知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生活的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幼儿园、到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到银行存取人民币、上超市购物等,有了这些活动经历、生活经验,孩子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建构游戏及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

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每日的活动中必须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但由于创造性游戏的目的不像其他的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有效,所以常常会被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在课程设置中,教师应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游戏时间、空间,提供材料和帮助,引导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

三、利用游戏因素,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要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必须使得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激发幼儿游戏性体验。孩子的天性是爱游戏的。使用游戏性语言来组织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孩子活动欲望。有了这种游戏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进餐时,我常和孩子们玩一些进餐游戏:饼干咬一口,“我吃出了一个月亮!”“快看,小山!”……馒头一块块掰开,“这是鸡腿哦,谁吃?”“来一口冰淇淋,味道好极了!”……不一会儿,一个馒头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道道美食吞进肚子里。又如,在活动之前,请出某种小动物,让它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活动中又让这位小客人和小朋友说说话,鼓励和表扬幼儿,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或玩个小游戏什么的,调节一下活动的气氛,活动后用小动物的身份来评说活动情况,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

2.用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非常活跃。他可以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太阳,水果,面包,呼啦圈……,同样,他可以把一条线当成小河,大海,草地,大房子……,并自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作不同的假想。可以对角色的假想,也可以对活动情节的假想,更可以对情境进行假想。在这类活动中,老师较多的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来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在一次认识图形活动中,老师以假想活动情境引入:兔妈妈家门前的路被雨水冲毁了,请小朋友帮兔妈妈铺路。老师提供的材料就是各种图形卡。在铺路的过程中,孩子享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喜悦,又有了游戏的快乐体验,还认识了各种图形,大大提高了集体教学活动效果。

3.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游戏所需材料、道具,为游戏做准备。游戏中,孩子往往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道具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现成的材料固然为孩子所喜欢,而自制的玩具却魅力独具。在一次民间游艺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洗衣粉塑料桶加工成大鼓,用蛋糕盒子、桶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凉伞,再提供纸箱、水管、球、红布条、竹竿等自制舞龙道具,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鼓凉伞舞龙舞狮活动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全园的孩子都想动动这些特制的大鼓凉伞,参加长长的舞龙队,游戏活动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要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可以是利用废旧物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和游戏道具,还可以用这些幼儿自制的玩具材料进行游戏。这样,使得幼儿园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劳动等非游戏活动赋予了游戏的特性,为幼儿所喜欢。

4.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习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常常喜欢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一些诸如体育、生活方面的活动,这也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比如,练习穿衣、穿鞋、叠被、整理抽屉之类的比赛活动,还有以练习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为目的的竞赛,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活动具有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

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权利;关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求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让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用游戏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更是重要的组织策略。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得课程和游戏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活动具有游戏性体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