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肺结核范例6篇

妊娠合并肺结核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1

【关键词】 妊娠期;肺结核;诊治时机;产妇预后;关系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44-01

妊娠期女性发生妊娠合并肺结核的机率约为2-7%[1]。有人认为妊娠对结核病自然过程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但也有人认为,患者的结核病病情会随着妊娠进展而逐渐加重。长久以来,有关妊娠对结合疾病发生率、发展的影响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现选取在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60例妊娠期伴有肺结核患者,分析其诊治时机、结核分类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60例妊娠期伴有肺结核患者,年龄均在20-37岁之间,平均年龄(26.41±2.55)岁。其中,初产妇者94例,经产妇者66例。病程时间7天-5个月,平均时间2.9个月,孕前患者均没有任何不适,没有进行体检、X线等检查。

1.2 方法 依据结核病防治会议提出的肺结核诊断标准,肺外结核临床诊断根据症状、体征以及有关辅助检查予以确诊。根据临床诊治时机的不同,将其随机性分成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并且分别对患者肺结核分类、治疗情况、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有关资料予以详细记录。

2 结 果

观察组80例患者中,继发肺结核者73例,血播肺结核者7例(8.75%),均没有结核性脑炎、肺外结核并发症发生。对照组80例患者中,继发肺结核者35例,血播肺结核者45例(56.25%),并发结合性脑膜炎者35例(43.75%)。其中,3例患者并发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肺结核。两组间对比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通过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80例患者全部治愈,未有死亡病例。对照组50例痊愈,28例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2例患者出院4个月后死亡,约为2.5%。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P

3 讨 论

妊娠期伴有肺结核患者发生重症结核的机率与肺结核诊治时机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有研究人员指出[2],妊娠对结核病自然过程具有十分有益的影响。也有人认为[3],患者的结核病病情会随着妊娠进展而逐渐加重。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妊娠、分娩过程是育龄女性血播肺结核的主要诱因。本组研究资料发现妊娠期伴有肺结核,对照组产后诊治的80例患者中,发生血播肺结核的机率是56.25%,明显大于观察组产前诊治的患者,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对照组产后诊治患者发生结核性脑膜炎的机率约为43.75%,而观察组产前诊治的患者发生率为0%。观察组产前诊治的患者通过适宜的治疗,结核病预后效果比较良好,且治愈率高达100%。由此充分可以说明,产前诊治妊娠伴有肺结核的患者,妊娠对结核病的发展过程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并且对结核病预后情况也没有极大影响。对于产前没有接收诊治的妊娠伴有肺结核的患者,分娩将促进结核病病情的恶化,增加并发症,还会出现死亡病例。这也可能与分娩期间患者用力屏气,分娩后患者腹压迅速降低等因素引起活动性结核播散有一定关系。同时,产后患者比较疲劳,机体抗病能力降低,也会使产后发生重症结核病的机率升高。所以,及早诊断,特别是产前诊断尤为重要,适宜的孕期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发生重症结核病的机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总之,临床医生,特别是妇产科及内科医生应该熟悉掌握结核病的临床症状、各项体征以及筛查方法,加强向育龄女性宣传有关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引导育龄女性积极作常规体检,排除肺结核。如果有结核病史的患者孕前检查为结核活动性,应避免带病妊娠。孕期如果发现相关症状,需及时检查。对于确诊为妊娠伴有结核病的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有效治疗,甚至在必要时及时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 雷素英,潘莹.妊娠期合并肺结核诊治时机与产妇预后的关系[J].中国防痨杂志,2010,24(1):24-25.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2

作者:徐金娥 江秀丽 马建华 杨宗利 崔竹梅

【关键词】 排卵诱导;妊娠减少,多胎;葡萄胎;病例报告

病人,女,30岁。因“婚后未避孕未孕5年”就诊,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于2009年10月16日行氯米酚尿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CHMGHCG)促排卵治疗。2009年11月18日测尿妊娠试验(+),查血βHCG值为8 135.5 U/L。2009年12月3日B超检查见宫内5个孕囊,均见胎芽及心管搏动,因阴道少许血性分泌物,给予黄体酮40 mg每天一次肌注。2009年12月7日行多胎妊娠减胎术,手术顺利,减掉3个胚胎;孕10周复查B超见宫内2个胎儿,胎心好。2010年1月19日因阴道少许血性分泌物,B超检查于宫内两孕囊右侧见9.0 cm×6.3 cm×4.5 cm高回声包块,内见多囊状回声,葡萄胎不能除外,血βHCG>750 000 U/L。2010年2月1日再次复查B超见宫腔左侧后方延伸至子宫下段蜂窝状不均质回声团块,大小23.0 cm×6.4 cm×4.9 cm,与子宫肌层分界清,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可见点状回声浮动,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双胎妊娠合并葡萄胎可能。在充分告知病情后,病人及家属要求继续妊娠,拟行产前诊断。2010年2月4日因“停经16周,阴道流血2 h”急症入院,查体:贫血貌,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宫底平脐,阴道检查见血自宫腔内流出;B超检查提示中期妊娠,双胎,宫腔右侧高回声团块,考虑葡萄胎;胸部X线片及肝胆胰脾肾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孕16周,②双胎妊娠,③葡萄胎。入院后阴道流血量渐增多,于2010年2月5日行利凡诺引产,2010年2月8日排出2个外观正常的胎儿,大量的葡萄状组织与正常胎盘相连,但二者间分界清楚,病理检查示宫腔水泡状胎块。随诊血βHCG逐渐下降,流产后8周复查血βHCG为83.02 U/L,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论 正常胎儿与葡萄胎共存非常罕见,发生率为0.005%~0.010%。但随着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的应用,增加了多胎妊娠的发生率,也增加了葡萄胎发生的机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合并葡萄胎国内文献已见报道,但CCHMGHCG促排卵后多胎妊娠减胎术后双胎妊娠与葡萄胎共存,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妊娠合并葡萄胎包括完全性葡萄胎合并妊娠及部分性葡萄胎合并妊娠,两种情况存在明显的遗传学差异,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进行鉴别诊断。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完全性葡萄胎的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均来自父系,其中90%为46XX,另有10%核型为46XY;部分性葡萄胎其核型90%以上为三倍体,如果胎儿同时存在,其核型一般也为三倍体,最常见的核型是69XXY,其次为69XXX或69XYY。本例病人早孕时B超检查均见胚芽及心管搏动,孕50余天实施减胎术,孕10周时B超检查2个胎儿发育正常,异常组织回声与胎盘相连但二者分界清楚,故推测减掉的胚胎之一可能为部分性葡萄胎,遗憾的是未经过遗传学证实。发现胎儿与葡萄胎共存时,应当立即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胎儿取材的方法,首选腹式B超引导下绒毛活检和羊膜腔穿刺,虽然对葡萄胎和羊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可以明确诊断,但技术难度大,耗时长,而且葡萄胎组织培养困难,很难进行核型分析。 而间期细胞FISH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采用X、Y和任一常染色体的着丝粒探针对羊水和葡萄胎间期细胞进行分析,具有准确、直观、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而且快速、简便,24 h可作出诊断,是产前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理想方法。妊娠是否继续有赖于孕妇和胎儿多重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到病人的意愿、医疗随访条件和胎儿存活的可能性。如果胎儿染色体核型与发育正常,监测葡萄胎的体积不大,血清βHCG水平无显著上升趋势,可在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若妊娠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产科并发症,葡萄胎的体积明显增大以及血βHCG水平上升,应适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视病情而定: ①如子宫体积大,葡萄胎占据子宫腔容积50%以上,直视下操作容易控制出血;②在子宫收缩前,快速清除葡萄胎组织,可减少急性广泛肺栓塞、急性肺源性右心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③中期妊娠采用剖宫产术优先于人工破膜、缩宫素滴注引产或利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引产,可避免宫缩时葡萄胎组织被挤压经输卵管进入腹腔而发生种植和致命性出血。本例病人有不孕史多年,保胎欲望强烈,充分告知病情后拟行产前诊断,因阴道突然出血而在严密监护下行利凡诺引产术,流产胎儿外观虽无异常,但病人拒绝作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尸检,因此胎儿是否存在畸形无从得知。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葡萄胎与胎儿共存能否继续妊娠,宫内正确的鉴别诊断对决定临床处理十分重要,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作为有效的鉴别手段,同时应结合影像学检查。但病人产科并发症较多,如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胎膜早破等,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往往使妊娠被迫终止。由于妊娠合并葡萄胎产后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持续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等恶性病变,因此,仍应高度重视产后随访工作,对血βHCG的监测及随访应持续2年。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3

妊娠合并哮喘是妊娠合并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率为3%~8.4%,且在世界各地呈上升趋势[1]。哮喘喘息发作特别是重症哮喘和哮喘持续状态,可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不良影响,评价哮喘妇女与非哮喘妇女妊娠结局的对照研究显示,妊娠期哮喘妇女发生子痫前期、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的危险性增加,围生期死亡率较非哮喘女性高出2倍[2]。研究认为,妊娠可能激活易感女性体内与哮喘相关的炎症途径,导致并加重孕产妇哮喘的严重程度[3]。CD4+T细胞是效应T细胞的重要成分,其中Th17是特异性产生IL-17的T细胞亚型,被认为是介导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4]。研究者们发现,Th17细胞与Treg细胞相互抑制,分化发育以及功能的发挥、改变,都可能与哮喘发病有关,提示Th17/Treg细胞的稳态对维持正常免疫应答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该平衡状态与妊娠期哮喘病程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5]。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妊娠期哮喘小鼠模型T细胞亚群Th17及Treg细胞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在妊娠期哮喘发病机制中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清洁级健康雌性BALB/c小鼠24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6~8周龄,体质量(20±2)g;鸡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GradeⅤ,纯度>98%)、氢氧化铝[Al(OH)3]、佛波酯、离子霉素、蛋白转运抑制剂-BFA(美国Sig-ma);乙酰胆碱(methacholine,Mch,上海三爱思);电动雾化吸入器(英国葛兰素史克);FIX&Perm试剂盒(固定/破膜剂,美国CALTAGLaboratories);荧光素标记抗小鼠mAb:异硫氰基(FITC)-anti-CD4、藻红蛋白(PE)-anti-CD25、PE-anti-IL-17、别藻蓝蛋白(APC)-anti-Foxp3、PE-anti-干扰素γ(IFN-γ)及同型对照(美国BD/Pharmingen);气道阻力与肺顺应性检测系统(FinePointeRCsystem,美国BUXCO);流式细胞仪(FACSCaibur型,美国BectonDickinson)。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和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根据实验要求参照文献[6]方法并加以改进。按照模型构建策略及干预措施的不同,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妊娠期哮喘组(AP组)、非妊娠期哮喘组(ANP组)、健康妊娠组(HP组)及健康非妊娠组(HNP组),每组各6只。于实验流程的0天(实验当天)和7、14天时,分别给予AP组、ANP组腹腔注射含OVA/Al(OH)3的混悬液0.2ml[OVA100μg,Al(OH)340mg]致敏;给予HP组、HNP组腹腔注射只含5mgAl(OH)3/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的混悬液0.2ml致敏。之后,AP组、HP组按2∶1的比例雌雄合笼至妊娠成功。于实验流程的21天起,连续7天,每日将4组小鼠分别放至透明雾化箱内,AP组、ANP组以10g/LOVA/Al(OH)3雾化吸入,1次/d,40min/次进行激发;HP组、HNP组仍以等量Al(OH)3/NS雾化吸入,1次/d,40min/次进行激发以加强致敏。

1.2.2过敏反应评估依据文献[7]的方法和观察指标,监测并记录各组小鼠致敏雾化激发40min后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反应。

1.2.3肺功能检测各组小鼠于末次激发24h后开始检测,首先记录小鼠气道阻力基础值。用NS雾化1min,然后再测定小鼠经0,10,20,30,40和50g/LMch雾化激发后的呼吸间歇(enhancedpause,Penh)值,每个浓度每次雾化1min,记录3min。气道反应性指标评定均以小鼠在NS激发后增强的Penh值为基线值,以Mch相应浓度激发下的Penh值与基线值的百分比来反映。Penh值(%)=(检测Penh值-基础Penh值)/基础Penh值×100%。

1.2.4标本采集与处理小鼠肺功能检测后,摘眼球放血并收集血清,-80℃冻存备用。颈椎脱臼处死,立即行颈前暴露,分离气管并插入静脉留置针,缓慢注入1mlPBS灌洗双肺,见肺膨胀后反复抽吸3次,将回收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注入离心管中计量(回收率>80%为合格),4℃、1500r/min离心10min后收集上清,-80℃保存待测。吸取BALF中的细胞沉淀用NS重悬制备涂片,固定后行HE染色,连续计数400个细胞,计算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巨噬细胞(macropha-ges,Ma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所占百分比。BALF收集完毕后切取小鼠部分左肺组织备用。

1.2.5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部分左肺组织,40g/L多聚甲醛中固定24h,脱水、石蜡包埋、切片(4~6μm)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气道及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1.2.6流式细胞术检测取肝素抗凝小鼠外周血100μl用RPMI1640等体积稀释,调细胞密度1×105/L接种至6孔培养板,加入佛波酯50μg/ml和离子霉素1μg/ml共同刺激,再加入蛋白转运抑制剂-BFA2μg/ml混均,37℃50ml/LCO2培养4~6h后收获细胞。按抗体说明,测定管分别加FITC-anti-CD4、PE-anti-IL-17各20μl混匀,多聚甲醛固定20min,离心去上清,10g/L皂甙破膜10min;再加FITC-anti-CD4,PE-anti-CD25及APC-anti-Foxp3各0.2μl,对照管加入相应的同型对照,4℃避光孵育30min,10g/L皂甙缓冲液洗涤1次后,离心去上清,最后以PBS/多聚甲醛重悬细胞。FlowJoV7.3软件分析Th17和Treg细胞所占CD4+T细胞比率变化。

1.2.7RT-PCR检测严格按Trizol试剂说明提取小鼠肺组织细胞总RNA,紫外光法定量检测A260/A280值,并计算RNA浓度,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试剂盒转录为cDNA,并以此为模板行PCR扩增。反应体系为50μl,上下游引物序列及条件见表1。反应条件: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8℃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0个循环;终末延伸72℃5min。以同时扩增的GAPDH为内参照,退火温度56℃。PCR产物用12g/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45min,每组实验重复6次,采用Gel-pro软件分析RT-PCR条带平均灰度值并拍照,计算目的基因/GAPDH灰度比值,比较各样本相对吸光度值并进行半定量分析。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多个样本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样本均数比较采用LSD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雾化激发后行为变化经致敏并激发后,HNP组无明显过敏性反应;HP组多数未见明显异常,仅个别小鼠偶见头面部搔痒、烦躁不安等轻微反应。AP组和ANP组过敏性反应较重,于激发10min开始即出现搔抓头、鼻、面部及躯干,明显烦躁不安,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呼吸加深、加快,表现为少动,前肢缩抬,腹肌抽搐,大、小便失禁,眼及口周组织浮肿,严重者对外界反应迟钝,呼吸减慢或节律不规则,四肢瘫软甚至瘫痪。

2.2气道反应性表现末次激发24h后,各组小鼠基础肺阻力无显著差异,随着Mch给药浓度逐渐增加,各组小鼠Penh值均出现随Mch浓度升高而气道反应性增强趋势。Mch以0,10g/L激发时,各组组间Penh值差异不明显。AP组从Mch30g/L开始,ANP组从Mch20g/L开始Penh值即明显高于HP和HNP组(P<0.01)。尤其当Mch浓度达到40或50g/L时,ANP组小鼠气道反应性最高,表现出敏感且过强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Penh值也高于AP组(P<0.05)。见图1。

2.3BALF中细胞计数和分类比较与HP组、HNP组相比较,AP组、ANP组BALF中Mac百分率均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Neu、Eos和Lym增加,其中尤以Eos百分率增高显著(P<0.01)。AP组与ANP组,HNP组与HP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图2。

2.4肺及气道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观察可见,AP组病变严重、广泛,细支气管黏膜及下层伴行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Eos浸润为主,支气管管腔内可见黏液栓堵塞,纤毛排列紊乱,上皮下基底层明显增厚,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肥大增生,气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间隔不同程度增宽,部分断裂,形成肺气肿(图3A);ANP组也存在类似变化(图3B);HP组仅呈现很轻微的形态学改变,部分支气管黏膜轻度水肿,偶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内皱褶减少及少许上皮脱落(图3C);HNP组结构清晰、形态规则,基本无炎性细胞浸润(图3D)。

2.5肺组织中相关细胞因子mRNA表达所检测小鼠肺组织中各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显示,AP组IL-17、IL-23、IL-10均显著高于HP组、HNP组(P<0.01);IFN-γ均显著低于HP组、HNP组(P<0.01);ANP组肺组织各因子表达变化趋势与AP组基本相同,组间无显著差异。见表3,图4。

2.6Th17及Treg细胞比率变化小鼠外周血中Th17及Treg细胞所占CD4+T细胞比率结果显示,与HP组、HNP组相比较,AP组CD4+IL-17+T细胞(Th17)比值显著升高(P<0.01);而Foxp3+T细胞(Treg)比值显著降低(P<0.01);CD4+IL-17+/Foxp3+T细胞比值显著升高(P<0.01),提示存在Th17/Treg比例失衡。ANP组Th17及Treg细胞比例与AP组无显著差异。见图5。

2.7相关性分析与气道炎性指标相关分析表明,AP组小鼠肺组织中IL-17mRNA表达水平与BALF中的Neu、Eos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r=0.756,P<0.05;r=0.819,P<0.01)。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4

关键词:肺栓塞;妊娠;诊断;溶栓;抗凝

1 病例报告

患者李xx,40岁,孕4产2,孕39w,胎膜早破,产妇入院前右脚开水烫伤,已行处理;入院查体:T:36.3℃,P:86次/min,R:20次/min,BP:120/85 mmHg, 身高158 cm,体重89 kg,心肺听诊未发现明显异常,孕期经过顺利,无双下肢水肿及心慌胸闷气喘等不适,因"胎膜早破,巨大儿"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剖娩一活女婴,1min Apgar评分10分,重4.1 kg,子宫收缩好,出血不多,因右脚烫伤活动不便,术后一直卧床休息,术后5 d发现左下肢水肿,腓肠肌压痛明显,查血液D-二聚体2200 ug/L,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拟行彩超检查准备平车过程中患者执意坐起,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呼之不应、测血压110/70 mmHg,呼吸40次/min,心率136次/min,立即吸氧,症状不缓解并出现紫绀,再次测量血压70/40 mmHg,呼吸16次/min,行气管插管、加压吸氧,仍不能缓解,发病20 min左右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家属拒绝尸检,死亡诊断:猝死,妊娠合并肺栓塞。

2 讨论

2.1妊娠合并肺栓塞的发病诱因和临床表现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40%~45%,同时静脉血管扩张,增长及张力下降,子宫体和胎儿的增大,使得盆腔静脉受压,腹腔内压增加,进一步促使静脉血流缓慢加重静脉血栓形成。其次,孕激素的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以及妊娠期凝血系统的改变,可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加,而抗凝血机制减弱降低,使得血栓形成机率增大。剖宫产时易使血管内壁受损; 该患者术后一直卧床休息、体型肥胖、高龄等均为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1],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症状的严重程度亦有很大差别,可以从无症状、隐匿、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或发生猝死。常见的症状有:①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及气促,尤以术后或产后首次下床活动时多见;②胸痛,可向肩部或腹部放射;③晕厥,可作为肺栓塞的唯一或首发症状;④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⑤咯血,常为小量咯血;⑥咳嗽心悸等[1],如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注意有无双下肢肿胀,测量双下肢周径,以膑骨下缘以下10 cm处,患、健侧相差>1 cm即有临床意义, 并注意有无腓肠肌压痛。

2.2肺栓塞与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如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行以下检查。

2.2.1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象不匹配常,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诊断肺栓塞最敏感而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2.2.2超声 探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最广的方法是压迫超声,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8%,异常结果的阳性预测值为94%[2]。

2.2.3血中D一二聚体检测 急性肺栓塞时升高,若其含量低于500 ug/L可基本除外急性肺栓塞。

2.2.4心电图 最常见的改变为窦性心动过速。

2.2.5下肢静脉造影 孕期血栓形成常发生于下肢静脉,下肢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但此检查为有创检查,目前已由其他检查代替。

2.3预防与治疗 剖宫产或难产手术应做到操作轻柔细致,减少组织损伤。在分娩过程中应及时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凝固性增加。产后、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高度疑诊或确诊者应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 绝对卧床、保持大便通畅、高浓度面罩给氧或气管插管给氧、放置中心静脉导管、镇静、止痛、解痉等。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3.1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有使孕妇发生大出血的危险,尤其是分娩时及产后,故宜高度慎重、个体化应用。一般在栓塞后5 d内溶栓效果较好,可与肝素同用,亦可待其疗程结束后再用肝素。

2.3.2抗凝治疗 临床上疑诊肺栓塞时,即可开始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肝素(heparin)为孕期首选的抗凝药物。肝素不通过胎盘,不进入乳汁,对胎儿及哺母乳的新生儿安全,不增加流产、早产及围生儿的死亡率。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前应常规测定基础APTT、PT血常规(含血红蛋白血小板),注意是否存在抗凝的禁忌症,对于确诊的肺栓塞病例,普通肝素的推荐用法 :予3000~5000IU或按80IU/(kg・h)静注,继之以18IU/(kg・h)持续静滴。在开始治疗后的最初24 h内每4~6 h测定APTT,根据APTT调整剂量,尽快使APTT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达稳定治疗水平后,改测定APTT 1次/d。肝素亦可用皮下注射方式给药。一般先予静注负荷量3000~5000IU ,然后按250IU/kg每12 h皮下注射1次。孕妇因高凝状态,肝素用量大,临产、分娩时须停药,尤其拟行剖宫产者,若术前48~72 h仍用药者,出血危险性大。产后若无大的切口,子宫收缩良好,最早产后数小时可用肝素抗凝,产后1~2 d再用药更为安全。低分子肝素一般根据体重给药不需检测APTT和调整剂量,使用方便,疗效确切[3]。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肺栓塞 ,若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约20%~30%的患者可立即死亡,已成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积极治疗的急症病死率可降至1%[4]。国外报道,孕产妇在妊娠和分娩阶段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是同样年龄非孕产妇的5倍之多,而在产后发生肺栓塞的几率更高,往往超过妊娠期和分娩期。 孕产期是肺栓塞的高发期,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积极预防、早期诊治,提高警惕,将危险降到最低,急性期可采用溶栓抗凝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77.

[2]杨剑秋,冯凤芝,等. 妊娠合并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7):389.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10.2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10-2854-01

1.病例报告

患者,26岁,孕1产0,因停经34周,阴道流液3小时,于2008年4月21日入院。孕期未进行检查。查体:T:36.7℃,P:86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面容消瘦,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患者的宫高度是29cm,腹部的大小是90cm,胎位LOA,患者的胎心观测是每分钟134次,患者没有出现子宫收缩,羊水也很清亮无其他改变。患者住院后进行常规治疗,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抑制宫缩等,患者在4月23这一天,要求进行剖宫产,分娩一活女婴,体重1940克,新生儿无窒息。手术中可以看到黄绿色羊水大概400ml左右,腹部有增厚的状态,没有出现明显的结节,但患者子宫、双侧附件等部位出现了粘连,粘连比较广泛致密,并且患者的肠壁和腹壁也出现粘连,两侧的卵巢在术中无法看到,手术进程缓慢,术中进行取样,切除的子宫后壁粘连带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手术后患者的体温在37.6℃~39.2℃之间。予以头孢哌酮、替硝唑、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12天,腹部饱满,张力增高,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可疑,患者出现水肿表现,水肿在两侧的下肢部位,患者行B超检查,B超显示患者的子宫部位有无回声区的包饶,患者的盆腹腔部位有包裹性的积液在腹腔中,进行检测显示渗出液LDH,呈CA12抗酸染色阴性。但是没有发现癌细胞,进行细菌培养也是阴性表现。血沉以及AFP和C反应蛋白还有血CA125都有增高的表现。患者进行了2次血培养检查,均没有发现细菌的生长。患者送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组织中有纤维样坏死和很少的增生的纤维组织出现,还发现有慢性的炎性细胞出现。X线片显示患者的左肺二,三肋间部位有陈旧的结核灶形成,怀疑患者曾得过结核。患者在手术后第14d,在腹水中发现有结核杆菌PCR和PPD阳性的情况,所以马上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12d后,患者的盆腔包裹性积液逐渐发生缩小,1个月左右CA125明显出现降低,患者的体温也回落,恢复正常。患者术后两个半月出院。出院诊断:胎膜早破早产,妊娠34周,妊娠并生殖器结核,第一胎。 【关键词】 妊娠合并生殖器结核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10.2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10-2854-01

妊娠合并肺结核范文6

广东 李红

李红读者: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在肺部引起的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妊娠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是5%~7%。至于你所担心的妊娠对肺结核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不过近年来经研究发现,妊娠及分娩通常来说对肺结核没有不好的影响。那么,反过来肺结核对妊娠有无影响呢?一般情况下,非活动性肺结核或者病变范围不大、肺功能正常的肺结核病人,对妊娠过程和胎儿发育无明显影响。而活动性肺结核则对其有较大的影响,会使流产、早产、胎死宫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几率增加。所谓活动性肺结核是指患者有发烧、咳嗽、盗汗、全身乏力等症状,经胸部X线检查有浸润、渗出性病变及血沉加快等表现。所以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应避免妊娠。如果已经妊娠,该患者则应在妊娠8周内实行人工流产,然后进行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待1~2年后再考虑妊娠。

如果怀孕时患有肺结核,该怎样进行治疗呢?我们都知道抗结核药有毒副作用,为避免其对胎儿造成损害,应该慎重选择抗结核药。目前临床上治疗妊娠合并肺结核的首选药为异烟肼。虽然异烟肼可以通过胎盘屏障直接作用于胎儿,但目前尚未发现异烟肼有肯定的致畸作用。此类患者应慎用利福平(一般认为在怀孕16周后可以服用利福平),禁用链霉素。因为链霉素会使胎儿的听力减退甚而造成婴儿先天性耳聋。此类患者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可继续用药1-1.5年。对妊娠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进行手术治疗。但是对于反复咯血、肺部有空洞而久治不闭合,且肺部病灶比较局限者,为避免其病情恶化可酌情在妊娠前半期进行手术治疗。

辽宁 郝刚

切除附睾会影响吗

我今年35岁,两年前患上了附睾炎,经治疗后阴囊内仍有肿块,经常感到疼痛不适。医生建议我做附睾切除手术,但我担心术后会影响。请问,我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广西 李进

李进读者:

慢性附睾炎多从急性附睾炎迁延而来,其临床症状不一。有的仅有微痛及胀痛,附睾内有硬结。慢性附睾炎可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反复发作的附睾炎患者可考虑做附睾切除术。另外,久治不愈的慢性附睾炎(局部疼痛或硬结较大)患者,也应进行手术治疗。

附睾的生理功能有二:①分泌的液体参与的组成并营养,促进继续发育成熟,使其更具活力;②贮藏,当男性发生时,可通过,使连同经管、尿道一起排出体外。如无时,便在附睾内渐渐死亡,被机体吸收。

附睾切除后是不会影响患者的的。性激素是产生和性兴奋的物质基础;附睾是分泌性激素酮的基础。大脑和脊髓都存在性兴奋中枢。是一种复杂的反射过程。性刺激会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层性中枢的兴奋,然后将兴奋的信号传给脊髓,使脊髓生殖器中枢兴奋,引起上的动脉扩张、海绵体充血,从而使其。可见大脑对起着控制和支配的关键作用。即使双侧附睾都切除,只要神经系统不受破坏,患者无心理障碍,其的就没有问题,也就不会发生阳痿了。

黑龙江 郑振瑶

经前为啥会“全身浮肿

我今年16岁,来月经已经3年了。虽然月经比较正常,但每次来月经之前,我便感到浑身难受,比如脸部和两脚都有些浮肿,胀胀的还有点疼。自己的情绪也变得很坏,特别愿意生气。但月经过去之后,这种情况就会好转。比我小1岁的表妹也有类似的情况。她还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她就吃点避孕药,吃过避孕药就会好一些。请问,我俩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应该怎么办呢?

河南 刘慧

刘慧读者:

根据你诉说的情况看,你们俩得的是“经前症候群”,临床上也叫做“经前紧张症”。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经前紧张症,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以至于无法正常地工作与学习。经前症候群通常发生在月经来潮之前或者行经初期,患者常出现小腹和胀痛、水肿、失眠、记忆力减退、抑郁、易激动等症状。当月经来潮之后,这些表现会逐渐自行消失。目前经前症候群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最近研究发现,此症的出现可能与卵巢激素失调、神经递质异常、维生素B6缺乏以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治疗经前症候群,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其中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此症的患者不要有思想负担,要放松心情,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其次,要少吃甜食和含盐量高的食物,因为多吃甜食会使人情绪不稳定,多吃含盐量高的食物会加重脸部和双脚的水肿。建议你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及谷类等食物。再次,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对于治疗经前症候群也有好处,因为运动能加速全身的血液循环,可减轻全身水肿的症状。如果此症的患者在做完运动之后,洗个温水澡,不仅有助于全身肌肉的放松,亦能把自己从紧张、郁闷的心情中解脱出来。另外,生活要有规律,应该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药物治疗经前症候群,主要应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患者的焦虑症状比较明显,可以口服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等;若患者全身水肿的表现比较突出,可以口服利尿剂,如螺内酯等,而且螺内酯对改善精神症状也有效。另外,口服避孕药或者维生素B6也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福建 张丽

小儿睡觉时总出汗是咋回事

我的孩子今年4岁了。他晚上睡觉时总是出汗,为此我们忧心忡忡。请问,孩子这样正常吗?他是不是缺钙或者体质虚弱呢?

云南 赵敏

赵敏读者:

出汗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汗液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一些代谢产物。小儿由于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较成人旺盛,所产生的热量及代谢产物也相对较多。同时,由于小儿植物神经发育不健全,在入睡时,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经会因失去大脑的控制而一时兴奋,因此,小儿在睡觉时常会有出汗多的现象。这是正常的现象,属于生理性多汗。只要孩子无其他症状,如烦躁、哭闹、易醒等,就不必担心。生理性多汗多见于3~7岁的小儿,常发生在小儿入睡后的半小时之内,一般会于睡后2小时之内慢慢停止,且以额头出汗为主。生理性多汗可随小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但如果孩子平时身体较虚弱,夜间入睡时又

大汗淋漓,如同水浇,甚至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湿衣,且伴有烦躁、哭闹、消瘦等症状,则属于病理性多汗。导致小儿病理性多汗最常见的原因是佝偻病。此病是因为患儿缺少维生素D而发生的。患有此病的小儿除夜间多汗外,往往还有烦躁、睡眠不安、易惊醒、方颅、枕秃、鸡胸等症状。如果小儿存在上述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患儿在饮食上也应注意多进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如鱼、虾皮等。经过积极的治疗,患儿的多汗症状可很快得到纠正。

如果小儿常在天亮前出现多汗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而快等表现,则可能是发生了低血糖。这时可给孩子喝些糖水或进食些糕点,多汗症状即可消失。

此外,小儿患结核、贫血、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时也会出现夜间多汗的症状。故小儿发生夜间多汗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便进行对症治疗。

广西 周虹

慢性腹泻久治不愈要注意查血糖

近来,我常患原因不明的腹泻,经验血,发现我的血糖有轻度升高。医生说我的腹泻可能与血糖高有关。请问,腹泻怎么与血糖高有关呢?难道我患了糖尿病吗?

福建 郑浩

郑浩读者: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有的患者长年累月地腹泻,却找不到病因。若出现这种情况,你就应考虑是否患了糖尿病。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糖尿病病人并无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典型症状。其中一些人往往是在体检化验时才意外地发现患了糖尿病,而这时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已经出现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肾脏病、视力障碍、肢体麻木疼痛、皮肤瘙痒、疖肿、腹泻、阳痿、月经紊乱等糖尿病并发症。临床实践已证实,糖尿病病人约有20%以上会发生顽固性腹泻或便秘,其中有的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腹泻呈持续或间歇性发作。糖尿病性腹泻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未能被早期诊断和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其长期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这种高血糖状态引起了血管系统的病变和神经病变,进而导致了各脏器包括胃肠道的损害,于是便发生了腹泻。

当慢性腹泻病人病因不明时,就要警惕是不是糖尿病在作怪了,这时就应及时检查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一旦被确诊患了糖尿病,就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并根据医嘱选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和稳定在正常范围内,以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湖南 李伟峰

老年人为何不宜在下肢输液

我父亲今年62岁,最近刚做完胃部手术。手术后他每天都要打吊针,因为输液针扎在手上很不方便,所以,父亲让护士把针扎在脚上。但护士不同意,说这样对病人不好。请问,真是这样吗?

河北 付军

付军读者:

护士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大手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往往较差,加之手术会造成失水、失血,血液变稠、血流缓慢,因而容易形成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如果输液针扎在下肢,患者下肢的活动会受到限制。这样就会造成其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更差,更易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以致使患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如果静脉中的栓子脱落,栓子可栓塞在肺、脑、肾等部位,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手术后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在输液时尽量不选用下肢静脉,宜选用血流丰富的上肢静脉。同时,医生还应鼓励病人术后要早一点活动,如在床上活动上下肢,做腿部肌肉按摩等;若病情允许可早日下床走动,以改善下肢静脉的血液循环。

北京 王明凯

颈椎怎么也会长“肋骨

我是个打工者,最近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感觉脖子痛、肩痛。我去医院看了一下,医生说我得了颈肋综合征,而且还说我比正常人多长了一根肋骨。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会不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呢?

山东 赵东

赵东读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颈椎是不应该长有肋骨的,但仍有0.5%的人因发育畸形而在颈椎上长有肋骨。临床上颈肋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的第7颈椎的横突异常增生,隆突形成肋骨,而使胸廓的出口变小,以致出现血管和神经的压迫症状。当然也有患者的第5颈椎或者第6颈椎长有肋骨,但这类情况极为少见。这种增生的颈肋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两侧。患有颈肋综合征的病人不一定有症状。他们一般幼年时无任何症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40岁之后,由于颈肋软骨逐渐骨化,使血管和神经受到压迫而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颈部强硬、肩痛、手臂疼痛等,如果患者把头偏向患病的一侧,可以暂时缓解疼痛。另外,有的此病患者还有手指发冷、肿胀、肤色苍白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患肢瘫痪、感觉消失,甚至手指坏死等。临床上通过颈椎X线拍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对于患有颈肋综合征的病人,专家建议应首先采取保守疗法,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推拿、针灸、理疗、锻炼肩部肌肉等,而且绝大多数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是如果症状较重,而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进行手术切除颈肋。

江苏 郁文静

患胆囊结石一定要切除胆囊吗

我今年63岁,1年前我在进行体检时医生说我的胆囊里有泥沙样结石。因为当时我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所以也没有治疗。可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感觉右上腹疼痛,还有恶心、呕吐、打嗝等症状,尤其是在吃了一些油腻的东西以后,我的上述症状就更加严重。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建议我切除胆囊。请问,我应该怎么办?

温州 温强

温强读者:

胆囊结石多见于成年人,其中尤以女性为多见。但在老年人中男女的发病率基本相等。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目前认为与胆汁的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的改变、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患有胆囊结石的病人其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据统计,约有20%-4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生无症状,有的仅在常规体检或者手术时偶然被发现。而有些病人则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