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保护论文范例6篇

林业保护论文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1

1.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首先要着手做的事就是进行林地的分类区划,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打下坚实的地基。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并在林业相关部门人员不断的辛勤努力下,完成了森林分类的界定工作。并且根据林业试点的要求,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调查摸底。

1.2森林资源管护与培育加强森林管护的责任制度,订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书》与《森林资源管护合同》。按照高级指示完成林业任务。面对森林覆盖率降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提出要建造非自然园林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贯彻落实关于林业的“六定、两落实”,并组织人员对每一季度的林业的防护作业并进行监督。进行对林业资源的修复建设,将林区发展成为木材的生产基地,防风护林进一步实现东北地区林业的快速发展。在针对林业资源上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存的政策。在发挥东北地区的特色优势,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不断增强林地的经济价值,强化林地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看守禁止违法采伐树木,想要进入林区就要出示证件,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加大民用材管理。开展林业转型,将原有的木材生产向营林转移。充分利用东北地区林业特点加强林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综合改革。

2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强化自然林业地区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推动林区其他行业的发展。东北的林区是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野生动植物的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兴安岭北部是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平原地区为草原动物群,还有温带针阔混生林和阔叶林动物群。这些丰富的生态环境为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动植物。据统计黑龙江省拥有鸟类有320种以上,哺乳类87种、鱼类105种。并拥有超过2000种高等植物、并拥有大量珍贵的中草药约20亿千克。许多植物已经被开发利用,像是可以直接食用的为野菜、野果、食用真菌等。这么多种类的植物也为东北人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一步。采集栽培植物也是东北林区的一大副业。

3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在现代社会中,大家已经普遍认可了合理适用原则,并且由于林业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惜。面对随时可能枯竭的林业资源我们要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入法律程序。我们要积极提倡在节约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木材进行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加强社会的号召力,鼓励全民保护林业资源,例如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频率。同时,我们还要同时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针对违规野外用火引发山林火灾、违规放牧导、采石挖沙取土、毁林开垦、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等毁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要给予严格惩罚,全民都要进行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应用。我们可以明确管理模式、发挥最大化效益、合理利用资源确以此来保护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强化集约化经营建设提高相关产品的生产质量。并邀请农林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4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重要地位;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81-02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是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50多年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历史。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部级示范保护区。在黑龙江省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认真评价与认识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创新丰林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理念,对于示范指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和状况

(一)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坡中段北缘的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境内,生物地理属于中国东北区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亚区,总面积18 165.4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以红松为主的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占整个林分的78.4%。有植物113属568种32变种12变形,兽类6目15科52种,鸟类220余种,昆虫6目55科404种,大型菌类200余种。

(二)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地位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是宝贵的物种基因库。这里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典型、最完整的原始红松林。区内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历史长期发展和自然演变的结果,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和变故,为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结果提供了评价的准则,也为国际北温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和原始“本底”资料。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类型在地理分布上极具原始性,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特殊地段,这样典型的北温带森林在全球已为数不多。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其存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三)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状况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定80人编制。内部组织机构6个,科研监测中心,林政防火办公室、林业公安局、行政办公室、红松林旅游有限公司和劳动服务公司。丰林自然保护区已经完成国家投入的二期、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保护区具备了林业科研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和各项设施齐全、管护措施先进的示范保护区建设基础能力。实现52年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森林破坏案件。

二、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生态建设示范作用

黑龙江省林业施业区面积 3 154万公顷,由于解放前日俄掠夺性采伐和解放后的支援国家建设,林业出现可采资源危机,原始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全省林业正在停止商业性采伐,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道路。然而,在生态建设具体操作上,对于全省林业各企事业单位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比如,在生态建设中人力恢复自然生态的样板、标准;人们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恢复生态;人对自然生态破坏程度的评价;将来人力恢复自然生态效果的评价等。目前只有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原始参照系,是原始生态恢复的示范,这些答案也只有在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中去寻找。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要认真总结50年的生态建设经验,探索出一条对全省生态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路子。

(二)科学研究指导作用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价值,在于作为林业天然科研平台,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积累丰厚的科研成果,指导黑龙江省林业、全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丰林自然保护区自1958年建立以来,每年通过对物候、水文、大气等观测,积累大量原始资料,建设了30公顷世界寒温带第一大科研样地,累计接待科研工作者2 100人,实现科研成果30 多项,论文110篇,与国内外46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积极践行生物圈网络成员义务,加盟签署《荔波宣言》、参与制订《马德里行动计划》,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应邀作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东南亚会议上介绍了绿色大学主题实践活动。

(三)科普宣传教育作用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教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倡导绿色生活,在林区社会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相继举办了由国内18所著名高校组成的“绿色大学高端论谈”、“哈工大学生荒野拓展行动力”、“红松文化传播”等各项活动,在全社会弘扬了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二是建设绿色教育基地,传播绿色科普文化。投资80万元建设了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展馆,设置了各种野生动植物标本,每年接待到访人员近3万人。投资200万元在实验区建设1 500米科普教育木栈道、50米科普长廊、400平方米科普馆,让游客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大森林绿色科普教育。通过不断创新科普宣教的方式和内容,普及红松文化,把依存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渗透到整个林区社会。2010年丰林自然保护区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全国绿色大学建设成员单位。

(四)生态监测预警作用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50多年物候观测和森林病虫害监测历史,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基础数据资料。国家林业局为了更好的发挥保护区的研究基地和环境教育基地功能,在丰林保护区建立了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更好的实现从天然红松林地质地貌,探究其发生发展规律;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物链,追寻其森林演替更新规律;从系统地被物及其自然因子分布规律,摸索其物种保护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固碳状况,都能够为小兴安岭恢复优良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原始的自然本底依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区域病虫害、气候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规律、级别、频率等做出准确判断,对区域内减灾防灾提供预警数据信息。

三、用先进理念指导丰林部级保护区发展建设

(一)保护区的发展首先要融入创新的要素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对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理念,还应该增加3个方面的创新要素。一是要树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保护区的工作,就会看到几十年来工作成绩很大,但发展速度很慢。究其原因,是认为保护与发展相互对立,侧重于原生态资源保护,没有确立发展是保护区重要职责的思想的结果。二是要树立保护区综合发展的理念。自然保护区不能只是一个自然生态体,更应该是一个绿色经济实体。在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用绿色的生物圈打造绿色的经济圈,以致构建绿色的科普文化圈。三是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理论指导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总结出大量的管理经验和理论。如“为当地人的利益,寻求协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解决方法”是生物圈保护区的宗旨;“通过研究探索改善人类福利而不使环境退化的土地利用实践”是生物圈保护区的中心目标之一等。借鉴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论,将有助于我们重塑全新的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理念。

(二)用科学的理念解决发展保护利用的问题

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要有这样一个科学理念,就是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合理的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中“和谐”就是一种发展、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我们在这里研究的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滥用资源,而是站在保护的角度上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用“发现”的眼光去开拓保护区工作者的视野,合理的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一是科学、适度、持续、合法,是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的原则。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一味的不用和无章的滥用,二者都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一味的不用并不是最好的保护,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是一种浪费。因此,科学、适度、持续、合法的利用资源寻求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对科学持续发展的最好实践。二是全面的认识自然保护区可用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资源概念非常广泛,保护区的绿色品牌、科普价值、生物圈资源、旅游自然景观、绿色形象等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三是选准资源利用的空间和角度。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必须要围绕用好用足政策,讲究利用的空间和角度。保护区资源利用的空间,宜选在保护区的边缘或实验区,在实验区里利用资源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所允许范围内的项目。如建立驯化、繁殖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地等。

(三)注重协调好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者是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者,周边社区居民是进入环境中的资源使用者。改善两者关系,形成和谐氛围,自然保护区应该是其中的主动者。一是要认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构建以自然保护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由于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所致,周边社区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他们赖以维持生活的资源基础就是保护区,因此,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处理好这种利害关系可以这样的形象认为,周边社区是水,保护区是水中的鱼,水竭而鱼肥是不现实的。保护区在制定自身发展目标时,要把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考虑进去,把社区变成保护区试验区的又一个保护层。二是正确对待保护区内居民现象。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除核心区或其他重点区域外,搞完全移民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思想,即保护区内不该排斥人的存在,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到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积极作用,如发现火情积极扑救、森林管护、劳力资源等。合理调动居民积极性,使其变成积极的资源管护者。三是丰林部级自然保护区制定的各项政策一定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区各项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保护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周边的经济状况和社区的拥护能力。要建立与社区沟通和听证机制,使保护区的各项管理目标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广大公众参与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含义和途径[J].野生动物,2006,(5):41-44.

[2]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保护区基本含义发展、深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要求[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5-10.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态环保;社会发展;重要农业;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70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现代农业能够有效的涵B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观念应运而生,现代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因此,现代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现代林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 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林业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众所周知,森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可有效治理荒漠化。现代林业的建设,能够起到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工作。

1.2 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生态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产品数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态产品供不应求。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植树造林,推进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推动生态产品的开发,提升生态产品的产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2.1 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随着人们对现代林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林业相关工作部门也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保护措施逐渐完善,林木质量逐年提高,在有效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林业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经济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对林业的造成的破坏,一些地区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情况依然存在。为改善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必须充分认识森林对生态的重要作用,加大森林保护管理的力度。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严厉打击非法毁林、占林的行为,严格遵守“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政府还要积极推进林地保护工作的考核工作的落实,切实将林地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纳入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标准之中,保证林业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投资大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矛盾,政府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林业发展资金的充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政府要出台具体的林业保护制度,提高林业保护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保证发展资金的持续供应和稳步增长;政府要加大林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做好林业基础工作,切实将林业苗木,防虫妨害,以及防火工作纳入政府的整体规划体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林业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通过政策支持或是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和防护林建设,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保护工作,为林业发展作出贡献[1]。

2.3 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提高林业发展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林业生物能源、提高林业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攻克技术难关,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要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林业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验基地地建设[2]。

2.4 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森林环境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森林的发展和保护,因此,要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尽量避免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的发生;要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 结语

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生态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必经之路,现代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作用,必须通过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重视林业资源的建设,加大林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通过以上措施,促进林业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96,199.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4

【关键词】森林保护;专业改革;个人看法

1.森林保护学科与森林保护专业

我国森林保护法于1958年成立,其内容比较松散,保护框架借鉴国际森林保护法,因为我国解放前期长期受到日本侵略与战乱的影响,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乱砍乱伐与地下资源的采集,导致了我国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森林火灾与战乱的影响,对我国森林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因此保护与恢复森林资源成为了未来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学科的主要目的,强化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帮助森林资源建立科学的维护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发展,森林保护专业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保护森林的主力军。森林保护专业的成立与发展是培养大批森林资源保护人才的基地与摇篮,可以帮助森林建立保护区与保护组织,森林保护专业培养的森林保护人员对森林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森林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森林资源的恢复,通常人们利用学术新型发展动力,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理论保护,从实际行动与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强化。

2.森林保护专业的困境何在

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根据当时的实际对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砍掉约 50% 的专业。在1998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森林保护专业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取消归入林学专业,停止招收本科生。对于从事森林保护教育工作几十年的我们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甚至认为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决策是错误的。记得当时沈瑞祥教授曾以非常激动的语气向学生做“告别讲话”时说: “我和杨旺教授是建立和发展森林保护专业的见证人,我也是森林保护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唯一在岗见证森林保护专业被取消的人,我深信虽然专业可以被合并而停止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但森林保护学科依然存在,森林保护事业永远取消不了,这好比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医生一样”。

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以骆有庆教授为代表的森林保护专业的教师们充分利用国家教委公布的调整后的专业目录,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实际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随后,西南林业大学等相关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招收森林保护本科生。当时我们也很兴奋,认为这是“起死回生”了。但事与愿违,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这种名不符实的招生使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学生质量以及招生和分配等出现种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困难也越来越大。现在看来这种权宜之计在当时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赢得了认真总结思考的时间,但是无法“死而复生”。痛定思痛,使我们更客观地进一步认识到“专业”是国家根据培养人才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而发生变化的真谛。应该充分认识到,1997年森林保护专业被合并到林学专业并不是否定过去建立森林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不表明现在就不要“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了,事实上只要有森林就必然要有森林保护或保护森林。只是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和人们对森林的要求或依赖的不断提高,就必需有森林医学的理念和理论为指导,由单一的森林保护向森林保护与森林自卫相结合转变。

3.森林保护专业出路何在

1958年建立的森林保护专业是在不断充实和调整中发展的。1961年由于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工作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感到森林保护所涉及的范围太广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就业,因而决定申请改名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取消了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等课程。然而改革几年后又感到学生如果只懂得一些病虫害防治知识,在工作中不能适应林区基层生产实际需求而充分发挥作用。大约在1963年,又恢复为“森林保护专业”这个名称。这样改来改去始终没有能得到理想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其结果导致1997年被并入林学专业,而且无奈之下又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名义招生。多少年的反复实践使人们一方面认为森林保护专业的必要,另一方面又对如何办好森林保护专业感到茫然。

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想法,一部分人认为,现在林业生产上病虫害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且防治形势特别严峻,现在可以利用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对专业目录进行再次调整的机遇恢复森林保护专业; 但是又感到由于当前气候异变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等原因,由各种原因包括病虫害等有害生物引起的森林疾病的发生情况越来越复杂,如果沿用过去的森林保护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和标准,确实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何况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已经通过多次专家论证后正式将其合并到了林学专业也不无道理。所以想要恢复必需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才有可能,难度必然很大,此路似乎难通,甚至不通。

所以,少部分人认为,可以继续用“改名换姓”或“改名不改姓”的“植物保护”或“保护生物学”的专业名称。也可以利用国家教委即将进行调整后公布的专业目录,将计就计寻找有“保护”字眼的、能与植物或森林有联系的专业名称来招收学生,但实际仍然是培养森林保护的学生。然而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其结果也必然还是理不直,心不安,效果差,路走弯,也难通。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可以迎合“森林健康”的理念,把“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保健专业”。然而,“保护”和“保健”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保持森林健康。但遗憾的是“保健”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因此也和“保护”一样,同样不能涵盖保证森林健康的全部内涵和手段,所以也会有和森林保护专业这个名称一样的结果。我们认为,森林保护专业的发展应该随国家对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人们对森林认识和对森林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以确保森林健康。这就不仅要求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森林,而且还应该采用各种措施保持和提高森林的自卫和自我恢复能力。只有把“森林保护”和“森林自卫”系统完整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持森林健康,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美学景观等多种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沈瑞祥,杨旺,周德群.森林保护与森林医学[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29(3):74-77.

[2]梅汝鸿,王琦,李燕,等.陈延熙教授为植物病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纪念先师仙逝二十周年[R].2010.20-24.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5

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近年来,森林的经济、生态功能的利用和保护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文化功能利用和保护的发展相对落后,在强调森林经济、生态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 1森林文态的定义 文态,即文化生态。目前,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广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产品。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述。森林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系统和自然系统。森林的不同形态,形、色、香、味等给人感官冲击,影响人的情感和思绪,从而激发人们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苏祖荣、苏孝同,2004)。因此,森林文态即在森林的自然、生命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文精神的综合。它与森林生态相对应,森林生态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如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偏重于物质层面,是文化生态的载体;森林文态则是人文精神层面,是人在与森林生态互动中产生的,是狭义的森林“文化”。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就是保护和管理森林这种人文精神层面的产品和内容。 2我国森林文态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森林生态保护有了长足发展,但森林文态保护、管理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具体表现为: 第一,森林生态保护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森林的社会、文化功能的保护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森林生态保护中,许多人简单的把森林生态保护等同于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开展森林旅游等。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累计造林2.70亿hm2,自然保护区数已达253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0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hm2(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20.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5.1%。森林公园数2458个(其中部级森林公园数731个),森林公园面积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1.09%。2010年,我国森林旅游3.329亿人次,森林旅游收入254.8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造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面积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程度。然而,许多人对保护区的意义并不完全理解,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自然保护区的界定为,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居住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群、景观和生境等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些区域才能称为自然保护区(USDA,2000)。无论是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是森林公园,都要符合上述3个特征才能成为自然保护区。虽然我国造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规模不断扩大,但保护区定义中的科学、教育和娱乐意义并未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体现。许多地方都把注意力放在单纯的造林、旅游和增加经济收入上,而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保护、利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单纯扩大旅游,甚至在自然保护区过多的加入人为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景观构成,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背离,也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相左。 第二,在森林立法中,并未从系统高度强调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仍未摒弃资源经济的本位思想。我国在《森林法》中规定,森林法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提供林产品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以经济为中心的资源经济的本位的指导思想,但仍未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强调森林资源的发展。从生态系统保护的高度规定森林的发展,不仅应包括资源经济,还应包括森林社会、文化等方面保护、发展和管理的内容。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功能,忽视或弱化森林资源的社会、文化等功能,从立法的角度来说是不完整的,也不全面的。 第三,林权不稳等导致森林生态保护不力,更谈不上将森林文态保护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国《森林法》把“稳定林权、林木、林地权属”作为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建国后林业发展的历史说明,林权不稳是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和生态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前,许多林区存在私有和集体林业;建国后,森林资源遭到大规模砍伐、破坏,并一度成为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林业也经历了私有、初级社、高级社、的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最后形成了集体和部分国家所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20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大办国营有林场和森工采育林场,各村也举办集体林场,并通过统一作业、强度皆伐等方式进行木材生产以提高木材生产效率。在这种林权的变化过程中,造成森林资源的大肆破坏,使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遭到毁坏,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林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森林生态保护有了一定的恢复,但仍未走出工程式强制型恢复、保护的过程,森林文态保护仍未引起重视,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张才琴、罗剑华,2007)。 第四,森林管理存在弊端,影响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森林文态发展、管理。我国森林资源的管理比较滞后,林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培育是一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经济的模式已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认为资源无价,无偿占有和使用,并且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林业税赋过重,林业建设资金短缺等,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投资增加,采用采伐限额控制采伐活动等,但总体上林业管理滞后,林业建设资金仍投入不足,尤其是森林文态保护和建设基本没有投入,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保护和森林文态的发展。 3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和管理的内容 3.1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 我国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社会经济发展已走向成熟推进和消费阶段,下一阶段则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这些低级需求满足后,人的需求向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层次发展。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在不同时期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相互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张才琴、罗剑华,2007)。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需求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高级需求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我国虽然贫富差距较大,但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追求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良好的文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支撑。森林文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在生活品质、环境质量改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从现在重视森林文态的保护、管理,早做规划,早做安排,仅仅停留在满足资源经济的需求上,森林不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自身的深层次需求。因此,未来的林业发展,经济发展是核心,森林生态保护和发展是基础,森林文态保护、管理是林业发展的灵魂,这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也是森林文态保护的意义所在。#p#分页标题#e# 3.2森林文态管理的内容 认识了文态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属性,就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管理(薛惠锋等,2007)。首先,赋予其产权的属性,激励相关保护和活动。部分文态产品和内容具有产权的基本属性,如收益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等。因此,在保护中应赋予其产权的属性,激励相关管理和活动。另外,通过赋予其产权的属性,也有利于得到法律的肯定与保护,提高森林文态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文态的法制管理。主要从森林立法角度承认森林文态的存在,并修改和完善现有《森林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人和法人单位的森林文态产权等。再次,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是管理的关键。森林文态的综合评价考虑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前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需求的规律,考虑不同森林资源需求方的需求意愿,确定文态的需求量,作为森林文态管理的依据。最后,文态资源信息管理。即森林文态的资源数量、质量、赋存条件、分布特征等,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处理、组织、控制、规划、运用等,实现森林文态资源信息的价值及预定目标。 4森林文态保护、管理的重点 在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中,城市森林文态保护、管理是重点。林业的发展走过了满足木材、林产品生产,森林资源多目标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阶段。森林文态保护和发展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森林是文态保护的重点。根据统计,我国城市化率为46.59%,距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2%,森林覆盖率约为34.27%(张颖,2010)。按照文态保护的涵义,城市的发展除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特色、街道文化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外,还应从绿色文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城市森林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的文态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 第一,城市森林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对于城市居民人性的形成、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往往离不开大量的古树名木,他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蕴含了城市不同的历史、文化涵义。这些古树名木的保护,并不只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不可推却的责任,更是城市森林文态保护、发展的基础。 第二,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最直接反映城市特色的凝固的历史。而城市森林是城市灵性的载体,起着对城市文化吸纳、提升的功能。良好的城市森林,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生命线,反映了城市文化鲜活的一面,为城市文化增色不少。 第三,城市森林是城市绿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文化不仅通过绿色景观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宣扬。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艾亚玮、刘爱文,2008)。绿色文化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追求的一种文化,它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进行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 其基本点是把城市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景观布局只有将绿色文化的理念贯穿全局,才能获得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如在城市公园、绿地等建设中,要尊重自然,不断培育研究本地乡土树种,留住生命,留住文化。同时,充分保护城市原有的绿地、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交融的生态格局等。?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森林的文态保护和管理是重点,它是城市发展绿色文化的载体和灵魂,也是城市内在精神的支撑。 5森林文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森林文态保护的主要措施为应纳入森林立法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公害,防治污染,今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是生态环境保护不等于文态环境保护。因此要重视一下以下三点。 首先要对文态环境保护有一个正确认识,从立法的角度确保文态环境免遭破坏。森林法既可以是资源经济本位的法,也可以是生态和文态支持本位的法。森林文态的保护与建设首先就要更新《森林法》的立法宗旨,解决森林生态、文态保护的本位问题。立法中,首先强调将森林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要素,并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等,并不单纯具有经济功能,在环境法的整体框架下设计和构建森林生态的保护制度,并从森林的生态属性出发,将森林的永续和最佳利用作为森林法的立法宗旨。与此同时,重视运用市场手段,通过税收制度、森林采伐许可证有条件流通制度、有偿绿化与义务绿化相结合制度等,使森林开发所引起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实现森林资源的效益最优化。 其次,在管理上,加强规划,突出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的有机结合,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作为管理应有的追求。目前,许多城市在文态保护和发展中,忽略了乡土树种、花卉的作用,无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把一些南方的树种移到北方,或是耗巨资营造大面积的人工草皮,使得一些流传已广的人文故事不复存在当时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无法通过森林来传承、宣扬。这些都是违反文态保护规律的一种表现。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张晓明,2006)。同样,缺乏文态保护和管理的森林也是没有内在精神支撑的脆弱森林,是缺乏根和灵魂的森林,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不完整的理解。 再次,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规划,促进绿色文化的发展。全面地森林资源管理不仅包括扩大资源面积,改善森林的林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地生产率和利用率,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等,还包括保护和创建绿色文化,为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供服务等。当前,许多人研究森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绿色文化”等。这些都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更是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称呼怎样,其核心是把森林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森林生态管理的前进方向,也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促进森林文态保护和绿色文化的发展,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p#分页标题#e# 6结论 总之,我国目前对森林文态保护重视不够,相关发展严重滞后。森林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在强调森林经济、生态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成熟推进和消费阶段,下一阶段则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森林文态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利用立法、规划和管理等手段保护好森林文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也需要认真的探讨和对待。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管理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等都是森林文态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和幸福指数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不仅要生态保护,也应加强森林文态的保护和管理。

林业保护论文范文6

红树林立木生长及其灰色预测陆道调,温远光

嫩江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杜蒙基地土地利用线性规划研究李峰,毕广有,李斌,李兴业,曹志伟

北方沙棘干缩病得到有效防治李耀卿,宋德禄,赵明

沿海地区杨树农田林网农业效益分析张文渊,ZhangWenyuan

灌木固沙林营建技术与利用试验研究于洪军,YuHongjun

用流体力学原理浅析森林与洪水的关系张德全,冯勇,宋传山,崔洪才,黄伟,谢厚桂,陈志敏

地埂花椒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朱健,冯敏杰,赵玲爱,朱鸣,张兴奋

山东省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乔勇进,赵萍舒,李成,焦明,王继刚,刘国利,李东宁

稀疏基干林带套种木麻黄、湿地松试验林武星,叶功富,张水松,徐俊森

庭园绿化树种抗风性能的调查与分析陈士银,杨新华,杜盛珍

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Ⅱ)李世东,陈应发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综述吕文,戴晟懋,杨飞虎,张文明

对下世纪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考许传德,郑洪生,邵侠

护岸护堤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营造技术的探讨刘新宇,赵岭,许成启,王立刚,李兴业

堤防工程中防浪林的营造与管理杨保军,张友明

浅谈城郊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虹,尹群智,王淮清

论柠条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防护林科技 王志敏,孙如英,赵继林,陈光德

论土壤肥力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刘文环,郝宏,姜海涛,刘美丽,陈岩

河北坝上护牧林的营造与适宜的草地类型顾新庆,马增旺,刘建婷

论浑善达克沙地立地多样性及铁防林构建郭永盛,刘平生,于燕,艾保生

试析四家子林场森林资源张廷文,石才,季静

怎样提高果树坐果率韦公远,WeiGongyuan

关中东部枣瘿蚊的发生与防治赵玲爱,朱鸣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土壤特征的研究赵晓波,陈艳艳

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及造林工程技术研究郑景明,于雷,李绍忠

山东省沙质海岸防护林生物生态特性研究乔勇进,李成,焦明,丁新春

团块状阔叶树草牧场防护林营建技术试验于洪军,张学丽,徐贵军

半干旱地区农林牧优化结构及效益研究俞冬兴,李树森,田家秋

台风对闽南沿海主要造林树种及农作物的影响林武星,LinWuxing

杨树低价林改造及效益分析张玉柱,闫敦良,王金寨,王立刚,赵凌泉,赵岭,李成烈,汪太振

平原地区农防林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叶小云,周跃进,黄春兰

沙区开发走节水型之路势在必行刘冰,张永海,赵亚芝

改革开放20年我国造林绿化成绩、问题及建议许传德,XuChuande

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赵玉彬,于淑萍

湛江市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与经营吴小凤,WuXiaofeng

垦区水田防护林营造现状及发展对策王景权,赵亚森,郭宝松

洮南市沙化成因与治理成效刘雅贤,赵日强

浅谈我国林业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林卓强,孙庆迪,孙利

枸杞引种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广英,鲍远生,梁延海,董红,季静,孙凤华,许成启,赵岭,李贵森

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屈振丰,曹向军,郝永

分月扇舟蛾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李艳梅,LiYanmei

吉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金德友,王志新,姜维军,高子民

福建省平原绿化工程建设的实践徐文辉

浅析金塔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袁大兴,赵俭,罗莎,李明强,王玉丽,成玉萍

吉林市城市绿化树种引种驯化浅探马永吉,MAYong-ji

论速生丰产林基地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布局寇晓东,魏国海,石才

浅析沙地综合治理开发的有效途径吕占江,刘臣,李吉人

静宁县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朔南,LISuo-nan

乐都县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马有国,MAYou-guo

恢复发展红树生产建造海上绿色长城--关于福清市红树林发展现状的思考及建议李巧姿,LIQiao-zi

嫩江沙地山杏封沙育林技术及效益分析董宏,高亚芹,毛齐来,张延新,马晓道,李长权,单瑞武,邓立文

沙棘的应用及其产业的发展刘少江,李刚,张桂琴

坡耕地退耕整地与乔灌草配置牛斌丽,NIUBin-li

系统抽样在苗木调查中的应用陈志生,白忠义,吴立群

陇东水土流失区杨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防护林科技 胡建忠,HUJian-zhong

北方苗木越冬防寒技术王有和,陈志生,杨东升HtTp://

红花夹竹桃防护效能与育苗造林技术杨淑贞,YANGShu-zhen

黄伞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张剑斌,徐连峰,董希文,严枫,张福平,华淑丽

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白银市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经验赵伟仁

三北人,守望家园刘勇

减负放权,促进绿洲防护林健康发展王志刚,包耀贤,WANGZhi-gang,BAOYao-xian

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甘肃省静宁县人民政府,JingNingCountygovenmentofGansu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是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必由之路岳太青,熊善松

试论社区参与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胡莽,贺超

林粮间作生态效果分析高椿翔,高杰,邓国胜,焦桂英

实施"进退还"战略,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生态建设的启发包军,李鸿军

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王维平,张鹏

烟台芝罘区经济林保护地栽培现状与效益分析姜善海,李秀娜,高波,郭卫兵,徐志峰

闽西山地生态经济开发与保护张盛钟,ZHANGSheng-zhong

关中东部黄河湿地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程铁锁,赵红茹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取得实质性进展苗普,MiaoPu

江苏沛县杨树烂皮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孙雪峰,王敬,兰淑梅

黑松枝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张成丕,刘晓东,董晓彤

搭起通向林业大户的致富金桥--渭南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朱健,赵玲爱

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最佳速生树种--香花槐梁山

杨树新品种--拟青杨×山海关杨选育成功王福森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张志达,李世东,陈应发,ZHANGZhi-da,LIShi-dong,CHENYing-fa

中国防护林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刘霞,张光灿,郭春利,LIUXia,ZHANGGuang-cang,GUOChun-li

论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陈远生,甘先华,CHENYuan-sheng,GANXian-hua

辽西半干旱地区营造枸杞生态经济林的探讨丁玉武,韩文中

珠防工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李世东,李保玉

科技兴林建造合理的生态位结构高椿翔,高祯霞,朱成民

辽宁省沙漠化土地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防护林科技 范国儒,张仁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赵岭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建议包军,洪家宜

关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思考戴晟懋,郑巍,董纯

山东省平原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李庆,杜文峰,宋传山,张德全

论平原围垦地区防护林的更新改造金久宏,施芝坤,黄水木

论黑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张伟丽,于晓菊,王沛,刘军田

大庆地区盐碱地造林技术初探张庆宏,高亚芹,张延新,王连荣,李长权,单瑞武

从天牛防治实践谈工程治理的有限性周正标,秦飞,胥占义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成丽萍,康江,莫日根高娃,苏雅拉巴雅尔

河北省坝上白干土造林技术曹向军,屈振丰

山杨接毛白杨实用技术张占中,杨国英

果树药害的补救韦公远,朱成民,崔茂良

长防工程进展迅速,规划任务提前完成李保玉

齐齐哈尔城区滨江防护绿地的规划姜来成,孙利,刘海忠

科技论文中如何正确标引参考文献郑洪生,吴长江,严妍

澳门海岸防护林多树种配置造林效果分析刘凯昌,叶渭贤

沙质海岸木麻黄林带更新不同树种混交效果及种间关系研究郭锦红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吴祥云,刘广,韩辉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合理经营的研究于洪军,吴景云,张恩剑

三北地区杨树速生林材积生长量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邹桂霞,刘瑞秋,何俊龙

银川市宁华园、燕鸽湖基地居住区绿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宋丽华,曹兵,何嘉,刘志荣

108生根宝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试验韦庆和,傅英科,范洪彬,王国辉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林相图的编制与应用防护林科技 刘冰,关继保,于福义

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进展李世东,李保玉

中国北方小叶杨资源与发展吕文,杨自湘,王燕,张卫东

齐齐哈尔市平原农区生态林业建设的经营对策谷向生,杨克杰,谷枫,宋春姬,赵岭,崔凤君,宋玉文

滨海盐碱地城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乔勇进,夏阳,王玉祥,王海生,龚洪柱,梁慧敏,孙道英

油松人工林天然林化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以太行山油松人工林为例奥小平

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张文明,吴长江

我省防护林体系持续发展中土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刘文环,侯杰,吕晓红

林业中小企业改革与股份合作制姚远,张世元,王晓军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加快乌审旗荒漠化治理步伐成丽萍

林业在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平衡中的战略地位防护林科技 王燕,张效谦,王宏

浅谈临汾枣树优良品种高成德,吴有红,孔淑庆

乐都地区坡耕地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设计马有国,刘海秀

三峡库区低山河谷地带防护造林成效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邓正双,邓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