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企合作范例6篇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企业激励 措施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一个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可见,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更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中职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职校企合作现有模式

1.企业配合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承担大部分培育任务,企业处于“配合”的配角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任务,例如企业技术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早在2008年,我校就与“恒安(国际)集团”联合办学,创办了晋江市首个企业冠名班――“恒安班”,实行订单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成功。近年来,不少企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人才缺口也日益加大,受此影响,相关的合作热潮愈演愈烈。

2.企业在职员工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把学校办到了企业中,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在职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培训,从而提升专业素质。如我校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等资源深入到企业创办了“恒安学历班”――主修财经管理与运用专业,为企业培养了从事会计事务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也为企业减少了员工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3.引企入校模式。

我校引入“弘扬光电科技公司”(主营广告设计、三面翻广告支架、LED照明灯具)入驻学校,填充了校园内没有企业实体的空白,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在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建设了学生实训车间和实验室,为广告装潢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习场所。

4.校园创“企”模式。

为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以仿真实训理念,模拟公司化运营管理,依托美容美妆专业创办了校园美容美妆服务室,模拟美容院经营模式,让学生学有所用,有更多的实训实践机会,尽早熟悉美容服务行业,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学校还以艺术组为依托,创办了“红创广告工作室”。一方面,让广告装潢专业、工艺美术等专业学生有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工作室自己印制宣传横幅等宣传用品,面向社会承接各类广告业务,不仅为学校宣传工作节约成本,而且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宏观上,目前国家层面上虽有许多指导性政策文件,但具体到地方政府,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性实施文件。校企合作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指引,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权、利都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劳动权利、劳动安全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校企合作在很多细节上无法可依,致使合作随意应付,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校企“一次性合作”现象突出。

在功利性目标驱动下,校企双方的初次合作往往比较仓促,学校极易将“劣单”企业引入学校,而企业也不会真正开展学校所需要的合作项目,因而学校往往得到经验教训后就不再合作了。再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为例,企业通过校企业合作培养了需要的人才,却不得不面对普遍存在的跳槽现象,即使企业“冠名班”的学生也屡屡爽约,最终能为企业长期服务的学生很少。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学生却是为别人做嫁衣,极大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人才风险导致企业失去参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热情。

3.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同时存在管理文化的冲突。

职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有公益性,价值取向为履行社会责任,这与企业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经营方式、市场逐利性价值取向相冲突。由于学校没有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往往签完协议后,企业就离开了校园,而学校依然按照原有的课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没有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也对企业岗位不熟悉,导致最后不少学生走上岗位后一时不能适应。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这种冲突归根到底是工业文化的缺失,即学校与企业的工业文化融合不足。

三、校企合作中行业企业激励的可行措施

1.提高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的战略意识。

不得不承认,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领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筹备下,企业与学校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好比是桥梁,如何确保这架桥梁的畅通,固然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和各自管理,但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很难顾全大局。而政府此时的作用,就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平衡双方的需求,找到最佳的契合点,用行政手段规范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教育与就业实现充分对接。

2.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企业学校及学生的利益。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办学的规范、有效运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综观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均在不断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避免了盲目无序性。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我国政府要制定出台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从法法规层面确保企业、学校与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同时将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对于未能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从法律上形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约束力。指导和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教育制度,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学习型企业,并将此作为对企业家和企业的考量标准之一。

3.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发企业参与热情。

首先,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开征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职业教育与培训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企业职业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职业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其次,制定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实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同时,在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的教育捐赠款的50%或300%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积极性。

第三,凡规模以上企业,每年要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实习实训岗位,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实践锻炼岗位和条件,其接纳人数一般不少于企业技术岗位的10%。对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并支付报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性补助或税费减免,并允许企业付给学生的工次低于法定工资标准,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对单独举办的服务类校办企业,仍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4]59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执行,举办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企业,地方税收部门征收的部分应当全额返还;对与企业联合举办的主要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办产业,地方税务部门征收的部分应至少返还50%甚至更高比例。

第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如:为学生支付的培训报酬;法定的社会保险;企业开发内部课程所产生的无形成本;学生的工作服和其他防护工具费用,等等,政府应该明确规定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可以从收入中抵扣费用的合理范围,甚至通过给予补贴或将以上支出计入成本等方式抵扣营业收入,或减少企业所得税等方式补偿企业,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

第六,国家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补贴用于职业学校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但是还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来奖励或补贴企业建设实训基地。而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职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但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国应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并且监督企业将奖励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基地建设。目前在国家层面奖励和补偿办法缺失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奖励或补偿办法。

最后,各级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表彰,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支持职业教育的环境;对在校企合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同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授予“支持职业教育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4.重视企业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组织,它能够而且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应有的义务。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企业。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表明,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努力平衡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追求合作共赢的和谐商道,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制定并完善校企业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实现合作双方“共赢”,职业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2]李慧,林永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2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文化对接

0.引言

在国务院部署开展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技术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加快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脱节,这已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加快转型和特色发展的主要屏障。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基本内容

1.1高职院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之根基,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高职院校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学校成员,即学生和全体教职工。高职院校的文化是学生和全体教职工通过多年实践沉淀下来的被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高职院校文化具体包括:高职院校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制度文化、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文化包括校园的环境与建筑的景观和特色以及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物质形态;教学和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学生守则、文明公约、社团章程;校训、校风、教学风和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同风貌。

1.2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的综合。企业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人是整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培养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增加企业的内在活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1.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含义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应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色―校企合作,对接现代企业文化。[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要与企业的具体岗位相对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师的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需要具备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作为企业的生产的生力军。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是必然的。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影响因素

2.1学校因素

虽然校园的实训室、景观、雕塑和道路等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双方文化对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只追求硬件发展而忽视校园软文化的发展,要重视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特色学校文化,并将特色文化体现在学院的管理、教学中,形成被学校文化主体普遍认同的观念,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等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相结合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建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为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打下基础,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

2.2企业因素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需要迅速融入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如果企业对校企文化对接缺乏热情,不愿参与,那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无法进行。

2.3政府因素

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过去封闭办学状况,实行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重视工学结合培养方式,逐步步入内涵建设的健康发展轨道。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政府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文化对接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和资金上的保障。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文化对接的对策

3.1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2]高职院校要把企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去,把企业的优秀的生产管理制度整合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学生吃苦和奉献的精神以及团队意识。

3.2切实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和企业,它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简言之,高职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而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上花费了很多的人力,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但是还是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给学生的是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准备的本体性知识,注重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些对于未砣魏胃谖缓椭耙刀加兄匾的作用和持久的价值。

3.3企业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提供便利条件

企业在校园展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将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在校内办艺术节、科技节,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等,在让学生展示的同时,深入了解企业文化。[3]为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让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者常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通过企业人员的讲座,切实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感受企业文化。 [科]

【参考文献】

[1]孙秀兰.高职校企文化对接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15-18.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3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与现实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推进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是广大职业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也要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发挥。

2、校企合作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校企合作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积极引导学校进行相关的校企合作,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够完善,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第二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毫无实践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习的过程,在参与生产活动时存在着各种人身伤害风险,劳动伤害责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习活动经常是超员安排工作岗位,而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于中职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学校层面

1.缺乏与企业有效的的沟通合作

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校自发的状态,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很多学校没有做企业调查,对企业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制度不规范,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2.校企合作层面较浅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少数学校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三、应对措施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职教育的新形势,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近年,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院进一步实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9‘((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冲强调中等职业学校要在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企业与与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实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及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学校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获得企业支持发展更快,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作用。wWW.133229.CoM

i、校企合作办学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效对接,而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指导思想的客观反映。

首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总希望招聘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对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实习,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和服务要求参加劳动实践,掌握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岗位职业感情,较早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真正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弥补了学校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劳动者的角色转变。

再次,目前中职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往往是信息不对称,没能获得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客观上导致学生要付出很大的求职时间和成本,且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模式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办学能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同时也能使学校更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企业用人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从而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2、校企合作办学,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多年来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使中等职业教育突破校园围墙约束,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实现学生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按照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注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课程的制定和教学的评价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从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转变,有效落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岗位。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中职学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部门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存一是学校企业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a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保障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紧密对接,而且必须体现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只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校企合作企业应是能有效实施学生实习教学的优秀企业

学校根据设置专业的实际,要选择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对口企业作为学校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邀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二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生产安全等事项,对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事故,学校企业双方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3、学校要强化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学校要努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通过新建、改造、购买等方式建立校内实习工厂,建设”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的教学管理机制。

(1)建设实习工厂,明确职能地位。学校负责对实习工厂的领导组织管理,担负教学实习和生产经营的责任。

(2)成立”产学研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选派得力干部为主要负责人,负责产学研一体化具体事务。

(3)理顺关系、建章立制。理顺实习工厂与各专业部、各教研组的关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技术协作、产品开发、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保证前校后厂的教学管理机制顺畅运行。

(4)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真学真做。学校要整合专业教师和实习工厂的技师、工程师等人员的力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把生产现场作为教学课堂,在生产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企业要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人实习工厂学习,直接生产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达到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增加经济收人,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职业才干。

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办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才能掌握专业实习教学安排自主权。学校在与烨威集团、奥飞动漫、银润、锐科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将企业引进校园加强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与金天数控、西华汽修、莲花山温泉度假村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进一步使企业和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沟通联系,有效发挥学校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1)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学校应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人员,有计划安排送至企业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为学校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5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人才培养

一、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那什么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一种为培养现代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员所进行的学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方向、有目标性地为企业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举措。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的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是一种“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校企合作正是很多教育行业所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中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为什么我国很多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并不出色呢?其中制约校企合作发展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困难,更好的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是每个职业教师都应该考虑的课题。众所周知,德国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他们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校企合作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之一。这也说明,校企合作是可以被成功推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汽修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

校企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和企业构建一个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校企双方能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职业学校获得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可以拓宽员工的培训渠道。其次,学校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训设备不足对教育教学的限制,尤其是汽修专业的建设所需的设备庞杂、经费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的问题。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实操技能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道德。让学生能够具有真正的一技之长,拥有社会生存的能力。

三、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方案规划

作为中职院校,在开设各类专业之前,必须先研究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只有在明白以上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相对于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就酒泉工贸中专汽修专业如何进行校企合作进行分析:

(一)采用学校引进企业的模式。就酒泉及周边地区而言,能够进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一般是大型4S店、大型的汽修厂,汽车制造厂等。

(二)制定校企合作规划方案:由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就校企合作的章程内容、培养计划方案以及校企合作不同阶段的目标和相应的合作模式等进行共同的协商制定。

(三)课程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与企业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大纲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商讨并制定出符合社会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大纲,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编写适合校企合作的教材以及实训工作业。

(四)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很多教师,都是理论知识扎实而实操技能较弱,为提高教师在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操作水平,增强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能力,学校可以结合与企业制定的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定期让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并由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指导,通过不断的亲自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同时学习汽修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生实习培训: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罩贫ǎ学校安排汽修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协同企业技术专家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汽修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其实际生产操作水平,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六)教学效果评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鉴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整改措施,将教学效果评估的制度标准不断的完善。

四、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法制保障。国家已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对校企合作的推进进行保障。很多企业担心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违反相关协议条例,使自己的利益受损。

(二)职业学校的教育认可度不够。很多家长依然坚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这也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三校生高考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热,这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有一定的冲击。

中职校企合作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国家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能力为根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自治区已形成以桂林至北海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桂林、北海、南宁、柳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信息产业经济带,贺州、玉林、梧州、贵港等承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为主的电子信息加工产业带正在兴起,部分产品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但是,自治区电子信息工业总体规模小,缺少大项目和大企业,配套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不多,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够。

到2015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配套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形成“一区二带”产业发展格局,即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沿海电子信息工业园区;以北海到桂林高速公路为主轴,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为核心,由沿海向内地辐射,以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工业带;以贺州市、梧州市、玉林市为核心,以承接粤桂合作电子信息工业转移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产业带。

到2020年,自治区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区建立起配套体系完整、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电子信息工业体系,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业新区。

自治区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全国发达地区而言较为落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够迅速,特别是网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近年来,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的出口,是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纽带。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的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大增,加之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量急剧扩大,特别是网络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南宁市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南宁市区,具有为社会培养信息化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深化合作,共育技能人才

1.合作企业简介

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于1996年,是一家以网络维护、工程施工为主业的通信服务企业,服务对象为各大通信运营商,注册资金1.568亿元;具备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甲级资质、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电信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部级示范单位”。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广西、广东、贵州、山东等省市。公司拥有光纤熔接测试设备、驻波比测试仪、10GSDH分析仪、光谱分析仪等各类仪器仪表2917台。现有在编员工6500人,年产值超10亿元。公司以“诚信为本、团结合作、努力学习、乐于奉献”为企业准则;实行军事化管理,努力把公司打造为“一支军队、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企业。

2.合作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

3.合作内容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①企业调研。2012年3月9日,我们组织了信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10位教师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区内36家企业和广西计算机学会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访谈等。通过调研发现,企业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和网络工程实施技术管理人员,希望招聘的人才最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认为聘用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需要团队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企业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集成能力、网站管理能力、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企业认为中职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网络布线与工程、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办公软件的维护维修、网络产品销售等课程;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要求,为科学确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打好基础。

②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为了制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一体化课程开发,2012年3月18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专业在南宁市良凤江森林公园菩提山庄举行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我们邀请来自包括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蒋拓、蒋成志等全区各地的15位企业实践专家和1位行业专家共16位专家参加会议。

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学校和企业多次研讨,共同探讨冠名班的教学方案,如10月24日邀请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经理黄舒到校研讨润建网络技术班人才培养模式;11月7日下午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王琳忠、杨巨恩、袁艳琴、曾娜、赵焉、吴燕、余家庆等7人,在综合楼401研讨润建网络专业教学方案。

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学校信息系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研讨,制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①共同招生宣传。2012年7、8月,是中职学校招生的黄金时期,学校招生老师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在学校招生大厅接待来访的家长和学生,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发展前景,介绍校企业合作订单委培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订单委培能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到企业的施工现场实训,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等。9月3日、4日是学校新生入学注册时间,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等2人来学校和新生班主任一起接待新生,引导新生报读润建网络班。通过努力,在全区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润建网络冠名班共招生新生112人,比201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67人增加了167%,为进一步推进校企业合作培养网络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②共同做好新生教育。新生入学后,学校安排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和专业教育,如9月6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王朝宽、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人力部主管罗文君对2012级润建网络1、2班进行包括就业形势、企业发展前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等专业教育。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组织新生由王琳忠主任进行包括专业定位、开设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安排、顶岗实习、就业方向等专业教育。

为促使网络专业新生更深入、直观了解企业及其文化,10月11日,由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学生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参观过程中学生不时对润建直属分公司的设备、器材等感到新奇,为设计分公司的办公环境与设计水平感到惊叹。每到一个分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和工程部的专职技术人员都详细为大家介绍网络施工使用的专业设备,学生对于还没有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设备充满了好奇,踊跃向企业技术员询问。

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发行的刊物《润建通信》,雷主管还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积极向内刊投稿,争取尽快熟悉润建的企业文化。

10月11日,我们还组织了润建网络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校综合楼会议室对参观进行了总结座谈,同时,润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雷雪妮主管现场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③共同实施教学。校企双方按照制定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实施教学。一年来,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蒋拓、蒋成志等多次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训和对安排到企业实训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进行技术指导和比赛心理辅导;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黄舒多次到学校举行“企业专家讲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校针对上课内容,不定期派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一年来共派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学生120人次,参加实训的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都得到提升。

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同学参加了会议。

④共同建设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和企业都认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对育人至关重要,校企双方都相当重视。2012年9月28日晚,学校举行了“迎中秋国庆”文艺晚会,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沈湘平致辞,晚会上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在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中国人,不跪的人》,晚会结束,沈湘平副总经理、校领导与2012润建网络专业的学生合影留念。

校企双方决定由学校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袁艳琴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共同负责建设校企文化。

10月公司给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112位学生配备了价值11200元的润建公司员工夏装工作服,还准备给每位学生配备秋装。

在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的教室后面设置文化墙,用于宣传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11月完成企业文化进班级的布置工作。

学校安排润建网络冠名班的学生参加润建公司一年两度的技术比武,润建公司为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和系运动会提供奖项冠名,提供奖品奖金,并且派领导参加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如11月14日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到校出席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运动会闭幕式,并宣布“润建杯”班级风采展示评比活动的获奖班名单。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提供参加12月举行校运动会决赛的信息系的运动员比赛服装,并为获奖者提供资金。

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反应企业文化、员工生活、工作状况以及员工心声的内部刊物《润建通信》发到2012润建网络冠名班,也让学生参与投稿,在上面刊出润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情景和学生的心声,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时出现在《润建通信》上。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了解企业及其文化,系领导带领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的全体同学分别参观了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直属分公司与设计分公司,雷雪妮主管向学生介绍了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3)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衔接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4月25日学校与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2012年12月6日学校与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三共三双”(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如2012年7月15日,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

(4)共同实施评价。

①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1月7日召开2012级润建网络班学生座谈会,信息与服务应用技术系主任王琳忠主持了会议,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湘平、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助理何海波、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雷雪妮,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王朝宽等人出席了会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师杨巨恩等7人,20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112名学生参加了会议,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

11月22日召开一体化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系12级润建网络一、二班两个一体化试点班级共18名学生代表、教务科叶耀青副科长、系曾娜、林胜福、江素妮、周晓阳、张袁等老师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座谈会由系副主任杨巨恩主持。通过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方面、学生管理方面、后勤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

②对学生到企业施工现场实训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进行实训36人次,每个学生实训结束企业指导教师都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平价。

③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进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一年来学校安排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班21名学生到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三通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