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范例6篇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范文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浅论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1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 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3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4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转贴于 中国论

三、对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发展的看法

由于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功能都在不断发展。通过对上述两个项目的体系结构的分析,加上笔者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的设计必须事先考虑到开放性、互操作性、扩展性以及伸缩性。

1开放性

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含义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能够与第三方系统或功能模块实现良好的对接和集成;

(2)能够方便地在本系统内部增加删除或修改某些功能模块;

(3)尽可能广地支持各种资源格式和标准;

2扩展性

NCSTRL为我们在扩展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由于NCSTRL的成员单位比较分散,并且不断有新的成员单位及新的用户加入,最终选择了把数字图书馆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这样不但适应了数字图书馆不断延伸的特点,而且还能为本地用户提供及时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务。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一期规划(2000—2005)就采用了区域服务的思想。

3伸缩性

由于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在经济、技术、管藏资源、用户需求等方面都不平衡,因此不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规模也将是不同的。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系统,使不同规模的系统都能够获取最佳的效率。论文参考网。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虽起步较晚,但我们跟踪研发较及时,立项与操作也上得较快。论文参考网。要想取得顺利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论文参考网。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3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数字图书馆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馆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10-01

21世纪,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电子出版物和数字资源等多元化的信息资源体系。馆藏结构也由传统的现实馆藏进入复合型馆藏,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快速增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更加完善,为更好的服务读者,同时也对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合理的采购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本馆的数字化馆藏,开发网上资源成为虚拟馆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化馆藏及其特点

数字化馆藏是图书馆馆藏中以数字形式保存的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如仅有网络使用权的外文数据库,以及其他形式的虚拟馆藏等)那部分信息资源的总和。馆藏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发展最快也是最具活力的数字资源,它在存取形式和服务方式上有别于传统馆藏,而且其高度的可共享性和不受时空限制使用等特点,使得人们日益重视数字化馆藏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传统馆藏而言,数字化馆藏既有可共享性、易于组织和存储、检索方便快捷、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占用馆舍空间小等许多优点,又有对设备依赖性强、对环境要求高、易受损害、管理难度大等不足。对于以存储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馆藏被赋予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数字化馆藏将成为高校信息资源保障的主要支柱,成为广大用户优先选用的信息资源,它在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保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数字化馆藏发展策略的指导,因而存在缺乏长远规划、优化配置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针对数字化馆藏的特点,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数字化馆藏对策,以与数字化馆藏特点和新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与策略来更好地指导数字化馆藏体系的建设。

二、馆藏书目数据的数字化

将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其它载体文献信息建立书目信息数据库,提供给用户直接使用,这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服务、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基础。目前采用的数据库大致有三种类型:目录型、关系型和全文型。其中目录型投资少,对软硬件设备要求低,可迅速提高查询速度,辅助图书出纳流通,但无法通过网络得到原始文献是其最大弊病。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主要采取或自建,或购买标准书目数据套录,或套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套录和自建书目数据库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套录的标准书目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但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自建书目数据库,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但书目信息的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交流和共享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套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工作方式

业务外包和自主开展方式馆藏文献数字化是一项专业化、技术性强的工作,要完成此项目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场所和必要的设备,还需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的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在设备与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馆藏文献数字化有两种工作方式,一个是业务外包,一个是自主开展,自主开展是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图书馆的设备开展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业务外包这几年新兴起来的一种方式,是图书馆把馆藏文献数字化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数字化业务承包商,对于馆藏文献数字化这一复杂的业务,图书馆到底是选择哪种方式。是自己完成馆藏文献数字化,还是承包给专门的数字化公司。图书馆在进行文献数字化工作方式的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一些主客观因素:

1.在管理制度方面,是否有进行数字化建设的组织基础。是否有规章制度、整体规划及明确数字化的范围。领导及各工作人员的职责是否明确等。2.硬件方面,是否能从物质保障方面进行数字化,即是否有进行数字化工作的硬件条件,包括计算机、服务器、高速扫描仪、打印机、等的配置,及信息系统与网络环境的建设等3.技术方面,是否有数字化建设的技术保证,馆藏文献数字化需要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智能检索技术、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视音频捕捉技术等技术支持,因此各机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在进行数字化建设之前进行客观地分析。但是业务外包并不是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灵丹妙药,它也有缺点:首先图书馆因为业务外包,在整个数字化项目实施进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步骤;而且图书馆不能进行现场的质量控制;外包商有可能对图书馆的需求不熟悉,所以如果合同中没有清晰定义图书馆的需求,很有可能出现交流障;原始信息需要搬运,由此还会导致运输安全和处理安全问题。

高校图书馆必须结合新信息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数字化建设策略,根据本馆的基础设施和馆藏建设重点,配合信息服务,从读者需求出发,做好发展规划及项目方案,合理分配经费,严格遵守建设标准规范,优先选择重点特色馆藏,优化配置馆藏数字资源,拥有存取共存互补,使印刷型馆藏与数字化馆藏协调发展,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以形成科学合理的馆藏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数字图书馆范文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 读者群 服务能力 阅读方式 馆藏 比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04-0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的改变了人类已有的各种生活模式,人们如今逐渐习惯了通过互联网做大部分的文字阅读。于是有人开始相信数字图书馆终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但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一下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有什么特点。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严格来说,我们该如何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网络图书馆?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现归纳如下: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有二大特点:一是网络化,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其中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广电网等都是它的业务渠道。二是资源数字化,将馆藏资源数字化,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二种模式:

第一种,纯数字图书馆。它最大特征是没有物理实体,不管是书库等藏书地甚或是藏书本身,所有服务均通过虚拟信号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纯数字图书馆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互联网上各种网站开设的读书频道。2002年新浪网在门户网站中率先开办自己的读书频道,此后不久搜狐、腾讯等各大综合门户网竞相效仿,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读书频道。

这种纯数字图书馆具有典型的“草根”特性,正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新秀,极受时下年轻人喜爱。

第二种,分支型数字图书馆。它是传统图书馆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以网站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占有虚拟空间,本质是将传统图书馆服务延伸到网上。中国国家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模式。

由于这种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是传统图书馆,因此和纯数字图书馆相比,在数字资源方面它得天独厚。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国图现有纸本图书2700多万册,电子书100多万册,理论上还有95%以上的纸本资源可开发。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一)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必须是能上网且会上网的网民,它的读者群要在网民中产生。以下内容摘自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

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其中10至19岁占35.2%,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主要为年轻网民,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1.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2.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即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方便消费者,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二)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一页页翻阅,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三)馆藏比较

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拥有绝对优势。首先,藏品历史悠久。其次,藏品种类丰富。传统图书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保存中心,保存蕴藏着人类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知识精华的各种信息。最后,藏品经典众多。

然而,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正好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另外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属它馆藏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二、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首先,数字图书馆的读者群青少年居多,他们和互联网一起成长,网络阅读渐成习惯。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灵活多样,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是,基于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历史性、完整性以及丰富性,需要到其学习、研究的读者大有人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如果说数字图书馆是属“下里巴人”的,则传统图书馆就属“阳春白雪”的,他们各自有需求者,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参考文献:

数字图书馆范文4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03-02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外先后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开发的热潮,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不仅引发了信息技术专家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浓厚兴趣,而且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的注意。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定义,大体趋向于这种解释:数字图书馆是指“具有丰富内容的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效的信息服务。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数字化、网络化和先进的服务手段。数字化是指数字化信息和信息载体,网络化是针对信息通道而言的,而先进的服务手段是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并最终使数字图书馆有所用、有所为。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它们都是全新的概念。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脱胎换骨的改变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图书馆在功能、结构、运作方式、服务方式、评价标准、工作重心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阅读方式不同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而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纸质书,一页页翻阅,而是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浏览快捷、具有信息丰富、可交互性;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纸质经典藏书悠久,不仅质量上乘,而且数量大,需要花费读者很多时间去深度阅读。

(二)馆藏结构的不同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其他载体并存,其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不会消失。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其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数字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而且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的现象。

(三)服务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用户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查找信息,网络可以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带到用户的家里或办公室里,用户可以同时存取许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4小时为读者服务。

(四)工作重心不同

传统图书馆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工作,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其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

(五)文献信息载体的寿命不同

传统图书馆以纸张载体为主,中国素有“纸千寿”之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轻便的文献载体能比纸张更容易长久地保存和保护,只要保管好就能使用上百年时间。电子载体不仅保存条件苛刻,而且寿命极短,数字化的信息容易受病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永远丢失。如果图书馆因经费拮据不能续订网络数据库,那将会一无所有。

(六)管理员工作任务不同

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承担社会文化传播的角色。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管理员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成为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由文化工作者转向教育工作者。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七)发展经费两极分化

传统图书馆发展缓慢,图书馆建设在基本完成以后花费不多。数字化的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投入很高,具有高资金投入、高技术设备、高人力消耗的特点,而且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是高投入的。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数字图书馆试验计划和教育部的Calis项目的启动,均已耗资数千万人民币。

数字图书馆范文5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比较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libraries,from the concept, working principle, information quality, to service fun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legal environment and so on,in order that they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en make progress together.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 Digital archives; Comparison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在信息载体数字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推动下,数字图书馆和数字档案馆应运而生。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脱域机制[1]下的信息管理系统,将特定信息从具体情境中直接分离出来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加以组合和利用。它们都是技术支持背景下的信息资源馆,是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结合,是信息交流对话的平台,是社会可共享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的基地。但由于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所藏文献在内涵上的本质不同,两者也必然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有着共同的研究领域和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有更多各自的独特之处。笔者从六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两者的异同之处。

1.概念认识上的异同

1.1相同点:

1.1.1 人们对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多样化,目前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分别有数十种之多,都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权威性的定义。概括起来都有“实体说”、“资源说”、“技术说”、“系统说”等类型。

1.1.2 从广义上说,数字档案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它能把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和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2]数字图书馆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3]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和图书信息进行数字化或采集数字化的档案、图书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实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利用档案、图书信息资源。

1.1.3 三阶段论的相似处:数字档案馆在信息化进程中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档案馆的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而数字图书馆也有三个阶段,即图书馆全面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这不仅有字面上的相似形,更有着发展状态上的相似处。

1.2 不同点:

虽然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有着广义上的相似性,但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分别代表着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传统档案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延伸,它们不能脱离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内涵而存在,因此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其实还是源于档案和图书期刊的内涵不同。“档案信息是档案文献所维系的自然真实的来源联系,即与社会实践的同构或对应关系”[4]。而图书期刊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与人的思想创作体系成同构关系,与人类文化的主题内容相对应。这就决定了数字档案馆的概念必须体现档案的本质内涵和天然联系,即来源原则;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则必须体现图书期刊等文献的主题知识体系。

2.工作原理上的异同

2.1 相同点:

传统档案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原理相同,即均从事信息的采集、存贮、加工、输出和反馈工作”。[5]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在工作原理方面仍然具有共性,即工作流程上的相似性,都是采用现代技术对软、硬件设施进行控制,将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在网上的和传递;能够提供分散于不同地区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对数据的有效访问和查询,提供便利的检索方式和利用途径,使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对有效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查阅( 包括目录、索引和全文)。

2.2 不同点:

数字档案馆通过对电子技术的应用,使馆藏档案数字化, 同时组织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鉴定、统计等全过程工作。重点是接收明确归属于某一机构的办理完毕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并对电子文件的迁移、销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支持以网络连接行业、政府信息资源库及不同档案馆的数字化馆藏,实行网络上的虚拟化管理。数字档案馆的数据来源是各个职能部门,需要鉴定档案的价值、确定保管期限,在档案没有价值或到了保管期限,要做好销毁工作;在特定的时候,要做档案的逻辑移交工作。

数字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包括文献资源的采访、分类、编目、典藏、流通借阅、书目查询、网络参考咨询等工作。数字图书馆获取、加工、存储正规出版商、发行商的传统具体的文献实体以及数据库供应商开发的各类电子数据库,还可以开发、链接和传送网络信息资源,着重对网络空间全部或部分信息资源加以组织, 将散乱、无序、海量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技术使其变得有序化、结构化、系统化。

3.信息特质上的异同

3.1相同点: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分布式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系统,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一般是资源单份制,不会有很多重复信息浪费数字空间。他们在本质上就是集数据库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电子商务平台与资源数字化加工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巨大数据仓库,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信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纸本,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公众展示各种生动、形象、具体的信息。

3.2不同点:

3.2.1 数字档案馆中的“档案是处于人类合目的控制的凭证信息”[6],具有“双重属性,即一方面作为人类记录的控制方式,另一方面作为控制中的凭证信息实体”。档案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7]而在目前的档案利用需求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利用它的工具价值,即凭证作用。

图书主要属于知识类信息,它是人类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具有交流传递知识信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功能,图书信息的基本价值是知识参考价值。因而图书工作强调的是传播图书信息以满足社会广大公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数字图书馆对图书信息并不要求它的原始性,它关注的是数字化图书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 使图书信息达到共享,使其信息价值发挥最大化。

3.2.2 档案信息和图书信息不同的还有一点就是保密性。图书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保密性要求极低,数字图书馆对待用户利用图书信息基本上是一视同仁。而档案信息则不一样,由于一部分档案涉及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或是形成者的商业秘密等,使档案信息具有保密性。档案信息还有时效性,不到一定时限是不能公开的。因此,档案信息的这些特性使这部分档案数字化后也不可能马上在网络上公布。即使这部分档案信息需要公布,也要对利用者的身份进行限定和鉴定,严格控制其利用,使得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共享优势难以发挥。

4.服务功能上的异同

4.1 相同点: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公开档案与图书信息,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4.1.1 有助于提升全民素质,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能向人们提供无穷的知识,在人类智力开发、技能提高、文化发展和思想道德意识形成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

4.1.2 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信息最为新的战略资源,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档案与图书信息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决策时所需的广泛、迅速收集信息的要求, 有助决策的正确性;可以能降低资源的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 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经济功能。

4.1.3 尽可能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在可利用的前提下,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一份文献资源多人共享,并且可以跨地域利用,而摆脱了传统文献资源利用时排他、必须在一定的时空内的局限性,有利于信息资源优势在更大时空内更多利用者间的发挥。

4.2 不同点:

4.2.1 信息公开的原则不同

数字档案馆的档案,其公开性是建立在保密和时限原则之上的,具有一定密级和时限的档案其公开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具有所谓的公开性。只有在解密和到公开期限后,才具有社会公开性。因此数字档案馆中的信息公开更多的是决定于档案本身,而不是利用者。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只要利用者自觉自愿,最多再付出一定的合理费用,就可以享受数字图书馆一切信息的无限制公开性,数字图书馆甚至可以成为网上业余教育中心、家庭教育中心和趣味教育中心,成为每个人的储备知识库。

4.2.2 服务对象不同

因为档案具有保密性和时效性的特殊性,档案法规规定必须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才能利用馆藏已开放的档案,对外国人利用档案方面的规定更为严格。因此数字档案馆的服务对象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对在网上利用档案信息者都要进行严格的身份鉴定,而不是谁想利用就可以利用的。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则可以是全体社会公众,不论是国内公民还是外国人,不管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当然有些电子数据库因为购买时的协议规定是需要身份验证才能利用的。

4.2.3 满足利用需求范围的不同

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往往是有限度的服务,满足有目的的利用需求。利用者大多有十分明确的查档目的,或为调查取证、工作查考, 或为学术研究、编史修志, 一方面因为档案是社会活动的同构记录, 是记录历史以备查考的;另一方面因为没有具体用途的档案阅读是不被允许的,利用者都必须具有具体的实际工作或个人的用途才能利用档案。同时利用者仍经需身份认证后才能利用档案信息。

数字图书馆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利用需求,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娱乐休闲,无论是公务活动还是私人事务,无论是有明确目标需求的还是无目标需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走进图书馆,都可以在此找到感兴趣的信息以满足他的需要。因为图书馆中的信息内容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具有广泛实用性。

5.技术应用上的异同

5.1相同点: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对信息技术有高度依赖性,在他们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技术是通用的,如知识管理技术、信息存储与压缩技术、书内目录导航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跨平台技术、智能检索技术以及推送技术。同时,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也共同面临着技术管理上的挑战,他们提供给读者利用的信息必须是安全、可靠、准确的,这要求控制管理技术必须时刻处于最高的水平上。计算机安全技术包括:完善的操作系统、容错技术、信息传输安全技术;在数据库安全方面有:字段加密、密钥动态管理、全局范围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完整性控制、审计技术、复杂的口令管理技术等等。为增强这些技术的安全保证性,人们还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标准和安全信息系统标准, 并以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和法律规范加以保证。在构建体系上,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有走向区域联合、国内联合的必然趋势,甚至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组成不同范围内的数字图书档案馆。

5.2 不同点:

5.2.1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为此必须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如:身份认定、智能检索、信息隐蔽、数字水印、电子签章、操作跟踪、信息加密等,其中有很多技术带有创新性。

5.2.2 尽管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仿真性已达到相当水平,然而数字化的档案仍不可能完全反映档案原件的原貌,在数字化过程中仍有许多信息“丢失”。对于直接由计算机生成的电子档案来说更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和原始性。因此,数字档案馆就对信息存储、压缩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3 由于数字档案信息受密级和时效的限制,一些内容不能公开或有限制的公开,数字档案馆必须分别建立内部网和外部网两部分,不管是构建还是利用都会有所区别。而数字图书馆虽然也有内部网、外部网,但在构建或利用方面则可以直接联接互联网,比数字档案馆要简单的多。

6.法律环境、规范标准上的异同

6.1 相同点:

广义上讲,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受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保障,相关行为准则、行业规范以及标准也必须遵循,如元数据标准、著录格式标准、分类法、主题词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

6.2 不同点:

6.2.1 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的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为一个成熟的法律也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即保证、监督和规范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但在其建设、运行等环节中也出现了新的法律问题,如所采集的档案信息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具有真实性、信息安全责任、网络环境下的行为规范问题等。

6.2.2 图书馆界则尚未有一个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通过的具有统一法律形式的图书馆法。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突出反映在版权和知识产权方面。数字图书馆涉及作者、出版商、发行商、采购商、图书馆以及最终读者几个环节,如何解决这些环节的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已日渐突出。如何既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让各类文化、科技的文明成果纳入数字图书馆,以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急迫的任务。

7.结语

在现时代,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其实都是起步阶段,比较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有利于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为档案馆、图书馆的一体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比如数字档案馆应借鉴数字图书馆在利用方面的开放理念,数字图书馆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多向数字档案馆的信息保护技术学习,等等。笔者认为,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探讨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异同是为了实现两者的共建共享,从而让利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完整的信息,实现两类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译林出版社,2000年.

[2]傅荣校.认识数字档案馆[J].中国档案,2001(5):27-29.

[3]王荣国,李东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形态及研究范围[J].图书馆学刊,2001(5).

[4][6][7]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

[5]王星光.档案学界与图书馆学界的对话[J].档案管理,2000(2).

数字图书馆范文6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产业化 信息产品

1 数字图书馆浪潮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研究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教育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内容。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本地和远程用户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对系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一致性访问,获得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从而使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有时空的限制,用户不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只要通过其联网的电脑,便可纵览天下群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它的出现将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就开始着手图书馆数字化研究并制定和实施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有关计划,如在80年代末,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就组织研究“北美数字图书馆系统”;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三个机构联合公布“数字图书馆倡议”,次年三方投资240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日本在90年代初,开始分步实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与开发”计划;新加坡1991年提出了旨在数字化的“图书馆2000年规划”;欧盟则正在进行一个包含70人分项研究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规划项目。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我国也把建设“中国实验型数字化图书馆”确定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牵头,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中山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联合研究开发;另外,中科院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也都在逐步建立数字图书馆体系,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已初见成效。

2 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从上一世纪末开始起步,到2001年,已经形成了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技术提供商(IT企业)、高校(第一级用户)在内的庞大产业链。作为国内最早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研发者,北京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12月就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2000年6月,超星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2000年底,又一家民营企业———北京书生科技有限公司也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业务运营;2002年,本来一直在电子图书领域下功夫的方正,也突然出现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众多企业的进入,立刻盘活了这个市场。

虽然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因为商业化运作较早,发展迅速,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良性发展,还是摆在众企业及教育机构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制作成本比较高昂

虽然大量图书被加工成了数字图书,但是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图书电子化成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000年网络高潮的时候,许多刚刚成立、还没有一本电子图书的网站突然发现了一个实际问题:要电子化一本图书,光是把铅字转化为文本,就需要近1 000元。如此一来,需要投入近1亿元才能建成一个有10万套图书的小型图书馆!这1亿元又如何回收?

2.2 数字图书馆产业结构比较简单

企业制作数字图书资源库,然后出售给各地的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再把这些图书提供给读者。在这个环节中,位于上游的出版社只是简单地成为了纸质文本的提供者,他们的资源根本没有利用起来。

2.3 数字图书馆标准不统一

国内目前已经建起了上百家数字图书馆,但是,这些馆各自独立,数字化标准格式不统一,相互之间不兼容,读者检索起来很困难,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市场营销效果差强人意

数字图书馆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林林种种的数字图书馆也相继问世,许多数字图书馆已开始市场化经营,其中有经营成功者,但多数经营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这其中有数字图书馆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市场营销手段问题。

因此,就我国现状来看,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必由之路。

3 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于产业化的定义为:生产连续性、生产物标准化、生产过程各阶段集约化、工程高度组织化、尽可能使用机械代替人工、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施。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1 加强统筹规划管理

众所周知,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工程,它的成败对整个IT业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订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和目标。这是确保将来工程顺利完成并能有效运行的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3.2 建立市场运行机制

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文献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网络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众多的数字图书馆企业树立了榜样。

3.3 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在中国已入世的今天,大力保护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任务已成了数字图书馆界刻不容缓的责任。目前,在这方面急需做的工作,一是大力进行适应产权法的宣传与教育,结合国家普法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二是努力地、大幅度地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掌握、运用知识产权法的能力和水平。对图书馆从业人员来说,对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已与他们从事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落实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过程中。同时,图书馆从业人员还负有向所有被服务者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的责任。这样,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尊重知识产权。

3.4 联合攻克技术难关

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5 讲究产品开发策略

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

3.6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

数字图书馆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具有很强指导性的行业统一标准。在解决标准化问题上,应贯穿实践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中国数字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应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生产工艺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让人高兴的是,在2002年5月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会议上,“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国家数据中心的倡议,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形成了《数字资源建设北京宣言》,为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国家标准的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赵永兰.走向数字化图书馆[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