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散文范例6篇

张中行散文

张中行散文范文1

关键词:《匆匆》 英译本 张培基 散文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的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追求的首先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中的佳作。《匆匆》的英译本以朱纯深、张培基和张梦井的最具代表性。张培基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以往对《匆匆》的英译本研究大多从英汉语言对比、篇章衔接、接受美学等角度进行;如:郑文思的《从词汇与句式角度对比朱自清《匆匆》两种译本》,程荣荣的《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王聪慧的《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本文将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匆匆》英译本中“信、达、美”原则的体现。

二、散文的翻译

针对散文翻译的特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再造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为散文翻译制定了6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以段落或部分为整体;认为翻译要“以意译意”(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

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张培基保存散文风格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可资翻译工作者借鉴。

(二)散文翻译风格

散文的自由的文体特点,一方面给散文创作以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使散文的风格变化多端,难以把握。散文风格的翻译可以采用无意识翻译的方法,这要求译者与原作者在写作手法、心境、选词等方面接近,以达到契合。把握翻译中的“风格”问题,要注意两点:1.译文的风格要忠实于原作。要做到“忠实”就要在翻译中结合直译和意译两种译法。2.要发挥译语的优势。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风格的移植。

三、“信、达、美”原则在《匆匆》英译本中的体现

张培基《匆匆》英译本选词准确,句法处理得当,风格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句法等层面上来讲,文字质朴,语言忠实流畅,通晓易懂,行文优美,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而这与本文所提到的“信、达、美”原则契合。

(一)“信”——词汇层面

散文翻译中的“信”指选词精确得体,语意连贯;对于翻译,只有选词贴切得体,才能使语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非词句的堆砌。本文仅分析张培基和张梦井对词语的选择。

(1)题目“匆匆”

张培基译:The Transient Days

张培基选择的“transient”的“暂短,转瞬即逝”义与文中主题“匆匆”的语义相符——the days passed quickly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of them(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逝了)。译文体现出了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不知不觉”之义。

(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张培基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

对于渐渐空虚,张培基采用了“wear away”,“wear away”有“消逝,衰退,磨薄”义。这种形象化的翻译对应了作者形象化的描述。“wear away”表达一个过程,对应了文中“渐渐”二字。从这一词汇的选择上来看,张培基的翻译以读者的理解为出发点,体现了对译文的选择。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 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对于“千门万户的世界里”,张培基采用意译,用“teeming millions”翻译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的夸张形容相吻合。由此可见,由于一词往往有多种词义,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词义。词语只有组成一个句子,进而形成语篇后,其词义才能得到确定。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脱离上下文,就无法译出语义连贯的译文;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词,而不是一味追求对等,以致丧失了整体意蕴。

(二)“达”——句子的运用

句子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译文的语篇是否连贯、有逻辑性,要看译者对句式的灵活使用,以及对整篇文章结构的准确把握的能力如何张培基的英译本更多地使用了断句的方法,把原文中的长句切分成短句,再用连接词将整个语篇巧妙地衔接起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将短句合并为长句,将长句切分为短句,根据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调整语序,处理衔接,才能使译文晓畅自然,更加地道。注重二者的结合,才能翻译出更好的译作。下面将举例说明:

(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张培基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张培基选用了一般现在时,表示恒常的事实——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连续不断的,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采用了三个相同句式,力求神似。

(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张培基译: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朱自清散文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相同的句式呈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人仿佛看到时间的流逝。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轻快流畅。张培基译文主语只出现一次,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整个句子紧密连接,层次感强,简洁明快。正如张培基所说:“翻译时并不是所有的平行或对等结构都要‘对等的’译过去,否则译文会变得邋遢又啰嗦,也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培基译: 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单从结构看,张培基的译文用被动语态(Why should I be made,0,)这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的观念,英译本的读者多是西方人,能够更好地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从语法角度看,在未明确主语的前提下用被动语态更佳。通过以上对比可知,文章结构对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和内容不是箱子和衣服的关系,而是彼此渗透、密切相关的。

(三)“美”——音韵美的表达

散文翻译中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匆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通过隐喻、排比、叠词的使用,表达了对时光消逝的感慨和无奈,充满诗意。根据接受美学,散文诗的翻译更得注重原文音韵美、结构美和节奏美的传达。音韵美是重要部分,音韵美不像格律诗那样靠格律和韵来体现,而是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流露出来。散文诗的译者只有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及其变化,才能译出好的作品。

(7)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张培基译: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诗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时间的流里”,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张培基的译文“a drop of water”“into the ocean”“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选词准确,用地道的英文传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8)我不禁汗涔涔泪潸潸了。

张培基译: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显然,张培基译文中“ooze”和“trickle”二词发音轻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紧张、焦虑、羞愧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另外,张培基在译文中用了一些短音节的词,给人轻巧、快速之感,表现出时间匆匆而逝,不为人所察觉,与文章的主旨不谋而合。

(9)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张培基译:/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张培基的译文中用了“softly and stealthily”和“wavering and wandering”,即英语中的“头韵法”,一方面朗朗上口,增加了散文的韵味;另一方面,“softly and stealthily”再现了原文中“轻轻悄悄地”叠字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斗转星移,时间流逝的无奈心绪。而“wavering and wandering”把有志青年的犹豫、彷徨和对前途的迷茫描绘得淋漓尽致。音韵层面的能指性是十分隐晦的,远不止词语字面所向人们展示的,需要译者的艺术判断力与审美的敏感性。

四、结语

通过对译文的选词、句子结构与句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张培基英译本符合“信、达、美”的原则。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说:“语言怎样使用,怎样理解,在关键地方因人而异。我们研究的并不是一门科学,而完全是一门艺术。”张培基的译作整体上准确地把握住了原文的思想感情,用词贴近原文语义,句法结构处理得游刃有余,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神世界之中。

参考文献:

[1]朱乔森.朱自清全集[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谢楠.散文翻译的文体关照[J].东岳论丛,2009,30,(7):

171~173.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陈丽娟.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语言研究,2011,(3).

张中行散文范文2

摘要:张培基教授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部佳作,为翻译学习者及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有鉴于此,笔者主要拟用冯庆华教授的词法翻译理论与王琼实用翻译理论对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辑)进行批评与赏析。从题目翻译,词法翻译及英文原著借鉴等方面对张译本的散文进行全面评析,体会其译文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批评与赏析;散文翻译;张培基

1.简介

1.1散文简介

1.1.1散文的基本特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短小精悍,多取材自真人真事,描述人的内心真实感受,反映积极向上的主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指的是它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度选材,形式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固有形式。作者可以不必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用笔触写下任何可以触及内心的事物。“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主题必须清晰明确。

1.1.2散文中的“信”、“情”、“雅”

关于“信”,我们可以在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到一种贴切的表述。也就是说,作者应当说实话,通过对事件的表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此,散文不像诗那样简洁明了,也不像戏剧那般刻意追求语言技巧。在散文中,“情”指的是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不管文章是为了抒情,为了评论,还是为了赞扬或者进行相关论证,作者都会写出他内心的想法。如果专注于表达情感,可以在文中找到有关“情感”的生动表述。散文中的“雅”指的是文字表达的自然、流畅以及简单美。

1.1.3翻译散文时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

既然“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点,那么译者应当尽最大努力来使译作达到真实、富于感情和雅致的程度。确切说来,在意义、形式、特点及风格上,译作应当和原文保持一致。第二,作者应当确切地表达出原作中所蕴含的感情。第三,作者应当尽量使译作达到“雅”的境界。因此,作者应当把上述因素考虑在内,尽最大努力赋予译作一种美感。总之,散文旨在进行一种真实的表达。

1.2 张培基教授及其散文译作简介

张培基教授于1921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他于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专业。1946年受雇于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英语翻译,随后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心怀爱国之心,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便毅然回到了祖国。1955年起他便在中国人民外国语学校(今洛阳外国语学院)执教,一干就是25年。1980年张先生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1991年退休。他曾任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委,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外文出版社英文翻译顾问,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者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已经被列入《中国翻译家词典》,在当今中国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散文题目的英译

2.1八种不同结构的散文题目

散文题目的翻译需要特殊性与多样化的综合运用。译者应当十分清楚英语文章中会出现何种结构的题目,知道何种结构能用于构成散文的题目。

根据王琼教授的说法,英语的题目主要有八种结构。分别是:常在报纸及杂志中出现的句子;常用于代表将来的“名词+动词”结构;常用于表述过去发生事件的“过去分词+名词”及名词短语结构;介词短语+名词及名词结构;用于引人注意的动词短语结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构等。

2.2英文与中文题目之间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而中国人恰好相反。因此,在英译中国散文时,译者应当注意到英汉表达法词序之间的差别。在英语文章的题目当中,即使想要表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题目中出现了表达过去时间的副词,也不能使用动词来表达过去的意思。同时,散文题目的翻译还应当力求简洁。也就是说,译者并不需要翻译出所有的词语。例如,我们在翻译诸如“谈谈”、“浅析”之类的词语时,完全可以省些力气去译。有时,当题目过于复杂时,我们可以使用汉语拼音作为题目。

3.词语的翻译

3.1逐字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逐字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中,译者总能在目标文本中找到具有相意义的对应文本。以下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几个例子。在《菩提树下》一文中,郭沫若先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母亲诚挚的爱。

例:那不得势的一只,真是孤苦得可怜.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he other got the worst of it and looked crestfallen”。在逐字翻译中,译者应当兼顾到三个方面,分别为:比喻义、比喻形式以及感彩。在三者中间,最重要的是比喻义,其次是比喻形式,感彩排在最后的位置。

3.2 详述及精炼

在对抽象词语、短语及句子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信息,而详述正是为了减少或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然而,有时为了使译文更为忠实、通顺,我们需要把一些具体的词语、短语及句子变得更为简明一些。

在冰心所写的散文《萨镇冰》一文中,作者怀着对主人公诚挚的喜爱为我们讲述了关于萨镇冰的事迹。

例:你们没有受过海上训练,不能占海军人员的位置

张培基教授把这句话译为:“to hold down a post in the navy without naval training,you would be a real dog in the manger”。在原文中,这里讲述的是萨镇冰历任要职数十年,如海军副大臣,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等,也不曾用过一个亲戚。这句话是说,“某人在其位却没有能力谋其政”,这让我们想到了俗语“占着茅坑不拉屎”。通过这一惯用语的使用,一个正直、刚毅的海军军官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4.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4.1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在将中文作品译介到西方世界的过程中,中式英语是非常常见的。举个例子,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凡女性都是”。实际上对于这句话的翻译要达到中英文完全对等是非常困难的。那么,首先我们应当向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求助。他曾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中写道 “a womans vows I write upon the wave”。其次,罗马诗人卡图卢斯也曾创作过这样的诗句——“but what a woman says to her lusting lover it is best to write in wind and swift- flowing water”。因此,后来翻译界规定把“女性都是”一句统一翻译为“woman writes their vows on the wave”。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4.2 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西方文学典故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教授同样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张培基教授在翻译这句话时,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为了“art is long,life is short ”。在翻译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的“今”一字时,张教授同样也借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把它翻译成了“the living present ”。这种翻译方法是非常贴切的,不仅丝毫无中式英语之嫌,而且能够使人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有品诗的美感。

5.总结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一些译例,以及动态翻译过程中张教授的角色,从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张教授能够将广泛接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主要的理论基础之上,本论文的作者分别从散文题目的翻译、词汇翻译以及涉及英语文学典故的翻译等角度,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信”、“情”、“雅”是散文的三大特征,译者应当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译文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当充分理解源文,传达源文的真实意旨。(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琼.英汉互译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曾凯民.汉译英 求疵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张中行散文范文3

大姑夫认识张栗庵,让他去拜师学艺,张栗庵也是范培开的师傅。

张栗庵在安徽和县铺集渔家网村见到了林散之,张很喜欢,因为林散之年轻好学,朴实无华,谈吐不俗,对古诗文已有相当基础,他说:读书人求学问,在能自立时,首先要知道门径,要有师承,要讲求法度,凭自己想象去臆造不行,汉儒经师,都有师承法度,你学习勤奋,但千万不能图虚名,荒度岁月,汉代司马迁写史记,叙事质朴无华,文词简洁,宋代程氏兄弟及朱子,学说源自老庄,出笔皆能阐发六籍之精髓,以诚为本,穷理为主,明代归有光承其遗法,工古文经术,法度严谨,晚清以桐城派方苞姚鼐为首应学其法度,精研经学。

林散之见到张先生后才知道做学问的门径。

林散之说张先生不但指导他写诗文的法度,后来到上海从师黄宾虹也得力于张的大力推荐。有一次大病,也是张处方救活。张先生临終前,林散之去看他,得先生肖像一副,从此悬挂于江上草堂,时时鞭策。

一日张栗庵见林散之作《陶渊明醉酒图》说他对古诗文词有所悟,夙所秉承而能进其所介,唯六法之道非可臆造,开导点化,是在真师,切不能鹜于虚名,误入歧途,空度岁月,吾友黄宾虹,海内名宿,可往师之。

于是32岁的林散之,四个孩子,尚有一子在腹中的人,去上海投师黄宾虹。

他有一诗:为留传统一枝花,不辞辛劳育新芽,佳节春秋齐放日,让她先后吐红霞。

张中行散文范文4

关键词: 散文翻译张培基译文审美再现

1.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短小精炼,不拘音韵,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因而,散文是最真实,最不加雕饰,最易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遗憾的是,中国文学的译介集中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上,唯独冷落了散文,致力于散文翻译和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作为散文翻译首屈一指的人物,张培基一直潜心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散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译,受到译界和英语学习者的推崇,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到钱钟书的“化境”,无不包含着美学元素。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它的出现无疑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文学翻译注重审美效果。散文清新明丽,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素有“美文”之称。由此可见,审美再现是散文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语音的审美再现

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反映在声音上。声音在科技文献中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对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发出的声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渲染作者极力想构造的某种意境。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写作时,他不仅斟酌每个词的意思,还考虑每个词发出的声音。朱光潜在谈到散文写作时也指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好的文章应该是读者乐于朗诵,旁人愿意倾听的。

诗歌有韵,散文亦有韵。叠韵就是其中一种。在中文的语音系统中,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例如:彷徨、肮脏、朦胧、缠绵。叠韵读来悦耳,却给翻译造成了困难。我们似乎找不到与之对等的翻译,而只有寻找最接近的语言形式弥补。例如: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万门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朱自清,《匆匆》)

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What have I been doing during the 8,000 fleeting days except wavering and wandering?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中文属于象形会意文字。原句中的“徘徊”二字偏旁部首相同,韵母相似。这两个字不仅声音优美,而且字形整齐,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这无疑给译者提出了难题,如何在字形和声音两个方面都能实现审美再现。张培基精通中英文,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头韵再现原词的声音美和字形美,尽量将翻译造成的美感流失降低到最小。

中文有一类词与头韵更为相似,这就是双声。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例如:慷慨、芬芳、玲珑。双声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与英语中的头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毫无疑问,头韵是翻译双声词的首选。张培基在他的翻译中也采取了这种处理方法。

松林中射来零乱的风灯,都成了满天星宿。

(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Lights from hurricane lamps flickering about in the pine forest created the scene of a star-studded sky.

(Bing Xin,Stars on a Snowy Night)

3.字词的审美再现

词汇层的审美信息主要体现在措词上。措词是指人们在说话、行文时精心选用的词句。作者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选词上。诗歌为最,散文亦是如此。有时一个词的使用的好坏能决定一个句子成功与否。用词精准独到的作者必定给世人留下许多经典,广为传诵。作者的遣词造句反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精挑细选,以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从以下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张培基在选词方面也是煞费苦心。

也不过只是点点闪烁的光明,而相看惯了,偶然不见,也有些想望与无聊。

(冰心,《雨雪时候的星辰》)

Though they were a mere sprinkle of twinkling dots,yet I had become so accustomed to them that their occasional absence would bring me loneliness and ennui.

(Bing Xin,Stars on a Snowy Night)

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冰心《笑》)

Ah,the rain clouds had 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tree leaves glistened tremulously 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

(Bing Xin Smile)

冰心的散文以优美纯净著称,她的措词自然而又优雅。张培基在翻译时也尽可能地保持这种自然优雅的美感。第一句中,他将“无聊”译为“ennui”而不是用“boredom”。原因是“ennui”文学性更强,比“boredom”更能体现原文的雅。第二句中的“荧光千点”也没有简单地译为“thousands of fireflies”,而是译作了“myriads of fireflies”。“myriads”一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比“thousand”更贴近原词。通过使用文学词,张培基很好地保留了原词的优雅自然美。

“唉,天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

“Oh,real nice and cool—”

“Sure! 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

(Yu Dafu,Autumn in Peiping)

原文是两个人就天气闲聊,语气缓慢而悠闲。“一层秋雨一层凉”读起来像是一句诗,“一层”二字的反复为句子增添了音乐感。作为心思细密的译者,张培基必定也发现了字词反复的声响美,因此采用了尾韵的翻译策略。尾韵是指词尾音素重复,是英语诗歌常见的押韵之一。尾韵使诗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给读者以美的感受。散文虽然不像诗歌的韵有严格的要求,但许多散文作家还是喜欢用韵。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张培基使用了“cool”的比较级形式“cooler”,使其与“shower”押韵,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词语反复带来的声音美。译文读起来也像诗句。从内容上来看,“getting cooler”准确传达了“一层凉”的含义,“each autumn shower.”用来译“一层秋雨”也恰到好处。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4.句法的审美再现

句法层的审美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句子的结构上。句法层承载审美信息的句式包括省略、倒装、圆周句、排比和对仗等。中文和英文的句式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给译者再现句法层的审美信息提供了很大帮助。

排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常见于散文中,一方面句式整齐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节奏和谐给读者以听觉享受。在排比句的翻译上,译者通常会保留这种句式结构,以便更好地保存原句的形美和音美。例如: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朱自清,《匆匆》)

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充满诗意和浪漫情怀。文中多处出现排比句,增添了节奏感。上面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篇,作者描述大自然的循环规律作为铺垫,目的是凸显时间的不可循环性。排比句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作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情绪。英文中也常用排比句,因此张培基在译文中也保留了排比句式以达到形似。译文的每句话都以if开始again结束,读起来整齐有力,还能使读者想起雪莱的名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正如刘宓庆说的,模仿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之一。下面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

看书,可以博览,可以细嚼,没有人会怪你喜新厌旧,也没有人要求你从一而终。

(金圣华,《书与人》)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cursorily,and some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None will ever call you fickle-minded,and none will ever demand that you be constant in your affection.

(Jin Shenghua,Books and Man)

如果你读过培根的散文肯定会觉得译文似曾相识。译文模仿了《论读书》中的名句:“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从这个句子的翻译我们也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译者必须广泛阅读。

作家常用修辞性疑问句抒感。从形式上来看作者在寻求一个答案,而实际上作者和读者都无需作答。修辞性疑问句只为加强语气效果,唤起读者的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如下面这个例子: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匆匆》)

But tell me,you the wise,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Zhu Ziqing,Transient Days)

原文作者连用了四个修辞性疑问句表达他对时光匆匆溜走的感叹。表面看来作者在问我们的日子去了哪里,实际上他只是在哀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并不需要谁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张培基在翻译中保留了疑问句的形式,保留了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样译文读者也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原文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5.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本文通过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面的实例研究证明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适用于散文翻译。另一方面,本文阐述了张培基如何在其译文中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Bassnet,Susan & Andre Lefevere,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affel,Burton.The Art of Translating Prose [M].US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3]刘宓庆.翻译的美学观[J].外国语,1996,(5):1-7.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张中行散文范文5

关键词:图像特征;各向异性扩散;相干性;扩散张量;特征值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志码:A

Anisotropic diffusion denoising method based on image feature

KE Dandan, CAI Guangcheng*, CAO Qianqian

(

Faculty of Scienc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

Abstract:

As for the image denoising filter method, the model proposed by J. Weickert does not consider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mooth area and other image features. The diffusion in smooth area is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envalues of lo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us inevitably producing false edges in smooth area. An improved anisotropic diffus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his method firstly used the Wiener filter to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noise on the image, then coherence was applied to judge image feature correctly, as edge region, smooth area, Tshape corner and so on, and the diffusion tensors eigenvalues in corresponding region were set based on image feat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ethod can not only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n elimination of noise and protection of edge, but also remove false edge in smooth area effectively and get higher peak signaltonoise ratio.

Key words:

image feature; anisotropic diffusion; coherence; diffusion tensor; eigenvalue

0 引言

成像过程中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干扰,图像总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这些噪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图像细节的真实情况,降低了图像质量。因此,如何有效去除噪声,保护图像细节特征,提高图像质量,一直是人们广泛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PDE)方法应用于图像去噪的高质量处理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14]。应用偏微分方程方法去噪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 第一,由线性扩散模型到非线性扩散模型的转变,非线性扩散模型以PM模型[1]为代表;第二,由简单的一类方程到复杂的多类方程转变,如Lysajer等[2]提出的高阶方程,Gilboa等[3-4]提出的逆扩散方程以及实扩散与复扩散的综合等;第三,由偏微分方程的一步实现向多步实现转变,如J. Weickert[5-7]的各向异性扩散方程先用线性方程对边缘进行定向,再用非线性方程实现沿边缘的定向扩散,实现了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的结合[8]。

目前,偏微分方程去噪研究的重点仍放在多类方程的综合和偏微分方程的多步实现上。但由于多类方程的综合会增加约束参数的个数和模型的复杂性,给处理带来很大麻烦,所以其前景较偏微分方程的多步实现差。

本文针对J. Weickert[5-7]提出的各向异性扩散方程模型处理加噪图像时在光滑区域中会出现虚假边缘的缺点,采用相干性[9]正确判断图像的边缘区域和光滑区域,及拐角和T形局部结构,基于图像特征构造新特征值,从而构造新的扩散张量,以实现对不同图像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扩散,从而在保护图像边缘和重要细节的同时,消除光滑区域的虚假边缘。

4 结语

本文针对J.Weickert模型扩散张量特征根的选取不适合光滑区域去噪,从而导致虚假边缘的缺点,引入图像相干性判断图像特征,正确区分图像边缘、光滑区域和T形拐角等结构,并基于图像特征构造相应区域扩散张量的特征值分别进行扩散,且采用了维纳滤波做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图像特征构造扩散张量新特征值的各向异性扩散方法,继承了现有PM模型和J.Weickert模型的优点,且有效地解决了 J.Weickert模型在光滑处产生虚假边缘的缺点,在去除噪声的同时很好地保留一些重要的边缘、拐角和T形局部结构,在算法效率上也优于J.Weickert模型。

参考文献:

[1]

PERONA P, MALIK J. Scalespace and edge detection using anisotropic diffus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90,12(7):629-639.

[2] LYSAKER M, LUNDERVOLD A, Tai X C. Noise removal using fourth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med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space and tim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3,12(12): 1579-1590.

[3] GILBOA G, ZEEVI Y Y, SOCHEN N A. Forward and backward diffusion processes for adaptive image enhancement and denois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2,11(7):689-703.

[4] GILBOA G, ZEEVI Y Y, SOCHEN N A. Complex diffusion processes for image filtering [EB/OL]. [20100510]. webee.technion.ac.il/people/zeevi/papers/Springer/65jfulltext.pdf.

[5] WEICKERT J.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anisotropic diffusion in image processing [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TFCV 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New York: ACM Press, 1996: 221-236.

[6] WEICKERT J. Anisotropic diffusion in image processing [M]. Stuttgart: TeubnerVerlag, 1998.

[7] WEICKERT J. Coherenceenhancing diffusion filte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999, 31(2/3): 111-127.

[8] 谢美华,王正明. 基于边缘定向增强的各向异性扩散抑噪方法[J].电子学报,2006,34(1):59-64.

[9] 王大凯,侯榆青,彭进业.图像处理的偏微分方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140.

[10] CATTE F, LIONS PL, MOREL JM, et al. Image selective smoothing and edgedetection by nonlinear diffusion [J]. 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 1992, 29(1): 182-193.

[11] ZHANG YONGDE, DING MINGYUE. Lowcontrast edge enhancing anisotropic diffusion for speckle reduction [C]// ICGEC2010: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ing. 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10: 703-708.

[12] 王正明,谢美华.偏微分方程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J].应用数学,2005,18(2):219-224.

[13] 冯象初,王卫卫.图像处理的变分和偏微分方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 苏永利,张博,张书玲.各向异性张量逆扩散指纹图像增强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180-182.

张中行散文范文6

关键词:优伶;散曲;元代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由蒙古人统治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朝代,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靠弯弓铁骑、以气吞山河之势夺得天下的草原霸主们不仅在武力上拥有不二的权力,在精神上,他们也拥有绝对的自信。在元代统治的短短90余年里,被孔孟文化浸淫了千余年之久的中原儒士忽然跌至社会的最底层,落人几乎与乞丐、娼妓等同的悲惨境遇。汉儒们挥洒骈赋的磅礴、晋代文士游云般的潇洒、唐代诗人青春放歌的荣耀在元代文人那里统统不见了踪影。汉人、南人的卑微身份使他们的精神追求彻底颠覆。虽然在之前有如辽、金的政权强加于汉人,但他们在文化上实际是不自信的,于是他们的积极寻求与中原文化的同化使汉族文人们犹有精神上的优越。在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惨淡现实下,元代文人们空有满腹的才情却无处投放,所有的感怀、期望呼唤着新形式的承载,而生活的困窘又不得不让他们耽于生计。此时,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市民阶层对消遣娱乐的需求大增,加上元统治者的偏好,元曲,被认为一代之文学,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折射了文人的审美思想,在元代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与之相伴相生的是表演歌舞、杂剧的优伶群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堪称群星璀璨的戏剧演员群体,尤其以女性优伶为主。她们冰雪聪慧、技艺超绝,其中一部分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她们在演艺的同时,也参与了散曲的创作。从遗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的优伶散曲中,可以窥见元代审美精神。

一、主观意绪张扬的元代审美精神

在元代,相当多的汉族知识分子绝意仕进,而将自己的情感、追求倾注到艺术上。其中,作为元代审美精神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的文人画,突出地将形似与写实放在很次要的位置,而竭力强调人的主观意绪。同时,在画作上大篇幅地题字、题诗来强化画面的含义,使画面更具有诗情画意,从而进一步突出作者的主观意绪。元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倪瓒一再表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自娱娱人、直书胸臆、强调个人的主观意绪正是元代审美特色之所在。

主观意绪张扬的元代审美精神集中体现在元散曲中。由于散曲多以自叙为事,因此,与杂剧相比较而言,散曲更突出地表现为元人作者站在第一人称的立场,在元代世俗礼教约束缺失的情况下,思绪纵横,抒发喜笑哀怒的情感、阳春巴人的志趣、品评时弊的观点,使个人的主观意绪得以张扬。同时,元曲宫调曲牌众多,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如常用的四大套宫调中,[仙吕宫]适于表达清新、绵渺的情感,[南吕宫]或[中吕宫]常表现感叹、伤悲;[正宫]则多表现为惆怅、雄壮的情感;[双调]表现为健捷激袅。元优伶所作散曲小令多用[双调],其次是[仙吕宫],用以抒绪;而套数则多用[中吕宫]和[南吕宫],适于敷衍故事,表现曲折的矛盾。散曲的体裁自由,语言直白,“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语言”(王国维语)。不惟抒情,连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都能成为感怀的对象。不论关汉卿的[南吕・一支花]《不伏老》中将自己刻画成的那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还是雎景臣的《高祖还乡》从乡人眼里描述的那个从前的地痞无赖到后来的汉高祖,亦或马致远的被称为秋思之首的《天净沙・秋思》所流露出来的强烈的天涯孤旅的苍凉、凄清,无不是作者个体主观意绪的自然流淌。

就元曲的风格流派而言,虽然有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和以马致远、王实甫等为代表的文采派之分,但是前者因其语言朴实、无华,更符合大众市民的口味,实为开一代之先河。元散曲也秉承了这两种风格。王国维认为,“元曲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而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所以以自叙为事的元散曲是自然之曲、直抒胸臆之曲。不同于唐诗、宋词大多强调的纯客观的无我之境的抒发,或以山水为载体的个人微妙情绪的表达,元散曲以鲜明的意象、直白的表达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同时,在语言上,虽然也有如文采派的绮丽纤浓和清奇轻峻,但不同于前朝历代的文学艺术多为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幽雅、含蓄,似乎只有饱学诗书的文士才能染指,元散曲开本色一派,以本色自然、直白、浅近的语言反映生活,刻画人物。揭示思想。这个特点也为整体文化素养不会太高的元代优伶们参与散曲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优伶参与散曲创作的社会阶层背景

优伶,即娼优伶人,自古以来以演戏歌舞供人娱乐为生。这其中更突出的是女性优伶。在古代,一方面,女优与青楼女子几乎同义,都是满足主人的声色之娱。大多文化素养不高。卖唱、卖艺与出卖色相往往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使得文人士子们与青楼女子交往时非但不以为耻,反而是很风雅的事。正是在那些“色艺俱佳”的青楼女子身上,文士们吟风弄月的情趣有了施展的地方。历史上,许多名士与名姬的风流韵事千古相传,不胜枚举。如果得到了名士的垂青,那些青楼女子马上会身价百倍。所以传统上,艺妓也好,青楼女子也罢,通过与名士们的交往,向他们索要墨宝,吁请名士为自己作诗写词,哪怕会背诵名士们的作品,这些都成为她们抬高身价的捷径。苏轼曾为一乐伎作诗云:

东坡七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一时,这位名叫李淇的歌伎盛名远扬。又有一名艺伎在某官宦的选拔中,因会背诵自居易的《琵琶行》而胜出。可见,附庸名士,是从事声色的女子们特有的传统和期望。

到了元代,文士们被贬值了。断绝了追求功名的道路,他们混迹于青楼行院,与优伶娼妓为伍。青楼女子、艺妓们一味地依靠文士们抬高身价已不可行。然而,文化、仕途上的压抑带来的是元曲这新鲜的文艺形式的创新。一大批文士转而从事元散曲、杂剧的创作,而所描写的对象很多为男女情爱,尤其是士子和的爱情。这里既有主动创作的热情,更多的还是为谋生计与戏班的合作。杂剧成为社会各阶层所喜爱的娱乐、艺术表演形式,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戏曲优伶。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一百五十余位优伶,其中女性优伶一百十七人,大半为杂剧演员,男优伶三十五人。他们表演的艺术种类多样、分工细致、流派纷呈,显示了元代杂剧表演的繁荣景象。

于是,优伶们成为元曲创作、演出的积极参与者。一方面,优伶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文士们近距离交往,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学艺术熏陶;另一方面,随着杂剧演出的盛行,擅长戏剧歌舞表演的优伶们渐渐将演艺当作自己的事业或谋生手段。无论出生青楼还 是出生杂剧世家,优伶们自己创作散曲甚或杂剧的情况并不少见,虽然作品留存不多,但在《青楼集》里屡有提及。

元代的审美精神是主观意绪的张扬。作为元代优伶,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特别是女优们,善于应用这一审美特征来创作散曲。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不必象作诗词那样,须要有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对问题深刻的思辨和博古通今的才识,其直白显易的文学体裁使得能谙通文墨的人较容易地驾御。在元代,女性优伶谙通文墨已经相当普遍。很多优伶才思敏捷、有足够的聪慧。加上长期从事散曲、杂剧的表演。对曲牌、宫调的掌握比常人更胜一筹。

三、优伶散曲感性明晰的审美意象

根据《全元散曲》和《青楼集》的记载,散曲作品有文字留存的涉及到11位优伶,其中女性优伶9位,她们是张怡云、珠帘秀、真氏、王氏、一分儿、张玉莲、刘婆惜、张氏、刘燕歌;男性优伶2位:史骡儿,黑老五。所载小令9支,包括4支残曲,套数4套。《全元散曲》中还记录了一些没有明确指出是优伶.但显然是善于表演的男性散曲作者。如“体丰肥而善滑稽,能词章乐府”的王晔,“善琵琶,好戏谑,乐府出人头地”的杨纳等。

同样是张扬主观意绪的散曲,优伶散曲则更深刻地打上了其社会阶层的烙印。尤其是女性优伶,其散曲,特别是小令,语言大多自然、直白,内容更加贴近自身的身世、所处的环境,表现了更明显的感性。由于从事声色演艺的行业,她们的地位非常低下。女性优伶的散曲所表现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都将她们真实的自我意象鲜明地放大凸显到感性的前景上。大多数的小令情调悲苦,或为自己的凄苦身世讴歌,或诅咒了不堪的生活,或为身不由己的曲意逢迎不得已而作曲;还有的小令表现了优伶们承欢场上、佐樽席中的急智和才情,但透过这些曲子反映出来的仍然是她们为时世左右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意绪。

无论是多么的色艺俱佳、技艺超绝,女优们自命的孤高仍敌不过低贱身份那与生俱来的命运的播弄,她们的曲词不象文士们的那般锦绣,而是弥漫了不可遏止的悲酸。如才子卢疏斋[双调・蟾宫曲]“系行舟谁遣卿卿”盛赞珠帘秀的风姿与才情,而朱帘秀却用[双调・寿阳曲]悲苦作答: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可见,朱帘秀的这支散曲非常本色自然,就像是信口娓娓道来。表面风光和万种风情的内里是不为人知的酸楚,乃至恨不得绝世而去的凄怆。在这里,朱帘秀这位表演“杂剧当今独步”的头牌优伶通过这支散曲抒发了强烈的主观意绪,让人唏嘘。

更可怜的是那些原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来却由于元代乱世的变故而身陷声色场中的优伶。元代统治者称霸中原后,相当一部分原先的汉族官宦、地主被籍没家产,身陷囹圄,他们出生富贵的女性家眷也受到牵连,很多成为奴仆,还有不少被卖身欢笑场中,成为卑贱的青楼优伶。这些优伶往往有着较好的文化基础,所作的散曲往往直射出她们昨是今非的凄怆和意欲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优伶真氏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的真德秀之后,因父官负债,卖人娼家,四海漂泊。她作的小令[仙吕・解三醒]字字珠泪,发出震人心魄的哀恸,读之令人肝肠欲碎。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添悲怆。那里有珍珠十斛,来赎云娘?

凄苦的意绪还来自彻底放弃自尊的曲意逢迎。如“颇通文墨”、“时贵多重之”的刘婆惜,因与情人宵遁受到刑罚。流离失所的途中。她靠自己敏惠的才思续[清江引]曲,打动了起初对她不屑的尚书全子仁:

青青子儿枝上结,引惹人攀折。其中全子仁。就里滋味别,只为你酸意儿难弃舍。

这支曲子虽然睿智,却显见地充满了逢迎之意。可是,在当时由于受到刑罚,本来地位极低的优伶愈加被贬斥到底,一味的自尊自傲最后大概只能是死路一条。可以想见,在伶人刘婆惜怀揣忐忑、面带强颜的谄媚背后,是怎样的苦泪涟涟!这支表面上直白、直抒胸臆的曲子实际藏匿的是优伶的悲惨际遇。

元代的女性优伶很多为性情中人,她们看中的常常不是身居高位的官宦所能带给她们的富贵,而是赋有才情的文士与她们在情感上所能产生的共鸣。元代优伶与文士真挚相交的佳话逸事屡见不鲜。在与文人结交的过程中,女性优伶细腻幽婉、深情依恋、惺惺相惜的情感也在她们的散曲小令充分表达。如刘燕歌的小令[仙吕・太常引]《饯齐参议归山东》: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这支小令采取自叙的方式,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文词华丽,善于用典,接近文采派的风格,道出了与知己别离时无计可施的惆怅和将寄予明月的相思。在这里,女性优伶视角的别离意象婉约、阴柔,显出对命运不可控制的孱弱,从而不同于大多数男性作的别离诗词所表现的豪迈与阳刚。

现存下来的优伶作的散曲有些虽然没有明显地直书胸臆,但所反映的内涵仍然是她们身为优伶的主观意绪的率真表现。这些散曲小令往往是女性优伶们在与文士交往中创作的,表现了女优的风雅、聪慧和才情。如“名重京师”的张怡云席间听闻姚牧庵偶言“暮秋时”三字,便能应声做[小妇孩儿]。她且歌且续曰:

暮秋时,菊残犹有傲霜枝。西风了却黄花事。

如此的急智和优雅的才情使这件事成为美谈。而身为优伶。又不免使她的曲子传递出潜意识里的那几许残菊傲霜的孤高,几许花好易逝的怅惘。

又有如京师“歌舞绝伦、聪慧无比”的角妓一分儿应声接[沉醉东风]的逸事:

红叶落火龙褪甲,青松枯怪蟒张牙。可咏题,堪描画,喜觥筹。席上交杂。答刺苏,频斟入,礼厮麻。不醉呵休扶上马。

这支散曲意象鲜明,咏之朗朗上口,生动地刻画了优伶们在佐樽席间时那一番觥筹交错、嬉笑追欢的景象。实际上,佐樽酒席正是优伶们所从事行业的重要内容。无论多么色艺超绝,智慧出众,她们最终还是可餐的秀色,在佐撙中竭尽才智,以赚得更多的歌酬,更高的身价。同时,这也表现了优伶们在创作、特别是即席创作词曲时往往会带上其行业特点,毕竟能信手拈来的熟悉题材具有易操作性,但也更深刻地揭露了优伶们可悲的身世。

除了小令以外,元代优伶还遗留下来4套套曲。其中3套为女优作:朱帘秀[正宫・醉西施],王氏[中吕・粉蝶儿]《寄情人》,张氏[南吕・青衲袄];男优仅黑老五作[中吕・粉蝶儿]《集中州韵》。套曲在抒情的同时时有叙事,且仍将自己作为叙事本体。但是女性作的套曲和男性作的套曲却有着由性别带来的差异。女优的套曲,特别是朱帘秀的[正宫・醉西施],王氏的[中吕・粉蝶儿]《寄情人》,多站在女性的立场表现忧愁的情怀和男女情爱,所以依旧如她们的小令一样,充满纤细、幽婉、柔媚、细腻的情感,借此传达出风尘女子的无助与哀怜。而由于“男性优 伶在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气质”使男优黑老五的套曲明显不同于女优的作品。《集中州韵》套曲体现了他不同于女优的知趣和抱负,饮酒酬友,志诗书,淡谈儒;对景物的描述也表现出男性的宇宙意识:“从东垄风动松呼。”“望苍茫旷广黄庐。”没有缠绵,而尽显酒意阑珊的粗犷和洒脱。

上一篇爸爸来了

下一篇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