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战略范例6篇

产业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1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 金融支持 建议

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9月8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在充分考虑当前新兴产业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发展基础上,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规划为当前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升级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等多方面支持因素综合性系统过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支持作用。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因此,基于金融发展思路来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成为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繁荣程度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技术含量带来高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投入和高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产业规模、商业运作、市场培育等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风险。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虽然产业创新的速度比较快,但很多领域的技术不够成熟,尤其是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原创技术仍不能完全掌握。如果不能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核心,便不能占领产业制高点,无法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而现有技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必将被其他技术所替代。任何新技术的出现,必须要经受市场检验,只有被市场证明是符合科技发展方向、具有市场化潜力的创新才是有效的,这一过程充满了残酷的竞争。

2、投资风险。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国内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投入与低收益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使投资收益很难覆盖投资风险。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很可能导致一种技术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其巨额投入将可能形成巨额风险。

3、市场风险。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因此在产业形成初期会出现典型的投资“蜂聚效应”。而限于成长周期、配套设施、消费习惯等因素,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不考虑当地产业、人才、技术等基础条件时,盲目争投资和拉项目,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

二、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市场导入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技术和资本从投入到产出,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一直强调风险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太愿意介入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是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且主要由大型机构主导,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直接融资和规模比较小;目前商业银行注重抵押物价值、担保公司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等融资障碍仍然存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难度;风险投资有效退出和运营的机制和渠道不够通畅。

(二)金融创新不够,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而前者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一是股权服务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商业银行在股权投资领域受到多重限制,投资渠道狭窄,在新兴产业股权融资咨询等投行财务顾问业务的经验也相对匮乏,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以及投行业务的协调效应尚未形成。二是评级授信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现有评级和授信体系重点考核企业历史经营指标,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历史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有限,这就将其阻挡在商业银行准入门槛之外。

(三)金融环境不成熟,配套政策尚需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目前在金融领域并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由于监管部门没有制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导致各家商业银行无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定投向和额度,只能在现有监管框架内“相机行事”,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另外,政府也缺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类经济刺激措施,如各种形式的补贴、价格优惠、税收减免、贴息或低息贷款、风险补偿等。

三、政策建议

(一)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信贷力度

由于传统产业多年以来的重要地位,使得银行业的产品和业务设计相对呆板,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所引发的金融需求,银行业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其需求。金融行业应该加快金融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能力,积极推进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担保;不断创新金融避险产品,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和汇率风险。

创新多种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高,融资需求巨大,短期内回报利润低,造成其负债率普遍较高,限制了其债务融资能力,股权融资成为其成长阶段主要的融资渠道。可以采取信托+理财的方式,由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委托信托公司对企业进行投资;也可以由商业银行创设股份投资公司,直接对企业投资并持有股权;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商业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二)政府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在现有的政策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激励作用。启动贴息或低息贷款、设立专项资金、对风险投资机构给予税收补贴等方式,充分放大政府资金和收税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包括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在内的多渠道资金支持。

(三)优化金融环境

一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咨询等金融辅助行业的发展。二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政府财政、担保公司和其它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建立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机制。政府要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使得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企业更易获得市场性信贷支持。此外,构建商业银行与载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协作机制,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与载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载体企业获得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原则下的信贷支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对湘潭市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武汉金融,2011(11)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2

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在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深层剖析了中国煤炭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用五大战略措施确保未来中国煤炭的发展。

濮洪九指出,目前我国煤炭主要面临的困难是煤炭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低,产能与需求矛盾加剧;受运输瓶颈制约,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管理滞后,精查储量不足;矿区生态环境制约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针对上述问题,他着重提出了五大战略措施,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可以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近几年,全国涌现出了一批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如中煤集团、兖矿集团等;还有一批区域性煤炭企业集团,如山西焦煤集团、陕西煤业集团等。煤炭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优势正在显现。培育和组建一批实力强大、优势明显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是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煤矿,发挥技术、人才、投融资优势,推动煤炭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高效安全开采。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组织了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为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强化资源管理,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大型煤炭基地规划,优化资源勘探和开局,规范资源市场和矿业权管理,加快大型煤矿项目建设,促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发展。以煤为主,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多元产业格局,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在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基础上,形成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矿井建设和改造

加强矿井建设和改造,以确保煤炭供需平衡。必须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出发,立足当前,通过改造一批老矿井、新建一批现代化矿井,以资源或资金为纽带,对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与重组。稳定老矿区生产规模、扩大新矿区开发规模,提高小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对煤炭资源丰富和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加大新井建设力度,提高煤炭供应能力。新井建设必须坚持集约、高效、安全、环保、现代化的标准。

联合、重组小煤矿,提高单井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矿数量。引导小煤矿联合改造,合理集中煤矿资源,统一规划开发,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强环境保护。支持大型煤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联合改造小煤矿,制定和实施小煤矿联合改造规划,全面提升小煤矿的整体素质。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从源头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煤矿新井建设必须考虑与煤共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上下游一体化思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煤矿石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煤层气、矿井水资源。新井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减少或避免对水资源、耕地和地表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洁净煤技术,实行优惠政策,推广煤炭液化、工业型煤等煤炭加工转化和利用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生产无害化,创建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型矿区。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3

新兴战略产业是以新兴技术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新兴技术(EmergingTechnology)是“基于科学的,有可能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造一个现有行业的创新”,即新兴技术概念有三方面内涵:新兴技术是知识基础正在扩展的新近或正在发展的创新技术;将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新市场正在形成或者正在革新原有市场。新兴战略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创新效应,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二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我国著名学者黄鲁成教授领导的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黄鲁成等(2007)将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定义为一项新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并获得商业利润的可能性,判断一项新技术是否具备产业化潜力,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还要考虑是否具备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条件及符合社会发展规划的程度,并带来相应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效应;黄鲁成教授提出了辨别新技术的商业化潜力的新思路:认为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确立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反映主客观要求的方法论框架,并阐述了应用该方法的基本步骤;黄鲁成、卢文光开展了新兴技术的识别研究,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属性综合评价和决策系统,对一组技术进行了判别,进而对其进行了分类。

2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浙江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实践与策略

浙江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科学定位、组织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等,一系列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前沿实践成效初现,迅速崛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引人注目。

2.1立足浙江实际,制定浙江省战略性

新兴产业规划科学发展,规划在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一思想,深人调研浙江省情并结合国家及全球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浙江省确立的三大重中之重的新兴产业领域分别为物联网、生物产业以及新能源。浙江省经信委专门新设了“转型升级办公室”,作为浙江发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保障。

2.2充分发挥政府政策鼓励和引导作用

作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浙江省政府拟定了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在政府推动及政策引导下,浙江企业投资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已至少有500亿浙江资本投资太阳能。从2006年至今,温州正泰集团累计投资太阳能产业20亿元,实现产能约为130兆瓦;最近又宣布在甘肃再投资2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预计到2013年其产能将超过1000兆瓦。昱辉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第一家上市的太阳能企业,其年销售额已从2005年投身太阳能产业时的5000万元上升至2009年50亿元以上,4年增长100倍,预计2011年销售将达500亿元。浙江省对于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基本是价格补贴。例如,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浙江省政府对每发一度电补贴7毛钱,再由县市级政府补贴7毛钱。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也享受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近日,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结构的1.5%以上,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浙江将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力争实现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成为国内重要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浙年集团生产的12米低入口的电电混合公交车,将中国新能源公交车推向了国际市场,至今已经销售600多辆;康迪生产的KD08型纯电动汽车已经批量出口美国1000多辆,购车者享受美国政府每车补贴从原来的250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4435美元,个别州政府还给予购车者每车购车价的50%的补贴。

2.3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必须围绕这一核心。为此,浙江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即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浙江省要培育和引进上百名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学家,要培养上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上万名科研开发骨干,这样构成一个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而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一个重要的抓手,创新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突击队,是凝聚、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浙江已于2009年底遴选了首批50家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通过严格的评审遴选的这50个创新团队的负责人,都是在国内外优秀的、拔尖的创新人才。第二批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遴选工作也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并即将完成。浙江希望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把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加以推进。浙江许多企业也制定了有效的人才战略,将人力资本的打造提升到了制高点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力争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员工得到同步的提升,个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施展,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2.4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新兴战略

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化、项目集中化、用地集约化、产品的品牌化、技术的引领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给予项目申报、土地供应、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政策倾斜,并且以亿元以上企业为基础,实施扶优扶强和“一厂一策”,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定地位、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骨干,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化企业的良性互动,把协调推进发展要素作为浙江夯实根基、体现特色、优势扩张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金融部门,召开银政、银企对接会和重点项目推进会,全力为企业和项目解决审批、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既将企业“扶上马”,还将企业“送一程”,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赢得先机。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2010年,作为“四大建设”战略主要载体,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项目、大企业纷至沓来,一条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加速崛起。例如,作为浙江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大江东新城,发展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发展优势成倍放大,成为集聚各种高端发展要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平台,已吸引东风—裕隆汽车、中国南车集团、世界500强ABB等大企业集团均带着数十亿资本相继落户。截至2010年9月,大江东新城在建产业项目共91个,总投资达304亿元。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产出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以上,等于再造一个“杭州工业”。浙江的产业集聚区立足可持续发展,注重产业招商,坚持择优招商,体现“绿色招商”。浙江重点培育的企业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研发、制造和产品使用的全过程,顺应了世界环保的需求,赢得了环保竞争力。

2.5坚持统筹兼顾,构建若干高效的新兴战略

产业链针对浙江现有产业现有发展基础,从有利于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行业带动性強、能够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技术产业化項目入手,结合“四大建設”(大平台、大产业、大項目、大企业)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努力构建高效的新兴战略产业链,即上游原创开发,加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中游生产制造,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下游营销零售。三个环节同时发力,统筹协调。徐蕾、李靖华通过对浙江57家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证分析,认为:从“大政府小服务”到“小政府大服务”的再造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中心和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素质,其次电子政府的推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浙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着重培育各级政府及各行政服务中心领导的企业家素质,快速推进和优化电子政府,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实现浙江新兴战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结论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4

关键词:五金产业;经济全球化;战略构想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丘陵半丘陵地区,素有“五金之乡”的美誉。目前永康市“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业基地。五金产业是永康的主导产业,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下,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

一、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现状

1、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形势

五金制造业是浙江的区域特色产业,是永康市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制造业方向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为永康五金制造业在更大范围、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永康外贸队伍发展迅速,企业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新兴产品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五金之乡”特色日益凸现。国际市场不断开拓,贸易伙伴不断增多,市场占有量持续增加。出口贸易市场已达五大洲,外贸出口增长点已逐渐集中到经济较发达的东亚、欧共体和北美地区。实现了通过永康外贸公司、进出口公司直接出口;委托异地的外贸、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等方式的出口渠道多元化。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但投资项目单一。

2、永康五金产业发展优势

(1)产业优势。永康五金已从传统五金走向现代大五金,五金产业产品涵盖1万多个品种,其中出口创汇产品500余种。

(2)市场优势。五金市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推动产业市场趋向优化。中国科技五金城是国内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强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交流中心,为国家商务部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和浙江省重点市场,现已成为永康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是“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的重要舞台。

(3)民营经济优势。目前永康市民营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5%,民营企业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和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在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占了8强。

(4)区域优势。“一园十区”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五金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改变了永康的城市架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永康五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制约

一是用地紧缺。永康市人均土地低于浙江平均水平,而五金工业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而有些实力企业却在利用各种途径大量屯集土地,造成土地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电力紧缺。永康市电力资源严重不足,使企业出现开工不足或自备发电机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导致了利润的下降。三是民工紧缺。由于电力资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下降,使许多企业开机和开工不足,民工工资难以保障,民工流动性大,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人。

2、城市化制约凸现

目前永康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了空间的集聚和五金产业升级。现有五金产业建设速度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五金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并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3、五金产品档次低,质量有待提高

永康市产品以粗放型、粗加工型居多,以价格低廉的绝对优势吸引外商,但经常出现因质量问题外商要求退货、退赔现象,同时还存在相互压价,压价倾销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永康五金的声誉,制约出口贸易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弱

永康是五金之乡,五金文化底蕴好,传统的五金加工技术强,但是企业本身缺乏独立开展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的能力。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开发科室,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检测手段,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另外,永康五金企业对培养五金技术人才观念不强,很少直接从高校招收毕业生进行技术培养,热衷于从其他企业挖现成专业人员。而这些专业人员往往由于频繁跳槽,没有时间再进一步对该产品进行技术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5、利润“流失严重”

调查发现,出口贸易的商业利润流失较大。一是商品缺乏精美的包装,档次较低,再加上企业间相互压价倾销,导致价格偏低。二是出口渠道不畅,经过中间商倒手后,出口企业反而利润较薄甚至无利可图。三是受资金短缺等诸因素制约,生产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四是外商无故拒付造成损失6、行业投资盲目性

一是盲目重复投资。一直以来,永康市五金产业呈现明显的“浪潮式”和“井喷式”相结合的发展特征,一旦某类产品非常畅销,大量的企业就会蜂拥上马该类产品生产,直至引发恶性竞争,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盲目分散投资。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保持高利润,因而许多五金制造企业盲目分流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永康市五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永康五金企业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基本上接近了极限,以后的出口主要应该依靠提高五金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面临当前五金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的现状,加快永康五金产业进行调整,已经势在必行。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五金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挖掘出口潜力,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注重品牌和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引导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提高自营出口比重,同时争取外经贸经营权,壮大出口队伍。抓好市场拓展,组织参加各种外贸展销会、洽谈会,不断提高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加强贸工、贸科合作,积极引导企业逐步走出无序低价竞争的泥潭,着眼市场开拓,致力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五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五金产业长期持续发展。

2、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引进外资的良好氛围

要“筑巢引凤”,必须不断改善供电、供水、交通、通讯、城市卫生等条件,同时,加强涉外部门的建设,如海关、商检、外管等,建立健全外向型经济服务体系。抓好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全社会的参与意识,营造“人人重视招商引资,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

3、警惕泡沫经济形成,确保五金企业资金充足

在永康市有许多五金企业盲目追求集团化、多元化经营,将一些原本应进行五金产业投资的资金,投向了房地产行业,以谋取高利润。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央实行了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宏观信贷控制的政策,导致今年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使永康市的一些五金产业企业投向房地产行业的30多亿的资金被套牢,从而导致这些企业在本业的投资上出现了倒退现象。因此,永康市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流向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资金的丰盈状态。

4、加快建立引进和培养涉外人才机制

永康企业吸收、模仿能力较强,但要真正赢得发展后劲,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引进和培养一批涉外人才。永康产品走向世界的难题很多,尤其是人才短缺最突出。为此,要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有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通晓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准则,能够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要实施包括放开人才引进管理,简化手续,提高待遇等一切必要倾斜政策,建立一支涉外人才大军。

5、推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五金企业层次提升

永康市五金企业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主要产品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五金企业专业协作水平不高,地域配套能力差,难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因而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的相互协作能力,引导超大型和大型企业注重产品的开发和组装工艺的研究;引导中小企业注重加工工艺的研究,为超大型和大型企业提高优质的零部件,从而快速提高五金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的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形成与工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五金产业结构。

6、走贸工一体化道路

就目前而言,永康市出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其规模、资金、人才等都显得太单薄,要走贸工一体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与外贸销售龙头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形成外贸一条龙。其一,充分发挥永康的经济特色,组建以出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公司,使全市的各类委托出口、自营出口、边贸与外贸活动在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使全市真正成为五金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其二,成立出口企业同业公会,加强对出口贸易的协调和服务。

7、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公共服务

政府必须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技术监督和市场监督,创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投融渠道,全面营造永康五金产业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振达.提升中国科技五金城竞争力的对策探讨——中国科技五金城的调查报告[J].理论界.2004(02).

[2]陈亮.今日五金[J].互联网周刊.2004(36).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从时展和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转企改制,以市场为导向,在出版传媒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符合行业特点的清晰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政企分开,在企业内部创建科学的管理体系,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解放和发展出版传媒企业的生产力,不断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壮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转企改制后,出版传媒企业脱离事业单位身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互竞争,逐步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改制后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传媒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出版传媒企业正确识别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重塑适应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企业战略。

影响出版传媒企业战略选择的内外因素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配套的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闻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为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转企改制,在改制的过渡期给予出版传媒企业很多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3号)等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出版传媒企业开展跨地区合法经营,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新闻出版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开创了出版传媒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中国出版传媒产业也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出版传媒企业除了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出版巨头对我们的挤压和高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竞争的态势日益严峻。

二、产业环境分析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产业结构由分散化、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团构成由单一型向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方向发展;经营形态由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向资本经营发展,国内出版传媒产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出版传媒企业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新闻出版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人才等新闻出版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兼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范围内出版传媒业的集团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出版物发行市场已逐步放开,国外强势传媒集团正凭借其雄厚的国际资本、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先进的科技手段迅速渗透到我国出版市场。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的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而且由于出版产业自身特色,产品差异性小,易于模仿,消费者转换成本低,规模经济效益相对较差,民营出版传媒公司作为一股新生力量http://将逐步进入出版传媒市场,成为现有企业强有力的潜在竞争者。而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图书,网络信息等已经对传统的出版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出版企业必须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和完善出版发行标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努力占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转变。

三、出版传媒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传媒企业,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扶持,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企业实力相对雄厚。资产优质,而且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非常低,银行信用良好,能够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的信贷资金,同时由于出版传媒企业的产业特色,生产过程中资金,一般由印刷公司垫付,待产品印制完成入库后,出版传媒企业才陆续给印刷公司结算工价,有的企业等到货款收回后才进行结算。生产经营无需先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就为企业扩大经营、兼并重组以及资本运作提供了巨大的杠杆效应。除此以外,很多出版传媒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都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资深编辑队伍。他们经过多年的拼搏,已经能够随时敏锐的察觉图书市场的变化,深深的理解读者的需求,而且在他们周围已经积蓄了庞大而又稳定的优秀作者资源,这对出版传媒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这也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出版传媒企业潜在竞争者所无法拥有的,出版企业能否充分开发这些宝贵的无形资源,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以及壮大至关重要。同时,许多出版传媒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创造了自己个性鲜明的品牌。优秀品牌集中了一个出版社所具有的优势品质,最大限度地显示了出版传媒企业的个性和特色,是出版传媒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结果,也是优秀的出版传媒文化的积淀,是读者辨认出版传媒企业最鲜明的标志。这些优秀的出版传媒品牌对出版传媒企业来说又是是一种巨大而又宝贵的财富。市场发行环节,出版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经营,已经与书店等发行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内部也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图书市场的专业图书发行队伍。如何建立与发行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出版企业内发行人员的积极性,对出版企业来说,十分关键。

目前的出版传媒企业多为全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过于单一,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最佳资本结构的需求,改制后的企业是否需要引入战略投资者,最大限度的利用负债,改善资本结构,还需深入思考。同时由于目前的出版企业从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经营机制相对滞后,部分人员经营思想意识落后,完全转换过来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是出版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不可忽视的内部劣势。

出版传媒企业的战略选择

出版传媒企业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创造社会效益。转企改制后,出版传媒企业要在综合分析外部机遇与威胁,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从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出发,重塑符合自身的企业发展战略。

1.稳定型战略

又称为防御型战略、维持型战略,即企业在战略上没有重大改变,在业务领域、市场地位和产销规模等方面基本保持现状,以安全经营为宗旨,稳定型有战略利于降低企业实施新战略的经营风险,减少资源重新配置成本。由于内外部环境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竞争的格局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长期实施稳定型战略容易导致企业缺乏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全国出版传媒产业改制即将完成,打破原来的地域限制、专业束缚,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即将大规模展开,市场经济机会瞬息万变,能否在短期内适应市场,把握住市场契机,对于改制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稳定型战略对出版传媒企业在改制初期为了适应市场,转变经营思路,加强经营管理,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可以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型的战术,不宜作为一种长期的企业战略。

转贴于 http://

2.收缩战略

也称撤退型战略,是指企业因经营状况恶化而采取缩小生产规模或取消某些业务的战略。采取收缩型战略一般是因为企业的部分产品或所有产品处于竞争劣势,以至于销售额下滑、出现亏损等,从而采取的收缩或撤退措施,以降低外部环境压力,保存企业实力,等待有利时机。出版传媒企业通过清产核资,已经将不良资产处理,我国的出版传媒文化市场逐步繁荣,对于刚刚改制的出版传媒企业是一个发展壮大的好时机,因此收缩战略目前不适合出版传媒企业,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战术配合总体战略的实施,在过渡时期出版传媒集团通过股份制或出售等方式对其部份业务剥离,使企业短期内迅速摆脱缺乏竞争优势、失去吸引力、占用过多资金或与企业其它活动不适应的业务,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成长壮大以及战略性收购或投资筹集资金。

3.扩张型战略

以发展壮大企业为基本方向,致力于使企业的产销规模、资产、利润或新产品开发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获得增长的战略。也是出版传媒企业转企改制后应该重塑的战略。扩张型战略又有两种种基本类型适合出版传媒企业,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

(1)一体化战略

是指企业对具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产品或产业,沿其经营链条纵向或横向扩大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成长,因此一体化战略又分为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目前出版传媒企业产业链可分为三部分:出版传媒企业对产品进行编辑出版,委托印刷公司业印刷制作,通过发行公司进行市场销售。

从整个产业链来分析,由于印刷科技的不断进步,印刷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印刷成本不断下降,同时由于大量民营企业涌入该行业,印刷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出版传媒企业对于印刷企业而言处于上游优势地位,印制成本降低。发行方面,出版传媒企业除部分依靠自身的发行部门直接销售,主要依靠发行公司(书店等)进行间接销售。由于近年来出版传媒企业的竞争,为取得发行公司的支持,扩大销售数量降低成本,夺取市场,出版传媒企业竞相向发行公司让利,造成出版传媒企业销售环节成本高,市场稳定性差。因此出版传媒企业如果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所有权的控制,在市场的竞争中,将有利于出版传媒企业把握市场,增强对读者需求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企业产品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分享销售环节的高利润;横向一体化战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或联合其它企业的战略。出版传媒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兼并重组成熟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使本企业在短期内进入一个新的出版领略,并在该专业出版传媒领域取得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联合发展,共同开发资源、技术,共享市场,减少竞争压力,使双方企业在短期内共同发展壮大。

(2)多元化战略

产业发展战略范文6

1.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了国内外企业的共识。所谓多元化,对广播电视媒体产业来讲,就是适应战略环境的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内部资源向外部其他行业或部门渗透和扩张的战略行为。通过生产和提供多种广播电视产品和劳务,达到以基本业务为主,同时涉足多个行业或部门,以创造优势,降低风险,实现高额利润。爱迪斯・潘罗斯(Edith Penrose)把多元化扩张的原因分成企业的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外部诱因是指吸引组织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的外部环境,内部诱因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能够促进扩张活动的条件。

国外大型媒体公司的经营业务涉猎广泛。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产业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多元化经营,许多广电媒体已经开始经营互联网业务、有线网络、音像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等业务,上海文广集团还把业务延伸到了会展、演出、经贸、旅游、地产等。虽然这种多元化经营受到国家政策、体制、媒体整体实力等因素的限制,但毕竟是成功的尝试。

在实践中,我国广电媒体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合并、收购、合资、联盟或与外部合作伙伴订立契约关系等途径,来实施多元化扩张战略。产业发展并非唯大为美,切忌盲目膨胀,不能急于求成。我国广电媒体应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多元化经营,统筹协调,均衡发展。否则,盲目膨胀导致的矛盾也会使产业发展开倒车,得不偿失。

2.跨媒体发展战略

所谓跨媒体发展,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体相互渗透,互相经营,从单一媒体经营向混合媒体经营转变的战略行为。国外的媒体机构是不分媒体形式的,任何一家媒体组织都是混合型的媒体机构。有的以一种媒体形势诞生,经过发展壮大,扩张渗透到了其他媒体领域。有的从一开始产生,就是一家混合型的媒体公司。

跨媒体经营事实上是多元化经营的一部分。之所以有了跨媒体经营的说法,原因来自我国媒体的单一媒体经营模式:报纸不得办广播电视,出版社不得办报纸,广播电视业除了广播电视节目报和业务刊物以外,也不经营报纸杂志。各媒体之间泾渭分明,不越雷池半步。这种状况是我国的管理体制造成的。不过,这种局面将被打破,国家已经意识到跨媒体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下发有关文件,要求打破媒体形式的局限,实施跨媒体经营。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因素,我国媒体之间实现跨媒体经营任重而道远。

3.跨区域发展战略

多年来,由于受我国“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的限制,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归属于当地党委、政府管理,不同区域之间的广电媒体几乎没有交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深入,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导致了不同区域广电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电媒体之间相互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打破地区限制,实现区域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广电媒体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我国的媒体市场越来越开放,最终与世界接轨,实现媒体市场全球一体化。因此,我国条块分割的广电媒体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联合的路子,通过跨区域合作和国际经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跨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1)打破省内条块管理模式,实行垂直管理,组建全省性的广电传媒集团。(2)加强省级广电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性的广播电视共同体。(3)加强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全国广电媒体的竞争力。(4)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高全球竞争能力。

职能战略

1.产品开发战略

产品开发战略,是指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广播电视产品,或实现产品组合的战略。

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自己产品同受众联系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制作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品是广播电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很多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在产品开发方面做得很不够。国内3000多家电视台,很多电视节目除了当地新闻之外,几乎全靠转播、引进和购买,对市县一级实力较低的电视台,甚至播放翻录、盗版的电视节目,滥竽充数。2008年的数据显示,制作实力最强的中央电视台,平均每天播出节目220小时,其中自己制作的节目只有60%左右。北京电视台节目制作实力在省级台中是最强的,每日播出节目达到75小时,年生产量则为8000小时,节目自制量还不到30%。通过购买、引进节目进行播出,体现了制播分离的原则,减少了制作成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购买成本高、没有地方特色和拳头产品等,久而久之,受众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大力开发有特色的广播电视产品非常重要。

产品开发有单一产品开发、产品全面开发、新产品开发、系列产品开发、产品组合开发等,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搞好产品开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而不能追求时尚,盲目开发。

2.品牌经营战略

品牌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整体素质的综合。广播电视媒体的品牌不仅意味着节目、栏目、内容的特点和品质,同时也与受众的倾向意识有密切关系。

跨国媒体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依赖的不仅仅是资金、规模、人力等硬性资源,而且也发挥其信誉良好的品牌优势。他们不仅靠有形资产来开拓市场,而且使用无形资产来赢得市场。世界上知名的媒体公司,无一例外都进行媒体品牌化经营,输出先进的媒体管理理念,把品牌的知名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国家地理》、MTV、CNN、迪斯尼、贝塔斯曼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媒体品牌。

事实上,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也非常重视品牌的经营与开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每周一歌》等,CCTV的《焦点访谈》、《同一首歌》、《春节联欢晚会》、《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已经形成了顶呱呱的品牌,在广大受众中很受欢迎。地方媒体的著名品牌也层出不穷,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山东卫视的《道德与法制》等。广播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涉及名牌栏目、名牌主持、名牌记者、名牌播音等。

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广播电视频道,本身就是品牌;一个收视率高、知名度高的名牌栏目和节目本身也是品牌;著名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也是品牌。品牌是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因而,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发展,搞好品牌经营战略非常重要。品牌对于媒体的扩张非常重要,国外媒体的扩张,首先是品牌的扩张。媒体的总体形象是受众对于媒体的系统评判。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品牌经营战略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立足根本,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原有品牌的优势;充分挖掘品牌资源,开拓新的栏目、节目,树立新的品牌;顺应科技发展潮流,适时调整经营理念,有步骤地开发新的频道资源;准确定位受众群,拓展高端受众市场份额;以强势媒体――电视业务为主,积极开发多元化经营;注重对广告业务的开发与管理。

3.核心竞争力战略

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样,主要体现在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创造品牌和运用品牌的能力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共同反映了经济组织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另外,团队的创造能力、对市场的洞察力预见力、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是广播电视核心能力的体现。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市场细分和受众定位。独特的市场和受众定位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创造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2)形成独特的报道视角或报道风格。新颖的报道角度或风格,体现了广电媒体的价值观、对市场的理解度,能在众多的传媒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半岛电视台以其鲜明的阿拉伯立场及报道中的平衡性原则在全球赢得了广大的受众,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3)树立广电媒体的公信力或权威性。公信力或权威性体现了广电媒体的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等。

(4)提高广电媒体的管理能力。广电媒体要取得一时的优势并不难,但要保持这种优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却很难。要维持这种优势,就必须有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培训机制、组织文化等,而这些归根结底,体现的是媒体的管理能力。媒体应在采编流程、人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机制,并不断根据新的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改进。

(5)创造品牌,树立精品,提高广播电视知名度。广播电视每天都在做宣传,而对自身的宣传很少。广电媒体要大力提高品牌精品意识,树立品牌就是财富的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与管理。

(6)培养先进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价值观,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在所有业务中。先进的组织文化是广电媒体最强的竞争能力。广播电视之间最高层次、最根本的竞争其实就是组织文化之间的竞争。

4.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人才是生产力,是资源,是资源就要做好开发与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将来的产业发展非常必要。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卡耐基有一句经典名言:“把我的人全留下,把我的资产全拿走,20年后,我们还能创造一个同样的企业。”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广播电视产业应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管理的陈旧思想,彻底打破人才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管理理念,在整个系统内实行全员聘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能者上,劣者下。制定每个员工工作职位说明书,根据职位说明书,做到奖惩分明。

(2)加强人才培养,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逐步建立新型的学习型广播电视组织。广播电视领导者应具备发展的眼光,合理开发现有人力资源,给现有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引进成本,又可以保持事业稳定发展。广播电视系统也应大兴学习之风,动员全体员工掀起业务学习的热潮,逐步建立适应国际潮流的学习型广播电视组织。

(3)调整人才结构,大力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广播电视队伍中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广播电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广播电视产业化的时代,更需要一大批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端复合型的年轻人才加入到广播电视队伍中来,以调整管理层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新闻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端人才对广播电视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也很关键,也应想方设法引进。另外,还要引进一些媒体经纪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行业策划人才、市场分析人才等,以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需要。

(4)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广播电视工作者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至今没有改变,“大锅饭”思想没有更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了不如不干好的思想,大有市场。搞产业就必须打破这种现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实行能者上、劣者下、不能者退的岗位轮换制度,让大家树立危机感,居安思危。应加快速度、加大力度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工资作为保障因素,改革起来难度较大,可以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奖金、补助等附属薪酬属于激励因素,一定要和职务、职称、级别脱钩,根据岗位的不同、工作性质的差异、工作量的大小等因素确定,做到同工同酬,无工无酬,以便达到激励员工尽心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5.资本运营战略

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将经济实体所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即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各种形态的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兼并、合并、重组、控股、参股、投资、租赁等途径,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广播电视媒体本质上是由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构成的具有政治属性的经济实体,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都可视为资本,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价值增值。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职能是“喉舌”功能,有国家财政资金做坚强后盾,用不着也谈不上搞资本运营。广播电视行业更是行业外资本的。多年来,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者个个都是采编能手,政策性、理论性非常强,业务娴熟,但对投资、兼并、资本运营、多元化发展等概念,几乎一窍不通。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资本不断涌入我国媒体产业,广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金不足,资本运营才在广播电视领域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国家管理部门也多次下发文件,允许广电媒体产业通过上市、兼并、参股等方式吸收社会资本、行业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扩大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融资渠道。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产业资本运营和国外媒体产业一样,有四种方式:

(1)跨行业合并和兼并。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跨行业合作和兼并,也就是媒体扩张战略。通过媒体合作、联合、收购、兼并,实现多元化经营。

(2)上市交易。现在,在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已有几十家广电媒体性质的上市公司。我国广电媒体上市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发行股票,直接上市;通过非流通股股权有偿转让、间接控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借壳上市。

(3)吸收投资。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景气指数较高,属于朝阳产业,各种行业外资本比较看好这个行业,做好了投资的准备。而我国广电产业受政策的影响,多年来对行业外资本的大门紧紧关闭。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广播电视媒体引进资本的渠道,但对境外资金有。相信随着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境外资本投入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是迟早的事情。

(4)对外投资。对外投资是广播电视媒体对外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资本运营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大量积累,为了追求高额回报,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对外投资。投资方向可以是媒体产业领域,也可以是非媒体产业领域,决定于广电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和媒体扩张战略。广播电视对外投资应制订投资目标,按照期望的投资回报率积极稳妥地进行,尽力避免风险,实现高额回报。

上一篇固态电容

下一篇化学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