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范例6篇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范文1

关键词:抽考导向;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

自2010年以来,湖南省开始在职业院校实施学生专业技能抽考。笔者所在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力度,2010年,数控专业参加全省专业技能抽考,在全省参赛的31所职院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11年,物流专业在技能抽考中又取得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充分证明我院以技能抽考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这也是我院探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途径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专业技能抽考是切实推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评价机制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检验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院把这一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考出好成绩,学院领导深入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团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千方百计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抽考提供最大的支持。在财力、物力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花巨资新建了物流实训室,重装了数控中心,添置了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刀具、量具等实训器材,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了有力保障。接到抽考任务后,院领导召集各部门分别在全院、二级学院及各专业教研室召开动员会,认真制定抽考方案,分析考核内容,分解工作任务,充分调动每一位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并针对不同专业的考核模块,结合老师的专业特长,进行了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二、抽考导向,强化技能

专业技能抽考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最好的平台,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有点夸张,但专业技能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过突击训练就能奏效的,更需要注重平时的实践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始终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各专业教学团队在深刻解读和领悟了专业技能抽考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考核模块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省厅要求,在学生离校实习前,认真组织,做好集中培训工作,严格按照考核要求,分项目、分模块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确保了培训时间充裕,培训效果显著。

三、校企合作,大师指导

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我们全方位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发挥行业组织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拓展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如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等。如物流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商业中心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高级物流师为学生授课,传授专业技能,派学生到大型物流中心顶岗实习;数控专业,我们加强了与某机械集团的合作,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

四、引进标准,改进教学

技能抽考在检验我校技能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引导和改进了我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改革工作。技能考核内容全部脱胎于生产实际,来自于企业生产第一线,这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需要之间的差距,考核标准坚持科学适用、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举、基础与创新兼顾的原则,也对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训方式的改革和课程模式的更新上有所促进。而抽考中一些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也成为引领我校办学的风向标,为我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两年来,我们以“技能抽考”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上成效显著,下面谈几点体会。

第一,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技能考核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技能抽考也完全融入到我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就业综合能力。我院已连续三年在全省“挑战杯”竞赛中夺得金奖,取得了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对全国很多本科院校来说也是不常见的。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和全国优秀组织奖,作品《防长流水自关断自动控制阀》还应邀参展湖南省2011科技活动周并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12月5日,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湖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上,我院学子的作品分获大赛作品一等奖和三等奖,学院荣获全省优秀组织奖,得到了省委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通过技能抽考这个平台,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如商学院与云南白药集团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福寿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湖南新龙超市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专任教师下企业进行指导和学习,并了解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反馈到教学教育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如专任老师与某大型商业中心合作开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教材,把岗位实践中可能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第三,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有力地推动了“两个转变”。通过技能抽考,有力推动我院学生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服务地方产业主导型”、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型;我院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主动与本地园区企业联姻,将课堂搬进工厂,将学生融入车间,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到本地企业就业,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题。

第四,通过狠抓专业技能抽考,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能抽考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有着促进作用,技能竞赛项目所用的设备和软件不断升级。俗话说得好: “要想教得好,就得学得精,名师才能出高徒。”

专业技能范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80-01

一是根据分段培养目标和职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制定教学大纲。以“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为例,数控加工工艺是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基础,合理的工是保证数控加工质量、发挥数控机床效能的前提。因此,学校在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教学大纲时,应根据“3+4”分段培养目标――“具有数控技术方向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中级数控应用型人才(数控车床操作工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确定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以基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趋势为量,突出数控技术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根据分段培养目标和职业综合应用能力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必须反映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需求。

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岗位要求,加快教学(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程,改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以及与课程体系改革不配套的状况,精选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交叉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数控加工工艺专业基础理论教师和数控操作技能实训教师可根据“3+4”分段培养目标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共同备课,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交叉融合地进行教学。目前各职业院校的班级人数为40人左右,而各校用于实训教学的设备(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还不能达到每人一台的标准,这就使教学进程不够连贯。教师要分批不断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示范操作,而暂时没机会上机操作练习的学生无事可做,一来分散了周围上机练习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二来浪费了大量时间,给实践教学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学生无事可做,大多数学生在玩手机,或者串岗、闲聊等)。如果在教学实施进程中,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在“学中教和做”、在“做中学和练”,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交叉进行,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热情和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艺应用动手能力,同时还优化了教学结构,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重复教学。

专业技能范文3

(一)技能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从学生技能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到测量初级、测量中级、施工方案、专业认识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别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个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达到79.4%,而优秀率却相对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学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学精学专的学生却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测量初级,基本都能达到100%的通过率。

(二)具体技能项目分析测量初级、测量中级

主要由第三方评价来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使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是实操,不涉及理论部分。考核相对难度不高,主要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只要按要求训练,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从考核的情况来看,还有20名考核不合格。从考核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不够,优秀率偏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认识: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主要是针对新生进行的建筑专业方面认识实训培训,考核以任务书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相对其他3个项目考核成绩总体相对较好,里面涉及的实操较少,主要围绕专业的入门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完成的情况也相对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优秀率和良好率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评价优秀需要多门专业课灵活运用,与实际工程结合较为紧密。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1.教师的教学

由4个技能考核情况来看,学生的考核优秀率实操为主的明显不如理论为主的,说明学生还没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技能教学的转变,应该把“学精技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4个考核总体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在60~70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合格就有技能证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他们对技能训练不积极或马虎了事,导致最后优秀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数技能训练在室外进行,建筑班级人数多、男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不能做到时时督促时时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时间短、人数多,特别是测量的初级和中级考,考核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平时训练不努力,最后临阵磨枪也可以勉强过关,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2.评价的方式

目前除了测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专业教师考核为主。考核的方式也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对全部班级情况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结论,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考核的数据还是显得有点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能力及进步,对学生个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方向还较单一,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解决的措施针对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训练的方法

为了使技能训练更加有效,每个技能训练都应有一份详细的训练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训练的方式、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考虑建筑专业班级人数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课小班化训练,尽量能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施教。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模拟竞赛队的训练方式方法,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评价的方式与主体技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既有书面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既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应用,既有分解技能项目又有综合技能项目,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小组合作项目,既有纯专业技能又有结合社会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等。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的4个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师考核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为主的项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毕竟教师不能对全班的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学生之间相互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全面。

(三)让学生了解评价

如果我们参加一项考试或竞技,必须知道其规则要求或评分点,这样才有针对性,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如驾照考试中,“上坡起步”这个项目,教练会不断的告诉我们起步时必需打出右转向灯,如果没做将会扣分。其实教练所说的不断给予学员的反馈就是在做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规则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强学生学生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动机;二是做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综合技能评价

系统每个技能评价都相互独立,各个项目的评价只有任教教师清楚,因此对与学生很难提供全面、准确的反馈结果,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如在本次技能评价分析中,有些学生的测量评价为优秀而施工方案设计评价却一般,虽都是技能项目,有些侧重于动手,而有些侧重于动脑。如果能综合所有技能项目,建立综合技能评价系统,给予每位学生系统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便于今后的职业规划。

三、总结

专业技能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IT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市场份额的1/3。IT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在短期内培养学生掌握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就成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重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较高,但是在教学中,高职高专院校依旧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鉴于上述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学校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或学科竞赛为教学方式,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实用性的专职技能人才。

2面向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就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2.1 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面向服务和管理的、处于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应用与维护知识。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当前教学的重点问题之一。笔者以为,进入大三,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更加偏重于应用,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如何对网络进行维护、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对网站进行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侧重于如何应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对网络信息或者企业信息进行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学生,着重培养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造型的辅助设计。

2.2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

在学校内部开展学科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实用技能。

2.3 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而言,社会对其要求更多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引入大量的实践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首先,在参观实践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到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就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和主动性,通过参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需求,以改善当前被动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应用设计实践方面,可以举办诸如学科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操作流程,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出应急处理,并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再次,在多角色实践方面,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要求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如培养学生应用B/S架构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管理系统等。

最后,在毕业实践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对接,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拓展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或者依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上岗。

总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实用性IT人才,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理论知识向实用技能的转化,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共存共赢。

参考文献:

[1]葛世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段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樊登焕.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1,(02).

[3]陈步英.浅谈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03).

专业技能范文5

专业技能测试是通过一组科学编排的测试题,对一个人的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观察细节能力、书写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是个人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自身能力特点的工具,也是企事业单位招聘、选拔、培养各类人才的常用工具。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人的职业定位、适合的职业类型还有性格等。这属于一种倾向性的测试,又称之为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通过职业测试,能更好的确定一个人对其从事职业的综合考量。

(来源:文章屋网 )

专业技能范文6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上一篇冬季采暖

下一篇现代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