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范例6篇

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范文1

关键词:贸易 发展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贸易顺差的阶段性特点

    1981年以来,我国的贸易平衡可分为3个阶段: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1989)。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 1983 年分别出现了 30.36 亿和 8.36 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 424.04 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 47.12 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 年)。这一阶段虽然在 1993 年出现了 122.15 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 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2006 年)。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每年顺差均在200亿美元以上,1997~2004年累计顺差达到2477.74亿美元,平均每年顺差为 309.72 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额969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7.2%;进口额 79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9.9%,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点

    我国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集中”:

    1.从地区来看,贸易顺差集中在欧盟、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2006年中国对上述三地的贸易顺差超过1400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超过900亿美元。日本、韩国、东盟等地成为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2.从领域来看,贸易顺差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领域实行顺差接近190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了400亿美元。这与我国多年来实行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分不开,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欧美发达国家的跨过公司将其国内原有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并将成品采购回国,这种国际产业转移扩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3.从贸易主体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外资企业。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贸易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外资企业达到900多亿美元,国有企业实现贸易逆差330多亿美元。且到2006年底,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70%集中在制造业。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大量出口,而且取代了部分进口。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额912.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贸易顺差的51.45%。

    二、贸易顺差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促进经济增长。从理论上看,罗卜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原理,认为如果一国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则出口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现在的贸易顺差就是出口贸易发展的结果,所以说贸易顺差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从实践方面看,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增加,从2002年的1.3%增加到2006年的37%, 且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也逐年升高,从1985年的23.05到2005年的67.03,可见进出口对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2.缓解就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且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贸易顺差意味着出口的增加,而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说贸易顺差越大就业人数越多。因此出口有利于缓解劳动供求矛盾,增加就业。

贸易顺差范文2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顺差;对策分析

一、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状况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逐年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

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

二、形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工资增长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出口的高速增长一般受两个因素主导,一是需求的持续快速扩大,二是供给能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由于世界经济波动没有给中国出口带来太大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出口受需求主导的成分较少,受供给和竞争力主导的成分更多。一种观点认为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所在,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低工资率往往被低的劳动生产率所抵消。在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劳动资的提高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越加明显。而生产率增长大于工资增长的这部分剩余,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力,更是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这一动力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第二,进口增幅下降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过热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国的进口总额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增长期。这种增长一度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虽然出口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大家对“入世”冲击的过分担心。但是这种关于“入世”冲击的阴影始终存在,也始终有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贸易逆差的担忧。大家在关注“入世”冲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引起进口高速增长的因素――中国的内在需求。实际上,主导中国进口的,主要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需求。人们往往记住了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因此,将2002年的进口增长提速很自然地归因于“入世”效应。但是,我们需要强调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从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国经济重新活跃引发了大量的进口需求,正是这些需求导致了进口的大幅度增长。这种状况在2003年和2004年看得特别明显。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占据了进口增长的主要成分。而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正是中国这一轮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果。今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因而进口增幅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的扩大推波助澜。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另外一个影响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外汇的流入。贸易项为外汇流入提供了两个渠道,一是提前出口和延期进口,二是构造一些不真实的出口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贸易顺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方式而内流贸易顺差将是一定时期内的常态

第四,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贸易结构。这种特殊的贸易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顺差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出口逆差278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全部贸易顺差总额,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吸引力。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近七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态势。这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顺差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过此前的普遍预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期,甚至日本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自主性增长势头。正因为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委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三、 巨额贸易顺差的影响及消减之道

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高,尽管通过内需来降温,巨大的贸易顺差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口径,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将会更高。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经济则要求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两种作用交互占据上风,一方面,贸易顺差增长及外贸依存度上升,经常项目结构性的失衡,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增加。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按照目前的进出口和GDP增长速度计算,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顺差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也加剧了贸易摩擦。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这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贸易顺差的增高也使经常项目已成为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一个主要渠道。除了以往惯用的进出口伪报、提前错后收付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及离岸银行业务等常规渠道,目前境外资金还通过服务贸易渠道入境。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对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了阻力。

我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减势在必行。在长期内,我们有秩序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条途径。

笔者认为,解决贸易顺差,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第三,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此外,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消减贸易顺差,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削减贸易顺差并不认为需要遏制出口贸易增长,应适当增加进口贸易增长,妥善处理好扩大进口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还很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增加依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扩大进口贸易要选择好时机。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应盲目就于高价位。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和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3:55.

[2]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28.

贸易顺差范文3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我国外贸顺差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贸易顺差的状况:

看上面表一,200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41.09亿美元,2008年为2954.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2008年略有下降。但在2010、2011年贸易顺差额再度上扬。再看表二,加工贸易占了几乎我国贸易的一半,而且加工贸易的顺差额比我国整体贸易顺差额还多(即意味着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都是逆差)。我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不断增加),贸易顺差问题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成为超出经济领域的政治问题。

二、我国现阶段外贸顺差持续的原因

(1)高储蓄率与内需不足

我们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中知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顺差的本质是其国内的储蓄率过高。而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的国民储蓄则是形成国内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一国储蓄率上升,居民的消费减少,相应就会减少进口,如果出口没有发生变化,该国的贸易余额会增加。中国储蓄率非常高,相应的消费水平很低,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出口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会进一步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国内需求的不足导致唯有扩大出口,贸易顺差就会逐渐扩张。中国近年来一致呈现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企业储蓄率“三高”局面,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这就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过剩的生产必须大量出口到国外来消化和吸收,因此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2)国家政策影响

出于保护本国的优质产业、提高国人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保证国家政府的财政收入等目的,我国在当前的对外贸易中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 ①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②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③限制进口的政策。我国对进口设置了较多壁垒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中国在大量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国际顺差转移”。中国对外资优惠的政策安排及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外商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一方面,这些外资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且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将以中国为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返销母国,导致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而实际上,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我们所获取的利润是少之又少的。

三、改善贸易顺差的对策建议

(1)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改变市场的扭曲,沿全球价值链纵向攀升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凭借低级生产要素,深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底部的生产、加工环节。“低附加值”是我国产品出口的基本特点,获得极其微小的效益的,只能依赖产品数量的出口,出现了畸形的出口现象。于是改变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格局,改变市场扭曲,走出内生性的困境,向全球价值链的纵向延伸是外贸出口内涵型发展的根本出路。价值链上的纵向延伸意味着从微笑曲线低端的生产加工环节,逐渐向左上方的技术研发和设计及右上方的市场营销和服务环节延伸。

(2)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给予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一定的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对高科技产品的资金投入,走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并减少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而对于进口,国家要制定关于进口的鼓励政策,尤其要关注国内紧缺的原材料、技术、设备和能源的进口,并不断改善进口环境。只有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都得到合理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有效改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3)积极扩大内需,促进国民消费

贸易顺差范文4

一、关于近期进口高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数效应起很大作用

2008年10月,我国进口增长15.4%,2008年4季度转为负增长9%,2009年1季度猛降31%。相对2008年10月,2009年1季度增幅陡降46.4%。2010年1季度进口增长60.7%,扣除基数效应,实际增长14.3%。

(二)能源资源进口量价齐涨

2010年1季度,总进口增长64.7%,燃料和矿物油进口占14.3%,增长139%;矿石进口占7.2%,增长59%;铜及制品进口占3.5%,增长152%,橡胶进口占1.3%,增长134%。这与2009年下半年以来能源资源涨价有关,如2010年1季度原油进口增长150%,单价上涨80%,实际数量只增长39%;天然橡胶进口增长145%,单价上涨90%多,实际数量增长才30%;铁矿砂进口数量增长18%,均价上涨21%;未锻造铜进口数量增长14%,价格上涨91%,废铜进口数量增长34%,价格上涨260%;大豆进口数量增长8.7%,均价上涨15%。

(三)内需拉动汽车等产品进口大增

2010年1季度,非铁路机车进口112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71%,增长147%,高出当月总进口增幅82.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68.3亿美元,增长159%,单价小幅下降3.1%,进口数量增长167%。

二、近几个月我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我国贸易顺差逐月下降,分别为190.9亿美元、184.3亿美元、141.7亿美元和76.1亿美元,2009年3月更是转为逆差76.7亿美元。

(一)内外需复苏不同步和贸易价格变化导致顺差下降

一是内需旺盛带动进口增加。2009年,中国财政刺激措施拉动原料和投资品需求的效应显著。2009年中国进口降幅比出口低4.8%,近几个月高增长虽有基数低因素,但一般贸易进口快于加工贸易充分说明内需强劲是不言而喻的。2009年11、12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比加工贸易高10%和14.6%,2010年1季度累计要高出16%。2008年,一般贸易进口比重为50.5%,2009年为53.1%,2010年1季度进一步提高到55.8%。

二是外需回升较慢导致出口复苏相对较弱。首先是美国经济需求不振。2010年1季度对美出口增长19.7%,低于总出口增幅28.7%。其次,对新兴市场出口增幅普遍低于进口。2010年1季度,我国对韩国出口增长28%,进口增长59%,对新加坡出口增长36%,进口增长60%,对印度出口增长38.7%,进口增长75.8%,对台湾省出口增长60%,进口增长76%,对俄罗斯出口增长39.3%,进口增长89.4%。

三是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加剧顺差下降。2010年1月,出口量增长27.8%,出口价下降5.3%,出口额增长21%;当月进口量增长63.5%,进口价格增长13.4%,进口额增幅扩大到85.5%。2010年2月,出口量增长54.2%,出口价下降5.5%,出口额增长45.7%;当月进口量增长25.2%,进口价格增长15.6%,进口额增幅扩大到44.7%。

(二)近期顺差下降在市场构成上呈现的特点

一是对欧美顺差下降。2010年1季度,对美国、欧盟顺差分别增长6.3%和19.5%。但这与上年同期美欧顺差下降13%和27.9%导致的基数低有关,从季节环比看,分别为下降24.1%和14.7%。就3月份单月,美欧顺差同比分别下降3.8%和12.7%,环比下降0.9%和36%。

二是对东亚等经济体和能源资源出口国逆差大增。2010年1季度,我国前7大逆差来源地中,对台湾省逆差同比增长81.5%,对韩国逆差增长103%,对日本逆差增长397%,对澳大利亚增长112%,对马来西亚增长195%,对安哥拉增长379%,对沙特增长146%,以上逆差合计702亿美元,大大超过同期顺差217.6亿美元。

(三)从贸易方式看,顺差下降主要是一般贸易由顺差转为大幅逆差

一是加工贸易顺差相对稳定。2009年11月、12月分别为256.5亿美元、275.9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2.3%、增长11.2%。2010年1季度加工贸易顺差628.8亿美元,同比增长4.8%。

二是一般贸易由去年同期的大幅顺差转为持续逆差。2009年11月、12月,一般贸易逆差分别为1.9亿美元、16.9亿美元,2008年同期则为顺差146.3亿美元、177.7亿美元;2010年1季度,一般贸易逆差270.7亿美元,2009年同期为顺差140亿美元。其他贸易逆差也增长较快,2010年1季度逆差213.2亿美元,增长83.5%。

三、对2010年贸易顺逆差变化趋势的判断

(一)上半年进口有望保持强劲,出口持续复苏,但贸易顺差可能继续下降,某些月份可能出现逆差

一是上半年进口有望保持强劲。一方面,国内经济在继续走好。我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第12个月高于50%,制造业增势明显;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6%,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处高位。2010年促消费系列政策基本保持不变,上半年消费可能继续加快,如专家预测全年进口车市场将继续增长20%左右。另一方面,美国的“出口新政”也将为我国扩大进口提供新机遇,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温和上涨,我国能源资源进口还会强劲。

二是上半年出口将持续复苏。2009年11月以来,全球贸易反弹势头增强,据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家数据,2009年4季度世界贸易量环比增长5.6%,2010年2月环比增长1.8%。2010年1月份我国出口达到2008年同期水平,1季度出口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8.7%。一些出口先行指标大幅好转,如自2009年11月开始,我国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进口大幅增长,2010年1季度增幅达到56.4%、58.8%和76%,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大规模原材料采购。2009年11、12月和2010年1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39%、109%和7.2%,出口制造业投资重启迹象明显,我国1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同比增长25.2%。

三是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我国出口和欧美进口息息相关,由于美欧消费需求总体不振,近期加工贸易进口增速连续5个月仍低于一般贸易15~20个百分点,欧美市场回暖仍有待时日。即使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但总出口复苏力度相对仍较弱。2010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开始显著高于出口,这意味着2010 年1 季度后加工贸易出口才会加速。进口力度则继续走强,在上半年达到峰巅。我们预计,3月份和2季度进口力度将显著强于出口,2季度仍可能出现贸易逆差。

(二)下半年顺逆差走势仍有不确定性,最大变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一是下半年出口仍有不确定性。目前,国际贸易增长是在经历大幅下滑之后的回升,尚属恢复性增长,具有“政策主导性”、“投资拉动性”、补库存刚性需求以及恢复危机中被推迟的消费、投资需求等特征。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重大不确定性,希腊等国债务危机仍在发酵。欧、美、日复苏相对滞后,进口力度仍显著弱于新兴市场。美国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认为,2010年下半年发达市场补库存和财政刺激的影响将逐渐减弱,预计新兴市场消费不足以在短期内填补缺口。近期短、小单多,长、大单少,充分表明企业贸易信心仍存不足。而且,随着欧美无就业型复苏,全球贸易摩擦可能高发,中国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

二是下半年进口可能放缓。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高位调整。1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从上年的30.5%回落至25.6%,2月份新开工项目从去年的67.2%回落至42.7%,预示今年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继续减速。但2009年新开工项目大幅增长对2010年投资增长将构成一定支撑,2009年前11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76.6%。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投资将有所反弹,央行调查显示我国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已触底回升;出口回升也将拉动外向型投资的扩张,两者相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投资的回落。综合估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可实现20%~25%,比上年下降5~10个百分点左右。其次,消费性政策刺激效应逐步减弱。家电下乡等消费政策提前预支和释放了市场容量,2009年汽车、家电和房产市场都出现高增长,下半年政策效应减弱后,消费可能只会平稳增长。第三,宏观政策将渐进调整。随着外贸出口复苏,国内价格水平攀升,经济刺激措施将逐步微调收缩。2010年以后,发达经济体不大可能强力增长,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减缓。有机构预计,2010年1季度GDP增长11.9%是全年经济增速的高点,全年呈现前高后低态势,预计为9.3~9.9%。

(三)全年进出口增速可能“前高后低”,贸易顺逆差可能交替变动

全年进出口增速走势“前高后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9年基数“前低后高”。预计上半年出口因基数效应可能呈现数字上的较高增长,如1季度出口增长28.7%,但近80%的涨幅是由基数低贡献的,下半年基数效应减弱后将恢复中低速增长。进口力度将在上半年达到峰巅,下半年有所放慢,全年平均维持较高增速。另外,世界贸易和中国经济走势都可能呈现前高后低,均是决定我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的关键因素。根据历史数据,如果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18%以上,进口增速有望保持20%以上。今年1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有望超过18%,再加上贸易涨价等因素影响,估计2010年进口增速超过20%,达1.2 万亿美元以上。按WTO最新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量增长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全球贸易量增长7%,新兴市场出口量增长8.3%,全球制成品贸易价格上涨2.7%,估计新兴市场出口额增长11.2%。据此推算,全年我出口可能增长12%左右,出口1.37万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 700亿美元左右,比2009年减少近13%。

四、若干建议

(一)不必担心某些月份出现逆差

我们认为,只要出口保持回升势头,当前形势下某个月份或几个月出现逆差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影响不大,相反有利于缓解贸易不平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外,进口也会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简单按支出法的净出口计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全面的。从进口看,我国大部分进口是资本货物和中间品,其中40%的进口是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了国内出口竞争能力。据权威专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出口和进口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分别达2.7和1.5个百分点。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经济增长快的年份,都是逆差或者顺差较小的年份。在贸易平衡问题上,我们应当转变观念,确立以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的定位,综合平衡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不必过分担心近期一些月份出现逆差。近期贸易逆差主要是由我短期强劲内需所拉动,并不意味着我国际竞争力决定的贸易顺差长期趋势发生转折。当前,某些月份有一点逆差总体对中国宏观经济是有利的。

(二)继续保持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是避免经济二次探底的关键之一

我国经济率先回升,是靠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拉动的,最终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持续复苏的下一步瓶颈。如果顺利抓住世界贸易复苏的机遇,就能为避免二次探底提供有力支撑。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曾两次探底。当前外贸出现复苏回升的景象,形势好于去年,但在新老矛盾的交织下,仍然不容乐观:一是外部市场竞争压力正在不断加大,特别是下半年随着外需放缓,国际竞争压力还会骤然加大;二是企业成本负担加重。沿海劳动力成本上升快、幅度大,一线操作工短缺,能源、原材料、航运价格上涨较多;去年12月以来美元走强带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阶段性升值,仅今年2月份就达4%。这要求我国外贸必须在稳定中推进转型,必须保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政策的稳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三)充分做好“进口”大文章,顺势促进贸易平衡

当前做好进口这篇大文章是调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契机。要加大进口政策调控,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进程,完善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扩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进口。积极做好稀缺资源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对于国内稀缺、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原料可用进口原料予以替代,并进行国内的战略储备。抓住欧美扩大出口时机,敦促美欧放宽高技术出口管制,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对国内支柱产业和技术落后产业可采用进口促进策略,着重引进关键设备和创新技术,在分享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

贸易顺差范文5

一般而言,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是不合理的,也难以长期维系。历史上,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双顺差。双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而结构性不平衡是很难在短期得到调整的。

中国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大量的FDI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其他诸多优势吸引着外国投资者,除了这些积极因素,还有一些因素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如此丰富储蓄资源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FDI。

首先,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尽管从总体上看,中国国民储蓄很高,但对于许多潜在的资本品的进口者来说,很难筹措到用于进口支付的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实施FDI的鼓励政策,对于潜在的进口者来说,与其通过银行借款或其他举债的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进口资本品,不如通过FDI筹集资金更有吸引力。有时候,企业仅仅是把他们通过FDI获得的外汇卖给央行,然后用人民币在本地购买资本品。结果,FDI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但经常项目没有任何变化。简言之,就是中国国内储蓄不得不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转化为国内的投资。

其次,由于存在资本管制,对于潜在的进口者来说,即使可以在国内获得资金,要把人民币转换成外汇去进口资本品也很困难,所以引入FDI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第三,尽管事实上FDI要求的投资收益比美国国库券的收益高,FDI也是最昂贵的一种外来资本,但对于短视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FDI是“免费的午餐”。外商投资利润的汇出通常要在5—10年以后,因此没有人在意。目前这种治理安排下,在地方政府和个别国有企业看来,FDI是最便宜和最安全的投资形式。投资优惠十分丰厚:税率低、免税期长、隐性的补贴、环保方面监管宽松、免费的基础设施、优惠的用地政策,地方政府和外国投资者的利益高度一致。

第四,中国的财政体制和机构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吸引FDI的动力很强。FDI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吸引FDI是衡量政绩的一条重要标准。各级政府的各级官员都被分配了吸引FD)的指标,这一做法十分普遍。不惜一切代价尽可能多地吸引FDI,从长期看不会导致一国福利的最大化,只是实现了地方政府在任期内的效用最大化。

第五,近期,为了继续推动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改革,政府鼓励外国投资者对中国公司实施并购和国际战略投资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结果,外资流入,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仅2005年,通过向国际战略投资者出售银行的股份就吸引了520亿美元的资本流入,尽管此时中国已经积累了超过8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井不知道如何进行投资来获得高收益。

第六,中国最大的FDI提供地区是香港,第二大是Virgin群岛,后者占2005年FDI的19%。虽然很难做细致的区分,但有趣的是,中国很大一部分FDI是寻租和经过“漂白”的回流资本。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引入那些能够带来新技术的外资。问题在于,新技术的引入是否必须通过FD)的形式?是否需要对外国资本在某些部门取得所有权进行某些限制?研究表明,存在引入FDI的最佳数量,如果超过最佳数量,会导致国民福利的下降

中国为什么会长期保持经常项目盈余

首要的也是比较通行的一个解释是储蓄投资缺口。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投资率很高,而储蓄率更高。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比投资率还高。在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个别年份,中国的经常项目大体是平衡的。只是在1994年后经常项目开始出现盈余趋势,大规模的经常项目盈余是新近出现的现象。有研究显示,在经常项目盈余与储蓄投资缺口间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和联动关系,但仍然不能轻易下结论说中国的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经常项目盈余。如果储蓄投资缺口确实是一个原因,由于储蓄投资缺口是结构性的,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就很难快速消失。

二是国内和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国在经济衰退时容易出现经常项目盈余,而在经济过热时出现经常项目赤字。中国1993年,也是1990年以来仅有的一次经常项目赤字,明显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时G-DP增长率达到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61.8%。1997年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结果1997年到1999年进口需求很小。大约在同一个时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影响,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也十分小。因此,在那段时间,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不是很大,净出口增长率也很低。2006年,中国国内经济过热,同2005年相比,、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速度不应该很高。

三是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包括外汇自求平衡的限制政策、汇率政策和退税政策。在改革开放早期,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借贷和持续贸易赤字导致国际支付危机,政府要求外国投资者保证重要的外国投资项目做到外汇自求平衡。换句话说,FDI必须是出口导向的。因此,引入FDI的同时,贸易赤字也缩减。另外,中国的汇率政策也是贸易盈余和经常项目盈余导向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的汇率是以出口生产成本为基础确定的,目的是要保持出口的竞争力。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2005年7月,取消盯住政策。但是不要夸大汇率对于经常项目的影响。1994年人民币贬值并没有明显推动出口增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重新估值也没有明显减少中国的出口。1g97年,为了支持人民币的“不贬值”政策,我曾经指出“中国出口中外资比重高达57%,贬值对出口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快会被进口原料价格的上升所抵消”。同一逻辑也可以用来支持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论点。此外在中国,出口退税成为推动出口的一项十分有效的工具。如果税率制定合乎一定原则,出口退税本身并不构成对出口的优惠政策。但在中国,出口退税往往被过度使用,同时在实践中还出了很多问题。许多公司仅仅是为了获得出口退税而出口,与此相关的诈骗活动也十分猖獗。

四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加工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生产网络。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外资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的价值链条中所扮演的M_T-者和组装者的角色。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价值链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是创造贸易顺差的贸易。随着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必然持续增长。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占GDP的70%。同时,在中国7600亿美元的总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到54.8%,其中外商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份额占到80%多。在1020亿美元贸易盈余中,570亿美元是外商企业创造的,1400亿美元是加工贸易创造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自跨国公司的FDI在同国际生产网络相关性较低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投入逐渐增加,如:重化工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同时,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针对中国国内市场进行生产。这些新变化可能会给中国的贸易格局带来新变化。但是,中国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不大可能在近期发生重要改变。

总之,中国经常项目盈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方面,即:储蓄投资缺口、国内和国际经济周期的综合影响、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和中国在全球分工别是国际生产网络中的特殊地位。由于中国自1990年以来的贸易顺差,特别是近几年来急剧增加的贸易顺差既有短期、周期性原因,也有长期、结构性原因,因此,实现经常项目基本平衡需要有综合治理措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国的双顺差是否可持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FDI流入对经常项目平衡造成的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从长期看,为了平衡日益增长的投资收益汇出,需要越来越多的贸易盈余作为支持。即使FDI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平衡经常项目收支,但为此所需要的出口能力的增长可能太大,以致国际市场很难吸收。

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能否允许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汇储备的增长是速成基础货币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央行通过出售政府债券实施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但是2002年以后,为了冲销外汇储务增长造成的货币扩张效应而实施的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在仅仅几年间已经把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都卖完了,这些债券是过去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扩大货币供应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积累的。2005年开始,央行不得不发行央行票据采吸收流动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仅仅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为冲销操作发行的央行票总现规模就达到了3万亿元。而政府债券在10年间才达到同样的发行规模。许多央行票据是三个月期的短期票据。但持续进行冲销操作面临诸多障碍。比如,商业银行持续买入低收益的央行票据,总资产中低收益资产份额上升,将使其盈利能力恶化,在长期会给已经脆弱的银行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面对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央行必须在相互矛盾的三个目标之间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健康的金融系统和汇率稳定。面对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和投资率的稳步提高,央行别无速择,只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必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必须设法削减双顺差。

持续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显然不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经常项目盈余意味着穷国通过输出资本为富国的消费和投资提供了融资。更何况中国的双顺差是同严重的市场扭曲相联系的。一方面,FDI是同各种优惠政策相联系的,为了吸引FDI,中国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另一方面,中国净出口的增长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人为压低成本的条件下获得的。例如,能源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是由于能源定价低所形成的隐性补贴。许多出口产品的生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此外,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单项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有这些意味看中国的双顺差造成了资源的错配。

由于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将受到美国经济调整的严重冲击。许多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为了纠正美国经济的不平衡,美元应该贬值20%~30%。如果这种情况果真发生,中国的外汇储备将遭受十分严重的损失。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将使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美国经济的“人质”。

经常项目盈余增加将导致贸易摩擦升级。中国的出口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攻击的目标,美国、欧盟,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等。贸易保护主义会给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很大的损害。中国如果不能及早纠正自己的贸易不平衡,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必将进一步加剧。

调整失衡的政策措施

为了纠正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削减双顺差,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中国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政策、贸易和FDI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化。而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此其时矣。当然,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实施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我们所应该考虑的政策包括:

第一,增加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以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降低储蓄率。

第二,通过财政和其他手段(如法律、法规),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

第三,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资体系改革,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

第四,允许人民币更多地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汇率。

第五,取消针对FDI的优惠政策,对内、外资实行国民待遇。

第六,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

第七,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

第八,制止地方政府把FD/的引入状况作为政绩的考核标准。

第九,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进出口和外资引入量指标(仅做预测)。

第十,进一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国内资源的稀缺性。

第十一,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十二,适当放松资本管制,但是坚决不放弃用管制的办法遏制投资资本的流入。

第十三,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第十四,实行与世贸组织不相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对某些特定产业的进入。

第十五,增加政府旨在支持企业研发的公共支出。

人民币应该升值,这是调整不平衡最为有效的办法。但是,经验显示,由于名义汇率调整而产生的“支出转换”效应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很小的。而且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占有绝对地位,汇率调整对实现贸易平衡的效应就更小。为了实现贸易平衡而以汇率作为调整工具会导致汇率更大的波动。过分强调汇率政策在调整经常项目不平衡方面的作用不仅达不到调整失衡的目的,而且会给相关国家造成很大的困难。广场协议之后,尽管日元重新定位、美元贬值,美国的贸易赤字并没有明显改善,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没有明显的减少,但却给日本的经济造成巨大的麻烦。中国目前的问题并不是汇率波动过大,而是升值幅度偏小。在经过一年的升值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并不大,有效实际汇率变动的幅度更小。在2005年7月升值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这一事实说明,中国还需继续加大对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其中包括汇率的调整。

贸易顺差范文6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介绍,客观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以及顺差背后的实质。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对外贸易 贸易顺差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 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 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 47.12 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 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 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 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11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 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 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 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 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 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 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