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例6篇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1

【论文摘要】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开始自发探索阶段。到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一时,“大学生村官”成了热议的新名词。说到“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关专家认为,它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缓解了目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然而 ,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够真正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呢?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当村官,有利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背景

1.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不能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补给。

2.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拓宽就业途径、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有益尝试。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造成优秀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与农村村级组织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方面造成村级组织人才短缺,迫切需要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致富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提供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闲置在家,造成了优秀人才的相对积压,提供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浙江两省相继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

大学生村官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面对就业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目前,各地区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大致是:保留大城市常驻人口户籍、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提干时有政策倾斜、考研酌情加分等。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当“村官”的热情,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也使得闲置的大学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在他们任期满后,大多数村官又因为国家给予他们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了自主创业,当他们创业成功以后,又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所以,大学生村官能够缓解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村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因为当村官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这个计划还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同时,它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机构对其正确引导、有效监管。据调查,在一些地方,由于上面既没有工作计划,也没有工作任务,大学生一片茫然;再加上大学生“村官”这个头衔本身就有点不伦不类,既不是村民,也不是村官,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没有监督建议权、更无组织管理权,大学生村官不能具备自己应担负的责任感,使得大学生村官成天无所事事。这就使得这些大学生村官几乎成了闲置设备,但是他们的福利待遇还是按时享受,这样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四、使“大学生村官”计划逐步完善的建议和对策

1.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政府有着特殊的权威作用,当政府行为和毕业生行为协调一致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会进行得平稳顺利,反之就会出现矛盾。在当前就业压力严峻的情况下,要使“大学生村官”计划真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分流,政府必须一如既往地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前往基层,到村社任职。

2.为避免大学生村官成“闲置设备”,应制定好“大学生村官”相应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如制定月计划、年计划;安排好能当面指导他们实践的指导员,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事业中。

3.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4.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配套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具备相应的岗位责任感。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的给予警告乃至辞退。

5.建议在对“大学生村官”“来去自由”的户籍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改革,把“大学生村官”户口落入所服务的农村,让他们以村民身份参与村集体事务的管理,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6.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积极创新,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同时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创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一批就业岗位,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素娟.大学生当村官利与弊若干思考[C].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罗潇,古晓鸽.关于西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F].技术与市场,2009(12).

[3]陈凤明,杨明,等.关于达州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思考[J].达州新论,2008,(S1):11-16.

[4]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F].前沿,2007(2).

[5]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2).

[6]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农村 新农村建设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固然需要国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创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村两委班子难以吸引农村精英尤其是农村优秀青年留任。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不是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农村人才的匮乏致使村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低、开拓创新意识差、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代大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开拓创新意识强,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但因循守旧的状况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活跃、抱负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了解,其想法又往往脱离实际,并且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和对复杂艰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缺点普遍存在。因此,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农村社会基层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难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7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已达到495万人。在未来数年内,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将突破500万,每年将有25%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化无疑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身份界定模糊、综合素质欠缺、工作不深入、对大学生村官管理不规范等。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分重要。

1.明确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

大学生村官身份性质的明确界定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农民、更不是公务员,普遍存在着尴尬的身份问题,身份地位的模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应有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在村委会选举中,只有村民才具有选民资格参与村委会选举,但是,由于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这一概念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出任村委会主任或其它村委会成员的大学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不足,难以为村民接受并得到村民的认同。因此,明确界定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并以《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为契机,重新确认选民资格以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基础,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尤为重要。

2.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理论素质高,但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差,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农村环境复杂,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因此,可考虑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同时还应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为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

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固然重要,而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更是提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应采取分期评估的方式,因为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可采取跟踪考核、走访了解、民意调查、群众测评打分等方法,会同乡(镇)村(居)干部定期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实绩、村情民意了解、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一般、群众满意度不高的,进行谈话提醒,对考核不称职的,提出诫免,诫免期满后仍无改进的,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在定期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大学生村官感到,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共政策;政策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人民比较关切的社会问题,这两个社会问题就成为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政策背景:

(一)进入政策议程的农村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农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正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之所以日益凸显, 最直接的原因是与城市发展相比,中国农村的发展日益滞后。造成中国城乡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人才和精英的严重流失,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很关键的因素。

(二)进入政策议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2012年年末登记失业人数917万。而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99多万人。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其社会问题中比较凸显的一个,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执行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执行现状

1.大学生村官计划日趋扩大

《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到2015年,中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人,覆盖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情况因地而异

(1)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同

北京:月薪2000至3000元,由政府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外地生源的“村官”只要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3年合同期满后,可以续签合同,也可以另行自主择业;报考公务员、研究生优先录取等。

重庆:每月至少有1000元工资;年度考核等次为称职以上的将给予3000元的奖励;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将获2万元奖励;公务员选拔时将获优先资格。

河南:到国家和省定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两年扶贫工作期间,给予每人每月研究生800元、本科生600元、专科生500元的生活补贴。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调控力度比较的,但是这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峻。

(2)政策目标与效果的偏差

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大学生就业难也要解决,但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解决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彼此的问题,目前缺乏必要的考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选人、管理、退出一系列环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计划的政策目标与现实执行的结果存在相当程度的偏差。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与村官如何接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能人尽其才。到农村的大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并不多,大多数到村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知识没有太多联系; 其二,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农村政策还不够了解,在处理村民纠纷等问题上能力不够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惑

整个社会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又不是干部,更不是公务员,很多大学生村官自身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政策跟不上造成的。

3.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存在身份认同、工资待遇、管理机制、激励政策等等的缺失与不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和村官计划的政策诱惑,优惠政策的本意是为了留住大学生,但实际上,这与留得住的愿望是相悖的,致使许多大学生把做村官当作跳板,以实现曲线就业。

4.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问题

首先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力度不够,缺乏规范性操作。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在培训和激励上有待加强。其次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村官有着尴尬的身份问题,如果没有恰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必然会让大学生失去在农村工作的热情。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计划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和新农村的发展。它们在两方面制约着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是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在现实中, 这一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制定和执行计划困难;其次是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完善。

2.大学生村官行为的短期性

大学生村官在推动阶段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如解决户口、优先录取公务员等。所有这些,在给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让大学生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缺乏长远制度性规划。

3.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

一项公共政策执行应当具备诸如执行经费、信息资源、权威资源、政策保障多方面的资源的支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的现状来看,其执行经费和政策保障显然是不足的。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作用对象的多层次性也增加了该项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4.大学生村官计划缺乏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情况与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功与否直接相关。一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地方实施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条件不成熟;二是基层农村的确需要人才,却缺少安置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物质保障,因此也就缺乏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制度。

三、公共政策视角下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路径选择

(一)适当调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

农村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仅靠这项计划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目标应该更加具体详细,应综合前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施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 建立更确切、详细的政策目标,不能把眼光局限在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层面上。

(二)政策上为大学生村官进行准确的身份定位

大学生村官计划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中的身份困惑长期存在,各种保障和激励措施也很难到位。因此制定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的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势在必行。个别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合法的选民资格,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村支书的竞争,并在待遇和工作条件上予以保证,以确保大学生村官模式实施的实效。

(三)加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后续管理

1.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去做村官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分等政策。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

2.完善相关体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想要长期实施,一定要有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等制度建设,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激励机制、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 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开发;退出机制;

一、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政策及实施现状

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实施10年多。从初步探索到全面实施再到不断改进过程中为农村地区输送了大量的骨干人才,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在这一阶段,有关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它既涉及了大学生“村官”最初选择农村基层的动机,又关系到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职的意愿。提供一个好的长效保障机制是稳定大学生“村官”心态,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退出机制初期探索阶段,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初期,其工作的重点是贯彻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理念,有关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薪资机制、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还很不规范且研究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学界对此研究尚不完善且只停留在初步探索阶段。其次是退出机制实施发展阶段,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进入大量实验阶段。2009年4月,中组部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五条出路。有关退出机制也进入实施发展阶段。最后是退出机制全面铺开和不断完善阶段,2009年5月,中组部等1 2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将大学生“村官”后期保障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计划日程。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又出台了《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的通知》,该通知规定“今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即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从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际现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吸取经验并不断改进是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2.1.“出口”政策“治标不治本”

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注重整体的、宏观层面的规划与指定,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很少。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有关规定很多都“治标不治本”。在国家出台的《意见》中规定:“优秀的、党员群众认可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乡镇党委推荐等,可以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选举”。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在优化村级组织人力结构和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或身份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地肯定和认可。政策设计出现不完善使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的选举因身份、户籍、条件等面临种种困难。再说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因为就业压力而选择基层“村官”工作,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扎根农村的思想理念,投机心理存在,不是真正喜欢,而是将其作为以后更好就业的“跳板”,农村条件差,工作杂,待遇低使得愿意留在基层锻炼的“村官”并不多。

2.2 “出口”不明朗使大学生“村官”情绪不安

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并没有消除大学生“村官”的忧虑。虽然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但是主要是一种引导和帮助且限制条件比较多,大多数“村官”不符合条件,不能享受。大学生“村官”情绪不稳、工作急躁现象严重,比如从自主创业的情况看,国家主要是通过设立创业资金、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村官”创业,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再说,根据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的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率仅为1.94%,由于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风险意识使得具有创业天赋、创业意识和创业胆量的大学生占少数。

2.3 “出口”执行“重承诺轻兑现”

2009年7月13日,沈阳市新民市的10名大学生“村官”再次来到国家局,原因是20多名村官已在农村服务9年,新民市政府不仅拖欠着每个人一万多工资,还提出解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改签临时合同。大学生“村官”的薪资问题也是影响退出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退出机制明确规定继续留任的享受“村官”待遇、考公务员优先录用、考研加分、创业无息贷款等,可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乡镇政府并没有落实,如河南省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明确规定5年内乡镇人员“只需出不许进”,那么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优先录用政策有只是一个承诺而已,并不能兑现,所以,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只是将基层工作作为一个跳板,工作不踏实,情绪不稳定的现象严重口。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对策建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视角

3.1 开发大学生“村官”为基层服务的理念

一方面,由政府开发,为基层服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激励,让他们相信不仅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并且能够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需要高校在课程和专业设计方面增加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使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后胜任基层工作。

3.2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执行力度和范围

我们要加强退出机制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对于想回到学校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大学生“村官”予以加分,适用范围扩大到全国各高校:对有志留在农村且表现优秀的可朝村支书、村主任方面重点培养,实行“准公务员”管理:对于想从事其他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应该根据需要提供补贴,而不仅仅限于生源地的。根据现实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且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大学生“村官”享受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泰州市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你在农村还好吗?――关于五个问题的千人调查[N],光明日报,2009(11)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5

6年前,还很少有人把“大学生”与“村官”这两个有着巨大落差的概念相提并论的时候,豫北淇县率先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给淇县农村农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淇县,北接汤阴,南连卫辉。肘山腋水,风景秀丽。

2008年3月,“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而此时,作为河南省鹤壁市乃至全国“大学生村官”试验田的淇县,在“大学生村官”实践方面已经卓有成效。

6年前,还很少有人把“大学生”与“村官”这两个有着巨大落差的概念结合起来的时候,淇县县委、县政府已经奏响了“重振淇县雄风,再铸淇县辉煌”的时代强音,率先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给淇县农村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6年后的今天,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大放异彩,并且依然深具活力。

中共淇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姬新保说:“2002年淇县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基于淇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需要而实施的,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深远的影响。当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我国历史上尚属空白,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经验。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在不断迎接、解决问题中一步步推进的。在今天,‘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向全国之际,淇县的经验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打开

“农民并非不想致富,而是缺乏致富的观念、眼光和勇气。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宁愿靠打工挣个小钱,图个安稳,也不愿冒险投资挣大钱。要想改变他们,最好的办法不是劝,而是带头干给他们看。”

2002年7月,年仅23岁的郭新山顺利通过淇县庙口乡――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试点乡的选拔活动,成为淇县第一批计划中的一员。

郭新山上任后,不但为村务决策出点子,还在致富方面为村民树立榜样,成了庙口乡经济发展的“牵引机”。

经过几年发展,郭新山建起了存栏3000头、年纯利润100多万元的养猪场和波尔山羊养殖小区。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郭新山致富后积极引导、帮助村民致富。仅2003年一年村里的生猪散养户就发展到几十家,规模养猪场就发展了三四家。郭新山的邻居杨建华一年就净赚2万多元。

庙口乡下曹村原有小学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到处漏雨,破败不堪,更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没有教师愿意来教学,教师一换再换,孩子被家长争先恐后地转往别的学校。100多名在校生的小学校,最后只剩下十几人。“大学生村官”郝海燕来到这个村里任职后,经过协调教体局拔下15万元建校资金,并承诺增加教师。2003年底,新学校破土动工。半年后,全村100多名学生陆陆续续回村。看着孩子天真灿烂的笑脸,村支书张六林眼含热泪:“要不是海燕,这个学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起来。这都是海燕的功劳呀!”

一批“大学生村官”还做起了“文化标兵”,一次次为农民送上了可口的“文化大餐”。

淇县郭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延海,自己投资近万元,购买图书近万册,订阅报刊杂志几十种,创办了“小小读书社”,为群众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先进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闲暇时候,农民不再像过去聚在一起打牌、下棋,而是捧起了书本,用村民的话说“不仅打发了闲暇时光,还开了眼界,增了见识。”

大学生村官的出色工作,改变了村容村貌,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激发了原来农村干部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激发村级领导班子生机和活力的“螺旋桨”,“老树又吐出了新芽,老干部的干劲又被激发起来。”淇县北四井村“大学生村官”张小贵任职后,工作出色,使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自恃无人可以接替的老支书失去了“安全”感,有了压力,感觉自己再不行动就有了被淘汰的危险,工作活力又迸发了,多方筹资30多万元,不仅新建了一个渡槽,解决了群众300亩地的灌溉问题,还新建了村党支部办公室,重新树立了自己在农民心中的威信。

“大学生村官”,像一朵奇葩绽放在乡野大地上,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风尚、新的观念,让农村经济迸发了新的生命力。

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向农民打开……

朝歌大幕开启

淇县,古称朝歌。总面积581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辖四乡三镇,175个行政村。全县乡镇党委7个,农村党支部175个,农村党员6962名。

2002年3月,淇县决策层领导望着手里两份调研数据,皱起了眉头。

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3月,淇县175个行政村998名“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4岁,其中51岁以上的306人,占30.7%;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1%,具大中专学历的仅占3.2%。

淇县农村的家族、宗派势力严重,选拔村干部,谁的辈份高,谁的家族大,谁的弟兄多,谁当干部,一直是“瘸子里挑将军”,形成了村干部“瘫痪轮回”的怪圈。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坐庄当支书”、“团结起来不干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更有一些村干部不到麦收不回村,不到春节不回家,有名无实。

淇县这种“土坯房结构”的农村干部基础,就好比一行树木,苗木已经老化,再浇再整修收效也很微小。农村干部队伍急需“新鲜血液”充实。

淇县曾尝试机关干部下派,但这些“走读生”、“飞鸽牌”干部,很难沉下身子,扎根农村,不能为农村发展出力。

另一组数据显示:仅2000年至2002年,鹤壁市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就达2996名,仅淇县就有上千名待业大中专毕业生。

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来源不足、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许多大中专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恼或者被埋没在小职员的位置上。

2002年3月,淇县启动了以培养“永久”性“村官”为目的,提高淇县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造血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2年7月,鹤壁市“大学生村官”试点乡淇县庙口乡、桥盟乡,进行了首批的公开选拔,引来近百名大中专毕业生应聘。淇县从报考的300名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180名“村官”到全县166个行政村任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3人,占35%;中专学历的117人,占65%。

一路坎坷 一路芬芳

农村工作困难多、矛盾多、事情杂,有人说“县委书记好当,乡党委书记难当,村支部书记没法当”。

“大学生村官”如何留得住、靠得住、干得成,成了关键性问题。

中共鹤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文彪告诉记者:“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之初,非常艰难。不管对‘大学生村官’本人还是对政府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大学生村官’亲人不理解,村民不理解,甚至一些村干部也不理解……”

桥盟乡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吴洪涛上任第一天就遇到了问题,“不少村民冲着他发笑,其中两个村民说,你一个大学生,细皮的,来农村,能干啥?”他的父亲也郑重其事地劝他:“村里情况那么复杂,还招惹是非,你能干好吗?”吴洪涛告诉记者,“当初心里真是凉了大半截,想一走了之,可是后来想想,老百姓最不喜欢花架子,自己一定要为农民做实事。”

“2002年,村里玉米发病,大面积发黄,村民都不知道咋处理,吴洪涛把地里的玉米看了一遍之后,对症下药,很快药到病除,转眼又绿油油的……”“这样为老百姓办事的‘官’,我们信得过。”吴洪涛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与待遇留人相比,淇县更注重事业留人。淇县施行“大学生村官”到本村任职,回村的“大学生村官”生活基本没有问题。工资虽有村里发放,但不会增加农民负担,他们占用的是本村法定的干部名额,待遇与同村同职称的干部相当。

中共鹤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文彪说:“我们主要为他们营造创业氛围,提供相关服务,让他们找准致富项目后率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村民富起来。一旦他们在本村找到自己的事业,外面待遇再好他们也不会走。”

据统计,淇县“大学生村官”稳定率高达90%以上。

中共淇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姬新保说:“2003年,‘非典’期间是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很多农村原有干部文化水平低,解释不清SARS病毒的危害,政府有关防疫措施也无法贯彻。‘大学生村官’凭借自己的优势,给村民做工作,普及防疫知识……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朝歌镇东关村“大学生村官”王艳丽,上任之初,正逢“非典”疫情爆发。王艳丽和“青年志愿服务队”一起,顶着炎炎烈日,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5次全方位的清扫、消毒,帮助未返乡人员夏收夏种600余亩。她的汗水晒落在东关村的每一个角落,晒落在每一个未返乡人员的田间地头。一滴汗水,一份回报。王艳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两委干部和全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点燃了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高村镇三里屯村“大学生村官”栗利敏有着丰富的医疗卫生知识,“非典”期间,她利用村广播,进行预防“非典”卫生知识宣传;发动村民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被隔离人员消毒、量体温、买面、送菜……

在“非典”期间,淇县还有无数类似王艳丽、栗利敏的“大学生村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坚实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群众基础。

2003年6月5日,鹤壁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对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行了先期调研。

2003年6月16日上午,鹤壁市委召开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工作会议,在鹤壁市全市推广淇县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鹤壁大地上全面铺开。

丰硕的“试验田”

淇县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已先后选拔出421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他们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发挥着自身的聪明才智,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淇县“大学生村官”已有60余人次分别受到中央、省、市、县级的表彰。全县“大学生村官”建立信息服务中心28个,组建蛋鸡养殖协会、畜牧业联合会、生猪协会、食用菌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3个,吸纳农户3500余户。新建养殖场12个、创建各种高效农业基地54个、建立绿色网站12个、引进种养新品种46个、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6项,带领4000余户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全县15名“大学生村官”开办了卫生室,8名“大学生村官”创办了以招收留守儿童为主的学校。同时,新建文化大院11个、图书室23个、组建文娱队68个、创办农民技校24所。

2008年6月15日,淇县成立了朝歌社工服务站。该服务站以“大学生村官”为依托,组建有25名成员组成的“大学生村官”社工队伍,招募“大学生村官”义工20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大大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6

走过了起步和探索阶段的鹤壁“大学生村官”计划怎样引向深入,怎样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在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上下工夫,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一、科学定位,奠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基础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各个环节,核心问题在于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关键在于给这项工作科学定位。

(一)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计划指导思想。鹤壁市委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把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人才战略工程,着眼点就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永久牌”新型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跳板”,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舞台。

(二)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培养方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就要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分类培养,逐步把“大学生村官”打造成“四支队伍”,即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立志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队伍、一支优秀农民企业家队伍、一支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一支优秀党政人才后备队伍。

(三)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结构特点。我们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职业潜能,把他们分为行政管理型、致富带富型、科技服务型等“三个类型”。目前,鹤壁市行政管理型“大学生村官”共有579人,其中有84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致富带富型“大学生村官”共有738人;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876名。有300多名“大学生村官”同时划分为2-3个类型。

二、多措并举,畅通“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渠道

在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过程中,我们重点采取四项措施,充分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一)搭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平台。对“大学生村官”切实做到给位置、定任务、压担子、使他们下得去,待得住。

(二)营造“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环境。“大学生村官”要立下身、安下心,必须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此,我们陆续推出多项帮扶措施。一是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通过政府资助、鼓励有关方面捐助等形式,设立了3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并每年拨出1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大学生村官”贷款贴息。二是实行“一联三帮”制度,通过面对面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006年以来,共帮助协调贷款6200多万元、建设用地560多亩。三是选派50名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科技专家与100名个人有发展潜力、项目有发展后劲的“大学生村官”结成帮扶对子,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致富信息。四是组织有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帮带无项目的“大学生村官”,采取经济合作等形式,引导后者理清思路,尽快找到致富项目,共结成帮扶对子218个。目前,由“大学生村官”牵头成立的协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6个,带动360多名“大学生村官”新上了创业项目,走上了致富道路。

(三)提高“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热情,但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问题,鹤壁市委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市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建立市、县、乡三级培训网络,进行分级、分批、分类培训。同时,加大“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力度,对行政管理型“大学生村官”,注重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对致富带富型“大学生村官”,注重引导他们选准项目并发展壮大,尽快成为致富带头人;对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注重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引导他们利用专业特长为群众服务。

(四)培养“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典型。从2009年开始,我市实施了“三个一百工程”,即重点培养100名行政管理型、100名致富带富型、100名科技服务型“大学生村官”,通过典型培养,示范带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五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根据“三个一百工程”培养目标,层层筛选,择优确定,分类填报了登记表和汇总登记表。报市委组织部备案,建立健全了全市“大学生村官重点培养信息库”。

三、发挥“四个作用”,焕发“大学生村官”队伍活力

几年来,鹤壁市“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搅活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池春水”。

(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走向农业生产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发展经济上,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截至目前,我市“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738个,有项目人员占到55%以上,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市、县级龙头企业26个,各类经济协会组织56个,年销售收入4亿多元,129名“大学生村官”资产超过百万元,16名资产超过千万元,带动9600多户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促进了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的“剂”。全市1420名“大学生村官”除安排职务,给予分工外,他们还主动当好“员”,发挥了构建和谐乡村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

(三)成为农村民主管理的“助推器”。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群众拥护的“大学生村官”被发展成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的结构更加合理,生机和活力得到增强。